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概论——第七章 日本茶道的形式和发展
日本茶道禅意发展历史

日本茶道禅意发展历史日本茶道,这一蕴含着深厚禅意的艺术形式,源于古代,流传至今。
它不仅是一种品茶的方式,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
在历史的长河中,日本茶道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与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茶道起源于中国的唐朝,当时茶文化盛行。
日本僧侣将茶道带回国内,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修行方式。
据传,日本茶道最初由僧侣们在寺庙中修行时使用,后来传入民间,成为一种社交活动。
茶道的发展历程,犹如一幅画卷,缓缓展开。
公元8世纪,日本僧侣最澄赴中国学习佛法,带回茶叶。
这是日本茶道的萌芽。
到了10世纪,茶道逐渐成为贵族间的一种娱乐方式。
茶道的发展离不开两位重要的人物:千利休和茶道十三则。
千利休是日本茶道的奠基人,他提出了“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
他认为,茶道是一种追求和谐、尊重他人、清静无欲的生活态度。
千利休提倡的茶道风格,强调茶室、茶具、茶道动作的简洁与朴素,使得茶道成为一种雅致的生活艺术。
茶道十三则是千利休的弟子所编写的茶道规则,它详细阐述了茶道的精神内涵和实践方法。
茶道十三则包括“心静”、“谦恭”、“诚信”、“和谐”等原则,这些原则至今仍被茶道爱好者所遵循。
15世纪,茶道逐渐从贵族阶层走向民间。
茶道大师武野绍鸥将茶道推广至一般民众,使得茶道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文化。
武野绍鸥提倡“茶室即道场”,认为茶室是修行的地方,人们在茶室中可以放下世俗的烦恼,追求心灵的平静。
16世纪,茶道大师千利休的弟子一休宗悦将茶道推向了新的高度。
一休宗悦提倡“茶禅一味”,认为茶道与禅宗有着紧密的联系。
他主张通过品茶来修炼心性,达到禅宗的境界。
一休宗悦的茶道思想,使得茶道成为了一种精神寄托。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道在日本社会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位。
茶道不仅是一种生活艺术,更是一种精神信仰。
茶道的发展历程,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记录了日本社会的变迁。
茶道的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茶道中的“一期一会”,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珍视。
在这一瞬间,人们放下世俗的纷扰,回归心灵的宁静。
茶艺师谈日本茶道

茶艺师谈日本茶道茶艺师谈日本茶道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
原称为“茶汤”(茶汤、茶の汤)。
日本茶道和其他东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但内容和形式则有别。
茶道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
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后来才成为分享茶食的仪式。
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
据日本国家旅游局网站报道,在日本的传统艺术中,有两样是能让人心神安宁、丰富心灵的,这就是日本的茶道和花道。
品茶、插花等看似平常的行为,如果深谙传统礼仪,就会成为思索人类在自然中的定位、人生之意义的契机,引领你进入一个从未体验过的、非凡的精神世界。
今天,店铺就带您来了解一下日式茶道的玄妙之处。
邀请客人,沏茶、请客人品尝简单的点心被称为"茶之汤"."茶之汤"中使用的是抹茶,即将干燥的茶叶碾碎成粉末状。
"茶之汤"时,将抹茶放入茶碗,注入热水搅拌。
茶道并不单是饮茶的技艺。
如果不想拘泥于茶道的规矩,只想轻松地品味"茶之汤"的氛围,只要到茶叶专卖店中购买品茶用的简单茶具就可以了。
所谓"茶道"乃是通过"茶之汤",修养身心,探究与人交往的礼仪之道。
也是一种烧水、沏茶、品茶的艺术之道。
