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第一课(测试)(学生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文言文阅读第一课(测试)(学生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第01讲文言文阅读第一课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子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节选自《韩诗外传》)材料二: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溃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属.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

”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

夷吾善鲍叔牙。

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

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

”“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

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

勿已乎,则隰朋可也。

”夫相,大官也。

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

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刁而虫出于户。

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

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

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公》)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者臣尽力A竭智B犹未足以C知之也D今病在于朝夕之E中F臣G奚能言?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轻,文中指轻视,瞧不起,与《报任安书》中“或轻于鸿毛”的“轻”意思不同。

B.闻,文中指见识、见闻,与李密《陈情表》中“谨拜表以闻”的“闻”意思不同。

(完整版)课内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完整版)课内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完整版)课内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课内文言文阅读一、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猥.自枉屈猥: (2)以咨诹.善道诹:(3)以彰.其咎彰: (4)此臣所以..报先帝所以:(1)降低身份 (2)询问 (3)表明,显扬(4)……的原因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A.以.伤先帝之明不以.物喜B.若无兴德之.言何陋之.有?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野有麦场D.恐托付不效.不效.则治臣之罪(A中两个“以”的意思分别为“以致”、“因为”;B中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第二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C中的两个“顾”字的意思分别为“拜访”、“看见”:D中两个“效”字的意思都是“实现”。

)3、请将文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在战事失败(或兵败)的时候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受到委任(或奉命出使东吴)。

4、(1)选文第2段“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大事”具体指什么? (2)从作者回忆的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其怎样的情感?(1)白帝城(刘备)托孤,兴复汉室 (2)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效忠(报答)刘备父子之情。

文言文第一讲(教师版)

文言文第一讲(教师版)
C、近阶段,毒黄瓜、瘦肉精、塑化剂……种种食品安全问题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公众面前,令人惴惴不安。
D、他极为惊异地发现,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能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好听极了。
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三个句子都有语病,请把它们找出来,如以改正。(3分)
文化与修养共存,智慧与幸福同在。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①一个真正的读者就要通过读书来最大限度地享用这些成果的过程。②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③如果没有培养起对阅读从小的兴趣,就很难从阅读中体会到快乐与幸福。
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村里的人看见渔人,很是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一处宾语,翻译时将其补充出来,意思才明白。
有些句子,不好说它省略了什么词语或句子成分,只是为了上下文连贯,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怎不一些词语,读起来才觉得上口,表意也才通顺明白。
例: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了它原来的规模。
“增”本义是增加,引申义为扩大;“制”本义是制作、制造,引申为规章、制度,再引申为规模。翻译时选取它们的引申义。
【小试牛刀】
【12年铁一中真题】
钟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人也。……显宗即位,征为尚书。时交趾太守张恢坐臧千金,征还伏法,以资物簿入大司农,诏班赐群臣。意得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帝怪而问其故,意对曰:“臣闻孔子忍渴于盗泉之水,曾参回车于胜母之闾,恶其名也。此臧秽之宝,诚不取拜。”帝嗟叹日:“清乎尚书之言!”
(四)补,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
翻译文言文时,下列几种情形需要增补词语或句子成分。

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我省文言文阅读考查范围以《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19篇课内文言文为主。

其中包括:《论语十则》、《鱼我所欲也》、《舜发于畎亩之中》、《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桃花源记》、《三峡》、《马说》、《陋室铭》、《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爱莲说》、《记承天寺夜游》、《送东阳马生序》外加三个版本共有的三篇课文《与朱元思书》、《口技》、《满井游记》。

分析近三年的文言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考试趋势逐渐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内课外相结合,考查重点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考察。

第一节:课内文言文单课专题训练分析近三年的中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考查内容仍然立足于课本,这就要求我们对《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19篇课内文言文认真复习、归纳、总结,这就要求考生要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题思想,能够翻译、背诵重点语句,加强文言知识积累,搞好迁移训练。

一、常见题型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题。

(2008河北)醉翁亭记(节选)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J王,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

(1)环滁皆山也环:(2)醉翁之意不在酒意:(3)野芳发而幽香发: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文:3.选文第①段在总写滁州山景后,由远及近依次写了“西南诸峰”、“”“ ”、“醉翁亭”等景物。

