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面谈_朱自清散文集

合集下载

朱自清的散文集摘抄(必备3篇)

朱自清的散文集摘抄(必备3篇)

朱自清的散文集摘抄(必备3篇)1.朱自清的散文集摘抄第1篇我又想到杭州那一晚上。

他突然来看我了。

他说和P游了三日,明早就要到上海去。

他原是山东人;这回来上海,是要上美国去的。

我问起哥仑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哲学,与科学方法》杂志,我知道那是有名的杂志。

但他说里面往往一年没有一篇好文章,没有什么意思。

他说近来各心理学家在英国开了一个会,有几个人的话有味。

他又用铅笔随便的在桌上一本簿子的后面,写了《哲学的科学》一个书名与其出版处,说是新书,可以看看。

他说要走了。

我送他到旅馆里。

见他床上摊着一本《人生与地理》,随便拿过来翻着。

他说这本小书很著名,很好的。

我们在晕黄的电灯光下,默然相对了一会,又问答了几句简单的话;我就走了。

直到现在,还不曾见过他。

他到美国去后,初时还写了些文字,后来就没有了。

他的名字,在一般人心里,已如远处的云烟了。

我倒还记着他。

两三年以后,才又在《文学日报》上见到他一篇诗,是写一种清趣的。

我只念过他这一篇诗。

他的小说我却念过不少;最使我不能忘记的是那篇《雨夜》,是写北京人力车夫的生活的。

W是学科学的人,应该很冷静,但他的小说却又很热很热的。

这就是W了。

——朱自清《飘零》2.朱自清的散文集摘抄第2篇家里人似乎都不甚爱花;父亲只在领我们上街时,偶然和我们到"花房"里去过一两回。

但我们住过一所房子,有一座小花园,是房东家的。

那里有树,有花架(大约是紫藤花架之类),但我当时还小,不知道那些花木的名字;只记得爬在墙上的是蔷薇而已。

园中还有一座太湖石堆成的洞门;现在想来,似乎也还好的。

在那时由一个顽皮的少年仆人领了我去,却只知道跑来跑去捉蝴蝶;有时掐下几朵花,也只是随意挼弄着,随意丢弃了。

至于领略花的趣味,那是以后的事:夏天的早晨,我们那地方有乡下的姑娘在各处街巷,沿门叫着,"卖栀子花来。

"栀子花不是什么高品,但我喜欢那白而晕黄的颜色和那肥肥的个儿,正和那些卖花的姑娘有着相似的韵味。

名家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

名家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

名家对朱自清散文的评价朱自清,这个名字在文坛上响亮得很,像颗闪亮的星星,照亮了很多人的文学道路。

说到朱自清的散文,大家都是一脸的认同,纷纷竖起大拇指。

你看,名家们对他的评价就像一场狂欢的盛宴,各种赞美不绝于耳,简直让人忍不住想跟着一起乐一乐。

1. 朱自清的散文风格1.1 细腻入微的观察朱自清的散文,尤其是《春》,简直让人如沐春风。

他那种细腻入微的观察,简直就像一个老朋友,陪你一起去看花开花落。

他在文章里把春天的气息写得那么生动,仿佛我们也能听见小鸟在树上欢唱,闻到花香四溢。

就连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他都能写得特别动人,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1.2 深情真挚的表达除了观察入微,朱自清的表达也是一绝。

他的文字就像一杯清茶,淡淡的,却回味无穷。

无论是对自然的热爱,还是对亲人的怀念,都让人心里暖暖的。

他那种深情真挚的表达,简直让人忍不住想流泪。

就拿他写父亲的那篇文章来说吧,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浓浓的亲情,看到那儿真是让人感同身受,仿佛父亲就在眼前。

2. 名家的赞誉2.1 鲁迅的高评价说到朱自清,鲁迅可没少夸他。

鲁迅曾经说过,朱自清的散文“真挚而动人”,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鲁迅可是个眼光极其独到的人,他能够看出朱自清作品中的那份真诚和热情。

