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青春和热血献给罗田的乡村教育

合集下载

作文素材之“燃灯校长”张桂梅:燃烧青春高举火把; 争当最美奋斗者

作文素材之“燃灯校长”张桂梅:燃烧青春高举火把; 争当最美奋斗者

“燃灯校长”张桂梅:燃烧青春高举火把;争当最美奋斗者1【人物简介】近日,中宣部决定授予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时代楷模”称号。

此前,中共中央授予张桂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63岁的张桂梅坚守滇西深贫山区教育事业数十年,12年前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迄今帮助1800多名贫困女孩圆梦大学,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

“一个女孩可以影响三代人。

”张桂梅说,如果能培养有文化、有责任的母亲,大山里的孩子就不会辍学,更不会成为孤儿。

2【多维解读】角度一:坚守信念,让人生更美丽张桂梅校长长期坚守贫困山区,坚守自己的岗位,坚守着信念。

乡村学校条件艰苦,教师待遇不高,她执着坚守的奉献精神感动了我们。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种对教育信念的执着坚守,让她的人生更加美丽。

角度二:坚守初心,铸就精彩人生改变大山里女孩的命运,这是张桂梅决定办学的初心。

她用自己的肩膀挑起了偏远地区女孩的读书梦,给她们搭建了受教育的平台,为她们铺就了改变命运的道路。

她坚守初心,让更多大山里的女孩能够改变命运的同时,也铸就了自己精彩的人生。

一个人该如何坚持理想,如何恪守德行,如何自我超越,张桂梅做了最好的注解。

人民教师为了谁,怎样当一名好教师,怎样培养好学生,张桂梅成为了榜样。

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是什么,张桂梅以实践做出了有力回答。

张桂梅告诉我们,总有一种精神,穿越时代,化育人心,那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是“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

角度三:坚守责任,爱岗敬业奉献总有一种力量,担当奉献,苦干实干,那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那是“老师学生一起苦教、苦学,就是把命搭上,也要把学校办出名堂”张桂梅校长用自己平凡的双手,托起了许许多多女孩的求学梦。

她坚守责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多年来,她带病坚持工作,坚毅地站在三尺讲台上,一直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命运放在心坎上。

用青春热情点亮乡村作文

用青春热情点亮乡村作文

用青春热情点亮乡村作文篇一《用青春热情点亮乡村》哎呀呀,一说起用青春热情点亮乡村,我就想到了我暑假回老家的那段经历。

那时候,我回到了那个我许久没回去的小村庄。

说实话,一开始我觉得挺无聊的,没网,也没啥好玩的地方。

但是慢慢地,我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村子里有很多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他们可好玩了。

我们一起去河里捉鱼,那场面,简直绝了!河水凉凉的,鱼滑溜溜的,我们一群人在河里扑腾,真的超级开心。

也许这就是乡村的魅力吧,简单却充满乐趣。

然后我发现村子里的老人也特别可爱。

有个老爷爷总是给我讲他年轻时候的故事,我觉得超有意思。

我就在想,我能不能也为他们做点什么呢?我开始教村里的小朋友们一些我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看着他们求知的眼神,我突然觉得好有成就感。

可能这就是我用青春热情能做到的一点小事吧。

但是,我也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乡村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基础设施不完善,年轻人都往外跑。

我觉得我们这些年轻人是不是应该多回来看看,为乡村的发展出一份力呢?用我们的青春热情去改变它,让它变得更好。

乡村的未来会怎样呢?我不知道,但我愿意去尝试,去努力,用我的青春热情点亮它!你们呢?篇二《用青春热情点亮乡村》嘿,大家有没有想过,青春热情和乡村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我觉得吧,乡村就像是一个沉睡的宝藏,等待着我们用青春热情去唤醒它。

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去乡村做志愿者活动。

哇,那可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我们帮着村民们干农活,一开始我还笨手笨脚的,不是把秧苗插歪了,就是把水洒得到处都是。

但是村民们都特别好,一直耐心地教我。

在那里,我还认识了一个小妹妹,她特别可爱,总是跟着我问这问那。

我就给她讲外面的世界,她听得眼睛都放光了。

也许,这就是我能给她带来的一点小小的改变吧。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看到了乡村的一些问题。

比如教育资源匮乏,很多孩子都不能得到很好的教育。

这让我很心疼,也让我思考,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想,我们可以用我们的知识和技能,为乡村的孩子们带来更多的机会。

