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氧
溶解氧名词解释

溶解氧名词解释溶解氧又叫做饱和氧浓度,是表示水体中溶解氧含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般地,凡是被水所溶解的气体总称为水溶氧,或简称为溶解氧,通常用溶解氧这一术语来表示。
它是以克/升( g/L)的形式表示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单位为毫克/升。
如果没有特殊说明,水溶氧测定时,常以国际单位( C·L/L)或毫克/升( mg/L)表示,以提高测量结果的可比性。
溶解氧是表示水中氧的质量分数,它与温度、水中物质组成等因素有关。
随着水温升高,溶解氧含量增多,在天然水中,它们随着溶解氧含量的增加而减少,达到一定限度后,溶解氧含量不再随温度的升高而改变。
同时溶解氧也与水中所含溶解盐类的种类及含量有关。
随着水中所含溶解盐类的种类及含量增加,溶解氧也相应增多,但不能认为水中溶解氧就越多,因为盐类浓度过高时,反而会造成某些营养元素的富集,对鱼类生长不利。
2)在各种溶解氧的水体中,各种动物的需氧情况是不同的。
浮游植物要求溶解氧极少,只要水中有足够的碳素化合物就可生存;浮游动物则要求溶解氧较多,在较低溶解氧浓度下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底栖动物只要水中有足够的碳素化合物即可生存;大型底栖动物则要求在溶解氧中有较高的比例才能保证其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3)溶解氧浓度一般根据鱼类需要确定。
高温季节,鱼类需要氧较多,水体中必须具有一定的溶解氧。
冬季,鱼类的耗氧量不大,水体中的溶解氧即可满足需要。
4)溶解氧对于保护水生生物尤其重要。
如鱼类耗氧率很高,它们有不同的耐氧性,不同种鱼有不同的耐氧阈,因此要根据不同鱼的耐氧性选择适宜的溶解氧浓度。
常用的有机溶剂和水基质溶解氧监测仪等。
1)目前常用的溶解氧分析方法主要是测定溶解氧的电化学分析法,即在一定条件下利用被测物质的阳极反应和阴极反应使参比电极发生电位改变而进行分析的方法。
2)测量原理:阴极区被测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溶液呈酸性,可采用普通的酸碱指示剂;阳极区被测物质发生还原反应,溶液呈碱性,可采用普通的酸碱指示剂和一般的有机指示剂。
溶解氧的测定

测定溶解氧的三大方法分别是:
1、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
方法原理:水中溶解氧的测定,一般用碘量法。
在水中加入硫酸锰及碱性碘化钾溶液,生成氢氧化锰沉淀。
由于氢氧化锰性质极不稳定,迅速与水中溶解氧反应生成硫酸锰。
15分钟后加入浓硫酸使棕色沉淀与溶液中所加入的碘化钾发生反应,而析出碘,溶解氧越多,析出的碘也越多,溶液的颜色也就越深。
用移液管取一定量的反应完毕的水样,以淀粉做指示剂,用标准溶液滴定,计算出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
2、电极极谱法测定水中溶解氧
方法原理:两极间加恒定电压,电子由阴极流向阳极,产生扩散电流;一定温度下,扩散电流与溶解氧浓度成正比;建立电流与溶解氧浓度的定量关系;仪器将电流计读数自动转换为溶解氧浓度,并在屏幕上显示溶解氧值。
3、荧光法LDO测定水中溶解氧
方法原理:调制的蓝光照到荧光物质上使其激发,并发出红光,由于氧分子可以带走能量(猝息效应),所以激发红光的时间和强度与氧分子的浓度成反比。
采用与蓝光同步的红色光源作为参比,测量激发红光与参比光之间的相位差,并于内部标定值对比,从而计算出氧分子的浓度,经过一些处理,输出溶解氧。
溶解氧上升和下降的原因

溶解氧上升和下降的原因
1.温度影响:溶解氧在水中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一般来说,水温越低,溶解氧的溶解度越高。
这是因为低温下,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使得氧分子更容易与水分子结合形成溶解氧。
相反,高温下,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使得氧分子更容易从水中逸出,导致溶解氧减少。
2.氧气供应:溶解氧的含量还与环境中氧气供应的情况有关。
