读《梁启超传》心得体会.doc

合集下载

读徐刚《梁启超传》

读徐刚《梁启超传》

读徐刚《梁启超传》摘要:在历史飘摇的年代,在中国最屈辱的时代,有这样一位思想的巨人.他博学多识,思想先进,不断更新。

他思维活跃,从表面看,是因他的多变、善变,从实质而言,则是因他不断的追求,他总是试图创造些什么,也总在努力摆脱些什么。

他的思想和学术因历经变革和磨难而更加的臻于成熟。

他笔锋一转,为那个屈辱的时代、那个急需拯救的时代的人们带来思想上的春风,他与自己的恩师康有为被合称“康梁”。

他,就是梁启超。

以前没有怎么接触过梁启超,只是读过他的几篇文章,从女生的角度来看,我对他的文章并没有留下过多的印象。

但是前一阵子偶读了一本叫做《梁思成与林徽因》的书,这是一本由他们的终身好友费慰梅写的关于梁思成与林徽因的传奇故事。

在书的前半部分,涉及梁启超如何的教导、循循善诱他的孩子,写他是怎样的一伟大的父亲、开明民主的父亲.透过那些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作者对于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的佩服之情。

我也被梁启超的人格魅力以及他的学术魅力所吸引.我发现我真的要好好的读一读梁启超了,他对于我有着无穷的吸引力。

我想知道他到底有着怎样的多彩的人生,能让他,那个时代的人,有如此开明、如此先进的思想,更是如此的博学多识,仿佛他一切都知道,他能帮助他的孩子解决任何的困惑。

他的社会交际圈又是如此之广,不管是儿子游学期间还是梁思成与林徽因蜜月旅行期间,他总能在世界各地找到自己的朋友,来适时地照顾他的儿子。

作为一个父亲,他对于自己的大女儿梁丝顺也是那般的尊重以及深沉的爱。

这样开明的父亲,我想说,在当今的社会也是不多见的。

他的每个孩子有那样的有出息,可见他真的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父亲。

在我的价值观里,一个如此成功的父亲,必定在其他方面也是非常优秀的。

而且大家对于梁启超的评价一直都是很高的,这就使他对于我有着更加强烈的吸引力。

今读徐刚先生所著《梁启超传》,很佩服徐先生的话,他说读梁启超,如果能读出忧患,便是读懂了他所处的时代,甚至也会读懂他身后即今天的中国和世界。

2018年梁启超传读后感word版本 (8页)

2018年梁启超传读后感word版本 (8页)

2018年梁启超传读后感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梁启超传读后感
梁启超的教育,政治,经济,文明,学术等方面的研究无疑是非常深入的。

梁启超传读后感【1】
最近偶然在图书馆的网站上,发现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正在围绕第三届读
书节展开一些列活动,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向读者推荐一系列书籍,不过无
奈的是,
中大部分书籍,图书馆都没有收藏,而且收藏的有限几本,早已被借出,
最后侥幸的发现,解玺璋编写的《梁启超传》,图书馆中尚存有样品书,有光
梁启超的了解,仅限于中学课本中的维新变法中,提到一点而已。

于是便怀着对梁启超在维新变法运动之后的行踪的好奇,便借阅这本《梁
启超传》了,谁知一睹之后,便爱不释手,只欲读完方休。

解玺璋的这本《梁启超传》,构思新颖、手法独特,同历来诸多传记有着
极大的不同,正如刘再复在序言中所述的那般“此书除了前三章讲述梁启超出身、婚姻家庭生活之外,其他皆以梁启超与近代中国历史性人物的关系为章节。

“如此构筑传记,便是以‘人’为中心,相应地,便是历史以‘人’为主轴,从而主客兼宜,脉略清晰,既有历史性,又有文学性。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既是一本梁启超传记,也是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
梁启超传记,也是一群近代中国历史性人物的综合传记。

读罢,方知梁启超对于中国的影响,并不曾因为维新运动的失败而终止,
反而其影响贯穿整个近代中国史。

梁启超传读后感

梁启超传读后感

梁启超传读后感梁启超传读后感(一)前两天从图书馆借了本《梁启超传》,我看梁启超的东西,是因为较之他老师康有为,他的成就和气质要高些,再是他在中国新闻史上的成就,很欣赏他的才华,文笔,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激情。