茶道思想的根本是主人与客人融为一体。
即茶道的目的是在茶室这一寂静的空间中,通过与他人进行心平气和的心灵交流,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升华精神。
因此,茶碗、茶壶等品茶道具、茶室中装饰的"挂轴"(日式房间里挂于墙上的字画或画卷)、插花、与茶一起品尝的点心、怀石料理等,各自富有艺术性的同时又不相互冲突,而只是构成整体的一分子,彼此和谐共存。
"珍惜一生仅一次的'相遇"茶道作为一种涉及广泛领域的"综合艺术",其宗旨由诞生于室町时代(1338-1573)的是茶人千利休(1522-1591)集大成而形成的。
茶文化在日本的发展与茶道艺术的形成

神。这种通过茶事追求人们贵贱无差别的精神,在 要的是继承了千利休传下的茶室和茶庭,保持着闲
严格区分等级制度的封建时代中可说是极为难能可 寂茶的绝对风格。
贵的,而且这也与之前局限于上流社会的茶风完全 不同。
里千家的创始者为千宗旦的小儿子仙叟宗室。 里千家实行平民化,他们继承了千宗旦的隐居所“今
“清”则完全体现了日本民族的独特民族习 日庵$。由于今日庵位于不审庵的内侧,所以不审庵
神”,即指参与茶事的所有人,甚至包括人与物都
代相继继承他的茶道事业,行成了现今日本茶道“三 千家”流派,即不审庵“表千家”、今日庵“里千家”和 官休庵“武者小路千家”。
是互相平等的。从这我们不难看出,茶道文化在禅
表千家的始创者为千利休的孙子、千宗旦的第
宗教义之中还蕴含了日本神道“万物皆有灵”的精 三子江岭宗左。表千家为贵族阶级服务,他们更主
其实,如今世界闻名的日本茶道并非从一开始 就是今天的模样,它的精神追求也是经过了数个阶 段的不同饮茶阶层的选择才达到今天“茶禅一心” 的境界的。
一、茶文化的传入 #$ 茶作为药物的传入 日本最早的饮茶文化是在唐朝时由留学于中国 的遣唐僧人传入的。据史料记载,奈良时代的天平 元年二月八日,宫中大极殿举行季度御读经会,盛 装的 #%% 名僧侣首次进行了施茶仪式。但此时的茶 道仍属“唐风茶礼”,与后世的“倭风茶汤”尚有 极大差别。 此后不久,由唐朝文士陆羽撰写的《茶经》一 书问世。该著作详细记述了中国茶的历史、器具、 制法、产地等,对日本茶道后来的发展有极其重要 的影响,被奉为茶事圣典。陆羽茶经的精神基调是 力求通过论及正确的饮茶方法,从而引导读者进入 由喝茶所能达到的最终境地的意图,即通过对过程
触。
具有繁复表现形式,又具有缜密思想内涵的名副其
日本茶道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

日本茶道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日本茶道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茶道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一起来看看。
奈良初期(八世纪),日本派往唐朝的遣唐僧将茶种带回日本种植,同时把唐代寺院盛行的“供茶”和“施茶”方法也带回日本。
不过,品茶只限于寺院内,并未推广到民间。
唐代陆羽着“茶经”之后,品茶就由寺院走向民间,出现了文人茶。
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日本流行的“团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种茶。
制作“团茶”的方法并不难,只要把茶叶搞干,用茶臼捣成粉末,放一点水揉成球状,干燥后储存备用。
平安中期(九世纪未),日本废除了遣唐使,“团茶”也因之而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
“抹茶”的制作方法是把精制的茶叶用茶臼把捣成粉末状,喝的时候往茶粉内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搅均后饮用,既有营养,也具品味。
镰仓初期(十三世纪),名僧荣西大师二次往中国,回日本后就开辟了茶园,并著作了“饮茶养生记”,极力宣扬饮茶益寿延年,推动了“抹茶”的普及。
宋代开创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
“斗茶”会的茶室一般为二层建筑,当时称作“茶亭”。
客人先在楼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请,再到二楼“台阁”斗茶。
“台阁”四面有窗,可眺望户外景色。
室内的屏风上挂著名家的画,屏风前的桌上铺着识锦,上面放着香炉、花瓶和烛台。
西厢房内放置一对饰柜,里面堆满奢华的奖品,胜者即可成为奖品的主人。