光合作用是生物体产生氧气的主要途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
因此,在光照充足的环境中,溶解氧含量通常较高。
相反,在光照不足或者缺乏植物的环境中,溶解氧含量可能会较低。
3.水体运动:水体的运动可以促进溶解氧的增加。
水体的流动可以将氧气从大气中带入水中,增强氧气与水分子的接触,从而提高溶解氧的含量。
此外,水流的剧烈搅动也可以在水中形成气泡,增大氧气与水分子的表面积,有利于氧气的溶解。
4.水体污染:水体的污染也会对溶解氧含量产生影响。
污染物质的存在可能会阻碍氧气进入水体,从而降低溶解氧的含量。
例如,废水排放、化学物质溢出等都会对水体的溶解氧进行消耗或者抑制。
5.水体压力:水的溶解度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加。
在深水中,水的压力较大,溶解氧的溶解度也较高。
相反,在浅水中,水的压力较小,溶解氧的溶解度相对较低。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因素会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使得溶解氧的上升和下降不仅受单一因素的影响,而是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此外,
不同水体、不同环境条件下,溶解氧的含量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要全面了解和解释溶解氧的上升和下降,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
溶解氧测定

溶解氧的测定溶解在水中的分子态氧称为溶解氧。
天然水的溶解氧含量取决于水体与大气中氧的平衡。
溶解氧的饱和含量和空气中氧的分压、大气压力、水温有密切关系。
清洁地面水溶解氧一般接近饱和。
由于藻类的生长,溶解氧可能过饱和。
水体受有机、无机还原性物质的污染,使溶解氧降低。
当大气中的氧来不及补充时,水中溶解氧逐渐降低,以至趋近于零,此时厌氧菌繁殖,水质恶化。
废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取决于废水排出前的工艺过程,一般含量较低,差异很大。
测定水中溶解氧常采用碘量法及其修正法和膜电极法。
清洁水可直接采用碘量法测定。
水样有色或含有氧化性及还原性物质、藻类、悬浮物等干扰测定。
氧化性物质可使碘化物游离出碘,产生正干扰;某些还原性物质可把碘还原成碘化物,产生负干扰;有机物(如腐植酸、丹宁酸、木质素等)可能被部分氧化,产生负干扰。
所以大部分受污染的水和工业废水,需采用修正的碘量法或膜电极法测定。
水样中亚硝酸盐氮含量高于0.05 mg/L、二价铁低于1mg/L时,采用叠氮化钠修正。
此法适用于多数污水及生化处理出水;水样中二价铁高于1mg/L,采用高锰酸钾修正;水样有色或有悬浮物,采用明矾絮凝修正法;含有活性污泥悬浊物的水样,采用硫酸铜—氨基磺酸絮凝修正法。
膜电极法是根据分子氧透过薄膜的扩散速率来测定水中溶解氧。
方法简便、快速,干扰少,可用于现场测定。
用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水样常采集到溶解氧瓶中。
采集水样时,要注意不使曝气或有气泡残存在采样瓶中。
可用水样冲洗溶解氧瓶后,沿瓶壁直接倾注水样或用虹吸法将细管插入溶解氧瓶底部,注入水样至溢流出瓶容积的1/3~1/2左右。
水样采集后,为防止溶解氧的变化,应立即加固定剂于样品中,并存于冷暗处,记录水温和大气压力。
一.实验目的(1)学会水中溶解氧的固定方法;(2)掌握用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在水样中加入硫酸锰和碱性碘化钾溶液,水中溶解氧能迅速将二价锰氧化成四价锰的氢氧化物沉淀。
溶解氧取样注意事项

溶解氧取样注意事项溶解氧(DO)是水中溶解的氧气的浓度,通常用来评估水体的水质和水生态环境。
在进行溶解氧取样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采样时间选择:溶解氧的浓度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会有所变化。
通常,清晨(6点到8点)和傍晚(18点到20点)是溶解氧浓度较高的时段,而中午(12点到14点)是溶解氧浓度较低的时段。
因此,在取样时尽量选择清晨或傍晚的时间。
2. 采样地点选择:应选择正常流动的河流、湖泊或其他水体作为取样点。
