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20160 中国联通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子业务云平台接入技术规范 V1.0

合集下载

中国联通家庭宽带多媒体应用盒端规范业务承载规范分册

中国联通家庭宽带多媒体应用盒端规范业务承载规范分册

中国联通企业企业原则QB/CUxxx—202320230-0X-XX公布20230-0X-XX实行中国联通企业中国联通家庭宽带多媒体应用盒端规范业务承载规范-JVM分册目录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引用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有关术语和缩略语解释.......................................................... 错误!未定义书签。

4目旳.......................................................................... 错误!未定义书签。

5国际规范规定及阐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Java虚拟机Java Virtual Machine ................................................ 错误!未定义书签。

JSR 139 CLDC 1.1...........................................................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应用环境Application Environment...............................................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联通光传送网(OTN)技术规范v1.1

中国联通光传送网(OTN)技术规范v1.1

中国联通光传送网(OTN)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hina Unicom OTN Equipment(v1.0)中国联通公司发布目次目次 (I)前言 (IV)中国联通光传送网(OTN)技术规范 (1)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缩略语 (1)4 OTN系统组成与结构 (4)4.1 OTN系统的组成 (4)4.2 OTN系统分层结构 (5)4.3 OTN网络分域 (5)4.4 OTN网络参考点 (5)5 接口要求 (6)5.1 OTN接口结构 (6)5.2 OTN帧结构 (8)5.2.1 OTUk 帧结构 (8)5.2.2 ODUk 帧结构 (8)5.2.3 OPUk帧结构 (8)5.3 OTN开销 (9)5.3.1 OTS、OMS 和Och的开销(可选) (9)5.3.2 OTUk、ODUk和OPUk的开销 (9)5.3.3 开销描述 (10)5.4 维护信号 (11)5.4.1 维护信号概述 (11)5.4.2 OTUk维护信号 (12)5.4.3 ODUk维护信号 (12)6 复用和映射结构 (13)6.1 复用和映射结构 (13)6.2 比特速率和容量 (16)6.3 OPUk虚级联 (18)6.4 客户信号的映射 (18)6.4.1 SDH业务 (18)6.4.2 OTUk业务 (18)6.4.3 以太网业务 (19)7 OTN设备类型和基本要求 (19)7.1 设备类型 (19)7.1.1 OTN终端复用设备 (19)7.1.2 OTN电交叉连接设备 (20)7.1.3 OTN光交叉连接设备 (21)7.1.4 OTN光电混合交叉连接设备 (22)7.2 设备功能要求 (23)7.2.1 业务接口适配功能 (23)7.2.2 线路接口处理功能 (23)7.2.3 ODUk调度功能 (23)7.2.4 光复用段和传输段处理 (23)7.2.5 OCh调度功能 (23)7.2.6 OTN开销处理 (24)7.3 OTU光接口参数 (24)8 ROADM设备技术及管理要求 (25)8.1 ROADM设备技术要求 (25)8.1.1 ROADM设备上下波能力 (26)8.1.2 ROADM设备的光波长区分配 (26)8.1.3 ROADM设备性能要求 (26)8.2 ROADM设备管理要求 (27)8.2.1 功率管理功能 (27)8.2.2 波长管理功能 (27)9 系统性能要求 (28)9.1 假设参考光通道 (28)9.2 误码性能 (28)9.3 抖动和漂移特性 (29)9.3.1 OTN网络接口的输出抖动 (29)9.3.2 OTN接口的输入抖动容限 (29)10 OTN保护要求 (30)10.1 通用要求 (30)10.1.1 拖延计时器 (30)10.1.2 等待恢复时间 (31)10.1.3 操作类型 (31)10.1.4 APS 信令通道 (31)10.1.5 倒换类型 (31)10.1.6 倒换性能 (31)10.2 OCh 1+1保护 (31)10.3 ODUk 1+1SNC保护 (32)10.3.1固有监视SNC/I(可选支持) (32)10.3.2非介入监视SNC/N (32)10.3.3子层SNC/S(可选支持) (32)11 监控通道要求 (32)11.1 光监控通道(OSC)要求 (33)11.2 电监控通道(ESC)要求 (33)12 OTN同步实现方式 (33)13 控制平面功能要求(可选) (33)13.1 控制平面基本功能要求 (33)13.2 路由功能要求 (34)13.3 自动发现功能要求 (34)13.4 连接类型 (34)13.5 保护恢复要求 (35)13.5.1 光层保护恢复类型 (35)13.5.2 电层保护恢复类型 (35)13.5.3 光电混合保护恢复要求 (35)13.6 控制平面可靠性要求 (35)14 网络管理要求 (36)14.1 网元管理功能 (36)14.1.1 故障管理 (36)14.1.2 性能管理 (38)14.1.3 配置管理 (40)14.2 子网管理功能 (43)14.3 DCN管理功能 (46)前言随着各种业务对带宽需求的不断增长,大颗粒电路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加,同时适合传送多粒度、具备全业务的适配能力、强大的管理维护能力、高效的业务调度能力以及有效的保护恢复能力的OTN技术也已经成熟。