青年在家乡建设中的使命作文800字

青年在家乡建设中的使命作文800字

青年在家乡建设中的使命作文800字野夫先生曾在《乡关何处》中感慨:“城市化和移民,剪断了无数人的记忆,他们是没有且不需要寻觅归途的人。

”是啊,故乡于很多人来说,是必须扔掉的,仿佛不这样遗忘,便难以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诚哉,习惯了名利场与城市喧器的现代人,有些已经忘却了乡梓才是永恒的栖息地。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幸运的是,生逢盛世,总有青年扶正思想,勇担使命,做归雁、筑家巢。

且看电影《一点就到家》中三位年轻人毅然决定离开大城市,回乡做电商:再如网红藏族小伙丁真用干净纯真的笑脸为故乡代言。

同学们,面对返乡创业的热潮,我们又有何理由遗忘乡音,于大城市中硬打硬拼而放弃承担建设家乡之使命呢?归雁筑巢,心灵深处系着的是与林木的脐带。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人“生于斯,长于斯,情感系于斯”,返乡筑巢,是千年来延续的`血脉与本心所推动的。

"此心安处是吾乡。

”邵烈明坚守千岛湖畔铸民魂,为乡梓培育人才。

"半亩方塘长流水,呕心沥血育新苗。

”他将建设家乡的使命根植于心,用情怀推动乡梓发展。

是与家乡紧密相连的脐带使他担当筑乡之使命。

青年怀归雁之魄力,背后还有国家扶贫政策的辅助引导,更不乏家乡淳朴干净与厚重文化的自身优势。

无论是丁龙开拓家乡特色葡萄销售渠道,抑或是李路飞响应国家号召,返乡开创“大讲堂”,时代之舰前行都急切呼唤青年归守乡梓,开辟万千城镇共进新航道。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是担筑乡梓之使命、凝铸乡魂之力量的羽翼。

华农兄弟“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放弃跻身大城市的机遇,返乡创业。

通过视频创新家乡制造业发展新路,开拓乡人致富新途径。

他们不仅有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更“历尽红尘劫,犹如风拂面”,迎难而上,俯首耕耘,汲汲一生推助家乡赶上国家前行之步伐。

归雁的丰满羽翼使其扶摇而上,让栖居的树林生机不断。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建设家乡的使命感在一代代中国人心灵深处延续,在血液中涌动。

老班长我想对你说50字

老班长我想对你说50字

老班长我想对你说50字老班长我想对你说50字从2017年起,他就开始关注《军旅人生》,开始写“军旅人生”系列。

这个系列的核心内容是写“班长”这个角色,记录他与战友之间最美好的时光。

“班长不是我的班长,我不是班长。

”这是王成斌对过去部队生活的感慨。

王成斌,山东荣成人,在某旅当兵10年。

退役前,他在荣成市双桥村做过6年兵。

在荣成市双桥村,他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国防事业,并积极帮助村里的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1从青涩的少男少女到能独当一面的“战斗班长”王成斌和他的战友们在某旅服役,在那里训练时,王成斌的身上没有一句怨言和抱怨,相反,他们对这个集体非常热爱。

作为连队里最年轻的军事主官,他们积极参与连队组织的各项训练。

这一点,是连队其他成员不能比的。

训练任务不会放松。

在他入伍后的第一个月内,他就参加了该旅第一个专业比武――“精武强能”比武――“比武冠军”集训项目。

•2从军营到农村,把青春和热血献给国防事业荣成市双桥村原名大营村,在荣成市双桥村,有4600多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庄。

王成斌从小就爱好劳动,在部队学到了很多东西。

“要当一个好兵,就要把青春和热血献给国防事业。

”这是王成斌从部队回来后的第一句话。

当年荣成市双桥村积极响应号召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层层选拔,王成斌被推荐到部队参军。

参军后的王成斌服从组织安排,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

从一个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优秀士官,这期间他与战友们一起努力学习训练,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3从当兵到退伍,退伍后带领村民发展乡村旅游2017年,王成斌从部队回到双桥村后,一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今年上半年,他又回到村里担任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一职。

王成斌很了解双桥村百姓的愿望和诉求。

去年年初以来,他主动放弃了很多休息时间,带领村里人发展乡村旅游、蔬菜种植、生态养殖、手工编织等产业。

因为村民们的热情高、创业能力强,村里的许多人都愿意留在村里面从事有关农业、旅游的工作。

一片丹心育桃李 满腔热血铸师魂(金和平)

