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性别主要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如性染色体类型的差异
动物性别决定的方式

• 温度对性别分化的影响
乌龟的受精卵在23-27℃之间孵化全为雄性,在32-33 ℃之间孵化全为雌性。扬子鳄的卵在不同的温度下,可发 育为不同的性别,当在30℃及以下时发育为雌体,当温 度在34℃及以上时发育为雄体 。因为温度对两栖类、爬 行类动物的性别分化的影响主要是对这些动物的性激素的 合成有着直接的作用。但高温只改变性别的表现型,而不 改变其基因型。
生物性别决定的方式
性别的发育必须经过两个步骤: 一、性别决定:
细胞内遗传物质对性别的作用。 二、性别分化:
在性别决定的基础上,经与一定环境条件的相互 作用,才发育为一定的性别。
性别决定的方式
1.XY型和ZW型(由性染色体决定性别)
XY
♂
两条异型性染色体XY
♀
两条同型性染色体XX
后代性 别
决定于父方
➢ 雌性动物为同配性别,有两条X染色体 ➢ 雄性动物为异配性别,仅有一条X染色体,没有Y染色体。
例如:雌蝗虫有24条染色体 (22+XX), 雄蝗虫有23条染 色体(22+X)。
★
ZO型 极少数昆虫或鸡、鸭等家禽为ZO型。 雌体为异配性别,只有1条Z染色体,没W染色体; 雄体为同配性别,有两条Z染色体;
喂蜂王浆
假减数分裂
喂普通蜂蜜
蜂 王
工 蜂 (不育雌性)
----------- ♀(n) + ♂(n) 正常减数分裂
2n为雌蜂
3、化学物质决定性别-后螠
后螠一种低等海生动物,雌性个体像颗豆子,有一个 顶端分叉的长吻,体长6cm左右;雄性个体只有雌性 的1/500,寄生在雌性个体的子宫里。
幼虫落在海底,自由生活--雌性
2、细胞染色体倍数决定性别
如蜜蜂、蚂蚁等昆虫 (1)雌雄决定于染色体倍数: 正常受精卵 2n为雌性 未受精的卵 n为雄性
初中八年级生物上册-《性别和性别决定》教学设计

《性别和性别决定》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的内容为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6单元《生命的延续》中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第4节《性别和性别决定》。
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在学生中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本节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对于性别决定和性别遗传知识的需求。
另外,社会上一些人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冷落和责备的现象并不少见。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正确地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同时,生男生女的原理的分析又是对上一节《性状的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中遗传图解的巩固,因此,本节内容对确定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学习分析:(1)心理和生理特征:从年龄特征来看,初二学生平均年龄15岁,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
不喜欢死记硬背枯燥的知识。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注重正确引导学生思维,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2)知识现状:本节是在初二年上期快结束时学习的,学生对生物知识已经有所了解,学习积极性相对有所降低,为此,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的、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和学生广泛的、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知识障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和不同的学习体会,在生男生女的原理中机率是相等的,对个别学生可能会造成认知上的困难,在综合运用上需要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
三、设计思想《性别和性别决定》这节课很容易提高学生的兴趣,并且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一系列问题。
(1)教学理念: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愿学、乐学、主动学、会学。
我设计了激发学生参与的学习的情景,通过学生做游戏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真正体验“在学习中游戏,在活动中学习”的新理念。
(2)教学原则:根据《生物课程标准》要求:解释人的性别决定。
(3)教学方法:基于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性别决定与性别控制

第六章性别决定与性别控制雌雄性别分化是生物界最普遍的现象之一,也是遗传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自然条件下,两性生物中雌雄个体的比例大多是1:1,是典型的孟德尔比数,这说明性别和其他性状一样受遗传物质的控制。
