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第八讲清末教育制度的变革

合集下载

清朝学校教育制度的变迁

清朝学校教育制度的变迁

清朝学校教育制度的变迁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67年,其中教育制度的变迁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演变。

经历了三个阶段:初创时期的重视教育;中期的保守与僵化;末期的改革与探索。

本文将详细探究清朝学校教育制度在不同时期的演变与变革。

清朝初创时期,因为统治者是满族人,为了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十分重视教育,尤其是对满族子弟的教育。

此时的学校教育制度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官办学校和私塾。

官办学校供应公家子弟接受教育,主要培养他们的军事技能和满族传统文化,其中以内务府下辖的国子监和乾隆皇帝创立并领导的松江书院最为著名。

私塾则是民间自发组织的学校,主要培养儿童的基础知识和科举考试所需的文化技能。

虽然官方重视教育,但限于时代局限,教育的覆盖范围仅限于统治阶层和一些士人,普通人民的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进入中期,清朝学校教育制度逐渐保守与僵化。

此时,考试制度成为求数量和升迁的唯一途径,且以科举制度为核心。

科举制度设立了一系列考试,如乡试、会试和殿试,以选拔出具备才能的官员。

尽管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平等的机会,但它也限制了教育内容和选人标准,过分强调对经典的死记硬背,使教育过程缺乏实际价值和创新性,教育事实上成为了培养应试者而非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手段。

这种僵化的教育模式,严重束缚了人才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清朝末期,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社会的不断动荡,教育制度也开始发生改革和探索。

孙中山等一批改革派学者呼吁改革教育制度,使之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

1898年,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曾试图进行教育改革,推行西方教育模式和教材,致力于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

然而,改革势头很快被保守派压制,改革成果微乎其微。

但这一改革努力也为后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延续至今。

虽然在清朝这个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学校教育制度变迁比较缓慢,但也并非没有演变和改革的迹象。

它的变革反映出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需求。

我们不能忽视这段历史,因为清朝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及其意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清末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清末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浅析清末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摘要: 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处于教育转型的关键时刻,这时期清政府进行的教育改革主要包括废科举、改学制以及新的教育行政体制的建立和教育结构的整体规划等,这些措施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近代教育制度终于开始在中国确立并推广开来。

关键词: 科举制;学制;教育行政体制;妇女教育;留学教育教育的近代化是整个社会近代化这一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教育近代化是在对传统教育的影响和西方教育认识的双重过滤和选择中艰难推进的。

清末新政期间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近代学制的颁布为主要标志的清末教育改革标志着封建教育体系的全面崩溃,是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试图从废除科举制度、推行近代教育、颁布学制、确立近代学校制度、设立近代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等几个方面探讨清末教育改革的历程和历史意义。

(一)废除科举制度、推行近代教育进入20世纪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深重,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十分迫切,全国废科举的呼声因而日益高涨。

不要说资产阶级革命派、改良派强烈要求,就连许多封疆大吏也深知科举积弊太深,纷纷要求废除科举制。

严复曾指出:“虽然学堂立矣,办之数年,又未见其效也!则哗然谓科举犹在,以此为梗”[1]张之洞提到“故救时必自变法始,变法必自变科举始”。

[2]袁世凯也上奏清廷,“科举不停,民间相率观望,欲推广学堂,必先停科举”。

[3]科举制度的废除势在必行。

1901年,清廷谕令从1902年起各省科举考试要能够解说四书五经和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和“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和武科考试。

随后,张之洞、刘坤一联名上奏,建议“按科递减科举取士之额,为学堂取士之额”。

[4]1903年张之洞又与张百熙、荣庆上《奏请递减科举注重学堂折》,建议“从下届丙午科起,每科递减中额三分之一”[5],到1905年,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端方等人又联名奏请立停科举,他们认为“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学堂决无大兴之望”。

清末的新式教育与变革

清末的新式教育与变革

清末的新式教育与变革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其末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挑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清末开始大力推行新式教育与变革。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末的新式教育自从洋务运动以来逐渐兴起。

