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史如何讲授_鲁迅_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_片论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思想家,他对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有着重要的贡献和见解。
在鲁迅的眼中,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可以概括为从旧小说到新小说的演变。
他认为旧小说的写作方法陈旧僵化,缺乏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这种传统的小说形式使人们远离现实,陷入虚幻的世界。
而新小说,则要求用更真实的笔触描绘社会真相,关注底层人民的苦难和社会问题。
他通过自己的小说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展现了他对现实的批判和关注。
鲁迅指出,在中国小说史上,从明清小说到清末的白话小说,旧小说的糟粕积压已久,需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
他主张以白话文为基础,注重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写,以及人物刻画的真实性和精神层面的探索。
他的观点和实践对于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鲁迅的小说创作和文论,使中国小说进入了现代化的轨道。
他不仅在写作上实践了新小说的理念,也提出了许多关于小说发展的宝贵意见。
他的独到见解和批判精神,推动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为中国现代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鲁迅对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他通过自己的小说作品和文论,对传统的旧小说进行了批判和颠覆,提出了新小说的写作理念,推动了中国小说的发展和进步。
他的思想和作品至今仍然对中国的文学创作产生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小说史略

这句话揭示了清代小说的一个特点,即注重描写神仙鬼怪和人间异事异境。在 清代小说中,这些题材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 位,在社会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也是清代文化多元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阅读感受
《中国小说史略》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作者鲁迅以丰富的资料 和审慎的采辑,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整本书从神话与传 说开始,一直到清末谴责小说,叙述了中国古代小说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
鲁迅在书中对俗文学的各种文体也给予了。这不仅体现了他的现代学术视野, 也为后来的文学研究和写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国小说史略》也是一部具有 开创性的著作,它为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对后来的文学研究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小说史略》是一本极具价值的经典著作,它不仅揭示了中国古代小说的 演变过程,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分析方法。这本书对于从事小说史研究 的中外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中国小说史略》也为我们提供了 一个重新审视中国古代小说的视角和方法,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 国古代小说的独特魅力。
《中国小说史略》的目录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部著作的内容和结构, 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
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中国小说史略》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这句话指出了宋代小说的特点。宋代小说不再像唐代小说那样注重情节的叙述, 而是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性格的刻画。这种写作方式使得小说更加接近 现实生活,更加具有可信度。同时,宋代小说也注重语言的简练和优美,这也 是其文学价值所在。