第一节性别决定的遗传理论关于性别决定的机制问题,曾有过多种假说,直到1902年,威尔逊(E. B.Wilson)、萨顿(W.S. Sutton)等首次发现了性染色体后,性别决定自然与性染色体联系起来,逐步形成了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学说,这也是目前最流行的学说。
在动物中,除性染色体决定性别外,还有基因平衡理论、H-Y抗原及染色体的倍数等与性别有关理论。
一、性染色体类型与性别决定在二倍体动物以及人的体细胞中,都有一对与性别决定有明显直接关系的染色体叫做性染色体,其他的染色体通称为常染色体。
有些生物的雄体和雌体在性染色体的数目上是不同的,简称性染色体异数。
例如,蝗虫的性染色体,即X染色体,在雌虫的体细胞里是一对形态、结构相同的染色体(可用XX表示),但雄虫的体细胞里却只有一条性染色体(可用XO表示)。
另一些生物的雌体和雄体的每个体细胞里都有一对性染色体,但它们在大小、形态和结构上随性别而不同。
例如,猪雄性体细胞中是一对大小、形态、结构不同的性染色体,大的一条叫X染色体,小的一条叫Y染色体,雌性的体细胞中是一对X染色体。
X、Y性染色体在形态和内容上都不相同,它们有同源部分也有非同源部分。
同源部分和非同源部分都含有基因,但因Y染色体上的基因数目很少,所以,一般位于X 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
从进化角度看,性染色体是由常染色体分化来的,随着分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同源部分则逐渐缩小,或Y染色体逐渐缩短,最后消失。
例如,雄蝗虫的性染色体可能最初是XY 型,在进化过程中,Y染色体逐渐消失而成为XO型。
因此X与Y染色体愈原始,它们的同源区段就愈长,非同源区段就愈短。
由于Y染色体基因数目逐渐减少,最后变成不含基因的空体,或只含有一些与性别决定无关的基因,所以它在性别决定中失去了作用(如果蝇)。
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三节人的性别决定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三节人的性别决定知识点(一)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三节人的性别决定知识点1、染色体的四种类型:中着丝粒染色体,亚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
染色体组型也叫核型,是指一种生物体细胞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
观察染色体组型最好的时期是有丝分裂的中期。
2、性别决定的类型:(1)XY型:雄性个体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XY),雌性个体含有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XX)的性别决定类型。
(2)ZW型:与XY型相反,同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雄性,而异型性染色体的个体是雌性。
蛾类、蝶类、鸟类(鸡、鸭、鹅)的性别决定属于“ZW”型。
3、色盲病是一种先天性色觉障碍病,不能分辨各种颜色或两种颜色。
其中,常见的色盲是红绿色盲,患者对红色、绿色分不清,全色盲极个别。
色盲基因(b)以及它的等位基因——正常人的B就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的相应位置上没有什么色觉的基因。
4、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在写色觉基因型时,为了与常染色体的基因相区别,一定要先写出性染色体,再在右上角标明基因型。
):色盲女性(XbXb),正常(携带者)女性(XBXb),正常女性(XBXB),色盲男性(XbY),正常男性(XBY)。
由此可见,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只要他的X 上有b基因就会色盲,而女性必须同时具有双重的b才会患病,所以,患男>患女。
5、色盲的遗传特点:男性多于女性一般地说,色盲这种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不病)遗传给他的外孙子(隔代遗传、交叉遗传)。
色盲基因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
6、血友病简介:症状——血液中缺少一种凝血因子,故凝血时间延长,或出血不止;血友病也是一种伴X隐性遗传病,其遗传特点与色盲完全一样。
(二)八年级下册生物第三节人的性别决定知识点第七单元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植物的生殖1.有性生殖: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
遗传与性别决定

遗传与性别决定遗传是影响人类性别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生物学中,性别决定是指个体在生殖中是发育成雄性还是雌性的过程。
虽然性别是多个因素的综合结果,但遗传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遗传与性别决定之间的关系,并解释遗传在性别决定中的重要性。
1. 性别决定的基本原理在大多数动物物种中,性别决定由染色体携带的遗传信息来决定。
人类拥有23对染色体,其中一对是性染色体。
