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简答分析

合集下载

对机电一体化的分析和认识

对机电一体化的分析和认识

对机电一体化的分析和认识机电一体化是指机械与电气技术的有机结合,通过机械结构和电气设备的相互配合和协同工作,实现自动控制和智能化的生产过程。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机电一体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

本文将对机电一体化进行分析和认识。

首先,机电一体化实现了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

通过自动化设备和控制系统的集成,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以实现自动化操作和控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例如,传统的装配线需要工人手动操作进行零部件的装配,而机电一体化装配线可以通过自动化机械臂实现零部件的拿取和装配,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装配速度和装配质量。

其次,机电一体化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

通过集成传感器、计算机和控制系统等技术,机电一体化设备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例如,在一条机电一体化的智能化生产线上,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到零部件的位置和质量,计算机可以根据监测数据做出相应的控制决策,调整机械臂的位置和力度,以确保零部件的正确装配和质量标准的达到。

再次,机电一体化降低了生产成本。

传统的生产方式通常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和人力资源,而机电一体化设备可以大幅度减少人工操作,降低了人力成本和劳动强度。

此外,机电一体化设备由于集成了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生产过程的自动监测和调整,减少了零部件的损耗和生产误差,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

最后,机电一体化还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通过自动化设备和智能化控制,机电一体化可以实现对产品质量的实时监测和调整。

例如,在一条机电一体化的生产线上,传感器可以检测到产品的尺寸和外观等关键参数,计算机可以根据检测数据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控制,确保产品的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此外,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稳定性也能够降低产品出现故障和质量问题的概率,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实现了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和智能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还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机电一体化理解

机电一体化理解

机电一体化理解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械系统中,将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相结合,通过控制和监测系统的电子元件来实现对机械装置的精确控制和监测。

机电一体化的目标是提高机械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减少机械系统的故障率和维修成本。

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传感器与执行器: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机械系统的状态和参数,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然后通过执行器控制机械装置的运动和动作。

传感器和执行器的配合使用,可以实现对机械系统的精确控制和反馈。

2. 控制系统:通过电子控制器对机械系统进行控制和调节,实现不同工况下的自动化控制和运行。

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实时的传感器反馈信号来调整机械装置的运动和工作状态,从而提高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 通信与网络:机电一体化系统通常涉及多个设备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数据交换,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可靠的通信和网络环境。

通过通信和网络技术,不同设备之间可以进行数据共享和协同,实现机械系统的整体优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工业生产装备、交通运输设备、机器人、家电产品等等。

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并且具备更高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

【New】机电一体化名词解释与简答复习资料(背诵)

【New】机电一体化名词解释与简答复习资料(背诵)

第〇章概述1.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在系统工程的基础上有机地加以综合,实现整个机械系统最优化而建立起来的一门新的科学技术。

2.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指包括技术基础和技术原理在内的,使机电一体化系统得以实现、使用和发展的技术。

3.机电一体化产品:是指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产品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一代产品或设备。

4.机电一体化生产系统:是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把各种机电一体化设备按目标产品的要求组成的一个高生产率、高柔性、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生产系统。

5.开放性:是指以一组标准、规范或约定的原则来统一这个系统的接口、通信和与外部的连接,使系统能容纳不同厂家制造的设备及软件产品,同时又能适应未来新技术的发展。

6.开发性设计:是在既没有参考样板又没有具体设计方案的情形下,仅根据抽象的设计原理和对新系统的性能要求进行设计方法。

7.适应性设计:是指在总的方案原理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对现有系统进行局部更改的设计方法。

8.变异性设计:是指在设计方案和功能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仅改变现有系统的规格尺寸,使之适应某种量值变化的要求的设计方法。

第一章机械系统设计1.失动量:指启动或反向时,系统的输入运动与输出运动之间的差值。

2.等效负载转矩:将机电传动系统中各运动件的负载力矩或负载力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折算到电动机轴上的等效总功所需要的负载转矩。