“至于以青楼儿女,先后登科十余位,不数年而俱贵显,亦为前代所未有。”
内容摘要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及其所涵之小说史观

.1.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及其所涵之小說史觀國立中山大學碩一楊雅琄壹、文學史觀1概念之說明以形上學而言,文學批評2乃探討文學本身之作品,即「存在」;文學史則是記錄文學作品的轉變,為「存在的活動」;而文學理論研究文學作品的規則,也就是「存在和活動的原理」。
但近代的文學史著作,往往羅列作者生平及綜合各家評論3,只做文學批評和作家傳記的工作,缺乏對文學理論的體察。
此關鍵所在,即因人們無法釐清何謂「歷史」。
歷史,是人類過去活動的紀錄。
當我們用「符號」4去記錄「事件」5時,會受到「符號本性的限制」6。
故文字符號無法體現事件的發展,文字必須在時間的序列裡描述;所以當讀者閱讀文字的記錄時,就必然壓縮事件的發展過程;再經思考轉換之後,事件就有了因人而異的詮釋。
因此,歷史必定是建立在真1本文所指文學史觀乃根據國立中山大學中文所文學史專題討論課程王金凌老師所講授的內容歸納而成,因王金凌師的文學史觀並不同於其他現有一般的文學史觀,且仍未成書出版,故以上課所做筆記內容為依據。
文學史,有個別作品的歷史,文類史,文學通史三種。
本文以討論魯迅的小說史觀為內容。
2文學的活動包括了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廣義)兩部分,而廣義的文學批評,在角色分離了以後所從事的屬於人我批評的文學活動,又可分成文學批評(狹義)、文學理論、文學史三部份。
這裡的文學批評是指狹義的文學批評。
而文學批評的基本假定都在文學之外。
3如魯迅1932年致臺靜農的信中就稱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為「文學史資料長編」;另外馬幼垣《中國小說史集稿》(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6月)也曾對郭箴一、李輝英做過類似批評。
4基本的符號包括了:語言、文字、音樂、繪畫、舞蹈。
所以用各種符號記錄下過去的活動,都是歷史,如「八佾舞」、「清明河上圖」就都記錄了當時的活動。
5人類過去的活動,就是「事件」。
所謂事件的「現象」,是呈現在力量的交會。
當力量開始交會時,事件發生;當力量消退時,事件開始走向結束。
鲁迅与中国小说的蜕变

鲁迅与中国小说的蜕变摘要:鲁迅,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
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
其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中以小说对最后中国文坛产生的影响最为严重,可以说在中国文坛掀起了天翻地覆的风潮。
使中国小说产生了巨大的蜕变。
他是中国现代小说及现代小说理论的开创者。
鲁迅用白话创作,用截取生活片断的方法来显示生活的全貌;他用种种方法揭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他吸收和借鉴了现代西方小说的经验,使叙述方式和叙述角度多样化;他是中国小说走向现代化的优秀旗手。
关键词:鲁迅批判变革觉醒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都是读着鲁迅先生的作品长大的,其作品对我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最早是学习医学的,并在日本留学,而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后来他发现单纯的医术是救不了中国人的,国人的问题出在精神上,所以鲁迅先生毅然决然的弃医从文,从医学方面转为文学创作,并希望以此能拯救国人。
从鲁迅先生的作品风格我们不难看出他主要是以犀利的文笔对中国旧的封建吃人礼教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他站在人民本位的立场上,把中国人的主题——连同他们的破衣衫、悲哀的命运和痛苦灵魂带领了长期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盘踞的文学殿堂。
在以往的作品中看到了太多的虚幻的民生,人民还是在水深火热之中煎熬,鲁迅以作品将人民从精神上解脱,这是一种从理论上的改观。
在鲁迅的笔下,我们既看到了被兵匪官僚折磨得成为木偶人一般的中年闰土,也看到了像双喜、阿发一样机智能干、纯朴无私的农村少年。
鲁迅这些洋溢着浓郁乡土气息的作品,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奠定了雄厚的基石。
在鲁迅反映下层人物的作品中,他的着意描写并非是那些惺惺相惜般的无病呻吟,总是把活生生的现实同残酷的封建制度以及国人所具有的劣根性紧密相连,以现实中的小事刻画出重大的社会问题。