中国联通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技术要求 第一分册 VoLTE终端技术要求 v1.1

中国联通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技术要求 第一分册 VoLTE终端技术要求 v1.1

QB/CU 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中国联通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技术要求第一分册:VoLTE终端技术要求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hina Unicom LTE Digital Cellular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Mobile StationVolume I: VoLTE Mobile StationV1.12016-xx-xx发布2016-xx-xx实施目次目次 (I)前言 (II)中国联通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技术要求第一分册VoLTE终端技术要求v1.1 (1)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缩略语 (2)4 概述 (3)4.1 VoLTE终端设备在接入系统逻辑结构中的位置 (3)5卡槽要求 (4)6 VoLTE终端基本配置要求 (4)7 VoLTE终端功能要求 (4)7.1 基本功能要求 (4)7.1.1 无线功能要求 (4)7.1.2 IMS控制面要求 (6)7.1.3 IMS媒体面要求 (7)7.1.4 SRVCC (8)7.1.5 语音方案选择策略要求 (9)7.2 VoLTE业务要求 (9)7.2.1 语音业务要求 (9)7.2.2 视频业务要求 (10)7.2.3 短消息要求 (10)7.2.4 补充业务要求 (11)7.2.5 并发业务能力要求 (12)7.2.6 互通要求 (12)7.2.7 IMS紧急呼叫要求 (12)7.2.8 人机界面要求 (12)7.2.9 APN参数设置要求 (13)附录A(资料性附录)修订记录 (13)前言本标准的制定是为保证中国联通公司VoLTE终端能满足中国联通VoLTE网络需求,并为终端设备的开发生产提供依据。

本标准规定中国联通VoLTE终端设备基本测试方法。

本标准的附录为规范的组成部分,如无特殊说明和本规范正文具有同等约束力。

本标准是中国联通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的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名称及结构如下:a) 《中国联通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技术规范总册:总体技术要求 V4.0》;b) 《中国联通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测试规范总册:总体测试规范 V4.0》;c)《中国联通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技术要求第一分册 VoLTE终端技术要求v2.0》;d)《中国联通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测试规范第一分册 VoLTE终端测试规范v2.0》今后,中国联通将根据LTE业务和功能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和增加相应分册。