避免选择静水或接近底泥的区域。
这是因为正常流动的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通常比较高,而静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会较低。
3. 器材准备:准备好清洁、干燥的玻璃瓶或塑料瓶作为取样容器。
在取样前,应将瓶子在取样点附近用采样水冲洗一至两次,避免残留的异物对溶解氧测量结果的影响。
4. 取样深度:溶解氧浓度在水体中通常存在不均匀分布,与水深、日光照射以及水流速度都有关系。
为了获得准确的取样结果,需在垂直方向上进行取样。
通常取自水体中间和离底部或水面一定距离的位置。
5. 取样方法:在取样时需要尽量避免空气接触。
通常采用倒水法,即容器倒置,与水流接触后迅速翻正收样。
若采用固定容积取样器,则应将样品从底部开始采取。
在取样前,应注意将瓶子完全浸入水中,避免空气进入。
6. 处理样品:为了保持样品中的溶解氧浓度,取样后应立即密闭容器,并将样品保存在黑暗、低温(4)环境中,最好在24小时内进行测定。
如不能立即进行测定,并存放较长时间后再测定,可能会导致溶解氧浓度降低。
7. 测定方法:溶解氧的测定方法有多种,如经典的Winkler法或电化学传感器法等。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实验目的和条件下。
在进行测定前,需详细了解所采用的测定方法的原理和操作要求,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8. 数据记录和处理:在进行溶解氧测定时,应注意及时记录所有相关数据,如采样时间、地点、深度和测定结果等。
在数据处理时,应注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其他参数的修正,如温度和盐度等,以获得更准确的溶解氧浓度。
水的溶解氧

水的溶解氧一、什么是溶解氧溶解氧是指溶液中溶氧的含量。
在水中,氧气可以以分子形式溶解,也可以以单质形式溶解。
溶解氧的存在对维持水体中的生物生态环境非常重要。
二、溶解氧的来源1. 大气交换大气中的氧气可以通过气体交换进入水体中。
这是水体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之一。
气体交换是指氧气在水面和大气界面之间的传递。
氧气会自然地从高浓度的大气中向低浓度的水体中扩散。
2. 光合作用水中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产生氧气。
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利用阳光、水和二氧化碳产生能量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植物会释放氧气到周围的水体中,增加了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3. 水下植被分解水下植被的分解也是水体中溶解氧的来源之一。
当水下植被死亡或凋落,它们会被细菌分解。
细菌在分解的过程中会消耗氧气,这可能导致水体中溶解氧的降低。
4. 水体活动水体中的生物活动也会影响溶解氧的含量。
例如,鱼类通过呼吸消耗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
这会导致水体中溶解氧的减少。
此外,水体中的水藻和浮游生物也会对溶解氧的含量产生影响。
三、溶解氧的影响因素1. 水温水温对溶解氧的含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水温越低,溶解氧的含量越高。
这是因为低温可以增加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
相反,高温会降低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2. 盐度盐度也会影响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
一般来说,淡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比海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高。
这是因为盐度高会导致溶解氧的溶解度降低。
3. 水体中的压力水体中的压力也会对溶解氧的含量产生影响。