“斗茶”采用“四种十服”方法,参赛者每人饮十服四种抹茶,然后说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
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叶和非本地茶叶,“水品”是指冲茶所用水的水质,亦即水的出处。
从南北朝(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记中叶),“斗茶”的方法及茶亭几乎完全模仿中国。
可是,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废除,改用举行歌道和连歌道的会所。
“斗茶”的趣味也逐渐日本化,人们不再注重豪华,而更讲究风雅品味。
日本茶文化的发展

日本茶文化的发展日本茶文化的发展茶道虽源于中国,却发展于日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的“美的宗教”。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日本茶文化的发展的相关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茶”和“茶文化”的起源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在中国最早发现了茶叶并加以利用,我国还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在中国,茶叶最初是在四川省周围种植,然后扩展到东部、南部等广大地区,最后全国传播。
日本的最澄和尚在中国学习佛教然后把茶的种子传入日本。
然后茶就在近江(滋贺县)附近种植,而且通过嵯峨天皇的大力推荐种植,茶得以在日本各地广泛种植。
在中国饮茶最初是作为药用,然后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中的喝茶。
陆羽的《茶经》是我国制茶、饮茶和茶文化形成的背景基础。
而且中国的茶文化是从当做药饮开始慢慢演化成喝茶,品茶。
这是一个从“实用主义”演变成“精神文化”的过程。
此后茶和儒教开始产生了关联,并广泛融合在诗文、书画、陶瓷工艺等方面。
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正好相反,是从“精神层面”到“实用主义”的演变。
就饮茶方式说,中国和日本是完全不同的风格。
此外,日本的茶道即沏沫茶法是中国宋代即日本中世纪时期的饮茶方式的反映。
2.“茶道”的概念在东方文化中,“茶道”是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
实际上一旦说到“茶道”大部分人就会和日本联系起来。
实际上,“茶道”这个词在中国从唐朝开始应用了近千年。
中国人认为“道”是完美思想的学说,关乎于宇宙,人生规则。
对于中国人来说,“道”是不会简单说出来的。
但是在日本品茶称作“茶道”,赏花称作“花道”,剑术称为“剑道”,摔跤搏击称为“柔道”。
在中国饮食、游乐活动中升华成“道”的只有“茶道”。
“茶道”是以茶为媒介的生活中的一种礼仪,是精神修养的一种体现。
3.中国的“茶道”“茶道”作为一种精神修养很快在中国兴起,中国人至少在唐朝或是更早时期,喝茶就作为一种精神修养的“道”而存在。
唐朝的《封氏见闻录》中就有“茶道”这个词的记载,这是“茶道”出现在文献资料中的最早记载。
日本茶道的起源与发展

日本茶道的起源与发展日本茶道的起源与发展日本茶道源自中国。
现在的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但茶道一词所指的是较早发展出来的抹茶道。
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日本茶道的起源与发展吧,欢迎阅读了解!日本茶道源于径山茶宴中国是茶道的发源地,日本茶道收到中国茶道许多的影响,可以这么说,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对于日本寺院茶影响最大的,一是唐代陆羽的《茶经》,二是以兼具山园风味与禅林高韵而闻名中外的“径山茶宴”。
径山是什么什么地方呢?径山处于我们现在的浙江省的余杭市,隶属天目山脉。
这里山峦叠障,流水潺潺,古木参天。
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僧人法钦偶遇此山,爱其秀丽奇拔,留恋不已,后在此创建寺院。
唐太宗诏至阙下,赐他为“国一禅师”。
法钦特别喜欢在寺庙里种植茶树,用茶树数株,采以供佛,不久茶林便蔓延山谷,鲜芳殊异。
径山寺自此香火不绝,僧侣上千,并以山明、水秀、茶佳闻名于世,享有“三千楼阁五峰岩”之称。