鲁迅总是那么犀利,但对朱自清的赞美,似乎让他也放下了那一份锋利。

这样一来,朱自清就成了文坛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连鲁迅都得捧着。

2.2 现代作家的追捧不仅鲁迅,现代很多作家也对朱自清赞不绝口。

比如,作家贾平凹就曾表示,朱自清的文字像是一道清流,让人心旷神怡。

大家都觉得,朱自清的散文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情感的升华。

每当读到他的作品,总能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仿佛生活中所有的烦恼都被一扫而空。

3. 朱自清的影响力3.1 引领散文潮流朱自清的散文风格,简直为后来的散文作家指明了方向。

他那种平易近人、真诚动人的风格,让许多作家都跟着学,试图在文字中寻找那种独特的韵味。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至今仍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作家。

高中语文 自话自说《朱自清文集》素材

高中语文 自话自说《朱自清文集》素材

自话自说《朱自清文集》刘宁内子出差香港,从出版巨擘石景宜先生家中抱回一套装帧精美的《朱自清文集》,台湾版的,说要算作生日礼物送我。

恰那几天我由江浙刚返不久,脑子里对江南文人和江南文化兴趣正浓,亦抱了一堆清代江浙一带的旧文人笔记在读。

因是刻印本,没有句读,读得甚苦。

这时忽然冒出一个自称“我是扬州人”的朱自清先生,自然很乐于拿了来替换。

朱自清先生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幼随祖父全家落户扬州,故曾撰文自称“我是扬州人”。

那天我由沪入苏,在淀山湖畔经过,曾一下子被江南水乡那种波光粼影、绿荫蔚然的“天成图画”所深吸引,遂认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难怪江南出了如许多毓秀流芳的文人。

而朱自清先生“风华自朴素来,幽默从忠厚起,腴厚由平淡出”的文字魅力与文学风情,正表现出其堪称为众中之佼佼。

过去对于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我只是零零星星的读过,也就是《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几篇而已,无疑都是“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但这一回不同,是顺着生卒年月的方向去读,就不仅在读文,而主要是在读人了。

朱先生那生活的清苦与内心的清苦,是我原先所没有想到的。

这又深深地感动了我。

先几天正有朋友问我的写作主要受哪些作家的作品影响,我随口说了有王了一、梁实秋、周家兄弟、西滢、张中行、沈从文,还有余光中、董桥、黄永玉……等等一长溜名字。

我没有说到朱自清。

但从今以后,我知道这个说法要改了。

朋友又闲话我的写作大概经历了enjoy 和挣扎两个阶段,现在似乎正要走向挣扎之后的……什么阶段。

但那个“什么”是什么,他说还不清楚。

我就更茫然了。

可这回读了朱自清,我仿佛有点明白了。

且说那天从内子手上刚接过《朱自清文集》,我随手一抽,就先抽出了散文卷;随手一翻,又恰翻到了那一篇《论无话可说》。

该文过去我并未读过。

这时只用眼睛匆匆翻过一页,即被摄住了。

复无言地从头至尾,在心里有声地读了出来:“十年前我写过诗;后来不写诗了,写散文;入中年以后,散文也不大写得出了——现在是,比散文还要‘散’的无话可说!许多人苦于有话说不出,另有许多人苦于有话无处说;他们的苦还在话中,我这无话可说的苦都在话外。

朱自清散文一封信原文

朱自清散文一封信原文

朱自清散文一封信原文他,半个文人,却在当时近似疯狂地去学心理学,别说当时,就在现在,心理学都是让人略感神秘的名词。

他看遍了大学图书馆里所有的有关心理学的书,让他看看一篇关于心理学的译文,他竟一个不留地改正了文中几十条错处。

当时,人们认为他是疯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

放到现在,他可以算是各张扬个性的年轻人。

但回到原题,说他是根儿飘零的孤草,不错首先是当理想遇上现实。

作文读《一封信》有感(出自于《朱自清散文精选》)您好:读《朱自清散文精选》有感初次接触散文,相见恨晚,以往对散文不屑一顾。

害得我读“千遍”,乃至它的每句言语都让我花上一整天的功夫去理解,才将自己的感悟写出来。

甚至花了一个暑假才把《朱自清散文精选》读明白。

现论来,书内有朴素动人的《背影》中父爱振颤;有轻盈凝练的《匆匆》中幡然醒悟;有在那明净淡雅的《荷塘月色》中完全沉醉…他写得每篇散文都富有真挚、深沉而又细腻的感情,读着读着可引人进入胜境。