3.死区误差:指启动或反向时,系统的输入运动与输出运动之间的差值。

4.丝杠副的轴向间隙:是承载时在滚珠与滚道型面接触点的弹性变形所引起的螺母位移量和螺母原有间隙的总和。

5.载荷的类比法:是参照同类或相近的机械,根据经验或简单的计算确定所设计机械载荷的方法。

6.载荷的计算法:根据机械的功率和结构特点运用各种力学原理、经验公式或图表等计算确定载荷的方法。

7.等效负载转动惯量:是将机电传动系统中各运动件的转动惯量按动能折算到电动机轴上的等效转动惯量。

机电一体化专业常见问题分析

机电一体化专业常见问题分析

机电一体化专业常见问题分析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门涉及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和自动化控制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专业。

在这个专业中,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机械设计、电路原理、传感器技术、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然而,由于该专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生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一、学科知识的广泛性和深度机电一体化专业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学生们需要学习和掌握机械、电子、自动化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这就要求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在某个学科上有较好的基础,但在其他学科上却感到困难重重。

因此,学生们需要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弱项学科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二、实践能力的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们需要通过实验和项目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由于实验设备和项目资源的限制,学生们在实践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

比如,一些实验设备可能无法满足学生们的需求,或者项目资源不足以支持学生们的创新实践。

因此,学校和教师们应该重视实践环节的建设,提供更好的实验设备和项目资源,帮助学生们培养实践能力。

三、就业方向的选择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选择的就业方向非常广泛,比如机械设计、电子工程、自动化控制等多个领域。

然而,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们可能对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还不够清晰,不知道应该选择哪个就业方向。

这就需要学校和教师们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各个就业方向的特点和前景,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做出明智的就业选择。

四、实际应用与理论知识的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常常会感到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

他们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多时候难以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

因此,学校和教师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实践项目等方式,让学生们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对机电一体化的分析和认识

对机电一体化的分析和认识

对机电一体化的分析和认识
机电一体化是把机械工程技术与电子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有机结合的
技术,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可以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降低其成本,可以满足客户更高的要求,还可以更好地提高效率。

机电一体化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机械和电子。

机械方面,一般指设计、制造过程中的机械设备,例如机床、安装等;电子方面,一般指电子元件、半导体、PCB板等,它们可以实现数据采集、信号处理、控制等功能。

机电一体化不仅要求机电2个领域间有着协作与配合,而且要求信息
共享与整合。

因此,在机电一体化设计过程中,要有充分的计算机服务,
以实现信息流动、数据交换与资源共享的功能。

同时还要解决软硬件的兼
容性问题,让机电一体化的系统具有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另外,机电一体化还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工厂自动化设备、汽车电子、航空航天、军工、医疗保健等。

这些应用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标准和现代化
的设计方法,以确保产品质量可靠,并确保安全性和可靠性。

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有效的技术,它可以使设备的使用
更加安全可靠,同时可以有效地提高效率和节约能源。

机电一体化答案总结[最终版]

机电一体化答案总结[最终版]

机电一体化答案总结[最终版]第一篇:机电一体化答案总结[最终版]1-1 试说明较为人们所接受的“机电一体化”的涵义。

答:机电一体化乃是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微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的系统总称。

1-2 机电一体化系统由哪些要素组成?分别实现哪些功能?答:由五大要素(子系统)组成:1.机械系统:具有构造功能,相当于人的骨骼;2.信息处理系统:具有控制功能,相当于人体的大脑;3.动力系统:具有动力功能,相当于人体的内脏;4.传感检测系统:具有计测功能相当于人体感观;5.执行元件系统:具驱动功能(主功能),相当于人体四肢的肌肉。

1-3 说明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步骤。

答:分为四步:1.总体设计:分析设计要求,划分功能模块,决定性能参数,调研类似产品,确定总体方案,方案对比定型,编写总体论证书。

2.详细设计:各子系统的设计(各元部件的选择与设计),子系统间的接口设计;3.综合评价:通过不同的评价指标对产品的性能、价格进行综合评价;4.试制与调试:生产样机,进行试验,调试,看最终是否能达到最初的规格和性能指标要求。

1-4 机电一体化产品特点:节能,自动化1-5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接口功能有哪两种?答:接口功能:①输入,输出。

②变换,调整。

2-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械系统与一般的机械系统相比有什么特点?答: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机械系统与传统的机械系统相比,其特点在于:前者不仅要求较高的定位精度,还要求较高的动态响应特性,即响应快、稳定性好。