宋政和七年(1117),徽宗赐寺名为“径山能仁禅寺”。
南宋开禧年间(1205一1207),宁宗亲笔赐额“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后改为“径山香林禅寺”。
清高宗乾隆时,又定名为“径山兴圣万寿禅寺”。
因此,自宋代起,径山寺遂有“江南禅林之冠”的誉称。
径山是著名茶区,宋代时名茶就成为馈人礼品,寺院里饮茶之风颇盛。
僧侣们常在雄丽的殿宇楼阁之下,聚会研经,并汲山中清泉,煎水烹茗。
每年春季寺内经常举行茶宴,招待高贵的宾客,自然也要举行茶宴。
径山茶宴,有一套固定和较为讲究的仪式。
佛徒们围坐在一起,按照程序和教仪,依次献茶、闻香、观色、尝味、渝茶、叙谊。
先由住持法师亲自调彻香茗佛茶,以表敬意。
尔后命近侍一一奉献给赴宴者品饮,这便是献茶。
僧客接茶后,先打开碗盖闻香,再举碗观色,接着才是启口“啧喷”尝味。
一旦茶过三巡,便开始评品茶香、茶色,称赞主人品行。
然后,说佛谈经,谈事叙谊。
“径山茶宴”时既有鉴评各种优质茶叶的“斗茶”竞争游戏,还有把粉末茶用开水冲泡调制的“点茶法”。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的流派
现今日本比较著名的茶道流 派大多和千利休有着深厚的 关系,其中以里千家最为有 名,势力也最大。自千利休 在秀吉的命令下剖腹自杀之 后,千家流派便趋于消沉。 直到千利休之孙千宗旦时期 才再度兴旺起来,因此千宗 旦被称为“千家中兴之祖”。 到了千宗旦的晚年,他隐居 之后,千家流派便开始分裂, 最终分裂成三大流派,这就 是“三千家”的由来。下面简 单的介绍几个流派:
并形成“空寂”与“闲 人据说有四五百万人之
日本茶道的祖师
首先创立茶道概念的是十五世纪奈良称名寺的和尚村田珠光(公元一四 二三~一五零二年)。公元一四四二年,十九岁的村田珠光来到京都修 禅。当时奈良地区盛行由一般百姓主办参加的“汗淋茶会”(一种以夏天洗 澡为主题的茶会),这种茶会首创的采用了具有古朴的乡村建筑风格的 茶室——草庵。这种古朴的风格对后来的茶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日 本茶道的一大特色。村田珠光在参禅中将禅法的领悟融入饮茶之中,他 在小小的茶室中品茶,从佛偈中领悟出“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那首佛偈 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村田珠光以此开创了独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朴素的草庵茶风。由于将军 义政的推崇,“草庵茶”迅速在京都附近普及开来。珠光主张茶人要摆脱欲 望的纠缠,通过修行来领悟茶道的内在精神,开辟了茶禅一味的道路。 据日本茶道圣典《南方录》记载,标准规格的四张半榻榻米茶室就是珠 光确定的,而且专门用于茶道活动的壁龛和地炉也是他引进茶室的。此 外,村田珠光还对点茶的台子、茶勺、花瓶等也做了改革。自此,艺术 与宗教哲学被引入喝茶这一日常活动的内容之中并得到不断发展。
所谓“四规”即:和、敬、清、寂。“和”就是和睦,表现为主客之间的和睦; “敬”就是尊敬,表现为上下关系分明,有礼仪;“清”就是纯洁、清静,表现 在茶室茶具的清洁、人心的清净;“寂”就是凝神、摒弃欲望,表现为茶室中 的气氛恬静、茶人们表情庄重,凝神静气。所谓“七则”就是:茶要浓、淡适 宜;添炭煮茶要注意火候;茶水的温度要与季节相适应;插花要新鲜;时间 要早些,如客人通常提前十五到三十分钟到达;不下雨也要准备雨具;要照 顾好所有的顾客,包括客人的客人。从这些规则中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中 蕴含着很多来自艺术、哲学和道德伦理的因素。茶道将精神修养融于生活情 趣之中,通过茶会的形式,宾主配合,在幽雅恬静的环境中,以用餐、点茶、 鉴赏茶具、谈心等形式陶冶情操,培养朴实无华、自然大方、洁身自好的完 美意识和品格;同时,它也使人们在审慎的茶道礼法中养成循规蹈矩和认真 的、无条件的履行社会职责,服从社会公德的习惯。因此,日本人一直把茶 道视为修身养性、提高文化素养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 茶道在日本会有着如此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基础,且至今仍盛行不衰了。
日本茶道和中国茶艺

日本茶道和中国茶艺茶,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自古以来就与中国和日本紧密相连。