洋务运动期间,一些国士学说不断兴起,主张融汇中西之道,推进教育改革。

他们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念,倡导学习西方科技和文化。

随着西方知识的引进,国家开始重视中西合璧的教育方式。

其中,康有为和梁启超是新式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

他们效仿西方的学制,倡导实用主义教育,并提出“教育治国、教育创新”的观点。

这一理念得到了清廷的支持,促使新式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及。

清末的新式教育除了借鉴西方的教育制度和理念外,还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优势。

在教学内容上,清末的新式教育注重一些传统文化的教育,如儒家思想、经典诵读等。

这使得新式教育不仅注重科技和实用主义,也保留了一定的传统文化内涵,使教育更加全面和丰富。

清末新式教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面对社会的压力和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新式教育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阻力。

尽管清末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但实际上,新式教育的普及率并不高,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接受到新式教育的培养。

这些问题表明,清末的教育变革还需要更大的努力和改进。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清末的新式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它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基础。

清末的新式教育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契机,培养了一批有现代意识和国家观念的学子,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清末的新式教育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社会提供了一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队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新式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有才华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他们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中坚力量。

总结起来,清末的新式教育与变革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朝的教育制度及其改革

清朝的教育制度及其改革

清朝的教育制度及其改革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外部压力的增大,清朝的教育制度也在不断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着重探讨清朝的教育制度及其改革。

一、清朝的教育制度在清朝,教育主要分为官方教育和民间教育两种。

官方教育主要采取科举制度,以贡生、会元、进士等一系列考试来选拔官员。

民间教育则主要由私塾和书院组成,培养的对象是士人子弟和富户子弟等。

官方教育中的科举制度是清朝教育制度的核心。

它采取的方式是从乡试、会试到殿试,按照排名来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的实行,一方面保证了朝廷官员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活力和进步。

与此同时,清朝的民间教育也相当发达。

在民间教育中,私塾和书院是主要的教育机构。

私塾主要是以培养文化人为主,书院则是以培养宗教学者和哲学家为主。

在清朝民间教育中,还出现了一些以特定技能为主的学校,例如针灸学校等。

二、清朝的教育改革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清朝的教育制度也开始逐步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就是康有为主导的“变法”运动。

康有为主张废除科举制度,采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来培养人才。

他提出了改革教育内容、教材、教学方式的具体方案,并试图将中国教育推向近代化。

在康有为的倡导下,清朝开始注重培养新型人才。

首先,清政府成立了讲武堂和顺天府第一中学等新型学校,以培养现代化的官员为主。

同时,还采取了进修式的学制,引入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其次,在教育内容和教材方面,康有为提倡以实用性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最后,在教学方式上,康有为主张采用现代教学方法,例如集体讨论、实验等。

然而,清朝的教育改革并没有取得稳定的成果。

一方面,康有为的改革没有获得清政府的大力支持,而这一支持也是需要各方面力量的共同推动才能实现。

另一方面,康有为的改革方案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支持,一些保守的势力还不断地反对他的改革思路。

最终,康有为的改革运动以失败告终。

总的来说,清朝的教育制度及其改革是一个历史的缩影。

清末教育改革

清末教育改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意义:
• 清末学制的制订是近代以来学习西方教育 的系统性成果,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承 前启后制作,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中具 有标志性意义。学制的制订特别是“癸卯 学制”的颁布,解决了各地兴学无章可依 的矛盾,为新式学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各级各类学堂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不断增 加。
原因:
• 1900年初,义和团运动扩展到京津地区, 两地的外国人更加紧张。在第一次照会清 政府过去了近2个月还没有结果后,各国公 使第2次开会并声明:一旦中国不发布上谕, 他们就要进行海军联合示威。1900年是中 国的庚子年,这一年夏天中国与当时8个主 要强国发生了一场战争。最终以清政府失 败告终。并最后以签订《辛丑条约》结束 风波。

清末新政改革——教育类

清末新政改革——教育类

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内容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试图保留自己的基业,这些措施虽然是在腐朽的清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但对中国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教育改革措施,学制的颁布,科举的废除,教育体制的变更对20世纪的中国的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关键词: 新政教育改革学制一、教育改革的背景19世纪末,正当日本和欧洲列强为瓜分中国而矛盾重重的时候,美国抛出了“门户开放”政策,被大多数国家接受,为了达到加速瓜分中国,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协调,旨在最终完全瓜分中国。

