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和茶道的论述
中国茶道和茶艺区别

中国茶道和茶艺区别中国茶道和茶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部分,它们都与茶文化密切相关,但在实践方法、理论基础和追求目标等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一、实践方法的不同中国茶道注重的是沏茶的艺术表现,强调茶叶的选用与煮茶的技法。
在中国茶道中,茶师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修炼,掌握茶叶的品质、水的质量、沏茶的温度和时间等方面的知识。
他们在沏茶过程中,注重水的温度、茶叶的量、冲泡的时间和技巧等细节,以达到让茶叶发挥最佳口感的目的。
而茶艺更强调的是以茶会友,注重茶的陈列、品尝过程和茶具的摆放。
在茶艺表演中,茶艺师通常会使用各种茶具、茶盘和茶道具等,通过巧妙的手法和艺术的构思,使茶艺表演成为一种高雅的视觉艺术享受。
二、理论基础的不同中国茶道有严格的规范和流派,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茶经》等古籍。
茶道师傅在学习茶道的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古代文献,了解茶的种类、性能、煮茶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实践来不断的改进和提高。
而茶艺则更注重个人的创新和艺术表现。
茶艺师傅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和需求,灵活运用茶具、花艺、音乐和舞蹈等元素,使茶艺表演更具个性化和艺术性。
三、追求目标的不同中国茶道追求的是以茶入道,通过茶的沏煮和品鉴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茶道通过传统的礼仪和仪式,让人们在茶的香气和陶冶性情的过程中,修养身心,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美好。
茶艺更注重的是展示和欣赏的效果。
茶艺表演师傅在表演过程中,通过个人的技巧和艺术构思,使观众在享受茶的美味的同时,也能欣赏到茶艺师傅所展现出的精湛技艺和独特的创意。
总之,中国茶道和茶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实践方法、理论基础和追求目标等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茶道注重的是茶的艺术沏煮和品鉴,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美好;而茶艺更强调的是茶与艺术的结合,通过艺术表演来展示茶的美感和带给人们视觉上的享受。
无论哪种形式,茶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体现了人们对生活品质和审美追求的追求,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瑰宝。
茶艺与茶道论文 [茶艺与茶道的关系]
![茶艺与茶道论文 [茶艺与茶道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2f2dd25d71fe910ef02df820.png)
茶艺与茶道论文 [茶艺与茶道的关系]茶艺与茶道的关系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
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
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
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
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
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
笔者反对将茶艺、茶道视为"一体两面"的观点。
蔡荣章先生在《现代茶思想集》中说:"我认为'茶道'、'茶艺'都可以表示茶艺在文化上的内涵,无需因使用的名称强加解释其差异。
但可以因为使用的场合分开使用不同的名称:如要强调有形的动作部分,则使用'茶艺',强调茶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则使用'茶道'"。
王玲女士亦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
""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
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蔡荣章、王玲都以为茶艺、茶道的外延一致,两着相互依存。
茶艺的内容第一,茶叶的基本知识。
学习茶艺,首先要了解和掌握茶叶的分类、主要名茶的品质特点、制作工艺,以及茶叶的鉴别、贮藏、选购等内容。
这是学习茶艺的基础。
第二,水的基本知识。
学习茶艺,必须懂得水,茶性必发于水,无水何以谈茶?现代唯一的为高端茶艺提供运水的组织”茗泉邮驿“正在将忽略了近3个世纪的”运泉“将中国茶艺推向世界的最高度第三,茶艺的技术。
浅谈中国茶道与茶艺

2、世俗茶道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茶叶进入家庭, 便有家居茶事。清代查为仁《莲坡诗话》 中有一首诗: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 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 酱醋茶。茶已是俗物,日行之必需。客 来煎茶,联络感情;家人共饮,同享天 伦之乐。茶中有温馨。茶道进入家庭贵 在随意随心,茶不必精,量家之有;水 不必贵,以法为上;器不必妙,宜茶为 佳。富贵之家,茶事务求精妙,可夸示 富贵、夸示高雅,不足为怪;小康之家 不敢攀比,法乎其中;平民家庭纵粗茶 陶缶,只要烹饮得法,亦可得茶趣。
4、贵族茶道
贵族茶道由贡茶演变而来。 贵族茶道 的茶人是达官贵人、富商大贾、。豪门乡绅之流 的人物,不必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但一要贵, 有地位,二要富,有万贯家私。于茶艺四要"精 茶、真水、活火、妙器"无不求其"高品位",用" 权力"和"金钱"以达到夸示富贵之目的,似乎不 如此便有损"皇权至上",有负。金钱第一"。贵 族茶道有很多违情背理的地方,比如太看中金钱 名,失去了茶本身高洁、清雅的品性。但因其有 着深刻的文化背景,这一茶道成为重要流派香火 绵延。作为茶道应有一定仪式或程序,贵族茶道 走出宫门在较为广泛的上层社会流传,其富贵气 主要体现在程序上。其变种即源于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 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 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 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 劳。茶神陆羽就出身佛门。他的作品《茶经》系 统地总结了当时的茶叶采制和饮用经验,全面论 述了有关茶叶起源、生产、饮用等各方面的问题, 传播了茶业科学知识,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 开中国茶道的先河而且,多数名茶都与佛门有关。 如有名的西湖龙井茶,陆羽《茶经》说:"杭州 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明代冯时可一《茶 录》记载:"徽郡向无茶,近出松萝茶最为时尚。 是茶始于一比丘大方,大方居虎丘最久,得采制 法。其后于松萝结庵,来造山茶于庵焙制,远迹 争市,价倏翔涌,人因称松萝茶。"以及毛峰中 的极——黄山毛峰,铁观音、普陀佛茶等。
