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百读不厌_朱自清散文集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1000字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1000字读后感【1】在我们的印象中,可以看到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朱自清。
一个是在荷塘边漫步,静静享受夏夜清新的宁静的文人,另一个则是时刻关心祖国,用手中的笔为祖国的新生而奔走呐喊的民主战士。
而不管我们对朱自清的印象是什么,所有对他的了解都是来自他不同时期写下的文章。
读《》,我们可以从平易的文字中看见那个用心来给予儿子一切的父亲形象,感受什么叫作“父爱如山”;读《匆匆》,我们可以从清丽的文笔中读出一个细腻观察生活的作者感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无奈;读《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我们可以从电车上的意外经历听见作者由此发出的对祖国未来的担忧……从不同的文章中我们都可以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去读朱自清的生活,去读朱自清的思想。
我向来觉得的文章难懂,不仅因为文字上的表达和现在的差距,更是因为我无法深刻地去挖掘在犀利的笔端下到底还藏着些什么内涵?是对黑暗社会的批判,还是对军阀统治的不满?他藏起来的东西太多太多。
当我读完朱自清的散文《论百读不厌》,才发现,原来难懂是因为读得不够多,品得不够多。
经典是值得并且需要多读多品味的。
字面上的影象只是表面,真正的精华却是隐蔽的,只有把文章读到心坎儿里去,才能做到和名人对话。
就如同朱自清在文章里说的,“新跟过去的诗文和不同之处,就是它是认真地负着使命。
早期的封建也罢,后来的反帝国主义也罢,写实的也罢,浪漫的和感伤的也罢,总是一本正经地在表现着并且批评着生活。
这么着文学扬弃了消遣的气氛,回到了严肃。
”对于文学,我们应该要有一种景仰,一种尊重,应该要以拜读的姿态去对待这种严肃,而并非把它当成是一种消遣。
朱自清也告诉我们,“百读不厌“要以趣味为主,但这种趣味是只有纯正的趣味才说得上的,不是去迎合低级的趣味,更不是只要求一时的快感。
那么现在的我,又是在读些什么?怎么个读法?又是为什么而读?从跨进学校的门开始,我就一直在读书。
读的不是其他什么书,就是课本,就是教材。
因为学校、教育部要求我们读,并且以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考试来检验我们读得怎么样,读到什么程度。
朱自清散文高中作文素材

朱自清散文高中作文素材以朱自清为话题的高中作文篇1朱自清老先生的《背影》以及他的一系列的散文,我都是虔诚地拜读的。
他的*,让我觉得似曾相识。
如果让我去看一些无聊透顶,小人书之类的,我一律拒绝——因为我宁可看朱自清的散文。
小人书里让我学不到什么,朱自清的散文里可是满满的智慧。
朱自清的散文,像蛛网,如蚕丝;密密的,环环相扣,情节跌宕起伏,让人为之入迷。
朱自清呵,我跟您老见面,足足有几十次了吧,咱们也算老熟人了吧?!不,还不算老熟人,我认识到的只是您的文笔,而不是您的内在......如果让我来评定世界文学这个皇冠给谁,首先,朱自清一定是这个皇冠上最闪亮的把一颗宝石......作文网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棉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的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不愧是文豪!这段话慢慢化为眼前一片模糊,顺着脸颊往下滚。
记得小学里学过他的一篇散文,叫做《匆匆》。
语言是如此的淡雅流畅,构思是那么的巧妙。
或许让我隔十几年再背这篇《匆匆》,估计我也是思绪清晰的吧!朱自清的情感非常丰富。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从在写《给亡妇》和《背影》这两篇散文里就已经透露出来自己无法掩饰,无法禁住的伤感和感动了。
朱自清的散文集,我拜读,应该有几十次了;每一个黑墨印刷的字都深深刻在心里;每一次看到《给亡妇》和《背影》这两篇*,都要流一次泪。
算来算去,朱自清的散文也真是让我百读不厌啊。
他对他自己的情感是十分注重的。
可是,拜读了您的*,我知道了您的性格、爱好,您的嗜好,这不也成老熟人了吗?以朱自清为话题的高中作文篇2《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富有诗情画意,是*最大的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笔下如诗,如画,如梦一般。