一片丹心育桃李 满腔热血铸师魂(金和平)

一片丹心育桃李满腔热血铸师魂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我叫金和平,来自罗田县白庙河镇鸡鸣小学。

今天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一片丹心育桃李满腔热血铸师魂》。

天命之年的我,在农村小学从教33年,担任班主任工作30年。

我热爱教师这份职业,因为它是我从小的梦想;它让我从中体会到了充实与快乐,它给我的生命带来了无限的精彩和回忆。

从教33年,艰辛与成功并存,努力与收获共行。

我把自己满腔的爱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无私奉献、育人培根。

33年的成长,让我在不断的学习中历练着、成长着。

我愿把满腔的热情全部倾注到学生身上。

践行着新时代教师的德风为先,教艺为根的理念。

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尽自己的拳拳之力。

33年的教书育人,使我对农村教育这片热土充满了深情。

这里虽没有沿海都市的兴旺发达,但是事业的荣辱兴衰、学生的进退得失、学校的变化、荣誉……让我看到了一颗颗敬业、乐业的心。

面对喧嚣的诱惑,只有守住心灵的一片宁静,不断培植“育人为乐”的心灵之树,才会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心灵之树长青,便能苦中求乐。

哪怕是备课、批改作业、帮助困难生求进步都是快乐的。

一)克服家庭困难,爱生如子,做一个有强烈责任心的人。

我从小就在鸡鸣尖下的偏僻小山村——左家沟长大,弟兄四个我为长,家里很穷。

81年高考落榜后,我就带着儿时的憧憬和青春的梦想在家乡当一名教师。

从扫盲教师、代课教师再到民办教师,先后干了18年!直到96年我才考进罗田师范,成为一名公办教师。

由于家庭的不幸,让我承受过少年丧父,中年丧妻的巨大悲痛(1986、6、19父亲遇意外与世长辞;1995、2、7妻子风湿性心脏病长眠于左家沟小学)。

当时的左家沟是个穷山村,教了十几年的民办,从未兑清一回工资。

有一回,只带2元钱下县参加卫电中师资格考试,我最后交卷出来,既没车又没钱,只好从罗田走回去,到肖家坳中学已经是深夜11点,第二天天刚亮,我急匆匆地赶回鸡鸣尖教学点上课。

尽管心情沉重,经济压力大,可看到那些天真可爱的儿童和无微不至关怀着我的领导,心中的三尺讲台仍要坚守。

守护乡村教育践行教育家精神

守护乡村教育践行教育家精神

守护乡村教育践行教育家精神作者:王昌福来源:《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3年第10期乡村教育的未来发展要靠什么?我觉得最重要的应该是靠教育家精神。

作为一名在鄂西北大山中的乡村坚守近三十年的教育人,我见证了乡村教育的巨变。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乡村孩子需要的老师呢?我想应该是具有甘于奉献、心有大我、乐教爱生、躬耕教坛的教育家精神的老师。

乡村教育的堅守是需要深厚的乡土情怀和奉献精神的。

我所在的郧西县三官洞林区中心小学是一所寄宿制乡村小学,大多数的学生小小年纪就要远离父母独立生活。

这里的老师扮演着两种角色,上课时是授业的人师,下课时是学生的“临时父母”。

从穿衣吃饭到识文断字,从修身立德到人生立志,从日头升起到星月高挂……老师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

可这背后,如果没有甘于奉献的精神,没有视生如子的责任感以及对乡村教育的热忱是无法坚持的。

荆楚好老师陈敦珍,为了托起山里娃的“求学梦”,扎根乡村教育三十六载,先后辗转于郧西县最偏远地区任教,默默奉献自己的一切。

退休后,陈老师主动参加湖北省“银龄讲学计划”,到郧西六郎乡兵营铺村教学点支教。

她一个人教三个年级,带八门文化课,成了这所乡村小学里五个孩子的希望。

她深知教育对山区孩子的重要意义,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正是这朴素而又伟大的教育情怀,让乡村教育事业的光更亮了一些。

