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篇古诗文比较阅读题集锦与答案
部编版初中课内外古诗文对比阅读49篇(精美排版带答案)优选全文

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学者精心编制而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我们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1、【甲】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乐在其中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①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不义②富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注释】:①肱:(gōng)胳膊②义:遵守道义。
【2015福建泉州】1.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清流见.底见.往事耳B.实是欲界之.仙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C.于.我如浮云皆以美于.徐公D.自.康乐以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解释加点词。
⑴古来共.谈:________ ⑵夕日欲颓.:________⑶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⑵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4.甲乙两文“乐”的情趣分别是什么?翻译:【乙】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
不遵守道义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答案:1.B(A项前一个“见”意为“看见”,后一个“意为”了解;B项两个“之”意思均为“的”;C项前一个“于”意为“对于”,后一个“于”意为“比”;D项前一个“自”意为“自从”,后一个“自”意为“如果”。
)2.(1)共同,一起(2)坠落(3)欣赏3.(1)早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猿猴和鸟儿彼此起伏地鸣叫。
(2)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山林之美的感受与友人分享的乐趣。
乙文:(1)粗茶淡饭却能随遇而安(安贫乐道)。
(2)视不正当得到的富贵如浮云的高尚情操。
中考复习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_20首祥细答案与解析

古诗词鉴赏 20首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一、古诗词鉴赏(本题共计 19 小题,每题 15 分,共计285分)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杨花落尽子规啼”中一个“尽”字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请做简要赏析。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问题。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如果把“古道西风瘦马”中“瘦马”改为“骏马”好不好,为什么?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来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2)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长江)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_______________”和“②_______________”。
4. 试对《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问题。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请赏析“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6.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对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小令文字精练,只有5句,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B.这首小令的首句,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是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是“他”眼中所见,暗示着“他”的存在。
古代诗词比较阅读训练含答案

古代诗词比较阅读训练含答案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谒金门·春雨足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
柳外飞来双羽玉,弄晴相对浴。
楼外翠帘高轴,倚遍阑干几曲。
云淡水平烟树簇,寸心千里目。
春雨周邦彦耕人扶耒①耒①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注】①耒(lěi):古代用来耕地翻土的农具。
(1)一词一诗都是以“_______________”为歌咏对象,借物抒情。
(2)请分别赏析“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和“野塘漫水可回舟”两句。
(3)两篇诗歌中提到不同的人,作者的用意何在?请选择其一,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金陵酒肆留别李白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古人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甲】诗颔联中的“随”“入”二字。
(2)李白的这两首诗都借水抒写离情,你认为哪一首用得更好?请具体分析。
3.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①外①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②着②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③芳③妒。
零落成泥碾④碾④作尘,只有香如故⑤故⑤。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⑥俏⑥。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⑦时⑦,她在丛中笑。
【注】①驿外:驿站外。
②更着:又值、又遇到。
③群芳:众花。
④碾:这里指被车轮轧碎。
⑤如故:依旧。
⑥俏:艳丽美好。
⑦烂漫时: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时节。
(1)两首词都写到了梅花,但却有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请说说梅花在这两首词中不同的象征意义。
(2)“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妙处,请赏析。
4、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古诗文比较赏析试题集锦及答案