中国联通综合增值业务平台(VASP)接口测试规范(总册)V1.0

中国联通综合增值业务平台(VASP)接口测试规范(总册)V1.0

中国联通综合增值业务平台(VASP)接口测试规范(总册)(V0.1)中国联通公司发布目次目次 (I)前言 (4)中国联通综合增值业务平台(V ASP)接口测试规范(总册)V1.0 (5)1 范围 (5)2 规范性引用文件 (5)3 缩略语 (5)4 测试环境 (6)4.1 测试结构 (6)4.2 测试环境设备 (6)4.3 测试的前提条件 (7)5 业务系统与CP/SP的接口测试方法 (7)5.1 Parlay X业务测试 (7)5.2 Parlay API业务测试 (7)5.3 WAP Pull业务测试 (7)5.3.1 后付费用户使用WAP业务 (7)6 业务管理系统与CP/SP的接口测试方法 (8)6.1 内容管理与SP/CP的接口 (8)6.1.1 内容上载接口 (8)6.1.2 内容测试结果通知 (9)6.1.3 内容状态:申请、测试、正常、停止等更新接口 (11)6.1.4 内容变更申请 (16)6.1.5 内容状态查看 (21)7 业务系统与业务管理系统的接口测试方法 (22)7.1 逻辑控制中心和AAA的接口 (22)7.1.1 连接操作(Bind Operation) (22)7.1.2 去连接操作(Unbind Operation) (23)7.1.3 链路查询操作(HandSet Operation) (23)7.1.4 鉴权操作(CheckPrice Operation) (23)7.1.5 鉴权确认操作(CheckPriceCnfm Operation) (25)7.1.6 在线内容网关和AAA接口 (26)7.2 HTTP Proxy和AAA的接口 (28)7.3 逻辑控制中心和认证鉴权信息库的接口 (28)7.3.1 Web Service接口 (28)7.3.2 FTP接口 (29)7.4 各业务引擎和内容管理的接口 (29)7.4.1 内容新增功能 (29)7.4.2 内容删除功能 (31)7.4.3 内容变更功能 (32)7.4.4 用户使用内容功能 (34)7.5 各业务引擎和终端卡管理的接口 (35)7.5.1 WAP业务引擎和终端卡管理接口 (35)7.5.2 SMS业务引擎和终端卡管理接口 (36)7.5.3 MMS业务引擎和终端卡管理接口 (37)7.5.4 LCS业务引擎和终端卡管理接口 (37)7.5.5 彩E业务引擎和终端卡管理接口 (38)7.5.6 流媒体业务引擎和终端卡管理接口 (38)7.5.7 PUSH业务引擎和终端卡管理接口 (38)7.5.8 JA V A下载业务引擎和终端卡管理接口 (39)7.6 路由管理和全国配置信息管理模块的接口 (39)7.7 内容监控和内容管理的接口 (40)7.7.1 内容摘要传递接口 (40)7.7.2 内容同步接口 (40)7.7.3 过滤关键字信息同步接口 (41)7.7.4 过滤日志信息同步接口 (41)8 V ASP与BSS的接口测试方法 (41)8.1 SP信息同步接口 (41)8.1.1 新增SP信息 (42)8.1.2 修改SP信息 (42)8.1.3 删除SP信息 (43)8.1.4 文件接口 (43)8.2 业务信息同步接口 (44)8.2.1 新增业务信息 (44)8.2.2 修改业务信息 (44)8.2.3 删除业务信息 (45)8.2.4 文件接口 (45)8.3 产品信息同步接口 (46)8.3.1 新增产品信息 (46)8.3.2 修改产品信息 (46)8.3.3 删除产品信息 (47)8.3.4 文件接口 (47)8.4 内容信息同步接口 (48)8.4.1 新增内容信息 (48)8.4.2 修改内容信息 (48)8.4.3 删除内容信息 (49)8.4.4 文件接口 (50)8.5 订购关系同步接口 (50)8.5.1 BSS发起的订购关系 (50)8.5.2 V ASP发起的订购关系 (51)8.5.3 文件接口 (53)8.6 话单同步接口 (53)8.7 全网用户终端信息同步接口 (54)8.7.1 新增用户号码与终端信息对应关系 (54)8.7.2 修改用户号码与终端信息对应关系 (54)8.7.3 删除用户号码与终端信息对应关系 (55)8.7.4 用户号码与终端信息对应关系文件接口 (55)8.7.5 新增终端信息 (56)8.7.6 修改终端信息 (56)8.7.7 删除终端信息 (57)8.7.8 终端信息文件接口 (57)8.8 用户开户接口 (58)8.9 用户号段信息同步接口 (58)8.10 用户信息同步接口 (59)8.10.1 新建用户 (59)8.10.2 新建用户与NAI的关系 (59)8.10.3 解除用户与NAI关系 (60)8.10.4 新建IMSI与MDN关系 (60)8.10.5 解除IMSI与MDN关系 (61)8.10.6 换卡 (61)8.10.7 改号 (62)8.10.8 销户 (62)8.10.9 预约销户 (63)8.10.10 取消预约销户 (63)8.10.11 用户状态 (64)8.10.12 变更用户状态 (64)8.10.13 变更NAI状态 (65)8.10.14 变更用户类型 (65)8.10.15 文件接口 (66)前言本标准体系规定了中国联通综合增值业务平台在网络中的位置、系统架构、组网结构、业务系统功能、业务管理功能、接口协议、设备规范、设备测试方法、接口测试方法等内容。