怎样理解中国茶艺茶道

怎样理解中国茶艺茶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茶艺茶道是一门雅致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人对于茶文化的独特诠释和追求。
它不仅是品味香醇的茶汤,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如何理解中国茶艺茶道。
一、茶艺的历史背景茶艺源远流长,起源于中国古代。
在中国的茶文化中,茶被视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人通过茶艺表达尊敬、礼仪、和谐和平静等价值观。
茶道,则是日本对中国茶艺的延伸和发展。
二、茶艺茶道的核心理念1.和谐与平衡:茶艺茶道追求和谐与平衡的原则。
从泡茶的手势到品茶的仪式,茶艺茶道力图使人们心境平和,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2.尊重与敬意:茶艺茶道鼓励人们尊重他人和自然。
借助发酵、沏茶等过程,茶道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同时也强调与他人交流中的尊重和敬意。
3.自省与修养:茶艺茶道强调个人内外修养的重要性。
通过品茗,人们可以反思自身的心态,促进内心的成长与进步。
三、茶艺茶道的传承与发展茶艺茶道作为一门古老而复杂的艺术形式,需要不断传承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在传承方面,茶道学校和茶艺培训机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授传统茶艺技巧和礼仪规范。
在发展方面,茶艺茶道融入了当代元素,以更加多样化和创新的方式呈现给人们。
四、茶艺茶道与身心健康茶艺茶道对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茶叶中的成分有助于放松身心,减轻压力。
品茶的仪式感和冥想的原则,也有助于舒缓焦虑和疲劳。
五、茶艺茶道的国际传播与影响茶艺茶道自古以来就受到各国的瞩目和欢迎。
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加深,茶艺茶道也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茶道展览、文化交流等活动,为推广中国茶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之,通过对中国茶艺茶道的理解,我们可以认识到茶艺茶道追求和谐、尊重和修养的核心理念。
茶道作为一门古老的文化艺术,不仅体现了对茶的热爱,更蕴藏着人类对于内心平和与生活美好追求的渴望。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并传承这一独特的中国文化遗产。
简述茶艺与茶道的关系

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是茶文化的灵魂。
下面是精心为你整理的茶艺与茶道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茶艺与茶道的关系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节则无精、无神。
……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
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蔡荣章先生也认为:“如要强调有形的动作部分,则使用‘茶艺’,强调茶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则使用‘茶道’。
指导‘茶艺’的理念,就是‘茶道’”。
茶艺与茶道的意义进入80年代,生活节奏加快,市面出现了速溶茶、袋泡茶。
城市里最便民的还是小茶馆,饮大碗茶,花钱少,省事,是最经济实惠的饮料。
小茶馆和卖大碗茶的增多使饮茶的富贵风雅黯然失色。
中国老百姓最欢迎的还是世俗茶道主要指大众化茶道。
中国人在,茶道在,但茶道不会再是明清时代的格局。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
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
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
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继承唐宋遗风。
深入茶道挖掘中国茶文化内涵,深入研究探索中国茶文化的复兴。
会发现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又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
茶艺与茶文化的关系茶艺是一门技艺,是茶文化的一种体现。
茶艺是“茶”和“艺”的有机结合。
茶艺是茶人把人们日常饮茶的习惯,根据茶道规则,通过艺术加工,向饮茶人和宾客展现茶的冲、泡、饮的技巧,把日常的饮茶引向艺术化,提升了品饮的境界,赋予茶以更强的灵性和美感。
中国茶道茶艺区别

中国茶道茶艺区别中国茶道与茶艺的区别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千百年的积淀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茶道和茶艺。
茶道与茶艺虽然都与中国的茶文化紧密相关,但它们在意义、特点和表达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茶道的含义与特点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老的礼仪文化的体现。
茶道注重茶与人的和谐共处,它讲究行为端庄、仪态优雅。
茶道的目的在于通过沏茶、品茶等仪式来表达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敬意。
茶道是一种精神追求,它更强调内心的修养和静心体验。
在茶道中,人们可以通过品茶、泡茶、聆听茶香等活动,沉静内心,寻求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茶道强调的是沉浸在茶香、茶味之中的感受和体验,追求的是一种超脱尘世的状态。
二、茶艺的含义与特点茶艺是茶文化的表演形式之一,它注重的是技巧和艺术性的展示。