登飞来峰对比阅读1、对两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甲文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文宿甘露寺僧舍曾公亮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A、《登飞来峰》后两句通过用典直抒胸臆,浮云用来借指奸邪小人。
B、《宿甘露寺僧舍》中的“枕中”“床底”点明诗人已经就寝,紧扣诗题“宿”字。
C、“千寻”极言塔之高,“万壑”极言山谷之多,两首诗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D、甲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远大的理想抱负,乙诗后两句想象奇特意境柔美2. 甲文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文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对两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B、《题西林壁》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进而得出人生启示:观察问题需客观全面。
C、两首诗都是写景七绝,在立意、谋篇、炼句上不仅相通,而且巧合。
D、在表达技巧上,《登飞来峰》借写景畅言事理,字字入微;《题西林壁》借写景抒发壮怀,句句入扣。
《登幽州台歌》比较阅读1、甲文、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文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江雪》中的千山、万径言空间之广,《登幽州台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道尽历史,一段未来。
B、两首诗都是先小后大,前者先写千山万径,然后将镜头拉回到江心的蓑笠翁,后者先写前后历史u,C、《江雪》前三句未提雪字,但崇山峻岭无飞鸟,众多道路无人迹,结尾寒江雪三字映射出处处是血,厚重寒冷,寂静无比。
D、《登幽州台歌》传达出一种天地之大却无人赏识自己的无奈-----今生壮志难酬,怎能不怆然涕下?《己亥杂诗》比较阅读1、甲诗: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20套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与答案(二)

20套古诗词鉴赏阅读练习与答案(二)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用“铺”准确、形象。
运用“铺”字,表现了秋天夕阳的柔和与江面的平静,给人以安闲、舒适之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怜”意为可爱。
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珍珠般的露珠,深蓝的天幕上悬挂着一张精巧银弓般的新月,所以才脱口而出赞美这可爱的夜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齐安郡后池绝句杜牧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这首唐诗的第三句“尽日无人看微雨”,有人认为是一句“闲笔”,有人却认为是“极为关键的一句”,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全诗予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认为,此句是“极为关键的一句”,结合全诗看,这句虽淡淡写来,却极为重要,是全诗的关键。
它不仅为整幅画染上一层幽寂、迷朦的色彩,而且托出尽日看雨之人,其无聊情状可想见。
诗中说“看微雨”。
其实,丝雨纷纷,无可寓目,可寓目的应是菱叶、浮萍、鸣莺、蔷薇,尤其是相对戏水的鸳鸯。
此句有空灵含蓄之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阅读下列一首诗,回答(1)~(2)题闺_________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部编版初中课内外古诗文对比阅读49篇(精美排版带答案)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乐在其中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①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不义②富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注释】:①肱:(gōng)胳膊②义:遵守道义。
【2015福建泉州】1.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清流见.底见.往事耳B.实是欲界之.仙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C.于.我如浮云皆以美于.徐公D.自.康乐以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解释加点词。
⑴古来共.谈:________ ⑵夕日欲颓.:________⑶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⑵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4.甲乙两文“乐”的情趣分别是什么?翻译:【乙】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
不遵守道义而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答案:1.B(A项前一个“见”意为“看见”,后一个“意为”了解;B项两个“之”意思均为“的”;C项前一个“于”意为“对于”,后一个“于”意为“比”;D项前一个“自”意为“自从”,后一个“自”意为“如果”。
)2.(1)共同,一起(2)坠落(3)欣赏3.(1)早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猿猴和鸟儿彼此起伏地鸣叫。
(2)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4.甲文:(1)作者欣赏山林之美的情趣。
(2)作者酷爱山林,归隐林泉的志趣。
(3)作者将内心对山林之美的感受与友人分享的乐趣。
乙文:(1)粗茶淡饭却能随遇而安(安贫乐道)。
(2)视不正当得到的富贵如浮云的高尚情操。
(甲、乙两文各答出一点即可)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真是就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印度之境印度之人,随地称国,语其所美,谓之印度。
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
五印度①之境,周九万余里。
三垂大海,北背雪山。
北广南狭,形如半月。
画野区分,七十余国。
时特暑热,地多泉湿。
北乃山阜隐轸②,丘陵舄卤③;东则川野沃润畴④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 (2)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20篇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山寺夜起(清)江浸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
诗人“夜起”的缘由有二:怜惜眼前景,身为“________”(用文中词句填写)。
【答案】(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解析】【分析】⑴句意是: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野里的寺庙前。
运用比喻,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
