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师在英国》观后感
BBC中国式教育记录片观后感

关于BBC教育纪录片的调查与思考关于BBC的三集教育纪录片,之前教育心理学老师也让我们看过,并写了一些自己的感想,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调查结果和思考。
一、背景刚看到这个纪录片的时候,第一印象是很惊讶,感觉中国老师被妖魔化了。
BBC纪录片的名字为《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教育》,可是视频里中式学校的教育方式并不是现在中国的主流教育方式,那是中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方式,现在应该被放进博物馆了。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教育实验呢?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对中式教育充满负能量的视频呢?而为什么在这样“残暴”的中式教育下,学生的成绩竟然比英式教育好呢?那就要从这个视频诞生的背景来说起了。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实施了一个测试,叫做“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在这个测试中,上海高中生连续两年蝉联榜首,而英国学生却一再被甩在25名以外。
这极大地震惊了英国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感叹现在英国学生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小,特别是数学,和别的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和中国,普遍认为英国学生的数学比中国学生差3年。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有了这个国际教育交流项目。
在这个项目里,BBC负责招募、选拔五位中国教师前往位于英国汉普郡的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执教。
要求完全按照中国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为期一个月,然后对学生进行水平考核。
在执教的这一个月中,BBC进行了全程录像,力求真实的展现其教学过程。
在查阅资料室发现,对于PISA测试的科学合理性,有很多人提出了质疑。
由经合组织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ISA,其全球数学成绩排行榜一直以来让其名誉扫地,最近受到中国教育专家赵勇的质疑。
赵勇系是国俄勒冈大学教授,他于去年五月与数十位欧美教育家一起,向“PISA之父”Andreas Schleicher写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表示PISA正在摧毁全球的教育和学术,要求废止考试。
PISA将英美两国15岁学生的数学成绩,与中国最富裕城市上海、以及香港和新加坡那些“考试工厂”的学生数学成绩作比较。
BBC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评论二

BBC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评论二据BBC中文网报道,BBC拍摄反映中国教师在英国汉普郡博航特中学教学,表现中英教学差异的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再次掀起了中英教育话题讨论,这次英国和中国媒体都参加了对纪录片本身和中英教育话题的讨论。
中英教育话题比这部纪录片反映的内容要大得多。
纪录片仅仅描述了英国一个中学的一个班听中国老师讲课的内容,并没有英国教师在中国学校课堂讲课的内容,也没有总体上对比两国学生的表现,比如在课堂外,社会上和家庭中的表现。
纪录片没有反映的东西也很多。
去年英国教育大臣伊丽莎白•特拉斯(Elizabeth Truss)去上海考察中国学校教学,并且在英国报纸撰文说中国的教育做法值得英国学校效仿,就引起过关于中英教育的讨论。
当时就有人指出中英教育差异不仅仅在于老师和教学方式,而在于两国社会的差异。
有人把中国学生勤奋刻苦归因于中国社会机会少,价值取向单一,竞争残酷。
这次在BBC纪录片引发的讨论中,英国汉普郡博航特中学校长尼尔·斯特劳格尔(Neil Strowger)在《泰晤士报》的报道中说,中国的学校缺乏想像并且训导过多,他认为英国教育更优越。
中国媒体也对英国播出的纪录片做出反应。