茶艺在茶道的基础上,通过独特的技巧与形式,将茶的品饮过程变得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茶艺的表演形式多样,可以包括泡茶、倒茶、舞茶等,茶艺师通过巧妙的动作、灵活的手法,将茶的繁琐过程变得流畅自然,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茶艺注重对茶具的运用,追求的是视觉和听觉的艺术体验。
茶艺强调的是技巧与表演,更偏向与外在的形式美和审美效果。
茶艺师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掌握茶具、茶艺道具的使用和操作技巧,以及茶的知识和鉴赏技巧。
茶艺的目的在于通过表演和展示,向观众传递茶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三、茶道与茶艺的结合虽然茶道和茶艺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在实践中它们经常是相辅相成、互相交融的。
茶道和茶艺的结合,使得茶的品饮变得更加完整丰富。
茶道强调的是心境和修养的体验,而茶艺则强调的是技巧和表演的艺术性,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在茶道中融入茶艺的元素,能够让茶道的仪式更加生动有趣,增加观众对茶文化的关注和兴趣。
而在茶艺表演中注重茶道的内涵,能够让茶艺不仅止于形式,更具有精神和文化的内蕴。
总结起来,茶道与茶艺虽然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它们共同呈现出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茶道注重的是心境和内心的修养,通过茶的品饮来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而茶艺更注重的是技巧和表演,通过茶艺的形式和艺术性来展示茶的美感。
茶道与茶艺的发展与传承

茶道与茶艺的发展与传承茶道和茶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与传承。
它们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门艺术。
本文将从茶道与茶艺的定义、历史演变、传承方式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展示茶道与茶艺的独特魅力。
一、茶道与茶艺的定义与区别茶道,又称“茶禅一味”,强调的是茶与禅的结合,注重内心的静寂和专注。
茶道追求的是心灵的觉醒和修养,通过泡茶的过程,以茶会友,以茶寻找内心的平和与美好。
茶道不仅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人文关怀和精神追求,它强调与自然、与人沟通的和谐关系。
茶艺相对于茶道来说,注重的是泡茶手法的艺术性和审美体验。
茶艺侧重于茶具的摆放、水温、水质、泡茶技巧等环节,追求泡茶的技巧和味道的完美呈现。
茶艺通过茶汤的色、香、味、形,给人以美的享受,它是一门注重技巧和审美的艺术。
二、茶道与茶艺的历史演变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唐代,当时茶被作为一种药物使用。
到了宋代,随着茶叶的渐渐普及,茶的泡饮方式逐渐演变成茶道。
茶道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社交活动和文人雅士追求的对象。
而茶艺的起源则要追溯到中国的晋朝,当时茶叶被作为一种贡品献给皇帝。
到了唐代,茶叶开始流行,茶席的设立和茶具的使用成为一种娱乐活动。
随着时代的变迁,茶艺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技艺,成为世界各地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茶道与茶艺的传承方式茶道与茶艺的传承主要通过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和书籍传承等形式进行。
师徒传承是最为常见的方式,师傅会将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技艺传授给学徒,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研究来提高茶道和茶艺的水平。
家族传承在一些茶道世家中非常重要,茶道和茶艺的技艺代代相传,在家族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传统。
书籍传承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书籍的阅读和细细品味,人们能够了解到茶道和茶艺的精髓。
各种茶道经典和茶艺文献记录了许多泡茶的技法和心得,为后来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学习资料。
四、茶道与茶艺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茶道与茶艺在当代社会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茶艺和茶道的理解

中国茶艺和茶道的理解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茶艺和茶道作为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不仅代表着中国人对茶的热爱与追求,更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一、茶艺的起源与发展茶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商代和西周时期。
当时,茶叶被广泛用于宗教仪式和宫廷行事,茶艺也逐渐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艺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其中有关茶的采摘、炒制、冲泡等技巧被不断探索和发展。
茶艺在唐代达到巅峰,茶人们开始注重茶的香气和色泽。
而到了宋代,茶道的概念逐渐形成,茶人们开始强调茶的品质和礼仪。
二、茶艺和茶道的区别与联系虽然茶艺和茶道经常被用来互相描述,但它们有着不同的含义和侧重点。
茶艺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艺术形式,强调茶叶的准备、炒制和冲泡等具体的操作过程。
茶艺师需要通过掌握专业知识和技巧,将茶叶的最佳品质呈现给品茶者,以获得最佳的口感和香气。
茶道则是广义上的茶艺,更强调茶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茶道中,茶师需要更多地关注品茶者的感受和需求,以提供一种舒适和愉悦的茶喝体验。
茶道更注重茶的精神内涵,强调茶与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茶道强调内心的平静与修养,茶席则是茶道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茶道追求简朴、平和的氛围,在茶道沏茶时,主人要通过动作端庄、从容,顾及到客人的感受,为他们传递一种平和与温暖,与朋友们分享茶香与人情。