全文寓情于景,景中生情,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秦淮河不同时,不同地,不同境遇中的绰约风姿。
读《朱自清散文集》有感14篇

读《朱自清散文集》有感读《朱自清散文集》有感14篇读《朱自清散文集》有感1炎热烦躁的夏日,是朱自清的文字给予我一份清凉、一份宁静。
我尤其喜欢朱自清的散文,不同的文章有着不一样的味道。
朴素清隽、清丽淡雅的风格,正如他的名字——“清”。
桨声荡柔波,灯影弄清梦正是夕阳已去,皎月方来之时,走过《桨声灯影的秦淮河》,我似乎触到了河水的微凉。
那里有雅丽的船、碧阴阴的水、朦胧的雾、悠然的歌声,还有浑浊的光与清艳的月色融为一体,秦淮河便宛如仙境一般了。
《荷塘月色》也不亚于秦淮河的夜景。
放眼望去,曲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婀娜的荷花和流水般泻下的月光构成了一幅意境幽美的油墨画。
在如此幽美的夜景下,作者独自一人在清华园的荷塘漫步。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句话就流露了内心的孤独之感。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揭示了思乡之情。
所有的美景佳物在朱自清的笔下都是一幅画,就连悦耳动听的《歌声》也仿佛是那霏霏的毛雨、涓涓的东风、浓郁的花香、草丛的气息、泥土的滋味,它们都在那暮春的早晨里绽放了。
威尼斯、佛罗伦司、罗马、滂卑古城、瑞士、荷兰、柏林、德瑞司登、莱茵河、巴黎在朱自清的笔下也显示出了轮廓,却也使我神往了。
“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我也十分佩服朱自清那颗细腻的心,他总能紧紧地抓住瞬间的念头,并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匆匆的岁月里却有清静的思考初读朱自清,是小学语文课本上那篇背得滚瓜烂熟的《匆匆》。
朱自清的比喻说的也太恰当了,“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太阳蒸融了。
”点着日子,算着时间,却发现荏苒间,五千多个日日夜夜已从我手中溜走。
有时,我并不想做这道数学题,但我害怕时光飞逝会消蚀我的青春,于是又会为过去的日子而掩面叹息了。
每一分每一秒都很重要,但有时却不懂得如何珍惜,列出的计划都往往没有耐心坚持下去,因此很多事情都不能如愿。
暑假快结束了,也马上要上高中了,新的学期里时间会更为紧迫,因此我一定要增强自制力,培养恒心和耐心,加快步伐,跑在时间的前头,做时间的主人。
朱自清散文集读书笔记(精选6篇)

朱自清散文集读书笔记(精选6篇)朱自清散文集读书笔记(精选6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朱自清散文集读书笔记(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朱自清散文集读书笔记1《背影》这篇散文通过描写父亲送儿子远行的一幕,表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匆匆》讲述了时间流逝之快,并且时间不能倒流。
告诉我们:昨天是作废的支票,明天是未发行的债务,只有今天才是黄金。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住今天;而《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中,作者用月光衬托荷花,描写了夜晚中荷塘的美景。
而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春》。
在文中,朱自清先生把春比喻为一个刚刚睡醒的孩子,欣欣然张开了眼,遍地的野花仿佛是天上的星星眨着眼。
风,不再像冬天那样寒冷,像母亲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万物。
在温暖的春风中,孩子们高兴得放着风筝。
在春天,春雨是寻常的,它滋润着世间的万物。
在《春》这篇文章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是呀,春天代表着绿色,寓意着复苏,象征着希望。
我们只有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到秋天才会有累累硕果。
而我们小学六年级不正是我们人生的春天吗。
我了我们秋天的收获,我们现在难道不应该付出汗水和努力吗。
我热爱春天,歌颂春天,但我更珍惜春天!“纸醉金迷”、“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逐渐失去了昔日风韵,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浓墨重彩为它猛绘一笔,再次展现了浓装艳丽秦淮河的风采。