我身边有很多人也像陈敦珍老师一样,把青春甚至整个一生都献给了乡村。

“燃灯校长”张桂梅,深深扎根在云南贫困山区,尽管病魔摧残了她健康的身体,但她用知识改变辍学女孩的命运,用教育照亮贫困山区学子未来的路。

这是最好的榜样,这是乡村教师应该践行的教育家精神。

乡村教师是乡村学生启智开慧、人格养成、人生理想的引路人,是指引这些天真孩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灯塔。

乡村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也是懵懂无知的,老师是打开他们认知的一扇窗,对他们的心理人格、理想信念有着重要引导作用,要让他们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2022年党员教育电视片《满腔热血,仍是少年》观后感

2022年党员教育电视片《满腔热血,仍是少年》观后感

2022年党员教育电视片《满腔热血,仍是少年》观后感第一篇:满腔热血仍是少年观后感观看《满腔热血仍是少年》后对使命和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同时期的年轻人有着不同的使命和责任,工作生活在繁华盛世之中,更要将使命和责任扛在肩上,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努力提升本领,做到“知、会、熟、精”,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扎实的工作业绩回报党和人民的信任,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添砖加瓦。

第二篇:满腔热血仍是少年观后感《满腔热血仍是少年》从七个单元七个角度,带我们看到了从1919年至今长达103年的时间跨度里,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热血青年们,毫无保留地将青春与芳华献给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故事。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的讲话中说道:“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

”在新时代,我们要传承好这一份“热血”,立足岗位,脚踏实地,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以实际行动为祖国的强大和复兴作出贡献。

第三篇:满腔热血仍是少年观后感通过观看《满腔热血仍是少年》,影片中展示了中国青年志向远大,信念坚定,昂扬斗志的精神品质。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作为黄祖庙村的总支书记,应起模范带头作用,积极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远大理想,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坚定信仰,不断补足精神之钙、筑牢思想之基,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第四篇:满腔热血仍是少年观后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中国青年以“青春之名”肩负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满腔热血仍是少年》从7个片段生动展现了不同时期中国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无畏艰难险阻、接续奋斗的精神面貌,让人深受感动,久久难以平息。

第五篇:满腔热血仍是少年观后感《满腔热血仍是少年》以几个小故事的形式展现了中国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作用,让人看得热泪盈眶。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在未来的道路上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实际行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第六篇:满腔热血仍是少年观后感《满腔热血仍是少年》虽篇章短小,但沿着历史脉络回溯了中国青年之奋斗、中华民族之复兴,让人心潮澎湃,感怀不已!无论是刚刚走入基层的年轻一代,还是逐步接手艰巨任务的奋斗先锋,只有脚踏实地干事业、心怀远大赴梦想,才能在日复一日的坚持和付出中赢得信任和认可,才能真正承接前人的期盼、肩负人民的重托、守护自己的梦想。

教师演讲稿-三里畈大山深处爱的烛光1

教师演讲稿-三里畈大山深处爱的烛光1

大山深处爱的烛光每当看到鸽群,我就想到了和平;看到花朵,我就想到了学生;看到春蚕、看到红烛,您会想到谁呢?对,是他,何益三老师,罗田县三里畈镇七道河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

他从教27年,一直在最贫困最偏远的大山,挥洒着对教育的热爱,燃烧着青春年华,照亮着乡村教育,展现了一名普通教师不普通的精神高地。

1990年师范毕业后,年方二十的何益三,分配到了罗田县最北部的胜利镇,去了最偏远的野菊坳小学任教。

这是一个群山耸峙,沟壑纵横的地方。

看着孩子们对新老师一脸热切的渴盼,何益三老师在这里一呆就是八年。

把人生最绚烂的年华留在大山深处,留在一座低矮的砖瓦结构的四合院里。

何老师清楚的记得他的第一次走访。

早上六点从学校出发,一路翻山越岭、涉涧爬坡,记不清去了多少个村落,只记得回学校时已近天亮,只记得乡亲们感动万分的泪水,只记得孩子们依依不舍的眼神。

说起在野菊坳小学任教八年的感想,何老师总是说:“说实在的我不怕大山里的学校生活清苦,条件简陋,不怕教学任务重,不怕离家远,不怕寂寞孤独,就怕孩子们辍学,因为这是我们当老师的责任和义务。