4.概括选文第②段的内容。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第一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人琴具亡》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内容概括:子敬先亡,子猷由“都不闻消息”推断子敬一定已经死了,但并没有表现出悲伤之情,因为他也已病重,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子猷来看子敬,以摔琴这一独特方式悼念弟弟,表现了它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治水必躬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内容概括:本文论述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说明只有躬亲、清廉才能只好水。

文章新说明治水要放置的现象,(不能固执、轻信)然后论述治水躬亲的原因(形势变化),接下来从正面例举海瑞治水躬亲,清廉的事例,证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还要清廉的道理,再从反面论证,如果治水怕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水利肯定办不好的道理。

《活版》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版。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药稍熔,则以平板按其面。

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

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

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讲义及答案)含答案1(1)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讲义及答案)含答案1(1)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讲义及答案)含答案1(1)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节选自刘备《遗诏敕后主》)(1)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②无以广才________③年与时驰________④能服于人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甲】【乙】两文均是诫子和训儿的名篇,请你谈谈分别从两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2.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这则寓言选自《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中的“此”指的是什么?(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________。

3.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参考答案诸灵康曹怿岚顾伟陆锦花徐董梅初中文言文训练1-40参考答案1.《君子志道》1、①登上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小”的意思。

③被④所以⑤波澜⑥光辉⑦小的缝隙⑧满⑨流走2、君子立志于大道,如果不一点一滴去积累知识,培养美德,使文采表现出来,就不能通达。

3、告诉我们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应该让自己站得高,看得远,厚积而薄发。

(意对即可)2.《晋人伐刑》1.①讨伐,攻打②通“早”③灭亡④衰疲,衰败⑤地位重要⑥有利2、①况且扶持处于危险之中的国家的功德,不如使灭亡的国家获得重生的功德大。

②等到刑国灭亡了,再去援助它重新复国,那样的名声才真正更美好。

3、想以此削弱晋国的国力,达到渔翁得利的目的。

(意对即可)3.《以身作则,心平气和》1.①像②教诲③使……行为正直④表率⑤行为⑥急躁的举动2、有道德的正人君子,如果行为有过失,小人肯定会因为嫉妒而以此作为攻击的借口。

(意对即可)3、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之,无庸徒事言词也;为子女兄弟作出表率(意对即可)4、必平其气以待人;洁身自好,遇到问题尤其要保持冷静,不可有急躁的举动而中小人的诡计。

(意对即可)4.《王维宁嗜酒》1.①擅长②资财③喜欢,酷爱④到⑤有人⑥等到⑦停止⑧走⑨使……快乐2、别人又劝他说靠卖字也可以养活自己。

(意对即可)3、性豪侈,嗜酒;如果恃才傲物,没能端正自己人生态度的人,最后的结局也只能是玩物丧志,落得可悲的下场。

(意对即可)5.《裴略自赞》1、解释:①担任②放臵不用③让④凋零⑤遮挡⑥惭愧⑦给予,授予2、翻译:①肚皮不能容纳国家的有志之士,皮外何必生枝节。

②这是扳了您的肋骨,何止是伤害了胳膊!(意对即可)3、不仅是裴略自身的真才实学,更是裴略一语道破为官要海纳百川的气度和任人唯贤的用人之道,让温彦博感到自惭。

(意对即可)6.《白云山岳皆文章》1、①领悟②光芒四射的艳丽③灵秀挺拔的气概④博大宽广的胸怀⑤都、全⑥虚心有节⑦高风亮节⑧傲然不屈的性格2、①观赏天空漂浮的白云,可以领悟到它舒卷自如烂漫多姿的妙态。

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版

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版

语文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训练答案版八年级语文(上)课内文言文阅读(总复习简化版)答案一、阅读《陋室铭》,完成后面的习题。

1.《陋室铭》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的简陋来衬托室主人品德的美好,用主人品德的美好来说明陋室不陋,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中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仙”和“龙”比喻品德高尚的人。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有仙则名名:出名(或:著名)(2)惟吾德馨德馨:品德高尚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乎高,有了仙人居住就能够出名了。

水不在乎深,有了龙居住就具有灵气了。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正如孔子所说:“有什么简陋呢”4、“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A. 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石青糁之D、何怒之有5、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C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6、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7、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同意。