雌性个体是由两条染色体为X的个体,而雄性个体则是由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组成。
这意味着在人类中性别的决定取决于父亲的遗传信息,因为父亲可以通过提供X或Y染色体来决定下一代的性别。
2. 性别决定的遗传机制在人类中,性别决定的遗传机制基于性染色体的遗传。
当一个男性提供一个Y染色体时,下一代将会是一个男孩。
而如果一个女性提供了两个X染色体,则下一代将会是一个女孩。
这种遗传机制被称为XY性别决定系统。
此外,还存在其他特殊的性别决定机制。
例如,在鸟类中,雌性个体拥有一对ZW性染色体,而雄性个体则是ZZ。
这种遗传机制被称为ZW性别决定系统。
在爬行动物和鱼类中也存在其他类型的性别决定系统,如XO和XX/XY等。
3. 性别决定的变异尽管大多数人类和其他动物都遵循上述的性别决定机制,但也存在着一些性别决定的变异。
例如,有些人可能携带不正常的性染色体,导致性别发育异常。
这些变异可以表现为染色体数量的改变(如多X 染色体综合症和克氏综合症)或X和Y染色体的结构异常。
此外,也存在着一些与性别决定无关的遗传因素,如性别相关基因的突变。
这些基因的变异可能导致一些性别特征的发展异常或性别身份问题。
4. 遗传在性别决定中的重要性遗传在性别决定中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遗传,父母可以传递给下一代决定其性别的染色体。
这种继承方式保证了性别在人类中的传递和稳定,使得一个物种的繁衍成为可能。
除了决定性别,遗传还会对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性别特征产生影响。
性别相关基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调控性腺、激素和生殖器官的发育,从而决定个体的性别、性器官和二次性征的发展。
中考复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1.生物的遗传和变异(1)遗传:指间的相似性。
例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2)变异:指间和间的差异。
例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金鱼品种多。
【点拨】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实现的。
2.生物的性状(1)生物的性状:生物体的、、等方面的特征。
例如,眼睛的颜色,头发的颜色、形状,身高,血型,能否卷舌。
(2)相对性状:种生物性状的表现形式。
例如,豌豆的圆粒和皱粒,人的血型有A 型、B 型、O 型和AB 型,狗的白毛和黑毛。
3.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1)转基因超级鼠:①过程:利用技术将转入核未融合的受精卵内,再将受精卵注入代孕小鼠的内,生出的小鼠个体较大。
②所用生物技术:技术。
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③结论:控制生物的性状。
(2)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但有些性状是否表现,还受到的影响。
生物体有许多性状是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3)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而不是性状。
【小试牛刀】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的统称。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生物体性状的表现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B.人的A 型血与B 型血是一对相对性状C.性别也属于人体的性状D.在生物传宗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2.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A.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B.变异的实质是生殖过程中亲代与子代之间遗传物质发生变化C.生男生女取决于与卵细胞结合的精子中所含的性染色体D.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3.(2021北京房山二模,18)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说明生物界普遍存在()A.遗传现象 B.繁殖现象C.变异现象 D.进化现象1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手段。
中考生物考点总动员专题17性别和性别决定含答案

聚焦考点☆温习理解一、性别与性别决定1.性染色体。
染色体分为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其中体细胞中的22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不关叫常染体,1对决定人体性别有关的染色体叫性染色体。
2、在男性中的性染色体为XY(异型性染色体),女性中的性染色体为XX(同型性染色体),男性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为22对+XY,女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为22对+XX;男性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为22条+X或22条+Y;女性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为22条+X。