让我回忆起浪费和美好的时光的那篇散文《匆匆》,使我留念。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祝好不懂建议重新提问,也可以追问。

朱自清的散文一封信中心思想,快,很急朱自清散文的核心是一个“真”字。

用真挚的感情,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记写真实的景物,发表真实的议论,语言清丽凝练,没有华丽的词藻,却在平淡中传递着真挚的感情。

以抒情和叙事为主,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求朱自清的《一封信》全文批注,谢谢悠悠天宇旷,浓浓故乡情。

当相聚的梵音在浅吟低唱,母亲的额上是否又添白发新愁朱自清飘零一封信的感悟生平简介朱自清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朱自华,后改为朱自清,号秋实,字佩弦。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诗人。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朱鸿钧由海州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

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

朱自清妻子名叫陈竹隐。

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朱自清的散文短篇

朱自清的散文短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朱自清的散文短篇篇一:朱自清散文集朱自清散文集《序》《匆匆》《歌声》《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背影》《航船的文明》《荷塘月色》《女人》《后记》《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怀魏握青君》《阿河》《儿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飘零》《说梦》《白采》《海行杂记》《一封信》篇二:朱自清散文集目录1.匆匆[朱自清]2.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3.背影[朱自清]4.荷塘月色[朱自清]5.圣诞节[朱自清]6.序[朱自清]7.女人[朱自清]8.白种人——上帝的骄子[朱自清]9.歌声[朱自清]10.阿河[朱自清]11.哀韦杰三君[朱自清]12.飘零[朱自清]13.白采[朱自清]14.温州的踪迹[朱自清]15.一封信[朱自清]16.《梅花》后记[朱自清]17.怀魏握青君[朱自清]18.儿女[朱自清]19.旅行杂记[朱自清]20.说梦[朱自清]21.海行杂记[朱自清]22.扬州的夏日[朱自清]23.看花[朱自清]24.我所见的叶圣陶[朱自清]25.论无话可说[朱自清]26.给亡妇[朱自清]27.你我[朱自清]28.谈抽烟[朱自清]29.冬天[朱自清]30.择偶记[朱自清]31.说扬州[朱自清]32.南京[朱自清]33.《忆》跋[朱自清]34.《山野掇拾》[朱自清]35.《子恺漫画》代序[朱自清]36.《燕知草》序[朱自清]37.叶圣陶的短篇小说[朱自清]38.威尼斯[朱自清]39.佛罗伦司[朱自清]40.罗马[朱自清]41.滂卑故城[朱自清]42.瑞士[朱自清]43.荷兰[朱自清]44.柏林[朱自清]45.德瑞司登[朱自清]46.莱茵河[朱自清]47.巴黎[朱自清]48.西行通讯[朱自清]49.三家书店[朱自清]50.文人宅[朱自清]51.博物院[朱自清]52.公园[朱自清]53.加尔东尼市场[朱自清]54.吃的[朱自清]55.乞丐[朱自清]56.航船中的文明[朱自清]57.房东太太[朱自清]58.动乱时代[朱自清]59.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朱自清]60.回来杂记[朱自清]61.论严肃[朱自清]62.论气节[朱自清]63.论吃饭[朱自清]64.论雅俗共赏[朱自清]65.论百读不厌[朱自清]66.论书生的酸气[朱自清]67.论老实话[朱自清]68.说话[朱自清]69.沉默[朱自清]70.撩天儿[朱自清]71.如面谈[朱自清]72.人话[朱自清]73.论废话[朱自清]74.很好[朱自清]75.是喽嘛[朱自清]76.不知道[朱自清]77.话中有鬼[朱自清]78.正义[朱自清]79.论自己[朱自清]80.论别人[朱自清]81.论诚意[朱自清]82.论做作[朱自清]83.论青年[朱自清]84.论东西[朱自清]85.憎[朱自清]86.父母的责任[朱自清]87.春晖的一月[朱自清]88.执政府大屠杀记[朱自清]89.哪里走[朱自清]90.悼王善瑾君[朱自清]91.白马湖[朱自清]92.赠言[朱自清]93.春[朱自清]94.哀互生[朱自清]95.论说话的多少[朱自清]96.买书[朱自清]97.松堂游记[朱自清]98.初到清华记[朱自清]99.绥行纪略[朱自清]100.蒙自杂记[朱自清]101.北平沦陷那一天[朱自清]102.这一天[朱自清]103.重庆一瞥[朱自清]104.新中国在望中[朱自清]105.外东消夏录[朱自清]106.重庆行记[朱自清]107.始终如一的茅盾先生[朱自清]108.我是扬州人[朱自清]109.教育家的夏丏尊先生[朱自清]110.我所见的清华精神[朱自清]111.论不满现状[朱自清]112.论且顾眼前[朱自清]113.刘云波女医师[朱自清]114.南行通信[朱自清]115.南行杂记[朱自清]116.文。