251(2016) 中国联通物联网平台业务能力总体技术要求 V1.0

251(2016) 中国联通物联网平台业务能力总体技术要求 V1.0

QB/CU 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QB/CU W31-251(2016)中国联通物联网平台业务能力总体技术要求China Unicom Internet of things platform General technical requirements(V1.0)2016-12-13发布2016-12-13实施QB/CU W31-251(2016) 中国联通物联网平台业务能力总体技术要求 V1.0目次目次 (I)前言 (I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缩略语和术语 (1)3.1缩略语 (1)3.2术语和定义 (2)4业务能力概述 (2)5连接管理能力 (2)5.1用户管理能力 (3)5.1.1用户管理 (3)5.1.2用户访问控制 (4)5.2SIM卡管理能力 (5)5.2.1SIM卡数据接收管理 (5)5.2.2SIM卡基本信息管理 (5)5.2.3SIM卡详细信息管理 (5)5.2.4SIM卡群组管理 (5)5.2.5SIM卡控制管理 (6)5.2.6SIM卡防欺诈管理 (6)5.2.7策略控制管理 (6)5.2.8自动化规则管理 (7)5.2.9自定义字段管理 (7)5.2.10IMEI管理 (7)5.2.11SIM卡状态诊断 (7)5.2.12SIM卡更换 (8)5.2.13SIM卡预定变更 (8)5.2.14网络状态图形显示 (8)5.2.15自动开通功能 (8)5.3订购及资费管理能力 (9)5.3.1客户账户管理 (9)5.3.2企业账户销户 (9)5.3.3变更历史记录与查询 (9)5.3.4通信计划相关 (9)5.3.5SIM卡订购预置条件 (9)5.3.6SIM卡订单管理 (9)5.3.7自动化订购管理 (10)5.3.8批量操作管理 (10)5.3.9SIM续约队列 (10)QB/CU W31-251(2016) 中国联通物联网平台业务能力总体技术要求 V1.05.3.10SIM卡价格管理 (10)5.3.11资费套餐管理 (11)5.3.12SIM卡用量限额重置 (12)5.4计费管理能力 (12)5.4.1计费条件 (12)5.4.2分区域计费 (12)5.4.3计费组计费 (13)5.4.4话单采集 (13)5.4.5费用计算 (13)5.4.6账务处理 (13)5.4.7账单管理 (14)5.4.8企业账户计费 (14)6应用支撑能力 (15)6.1运营商公告 (15)6.2故障诊断能力 (15)6.3数据分析能力 (15)6.4接入验证能力 (15)6.4.1接入管理 (15)6.4.2认证授权 (15)6.4.3流量控制 (16)6.4.4重发功能 (16)6.5资源管理能力 (16)6.5.1集团客户信息管理 (16)6.5.2成员客户信息管理 (16)6.5.3码号数据接收管理 (16)6.5.4码号与发展省对应关系管理 (17)6.5.5web服务API (17)6.6维护管理能力 (17)6.7统计分析能力 (17)6.8知识库 (17)6.9报表功能 (18)6.10短消息能力 (18)6.11定位能力 (18)6.12安全服务能力 (18)前言随着物联网产业技术的日趋成熟,商业模式逐步形成,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基于位置/时间/服务用量/群组的SIM卡管控、自助服务、SIM卡安全、多样灵活的资费套餐、计费方式、能力共享等物联网M2M特色的功能需求迫切。

2020年中国联通融合通信管理平台运维支撑定制服务项目技术规范书(1)

2020年中国联通融合通信管理平台运维支撑定制服务项目技术规范书(1)

2020年中国联通融合通信管理平台运维支撑定制服务项目技术规范书运营支撑部2019年12月1总体外包内容融合通信管理平台联通融合通信平台是一款超高清4K、高融合、低成本、稳定可靠的互联网化音视频通信产品。

系统采用云化部署,分权分域设计。

通过展会支撑、售前沟通、提供解决方案、系统运维和处理用户反馈的问题等运维支撑工作,以及会议支撑工作,提升用户体验,提升平台品牌形象。

2各外包模块内容和要求2.1运维支撑2.1.1展会支撑·各种规模展会的前期筹备、支撑讲解、需求反馈整理,例如上海联通合作伙伴大会、山东潍坊5G产业峰会、MWC大会等。

2.1.2售前沟通·根据解用户现状和需求,与用户进行技术交流,解答用户关于技术和设备方面的疑问。

2.1.3解决方案·根据用户的现状及需求,出具解决方案、工程报价等各类信息。

2.1.4集团内部系统运维·根据集团内部情况,解决融合通信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并进行整理汇报,出具解决方案,解决问题。

