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附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峡》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三峡》对比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乙】江水又东,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
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①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②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
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③回,虽途径信宿④,犹望见此物。
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黄牛滩》)【注释】①负:背。
①成就:轮廓。
①:弯曲,绕弯。
①信宿:连住两夜,两个晚上。
再宿叫信。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虽乘奔.御风(2)绝 .多生怪柏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3.语段【甲】三峡是长江中的一段水域,作者在描写这段江水的时候为什么要从群山开始写起?4.【甲】【乙】两文中,作者在最后都用了歌谣,各自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A.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B.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C.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D.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甲文先写山,后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练(八上)(有答案解析)

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一、对比阅读1.阅读下面两篇写景美文,完成各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三峡》)【乙】太原西负山多幽奇丽处,而天龙为胜。
距城三十里,由晋祠过王家峪,径逼窄,人不能并肩。
约十里许,青松遍山谷。
偃者,仰者,樛①者,仆者,直如弦曲如龙或蟠崖石或俯绝涧。
复有亿万小松,蒙茸透针,亘数里,无他树参杂其间。
风来,清香浮浮,袭人衣袂。
(刘绍放《天龙山记》,有删改)注:①樛,向下弯曲的树木。
(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
①略无阙.处①属引.凄异①径.逼窄①复.有亿万小松(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①太原西负山多幽奇丽处。
(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经注》在古代游记散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张岱认为“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
B.甲文韵律和谐,句式整齐,又有参差变化C.乙文中描写青松姿态的划线句“直如弦曲/如龙或蟠/崖石或俯绝涧”的断句是正确的。
D.甲乙两文都将情感自然融入景物中,或在写景中渗透情感,或因景物变化而情感各异。
(4)两篇文章极尽描写之妙,展示山川风物之灵秀,但具体手法各有特点,请结合相关语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附答案)

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5分)【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苏秦)说秦王书上而说不行。
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
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乃夜发书,陈箧数,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①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
扺②掌而谈。
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
(节选自《苏秦以连横说秦》)【注释】①简:选择。
②扺(zhǐ)掌而谈:指谈得很融洽。
扺掌,击掌。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人恒过过:(2)衡于虑衡:(3)黑貂之裘敝敝:(4)去秦而归去: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不求闻达于诸侯B、说秦王书上而说不行去秦而归C、必先苦其心志引锥自刺其股D、得太公《阴符》之谋咨臣以当世之事8、翻译下列句子。
(4分)(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期年揣摩成,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9、甲乙两文告诉人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请结合原文分析说明。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1.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后唐庄宗猎于中牟,践蹂民田,中牟令当马而谏。
庄宗大怒,命叱去斩之。
伶人敬新磨率诸伶走追其令,擒至马前。
数之曰:“汝为县令,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奈何纵民稼穑,以供岁赋,何不饥饿汝民,空此田地,以待天子驰逐?汝罪当死,亟请行刑!”诸伶复唱和,于是庄宗大笑,赦之。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吾孰与徐公美孰视之是可忍,孰不可忍B.皆以美于徐公以待天子驰逐以逸待劳C.燕、赵、韩、魏闻之独不闻天子嗜田猎乎闻所未闻D.数月之后数之曰:“汝为县令”不计其数(2)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3)邹忌劝谏齐王的结果如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芙蕖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②矣。
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注释:①荷钱:初生的荷叶。
①逸致:情趣。
①迨:及,等到。
(选自李渔《芙蕖》,有删节)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濯.清涟而不妖( )(2)亭亭净植.( )(3)日.上日妍( )(4)及.花之既谢(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
(1)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请从乙文中找出表现荷花精神品质的句子,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不蔓.不枝蔓:①香远益.清益: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①结庐.在人境庐: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甲】文中揭示菊的象征意义的句子是:;【乙】文中能印证“晋陶渊明独爱菊”的句子是。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三峡》与《入蜀记》附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三峡》与《入蜀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
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议者谓太、华、衡、庐①,皆无此奇。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
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②,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有删改)【注】①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
②翳:遮盖,这里指云。
