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 第二章

合集下载

环境监测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环境监测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或面所在区域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各断面的具
断面位置应避开死水区、回水区、排污口处,尽量选择顺直河段、河床稳定、
体水位流平置稳须,水能面宽反阔、映无所急流在、无区浅滩域处。环境的污染特征;
监测断面力求与水文测流断面一致,以便利用其水文参数,实现水质监测与
尽水可量监能测以的结最合。少的断面获取足够的有代表性的
4、水体污染物的来源?
7
一、水体、水体污染、水质
➢ 水质和水质指标
1、水质:由水和水中所含的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综合性指标 2、水质指标:描述水体质量的参数
✓ 物理性指标:水温、色度、浊度、透明度、残渣及悬浮物、电 导率等
✓ 化学性指标:有机物(有机污染综合指标)、无机指标(重金 属、无机阴离子)
35
※ 地表水采样时间和频次
➢ 确定采样频次的原则 依据不同的水体功能、水文要素和污染源、污 染物排放等实际情况,力求以最低的采样频次, 取得最有时间代表性的样品,既要满足能反映 水质状况的要求,又要切实可行。
36
➢ 时间及频率引自《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
✓控制端面:了解水体受本区域污染情况,设置在排污口下游5001000m处
✓出境断面:反映水系进入下一行政区域前的水质情况,设置在最 后一个排污口下游、污水与河水基本混匀,尽可能靠近水系的出境 处
✓消减断面:设置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
的河段上,目的是反映河流对污染物的自净情况
29
✓ 生物性指标:类大肠菌群
8
二、水质监测对象和目的
➢ 对象
1、水环境质量监测(水环境现状监测):对与我们息 息相关的地表水(江、河流、湖泊、海洋等)及地下水 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

《环境监测》课件2 水和废水监测

《环境监测》课件2 水和废水监测
(5) 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预报及进行环境 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手段。
13
三、监测项目
监测项目受人力、物力、财力的限制,不可能将 所有的监测项目都加以测定,只能是对那些优先监测 污染物加以监测。
优先监测污染物: 标准中要求控制、在环境中难以降解; 危害大、毒性大、影响范围广; 出现频率高,有可靠检测方法。
8
2. 赤潮
2002年我国海域共发现赤潮73次,赤潮发生面积 累计超过1万km2 ;
部分海域及养殖区多次检测出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和裸甲藻(Gymnodrium)等有毒
赤潮藻类,并在小范围内监测到有毒赤潮,在某 些贝类中检测出赤潮毒素; 11月福建连江海域发生的裸甲藻赤潮对当地的水 产养殖业造成了近千万元的经济损失。
(3)控制断面:控制断面的数目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 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区(口)下游,污水与河水基本混 匀处。
(4)削减断面:是指河流受纳废水和污水后,经稀释扩散和 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的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 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27
对 面照

控 面制
(4)历年水质监测资料。
25
(二)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
1. 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 应在水质、水量发生变化及水体不同用途的功能 区处设置监测断面 (1)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居民区、工业区上下游; (2)湖泊、水库的主要出入口; (3)饮用水源区、水资源区域等功能区; (4)入海河流的河口处、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 汇合后与干流混合处; (5)国际河流出入国际线的出入口处; (6)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
9
3. 溢油
➢ 2002年我国无重大海上溢油事件发生。 ➢ 1976—1997年,我国海域共发生2300起溢油事故;

环境监测第二章部分答案

环境监测第二章部分答案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1、简要说明监测各类水体水质的主要目的和确定监测项目的原则。

各类水体:地表水(江、河、湖、库、海水),地下水,废水和污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

(1)对地表水体的污染物质及渗透到地下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经常性的监测,以掌握水质现状及其发展规律。

(2)对排放的各类废水进行监视性监测,为污染源管理和排污收费提供依据。

(3)对水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应急监测,为分析判断事故原因、危害及采取对策提供依据。

(4)为国家政府部门制定环境保护法规、标准和规划,全面开展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提供有关数据和资料。

(5)为开展水环境质量评价、预测预报及进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手段监测项目:指影响水环境污染因子的监测。