朱自清成名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记叙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作者在声光色彩的协奏中,敏锐地捕捉到了秦淮河不同时地、不同情境中的绰约风姿,引发人思古之幽情。
富有诗情画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笔下如诗、如画、如梦一般。
奇异的“七板子”船,足以让人发幽思之情;温柔飘香的绿水,仿佛六朝金粉所凝;飘渺的歌声,似是微风和河水的密语……平淡中见神奇,意味隽永,有诗的意境,画的境界,正所谓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
朱自清散文选读后感十五篇

朱自清散文选读后感十五篇篇1:朱自清散文选读后感正如书上所说“<朱自清散文集>如一股清新的空气,拂过我们灵魂深处;又如一股沙漠中的清泉,给文字注入了新生,为读者打造了朴素流畅、清新自然的美。
其各个时期的经典散文,使读者从不同角度发现生活中的美,体味世界平凡中的美丽。
”平凡的事物常常使人们忽略,但他们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强大力量。
这力量源自平凡,却足以令任何不平凡的事物汗颜!让平凡拥有“美丽”,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写作宗旨。
他以其独特的方式写出了一篇篇著作,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意境优美的图画,令人回味无穷!一篇《荷塘月色》令多少人沉醉其中。
一词一句透出恬美意境,特殊写法营造出别样氛围,满足感溢满心房。
此感正如卷首语“岁月匆匆,有谁真正留意过爱的背影,有谁没遇到过人生的冬季,又有谁的心不曾孤独的飘零,走进这本书,然我们聆听那桨声灯影里秦淮河上的歌声,驻足观赏荷塘月色的美景,伴随着美妙的文字,去迎接美丽的生命之春。
”所给我的启发:谁没有过低潮时期、困难阶段呢?谁又曾一直是一帆风顺呢?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是人之常情。
我认为,到那时,只有书中美妙的文字才能给予人的心灵最大的慰藉这是什么也无法取代的。
正如吃饱饭的满足感无法取代读完一本好书的满足感一样。
(亦或有人认为吃饭乃人生第一大事,其作用是书所无法取代的。
)朱自清先生很念旧情,他在妻子死去三年后仍然想着她、念着她,并给她写了一封信。
在信中,他将内心压抑了三年的情感以倾心交谈的方式表现出来,以追悼亡妻。
从日常琐事中体现一个爱子敬夫的贤妻良母形象。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妻子多年操持家务却无怨无悔的感激与愧疚,语言真挚感人,哀痛之情溢于言表。
人们往往会将一些东西忽略,但只要用心观察及体会,努力发现他们的美好,就会感到很满足,不至于到老来一事无成!篇2:朱自清散文选读后感春天来了,百花吐芽,百鸟齐鸣,春光明媚,春回大地,在这美好的日子里,重读朱自清的《春》,感受很深。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800字高一作文

朱自清散文读后感800字高一作文朱自清散文读后感800字高一作文1《朱自清散文集》——是伴我走过这个暑假的“好朋友”,我非常喜爱读它。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散文集,朱自清先生的情感凭着文字在书中流淌,让我觉得散文就像是一篇篇情感的记录,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点滴感受。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看《匆匆》这篇*让我想起了,我们曾经学过的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燕子飞走了有飞回来的时候。
但是,只有时间去了,为什么不复返呢?是啊!时间一但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了。
“今天、明天和昨天”,时间在慢慢的流逝,可见它是多么的匆匆啊。
看着*里时间从饭桌上溜走,在洗手的时候,从水盆里流逝,让我想到自己的时间也在不经意间流逝,这多么可怕!最可怕的是,我在学校里课间休息和同学玩闹、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开小差的时候、在家里偶尔会拿起平板电脑玩游戏消磨时间的时候,时间就这样无声无息、不知不觉的过去了。
时间走得那样的悄无声息,又是那样的如箭如梭。
时间都去哪里了?我知道,时间犹如生命一样,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利用好每一分钟,珍惜每一天,做好时间的小主人。