3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略无阙.处( ) (2)沿溯阻绝.( )(3)虽乘奔.御风( ) (4)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3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32.【甲】【乙】两文都写到了“山”,两文所写的“山”各有怎样的特点?33.【甲】【乙】两文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30.同“缺”,空隙、缺口断飞奔的马全,都31.(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许多趣味。
(2)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
32.【甲】文写山峰连绵不断(多)、高峻(遮天蔽日);【乙】文写山峰高耸奇丽。
33.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解析】30.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阙:同“缺”,空隙、缺口;(2)句意: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管子·治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①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③,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治国》【注释】①奚以:凭什么、为什么。
①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①犯禁:触犯禁令。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三里之.城夫环而攻之.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凡治国.之道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必先富民.D.民富则.安乡重家入则.无法家拂士2.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标出停顿。
(每个句子限断两处)(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4.下面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主要论述了战争的重要性,是借政治谈战争。
孟子认为战争取胜的关键是“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B.甲文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C.乙文中管子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认为富民对治理国家有着巨大的作用。
D.乙文一方面讲“民富”,另一方面讲“民贫”,从这两方面作了鲜明的对比后进行总结:要治理好国家,则要先富民。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三峡》与《徐霞客游记》附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三峡》与《徐霞客游记》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
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后崖也。
岩前有庵。
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
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注】三姑:地名。
幔亭峰:山峰名。
33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沿溯.阻绝溯:__________(2)属引.凄异引:__________(3)不及返顾.顾:__________(4)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即:__________340.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划两处)。
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34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
342.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
【答案】339.逆流而上延长看,回头看就是340.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341.(1)这(白帝和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驭着长风,也不觉得(比它)快。
(2)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
342.危壁出泉;疏竹掩映。
【解析】33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沿溯阻绝”的句意是: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 年文言文对比阅读模拟练习(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15 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 苏秦 )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黑貂之裘敝 .,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 .秦而归。
负书担囊,形容枯槁,面目 黧黑,状有愧色。
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苏秦喟叹曰: “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 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 ①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 股,血流至足。
曰: “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 , 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
扺 ②掌而谈。
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
(节选自《苏秦以连横说秦》 ) 【注释】①简:选择。
②扺( zhǐ)掌而谈:指谈得很融洽。
扺掌,击掌。
6.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 分)8. 翻译下列句子。
( 4 分)(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2)期年揣摩成 , 乃说赵王于华屋之下。
9.甲乙两文告诉人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请结合原文分析说明。
(4 分)6. ( 4分)( 1)犯错误( 2)通“横”梗塞、不顺( 3)破( 4)离开7. (3分) B8. (4 分) (1)这样以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2)一年的工夫,钻研成功,于是在华丽的殿堂中拜见游说赵王。
9. (4 分)甲乙两文都告诉我们艰难困苦的环境能造就人才(生于忧患)的道理。
甲文举历史上六位在逆境中成才的名人事例,证明了“生于忧患”观点。
乙文从苏秦说秦失败后发愤苦读最终成为赵国宰相的故事之中可以得出相同的观点。
附乙文译文:( 苏秦 ) 游说秦王 , 上书进言十次 , 他游说的内容 ( 指连横策略 ) 得不到实行。
黑貂皮衣破了 , 百斤黄金用光了。
资用匮乏 , 离 开秦国回家。
他挑着书囊,体态憔悴,面容黄黑,面有惭愧之色。
回到家里,妻子不从织布机上下来迎接他,嫂子不给他 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
苏秦叹气道: “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子,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些都是我的过错 啊!”于是他在夜间打开书籍(攻读) ,摆开十几个书箱,找到姜太公的兵书《阴符》的谋略,伏案诵读,选来熟习,探求 它的真谛。
读书困倦想睡,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脚上。
他说: “哪里有游说君王不能让他们拿出金玉锦绣,取 得卿相尊位的呢?”一年的工夫,钻研成功,于是在华丽的殿堂中拜见游说赵王。
亲密交谈。
赵王非常高兴,封他为武安 君,授给相印。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 7—11 题。