二.生男生女的秘密女性产生的生殖细胞只有一种,就是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而男性产生的生殖细胞有两种,一种是含X染色体的精子,一种是含Y染色体的精子,X精子与Y精子的数量基本相等,生活力大体一致,这两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是相等的,因此产生的后代男女比例为1:1。
生男生女决定于卵细胞与哪种类型的精子结合。
男性:产生精子 X XX (女孩)Y XY (男孩)女性:产生卵细胞 X名师点睛☆典例分类类型一:性别与性别决定【例1】【2015年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生物试题】人的卵细胞中不可能...含有A.常染色体B.性染色体染色体染色体【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人体的体细胞中有23对染色体,22对与人体性别无关叫常染色体,决定人体性别有关的一对染色体叫性染色体。
男性的一对性染色体是XY,产生一种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两种,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44+XY,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是22+X或22+Y。
女性体细胞中的染色休是22对+XX,只产生一种含有X染色体的卵细胞,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是22条+X。
人的卵细胞中不可能含有Y染色体。
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性别和性染色体。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的精子中含有X染色体或是Y染色体,而卵细胞中只含有X染色体。
类型二:生男生女的秘密【例2】【2015年黑龙江省龙东地区初中毕业学业统一考试题】某对夫妇先后生育了两个男孩,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丈夫所产生的精子都含有Y染色体B.妻子所产生的卵细胞都含有两个X染色体C.生男孩是因为含Y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D.若这对夫妇生第三个孩子,生女孩的概率是100%【答案】C考点:本题考查性别和性别决定,难度一般。
高中生物易错知识点

高中生物易错知识点易错点1 对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认识不到位易错分析:不清楚一些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如Mg、Fe分别是叶绿素、血红蛋白的特征元素,而含P的化合物不止一种(如DNA、RNA、ATP、磷脂等化合物中均含有P),是造成这一知识点错误的主要原因。
需从以下知识点进行记忆:1、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是C,主要元素是C、H、O、N、S、P, 含量较多的元素主要是C、H、O、N。
细胞鲜重最多的元素是O, 其次是C、H、N,而在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其次是O、N、H。
2、元素的重要作用之一是组成多种多样的化合物:S是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之一,Mg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之一,Fe是血红蛋白的组成元素之一,N、P是构成DNA、RNA、ATP、[H](NADPH)等物质的重要元素等。
3、许多元素能够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果植物缺少B元素,植物的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就不能正常进行,植物就会“华而不实”;人体缺I元素,不能正常合成甲状腺激素,易患“大脖子病”;哺乳动物血钙过低或过高,或机体出现抽搐或肌无力等现象。
易错点2 不能熟练掌握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及相关计算易错分析:错因1:不能正确理解氨基酸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错因2:不能理清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而出现计算性错误。
要解决本问题,需从以下知识点进行解决:有关蛋白质或氨基酸方面的计算类型比较多,掌握蛋白质分子结构和一些规律性东西是快速准确计算的关键,具体归纳如下:①肽键数=失去的水分子数②若蛋白质是一条链,则有:肽键数(失水数)=氨基酸数-1③若蛋白质是由多条链组成则有:肽键数(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数④若蛋白质是一个环状结构,则有:肽键数=失水数=氨基酸数⑤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总和-失去水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有时也要考虑因其他化学键的形成而导致相对分子质量的减少,如形成二硫键时)。