中国茶艺和日本茶道是两种独特的茶文化,虽然有着共同的起源,但却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风格和理念。
本文将就日本茶道和中国茶艺的历史渊源、仪式流程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展开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两国茶文化的精髓。
一、历史渊源1. 中国茶文化的源起中国被广泛认为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人早在公元前2700年左右就开始饮茶,并将其视为一种仪式和文化的象征。
茶的文化和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中占据了特殊地位,形成了独特的茶艺。
中国茶艺注重茶的品质与制作技巧,同时强调将饮茶过程融入到生活中,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抒发。
2. 日本茶道的发展日本茶道,又称茶道、茶室,是指以日本独特的方式准备和品尝茶叶的仪式与文化。
茶道的发展与日本僧侣、贵族和武士阶层的崇茶之风密不可分。
茶道强调净化心灵、追求简朴和和谐的生活方式,被视为一种道德修养和精神体验。
二、仪式流程1. 中国茶艺中国传统的茶艺环节通常包括洗茶、煮水、泡茶和品饮等。
其中,洗茶是为了清洁茶具,让茶具散发出更好的香气。
煮水的过程则强调选择适宜的水质和恰当的火候,以确保茶叶的最佳冲泡效果。
泡茶时,茶艺师会根据茶叶的种类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
最后,品饮茶时,茶艺师会教授客人品味茶汤的正确方法,让客人体验到茶的香气和口感。
2. 日本茶道日本茶道的仪式流程则包括准备茶室、烧水、研磨茶粉、搅拌茶汤和品尝茶汤等环节。
茶道师家会提前准备茶室,布置茶具和花道,并在茶室中点燃炭火以保持温度。
烧水时,茶道师会讲究温度的掌握,保证水的热度适中。
接下来,茶道师会使用石磨将茶叶研磨成细腻的茶粉。
搅拌茶汤的过程中,茶道师会以特定的手势和节奏,打造出细腻的泡沫,并将茶碗递给客人品尝。
三、表现形式1. 中国茶艺的特点中国茶艺注重茶具的精致和品质,茶具种类繁多,包括茶壶、茶盘、茶叶罐等。
茶艺师通常会在品茶过程中用心地展示茶具的美感和实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介绍了日本茶道的形成与发展过 程及日本茶道的内容。
第一节 学习与吸收 第二节 吸取与摸索 第三节 总结与开创 第四节 形成与创立 第五节 日本茶道的内容
第一节 学习与吸收
一、日本古代茶文化 二、荣西禅师对日本茶道形成的贡献 三、日本茶道完成草创期
一、日本古代的茶文化
隋朝,我国饮茶风气已使日本人有所耳闻,但全面了解 中国饮茶的风俗和内容是在唐朝。最澄来华的唐朝中期, 带回来中国茶种,而且在日本寺院推广佛教茶会,进一 步引入较多的文化内容。日本古代饮茶文化是以嵯峨天 皇为主体、以弘仁年间为中心而展开的,此期间是唐文 化在日本盛行的时代,茶文化是其中最高雅的文化,也 是日本饮茶文化的黄金时代,是从精神境界上都与中国唐朝陆羽撰《茶经》中所叙述 的类似,是日本茶道史上的初创时期。
第二节 吸取与摸索
中国元朝顺帝时,日本足利氏建立了新的幕府政权。新政权的地点在 京都的室町,因此称为“室町幕府时代”。豪华的斗茶成为日本茶文化的 主流,以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为中心的北山文化,对斗茶进行提炼,成为 书院茶的前奏。日本室町时代的斗茶比起中国宋代的斗茶更赋有游艺性、 系统性和复杂性。除了本茶、非茶斗法之外,还有常出现的四种十服茶, 后发展有70种、100种。第八代将军义政隐居于京都的东山,修建了银阁寺, 展开了东山文化,是日本娱乐性斗茶会发展成为宗教性的茶道的初步形成 期。还有“同仁斋”也称之为“书院”、“书院茶文化”等。
荣西和尚两度来华,在中国居住长达24年之久。他和他的僧友无论 对中国的佛学理论或是对茶学道理,都是十分虔诚的,从一定禅学茶 理上初步对中国的佛茶文化有了一些了解。
三、日本茶道完成草创时期