我和朱自清谈心_小学作文

我和朱自清谈心_小学作文

我和朱自清谈心六(1)班叶千驰那天,我到了朱自清先生家里,去拜读他新写的散文。

当我看完那篇原稿后,我深信这篇《飞逝》是极好的文章。

我扭过头去,对站在窗边冥想的朱自清先生说:“先生,您为何如此忧愁?”“坐下谈。

”朱先生似乎有要长谈的意思,我便与他坐下,开始聊起来。

“看您的意思,是想抓住时间。

”“我恨自己一事无成,便想找人倾诉一下。

其实,我知道我办不到的,我一定抓不到这无形的时间的。

”我苦笑了一下:“先生,您的这篇文章如果能发表,能让世人看到的话,能让子孙们看到的话,那么朱先生的梦迟早会圆的。

”朱先生激动地站了起来:“是吗?那看来我得多写几篇文章。

既然我不能抓到时间,那就好好地利用时间,我要给后人一点启示!”我说:“既然人生短暂,那就更加要匆忙!”“匆。

”朱先生自言自语。

“只要有这个信念,朱先生自然就可以圆了自己的梦。

”“匆。

”朱先生再次自言自语。

“匆匆,匆匆,匆匆!”朱先生大叫。

“怎么了?”我问。

朱先生喊道:“我要修改这篇文章的题目!”我疑心朱先生到底有没有听我讲话。

算了,他的灵感来了,我也不能说什么。

于是,那篇文章便叫《匆匆》。

朱自清与我见面了,并邀请我去幽静的后院谈话。

我呷了一口茶,1 / 2说道:“时间过得真快,在我们喝茶的时候,它就从手指缝中流走了,你说我们能怎样留住时间呢?”朱自清微笑着看着我,说:“还记得我们在《匆匆》里曾说过时间一去不回吗?当时我的想法和你一样,也同样想留住时间,它是多么宝贵啊!时间过得飞快,一去不返,而我又无力改变这一切!直到现在也一事无成,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我想起来了,我听说有一个作家叫林清玄,那为什么不用他的实例来说呢?于是我对朱自清说:“有一个作家他叫林清玄。

他很珍惜时间,或许你之前的时间荒废了,但却可以像林清玄一样珍惜之后的时间!珍惜点点滴滴,就像与时间赛跑。

只要你胜过了时间,便没有浪费它!你的人生便不再虚度了。

”朱自清点点头说:“是啊。

你说得没错。

这让我有了更大的启发,有了活跃的思维。

读朱自清选文集的作文题目

读朱自清选文集的作文题目

读朱自清选文集的作文题目最近,我一头扎进了朱自清的选文集里,仿佛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说起朱自清,以前对他的了解,也就停留在那篇著名的。