2-3 丝杆螺母机构的分类及特点?答:丝杆螺母机构分两类:1.滑动丝杆螺母副。

优点:结构简单,加工成本低,具有自锁功能。

缺点:摩擦阻力大,传递效率低(30%~40%)。

2.滚动丝杆螺母副。

优点:摩擦阻力小,传递效率高(92%~98%)。

缺点: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

2-4滚珠丝杆副的传动特点?答:滚珠丝杆副的滚珠丝杆副的有如下特点:1.优点:传动效率高(达90%以上,比滑动丝杆的高2-4倍);灵敏度高,传动平稳;磨损小,寿命长;可消除轴向间隙,提高轴向刚度。

机电一体化简答

机电一体化简答

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及相关技术:机械本体,动力单元,传感检测单元,执行单元,驱动单元,控制及信息处理单元,接口。

机械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系统总体技术。

2、简述传动系统转动惯量,摩擦,阻尼比,刚度,谐振频率,间隙对机电一体化系统性能的影响:转动惯量大会使机械负载增大,系统响应速度变慢,灵敏度降低,固有频率下降容易产生谐振。

摩擦引起动态滞后和系统误差,滑动摩擦导轨易引起爬行现象,低速运动稳定性差。

系统的静摩擦阻尼越大,系统的失动量和反转误差越大,是定位精度降低,加上摩擦速度特性的负斜率,易产生爬行,降低机械的性能。

系统的粘性祝你摩擦越大,系统的稳态误差越大,精度越低。

对于质量大刚度低的机械系统,为例减小振幅、加速度衰减可增大粘性摩擦阻尼。

对于伺服系统的失动量来说,系统刚度越大,失动量愈小。

对于伺服系统的稳定性来说,刚度对开环系统的稳定性没有影响而对闭环系统又很大影响,提高刚度可增加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当外界的激振频率接近或等于系统的固有频率是,系统将产生谐振而不能正常工作。

间隙将是机械传动系统中间隙产生回程误差,影响伺服系统中位置环的稳定性。

有间隙是,应减小位置环增益。

3、①刚性消隙: 在严格控制轮齿齿厚和齿距误差的条件下进行的,调整后齿侧间隙不能自动补偿,但能提高传动刚度。

②柔性消隙法:调整后齿侧间隙可以自动补偿,但方法影响传动平稳性,且传动刚度低,结构也较复杂。

4、偏心轴套:调整两啮合齿轮的中心距,从而消除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齿侧间隙及其造成的换向死区。

斜齿轮:齿轮的厚度在轴向是变化的。

在装配的时候通过改变垫片3的厚度,来调整轴向的相对位置,从而消除间隙。

5、齿轮传动链的级数和各级传动比分配的原则:①最小等效转动惯量原则②质量最小原则③输出轴的转角误差最小原则。

三种原则的选择:1)对于以提高传动精度和减小回程误差为主的降速齿轮传动链,可按输出轴转角误差最小原则设计。

自考机电一体化简答题

自考机电一体化简答题

什么是机电一体化?各国的主要观点有哪些?(P1~3)答: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应用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及系统总体技术等群体技术,在高质量、高精度、高可靠性、低能耗意义上实现多种技术功能复合的最佳功能价值的系统工程技术。

试述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传统机电技术的区别。

(P2)答:传统机电技术的操作控制主要以电磁学原理的各种电器来实现,如继电器、接触器等,在设计中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彼此间的内在联系。

机械本体和电气驱动界限分明,整个装置是刚性的,不涉及软件和计算机控制。

机电一体化技术以计算机为控制中心,在设计过程中强调机械部件和电器部件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整个装置在计算机控制下具有一定的智能性。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向机械工业渗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门多学科领域交叉的新型综合性学科,它是机械工业的发展方向。

数控技术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中的核心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另外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机器人技术。

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是数控技术的理论基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精密机械技术就是数控技术的技术基础。