书看到一半,他正是我心中的形象,家教好,资质好,勤奋,有激情,并有一腔爱国热情。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喜所,元青着的《梁启超传》很棒。

600多页的密密麻麻的小字书,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人物传记,人物生活状态的简单再现,而是尽量引用原着或书信或文章,让那个时代的文字来讲述历史,阐述梁的观点,并努力分析形成这些观点的历史原因和背景,虽然书中许多部分为文言文,但这对得到梁真实的观点很重要,还可以顺便熟悉文言文。

今天看到梁彻底和康有为的保皇派决裂了,有了自己的观点,成为改良派的领袖人物。

我在回到宿舍后,突然感觉梁阐述的实施路线不无道理:其一,它不同于保皇派,比保皇派的激进不言而喻;再和革命派相比,在我们文人(我姑且算做文人)眼中,确实是不理智,让文人看到举国生灵前仆后继去用生命推翻一个专制政府是他们所不忍的,并且在中国当时社会开发民智而后演其它,似乎是所有工作的前提。

在未开发民智前,不说发动革命难上加难,即使真的发动了广大愚昧民众,也极易被别有心机的人或集团利用,历史证明我的推测是正确的。

以我不算广博的知识,清末民初的高级知识分子多主张改良,后来的胡适就是一例,而那些学生以及渐渐觉醒的工人和小资产阶级则多偏重用武力推翻旧政府,搞革命。

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那些高级知识分子的思路真的一点道理都没有吗?革命不是他们所说的太不理智,太草率,效率太低吗?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且不说愚民起义搞革命注定被利用,就谈那些无辜生命的毫无价值的陨灭,社会财富的破坏,社会治安的动荡,以及不知能否获胜的迷茫,远不如梁的主张来得快,做的好,我想,中国只有一个梁启超,如果成百上千的文人,官员都是梁启超,民众会成为“新民”,君主立宪会和平实现,不会是这么大的代价后,换来社会主义。

梁启超传读后感

梁启超传读后感

梁启超传读后感
最开始了解梁启超是从读书时代的中国近代史学习中,最深刻的就是清朝末年的戊戌变法运动,梁启超是领袖之一。

看了这本《梁启超传》,我才真正明白,梁启超老师为什么能成为中国近代史变法图强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他一个重要的身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者。

他的一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前段他从政,力倡立宪求民主;而后治学,经验学理普新知,于学问世称百科全书。

前半生的梁启超,不仅少年得志,十二岁中秀才,在继承祖父和父亲的学问的基础上,十七岁乡试中举,光耀家族。

在求学的过程中,认识了对其影响深远的导师——康有为。

两人后来一起发起了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变化运动。

此二人办学会、创时报,宣传民权、鼓吹自由、为谋开启民智,掀起了一股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启蒙运动。

期间因为各种守旧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梁启超还被迫流亡日本14年。

即使人在境外,仍然时刻不忘国难,积极通过办报和开学堂的方式探寻救国救民之道。

后半生的梁启超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欧洲
归来后,梁启超通过对比,看到了东方文化的优良之处,主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这在当时崇尚西学寻找救亡图存的年代,是非常独特和超前的。

此后,他致力于中国传统学问研究,结出累累文学硕果。

屡遭失败,仍然勇往直前,心系国家,是国之英雄。

梁启超传读后感

梁启超传读后感

梁启超传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梁启超传读后感(一)前两天从图书馆借了本《梁启超传》,我看梁启超的东西,是因为较之他老师康有为,他的成就和气质要高些,再是他在中国新闻史上的成就,很欣赏他的才华,文笔,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激情。

书看到一半,他正是我心中的形象,家教好,资质好,勤奋,有激情,并有一腔爱国热情。

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喜所,元青着的《梁启超传》很棒。

600多页的密密麻麻的小字书,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人物传记,人物生活状态的简单再现,而是尽量引用原着或书信或文章,让那个时代的文字来讲述历史,阐述梁的观点,并努力分析形成这些观点的历史原因和背景,虽然书中许多部分为文言文,但这对得到梁真实的观点很重要,还可以顺便熟悉文言文。