这次深入阅读他的选集,才发现,原来他的文字世界如此丰富多彩,就像一个装满了奇珍异宝的大箱子,每打开一次,都能给我带来新的惊喜。

在他的散文中,我看到了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感悟。

比如说,他把那月光下的荷塘描写得简直太美了。

我仿佛能看到那一片片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荷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就像娇羞的少女在翩翩起舞。

还有那淡淡的月光,像轻纱一样笼罩着整个荷塘,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氛围。

还有,他写春天的景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这一段,让我感觉春天就像一个热闹的大集市,各种花儿争奇斗艳,散发着迷人的香气。

我读着读着,都能闻到那花香,听到那蜜蜂嗡嗡的声音。

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

这篇文章真的让我感触良多。

他说:“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读到这儿的时候,我心里“咯噔”一下。

想想自己,每天好像都在忙忙碌碌,但是又好像什么都没做,时间就这样悄悄地溜走了。

就像前几天,我原本计划好了要一整天都用来读书学习。

早上起来,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我的床上,我心里还想着,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天啊。

可是,当我坐到书桌前,拿起手机看了一眼,就被各种推送消息吸引住了。

一会儿看看这个新闻,一会儿刷刷那个视频,不知不觉,一个小时就过去了。

我这才如梦初醒,赶紧放下手机开始学习。

可是学了没一会儿,又觉得有点累,就起身去客厅倒了杯水,顺便在沙发上坐了一会儿。

结果,一坐又是半个小时。

等到中午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一上午真正用来学习的时间少得可怜。

这不就像朱自清先生说的那样,时间在我们不经意间就匆匆溜走了吗?我们总是在等待着明天,总觉得还有时间,可是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我们却什么都没抓住。

关于《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大全

关于《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大全

关于《朱自清散文集》大全《朱自清散文集》1 朱自清生于 1898年,名字华 ,号秋实 ,后改名为自清。

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出色的诗人和散文家。

他是“五四”新文学的开拓者和创业者之一。

为中国现代文学作了许多创新的工作,做出了宏大的奉献。

朱自清的散文不同于俞平伯的缜密,也不同于冰心的飘逸,更不同于周伯人的隽永。

他用自己“真挚清幽”的特性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中,背影、匆匆、荷塘月色、春这几篇散文,被誉为白话美文的典范。

背影这篇散文通过描写父亲送儿子远行的一幕,表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 ; 匆匆讲述了时间流逝之快,并且时间不能倒流。

告诉我们昨天是作废的支票,明天是未发行的债务,只有今天才是黄金。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住今天 ; 而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中,作者用月光衬托荷花,描写了夜晚中荷塘的美景。

而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春。

在文中,朱自清先生把春比喻为一个刚刚睡醒的孩子,欣欣然张开了眼,遍地的野花仿佛是天上的星星眨着眼。

风,不再像冬天那样寒冷,像母亲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万物。

在温暖的春风中,孩子们高兴得放着风筝。

在春天,春雨是寻常的,它滋润着世间的万物。

在春这篇文章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是文档呀,春天代表着绿色,寓意着复苏,象征着希望。

我们只有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到秋天才会有累累硕果。

而我们小学六年级不正是我们人生的春天吗我了我们秋天的收获,我们如今难道不应该付出汗水和努力吗我热爱春天,歌颂春天,但我更珍惜春天近来无事,又翻开了这本买来已久的朱自清散文集从书柜里拿出的这本旧书,在多年的精心保管下,未见老旧。

封面上那位儒雅含笑的中年人如在眼前,就像一块冬天里的温玉,在胸口荡起了阵阵暖意 ; 就像先生那恬淡含蓄的文字,仿佛字字都在心中弹奏出一曲曲清丽悦耳的和弦。

朱自清生于 1898年,名字华 ,号秋实 ,后改名为自清。

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出色的诗人和散文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面谈_朱自清散文集朋友送来一匣信笺,笺上刻着两位古装的人,相对拱揖,一旁题了"如面谈";三个大字。