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
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
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
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⑵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
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显示出轻巧和淡静。
故答案为:⑴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⑵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点评】⑴考生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在赏析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⑵考生在平时要熟知诗歌的每个要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2.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柳枝词(宋)郑文宝亭亭①画舸②系春津,直到行人酒半酣③。
2023届初三语文专题训练:古诗文对比阅读(二)(含答案)

2023届初三语文专题训练:古诗文对比阅读(二)(含答案)(六)【甲】岳阳楼记(节选)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醉翁亭记(节选)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②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③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
②非其上:非难他们的君王(认为他们的君王不对)。
③为民上:作为人民的统治者(君王)。
6.甲文作者(人名)和乙文作者(人名)都是(朝代)人。
(3分)7.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6分)(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8.解释丙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人不得()9.以下对丙文画线句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因为天下(归顺)而快乐,因为天下(不顺)而忧愁,这样不是王者,从来也不是。
B.把天下人的快乐当快乐,把天下人的忧愁当忧愁,这样还不能称王的,是没有过的。
C.因为天下(归顺)而快乐,因为天下(不顺)而忧愁,这样还不能称王,从来没有。
D.把天下人的快乐当快乐,把天下人的忧愁当忧愁,但是这样成为王者,是没有过的。
10.以下对甲乙丙三文的理解和分析,最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甲文运用了抒情和议论,抒发了作者远大的胸襟和政治抱负,揭示了全文的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人谁不顾老,老区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概写诗人谪守巴蜀、受尽劫难的经历。
B、《酬乐天咏老见示》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谁都会顾及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
C:《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诗人借沉舟、病树比喻自己的现状,虽有惆怅之感,却暗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酬乐天咏老见示》借桑榆比喻自己年岁已高,霞满天却暗含希望。
D: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在阅尽人世沧桑之后消极、失望、与世无争,想要安度晚年的愿望。
二、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阁夜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媞啊漄霜雪霁寒霄。
五更鼓角悲声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释: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季日短。
景、日光。
跃马:指公孙述。
卧龙:指诸葛亮。
公孙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
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
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
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春望>颔联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和思念亲人的深沉感情.B:《阁夜》颈联用野哭千家写出兵戈未息,战祸相残,痛苦不堪的情景。
C《春望》描写了京城破败萧条的景象,《阁夜》全诗写冬夜凄凉寒怆的景色。
两首诗揭露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痛苦,抒发忧国思乡、念家悲己之情。
D、这两首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三、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柳宗元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释:南谷:地名,在永州乡下。
杪:树木的末梢。
引申为尽头多指年月或季节的末尾。
机心:机巧的心计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天净沙.秋思》中,小桥流水人家技是对远处风景的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作者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B:《秋晓行南谷经荒村》中最后两句是作者旷达之语,运用夸张的手法,写作者见到麋鹿感到惊恐,形象的表现了作者久居穷荒之地而无可奈何的、孤独忧愤的心情。
C:《天净沙.秋思》描绘了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增加了一层荒凉感;《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描写了荒寂、清冷之景,烘托了凄清、冷寂的氛围。
D《天净沙.秋思》与《秋晓行南谷经荒村》都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前者以断肠二字为全曲之眼;《秋晓行南谷经荒村》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
四、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观沧海》第四句展现了一派萧瑟的秋景图,表达了诗人哀婉凄凉的悲秋意绪。
B、《龟虽寿》前两句否定了神鬼、螣蛇的长生不老,说明了生死存亡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
C、《观沧海》和《龟虽寿》都表现能力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D、言为心声,人们常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说的就是《观沧海》和《龟虽寿》这类作品。