在较深的水域,由于水压增加,溶解氧的溶解度会增加。
因此,深水区域的溶解氧含量通常会高于浅水区域。
4. 溶解氧的呼吸生物呼吸是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生物通过呼吸消耗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
因此,水体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对溶解氧的含量产生影响。
四、溶解氧的重要性溶解氧对生物在水中的存活非常重要。
以下是溶解氧在水体中的重要作用:1. 维持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溶解氧是水体中生物生存所必需的。
溶解氧的测定

溶解氧的测定溶解氧的测定依据(GB7489-87)1含义及有关质量或排放标准1.1溶解氧含义溶解在⽔中的空⽓中的分⼦态氧称为溶解氧。
天然⽔的溶解氧含量取决于⽔体于⼤⽓中氧的平衡。
溶解氧的饱和含量和空⽓中氧的分压、⼤⽓压⼒、⽔温有密切关系。
清洁地表⽔溶解氧⼀般接近饱和。
由于藻类的⽣长,溶解氧可能过饱和。
⽔体受有机、⽆机还原性物质污染时溶解氧降低。
因此溶解氧是评价⽔质的重要指标之⼀。
1.2溶解氧的地表⽔环境质量标准2.1碘量法时测定⽔中溶解氧的基准⽅法。
在没有⼲扰的情况下,此⽅法适⽤于各种溶解氧浓度⼤于0.2mg/L和⼩于氧的饱和浓度两倍(约20mg/L)的⽔样。
易氧化的有机物,如丹宁酸、腐殖酸和⽊质素等汇对测定产⽣⼲扰。
可氧化的硫的化合物,如硫化物硫脲,也如同抑郁消耗氧的呼吸系统那样产⽣⼲扰。
当含有这类物质时,宜采⽤电化学探头法。
亚硝酸盐浓度不⾼于15mg/L时就不会产⽣⼲扰,因为它们会被加⼊的叠氮化钠破坏掉。
2.2原理在样品中溶解氧与刚刚沉淀的⼆价氢氧化锰(将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加⼊到⼆价硫酸锰中制得)反应。
酸化后,⽣成的⾼价锰化合物将碱化物氧化游离出等当量的碘,⽤硫代硫酸钠滴定法,测定游离碘量。
存在氧化性物质时,要滴定第⼆个样品来测定除溶解氧意外的氧化性物质的含量。
存在还原性物质,加⼊过量次氯酸钠溶液,氧化第⼀和第⼆个样品中的还原性物质。
测定⼀个样品中的溶解氧含量。
测定另⼀个样品中过剩的次氯酸钠量。
2.3试剂分析中仅使⽤分析纯试剂和蒸馏⽔或纯度与之相当的⽔。
2.3.1硫酸溶液⼩⼼地把500ml浓硫酸(ρ=1.84g/ml)在不停搅动下加⼊到500ml ⽔中。
2.3.2硫酸溶液c(1/2H2SO4)=2mol/L2.3.3碱性碘化物—叠氮化物试剂将35g的氢氧化钠(NaOH)[或50g的氢氧化钾(KOH)]和30g碘化钾(KI)[或27g碘化钠()NaI]溶解在⼤约50ml⽔中。
单独地将1g叠氮化钠(NaN3)溶于10ml⽔中。
溶解氧

§-1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溶解速率
一、影响气体在水中溶解度的因素: 1、温度------水温的升高而降低,温度较低时, 温度系数较大。
温度 DO mg/ L 0 14.6 5 12.8 10 11.3 15 10.2 20 9.2 25 8.4 30 7.6
2、含盐量------温度、压力一定,含盐量增加, 溶解度降低(?)离子的水合作用,空隙减少
式中的压力为P为该组分气体的分压力,与混合 气体的总压力无关 ,气体B的分压力等于混 合气体的总压力PT乘以气体B的分压系数φB, 这就是道尔顿分压定律: PB=PT×φB 即:
4、气体本身的性质:如N2 、H2、O2在水中的溶解
度较小 ;而NH3、HCl、CO2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
通入空气--增氧
DO 14.6 14.19 13.81 13.44 13.09 12.75 12.43 12.12 11.83 11.55 11.27 11.01 10.76 10.52 10.29 10.07 9.85 9.65 9.45 9.F 23 73.4 24 75.2 25 77 26 78.8 27 80.6 28 82.4 29 84.2 30 86 31 87.8 32 89.6 33 91.4 34 93.2 35 95 36 96.8 37 98.6 38 100.4 39 102.2 40 104 41 105.8 42 107.6 43 109.4 44 111.2 45 113