”孩子辍学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最主要的是交不起学费。

大山里的孩子大多家庭经济拮据,何老师记不清为学生垫付了多少学杂费。

何老师不去算这个账,也不去讨要。

他知道乡亲们淳朴善良,乡亲们有多么的不得已。

为了不让孩子们辍学,何老师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他知道这样做是值得的。

在野菊坳小学任教的八年,何老师赢得了学生的敬爱,家长的赞誉;学校同事领导的称道;更赢得了爱情,他与同在那里任教的乐桂峰老师从相识到相知到相守。

在大山深处的八年,他觉得深深亏欠的是自己的母亲和孩子。

为了全心身地投入到教学中,孩子出生不久就留在奶奶身边。

母亲说,孩子呀呀学语时总是哭着说锁、上、找。

时间长了,奶奶弄懂了孙子话里的意思。

意思是锁门,上车,找爸爸妈妈。

常常,孙子哭奶奶也哭。

听到这里,何老师说他也想哭。

调回三里畈后,何老师又主动申请在边远的七道河小学任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青春和热血献给罗田的乡村教育
我是一名普通的代课老师,自一九九六年踏上三尺讲台以来已有十七个年头了。

在这快二十载的时光中,我已由当初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青年步入了不惑之年。

回忆往事,感慨良多,但有一条是清晰的,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我把我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了罗田的乡村教育。

一九九五年高中毕业后,由于家境贫寒,未能继续深造。

外出打工一年后,家乡学校缺少教师,我原来的老师及家长力邀我回乡任教。

于是我辞掉刚刚熟悉的工作,毅然返乡当一名代课教师。

不想,这一当竟是二十年。

那时的上马石河小学教学楼是新建的,由于资金不足,建设方封了校门,我们只好带领学生四处打游击,后来问题总算是解决了,但是由于未建教师办公用房,我们只能在教室楼道角落办公。

这一切困难都丝毫动摇不了当时有上进心的我。

相反,我还承担了较重的教学任务——包三年级教学。

走访学生,文化普查,两基落实等学校一切事情抢着干。

虽然当时代课全一月才一百多元,但我没有计较个人得失。

一年下来,我教的三年级在统考中名列前茅。

我感到幸福和满足,因为我给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孩子有书可读,并尽可能的读好。

一九九九年,在全乡教师文化考试中,我获得全乡第一名,被选拔到张家山中学任教,我们在余格林校长的带领下,自力更生,从破旧房子中整理出教室,办公室,住房,学生寝室,甚至自己养猪种菜。

我们全体教师从周日下午至周六上午每天坚守学校,早起晚睡,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再苦再累也没怨过。

我记得当时我小孩才半岁,经常生病,我没时间顾得上管他,现在想起来,真是挺对不起小孩和妻子的。

这样没日没夜地辛苦工作一年下来,也结出了硕果,在全县素质教育抽测中,我们一个新建的小型初中(当时仅有初一)取得不俗的成绩,得到了上级肯定和表扬。

在初中的这几年中,我们的工资是用学生的欠款抵的,讨了多少,就得到多少,当然群众困难,学杂费不好收,甚至看到特别困难的学生,我干脆学不要了。

回想那年,我们的日子真是太苦了,但我无怨无悔。

因为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我愿把我的青春和热血献给乡村教育事业,我认为我是值得的。

2008年,正当举国欢庆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时,我家却陷入了一场灾难
之中,10月份,我妻子被查出患有肾衰竭,这真是晴天霹雳,我一边上好自己的课,一边陪妻子治疗,我想尽了一切办法,用尽了所有积蓄,变卖了所有值钱的家产,为妻子治疗。

在这危难之际,全乡教师和学生对我伸出了援助之手,特别是过去已毕业的学生和家长出慷慨捐助,其中凡小燕同学一人在广东筹款一万一千元,这些都令我十分感动,我感到这些年我付出的青春和热血是值得的。

我的付出白费,学生帮家长,领导和同事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在我危难之际给我信心,给我力量,更坚定了我献身家乡教育的决心。

我的孩子时常抱怨作为代课教师工资低,地位低…….但是我一遍一遍地讲道理他听。

虽然2010年教师招考中我出于接连家事不幸,心理压力大,心神无法集中,导致以半分之差遗憾落选,无法成长为一名真实身份的教师,但我仍然一样喜爱学生,喜爱教育事业,甘愿为它奉献一生的心血。

我热爱教育事业,自始至终践行着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不逐名利。

当然,我下渴望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去掉“代课”二字。

上马石河小学:叶艳朋
2014年5月9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