于是在新世纪的第一年,八国联军大举进攻,天津北京相继沦陷,最终通过签订《辛丑条约》,才撤出中国。

此时各列强的势力范围已经到达了最广泛的程度,中国几乎一半的土地都沦为了列强的势力范围。

他们主要的行动在于对中国矿山,铁路的争夺,外国在华的投资也大大的发展起来。

事实上他们通过《辛丑条约》来控制中国,主宰中国。

据统计“甲午战争之前,帝国主义在华投资总不过二三亿美元,但是在实施新政的那天达到了1.5亿美元。

”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也控制了晚清政府。

为此,1901年1月29号,慈禧太后以光绪的名义在西安颁布了“预约变法”的上谕,承认了“世有万古不变之常,无一成不变之治法”,并且指令“各个部门,各举所知,各抒所见”。

事实上揭开了新政的序幕。

事实上作为清政府的实际统治者,慈禧的心态的变化对本次的新政的事实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历经庚子之变,慈禧深切地感到自己的权力和地位面临着威胁,同时出于对造成庚子之变的愧疚心理,希望振兴国家以及迎合列强巩固政权等方面的原因,于是决定实行新政。

慈禧心态的变化,成为清末新政启动的契机。

”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了督办政府处,作为督化“新政”的机构,命李鸿章、荣禄等6人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遥为参预。

从此逐步推出“新政”,事实上主要包括改革管制,改革兵制,改革学制,奖励工商四个大的方面,本篇只对改革学制的内容以及教育当中其他的内容进行探讨。

清末学校教育政策研究

清末学校教育政策研究

清末学校教育政策研究清末时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和教育困境。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清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学校教育政策,旨在推动教育现代化,培养新式人才,促进国家发展。

本文将深入探讨清末学校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实施情况及其影响,以期为当今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在清末时期,张之洞、李鸿章等重臣极力倡导教育改革。

他们认为,传统的教育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必须创立新式学校,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和方法。

在这种背景下,清政府开始着手制定学校教育政策。

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主要参与者包括张之洞、李鸿章等朝廷重臣,以及伍廷芳、罗振玉等具有新思想的教育家。

他们深入探讨了西方教育的优势和劣势,并参照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经验,制定了学校教育政策的基本框架。

此外,政策的制定还得到了外国传教士和民间教育团体的支持和参与。

清末学校教育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推广西方近代科学知识,设置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课程;其次,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以培养国家需要的新式人才;第三,强调母语教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推行全民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政策实施后,社会反应不一。

一些开明人士积极支持教育改革,认为这有助于国家发展;而保守派则持反对态度,认为这会破坏中国传统文化。

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资金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

针对这些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如设立专项资金、培养教师等。

清末学校教育政策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为中国的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其次,政策培养了大量的新式人才,为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同时,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政策也为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然而,清末学校教育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方面,政策实施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另一方面,由于资金和师资力量的不足,政策的实施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简述清末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

简述清末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

简述清末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
清末教育改革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教育变革运动,它为中国教育发展的新
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清末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精神思想发展节。

为加强教育服务于封建儒家思想的宗旨,加强教育
的精神思想内涵,清政府采取清改元令,大力从根本上发展教育,建立一个良好的精神思想课程体系。

其次,是地方教育发展。

清末教育改革大力发展地方教育,迫使地方加快教育
进步,增进实用知识的流传和提高,提高地方教育质量。

紧接着,教育制度的调整是清末教育改革的特征之一,旨在从教育制度上减轻
官府财政负担,增加民间资金,改变师生关系,解决学生受教育不平等的问题,改变以往官僚教育制度。

最后,开办新学校和教育机构,加强公民道德教育也是清末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清末教育改革中,常常开办新学校和新教育机构,以消除传统教育的僵化束缚,培养具有西方文明意识和现代思想观念的人才,加强公民道德的培养的目的也是显而易见的。

清末教育改革的介入,打破了经受几十年来封建教育的瓶颈,在一定程度上,
为后世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曙光。

清末的教育改革是对中国从封建到现代化的过渡,从教育改革的角度,标志着中国从官僚体制进入公民社会的意义重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鸦片战争开始,以传教和通商为目的的 西方列强,利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 将中国强行纳入世界体系。
《南京条约》

1.清朝和英国停战并缔结永久和平及对等关 系。2.政府开放沿海的广州、福州、厦门、 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进行贸易通商。3.清 政府将香港岛永久割让让予英国治理。4.清 政府向英国共赔偿2千1百万银圆。5.两国各 自释放对方军民。6.英军撤出南京、定海等 处江面和岛屿。7.两国共同订立进出口关税。
4.2.2学部的设立