2.1.5集团内部硬件保障·网真终端使用保障,解决融合通信所遇到的各类硬件问题,与厂家密切沟通,保障正常使用。

2.1.6配置账号·为集团、省份配置系统账号,对于试用账号,到期后应负责回收。

2.1.7处理微信群问题·负责处理省份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通过维护微信群反映的问题。

2.1.8处理电话问题·负责处理省份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通过维护电话反映的问题。

2.1.9处理集团或者省份邮件·负责处理省份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通过维护邮箱反映的问题。

2.1.10处理工单·负责处理省份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通过维护工单反映应的问题,并负责进行统计分析。

2.1.11系统培训·根据集团安排和省分需求,为各省分地市做系统培训。

2.1.12数据库数据分析·根据需要,出具数据库数据分析和数据分析报表。

2.1.13测试支撑·组织、协调、参与系统的更新发版的测试使用。

1932012中国联通物联网业务支撑平台及接口规范v10

1932012中国联通物联网业务支撑平台及接口规范v10

中国联通通信企业标准QB/CU 193-2012中国联通物联网业务支撑平台及接口规范China Unicom M2M Service Support Platform & Interface Specification(v1.0)2012-5-14发布2012-5-14实施中国联通公司发布目录1.范围 (1)2.引用标准 (1)3.缩略语 (2)4.总体概述 (3)4.1.M2MSP系统定位 (3)4.2.M2MSP接口说明 (4)5.功能架构 (5)5.1.功能架构图 (5)5.2.功能子系统 (5)5.2.1.业务合作共赢子系统 (5)5.2.2.业务门户子系统 (7)5.2.3.业务运营子系统 (7)5.2.4.资源管理子系统 (7)5.2.5.流程支撑子系统 (11)5.2.6.智能管道子系统 (12)6.主要流程描述 (13)6.1.业务支撑流程 (13)6.1.1.制卡数据导入 (13)6.1.2.产品发布 (14)6.1.3.客户资料管理 (15)6.1.4.嵌入式SIM卡出售 (16)6.1.5.测试号管理 (16)6.1.6.业务受理 (20)6.1.7.停开机 (23)6.1.8.计费 (26)6.2.业务管理流程 (27)6.2.1.M2MSP与物联网终端接口流程 (27)6.2.2.M2MSP与物联网应用接口流程 (27)6.2.3.能力集成开放 (27)7.接口要求 (30)7.1.实时接口 (30)7.1.1.BM实时接口 (30)7.1.2.Mx类实时接口 (33)7.1.3.UMMP实时接口 (38)7.1.4.AM类实时接口 (38)7.1.5.MO实时接口 (42)7.1.6.ME类实时接口 (42)7.2.1.BM文件接口 (50)7.2.2.Mx类文件接口 (53)7.2.3.MO文件接口 (53)8.平台要求 (53)8.1.主机设备的要求 (53)8.2.存储设备的要求 (54)8.3.备份设备的要求 (55)8.4.时间同步的要求 (55)8.5.电源/环境要求 (55)8.6.数据库系统的要求 (56)8.7.中间件要求 (57)8.8.性能要求 (58)8.8.1.系统处理能力 (58)8.8.2.系统恢复能力 (58)8.9.可靠性要求 (58)8.9.1.系统稳定性 (58)8.9.2.备份与恢复 (59)8.10.安全性要求 (59)8.10.1.系统安全 (59)8.10.2.数据安全 (60)8.10.3.应用安全 (60)8.10.4.网络安全 (60)8.10.5.口令账户安全要求 (61)附录 A.(规范性附录)终端编号 (61)附录 B.(规范性附录)响应码定义 (62)附录 C.(规范性附录)告警代码 (63)附录 D.(规范性附录)完整版UMMP协议 (64)D.1.协议概述 (64)D.1.1.设计目标 (64)D.1.2.接口描述 (65)D.1.3.协议栈 (67)D.2.协议通信方式 (71)D.2.1.协议端口 (71)D.2.2.连接方式 (71)D.2.3.字节序 (73)D.2.4.协议序列号和事务序列号 (73)D.2.5.同步与异步通信模式 (74)D.2.6.心跳消息 (74)D.2.7.异常与重发 (74)D.3.协议安全机制 (75)D.3.1.通信安全性 (75)D.3.3.协议报文交互流程 (76)D.3.4.报文消息体详细定义 (91)附录 E.(规范性附录)简化版UMMP协议 (105)E.1.适用场景描述 (105)E.2.CS域(短信)承载物联网数据交互方式 (106)E.3.协议定义 (106)附录 F.(规范性附录)UAAP协议 (107)F.1.接口概述 (107)F.1.1.设计目标 (107)F.1.2.接口定义 (108)F.2.终端监测控制接口 (108)F.2.1.协议概述 (108)F.2.2.详细接口定义 (114)F.2.3.交互流程描述 (137)F.3.应用数据传输接口 (142)F.3.1.协议概述 (142)F.3.2.详细报文定义 (146)F.3.3.交互流程描述 (149)附录G.(规范性附录)UMMP TLV定义 (152)G.1.TLV格式说明 (152)G.2.通信协议相关TLV (152)G.3.配置参数相关TLV (156)G.4.状态参数相关TLV (156)G.5.软件升级相关TLV (157)前言基于中国联通物联网业务滚动发展规划,结合当前物联网发展的现状,中国联通拟建设物联网业务支撑平台,对物联网业务提供统一的支撑、管理和维护。