《背影》这篇*使我懂得了感激,这是一篇记事的回忆散文,叙述了:朱自清先生离开南京到北京读大学,父亲送他去火车站照顾他上车并给他买橘子,在火车站月台爬上爬下时的动作和背影,此时的儿子感觉到了父亲的伟大,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来流露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和付出,同时也表达了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敬佩和怀念。
读完后我想想自己,每天清晨做好早饭的妈妈来到我床前朱自清散文读后感800字高一作文2朱自清是着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以及民主战士。
而我则敬佩他写作的风格,他的*严谨不苟,风格平易自然,很少有华丽的铺排与藻饰,却能于平淡中见新意。
依稀记得在第一次接触朱自清时,大概源于那篇打架所熟悉的《匆匆》吧。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这句话不经意间便成了我心中永恒的经典,也许正是那个时候,我便开始认识您,了解您。
朱自清散文风格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总体风格特点是朴素清新,令人百读不厌。
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绿》等为代表的写景美文,长于对景物作细致的描摹,从声音、形态、色彩等多方面呈现客观物象的美感,写景状物如在眼前;以《儿女》、《给亡妇》、《背影》为代表的亲情散文则多描写个人家庭生活中的琐事,抒发爱父之心、亲儿之情和夫妇间的悲欢离合,写得浑厚质朴,情深意长;而以《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上的文明》、《执政府大屠杀记》、《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为代表的着意于社会批判的散文,则多揭露黑暗社会的丑恶面目,控诉反动统治者的凶残,流露出对被损害者的深切的同情,作者以愤激的语言抒发自己不平的情绪,洋溢着战斗的激情,这类散文往往有政论文的特点。
《执政府大屠杀记》是一篇血的纪实,是声讨反动当局血腥罪行的战斗檄文。
朱自清是“三一八”大游行的参加者,自始至终;也是“三一八”大屠杀的经历者,亲眼目睹。
面对“各报记载多有与事实不符”的情况,他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声称:“我只说我当场眼见和后来耳闻的情形,请大家看看这阴惨惨的二十世纪二十六年三月十八日的中国!”如果说,在朱自清的写景美文和亲情散文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作者内心柔和的一面,更多的是朱自清作为“狷者”温柔敦厚的气质;那么,在他那些具有战斗气息的政治檄文中,我们看到的是作为“斗士”的朱自清“金刚怒目”的一面。
朱自清的散文风格也有个演变的过程。
大体而言,以诗文集《踪迹》和散文集《背影》为代表的前期散文,更注重色调和词藻的华美,文章显得缜密漂亮,而题材更多关注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或抒发“徜徉山水”的情怀,或表现家庭生活中的“身边琐事”,极具个人色彩;而后期散文如《欧游杂记》、《伦敦杂记》则由绚烂归于平淡,文字更多运用口语,遣词造句也更娴熟自然,关注的重心则更多地指向社会众生相,尽量避免“我”的出现,客观写实的分量加深,主观抒情的成分逐渐消隐。
这种变化显然与作者从热情洋溢的青春时期步入深沉稳重的中年时代相关,同时,也是因为身处激烈动荡的大时代,作者已经顾不上细细品味一己的悲欢,而迫切地将目光投向更广大的人群。
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800字参考(精选5篇)

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800字参考(精选5篇)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800字参考篇1“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见。
”读完朱自清的《背影》,仿佛有一双柔手动我的心弦,是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又仿佛一双圣洁的翅膀飞过天空,在我的心中留下点点倩影。
母爱如水,温柔圣洁,无时无刻不包围着我们,让我们沉浸在爱中;而父爱如山般深厚,父亲用坚实的双肩支撑起整个家庭,父亲那深沉的爱要用多麼华丽的语言才能说出口?冬天的寒风,飒飒的刮着。