1904年设立总理学务大臣,负责学务管理。 1905年12月,清政府决定合并国子监和京 师大学堂的教育行政职能,设立学部,将 原来的国子监并入,作为全国最高教育行 政机关。学部最高行政长官为尚书,首任 学部尚书为荣庆。
中西书院
1882年,中 西书院在 上海成立 (随后与 苏州的博 习书院等 合并为东 吴大学。பைடு நூலகம்图为苏州 东吴大学 遗址。
汇文书院
1888年,汇文书院在南京建成后发展为 金陵大学 ,1952年金陵大学并入南京大 学。图为金陵大学北大楼,今南京大学行 政楼。
中华教育会

1877年5月,基督教教会在华成立的第一个 教育联合组织“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 1890年改组为“中华教育会”,这是中国 基督教会教育的最高领导机构,对随后的 教会教育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3.2.4“庚款兴学”与留学美国



从1909年起,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一部 分以“先还后退”的方式返还给中国,用 于发展留学美国的教育经费。 1911年4月创建了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 堂。庚款兴学达到了美国把中国的留学潮 流引向美国的目的。 作为输入西学最彻底的方式,留学教育也 成为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重要一轨,并 被保留下来。
第四节 清末教育制度变革


在教会学校的示范以及对外交涉的迫切需 求下建立起的新式学堂,随着对西方教育 制度借鉴范围的不断扩展,不仅涉及学校 制度、管理制度,而且开始厘定新教育方 针、宗旨。 近代中国教育是在内部力量与外部力量共 同作用下逐步更新、依次展开的。
4.1.1近代学制的萌芽

从京师同文馆开设天文算学馆和福建船政 学堂建成之后的整个洋务运动时期,是近 代学制萌芽时期。此时的新式教育仅仅是 传统教育的点缀,儒学依然处于整个教育 内容的主导地位。但是,洋务学堂以西方 近代科技文化作为主要课程,形式上也引 入资本主义教育因素,实际上成为瓦解旧 教育体制的有效方式,实际上推动了近代 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3.2.1留美幼童的派遣



1872年,在容闳倡导下,留美幼童得以成 行,成为近代中国由政府派出的首批留学生。 代表人物:铁路工程师詹天佑、北洋大学校 长蔡绍基、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等等,成为 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知名人物。 视频:留美幼童
3.2.2留欧学生的派遣

沈葆桢建议,且以福建船政学堂的学生为 主。第一批1877年3月31日出发。知名校友 严复不仅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和总办 二十余年,民国建成后出任北大的首任校 长。通过翻译世界名著《进化论》和天赋 人权思想,对当时的思想解放做出重大贡 献。
4.1.2近代学制的雏形:京师大学堂

《马关条约》的签订 1898年6月11日,27岁的光绪皇帝开始维 新变法全面改革。期间设立京师大学堂, 委派孙家鼐为管学大臣,聘丁韪良为总教 习,由梁启超负责起草京师大学堂章程, 对办学总纲、课程设置、入学条件、学成 出身、教习聘用、经费筹措与使用等做出 详细规定。

1906年,清学部又将教育宗旨厘定为“忠 君”、“尊孔”、“尚公”、“尚武”、 “尚实”,构成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政府法 令形式确定的教育宗旨。
厘定教育宗旨,为清末教育发展指明方向。

思考题

癸卯学制的现代性特点
4.2.1科举制的废除

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等各省督抚会奏 立废科举以兴学校。光绪皇帝于1905年9月 2日发布上谕,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 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科举制度的废止为 新式学校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出现了难得 的兴学高潮。
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09—— 1842.08)与《南京条约》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 1860.09)
洋务运动(1861——1895)
甲午中日战争(1894.07—1895.04)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与庚子赔款
概述

第二节 清末教育形态的变化(一)




动力: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冲击 背景:中国固有的教育机构 异质教育形态:教会教育是西方列强在中国强 行契入的 新式学校教育:为适应军事与外交的需要,语 言学堂出现 企业教育:为抵御列强的军事与经济侵略,新 式企业开始创建 留学教育:为了输入新知,作为西学东渐的重 要方式
第八讲
清末教育制度的变革
复习提问