三、茶艺和茶道的意义与影响茶艺和茶道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不仅为世界茶文化宝库增添了瑰宝,更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茶艺和茶道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自然与生命的美,体验到生活的细腻与趣味。
茶道教会了我们怎样通过茶与他人建立联系,学会了如何去欣赏和倾听。
它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教导人们珍惜自然资源,舒缓内心的压力,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平和。
茶道也追求道德和心灵的涵养。
在一段茶道之旅中,我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的身心状态、对世界的认识和对他人的关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艺和茶道的论述普洱茶 2007-05-15 16:29:54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没有失传,只是没有日本人那么讲究,我们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东西都没有发扬光大,中国人办什么事缺的就是认真二字,要么闭关锁国,要么崇洋迷外么,走极端.茶道被小日本发扬光大了,还有许多文化都在我们国内看不到了,应该说一个国家不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就没有发展,历史上我们已经吃亏了,当然现在我们在努力,不一定非要把茶道做的非常出名,和日本比什么,历史就是历史,我们现在可以学习更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历史的经验教训不能忘记,茶道在我国南方一些地方还可以看到,只不过已经是一些旅游项目了。
中国人视道为体系完整的思想学说,是宇宙、人生的法则、规律,所以,中国人不轻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剑有剑道,链摔跤搏击也有柔道、跆拳道。
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的只有茶道。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
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尽管“茶道”这个次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
那么,什么是茶道呢?日本人把茶道是位日本文化的结晶,也是日本文化的代表。
近几百年来,在日本致力于茶到时间的人层出不穷,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近几年才开始有学者给茶道下定义。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
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
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
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十一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
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面对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如何给茶道下定义,可难为了日本学者。
中国学者对茶道的解释受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
直到近年对茶道见仁见智的解释才热闹起来。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
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
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 <BR> 其实,给茶道下定义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
茶道文化的本身特点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同时,佛教也认为:“道由心悟”如果一定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把茶道作为一个固定的、僵化的概念,反倒失去了茶道的神秘感,同时也限制了茶人的想象力,淡化了通过用心灵去悟道时产生的玄妙感觉。
用心灵去悟茶道的玄妙感受,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
”有的“浮光耀金”有的“静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浅鱼读月”,有的“月穿江底水无痕”,有的“江云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无声蛙自语”,有的“清江明水露禅心”。
有的“疏枝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有的则“雨暗苍江晚来清,白云明月露全真。
”月之一轮,映像各异。
“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在各个茶人的心中对茶道自有不同的美妙感受。
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
饮茶也是这样,不像日本茶道具有严格的仪式和浓厚的宗教色彩。
但茶道毕竟不同于一般的饮茶。
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在茶中加盐、加糖、加奶或葱、桔皮、薄荷、桂元、红枣,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爱怎么喝就怎么喝。
另一类是“清饮”即在茶中不加入任何有损茶本味与真香的配料,单单用开水泡茶来喝。
“清饮”又可分为四个层次。
将茶当饮料解渴,大碗海喝,称之为“喝茶”。
如果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可称之为“ 品茶”。
如果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则可称之为“茶艺”。
而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这在世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
什么是茶道的精神内涵呢?日本学者把茶道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和、敬、清、寂”。
茶为茶道的四谛、四则、四规。