原则:水体被污染情况;水体功能;废(污)水中所含污染物;受各国重视的优先监测污染物;经济条件等。

2、怎样制定地面水体水质的监测方案?以河流为例,说明如何设置监测断面和采样点?流过或汇集在地球表面上的水,如海洋、河流、湖泊、水库、沟渠中的水,统称为地表水。

制定过程:明确监测目的——调查研究——确定监测项目——布设监测网点——合理安排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选择采样方法和分析技术——制定质量控制和保障措施——制定实施计划。

对于河流设置三个监测断面:a对照断面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上游100—500m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口或回流处。

只设一个。

控制断面设在排污口下游较充分混合的断面下游,在排污口下游500—1000m处。

可设多个。

削减断面设在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处。

只设一个。

④采样点位的确定河流上——选取采样断面;采样断面上——选取采样垂线(根据河宽分别设一个、二个、三个垂线)采样垂线上——选取采样点(根据水深分别设一个、二个、三个点)对照断面、b控制断面、c削减断面。

3、对于工业废水排放源,怎样布设采样点和确定采样类型?工业废水水污染源一般经管道或渠、沟排放,截面积比较小,不需设置断面,而直接确定采样点位。

环境监测-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环境监测-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 水和废水监测书上P142-143页习题2. 怎样制定地面水体水质监测方案?以河流为例,说明如何设置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答:地表水监测方案制定包括:基础资料的收集与实地调查,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布设,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

以河流为例,为评价完整江、河水系的水质,需要设置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对于某一河段,只需设置对照、控制和削减(或过境)三种断面。

(1)背景断面:设在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河段,用于评价一个完整水系污染程度。

(2)对照断面:为了解流入监测河段前的水体水质状况而设置。

这种断面应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以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处和回流处。

一个河段一般只设一个对照断面。

有主要支流时可酌情增加。

(3)控制断面:为评价监测河段两岸污染源对水体水质影响而设置。

控制断面的数目应根据城市的工业布局和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设在排污区(口)下游,污水与江、河水基本混匀处。

在流经特殊要求地区(如饮用水源地及与其有关的地方病发病区、风景游览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及地球化学异常区等)的河段上也应设置控制断面。

(4)削减断面:是指河流受纳废水和污水后,经稀释扩散和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的断面,通常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的河段上。

3.对于工业废水排放源,怎样布设采样点?怎样测量污染物排放总量?答:根据污染物的性质,《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将污染物分为一类污染物和二类污染物,监测一类污染物时,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废水排放口设置采样点;,监测二类污染物时,在工厂废水总排放口布设采样点。

分别监测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和废水排放量,二者乘积即为该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4.水样有哪几种保存方法?目的是什么?试举几个实例说明怎样根据被测物质的性质选用不同的保存方法。

答:(1) 冷藏或冷冻法冷藏或冷冻的作用是抑制微生物活动,减缓物理挥发和化学反应速度。

环境监测第2章(3)——水和废水监测

环境监测第2章(3)——水和废水监测
是表征水中溶解性物质、不溶解性物质含量的指标。
七、矿化度 矿化度是水化学成分测定的重要指标,用于评价水中
总含盐量,是农田灌溉用水适用性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 该指标一般只用于天然水。
测定方法:重量法、电导法、阴、阳离子加和法、离 子交换法、比重计法等。
八、电导率
电导率是电阻率的倒数,即电导率是指相距1cm的两平行 金属板电极间充以1cm3电解质溶液所具有的电导。
测定时注意对干扰物(Be2+、Cr6+、Sn4+、氰化物、硫化物、有 机物) 进行掩蔽。 (2)阳极溶出伏安法 (3)示波极谱法 (4)ICP-AES法
6、铬
铬是生物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铬的毒性与其存在价态 有关,六价铬具有强毒性,为致癌物质,并易被人体吸收而在体 内蓄积。
急性铬中毒主要是六价铬引起的以刺激和腐蚀呼吸、消化道 粘膜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多见于口服铬盐中毒及皮肤灼伤合并中 毒。
测定方法:
(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新亚铜灵萃取分光光度法) 用新亚铜灵测定铜,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优点。适用于地
面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测定。 原理:将水样中的二价铜离子用盐酸羟胺还原为亚铜离子,在中
性或微酸性介质中,亚铜离子与新亚铜灵反应,生成黄色络合物,用 三氯甲烷-甲醛混合溶剂萃取,于457nm处测吸光度。如用10mm比色 皿,该方法最低检出浓度为0.06mg/L,测定上限为3mg/L。
4、氰化物
氰化物包括简单氰化物、络合氰化物和有机氰化物。简单氰
化物易溶于水、毒性大;络合氰化物在水体中受pH值、水温和 光照等影响离解为毒性强的简单氰化物。
氰化物可与高铁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使其失去传递氧的功
能,造成组织缺氧窒息。 测定之前,通常先将水样在酸性介质中进