这与当时的大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之路是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的,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中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在文学创作方面开始引进大量的西方先进思想,在这新旧交替之际,鲁迅先生以自己的文笔来批判中国传统的守旧思想,并主张新文学,用白话文完成小说《狂人日记》。
中国小说史略

阅读感受
阅读感受
《中国小说史略》读后感 《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先生为我们呈现的一部中国小说发展史的壮丽画卷。作为中国现代文学 的奠基人之一,鲁迅先生的文学造诣深厚,他的这部作品更是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让我 们深入了解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和发展。 鲁迅先生在本书中从远古的神话传说讲起,一直到清末的谴责小说,他的叙述覆盖了整个中国小 说的发展历程。他精当地评价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家和作品,使我们对中国 小说的全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鲁迅先生也深入分析了前后期小说之间的内在,这不仅从 文学本身寻找线索,也特别注意把小说这种文学现象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从当时的政治经 济条件以及社会风气、学术思想等对小说的影响来进行分析。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鲁迅先生的才情和学识所打动。
鲁迅先生在本书中运用了大量的比较手法,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小说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更 加深入地揭示了中国小说的演变过程和特点。同时,鲁迅先生也通过对比中国小说与外国小说的 异同点,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小说的独特之处。
虽然鲁迅先生的这部作品是一百多年前的作品,但是它的价值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弱。相反, 这部作品仍然是中国小说研究的重要参考之一。它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是值得我们珍视的。鲁 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独特的思想见解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内容摘要
《中国小说史略》在研究中国小说发展史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中国小说发展史 的权威著作,也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的重要参考书籍。这部专著 以其丰富的史料和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见解。 《中国小说史略》在学术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学者研究中国小说发展史提供了重要 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鲁迅的这部专著不仅受到国内学者的推崇,也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 泛和高度评价。
鲁迅_中国小说史略_的文学批评方法研究

2011年第4期安徽文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文学批评方法研究◎王娇(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河北·保定071000)摘要鲁迅的文学史专著《中国小说史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集中体现了鲁迅对文献学的贡献。
小说的发展历史实质就是小说作品本身的风格转变过程,鲁迅在小说发展的每一阶段都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评价,他将多种文学批评方法引入评价过程,使评价过程更理智,结论也更具有说服力。
书中主要的文学批评方法有:以作品产生的社会环境为依据解读作品;在比较中解读作品;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等。
《中国小说史略》是中国第一部小说史专著,里面包含的很多精辟论述为后人称道,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关键词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文学批评方法文章编号1671-0703(2011)04-059-02鲁迅十分重视收集整理丰富的文学史资料,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就是由1910年辑校《古小说钩沉》开始,经过十多年的收集、整理、校对资料之后完成的。