“和”不仅强调主人对客人要和气,客人与茶事活动也要和谐。
“敬”表示相互承认,相互尊重,并作到上下有别,有礼有节。
“清”是要求人、茶具、环境都必须清洁、清爽、清楚,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寂”是指整个的茶事活动要安静、神情要庄重、主人与客人都是怀着严肃的态度,不苟言笑地完成整个茶事活动。
日本的“和、敬、清、寂”的四谛史创于村田珠光,400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
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1.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台湾教授吴振铎解释:“清”是指“情洁”、“清廉”、“清静”、“清寂”。
茶艺的真谛不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宁静、明廉、知耻。
“敬”是万物之本,敬乃尊重他人,对己谨慎。
“怡”是欢乐怡悦。
“真”是真理之真,真知之真。
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慧与良知,诗人生活的淡泊明志、俭德行事。
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2.我国大陆学者对茶道的基本精神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茶业界泰斗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
庄老解释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3.“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
因为,“和”是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事茶道的灵魂。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
“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
“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
“和”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和”是儒、佛、道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
茶道追求的“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保合大和”的意思指实践万物皆有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普利万物才是人间真道。
陆羽在《茶经》中对此论述的很明白。
惜墨如金的陆羽不惜佣金二百五十个字来描述它设计的风炉。
指出,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
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悟心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
可见五行调和等理念是茶道的哲学基础。
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
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
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是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
在待客是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
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
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静”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
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
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
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水静伏明,而况精神。
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
”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
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
”徐祯卿《秋夜试茶》诗云:静院凉生冷烛花,风吹翠竹月光华。
闷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字笋茶。
梅妻鹤子的林逋在《尝茶次寄越僧灵皎》的诗中云:白云南风雨枪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诗中无一静字,但意境却幽极静笃。
戴昺的《赏茶》诗:自汲香泉带落花,漫烧石鼎试新茶。
<BR>绿阴天气闲庭院,卧听黄蜂报晚衙。
连黄蜂飞动的声音都清晰可闻,可见虚静至极。
“卧听黄蜂报晚衙”真可与王维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相比美。
苏东坡在《汲江煎茶》诗中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写时声。
枯肠未易禁散碗,卧听山城长短更。
生动描写了苏东坡在幽静的月夜临江汲水煎茶品茶的妙趣,堪称描写茶境虚静清幽的千古绝唱。
中国茶道正是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道铜天地、思如风云,心中常乐,且可成为男儿中之豪情。
道家主静,儒家主静,佛教更主静。
我们常说:“禅茶一味”。
在茶道中以静为本,以静为美的诗句还很多,唐代皇甫曾的《陆鸿渐采茶相遇》云: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磐声。
这首诗写的是境之静。
宋代杜小山有诗云: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写的是夜之静。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
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
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课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
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