1.察举制与教育的关系。 2.九品中正制与教育的关系。 3.科举制与教育的关系。
与教育有关的清末历史大事件



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09——1842.08)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09) 洋务运动(1861——1895) 甲午中日战争(1894.07——1895.04) 戊戌维新(1898.06——1898.09)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 清末新政(1901——1911)
香港深水埗英华街的英华书院
登州文会馆
1864年,美国传 教士狄考文在蓬 莱创办,校史约 40年,毕业生供 不应求。登州文 会馆——齐鲁大 学(另一支为山 东大学堂)—— 山东大学。
潞河书院
1867年,潞河书院在通州建成,后发展 为华北协和大学,随后改为燕京大学。
培雅书院
1879年,培雅书 院与度恩书院合 并为圣约翰书院, 后发展为上海圣 约翰大学(东方 哈佛)。图为上 海圣约翰大学旧 址。
第三节 清末教育形态的变化(二)
清末国人开始 自办新式学堂, 并开始派遣留 学生,构成清 末教育的重要 两轨。图为 1872年首批到 达加州的留美 幼童
3.1新式学堂



中国人自办的专门新式学堂(区别于教会 教育与企业中的教育机构),由于最初出 现于洋务运动时期,时称洋务学堂。 1860年《天津条约》的歧视性规定,迫使 清政府快速做出开办外语学校的决定。 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作为总理各国事 务衙门的附设机构。
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的办学宗 旨是“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是清朝末年 间的洋务运动所主张 的基本思想。是指以 中国传统的思想、文 化、制度为根基,引 进并应用西方先进的 科学和技术的想法。
知识拓展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最早的综合性高等教育 机构之一,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 堂创立于1898年,目的是教授“西文西 艺”。它与武汉大学前身自强学堂、天津 大学前身天津北洋西学学堂、上海交通大 学前身南洋公学、四川大学前身四川中西 学堂属同时期的近代新式高校。
上海圣约翰大学
1952年被拆散并入上海多所高校,华东师范大学、 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华 东政法学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知名校友有 顾维钧、宋子文、严家淦、林语堂、荣毅仁、 邹韬奋、周有光;法学家史久镛;教育家张伯 苓、孟宪承、张建邦、马约翰;实业家刘鸿生、 吴舜文、经叔平、宋子良、宋子安、孔令侃; 建筑学家沈祖海、张肇康、陈从周;宗教人士 丁光训、邱励、徐诚斌;经济学家蒋中一;科 学家钱绍祯、萧孝嵘;电影制片人邹文怀等人。
癸卯学制



在学制颁布和实施过程(1904—1911)中, 厘定了教育宗旨,废除了科举制度,组建 了中央和地方教育管理机构等等。因此, 《癸卯学制》奠定了近代中国学制的基础。 《癸卯学制》的颁行是近代以来学习西方 教育的系统总结的成果,在中国早期现代 化中具有标志性意义。 学制图见教材P93
教育宗旨的厘定
3.2.3留学日本的勃兴



1896年中国驻日公使选取13名学生随行前 往日本学校附读。这是中国最早官派留日 学生。 留学日本的名人:周恩来、鲁迅、郭沫若、 蒋介石、李大钊、陈独秀、汪精卫、张闻 天、王国维、廖仲恺、陈寅恪、秋瑾、郁 达夫、周作人、蒋百里。 留日学生中一部分人结成革命团体,促成 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产生重大影响。
4.1.3 近代学制的形成:癸卯学制

1902年(壬寅年)清政府公布了《钦定学 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这是中 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学制体系,但 未予实行。1904年1月(农历一九〇三年是 癸卯年),清政府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 (又称《癸卯学制》),这是近代中国第 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 法定学制系统,标志近代新式教育制度的 确立。
教育早期现代化开始起步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资本主义工 业文明与中国农业文明的碰撞。正是在两 种不同文明的尖锐冲突与对比中,中国传 统教育的变革才真正开始。
1.1外部力量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1.教育价值观与教育体制:提升人 VS 控制人 2. 教育目的与内容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人才VS预备官僚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现代国民意识,创 新能力VS 《四书》等传统典籍 3.教育规模与效率 规模很大,但与班级授课制相比,效率极低。 4.传统教育排斥女性。
教会教育

教会教育作为强行契入中国的异质教育形 式为中国教育变革提供了参照系,成为中 国新式教育效法的对象。教会学校的广泛 设立,成为西学东渐的重要形式,加速了 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开阔了当时中国人的 教育视野。为新式教育的发展与推广提供 了大量的师资。由此,教会教育从处于边 缘逐渐变为近代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股力 量,在高等教育方面尤其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