中国网络报道指BBC制作的电视片在内容上有夸大和取舍。
例如如有报道说,在电视制作方的要求下,加入了做广播体操,眼保健操和升旗等中国元素。
但这可能更多说明了电视媒体的特点,即通过镜头剪辑作取舍达到强化重点的效果。
电视媒体一方面比广播和纸面媒体更能传播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但另一方面也掩盖了同真实的距离。
当然这并不是说BBC这部纪录片不真实,第一集纪录片突出了中国式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和对学生长时间反复练习的要求,也突出了英国学生课堂的自由散漫。
尽管有突出和渲染,但基本事实应该不错。
教育多元化,惟有读书高希望也能有人拍部英国教师在中国学校课堂讲课的纪录片,让大家对两国学校和学生对比有更全面的了解。
但即使没有这样的电视片,我们也对中国一条龙的教育方式能有大致的了解:学生在家长的关怀和压力力下,从上小学,升初中,考高中,进大学,一连串埋头苦读。
BBC中国式教育记录片观后感

对于 BBC的三集教育纪录片,以前教育心理学老师也让我们看过,并写了一些自己的感想,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
没有检查就没有讲话权,在查阅了大批资料后,我想就这个问题说说自己的检查结果和思虑。
一、背景刚看到这个纪录片的时候,第一印象是很惊讶,感觉中国老师被妖魔化了。
BBC纪录片的名字为《我们的孩子足够坚毅吗?中式教育》,但是视频里中式学校的教育方式其实不是此刻中国的主流教育方式,那是中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月的方式,此刻应当被放进博物馆了。
那为何会有这样一个教育实验呢?为何会有这样一个对中式教育充满负能量的视频呢?而为何在这样“残暴”的中式教育下,学生的成绩居然比英式教育好呢?那就要从这个视频出生的背景来提及了。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实行了一个测试,叫做“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 ISA)”,在这个测试中,上海高中生连续两年连任榜首,而英国学生却再三被甩在 25 名之外。
这极大地震惊了英国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叹息此刻英国学生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愈来愈小,特别是数学,和其余国家的差距愈来愈大,特别是和中国,广泛以为英国学生的数学比中国学生差 3 年。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有了这个国际教育沟通项目。
在这个项目里, BBC负责招募、选拔五位中国教师前去位于英国汉普郡的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执教。
要求完整依照中国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为期一个月,而后对学生进行水平查核。
在执教的这一个月中,BBC进行了全程录像,力争真切的显现其教课过程。
在查阅资料室发现,对于PISA 测试的科学合理性,有好多人提出了怀疑。
由经合组织兼顾的学生能力国际评预计划PISA,其全世界数学成绩排行榜向来以来让其声誉扫地,近来遇到中国教育专家赵勇的怀疑。
赵勇系是国俄勒冈大学教授,他于昨年五月与数十位欧美教育家一同,向“ PISA 之父” Andreas Schleicher写了一封公然信,信中表示 PISA 正在摧毁全世界的教育和学术,要求取消考试。
PISA 将英美两国 15 岁学生的数学成绩,与中国最富饶城市上海、以及香港和新加坡那些“考试工厂” 的学生数学成绩作比较。
中国老师来了

《中国老师来了》观后感前几天刚看完《中国老师来了》,这是2015年BBC的一个教育研究项目,他们邀请了5位中国老师来到英国学校,给一个50人的九年级学生们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中式课堂”。
纪录片之中,除了这50名学生之外,剩下的学生仍然由英国老师进行授课。
一个月之后,两组学生将进行数学、普通话和自然科学低的考试,比较下看哪种教学方式更加有效。
在第一集的五十多分钟里,英国学生的全天作息时间与中国学生相同,中国老师带着学生们做早操、升国旗、做眼保健操、穿统一的校服、下午餐以及晚自习。
通过纪录片,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中国老师特别强调的是纪律这两个字,在中国,纪律是非常重要的。
我记得第一集的纪录片里有句话:“中式教育崇尚权威,纪律和残酷的竞争,它与英国主流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有非常大的区别”。