此书比较全面地梳理了中国小说的发展状况,在《<中国小说史略>释评本》一书中被周锡山称为小说史方面的“开创之作”,周锡山还评价说里面的“不少观点深刻精当,文笔典雅优美,至今未有类似著作可以媲美,遑论超越”①。
鲁迅在梳理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过程中,于每一阶段都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评价。
对于评价的要求,鲁迅认为,文学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这样对作者才有益处。
于实际批评中,鲁迅不仅把握住了作品好坏的尺度,而且使用了一些列的文学批评方法,来论述作品具体好在哪里坏在哪里。
文学批评方法的使用为《中国小说史略》增添了异彩。
1以作品产生的社会环境为依据解读作品程帆在《我听鲁迅讲文学》一书中提到,“鲁迅小说观的核心是对于小说的社会作用的强调,对于小说的艺术性和小说的特点的深刻认识”,并且进一步解释说,小说“写熟悉的生活,才能写出生活的真实”②。
由此可知在鲁迅是非常关注作品与社会关系的,所以,他在解读文学作品时也时常把作品与当时的生活环境联系起来,注意社会风气对于作品的影响。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读《中国小说史略》有感心烦气躁加上才疏学浅却难懂其中真正的精妙,对于他的作品只是抬起头远远的望着,敬仰着,却难以接近的感觉。
鲁迅小说已经让人苦思冥想方知其中内涵旨意,他编撰的《中国小说史》有一种让人敬仰却不敢攀登的敬畏。
初读时文言文式的表达,让人望而生畏,不知从何下手。
觉得行文枯涩,语言晦涩难懂,味同嚼蜡,让人难以靠近去拜读先人留下智慧的旷世之作,如果鲁迅先生的作品是落水三千,我都不想取一瓢饮。
如此的愚拙让人叹惜与见笑。
但却不甘因为我的不才与心浮失去和伟人共饮智慧的泉水,错过品尝知识的甘甜。
所以决定让文学的力量给我这样的人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转变,能够心平气和,稍安勿躁的心态去聆听鲁迅先生的真知灼见。
原来伟大的作品该是要一遍遍的品读就能发现枯燥乏味的背后是一个耀眼光芒的文学瑰宝。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可谓是中国小说史的开山之作,前无古人,后无可及。
小说作为当今最为盛行的文学体裁,从明清的繁盛到如今的规模,让人以为只有几百年的光景,但是从小说的渊源萌芽可以追溯到汉代神话与传说,感觉在遥远的时代就孕育了小说的种子,不得不佩服与古人的智慧。
但是我看了第一章节《史家对小说之著和论述》,发现原来最早有“小说”一词出于《庄子(外物》的“饰小说以干县令”,但是这只是文章中的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而且于我们今天所谓的小说相差甚远,不足作为小说的发源。
小说的地位在春秋时期,即使是百家争鸣思想开放的时代,小说家也难免幸逃冠以“九流之末”,因为小说家皆出于稗管,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
那个时代的小说家地位卑微,只不过是个讲野史和民间奇闻轶事的俗人,难以等大雅之堂。
且看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一言以蔽之,虽有优点又不足以成一家之言。
不为大丈夫君子所为,闾里小知者之所及,即使或一言可采,亦狂夫之议。
对于小说的偏见略见一斑,小说家长期处于一个不被认可,视为粗俗的尴尬局面。
对此我感到惋惜,但是想想如此不待见的小说到后来的兴盛与推崇,可见其强大的生命力,并且取材于民间,采用的俚语,俗语写作,融入民风,给老百姓亲切之感,受到广大下层人民的喜爱,焕发强大的生命力。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读书报告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读书报告本书是作者1920-1924年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课程的讲义.本书共28篇,始于神话与传说,迄于清末谴责小说,叙述中国古代小说演变的历程.说小说未必要说小说史,但读完小说史,我们才有可能给每部小说一个准确的定位.假如你是一位写小说的作家,小说史可以告诉你写作的起点在哪里,可以告诉你哪一些构思已经被前人用过了……假如你是一位读小说的“看官”,小说史可以告诉你手中的这部书居于何等的地位,有何等的价值……假如两者都不是,就请你慕“鲁迅”之大名打开这本书.“鲁迅”二字就已经价值连城.建议以下人群阅读本书:所有喜欢鲁迅的人,所有不喜欢鲁迅的人,大学生与研究生,研究家或一般干部,望子成龙的家长……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包含有许多精当卓越、言简意赅的评论. 《中国小说史略》无论是阐述小说的发展变迁,或是评析各类作家作品,往往是要言不烦,短短一段文字,甚或只是三言两语,即包含了很丰富的内容,而又显得扼要准确、切实有力.