在这孤立无助的季节,祖母又去世了朱自清望着满院的狼藉,簌簌的落泪,父亲自己虽然很难受,但却还安慰我:事以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居然已经到了变卖家产的地步,但得到的钱却仅仅够还债,连祖母的丧事都要接钱办。
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父亲虽忙,却还亲自送我去车站,为我买橘子,“他蹒跚的走到铁道边,慢慢的探身下去。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父亲老了。
我不能忘记小的时候父亲牵着我的手,那时的父亲多麼高大。
但是,就在那一天,在那飒飒的秋风中,在哪昏黄的路灯下,我发现,父亲的背不知什么时候弯了许多,父亲的脸不知什么时候长了许多皱纹,父亲那乌黑的头发也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银色,无惊讶的发现父亲老了。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但亲爱的请你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的时间一去不复返呢?时间匆匆,不会为谁而停留,在这时间的洪流中,卷进了父亲的青春,也卷进了我们的青春,无门随着青春的流逝而长大,而父亲却慢慢老去了。
是父亲用那坚实的肩膀托起了我们,也托起了我们一片光明的前途。
我们都是求学路上孤独的孩子,但有了父爱,我们的旅途不再孤独。
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800字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800字参考篇2读了《朱自清散文》确实是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比起那些浮夸绚丽的文字,还是逼真、细腻来的深入人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百读不厌_朱自清散文集
论百读不厌原文阅读
前些日子参加了一个讨论会,讨论赵树理先生的《李有才板话》。
座中一位青年提出了一件事实:他读了这本书觉得好,可是不想重读一遍。
大家费了一些时候讨论这件事实。
有人表示意见,说不想重读一遍,未必减少这本书的好,未必减少它的价值。
但是时间匆促,大家没有达到明确的结论。
一方面似乎大家也都没有重读过这本书,并且似乎从没有想到重读它。
然而问题不但关于这一本书,而是关于一切文艺作品。
为什么一些作品有人"百读不厌";,另一些却有人不想读第二遍呢?是作品的不同吗?是读的人不同吗?如果是作品不同,"百读不厌";是不是作品评价的一个标准呢?这些都值得我们思索一番。
苏东坡有《送章?秀才失解西归》诗,开头两句是:
旧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
"百读不厌";这个成语就出在这里。
"旧书";指的是经典,所以要"熟读深思";。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
人有从(董遇)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意自见";。
经典文字简短,意思深长,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和体会。
所谓"意自见";,"子自知";,着重自然而然,这是不能着急的。
这诗句原是安慰和勉励那考试失败的章?秀才的话,劝他回家再去安心读书,说"旧书";不嫌多读,越读越玩味越有意思。
固然经典值得"百回读";,但是这里着重的还在那读书的人。
简化成"百读不厌";这个成语,却就着重在读的书或作品了。
这成语常跟另一成语"爱不释手";配合着,在读的时候"爱不释手";,读过了以后"百读不厌";。
这是一种赞词和评语,传统上确乎是一个评价的标准。
当然,"百读";只是"重读";"多读";"屡读";的意思,并不一定一遍接着一遍的读下去。
经典给人知识,教给人怎样做人,其中有许多语言的、历史的、修养的课题,有许多注解,此外还有许多相关的考证,读上百遍,也未必能够处处贯通,教人多读是有道理的。
但是后来所谓"百读不厌";,往往不指经典而指一些诗,一些文,以及一些小说;这些作品读起来津津有味,重读,屡读也不腻味,所以说"不厌";;"不厌";不但是"不讨厌";,并且是"不厌倦";。
诗文和小说都是文艺作品,这里面也有一些语言和历史的课题,诗文也有些注解和考证;小说方面呢,却直到近代才有人注意这些课题,于是也有了种种考证。
但是过去一般读者只注意诗文的注解,不大留心那些课题,对于小说更其如此。
他们集中在本文的吟诵或浏览上。
这些人吟诵诗文是为了欣赏,甚至于只为了消遣,浏览或阅读小说更只是为了消遣,他们要求的是趣味,是快感。
这跟诵读经典不一样。
诵读经典是为了知识,为了教训,得认真,严肃,正襟危坐的读,不像读诗文和小说可以马马虎虎的,随随便便的,在床上,在火车轮船上都成。
这么着可还能够教人"百读不厌";,那些诗文和小说到底是靠了什么呢?