环境监测第二章练习题

环境监测第二章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1、总有机碳2、混合水样3、化学需氧量4、生化需氧量5、总需氧量6、对照断面7、控制对面8、削解断面9、瞬时水样10、酸度11、碱度12、污泥沉降比13、污泥体积指数14、污泥浓度二、填空题1、采样断面是指在河流采样时,实施水样采集的整个剖面。

分为背景断面、对照断面、控制断面和削减断面等。

2、第一类污染物采样点位一律设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排放口3、第二类污染物采样点位一律设在排污单位的排口。

4、测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有机污染物等项目时,水样必须注满容器,上部不留空间,并有水封口。

5、水中氨氮是指以游离(NH3)或铵盐形式存在的氮。

常用的测定方法有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水杨酸—次氯酸盐法和滴定法方法。

6、测定高锰酸盐指数时,水中的亚硝酸盐、亚铁盐、硫化物等还原性无机物和在此条件下可被氧化的有机物均可消耗KMnO4。

高锰酸盐指数常被作为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物和还原性无机物质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

7、化学需氧量(以下简称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消解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表示。

8、用四氯化碳萃取水中的油类物质时,样品直接萃取后,将萃取液分成两份,一份直接用于测定总萃取物,另一份经硅酸镁吸附后,用于测定石油类。

9、在现场采集样品后,需在现场测定的项目有水温、pH、电导率、溶解氧(DO)和氧化—还原电位(Eh)等。

10、电导率的标准单位是S/m(或答西门子/米)。

11、保存水样时防止变质的措施有:冷藏或冷冻、加入化学试剂(固定剂及防腐剂)、离心或过滤。

12、测定水中微量、痕量汞的特效监测方法是冷原子吸收法和冷原子荧光法。

这两种方法干扰因素少、灵敏度高。

13、离子色谱对阴离子分离时,抑制柱填充强酸性(H+)阳离子交换树脂。

14、离子色谱对阳离子分离时,抑制柱填充强碱性(OH-)阴离子交换树脂。

15、在水样中加入硝酸试剂来为防止金属沉淀?16、水中铬常以两种价态存在,其中以六价铬的毒性最强?17、测定总铬时,在水样中加入高锰酸钾的作用是将三价铬氧化成六价铬?18、测定地表水中的铜、铅、锌、镉最常用的方法是原子吸收法。

2024年度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两篇)

2024年度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两篇)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国境内从事环境监测活动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

第三条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质量、环境污染源和环境事故等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监测、检测、分析、评价和报告的活动。

第四条环境监测工作应当遵循科学性、准确性、公正性、公开性和服务性原则。

第二章环境监测机构与人员第五条从事环境监测活动的机构应当依法取得环境保护部门颁发的资质证书,并在资质证书规定的范围内开展监测活动。

第六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二)具有与监测业务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三)具有健全的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环境监测人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环境保护及相关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二)熟悉环境监测业务,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三)遵守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品行;(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对监测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确保监测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三章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第九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并按照监测质量管理要求开展监测活动。

第十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对监测结果进行审核、分析、评价,并出具监测报告。

监测报告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监测结果。

第十一条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对监测数据和监测报告进行归档管理,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五年。

环境监测机构应当对监测活动中发现的环境违法行为及时报告环境保护部门,并协助调查处理。

第四章监督管理第十三条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加强对环境监测机构的监督管理,对监测活动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