这只有观察十分敏锐、深刻的学者,而又兼是语言的巨匠,像鲁迅这样的著作家,思之所至,笔即足以达之,方能如此,一般人是很不容易做到的.鲁迅对于某一类或某一部小说的评论,常是言简意赅,或褒或贬,力求分寸得宜,实事求是.如第二十二篇评述《聊斋志异》云:“《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于幻域,顿入人间;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 这里比较了《聊斋志异》与同类之书的同与不同,尤其是对《聊斋志异》艺术方面的一些重要特点的评析,更显得十分准确,令人折服,文字又很生动传神,令人爱读.再如第二十八篇评述《孽海花》云:“书于洪、傅特多恶谑,并写当时达官名士模样,亦极淋漓,而时复张大其词,如凡谴责小说通病;惟结构工巧,文采斐然,则其所长也.”我们知道,鲁迅评价小说创作成就的高低,是思想和艺术的统一论者.他十分赞扬《儒林外史》那样的“秉持公心,指摘时弊”,同时又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讽刺小说(第二十三篇);而对那些“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之作,则另起一个名称,叫做“谴责小说”,以示与讽刺小说有别,并且颇多批评(第二十八篇).但是在具体地评述某一作品时,仍然采取分析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应批评处则严肃批评,该肯定处则适当肯定,而不是全盘地一笔抹煞,对《孽海花》的评析就是一个例子.鲁迅对作品长处短处的评论,常常是把它跟其他作品相比较而加以阐述,所以观点就显得全面而避免片面性,很有说服力量;又因为他眼光极其尖锐,善于抓住主要之点,所以他所作的评语语必中的,有似画龙点睛,令人读了不易忘记.例如评述《封神演义》时,说它“实不过假商周之争,自写幻想,较《水浒》固失之架空,方《西游》又逊其雄肆”(第十八篇);赞扬《儒林外史》塑造范进这一人物形象的讽刺手法的特点及其成就,写道:“ 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词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第二十三篇);批评《三国演义》写人亦颇有失,则云:“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水平以及个人主观思想认识上的局限,并且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所以,就我们今天的要求来看,《中国小说史略》有其不够完备之处,这是很自然的,也是不能苛求于鲁迅的.鲁迅处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完成了如此一部开创性的卓越的专著,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了.作为我国小说史研究的奠基人,鲁迅的学术著作及其治学精神,对于我们仍然是很可宝贵的遗产.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这份遗产,以便把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工作做得更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6期No.6,2011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总第219期Sum No.219 小说史如何讲授———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片论鲍 国 华摘 要:作为鲁迅在西北大学系列学术讲演的记录稿,《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在专著、讲义和演说的缝隙之间体现出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文体特征,成为现代中国学术史、教育史和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的文本。
关键词: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小说史;西安 1924年夏,鲁迅应国立西北大学之邀,赴西安讲学。
自7月7日启程,至8月12日返京,历时一个月零六天(含旅途时日)。
鲁迅对于此次西安之行并不看重,除在自家日记中做“流水账”式的简要记述外(鲁迅的日记历来如此),日后在其著述及与友人的通信中也很少提起。
①倒是几位同行者和陕西方面的接待者,以及聆听鲁迅讲学的几位当事人对此颇为重视,通过回忆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后世研究者对此则更为关注,分别通过对这一事件的追怀、重构与阐释,奉献出不少精彩的学术论断,使“鲁迅在西安”成为一个学界内外竞相讨论的热门话题。
有趣的是,这次讲学由国立西北大学和陕西省教育厅合办,获邀者甚众,其中不乏李济、蒋廷黻、陈钟凡、夏元瑮、吴宓(受邀请而未至)等知名学者②,与鲁迅同行赴陕的也有十余人之多③,而其中唯有鲁迅受到密切关注,一言一行均获得记述、追忆与研究,这显然并非取决于鲁迅西安之行自身的重要意义,而是时代症候使然,取决于鲁迅日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思想和政治领域中如日中天的崇高地位。