今天看到梁彻底和康有为的保皇派决裂了,有了自己的观点,成为改良派的领袖人物。

我在回到宿舍后,突然感觉梁阐述的实施路线不无道理:其一,它不同于保皇派,比保皇派的激进不言而喻;再和革命派相比,在我们文人(我姑且算做文人)眼中,确实是不理智,让文人看到举国生灵前仆后继去用生命推翻一个专制政府是他们所不忍的,并且在中国当时社会开发民智而后演其它,似乎是所有工作的前提。

在未开发民智前,不说发动革命难上加难,即使真的发动了广大愚昧民众,也极易被别有心机的人或集团利用,历史证明我的推测是正确的。

以我不算广博的知识,清末民初的高级知识分子多主张改良,后来的胡适就是一例,而那些学生以及渐渐觉醒的工人和小资产阶级则多偏重用武力推翻旧政府,搞革命。

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那些高级知识分子的思路真的一点道理都没有吗?革命不是他们所说的太不理智,太草率,效率太低吗?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且不说愚民起义搞革命注定被利用,就谈那些无辜生命的毫无价值的陨灭,社会财富的破坏,社会治安的动荡,以及不知能否获胜的迷茫,远不如梁的主张来得快,做的好,我想,中国只有一个梁启超,如果成百上千的文人,官员都是梁启超,民众会成为“新民”,君主立宪会和平实现,不会是这么大的代价后,换来社会主义。

梁 启超传读后感

梁 启超传读后感

梁启超传读后感《梁启超传读后感》读完《梁启超传》,我仿佛跟着这位近代的风云人物经历了一场跌宕起伏的人生之旅。

梁启超,这个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他所处的时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复杂的时期之一。

在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激情与智慧的梁启超。

他自幼聪慧好学,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年轻的梁启超怀揣着报国之志,投身于变法维新的洪流之中。

他的文章犀利而有力,如同一把把利剑,刺破封建旧制的黑暗。

他倡导的新思想,为当时沉闷的社会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他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变法失败后,他流亡海外,但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他在异国他乡继续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奔走呼号,不断探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

书中详细描述了他在海外的经历。

他面临着资金的匮乏、外界的压力以及生活的种种困难,但他始终坚定地前行。

为了筹集资金支持国内的改革事业,他四处演讲,哪怕声音沙哑,也不曾停歇。

有时候,他一天要辗转好几个地方,疲惫不堪,但只要一想到自己的努力能够为国家带来一丝希望,他就又充满了力量。

记得有一次,他在一个小镇上演讲。

那天的天气很糟糕,下着倾盆大雨。

但听众们依然热情高涨,挤满了小小的礼堂。

梁启超站在台上,雨水从他的额头滑落,打湿了他的衣衫。

但他的眼神却无比坚定,声音依然激昂。

他说:“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奋起,要改革,要让我们的国家重新崛起!”那一刻,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人们被他的热情和坚定所感染,纷纷表示愿意为国家的变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到国内后,梁启超依然活跃在政治和文化的舞台上。

他致力于教育改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他的教育理念新颖而实用,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他的一生中,家庭也是他坚强的后盾。

他与妻子相濡以沫,与子女们关系融洽。

他不仅在事业上追求卓越,在家庭中也是一位尽职尽责的丈夫和父亲。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梁启超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他的一生,是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一生。

梁启超读后感

梁启超读后感

梁启超读后感第1篇:梁启超读后感读《梁启超传》有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少年中国说》之所以想了解一些有关梁启超的生平事迹,可以说完全是因为《少年中国说》里的这段话。

身为梁启超口中的少年的我们,在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洪流中,又该如何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到真正的中国少年呢?或许通过对《梁启超传》的阅读,了解他的身处的特殊环境,感受他屹立时代前沿的想法,能让我收获不少吧。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的名字与中国近代史上一系列重要的事件,如公车上书、立宪行动、辛亥革命、护国战争等等紧密相联。