纪律问题,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那位教自然科学的杨君老师,她一直坚持采用中式授课,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老师的身影,她讲授知识,将知识点写在黑板上,学生们将它们写在笔记本上,教学方式很传统,但是这样可以加快速度,把知识快速、有条理的教给学生;在处理不遵守纪律的学生的时候,她会把扰乱课堂纪律的同学点名站到讲台前面,也会处罚他们在上课结束之后多留一会;她也会通过提高自己的音量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多次重复一个知识点为了让学生记住;项目过半,她的整个声音都是沙哑的,这些似乎是中式教师的常规现象。
在我们身边的学校,特别是初中和高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老师们拿着热水瓶,里面装着他们需要救命水——胖大海,通常在一节传统的中式授课之后,老师们消耗了太多的精力。
在这个总共三集纪录片里,纪律的问题几乎每一集里都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在观看纪录片之后,我看了这之下的每条短评,我看到很多评论里会讲到中国学生虽然学习上成绩很好,但绝大多数的学生过得并不开心,中国的学生过于刻板,而英国的学生活泼,他们可以发散自己的思维,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他们的校长来到教室的时候,全体成员都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鸦雀无声,可见英国的学生并不是不可以在课堂上安静下来,从我的观点来看,英国学生的活泼、发散性导致的的课堂纪律问题这并不是他们扰乱秩序的根本原因,这是一种文化的碰撞与冲突。
纪录片《中式教育》观后感

纪录片《中式教育》观后感《中式教育》主要讲了一个很大胆的尝试,请中国老师去英国教学,以中国的教学方式,四周时间,最后以考试的形式来反应究竟是哪一种教育模式更为成功。
从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巨大的文化差异下,两国的教学方法是非常不同的。
相比于英国教育的发现学习,中式教育更多的是接受学习。
就比如说科学课上,50个学生挤在一间教室,和英国的学生相比,只能凭老师一个人做实验给学生看,因为中式教育以考试重点为准,只要把实验里的原理,现象记住就可以了,这样做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考试成绩,但同时也在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缺乏科学探索的精神。
数学课上,只有老师一个人在讲,禁止学生说话。
表面原因是说话会影响老师和学生的效率,本质原因在于老师是权威,不容置疑。
而英国老师利用故事和教学结合在一起,并因材施教。
缺点是讲得不深,消耗时间,但长久而言,恰好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更好玩,学生更能融汇贯通。
还有一个非常不一样的点在于竞争教育,中式教学中似乎无时不刻都在体现着竞争,就如纪录片中Philippa是全班唯一喜欢中式教育的孩子,因为她记忆力好,复述与背诵的学习方式帮助她很快掌握知识点,然而她却在体育课奔溃了!体育老师模拟国内的中考:“如果体育不及格,无论你成绩多好,终将失去升学机会!"Philippa拿着实心球,一次又一次的扔出去,却始终扔不过及格线!她哭了:“无论我做什么,都拿来与别人比较,我觉得不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尽管开头和过程并不太顺利,但在最后中国老师的班级考试成绩几乎每科都要比应该班级高出十分左右。
虽然在纪录片中中式教育获得胜利,但还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中英教育,各自有利有弊。
英国教育,课程难度太低,但是授课方式迎合学生本性,更有利于精英教育。
中国教育,学生忍耐性毅力很强,但是授课方式太死板,扼杀孩子的天性,批量生产做题机器,在中式教育的影响下,孩子更容易自卑。
仅仅以成绩来判断一个教育模式的成功与否本身就是有些片面的,在成绩上,中国教育大获全胜,那学生自身的快乐、创造力、心理健康等却被忽视了。
bbc中式教育

观BBC纪录片《中国式教学》后感班级:教管1302班学号:20131601056姓名:吴彤晖5名中国老师到英国汉普郡一所顶级中学,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结果却“水土不服”,老师把学生训哭,学生也差点把老师逼疯。