是明代钟惺的尺牍选第一次题这三个字,这三个字恰说出了写信的用处。

信原是写给"你";或"你们几个人";看的;原是"我";对"你";或"你们几个人";的私人谈话,不过是笔谈罢了。

对谈的人虽然亲疏不等,可是谈话总不能像是演说的样子,教听话的受不了。

写信也不能像作论的样子,教看信的受不了,总得让看信的觉着信里的话是给自己说的才成。

这在乎各等各样的口气。

口气合式,才能够"如面谈";。

但是写信究竟不是"面谈";;不但不像"面谈";时可以运用声调表情姿态等等,并且老是自己的独白,没有穿插和掩映的方便,也比"面谈";难。

写信要"如面谈";,比"面谈";需要更多的心思和技巧,并不是一下笔就能做到的。

可是在一种语言里,这种心思和技巧,经过多少代多少人的运用,渐渐的程式化。

只要熟习了那些个程式,应用起来,"如面谈";倒也不见得怎样难。

我们的文言信,就是久经程式化了的,写信的人利用那些程式,可以很省力的写成合式的,多多少少"如面谈";的信。

若教他们写白话,倒不容易写成这样像信的信。

《两般秋雨随笔》记着一个人给一个妇人写家信,那妇人要照她说的写,那人周章了半天,终归搁笔。

他没法将她说的那些话写成一封像信的信。

文言信是有样子的,白话信压根儿没有样子;那人也许觉得白话压根儿就不能用来写信。

同样心理,测字先生代那些不识字的写信,也并不用白话;他们宁可用那些不通的文言,如"来信无别";之类。

我们现在自然相信白话可以用来写信,而且有时也实行写白话信。

但是常写白话文的人,似乎除了胡适之先生外,写给朋友的信,还是用文言的时候多,这只要翻翻现代书简一类书就会相信的。

原因只是一个"懒";字。

文言信有现成的程式,白话信得句句斟酌,好像作文一般,太费劲,谁老有那么大工夫?文言至今还能苟偷懒,慢慢找出些白话应用文的程式,文言就真"死";了。

林语堂先生在《论语录体之用》(《论语》二十六期)里说过:一人修书,不曰"示悉";,而曰"你的芳函接到了";,不曰"至感";"歉甚";,而曰"很感谢你";"非常惭愧";,便是噜哩噜苏,文章不经济。

"示悉";,"至感";,"歉甚";,都是文言信的程式,用来确是很经济,很省力的。

但是林先生所举的三句"噜哩噜苏";的白话,恐怕只是那三句文言的直译,未必是实在的例子。

我们可以说"来信收到了";,"感谢";,"对不起";,"对不起得很";,用不着绕弯儿从文言直译。

——若真有这样绕弯儿的,那一定是新式的测字先生!这几句白话似乎也是很现成,很经济的。

字数比那几句相当的文言多些,但是一种文体有一种经济的标准,白话的字句组织与文言不同,它们其实是两种语言,繁简当以各自的组织为依据,不当相提并论。

白话文固然不必全合乎口语,白话信却总该是越能合乎口语,才越能"如面谈";。

这几个句子正是我们口头常用的,至少是可以上口的,用来写白话信,我想是合式的。

麻烦点儿的是"敬启者";,"专此";,"敬请大安";,这一套头尾。

这是一封信的架子;有了它才像一封信,没有它就不像一封信。

"敬启者";如同我们向一个人谈话,开口时用的"我对你说";那句子,"专此";"敬请大安";相当于谈话结束时用的"没有什么啦,再见";那句子。

但是"面谈";不一定用这一套儿,往往只要一转脸向着那人,就代替了那第一句话,一点头就代替了那第二句话。

这是写信究竟不"如面谈";的地方。

现在写白话信,常是开门见山,没有相当于"敬启者";的套头。

但是结尾却还是装上的多,可也只用"此祝健康!";"祝你进步!";"祝好!";一类,像"专此";"敬请大安";那样分截的形式是不见了。

"敬启者";的渊源是很悠久的,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开头一句是"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再拜言";就是后世的"敬启者";。