中国联通电子渠道MINI电子营业厅平台技术规范V1.0

中国联通电子渠道MINI电子营业厅平台技术规范V1.0

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中国联通电子渠道MINI电子营业厅平台技术规范China Unicom Electronic Channel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MiniElectronic Business Hall Platform(V1.0)2010-12-22 发布2010-12-22 实施目录前言 (I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名词解释 (1)4 基本功能 (1)4.1 充值缴费 (1)4.2 购买电子卡 (2)4.3 号卡销售 (2)4.4 话费查询 (2)4.5 银行卡余额查询 (2)4.6 增值业务受理 (2)4.7 终端管理 (2)5 系统软件功能架构 (3)6 系统网络拓扑 (4)7 系统定位 (4)8 主要业务流程 (6)8.1.1 充值缴费 (6)8.1.2 话费查询 (7)8.1.3 2G号卡销售 (8)8.1.4 3G号卡销售 (10)9 接口 (11)9.1 与网厅交费系统接口 (11)9.1.1 购买电子卡 (11)9.1.1.1 接口描述 (11)9.1.1.2 请求报文 (11)9.1.1.3 应答报文 (12)9.1.2 直充 (12)9.1.2.1 接口描述 (12)9.1.2.2 请求报文 (12)9.1.2.3 应答报文 (13)9.1.3 银行卡余额查询 (13)9.1.3.1 接口描述 (13)9.1.3.2 请求报文 (13)9.1.3.3 应答报文 (14)9.1.4 银行卡支付 (14)9.1.4.1 接口描述 (14)9.1.4.2 请求报文 (14)9.1.4.3 应答报文 (14)9.1.5 银行卡冲正 (15)9.1.5.2 请求报文 (15)9.1.5.3 应答报文 (15)9.1.6 手机交费接口 (16)9.1.6.1 应交费用查询接口 (16)9.1.6.2 手机交费接口 (17)9.1.7 固网交费接口 (19)9.1.7.1 应交费用查询接口 (19)9.1.7.2 固网交费接口 (20)9.2 2G号卡销售接口 (22)9.2.1 资源验证接口 (22)9.2.1.1 接口描述 (22)9.2.1.2 请求报文 (22)9.2.1.3 应答报文 (23)9.2.2 客户资料验证接口 (25)9.2.2.1 接口描述 (25)9.2.2.2 请求报文 (25)9.2.2.3 应答报文 (26)9.2.3 移动号码查询接口 (30)9.2.3.1 接口描述 (30)9.2.3.2 请求报文 (30)9.2.3.3 应答报文 (32)9.2.4 业务返销预提交接口 (32)9.2.4.1 接口描述 (32)9.2.4.2 请求报文 (33)9.2.4.3 应答报文 (35)9.2.5 订购信息合法性验证与费用计算接口 (35)9.2.5.1 接口描述 (35)9.2.5.2 请求报文 (36)9.2.5.3 应答报文 (40)9.2.6 开户信息预提交接口 (41)9.2.6.1 接口描述 (41)9.2.6.2 请求报文 (41)9.2.6.3 应答报文 (52)9.2.7 订单提交接口 (53)9.2.7.1 接口描述 (53)9.2.7.2 请求报文 (53)9.3 3G号卡销售接口 (55)9.3.1 号码查询接口 (56)9.3.1.1 接口描述 (56)9.3.1.2 请求报文 (56)9.3.1.3 应答报文 (57)9.3.2 号码预占接口 (58)9.3.2.1 接口描述 (58)9.3.2.2 请求报文 (58)9.3.2.3 应答报文 (59)9.3.3 客户资料验证/订购信息合法性及费用计算/开户预提交组合接口609.3.3.1 接口描述 (60)9.3.3.2 请求报文 (60)9.3.3.3 响应报文 (69)9.3.4 开户提交接口 (71)9.3.4.1 接口描述 (71)9.3.4.2 请求报文 (71)9.3.4.3 应答报文 (73)9.4 与Mini终端的接口 (74)前言中国联通已经建成一级架构的电子渠道系统,包括网上营业厅、手机营业厅、短信营业厅、自助终端等应用系统,具备了WEB、等多种客户接触渠道,涵盖了信息提供、产品销售、客户服务和业务受理等4大服务职能,累计建设了约18个应用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B/CU 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QB/CU W21-184(2016)中国联通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子业务云平台接入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hina Unicom cloud platform Access of business for IoTSmart Home(V1.0)2016-12-01发布2016-12-01实施目录前言 (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缩略语 (1)4系统总体架构 (2)5第三方子业务云平台接入 (2)5.1 业务流程 (2)5.2 鉴权 (3)5.3 功能模块 (3)6 性能要求 (7)6.1 处理性能 (7)6.2 系统时延 (7)前言本标准是《中国联通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子业务云平台接入技术规范V1.0》。