在笔者看来,诗文主要是靠了声调,小说主要是靠了情节。
过去一般读者大概都会吟诵,他们吟诵诗文,从那吟诵的声调或吟诵的音乐得到趣味或快感,意义的关系很少;只要懂得字面儿,全篇的意义弄不清楚也不要紧的。
梁启超先生说过李义山的一些诗,虽然不懂得究竟是什么意思,可是读起来还是很有趣味(大意)。
这种趣味大概一部分在那些字面儿的影象上,一部分就在那七言律诗的音乐上。
字面儿的影象引起人们奇丽的感觉;这种影象所表示的往往是珍奇,华丽的景物,平常人不容易接触到的,所谓"七宝楼台";之类。
民间文艺里常常见到的"牙床";等等,也正是这种作用。
民间流行的小调以音乐为主,而不注重词句,欣赏也偏重在音乐上,跟吟诵诗文也正相同。
感觉的享受似乎是直接的,本能的,即使是字面儿的影象所引起的感觉,也还多少有这种情形,至于小调和吟诵,更显然直接诉诸听觉,难怪容易唤起普遍的趣味和快感。
至于意义的欣赏,得靠综合诸感觉的想象力,这个得有长期的教养才成。
然而就像教养很深的梁启超先生,有时也还让感觉领着走,足见感觉的力量之大。
小说的"百读不厌";,主要的是靠了故事或情节。
人们在儿童时代就爱听故事,尤其爱奇怪的故事。
成人也还是爱故事,不过那情节得复杂些。
这些故事大概总是神仙、武侠、才子、佳人,经过种种悲欢离合,而以大团圆终场。
悲欢离合总得不同寻常,那大团圆才足奇。
小说本来起于民间,起于农民和小市民之间。
在封建社会里,农民和小市民是受着重重压迫的,他们没有多少自由,却有做白日梦的自由。
他们寄托他们的希望于超现实的神仙,神仙化的武侠,以及望之若神仙的上层社会的才子佳人;他们希望有朝一日自己会变成了这样的人物。
这自然是不能实现的奇迹,可是能够给他们安慰、趣味和快感。
他们要大团圆,正因为他们一辈子是难得大团圆的,奇情也正是常情啊。
他们同情故事中的人物,"设身处地";的"替古人担忧";,这也因为事奇人奇的原故。
过去的小说似乎始终没有完全移交到士大夫的手里。
士大夫读小说,只是看闲书,就是作小说,也只是游戏文章,总而言之,消遣而已。
他们得化装为小市民来欣赏,来写作;在他们看,小说奇于事实,只是一种玩艺儿,所以不能认真、严肃,只是消遣而已。
封建社会渐渐垮了,五四时代出现了个人,出现了自我,同时成立了新文学。
新文学提高了文学的地位;文学也给人知识,也教给人怎样做人,不是做别人的,而是做自己的人。
可是这时候写作新文学和阅读新文学的,只是那变了质的下降的士和那变了质的上升的农民和小市民混合成的知识阶级,别的人是不愿来或不能来参加的。
而新文学跟过去的诗文和小说不同之处,就在它是认真的负着使命。
早期的反封建也罢,后来的反帝国主义也罢,写实的也罢,浪漫的和感伤的也罢,文学作品总是一本正经的在表现着并且批评着生活。
这么着文学扬弃了消遣的气氛,回到了严肃——古代贵族的文学如《诗经》,倒本来是严肃的。
这负着严肃的使命的文学,自然不再注重"传奇";,不再注重趣味和快感,读起来也得正襟危坐,跟读经典差不多,不能再那么马马虎虎,随随便便的。
但是究竟是形象化的,诉诸情感的,跟经典以冰冷的抽象的理智的教训为主不同,又是现代的白话,没有那些语言的和历史的问题,所以还能够吸引许多读者自动去读。
不过教人"百读不厌";甚至教人想去重读一遍的作用,的确是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