这也使后世对于这一事件的记述、追忆与研究普遍高调,不无政治色彩。
④对于鲁迅西安之行的记述、追忆与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话题:与军阀的斗争,长篇小说(或剧本)《杨贵妃》之创作计划的终止,以及讲学的记录稿《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以下简称《变迁》)。
相对而言,论者更为关注前两个话题,对鲁迅此次西安之行的“正业”———讲授“中国小说史”———反而着墨不多。
鲁迅赴陕讲学,选择小说史作题目,自有在北京各高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作基础,可谓驾轻就熟,但也不乏周密审慎之处。
讲学之余受邀为陕西督军刘镇华的士兵演讲,内容仍是小说 收稿日期:2011-08-2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08CZW031)。
作者简介:鲍国华,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文学院副教授。
①鲁迅涉及此次西安之行的著述,主要有杂文《说胡须》和一封致日本友人山本初枝的私人通信。
《说胡须》探讨中国文化及国民性,西安之行只是引发议论的一点由头,并非主旨。
书信中虽然披露“关于唐朝的小说”这一写作计划的终止,但也未详细记述此次行旅,而且记错了赴西安讲学的具体时间。
参见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第183—18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第14卷),第278—28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②受邀者名单详见《暑期学校简章》,参见单演义:《鲁迅在西安》,第211—214页,西北大学鲁迅研究室资料组1978年印。
现藏于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料室,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均引自该书。
③与鲁迅一同赴陕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桐龄在其《陕西旅行记》一书中详细记录了同行13人的名单,见前引《鲁迅在西安》,第200页。
④对于鲁迅西安之行的记述、追忆与研究,除孙伏园《长安道上》作于1924年8月回京后不久,且主要记述自家观感,对于鲁迅只是偶尔提及外,其余大多完成于1936年鲁迅逝世后,而又以1956年鲁迅逝世20周年之际尤为集中,对于鲁迅西安之行的政治意义屡有过甚其辞之处。
史,可见一斑。
①但是否如论者所言,时时显示出“战士”面目,与军阀及各种恶势力不懈斗争,尚须辨析。
突出鲁迅与军阀的斗争,强调其“战士”身份,在特定时期内自是题中应有之义。
然而将《变迁》中的若干现场发挥,也归之为“斗争策略”,未免过甚其辞。
与之相比,探求《杨贵妃》的构思及其最终未能着笔的原因,更为当事人及后世研究者所津津乐道,也成为鲁迅西安之行中最受关注的话题,近年来仍是新见迭出,其成果数量和质量均大大超越对于《变迁》的研究。
②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于《变迁》记录稿经鲁迅本人校订后,已落实为文字,辑入《国立西北大学陕西教育厅合办暑期学校讲演集》(二)③,留给研究者驰骋想象的空间远不及未能问世的《杨贵妃》;另一方面,由于有《中国小说史略》(以下简称《史略》)这部巨著在前,《变迁》的研究余地也就相对有限,即便有论及者,也或将《变迁》视为独立于《史略》之外的另一部小说史研究著作加以表彰,或将《变迁》作为对《史略》的浓缩、修正和发展。
前者夸大了《变迁》的学术价值,后者则对《变迁》自身的独特性缺乏关注。
可见,在涉及鲁迅西安之行的三个话题中,反而是其讲学及相关记录稿《变迁》更有阐释的余地。
因此,探讨鲁迅的西安之行,在突出“战士”鲁迅和“作家”鲁迅面目的同时,令“学者”鲁迅适时登场,实有必要。
事实上,《史略》与《变迁》相比,不仅有详略之分,还有著作与讲演之别,其主要差异不在观点,而在体例。
本文即试图从这一角度入手,探讨作为讲演的《变迁》与作为著作的《史略》之间的缝隙与关联,在此基础上考察并凸显《变迁》自身的学术意义。
一、课堂上的鲁迅鲁迅在大学课堂讲授小说史,始于1920年。
是年8月,鲁迅接到北京大学聘书,12月24日起赴北京大学授小说史课。
[1](P408、417)此外,鲁迅还先后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更名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后更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北京中国大学文科部等高等院校讲授小说史,后又以日本学者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为教材,讲授文艺理论,直至1926年8月离开北京止。