他一生多变,受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古今中外各种思潮的影响,其政治思想和学术观点都极其复杂,且时常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在中国近代史上,他是争议颇多的人物之一。

他的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通过他既可以从一些侧面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脉络,又可以从一些层面了解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变化的轨迹。

《梁启超传》是李喜所和元青所著,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性传记。

一方面对其思想文化建树分析评价;另一方面对他的家庭生活、个人性格、业余爱好、人际关系,以及后人情况等进行介绍。

读书之前,就曾听说读梁启超,如果能读出忧患,便是读懂了他所处的时代,甚至也会读懂他身后即今天的中国和世界。

确实如此,梁启超一生,可谓波澜壮阔而事业多艰,这也是跟近代国家之忧患坎坷相合。

他的思想,也是在不断地求新求变,其思想正如他自己所言的:“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以明日之我,与今日之我战。

”但其思想的一个核心,还是爱国,强国之梦,忧国,忧民之心。

梁启超所生于的时代,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世,内忧外患,乱象毕现,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堕入地狱的底层”。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精选3篇)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精选3篇)

梁启超家书的读后感(精选3篇)梁启超家书的篇1提倡"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从蒙学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一直到清末的《曾国藩家训》,任何一篇关于教导自己子女立身、处世、做学问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严峻的教训面孔,板着,端着,让孩子和家人觉得惧怕。

有此印象,对于写这类文章的父亲们,便都有了一种固定的认识。

甚至读《傅雷家书》时,也羡慕傅聪有如此博学多才,循循善诱,同时又严格要求孩子的父亲。

而近日,读得一本旧书——《梁启超家书》,忽然发现,梁任公教育孩子是如此的不同。

写《少年中国说》的梁任公(启超)曾经这样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参加戊戌变法之前之后,曾经想着君主立宪,而后又支持民主的梁任公,在一生之中思想多变,兴趣多变,唯有对他儿女的拳拳爱意从未改变,为了少年中国梦,梁任公仁慈地呵护着子女,精心培育着子女,引导着子女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发展,梁启超的9个儿女,人人成才,且各有所长,当年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竟然有两人是他的孩子: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此外有才女梁思顺,图书馆学家梁思庄,毕业于西点军校任十九路军校官早年病逝的梁思忠,研究经济学的梁思达,参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宁,已经第三个成为院士的火箭专家梁思礼。

家书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第一篇便可看见梁启超指导时年十九岁的女儿梁思顺学习行政法、经济学、财政学、国际法,等等,"因思若吾爱女在侧,当能令我忘他事……""汝求学不可太急……",接下来便是给思成思永的"若缘怠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子弟矣。

"随着儿女们的成长,梁任公说:"人生之旅历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往不克因此着急失望,找精神上之萎(上草头下畏""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梁启超传》心得体会
用一个人解读一段历史
——读《梁启超传》
**
听着窗外**二中学生慷慨激昂的演讲声,我被一种爱国情感感染着。

一句“少年强,则中国强”,让我想起了一位历史名人——梁启超。

很多人(不是学历史或专门研究梁启超的)对梁启超的了解仅仅限于中小学历史课本上的介绍和部分影视剧中的艺术形象。

我有幸读到一本《梁启超转》,比较详细地了解了梁启超这位历史名人传奇的一生和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

梁启超应该说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学贯中西,学识广博,是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很难用一个具体的什么“家”来界定梁启超,其自称为“杂”家。

梁启超后期在清华大学任教,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并称清华大学四大名教授。

梁启超对中国的贡献主要在文化上,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对近现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在这一方面上“比孙中山的贡献大”(作者语)。

梁启超在政治上反对暴(武)力革命,主张改良、保皇,但始终不得志。

当年辛亥革命一是大势所趋,人
心所向。

当革命的大潮席卷中国大地时,梁启超的改良主义终被吞没。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

就中国来说,历史都是有成功者编写的,就是正史。

而梁启超本人也说过,所谓正史,只不过是帝王将相的传记。

古代的朝代更替,就是帝王将相家族之间的血腥斗争。

从历史教材上来看,中国的命运似乎从来都是掌握在哪些“风流人物”的手中。

在《梁启超传》一书中,作者紧扣住历史人物跟历史发展的关系,以梁启超的一生为经度,以梁启超与周围人的关系为维度,从两个角度系统阐述了梁启超在改良中国近代社会和构建中国现代为名的历史进程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给广大读者展现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当时纷繁复杂的政治社会现实。