第十四条环境保护部门对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监督检查时,有权采取以下措施:(一)查阅、复制与监测活动有关的资料;(二)要求监测机构提供监测报告和原始监测数据;(三)对监测人员进行询问;(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环境监测第二章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

环境监测第二章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
公理。例如,一个内角为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 角形。 • 约定真值:
由国际计量大会定义的国际单位制。如,米、千 克、秒、安培、摩尔等,由国际单位制所定义的真 值叫约定真值。 • 标准器(包括标准物质)的相对真值:
高一级标准器的误差为低一级标准器或普通仪器 误差的1/5(或1/3—1/20)时,前者为后者的相对 真值。
2021/1/16
[例]实验室对一种标准溶液进行测定,共5个平行样
品,结果为0.48,0.37,0.47,0.40,0.43,(% )检验数据中是否有异常值?
[解]:x 0.43 s0.046 n5
Txx1 0.430.371.294 s 0.046
查表 Tα = T0.05=1.672, T< T0.05
2021/1/16
[例题]见书 [做题]:
一个工业区布置9个空气采样点,某天测得各 点上 TSP 日平均浓度为:1.85,1.86,1.93, 2.01,2.03,2.05,2.07,2.12,2.15mg/m3。 当α=0.01时,求该区那天 TSP 浓度变化的置信 区间(设已知该地TSP 浓度呈正态分布)。
狄克逊检验统计量Q(D)计算公式
Q 2 1 n 1
Q 2 1 n1 1
2021/1/16
Q n n1 n 1
Q n n1 n 2
Q 3 1 n1 1
Q 3 1 n2 1
Q n n2 n 2
Q n n2 n 3
③ 根据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和样本容 量(n),查临界值(Qα) ④若Q≤Q0.05则可疑值为正常值;
i1
)2
2 N 1i n1(xi )2
xi2(
xi)2 N
N
6.极差:一组测量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以R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概述
一、质量保证的意义
环境监测工作的成果就是监测数据,而错误的数 据比没有数据造成的危害更可怕,为保证数据的 准确度和精确度,必须在监测的各个环节开展质 量保证工作。 ( 1 )意义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环境监测中十分重要的技术 工作和管理工作。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是一种 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可靠的方法,也是科学管理实 验室和监测系统的有效措施,它可以保证数据质 量,使环境监测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
• 2.精确度
精确性是使用特定的分析程序在受控的条件 下重复分析均一样品所测定值之间的一致程度。 它反映了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存在的随机误差的 大小。测试结果的随机误差越小,测试的精密度 就越高。 精密度通常用极差、平均偏差、和相对平均偏 差、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表示。为满足某些 特殊的需要,还引用了三个精密度的专用术语: (1)平行性 (2)重复性 (3)再现性
6.检测限
某一分析方法在给定的可靠的程度内可以从样 品中监测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称为检测 限。所谓监测是指定性的检测,即断定样品中确 定存在有浓度高于空白的待测物质。 7.测定限 测定限分上限和下限。分别是指在测定误差 能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用特定方法能够准确 的定量测定待测物质的最小、最大浓度或量。 最佳测定范围又叫有效测定范围,系指在限 定误差能满足预定要求的前提下,特定方法的测 定下限到上限的浓度范围。显然最佳测定范围小 于方法适用范围。
• 内容
采样、样品预处理、储存、运输、实验室供应、 仪器设备、器皿的选择和校准,试剂、溶剂和基 准物质的选用,统一测量方法,质量控制 程序, 数据的记录和整理,各类人员的要求和技术培训, 实验室的清洁和安全,以及编写有关的文件,指 南和手册等。
2.质量控制
•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 一个部分,它包括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和 外部质量控制两个部分。内外部质量控制 的不同。(了解)
二、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 1.质量保证