本标准规定了中国联通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第三方子业务云平台接入的流程、鉴权和功能要求等相关内容,为中国联通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第三方子业务云平台接入的开发提供依据。

本标准是中国联通物联网系列标准之一。

该系列标准目前包含的标准名称如下:《中国联通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整合管理平台技术规范 V1.0》《中国联通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整合管理平台测试规范 V1.0》《中国联通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设备接入技术规范总册 V1.0》《中国联通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设备接入技术规范 IP分册 V1.0》《中国联通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设备接入测试规范 IP分册 V1.0》《中国联通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APP应用开发技术规范V1.0》《中国联通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子业务云平台接入技术规范V1.0》本标准对中国联通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第三方子业务云平台接入过程中需要规范的内容提出了全面要求,是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第三方子业务云平台接入实现过程中需要遵从的纲领性文件,主要规定了中国联通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第三方子业务云平台接入在流程、功能、和鉴权等方面的要求。

本标准主要适用于中国联通物联网业务发展及智能家居业务第三方子业务云平台接入建设期间为相关规划与建设、系统设计、管理和维护等提供技术依据。

同时,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本标准也会适时推出后续版本,保证规范的适用性。

本标准由中国联通集客部提出并由中国联通技术部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联通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联通公司。

中国联通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第三方子业务云平台接入技术规范V1.0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支持物联网应用的中国联通智能家居业务第三方子业务云平台接入的技术要求,规定了流程、功能、鉴权等相关内容,为中国联通物联网智能家居业务第三方子业务云平台接入的设计、研发和测试等提供技术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1]QB/CU 118-2012 《中国联通物联网终端总体技术规范v1.0》[2]YD/T 2437-2012《物联网总体框架与技术要求》3 缩略语4 系统总体架构接入PC Web iOS/Android APP 微信……合作伙伴门户用户自服务门户运营管理平台能力开放平台内部接入控制能力开放服务能力开放服务业务服务(A-PaaS)合作伙伴用户服务设备管理结算账务增值服务运维服务…第三方平台支付平台家居厂商联通华盛能力开放平台小区物业技术服务(I-PaaS)通用技术组件缓存服务通知服务流程引擎文件服务消息引擎日志服务规则引擎事件服务分布式服务框架静态页面加速静态页面加速数据采集与交换数据存储层关系数据库(MySQL )文档数据库(MongoDB )数据分析数据库(Hadoop/Storm )基础设施(IaaS )主机(x86)存储物联设备网络资质管理资质审批产品管理账号注册账号登录账号管理设备报备设备鉴权设备查询设备控制设备策略设备检测结算分成账务管理...托管服务创意吧需求吧数据分析计费服务...5 第三方子业务云平台接入 5.1 业务流程1.第三方子业务云平台到智能家居平台进行平台接入,智能家居平台对第三方资质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第三方子业务云平台获得client_id(即资质代码)和client_secret(即接入密码)2.第三方子业务云平台通过“厂商平台获取接入token服务”接口获取接入token3. 第三方子业务云平台直接控制设备。