数字控制是一种借助数字、字符或其它符号对某一工作过程(如加工、测量、装配等)进行可编程控制的自动化方法。

数控技术采用数字控制的方法对某一工作过程实现自动控制的技术。

它集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机械制造技术等多学科、多技术于一体。

数控机床是采用数字控制技术对机床的加工过程进行自动控制的一类机床。

数控系统实现数字控制的装置。

它能够自动输入载体上事先给定的数字量,并将其译码后进行必要的信息处理和运算后,控制机床动作并加工零件。

CNC系统的核心是CNC装置。

试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方法。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过程中,一直要坚持贯彻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系统思维方法,要从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分析研究各个组成要素间的有机联系,从而确定系统各环节的设计方法,并用自动控制理论的相关手段,进行系统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分析,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优化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机电一体化系统由哪些基本要素组成?分别实现哪些功能?机械系统:构造功能;信息处理系统:控制功能;动力系统:动力功能;传感检测系统:计测功能;执行元件系统:操作功能。

1-7.根据不同的接口功能说明接口的种类。

1.根据接口的变换,调整功能:零接口、无源接口、有源接口、智能接口2.根据输入/输出功能:机械接口、物理接口、信息接口、环境接口1-11.说明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评价内容高性能化、低价格化、高可靠性比、智能化、省能化、轻薄短小化、高附加价值化。

2.机械传动部件通常有螺旋传动、齿轮传动、同步带传动、高速带传动、各种非线n???)/?(??i knmaxk传递转矩和转速。

性传动部件等,其主要功能是1?k2-5.丝杆螺母机构的传动形式及选择方法有哪些?(1) 螺母固定、丝杆转动并移动该传动形式因螺母本身起着支承作用,消除了丝杆轴承可能产生的附加轴向窜动,结构较简单,可获得较高的传动精度。

但其轴向尺寸不易太长,刚性较差。

因此只适用于行程较小的场合。

(2) 丝杆转动,螺母移动该传动形式需要限制螺母的转动,故需导向装置。

其特点是结构紧凑、丝杆刚性较好。

适用于工作行程较大的场合。

(3) 螺母转动,丝杆移动该传动形式需要限制螺母移动和丝杆的转动,由于结构较复杂且占用轴向空间较大,故应用较少。

(4) 丝杆固定,螺母转动并移动该传动方式结构简单、紧凑,但在多数情况下,使用极不方便.故很少应用。

(5)差动传动方式多用于各种微动机构中2-16.各级传动比的分配原则是什么?输出轴转角误差最小原则是什么?(1)重量最轻原则? 小功率传动装置各级传动比(等传动比分配,等模数原则)?各级传动比确定,应遵循“先大后小”原则,再由经验、类比方大功率传动装置法和结构设计紧凑等方法确定。

(不等传动比分配,不等模数原则)(2)输出转角误差最小原则为了提高机电一体化系统中齿轮传动系统传递运动的精度,各级传动比应按“先小后大”原则分配,以便降低齿轮的加工误差、安装误差以及回转误差对输出转角精度的影响。

设齿轮传动系统中各级齿轮的转角误差换算到末级输出轴上的总转角误为,则:3)等效转动惯量最小原则各传动轴转动惯量等效到电机轴上的等效转动惯量最小。

(机械传动部分响应特性最佳原则)。

2-18.谐波齿轮传动有何特点?传动比的计算方法是什么?答:(1)谐波齿轮传动特点有:结构简单、传动比大、传动精度高、回程误差小、噪声低、传动平稳、承载能力强、效率高等特点。

谐波齿轮传动的波发生器相当于行星轮系的转臂,柔轮相当于行星轮,刚轮则相当于中心轮。

故谐波齿轮传动装置的传动比可以应用行星轮系求传动比的方式来计算。

设Wg、Wr、WH分别为刚轮、柔轮和波形发生器的角速度,则2-20.齿轮传动的齿侧间隙的调整方法有哪些?圆柱齿轮传动、斜齿轮传动、锥齿轮传动、弹簧2-25.轴系部件的基本要求旋转精度、刚度、抗振性、热变形、轴上零件的布置3.执行元件的种类?对执行元件的基本要求?1)电动势执行元件、液动式~、气动式~ 2)惯性小,动力大、体积小,重量轻、便于维修安装、宜于微机控制3-5.直流伺服电机控制方式的基本形式是什么?1)晶闸管直流调速驱动:主要通过调节触发装置控制晶闸管的触发延迟角(控制电压的大小)来移动触发脉冲的相位,从而改变整流电压的大小,使直流电动机电枢电压的变化易于平滑调速。