[2](P27、33)其中小说史虽然只是一门选修课,却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并成就了中国小说史研究划时代的名著———《中国小说史略》的撰写。
鲁迅讲授小说史之所以大受欢迎,除基于其在中国小说史研究领域的深厚积累与非凡造诣外④,也和鲁迅擅长讲课密切相关。
遗憾的是,当时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手段尚未出现,无法完整地记录鲁迅小说史课程的现场效果。
幸好有若干当事人的回忆性文字,为追怀与重构鲁迅的小说史课堂提供了可能。
1924年在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读书,并与鲁迅过从甚密的荆有麟于1942年撰《鲁迅回忆断片》一书,这样描述鲁迅的授课: 记得先生上课时,一进门,声音立刻寂静了,青年们将眼睛死盯住先生,先是一阵微笑,接着先生便念出讲义上的页数,马上开始讲起来,滔滔如瀑布,每一个问题的起源,经过,及先生个人对此的特殊意见。
先生又善用幽默的语调,讲不到二十分钟,总会听见一次轰笑,先生有时笑,有时并不笑,仍在继续往下讲。
……时间虽然长(先生授课,两小时排在一起继续讲两个钟头,中间不下堂)些,而听的人,却像入了魔一般。
随着先生的语句,的思想,走向另一个景界中了。
要不是先生为疏散听者的脑筋,突然讲出幽默话来,使大家轰然一笑,恐怕听的人,会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的,而先生在中国历史人物中,特别①②③④见前引《鲁迅在西安》,第118-119页。
对于未曾着笔的《杨贵妃》及其相关话题的探讨,在鲁迅生前即已出现,孙伏园、郁达夫等均曾为此撰文;鲁迅逝世后,友人冯雪峰、许寿裳的回忆,学者林辰、单演义的考察,各抒己见;近年来仍不断有研究者涉足,如朱正、骆玉明、吴中杰、蒋星煜,日本学者竹村则行等,新见迭出。
2008年,陈平原发表《长安的失落与重建———以鲁迅的旅行及写作为中心》一文,详细梳理了相关话题的研究史,并从若干新角度入手,进一步拓展与深化了相关研究,作出了近乎盖棺论定的阐释。
参见陈平原:《长安的失落与重建———以鲁迅的旅行及写作为中心》,《鲁迅研究月刊》,2008年第10期。
这部《讲演集》由西北大学出版部1925年3月印行,但鲁迅始终未收到,《变迁》在鲁迅生前也未辑入其作品集。
《变迁》在《讲演集》以外的首次发表,迟至1957年《收获》创刊号。
蔡元培长校时期的北京大学,在为各门课程选择教师时,特别注重其学有所长与术业专攻。
1920年预备增加小说史课,原拟请周作人讲授。
周作人考虑到鲁迅更为适合,就向当时的系主任马幼渔推荐。
鲁迅于是受聘北大,开设小说史课。
参见周作人:《知堂回想录》,第410页,三育图书文具公司,1980年版。
佩服曹操,就都是在讲授时候,以幽默口吻送出的。
[3](P140—141)可见,内容充实、言语幽默、富于吸引力,是鲁迅授课的主要特点。
北京大学法文系学生,曾选修小说史课,并帮助鲁迅印刷讲义的常惠晚年回忆: 鲁迅先生讲课,是先把讲义念一遍,如有错字告诉学生改正,然后再逐段讲解。
先生讲课详细认真,讲义字句不多,先生讲起来援引其他书中有关故事,比喻解释,要让学生对讲的课了解明白。
学生问到讲义中的字句情节,先生一定多方讲解,直到学生明白了,先生才满意。
先生的比喻,不止用书中字句,有时还在黑板上画画,不够的地方,还要用姿势表示。
《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唐之传奇文”(上)有“《异梦录》记邢凤梦见美人,示以‘弓弯’之舞”,学生对“弓弯”不明白,先生援引了《酉阳杂俎》里的故事:“有士人醉卧,见妇人踏歌曰:舞袖弓腰浑忘却,蛾眉空带九秋霜。
问如何是弓腰?歌者笑曰:汝不见我做弓腰乎?乃反首髻及地,腰势如规焉。
”先生援引了这个故事,大概觉得还不够,于是仰面,弓腰,身子向后仰,身子一弯曲,就晃起来,脚也站立不稳了,这时先生自语:“首髻及地,吾不能也。
”同学们见他这样负责讲解,都为之感动。
课堂上师生之间情感接近,课文内容也有情趣。
对先生的讲课认真精神和有风趣的言谈,同学们都喜爱和尊敬。
[4](P516)在授课过程中热情投入,并注重与学生互动,这样的课程理所当然地会受到欢迎。
曾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的许广平,在《鲁迅回忆录》一书中披露了鲁迅小说史课程的更多细节,尤其关涉讲义以外的发挥之处: 如第四篇《今所见汉人小说》,他明确地指出:“现存之所谓汉人小说,盖无一真出于汉人,晋以来,文人方士,皆有伪作,至宋明尚不绝。
”大旨不离乎言神仙的东方朔与班固,前者属于写神仙而后者则写历史,但统属于文人所写的一派。
《神医经》亦文人作品。
而道士的作品之不同处则带有恐吓性。
有时一面讲一面又从科学的见地力斥古人的无稽,讲到《南荒经》的蚘虫,至今传说仍存小儿胃中,鲁迅就以医学头脑指出此说属谬,随时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
在《西南荒经》上说出讹兽,食其肉,则其人言不诚。
鲁迅又从问路说起,说有人走到三岔路口,去问上海人(旧时代),则三个方向的人所说的都不同,那时问路之难,是人所共知的。
鲁迅就幽默地说:“大约他们都食过讹兽罢!”众大笑。
[5](P1108)这一段回忆文字颇具现场感,开头的引文出自《史略》,之后则是对这一句话的讲解和发挥,既运用医学常识,又借助社会现象,一放一收,轻健自如,确实体现出高超的讲课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