BBC将此拍成的纪录片引起国内外网友热议。
看看华人眼中的东西方教育是怎样的。
这几天,我看了英国BBC2台播出的纪录片《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Chinese School》(《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式教学》)。
内容是英国一所中学,请来5位中国老师,让他们用最中国式的教育方法,用一个月去教50个英国13-14岁的中学生。
当中国老师遇上英国学生,节目刚播出,就引起了不小风波……有人认为,英国学生太懒散,应该让中国老师去治一治,有人反思,中国老师的机械和严苛,放到英国教育环境里一下子“扎眼”了……四个星期后,实验班的同学将和其他班进行学科竞赛,于是乎,“谁输谁赢”现在已成众人焦点,好好一部纪录片瞬间被贴标签,甚至被娱乐化了。
让学生“疯狂做笔记”未尝不可中国老师怎么教学科知识点。
比如做实验,纪录片的中国老师是自己一个人在前台做实验,要求所有学生坐在座位上观看,然后抄下实验的公式,但在英国,这样的实验一定是分成2-4人的小组,每人亲自做一遍,基本上一个实验就会做40分钟一节课,第二节课才讲公式……“其实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不一样,班上的E同学特别讨厌做实验,一上实验课就睡觉,她更喜欢背公式,比做实验节省好多不需要浪费的时间。
”在她看来,做笔记虽然有死记硬背之嫌,但也是个很好的习惯,她以前有个物理老师,上课不做讲义,只聊《神秘博士》,到了考试前才想起来提醒学生去看教材,搞得每次学生面对考试都极不自信,也不知道自己学得怎么样。
不过,她也承认,并非所有英国学生都能消化这种笔记型的教学,尤其是小学生,这部纪录片对于老二来讲,无异于“恐怖片”,老师们的所有课堂教学她都大呼“残忍”。
中国老师来了观后感

中国老师来了观后感中国老师来了观后感(一)《中国老师来了》是BBC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说述的是中国的五位初中精英老师给英国一所中学的孩子上一具月课,然后和英国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孩子成绩比较的故事。
这种文化的碰撞题材的话题往往一浮现就能抓住人们的目光,更何况是发达国家主动尝试进展中国家的文化和教育呢?有人认为英国的学生太懒散,需要中国老师去“灭灭威风”;有人认为中国老师太严苛,扼杀了学日子泼的天性。
看第一集的时候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误会,那算是中式教育挑选了权威、纪律和残酷竞争,而英式教育挑选了自由、宽松和全面进展。
而其实结合中国人多教育资源少的国情来看,是残酷竞争挑选了中式教育,兴许也带些政治因素,别利的外部环境需要我们更加高强度的学习。
英国相对宽松的环境挑选了英式教育,更小的班,能够使老师将更多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教育模式的挑选,别仅仅是非“中”即“英”那么简单的事,它牵扯到一具漫长的政治经济文化进展的中间地带。
中国自古以来算是一具尊师重道的国家,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尊重老师,视频中的英国学生对中国老师的尊重显然是别够的。
但是尊重是相互的,我们的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别够的,公然训斥学生,别听学生的解释,众目睽睽之下让学生罚站等等。
所以我们别该把矛头直接指向英国,应该自我反思。
别管是过程依然结局,适合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中国教师来了观后感(二)此节目已播出很长时刻,之前向来没机会看最近终于有些观察感触颇深,本节目是由BBC制作的对于中式教育和英国教育效果的对照,英国邀请5名在中式教育中有很大成就的中国教师到英国一所优秀中学任教四周,然后与本中学的相同年级的学生共同参加测试比较高低。
由于两国文化的巨大差异,从一开始的校服就能够看出,中国的校服被英国学生戏称落降伞(事实上他疑惑他身上穿的校服已是好的),很显然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治理学生的观念,中国教育注重的是服从权威,这个地方的权威便是老师、纪律、校长、领导等,要求学生在学校要对老师绝对服从,就像其中的一位教师所认为的中国的学生是最听话的(可能是因为他教授的中国学生好的原因吧);而英国教育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从学生的能力入手把别同的学生进行分类,同时注重学生的自我思索,鼓舞学生质疑教师和权威,他们在课堂上实际是把老师看做朋友而别是治理者。
中国老师教英国学生,你看到了什么?