用作者的话说,就是“把一个人的传记写成了一部中国近代史”。

因此,我本人觉得,读懂了梁启超,也就读懂了中国近代史。

当然,中国近代史的代表人物还很多,比如梁启超的老师康有为、为维新而献身的谭嗣同、后清执掌内阁的李鸿章、阴险狡黠的袁世凯以及走向共和的孙中山等,但他们似乎都没有梁启超在政治、文化、思想等各个方面更具代表性。

梁启超是一个改良主义者,他企图用改良的思维和方式改造中国。

他说,“今天的世界虽不是以前的世界,然而以前世界的‘残余’尚在那里支配现在的世界;今天的自我虽不是以前的自我,然而以前的自我的‘残余’尚在那里蒙蔽
现在的自我。

所以,我们当首先从事解放,就是使现在的自我从以前的自我中解放了出来,同时使现在的世界从以前的世界中完全解放了出来……”“但解放不是单纯的脱除,乃是替补。

替补就是改造。

所以,一方面是不断的解放,他方面是不断地改造。

综合两方面来看,就是不断地革新”。

梁启超看到,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从封闭的封建社会解脱出来后,百废俱兴,逐渐强大。

他在《去国行》一诗中写道:“尔来明治新政耀大地,驾政凌美气葱茏”,盛赞明治维新给日本带来的变化。

他和他的维新派们企图通过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式的改良实现富国图强的美梦,真正启动了的维新变法将梁启超推向了风口浪尖。

然而,维新变法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残酷镇压,变法进行了100多天后,被扼杀于摇篮,谭嗣同以“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气概英勇献身,康有为、梁启超则选择了流亡。

当然,变法的失败不光是保守派的残酷镇压的结果,改良主义的局限性决定了它是不能拯救中国的。

历史有时候就是巧合。

有人说,假如梁启超当时像谭嗣同一样为变法献身,哪有后来的清华园四大名教授的说法,哪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梁启超在文化上的杰出贡献?前面说过,梁启超的贡献主要在文化上。

他学贯中西,很多进步思想对后来产生了十分广的影响。

比如他的社会主义观,他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流星雨欧洲的不可避免性,对
欧洲社会主义的前途表示了一定程度的乐观,对俄国十月革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在中国第一个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是李大钊,但第一个在中国介绍马克思的人是梁启超。

但是在他认识到社会主义有激进和缓和派别之分后,反对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

我认为值得肯定的是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开民智”。

梁启超认为,要在中国实现民权,首先要“开民智”,这就是要对民众施行教育。

而发展教育,“以开民智为第一义”。

第二,培养“新民”。

他不仅重视教育的作用,也强调教育目的的重要性。

他认为,正确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新民,即“培养一种特色之国民,使团结体,以自立意存在于列国之间,不徒为一人之才与智也。


第三,倡新学。

他竭力主张废除科举,兴新学,分国民教育和人才教育,实行义务教育。

第四,提倡女子教育。

其理由是女子教育“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

为使女子和男子能够同样受教育,他坚决反对女子缠足。

他还坚决反对一夫多妻制,他本人一生只有一位夫人。

第五,扩大教育内容。

就是不仅要重视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也要学习西方的社会科学。

对中国古代教育“三育并重”等优良传统应当发扬。

现在读梁启超已经把他当成一种文化符号了。

他的那篇《少年中国说》气势恢宏,激励了多少中国人,甚至激励了一代伟人毛泽东。

毛泽东曾经一直将梁启超视为崇拜的偶像。

至今中小学课本上仍有《少年中国说》一文,全国各地中小学仍能熟读成诵。

影响之广之深可见一斑。

我们党历来提倡学习,提倡多读书,读好书。

我们现在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行进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正行进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括文化的复兴。

我认为,读些历史,读些名人传记,对复兴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很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这些是我们应该做到的,也是能够做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