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

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二、阅读《爱莲说》,完成后面的习题。

1、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最能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从修辞角度看,是排比句,从句子的整散角度看,是骈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真题体验
1.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2.《文选》(或《昭明文选》)
3.文章不群,大贤笃志。

(前一点也可答“辞采精拔”,后一点也可答“与道污隆”)【译文】
有人说陶渊明的诗篇篇都有酒。

我认为他本意并不在酒,而是用酒来寄托自己的心迹。

他的文章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辞藻精简,跌宕生姿,超凡脱俗。

他的文章意境或恬静婉约如小桥流水,或气势磅礴直上云霄。

谈时事则有针对性且值得人深思;论抱负则远大而真切。

如果不是圣贤,有不渝的志向,出污泥而不染,又怎能如此呢?我非常喜欢他的文章,爱不释手,又想到他高尚的品德,遗憾的是自己没能和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即时演练
1.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如必按字摸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
2.《牡丹亭》(又名《还魂记》《还魂梦》《牡丹亭梦》)《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任意写出其中两部即可)
3.①好的剧本应以意、趣、神、色为主;②作品的思想内容比形式更重要(或:不能过分强调声律而妨碍思想情感的表达)。

【译文】
寄信到吴中(吕姜山在浙江,因此称之)讨论什么才是戏曲中的好的和对的。

“《唱曲当知》,作曲方面不是都非常好”,这句话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

凡我们作文应该以意、趣、神、色为主。

这四个方面做到了,才去考虑好的词、美的调去使用。

这个时候能够把九宫四声都面面俱到吗?如果刻意地按着字去揣摩声韵,就会有阻塞不畅、分散拖拉的窘状,恐怕不能写出好的句子。

我虽然就住在当地,但已经有一年没有去拜访官吏了。

虽然在不同的地方,却有一样的想法,只想和年轻人一起畅想。

第二课时
真题体验
1.以专门之攻习/犹未达古人之精微/况泛览所及/爱憎由己耶/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
2.经、史、子、集。

3.章学诚(章实斋)。

【译文】
欧阳修曾叹息《七略》《四部》(七略,四部都是图书分类目录),很多书只有书名,而书已经失传。

他由此感慨人们的不幸,伤心于文章的不可依赖……然而读《史记》《汉书》这样的历史著作,哪怕是像徐广、裴骃、服虔、应劭这样有名的学者所加的注释,无法领会司马迁、班固原意的情况也有十之四五。

像这样专修精深的学者,也未能全理解古人的精妙,何况只是泛泛读一下而已呢?爱恨都是自己体会的。

对于那些无法传世的书,令人感慨仅存书目存世;对于那些流传至今的著作,又有揣测含义失真的烦恼,所以说这是有爱有恨,爱憎不一的缘故。

即时演练
1.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杜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餍余
2.太史公曰新乐府
3.兼擅众体,善咏时事。

【译文】
编者赞道:唐朝兴起以来,诗人继承南朝陈及隋朝的诗风余韵,以浮艳绮丽的特色相互夸耀。

到宋之问、沈佺期等人,研究揣摩音韵,其平仄规定不能有丝毫差池,称之为“律诗”,以后人们竞相沿袭。

到了开元年间,才以典雅方正来衡量诗歌。

依仗形式华美的,其内容就会空虚;喜欢秀丽风格的,就会有违于雄壮。

杜甫的诗歌雄浑开阔无比深广,融千万风格于一体,古今诗体兼善。

其他诗人不足之处,在杜甫这里都补足而有余。

即便是他的残脂余香,也润泽了许多的后代诗人。

所以元稹说道:“有诗人以来,没有比得上杜子美的。

”杜甫又善于铺陈时事,对格律押韵的把握非常精深,以至于即便千言万语气势一点都不衰减,世人称为“诗史”。

第三课时
真题体验
1.而班固不讥文帝之远贤/痛贾生之不用/但谓其天年早终/且谊以失志忧伤而横夭/岂曰天年乎/则固之善志/逮与《春秋》褒贬万一矣
2.班固认为是“天年早终”,即虽然死得早,但属自然死亡。

欧阳修认为是“失志忧伤而横夭”,即无法实现大志,抑郁忧伤而早逝。

3.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称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译文】
因此贾谊经过长沙时作了一篇赋来祭吊投身于汨罗江中的屈原,而太史公司马迁作传记时将贾谊的传记放在屈原的传记后面,明确表示他像屈原一样忠诚却遭到了放逐。