3.气体的分压------在温度和含盐量一定时,气体 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液面上该气体分压的增大 而升高。 亨利定律Cs= Kst • P Cs—— 氧在水中知道溶解度; P——达到溶解平衡时,液面上气体的分压; Kst——溶解度系数,其数值随温度、水的含 盐量而变也与所采用的单位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解氧
一、填空题
1. 碘量测定水中溶解氧时,为固定溶解氧,水样采集后立即加入硫酸锰和碱性碘化钾,水中溶解氧将低锰氧化成高价锰,生成_______沉淀。
2. 用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时,应选择溶解氧瓶采集水样,采集过程中要注意不使水样_______在采样瓶中。
3.一般来说,水中溶解氧浓度随着大气压的增加而_______,随着水温的升高而_________。
4. 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时,水样中氧化性物质使碘化物游离出I2,若不加以修正,由此测得的溶解氧值比实际值_______,而还原性物质可消耗碘,由此测得的溶解氧比实际值_______。
5. 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时,若水样有色或含有消耗碘的悬浮物时,应采用__________法消除干扰。
二、判断题
1. 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量,当水样中含有大量的亚硫酸盐、硫代硫酸盐和多硫代硫酸盐等物质时,可用高锰酸钾修正法消除干扰。
()
2. 用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采样时,应沿瓶壁注入至溢出瓶容积的1/3-1/2、()
3.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时,若亚铁离子含量高,应采用叠氧化钠修正法消除干扰。
()
4.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中,配制淀粉溶液时,加入少量的水杨酸或氧化锌是为了防腐。
5.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时,碱性碘化钾溶液配制后,应储于细口综色瓶中,瓶用磨口玻璃塞塞紧,避光保存。
()
三、选择题
1. 采用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用高锰酸钾修正消除干扰时,加入草酸钾溶液
过多,将使测定结果偏________。
()
A. 高
B. 无影响
C. 低
2. 采用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时,如遇含有活性污染悬浮物的水样,应采用消除干扰。
()
A. 高锰酸钾修正法
B. 硫酸铜-氨基磺酸絮凝法
C. 叠氮化钠修正法
3. 采用碘量法(叠氮化钠修正法)测定水中溶解氧时,所配制氟化钾溶液应贮存于________中。
()
A.棕色玻璃瓶
B. 聚乙烯瓶
C.加像皮塞的玻璃瓶
4. 采用碘量法(叠氮化钠修正法)测定水中溶解氧时,在加入固定剂前加入氟化钾溶液,以消除_________的干扰。
()
A. Fe3+
B. Fe2+
C. NO2-
5. 若水体受到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农牧渔业废水污染,会导致水中溶解氧浓度_________。
()。
A. 上升
B. 无影响
C. 下降
四、问答题
采用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配制和使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
五、计算题
采用碘量法(高锰酸钾修正法)测定水中溶解氧时,于250ml溶解氧瓶中,加入了硫酸、高锰酸钾、氟化钾溶液、草酸钾、硫酸锰和碱性碘化钾-叠氮化钠等各种固定溶液共9.80ml后将其固定;测定时加2.0ml硫酸将其溶解,取100.00ml 于250ml锥形瓶中,用浓度为0.0245mo/L的硫代硫酸钠滴定,消耗硫代硫酸钠溶液3.56ml。
试问该样品的溶解氧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