(16 分)【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 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 职份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诸葛亮围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应亮。
帝遣真督诸军军郿,遣张郃击亮将马谡,大破之。
安定民杨条 等略吏民保月支城,真进军围之。
条谓其众曰: “大将军自来,吾原早降耳。
”遂自缚出。
三郡皆平。
真以亮惩于祁山,后 出必从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
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
增邑,并前二千九百户。
四 年,朝洛阳,迁大司马,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 ,数道并入,可大克也。
”帝从其计。
真当发西讨,帝亲临1)人恒过. 过: 3)黑貂之裘敝. 敝: 2)衡.于虑 衡: 4)去.秦而归 去:7.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舜发于.畎亩之中 不求闻达于.诸侯 B. ) ( 3 分) 说秦王书十上C. 必先苦其.心志 引锥自刺其.股 D. 得太公《阴符》之 .谋去秦而.归咨臣以当世之.事送。
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
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
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
8.8.A. 表,是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 “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B. [ 甲] 文中诸葛亮追述了以往经历 ,表达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
C. [ 甲] 文中的“先帝”和 [ 乙] 文中的“后主”是指同一个人。
会大霖雨三十余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
真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军赏不足,辄以家财班赐,士卒皆愿为用。
真病 还洛阳,帝自幸其第省疾。
真薨,谥曰元侯。
注:①真,指曹真,三国时魏国名将。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 分)①躬.耕与南阳 ( )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③帝遣真督诸军军.郿() ④迁.大司马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咨臣以.当世之事 不以.物喜 B 以伤先帝之.明 C 真以亮惩于 祁山 行者休于 树 D 帝从其 计 节选自《三国志 ?魏书》 )2 分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其真无马邪9.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②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
10. 甲文中诸葛亮说“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为此,他采取了哪些行为?请根据乙文作答。
(2 分) 11. 依据选文,分别概括诸葛亮和曹真的特点。
(4 分)(二)( 16 分)7.①亲自 ②身份卑微,目光短浅 ③驻扎 ④升迁,升职 8 . C 9.①(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追求在诸侯中闻名显达。
②第二年春天,诸葛亮果然攻打陈仓, (曹军)已有准备, (蜀军)不能攻克。
10.采取的行动:诸葛亮围祁山 亮果围陈仓 蜀连出侵边境11.诸葛亮:谦虚谨慎、勇于担当、忠心耿耿、知恩图报。
曹真:富有战略眼光、爱护士卒、战功卓著。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 6— 9题。
(16 分)[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乙] 初,亮自表后主曰: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 悉仰于官 ,不别治生 , 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及卒,如其所言。
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随身衣食 ,6.请用“ / ”为【乙】文画线部分断句。
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7.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1断 2处 , 得 其 要 云。
( 4 分))2 分)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 3)悉.仰于官( )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及卒,如其所言。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4)亮性长.于巧思(4 分))( 2 分)D.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军师,草船借箭、空城计等,都是关于他的故事。
10.[甲]文中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是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具有、的优良品质。
(4 分)(二)(16 分)6.(2分)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
7.(4分)(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看望(访看、拜访)(3)全部(都)(4)擅长(善于)8.(4分)(1)那时以来已有二十一年了。
(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2)到了他死的时候,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样。
9.(2分)C10.(4 分)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示例:勤俭、清廉、忠诚、自律等。
(写出两点即可)参考译文:当初,诸葛亮自己向后主表明说:“臣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儿子兄弟们的日常衣食费用,自有盈余。
而我在外当官,没有其他的花费,,随身衣服饮食,全靠公家的俸禄过活,无需再治其他产业,来增添家财。
待臣离开人世时,不让家里有多余衣物,家外有多余钱财,使自己辜负陛下的恩宠和信任。
”到了他死的时候,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样。
诸葛亮天生擅长巧思,改进弓弩使之连射,制造木牛流马作为运输工具,都是出自他的创意;; 他推演兵法,设计八卦阵图,全都深得要领。
他留世的议论、教令、书信、奏疏都很值得一读,另编成《诸葛氏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乙】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a)献之太常。
(b)使国工视之,(c)曰:“弗古。
”(d)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
”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节选自刘基《工之侨献琴》)注释:①太常:掌管宗庙祭祀及礼乐的官员。
②国工:全国最优秀的工匠,这里指乐师。
③窾,同“款” ,款式。
④宕冥: dà nɡ mí nɡ,山名。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 分)(1)食.马者()(2)是.马也()(3)弦而鼓.之()(4)岂独.一琴哉()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 献诸朝B.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C.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 献诸朝D.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8.翻译下列句子(4 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
9.甲乙两篇文章都采用了的写作手法,讽刺了4 分)的社会现象,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二)(15 分)6.(1)通“饲”,饲养,喂养(2)这,这样(3)弹奏(4)唯独,只是,仅是7.C8.(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