但是班固没有讥讽汉文帝疏远贤臣的做法,没有痛惜贾谊不被重用的境况,只说他自然的寿数到了而早逝。

况且贾谊无法实现大志以致忧伤而突然夭折,怎么能说自然的寿数到了呢?那么班固的善于记录史实的笔法,大概和孔子修写《春秋》的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笔法相比,差别有一万倍了。

即时演练
1.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

2.道家学派儒家学派
3.《游侠列传》《货殖列传》
【译文】
班固评论司马迁写的《史记》:“它的是非标准大大背离了圣人的是非标准。

论述重要学说,先讲黄帝、老子,后讲六经;叙述《游侠列传》,贬低隐士,突出奸雄;撰写《货殖列传》,推崇势利,鄙视贫贱。

这就是《史记》的弊端(见事不明的地方)啊。

”据我考证,这正是司马迁精妙的用心。

知能巩固
高考题组
1.观足下所为文百馀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
2.意气、辞句、学问。

3.刘向
【译文】
观阅您所写的一百多篇文章,全都是先想好文章的主旨大意然后再斟酌词句的,主旨又都是仰慕古人崇尚仁义的文章,如果您一直用这样的方法去写文章,在文章中运用您的才华学问,那么以前的作家学者也不是不能超越的。

古时候的人怀才不遇,就把志向寄寓在文章中,希望自己的文章在后世得到认可。

自两汉以来,大富大贵的人有很多,但现在看来,有谁能像司马迁、司马相如、贾谊、刘向、扬雄这些人那么名传千古呢?这些人难道也仅仅追求在当时的声名吗?
模拟题组
(一)1.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2.苏轼因性格刚直而身陷大难,正与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拜见乡里小人如出一辙,精神气质的相通使苏轼引陶渊明为精神上的知己。

3.苏轼因诗文获罪,被御史台官员诬谤,虽免于一死,终被贬至黄州,史称“乌台诗案”。

【译文】
唉!陶渊明不肯为了五斗米而穿戴整齐去拜见乡里小人;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改悔,以致陷入大难之中,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虽然是这样,子瞻做官,出入朝廷,官职或升或降的原因还是可以考究出来的。

后世君子,一定会从中总结出一些立身处世的教训来。

(二)1.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2.文心雕龙风、雅、颂
3.赋、比、兴要结合起来使用(相济为用)。

【译文】
所以诗有三种表现方法:一叫“兴”,二叫“比”,三叫“赋”。

文辞已经完了意思还有余,是“兴”;借物来比喻情志,是“比”;直接描写事实,写物而寓意于言,是“赋”。

弘扬这三种表现手法,斟酌地采用它们,用风骨来强化它,用文采来润饰它,使得体味它的人余味无穷,听到它的人动心不已,这是诗中的最高的境界啊。

如果专用比兴手法,弊病在用意太深,用意太深,文辞就滞涩。

如果专用赋法,弊病在用意浮浅,用意浮浅,文辞就松散,(甚至于)嬉戏而造成(文意)流移不定,文辞没有归宿,就有芜乱散漫的拖累了。

(三)1.文王旰食/日不暇给/今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而虚谈费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

2.刘义庆,王羲之。

3.王羲之认为清谈误国,谢太傅(谢安)认为国家灭亡不一定是清谈造成的。

【译文】
右军将军王羲之和太傅谢安一起登上冶城,谢安悠闲地凝神遐想,有超尘脱俗的志趣。

王羲之就对他说:“夏禹操劳国事,手脚都长了趼子;周文王忙到天黑才吃上饭,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现在国家战乱四起,人人都应当自觉地为国效劳。

而空谈费用与劳力,浮辞妨害国事,恐怕不是当前所应该做的吧。

”谢安回答说:“秦国任用商鞅,可是秦朝只传了两代就灭亡了,这难道也是清谈所造成的灾祸吗?”
(四)1.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2.北宋(答“宋”亦可)《资治通鉴》
3.凡是有好品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的。

【译文】
御孙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恶。

”“共”就是“同”,是说有好品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的。

因为如果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受外物的牵制,可以走正直的道路;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用度,避免犯罪,使他的家室变得丰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