2)晶体管脉宽调理驱动:当输入一个直流电压U时,就可得到一定宽度与U成比例的脉冲方波来给伺服电动机电枢回路供电,通过改变脉冲宽度来改变电枢回路的平均电压,从而得到不同大小的电压值Ua,使直流电动机平滑调速。

3-6.简述PWM直流驱动调速、换向的工作原理。

这两组和VT4和VT1VT3、 VT2如果改变加到就可,管子基极上控制脉冲的正负和导通率μ以改变电动机的转向和转速。

3-10.简述步进电机的工作原理。

通常电机的转子为永磁体,当电流流过定子绕组时,定子绕组产生一矢量磁场。

该磁场会带动转子旋转一角度,使得转子的一对磁场方向与定子的磁场方向一致。

当定子的矢量磁场旋转一个角度。

转子也随着该磁场转一个角度。

每输入一个电脉冲,电动机转动一个角度前进一步。

它输出的角位移与输入的脉冲数成正比、转速与脉冲频率成正比。

改变绕组通电的顺序,电机就会反转。

所以可用控制脉冲数量、频率及电动机各相绕组的通电顺序来控制步进电机的转动。

简述步进电机步距角大小的计算方法。

3-11.步进电动机走一步所转过的角度称为步距角,可按下面公式计算0360??Zm为步进电动机运行的拍数。

通常等于相Z 为转子上的齿数;m式中),双拍时(m=KNN为电动机的相数,单拍时K=1K=2数或相数整数倍,3-12.简述步进电机的环形分配方式。

采用计算机软件,利用查表或计算方法来进行脉冲的环形分配,简称软环分。

①采用专用环形脉冲分配器采用小规模集成电路搭建而成环形脉冲分配器。

③②.件。

3-13.简述步进电机的运行特性。

分辨力、静态特性(静转矩、矩-角转矩、静态稳定区)、动态特性(动态稳定区、启动转矩Tq、最高连续运行频率及矩-频特性、空载启动频率与惯-频特性)4-2.试说明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特点及选用要点。

较完善的中断系统,足够的储存容量,完备的输入/输出通道和实时时钟;字长,速度,指令。

4-17.试说明光电耦合器的光电隔离原理。

作用?光电隔离电路主要由光电耦)1合器的光电转换元件组成,如下图可知,a 控制输出时,从上图所示.非微机输出的控制信号经74LS04的发门反相后,加到光电耦合器G光二极管正端。

当控制信号为高电发光二极管不导通,因此,经反相后,平时,加到发光二极管正端的电平为低电平,没有光发出。

这时光敏晶体管截止,输出信号几乎等于加在光敏晶体管集电极上的电源电压。

当控制信号为低电平时,发光二极管导通并发光,光敏晶体管接收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而导通,于是输出端的电平几乎等于零。

同样的道理,可将光电耦)可将输入与输出端两部分电路的地线分所示。

2b合器用于信息的输入,如上图开,各自使用一套电源供电、可以进行电平转换、提高驱动能力 I/O微机应用系统控制的可靠性设计分析方法是什么?4-16. 光电隔离电路设计、信息转换电路设计试说明检测传感器的选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4-19.1、传感器的选用原则:主要是依据传感器的使用要求和被控制对象的控制精度要求选择适用的传感器。

2、传感器选用的注意事项:在确保主要性能参数和指标的条件下,适当可放宽次要的性能指标和指标要求,以便获得较高的性能价格比。

注意:不能盲目的追求传感器各种性能指标均高的传感器选择方法或原则。

6-1.稳态设计和动态设计包含哪些内容?A)稳态设计包括使系统的输出运动参数达到技术要求、执行元件(如电动机)的参数选择、功率(或转矩)的匹配及过载能力的验算、各主要元部件的选择与控制电路设计、信号的有效传递、各级增益的分配、各级之间阻抗的匹配和抗干扰措施等,并为后面动态设计中的校正补偿装置的引入留有余地。