⑥蛋白质至少含有的氨基和羧基数=肽链数⑦基因的表达过程中,DNA中的碱基数:RNA中的碱基数: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数=6:3:1易错点3 区分不清真、原核细胞和病毒的结构、功能等易错分析:由于不能认清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结构及其独特的特征,是造成这一错误的主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受环境影响的性别决定
生物的性别主要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如性染色体类型的差异(XY型、ZW 型)、性染色体数目的差异(XO型、ZO型)、染色体组的倍性决定及基因差异决定型等。
但有些生物的性别决定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通常影响生物性别决定的环境因素有温度、日照长短、营养条件和位置等。
1.温度
温度对生物性别决定的影响在两栖类和爬行类中是普遍存在的。
爬行动物的性别决定机制有两种:一种是异形性染色体决定,另一种是温度决定。
温度决定性别被称为TSD(temperature-dependent sex determination)。
TSD在许多龟鳖、蜥蜴和鳄鱼中都能观察到。
实验显示,扬子鳄和密西西比鳄的卵在不同的温度下,发育为不同的性别,当温度在30℃和30℃以下,发育为雌体;当温度在34℃或34℃以上发育为雄体;乌龟的卵在23℃-27℃的温度下发为雄性,在32℃-33℃时发育为雌性。
所以当他们产卵在不同高度的海岸线或河岸时由于温度不同而影响子代性别的分化。
有人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温度对爬行动物性激素的合成有直接的影响。
由于爬行类的性别比例由环境温度决定,而且有合适性别比例的温度范围又很窄,因此有人提出白垩纪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就是恐龙的TSD及气候剧变。
两栖类的性别分化也与温度有关。
某些蛙类中,雄蛙的性染色体是XY,雌蛙是XX。
如果让它们的蝌蚪在20℃温度下发育时,雌雄比例大约为1∶1;如果让这些蝌蚪在30℃温度下发育时,不管它们具有什么性染色体组成,全部发育成雄蛙。
这里要说明的是,虽然XX型的蝌蚪在高温下发育成雄蛙,但它们的性染色体仍然是XX,高温只能改变性别的表现型,不能改变性别的基因型。
在植物中,环境温度对性别分化也有重要作用。
例如,南瓜在发育过程中,晚上的温度在10℃左右时,就形成较多的雌花,如果低温和8小时日照结合起来,雌花就占绝对优势。
实际上,短日照和较低的夜温有利于发育产生较多雌花的现象在葫芦科植物里是很常见的。
2.日照长短
除葫芦科植物外,大麻的性别分化也受日照长度影响。
延长日照或缩短日照,均可以改变大麻的性别。
大麻在夏季播种,只有正常的雌株或雄株,从秋季到翌年春季这段时间内,特别是在12月里,把大麻播种在温室里,50—90%的雌株逐渐出现性转换,最后完全变为雄株。
3.营养条件
蜜蜂的受精卵可以发育成为能正常生育的雌蜂(蜂王),也可发育成为不育的雌蜂(工蜂),这主要靠蜂王浆的影响。
蜂王浆是由工蜂头部的一些腺体产生的。
将成为工蜂的幼虫,只吃二、三天蜂王浆,且质差而量少,孵化后经21天才成为成虫。
而对于将成为蜂王的幼虫则不是那样,她的蜂房由工蜂为之扩大,蜂王浆供应五天且质好而量多,由于营养较好,从卵中出来经16天就能生育,长得比同窝的工蜂大而丰满。
这样,蜂王和工蜂的染色体数虽然都是2n=32,但是由于营养不同,有的发育为蜂王,有的发育为工蜂。
许多线虫也是靠营养条件的好坏来决定性别的。
它们一般在性别未分化的幼龄期侵入寄主(如番茄)体内,低感染率时营养条件好,发育成的成体基本上都是雌性,而高感染率时,营养条件差,发育成的成体通常都是雄的。
植物的性别分化除受遗传物质支配外,还决定于植株体内营养物质积累的多少。
光合作用强,呼吸消耗少,光合产物积累多,有利于雌花分化;碳氮比率高,生殖生长占优势,也有利于雌花形成。
在葫芦科植物如黄瓜发育早期,丰富
,可使雌花数量增多。
的氮肥或给温室的黄瓜通入CO
2
4.位置
许多寄生的甲壳类以幼虫到达寄主的先后顺序来决定性别。
先到达寄主的个体长得较大,发育为雌体,后到达寄主的个体长得较小,发育成雄性。
Stegophryxus是寄生在寄居蟹上的等足类动物,其幼虫附着在寄主腹部的发育成雌体,而落在雌体身上的幼虫则发育成雄性,雄性和雌性相比,个体很小,以后一直生活在配偶的育囊中,经实验,将第一个落在寄主上预计发育成雌体的幼虫放在另外的雌体身上后,结果发育为雄体,从而证实其性别由位置决定。
海生蠕虫后螠(Bonelliaviridis)的雌虫个体大,口吻长;雄虫很小。
这种虫的性别决定很偶然,成熟的后螠在海里产卵,卵发育成幼虫,它们不具有性别,落到海底的幼虫发育为雌虫,落到雌虫吻部的发育为雄虫,落在海水中发育为中性,若把雌虫吻上的幼虫取下,它就成为中性,而雄性的程度由它在雌虫吻部停留的时间来决定。
据说该雌虫的吻上有一种类似激素的化学物质,它有力地影响着幼虫的性分化。
在植物界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一般在雌雄同花的植物里,同一朵花原基上,靠近外边的细胞发育成雄蕊,靠近中央的细胞发育成雌蕊。
综上所述,虽然生物的性别主要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但环境因素对生物的性别分化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可见,生物的性别也和其他性状一样,是由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