5.2 鉴权第三方子业务云平台接入智能家居平台需经过鉴权,通过OAuth2.0协议完成鉴权过程。

5.3 功能模块该流程描述厂商接入智能家居平台的过程,需要经过资质审核,厂商鉴权,数据交互环节操作,从而完成对厂商平台与智居平台数据交互。

1、资质接入2、厂商获取AccessToken3、厂商接入4、数据交互5.3.1资质审核(PRM)5.3.1.1业务功能业务功能【处理规则】:1. 审批资质信息【工作流】2. 审批通过以后厂商可通过client_id(即资质代码)和client_secret(即接入密码)来完成验证并获取接入AccessToken。

5.3.1.2接口实现AiPartnerWFAction.updateOAuthClientDetail()。

5.3.1.3关联数据表t_wf_definition、oauth_client_details5.3.2建立连接(GWSv)使用http服务。

5.3.3厂商获取AccessToken(APPSv)5.3.3.1业务功能业务功能【处理规则】:1. 根据厂商传入client_id(即资质代码)和client_secret(即接入密码)。

2. 资质代码、接入密码校验。

5.3.3.2接口实现com.ai.smarthome.shappserver.web.controller.GatewayController.partnerGetAccessToken5.3.3.3关联数据表oauth_client_token。

5.3.4厂商获取AccessToken(Dubbo)5.3.4.1业务功能业务功能【处理规则】:1. 如果正确,生成厂商AccessToken,并设置有效时间。

5.3.4.2接口实现partnerSyncConfigDubboSv. getPrmPartnerSyncConfigVo()。

5.3.4.3关联数据表oauth_client_token。

5.3.5厂商接入Token鉴权(APPSv)5.3.5.1业务功能业务功能【处理规则】:1.通过http请求中的AccessToken,判断是否可以接入5.3.5.2接口实现com.ai.smarthome.shappserver.web.controller.GatewayController. firmauth5.3.5.3关联数据表oauth_client_token5.3.6厂商接入Token鉴权(Dubbo)5.3.6.1业务功能业务功能【处理规则】:1. 从缓存中读取正确的AccessToken,进行判断。

5.3.6.2接口实现partnerSyncConfigDubboSv. getPrmPartnerSyncConfigVo()5.3.6.3关联数据表oauth_client_token5.3.7厂商日志(GWSv)5.3.7.1业务功能业务功能【处理规则】:1.厂商云平台封装业务请求并附带access_token到网关,网关记录请求日志。

5.3.7.2接口实现Log4j日志文件。

5.3.7.3关联数据表无。

5.3.8信息交互(APPSv)5.3.8.1业务功能业务功能【处理规则】:1. 校验access_token是否有效2. 处理业务逻辑5.3.8.2接口实现OpenApiController5.3.8.3关联数据表无。

5.3.9信息交互(Dubbo)5.3.9.1业务功能业务功能【处理规则】:1.与业务相关数据库交互5.3.9.2接口实现第三方云平台业务DubboImpl。

5.3.9.3关联数据表相关业务表。

6 性能要求平台应支持如下性能要求:6.1 处理性能1.对于所有角色的操所维护用户,并发操作数不低于20次/秒;2.告警处理性能不低于10条/秒;3.系统硬件设备的CPU忙时利用率平均不超过70%,内存忙时利用率平均不超过70%;4.从数据库备份到磁带库的时间:每天的备份时间不多于1小时,而且不影响对数据库的少量查询;从磁带库拷贝到数据库里的数据恢复时间不多于1小时;5.系统提供足够的存储空间,要求业务数据在线保存6个月,离线保存1年;6.2 系统时延1.用户一般操作维护响应时间要求:1)简单操作时延不多于3秒;2)复杂操作时延不多于15秒;2.报表生成:静态报表生成时间不多于5秒,动态报表生成不多于30秒。

3.业务处理:注册、认证鉴权响应时间不多于5秒。

4.告警处理:从网关设备产生告警,到平台上收到和显示告警,时延不超过10秒。

5.日志处理:从网关设备产生日志,到平台上收到,时延不超过10秒。

6.统计时延:统计时延是指从统计周期的结束时间至平台收到统计数据之间的时间差。

不同统计粒度下对统计时延的要求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