质量保证是指对整个监测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 或质量控制。一项完整监测步骤分为:现场调查 收集材料,制定方案,布点,采样,样品保存和 运输,样品的预处理,分析监测,数据处理,综 合评价。质量保证的目的就在于确保分析数据达 到预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质量保证的具体措施:①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监 测指标及数据的质量要求;②规定相应的分析监 测系统。
• 四、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现状
发达国家较早的开展了质量保证,并积极的推 行质量保证制度。我国在这些方面起步虽然比较 晚,但是是开始于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初期,并 日益受到重视,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逐步健全 各种质量工作制度。
第二节 数据处理的质量保证
• 一、 基本概念 • ⒈真值( X ) • 在某一时刻和某一位置或状态下,某量的效应体现出客观 值或实际值称为真值。 • 2. 误差 • 分析测定结果与被测组分的真实值之间的差值,按其成因 和性质分为系统误差、随即误差、和过失误差。误差的两 种表示方法--绝对误差( E a )和相对误差( E r )。 •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于一切的测量中。 • 3. 偏差 • 个别测量值与多次测量均值之偏离叫偏差( d ),它分绝 对偏差、相对偏差、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等。
• 3.灵敏度
分析方法的灵敏度是指该方法对单位浓度或单位量的待 测物质的变化所引起的响应量的变化程度,它可以用仪器 的响应量或其他指示量与对应的待测物质的浓度或量之比 来描述。 如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时,常用标准曲线的斜率来度量灵敏 度。标准曲线的直线部分表示 A=kc + a A---仪器的响应量 c---待测物质的浓度 a---校准曲线的截距 k--方法的灵敏度,k值大,说明方法灵敏度越高 一个方法的灵敏度可因实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在一定 的实验条件下,灵敏度具有相对稳定性。
• 二、 可疑数据的取舍
• 1. Q 检验法 • 2. T 检验法
三、测量结果的统计检验和结果表述 • 1.均数置信区间和“t”值 • 2.测量结果的统计检验(t检验法) • 3.监测结果表述
四、直线回归和相关
第三节、实验室质量控制
• 目的:把监测分析的误差控制在允许的限度内, 使分析数据合理、可靠,在给定的置信度内达到 所要求的质量。 • 一、名词解释 1.准确度 是用来分析结果(单次或多次)与假定的或公 认的真值之间符合程度进行评价的一种指标,综 合反映分析方法和测量系统中的系统误差和随机 误差。准确度的好坏决定了分析结果是否可靠, 常用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来表示。 准确度的评价方法有两种,见课本26页。
4.极差
极差为一组测量值内最大值减去最小值之差, 以R表示: R=X max-X min
5.总体和个体
研究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而其中的某个元素 称为个体
6.样本和个体 总体中的一部分称为样本,样本中含有个 体的数量称为此样本的容量,记作n
• 7.平均数 平均数代表一组测量值的平均水平。当对样本 进行测量时,大多数测量值都靠近平均数。最常 用的平均数(简称均数)是算数品均数,定义为: 样本平均数=∑xi/n 总体平均数= ∑xi/n (n →∞) • 8. 有效数字 • 分析工作中实际能测量到的数字。修约原则是 “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 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前为奇则进一
三、质量保证体系的构成
• 质量保证体系是对环境监测全过程进行全 面质量管理的一个大系统,功能就是使监 测工作的各个环节和步骤都能充分体现并 满足“代表性、完整性、可比性、准确性、 精确性”的要求,从而保证监测数据的可 靠性。 结构体系的构成见课本图2-2所示。
• 质量保证体系主要由六个关键系统构成: 布点系统、采样系统、运输系统、分析测 试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和综合评价系统。 这六个系统基本涵盖了环境监测的整个工 作流程。 • 质量控制体系及控制要点见课本表2-1(理 解) • 质量监测是环境监测管理的核心,是对监 测工作全过程进行科学管理和监督的有力 保证。
• 4.校准曲线
是用于描述待测物质的浓度或量与相应 的测量。包括“工作曲线”和 “标准曲线”。
5.空白试验
• 全程序空白试验值又叫空白测定。是指 用蒸馏水代替试样的测定。其所加试剂和 操作步骤与试样测定完全相同,并同时进 行。 • 空白实验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分析中的其 他因素,如试剂中杂质、环境及操作进程 的沾污等对试样测定的综合影响,以便在 分析中加以扣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