"少卿足下";在"再拜言";之下,和现行的格式将称呼在"敬启者";前面不一样。

既用称呼开头,"敬启者";原不妨省去;现在还因循的写着,只是遗形物罢了。

写白话信的人不理会这个,也是自然而然的。

"专此";"敬请大安";下面还有称呼作全信的真结尾,也可算是遗形物,也不妨省去。

但那"套头";差不多全剩了形式,这"套尾";多少还有一些意义,白话信里保存着它,不是没有理由的。

在文言信里,这一套儿有许多变化,表示写信人和受信人的身份。

如给父母去信,就须用"敬禀者";,"谨此";,"敬请福安";,给前辈去信,就须用"敬肃者";,"敬请道安";,给后辈去信,就须用"启者";,"专泐";,"顺问近佳";之类,用错了是会让人耻笑的——尊长甚至于还会生气。

白话信的结尾,虽然还没讲究到这些,但也有许多变化;那些变化却只是修辞的变化,并不表明身份。

因为是修辞的变化,所以不妨掉掉笔头,来点新鲜花样,引起看信人的趣味,不过总也得和看信人自身有些关切才成。

如"敬祝抗战胜利";,虽然人同此心,但是"如面谈";的私人的信里,究竟嫌肤廓些。

又如"谨致民族解放的敬礼";,除非写信人和受信人的双方或一方是革命同志,就不免不亲切的毛病。

这都有些像演说或作论的调子。

修辞的变化,文言的结尾里也有。

如"此颂文祺";,"敬请春安";,"敬颂日祉";,"恭请痊安";,等等,一时数不尽,这里所举的除"此颂文祺";是通用的简式外,别的都是应时应景的式子,不能乱用。

写白话信的人既然不愿扔掉结尾,似乎就该试试多造些表示身份以及应时应景的式子。

只要下笔时略略用些心,这是并不难的。

最麻烦的要数称呼了。

称呼对于口气的关系最是直截的,一下笔就见出,拐不了弯儿。

谈话时用称呼的时候少些,闹了错儿,还可以马虎一些。

写信不能像谈话那样面对面的,用称呼就得多些;闹了错儿,白纸上见黑字,简直没个躲闪的地方。

文言信里称呼的等级很繁多,再加上称呼底下带着的敬语,真是数不尽。

开头的称呼,就是受信人的称呼,有时还需要重叠,如"父母亲大人";,"仁兄大人";,"先生大人";等。

现在"仁兄大人";等是少用了,却换了"学长我兄";之类;至于"父母亲";加上"大人";,依然是很普遍的。

开头的称呼底下带着的敬语,有的似乎原是些位置词,如"膝下";,"足下";;这表示自己的信不敢直率的就递给受信人,只放在他或他们的"膝下";,"足下";,让他或他们得闲再看。

有的原指伺候的人,如"阁下";,"执事";;这表示只敢将信递给"阁下";的公差,或"执事";的人,让他们觑空儿转呈受信人看。

可是用久了,用熟了,谁也不去注意那些意义,只当作敬语用罢了。

但是这些敬语表示不同的身份,用的人是明白的。

这些敬语还有一个紧要的用处。

在信文里称呼受信人有时只用"足下";,"阁下";,"执事";就成;这些缩短了,替代了开头的那些繁琐的词儿。

——信文里并有专用的简短的称呼,像"台端";便是的。

另有些敬语,却真的只是敬语,如"大鉴";,"台鉴";,"钧鉴";,"勋鉴";,"道鉴";等,"有道";也是的。

还有些只算附加语,不能算敬语,像"如面";,"如晤";,"如握";,以及"览";,"阅";,"见字";,"知悉";等,大概用于亲近的人或晚辈。

结尾的称呼,就是写信人的自称,跟带着的敬语,现在还通用的,却没有这样繁杂。

"弟";用得最多,"小弟";,"愚弟";只偶然看见。

光头的名字,用的也最多,"晚";,"后学";,"职";也只偶然看见。

其余还有"儿";,"侄";等:"世侄";也用得着,"愚侄";却少——这年头自称"愚";的究竟少了。

敬语是旧的"顿首";和新的"鞠躬";最常见;"谨启";太质朴,"再拜";太古老,"免冠";虽然新,却又不今不古的,这些都少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