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必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二百二十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己亥杂诗其五》流露了诗人舍和不舍两种情感,诗人想舍的是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不舍的是朝廷的黑暗势力和腐朽统治。
B、《己亥杂诗二百二十》后两句通过奇特的想象,表现诗人对人才热烈地渴望。
C、《己亥杂诗其五》中浩荡一词将无形的离愁有形化、动态化;《己亥杂诗二百二十》中哀字表明诗人的痛惜之情和爱国之心。
D、这两首诗虽开头都含有深沉地悲伤愁绪,但后两句却表现出了诗人一心为国为民的壮志豪情。
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别薛华王勃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问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颈联属于实写,高度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
B、《别薛华》首联中一个穷字一个独字,一语双关,把诗人和薛华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别薛华》两首诗终篇不着景物而形象婉然,气骨苍然。
D、王勃的诗歌壮阔明朗而又不失慷慨激越,这两首诗都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特点。
七、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未央怀古张养浩三杰当日,俱曾此地,殷勤纳谏论兴废。
见遗基,怎不伤悲!山河犹待英雄气,试上最高处闲坐地。
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
注释:未央:汉朝宫殿名。
故址在陕西西安。
三杰:指汉代张良、萧何、韩信三人,他们帮助刘邦统一大业。
遗基:指残留的未央宫废墟。
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伤感悲愤最主要的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B、《山坡羊未央怀古》中“见遗基,怎不伤悲!”一句是作者追忆历史,凭吊古人,想及现实,感念自身的写照。
C、《山坡羊潼关怀古》用“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来表达作者对老百姓疾苦深切的同情与关怀;《山坡羊未央怀古》中用“东,也在图画里;西,也在图画里”来表达自己想建功立业、有所作为的雄心壮志。
D、两首曲都为张养浩的怀古之作,虽然都有深沉之感,但都体现了作者爱国忧民的情怀。
八、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遣怀杜牧落魂江南载酒行,楚腰黔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注释:江南:又作江湖楚腰:指细腰美女。
1、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赤壁》后两句巧借东吴二乔的命运,将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的很是蕴藉。
B、《遣怀》中借用了楚灵王好细腰与赵飞燕掌上舞两个典故夸赞扬州歌妓之美,流露出诗人的惬意之情。
C、《赤壁》巧借三国赤壁之战遗物折戟引出对历史的评价。
《遣怀》通过对昔日扬州幕僚生活的追忆与感慨,表达自己对现时处境的不满。
九、九、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咏赤壁唐代:李白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下面对两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两项是:()(3分)A.这两首七绝都是怀古诗,咏叹的都是周瑜以火攻破曹的史实。
B.李诗宏观地描写了周瑜火攻的气势及曹军战船灰飞烟灭的结果。
C.杜诗从细节入手,将操军剑断戟折的苦战场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D.李诗客观地述说了瑜胜操败的历史,没有明显的褒贬倾向性。
E.杜诗则暗含对操军兵败的惋惜,慨叹偶然因素对历史的影响。
十、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代: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宋代:辛弃疾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首句写了诗人登上高高的北固楼,放眼望去是美好的神州风光,不禁兴起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
B、《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尾句指明了时令为秋季,同时也暗示了主人公深夜难以入眠,心怀祖国山河的心情。
C、《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最后通过一问一答,表达诗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充满愤懑之情;《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用眼前万里江山表达词人虽苍髯白发,但却壮志难酬的郁闷之情。
D、两首词中辛弃疾都通过寥寥数语,描述了一个萧条破败的风景画。
•十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小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三节描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为下文诗人直抒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作铺垫。
•B、《春夜喜雨》中潜字和细字都用得准确、贴切,前者透露出风很猛,后者说明了雨极大。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怒字使秋风拟人化,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春夜喜雨》中的尾联紧扣题目中的喜字,些想象中雨后的清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色。
•D、这两首诗都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笔下,但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各异,前者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后者赞美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十二、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金陵驿二首(其一)•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1、对这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过零丁洋》中颔联运用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和个人遭遇。
B、《金陵驿二首(其一)》首联用夕阳下落之动反衬人沉思之静,引出诗人万里长江般的悲恨。
C、《过零丁洋》和《金陵驿二首(其一)》分别用丹心照汗青和啼鹃带血归表明诗人誓死报国的决心。
D、文天祥的诗具有崇高气节,悲壮情怀和血性精神,这两首诗都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