B)动态设计主要是设计校正补偿装置,是系统满足动态技术指标要求,通常要进行计算机仿真,或借助计算机进行进行辅助设计。

6-8.何谓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可靠性?机电一体化可靠性是指,系统(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

6-9.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失效与故障有何异同?同:是一种破坏系统(产品)工作能力的事件,它们越频繁可靠性就越低。

异:产品不能完成规定功能称为失效;对于可修复的系统(产品)称为故障。

6-10.保证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可靠性的方法有哪些?提高系统(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质量;冗余技术;诊断技术。

7-7.直线插补与圆弧插补有何区别?直线:给出两端点间的插补数字信息,借此信息控制刀具的运动,加工出预期的直线。

圆弧:给出两端点间的插补数字信息,借此信息控制刀具的运动,加工出预期的圆弧。

4、光电隔离电路的主要作用有哪些方面?1、可将输入与输出两部分电路的地线分开,各自使用一套电源供电2、可以进行电平转换3、提高驱动能力6-3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典型负载有哪些?说明以下公式的含义:答:典型负载是指惯性负载、外力负载、弹性负载、摩擦负载(滑动摩擦负载、粘性摩擦负载、滚动摩擦负载等)。

对具体系统而言,其负载可能是以上几种典型负载的组合,不一定均包含上述所有负载项目。

1、选择滚珠丝杠副支承方式A)、单推-单推式支承,特点:两端止推轴承可使滚珠丝杆产生预拉伸力,提高了丝杆安装刚度,预拉力越大,轴承寿命降低,低于双推-双推式支承。

B)、双推-筒支式支承,特点:滚珠丝杆一端固定并产生一定预拉伸力,另一端筒支可适当的提高丝杆安装刚度,丝杆无热变形应力,适用于中速,传动精度较高的长丝杆传动系统。

C)、双推-双推式支承,特点:两端止推轴承可使滚珠丝杆产生较大的预拉伸力,丝杆安装刚度最高,预拉力随温度变化而变化,两端轴承预紧力不均。

适用于高刚度,高转速,高精度的精密丝杆传动系统。

D)、双推-自由式支承,特点: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丝杆刚度较差,承载能力低,常用于轻载,低速,垂直安装的丝杆传动。

2、直流(DC)伺服电动机的驱动要实现对直流电动机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调节控制,通常可用两种驱动控制方式:晶体管直流脉宽调制驱动,晶闸管直流脉宽调速驱动。

A)、脉宽调速驱动(PWM)工作原理:当输入一个直流控制电压U时就可得到一定宽度与U成比例的脉冲方波给伺服电机电枢回路供电,通过改变脉冲宽度来改变电枢回路的平均电压,从而得到不同大小的电压值Ua,使直流电动机平滑调速。

设开关S周期性地闭合、断开,闭和开的周期是T。

在一个周期T内,闭合的时间是τ,开断的时间是T—τ,若外加电源电压U为常数,则电源加在电动机电枢上的电压波形将是一个方波列,其高度为U,宽度为τ,则一个周期内电压的平均值为Ua=1/T?oτUdt=τ/TU=μU,式中μ--导通率。

又称占空系数,μ=τ/T。

B)、直流电动机的方向控制为使电动机实现双向调速,多采用桥式电路,其工作原理与线性放大桥式电路相似。

电桥由四个大功率晶体管VT1—VT4组成。

如果在VT1和VT3的基极上加以正脉冲的同时,在VT2和VT4的基极上加负脉冲,这时VT1和VT3导通,VT2和VT4截止,电流沿+90V→c→VT1→d→M→b→VT3→a→0V的路径流通,设此时电动机的转向为正向。

反之,如果在晶体管VT1和VT3的基极上加负脉冲,在VT2和VT4的基极上加正脉冲,则VT2和VT4导通,VT1和VT3截止,电流沿+90V→c→VT2→b的路径流通,电流的方向与前一情况相反,电动机反向旋转,0V→a→VT4→d→M→.显然,如果改变加在VT1和VT3、VT2和VT4这两组管子基极上控制脉冲的正负和导通率μ,就可以改变电动机的转向和转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