中国老师教英国学生,你看到了什么?作者:魏金梅来源:《作文·初中版》2015年第10期前段时间,英国广播公司启动了一个研究项目——“中国化的英国学校”,并花大力气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拍摄的是5名中国老师赴英国公立学校——博航特,对50名英国中学生进行中国式教学,在4周内教出“中国实验班”,最后通过考试与一直接受英国教育的班级一决高下的过程。
中国老师大战英国“熊孩子”实验中,50名学生被要求早上7点到校,在校12小时,还要经历大班教学(50个人),穿宽松的运动服,上晚自习,参加升旗仪式,做早操,做眼保健操等中国学生熟悉的东西。
上课不能说话,课程听不明白,每天长时间学习,这些“全新的体验”让英国学生崩溃,第一天下午就有人表示好累,想要回家。
甚至体育课也让英国学生崩溃。
两名女生表示,和英国的体育课相比,中国式的体育课简直是在玩命。
15岁的兰斯基说自己是一名正常的少女,她喜欢睡觉和自由。
但是为了参加这个试验,她只好牺牲自己4个星期的睡眠。
兰斯基说:“我感觉学生根本没有发言权,一切由老师说了算。
”学生像是机器人,她自己很难适应。
兰斯基喜欢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议并参与小组互动,提高技能等。
但在中国老师的课上,兰斯基唯一学到的就是如何快速记笔记,并听老师个人给他们“布道”。
中国老师认为学生就应该像海绵一样,不知疲倦地吸收所有的知识。
最难应对的是中国老师对学生的预期,他们总是期待你成为最好的。
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老师的受挫感不输英国学生。
一位中国老师说,当她把作业发给学生时,她期待学生们都会聚精会神地做作业。
但没想到,当她走进教室时却发现有些学生在聊天,有些在吃东西,还有些在化妆。
她对此不得不强忍怒火。
教科学的杨老师说,在中国不需要课堂管理学生的技巧,因为每个学生都很守纪律,她不明白为什么一名女生在听说英国男孩组合中的一名歌手离开乐队的消息时哭着离开了教室。
在英国,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被罚站时会觉得很刺激,被叫到学校的英国学生的家长感到莫名其妙,孩子在学校的教育难道不应该是老师的责任?除了课堂纪律问题,中国老师的授课内容也受到了质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老师在英国》观后感
BBC纪录片《中国老师在英国》记录了50名英国学生,在拍摄期间,从作息到课堂学习,完全因循中国学校规矩。
从早上7点开始上课,一天12小时中,除了两次进餐休息时间,还要经历早操、眼保健操、晚自习等中国学生熟悉的学校生活;统一穿中式校服,每周参加一次升旗仪式;上课要记笔记和背诵,有时进行小组练习;放学后要打扫教室。
BBC希望以此试验中国式教学对于英国学生是否有效,中国式教学是否是培养人才的最佳模式。
在观看这部记录片的过程中,身为中国人的我是不希望最终的结果是中国老师“输”,同时我也问了身边的很多同学,得到的答案都是希望中国老师“赢”。
当然最终的结果如我们所愿,中国老师的教学成绩高于英国当地老师的教学成绩。
那么中国老师真的“赢”了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简单分析一下中国式教育的问题:
一、教育目标
中国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一味的追求高成绩,不重视教育过程,更看重的是教育教学的结果,如果最终的成绩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对这个学生的评价。
(比如:中国老师对成绩好和成绩不好的同学的态度的差别)
二、教学方式
对我们这些完全接受中国式教育的中国学生来说,中国的教育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机械的重复、死记硬背,老师在课堂上板书,学生在下面记笔记。
如果你记住了这个知识点,那么就说明你学会了,然而是否真正将这个知识点彻底的理解还另当别论。
很显然英国学生对上课边写边听的这种模式很不适应,然而我们中国的学生似乎早已熟练掌握了这个“技能”。
三、师生互动
由于中国受孔孟思想影响,尊师重道是我们所推崇的,我个人认为这是应该的,但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这种角色性如果稍微弱化一些,上课的氛围如果再活泼一些,可能会达到更好的一个上课效果。
当然中国老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文化的差异,以及学生的不认真对待等一些客观因素,在组织教学的初期并不是很顺利,但最终的结果还是超过了英国老师的成绩。
那么我认为这也仅仅说明中国式教育在短期的教学中会有一定的效果,在应对考试的时候是一种很快出成绩的教学方式,而然对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而言,效果甚微。
然而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跟我们的文化、国情等因素是有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