荣西禅师回国的第二年,日本最高权利机构不再是天皇,而是由庞 大的武士集团首领——源氏集团所掌握;政治中心由京都转移到镰 仓,也是日本第一个幕府政治的开始——镰仓幕府的成立。由于佛 教的影响,茶与禅有了密切的关系,寺院茶颇受重视。又由于艺道 的成立,影响了斗茶、书院茶等的内容。由荣西禅师从宋朝带回来 的抹茶冲饮方式,历经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安士、桃山时代, 使日本饮茶文化不断普及扩大,日本茶道也就完成了草创期。日本 茶道之所以成为日本文化的代表,乃是荣西禅师的提倡和《吃茶养 生记》的影响,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普及到民间。镰仓时代的茶 文化是以寺院为中心、以茶做药的时代。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寺院 里的“茶礼”,而一般说的日本茶道是指这种“抹茶道”。
第三节 总结与开创
珠光确立茶道理念: 村田珠光(1423~1502年)的草庵思想和禅宗的思想交融后,开
出了禅茶一味的道路,因此被确立为日本茶道的开山之祖。珠光通过禅 的思想,把茶道从一种饮食娱乐形式提高为一种艺术、一种哲学、一种 宗教,不仅表现了外形的感觉美,而且体现了宗教的还原式的内省美。 从追求华丽的进口货的斗茶、书院茶风,一改为尊崇自然、尊崇乡间茶 具的草庵茶风。他们成功地将以庶民为主体的乡土文化战胜以东山为代 表的贵族文化。珠光把佛教导入茶道,确立了茶道的理念。
第四节 形成与创立
2. 三千家的确立 1658年,千宗旦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分别继承父业,
开启了日本茶道流派。千利休也是日本茶道世袭制的滥觞。 宗旦的第三子江芩宗左承袭了他的茶室“不审庵”,开辟 表千家流派;第四子仙叟宗室承袭了宗旦隐退时代的茶室 “今日庵”,开辟了里千家流派;第二子一翁宗守在京都 的武者小路建立“官休庵”,开辟了武者小路流派。表千 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分别是千利休的后代,各自继 承了千利休的茶风,此称三千家。几百年来,三千家一直 保持着日本茶道正宗的地位。三家互相合作扶持,为日本 茶道的发展和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都是日本茶道的栋梁 和中枢。目前三千家以里千家人数最多,其次是表千家和 武者小路千家。
第三节 总结与开创
茶道的先导者 武野邵鸥(1502~1555年)是继村田珠光之后的一位杰出的大茶人。
他继承和发扬了珠光茶道,将日本歌道理论中蕴含的日本民族特有的素 淡、纯净的艺术思想导入茶道,并作为茶道艺术理论基础。邵鸥首创将 和歌带入茶室,肯定了和歌的艺术地位,是日本茶道走向民族化的重要 一步。对茶道内容的各个细部,做了全盘的改革,完善了珠光的茶道。 珠光茶道的美是借助宗教而还原的内省美,是停留在一种观念上的;而 邵鸥则将理想化作具体形象表现在茶道文化的各个部分,事先和升华珠 光茶道的美学理念,并将日本文化生活中独特的素淡、纯净的风格再现 于茶道,而经茶道提炼出来的高雅生活文化艺术又还原到一般生活中去。 武野邵鸥是茶道的先导者。
第四节 形成与创立
1. 茶道的集大成者 千利休(1522~1592年)是茶道之集大成者。跟随邵鸥学习茶道15年,1574年做了绍 田信长的茶道侍从。信长去世后,信长的部将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成为一统天下的大 将,利休又成为秀吉的茶头,但是两人在茶道的艺术追求上有分歧。利休晚年的茶道思 想趋向于古朴简约,表现出“本来无一物”的艺术境界。利休的茶道思想是在继承村田 珠光、武野邵鸥茶道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良,使草庵茶更深化、使茶道的精神世界一 举摆脱了物质因素的束缚,清算了拜物主义风气。利休在茶道与禅结合在一起的宗教文 化基础上,将茶道还原到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利休完全消除了茶道的娱乐性,将茶道 的艺术境界带向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向。由于利休是茶道集大成者,而茶道为一综 合文化体系,因此,利休对于日本文化艺术的影响扩大到日本的建筑、庭园、服饰、烹 饪、工艺和美术等各个方面。
二、荣西禅师对日本茶道形成的贡献
◆日本荣西禅师于宋孝宗乾道4年及孝宗淳熙十四年两次来中国,登上
天台山。不仅潜心钻研禅学,而且亲身体验了饮茶文化和茶药的效用。 回国后,深感饮茶文化普及到国内的重要,于是,在九州平户岛上的 富春院及背振山等地撒下了茶籽,并在九州的圣福寺种了茶。荣西禅 师在宋朝的时候,两次到中国来,停留将近五年的时间。他不仅带回 茶的种籽,还把在中国寺院里饮茶的规矩和方法带回了日本。他的 《吃茶养生记》被将军实朝大加赞赏,他因此也成为日本饮茶史上的 祖师,为历代茶人所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