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与茶道的关系
茶文化与茶道关系是什么

茶文化与茶道关系是什么茶文化以茶为载体,包含有关茶的礼仪、风俗、茶法、茶规、民间传说、历史典故以及文学艺术、词曲歌谣等内容。
茶文化是一种综合文化。
茶道则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是品饮者对茶的觉悟。
由此可见,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修正范畴,是要实修实证的。
茶道由茶礼、茶规、茶法、茶技、茶艺、茶心这六事构成,称为“茶道六事”。
茶道修习就是通过茶道六事来证悟茶道精神内涵和实质。
茶道修持事茶人顿悟茶道的入门基础,也事茶人修习茶道的日常功课,更是实践茶道精神的惟一途径。
茶道修持通过调心、备器、煎水、瀹茶、饮茶、禅意等程式,使茶人进入清、和、空、真的茶禅境界。
日积月累,必然能豁然领悟,最终顿悟茶中之道。
1、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
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
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
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2、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
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是顺理成章的。
但它的“四规”、“七则”似乎过于拘重形式,打躬静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
中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神仙世界很有渊源关系,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美学精神便成了一种传统。
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道了,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
所以一说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3、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
新时代中国茶道和茶文化发扬和传承

新时代中国茶道和茶文化发扬和传承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5000年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茶不但促进了经济发展,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
茶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产物,更是一种精神文明的体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新时代多元背景下,经济、文化、科技、信息、网络等都在进行交流融合。
茶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文化内涵特征突出,茶文化的发展同样可以呈现包容多元的状态,从而实现茶文化产业与社会高度融合的发展进程。
茶文化的起源是什么呢?据史料记载,中国茶文化传播至今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茶”最早见于我国第一本中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这部作品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一直传承至今,成了中华文化的经典典籍之一。
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荼”即为古时之茶字,这成了史学家所公认的最早关于茶字的文字记载。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茶文化最早形成于巴蜀地区,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国家版图的统一与各地经济、文化的融合发展,茶逐渐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始传播。
直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茶逐渐传入华南地区。
唐朝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也成为茶文化的兴盛时文化空前繁荣,也成为茶文化的兴盛时期。
明朝末年,荷兰商人将茶叶运至欧洲。
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叶、丝绸、瓷器向来是中国特产的代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中华茶文化与地域文化特色密不可分,茶文化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本质内涵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
我国茶文化形态与内涵多样,茶叶品种繁多,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茶文化体系,茶文化的不同内涵共同促进茶文化的发展。
茶叶成熟采摘时,人们通过茶歌抒发对茶叶、对生活的热爱,通过茶歌丰富采茶人的精神世界。
茶道与茶文化

茶道与茶文化在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
茶道本来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即备茶的技艺、规矩和品饮方法;二是思想内涵,即通过品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
茶道文化丰富多彩,但可归结为茶趣、茶德、茶禅几类。
茶趣,即饮茶的乐趣,包括物质乐趣和精神乐趣。
佳茗,清泉,茶具,良辰,美景,知音相聚品饮,雅俗共赏。
茶趣有雅俗之分,无高下之别。
茶德,即茶之功德。
与陆羽同时代的刘贞亮提出“茶有十德”: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驱雇气,以茶防病气,以茶养生气,以茶散闷气,以茶利礼让,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茶禅是用以阐释与佛门之密切渊源的。
真意乃茶禅结合而达到的一种境界。
禅在梵语中意为“静虑”、“思维修”、“弃恶”等。
在品茶的精神境界中,不知道有多少人能感受到一位西方诗人的“从一粒沙看世界”的境界。
但每位爱茶的东方人都不难停会出从一片茶叶品尝出山川风景与大自然的精神。
从茶中领会山川风景,与不断地微妙变化着的真味、真香、真气……不失为一个回归自然的一个简单的法门。
那么,茶是如何能给予人这一切的呢?除了自然的奥秘就是人为的配合。
茶可独酌,也可共饮。
一杯在手,清香满室,消除烦虑,使人拋弃是非心和名利心。
“寒夜客来茶当酒”,以茶奉客,虽不及酒后令人豪情万丈、意气风发,但三两良朋,佳茗共饮,闲话家常,天南海北,是何等的惬意。
茶道中蕴涵了丰富的哲理。
最突出的是中庸与和谐。
有人说,国人之性格如茶,总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与人互助相依,在友好、和睦的气氛中共同迸步。
这话颇有些道理。
从表面上看,中国的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
其形式和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
佛教在品茶时,伴以孤寂的清灯,要义在于明心养性;道家茗饮时,寻求空灵寂静雕世超尘;儒家则以茶励志,沟通人际关系;积极入世。
各家茶文化的精神有一共同点,即和谐、平静,实际是以儒家的中庸思想为提携的。
在社会生活中,国人主张有秩序,相携相依。
茶艺、茶道、茶文化ppt课件

为载体,依存于茶艺。
8
• 2、茶艺与茶俗 • 所谓茶俗,是指一些地区性、民族性的用
茶风俗,诸பைடு நூலகம்婚丧嫁娶中的用茶风俗、待 客用茶风俗、饮茶习俗等。 • 茶艺着重在茶的泡饮艺术,追求冲泡意境 和品饮情趣。茶俗侧重在喝茶和食茶,目 的是满足生理需要、物质需要。
9
• 3、茶艺与泡茶 • 当代茶艺基于日常生活中的泡茶,源于生
活又高于生活。泡茶是当代茶艺的基础, 但并非所有的泡茶都是茶艺,两者并不完 全相等同。 • 泡茶以日用生活为目的,茶艺以文化艺术 为目的。
10
• 三、茶艺的分类 •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艺的内容非常丰富。由于划分的依据
不同,茶艺的类型也不同: • (1)以茶为主体来分:绿茶茶艺、乌龙茶茶艺、红茶茶
多领域,是中华文明一份积淀深厚、千古流传的()和智慧结晶。 • A 物质文化遗产B精神文化遗产C古老文化遗产 • (4)泡茶和饮茶是()的主要内容。 • A 茶道B 茶仪C 茶艺D茶宴 • (5)()是指整个茶业发展历程中精神财富的综合。 • A 茶艺B 茶道C 茶俗D 茶文化
16
• 2、简答题 • (1)茶艺的定义及学习茶艺的意义各是什
么? • (2)中国茶文化广义的含义是什么?中国
茶文化狭义的含义包括哪些?它们之间有 哪些内在的联系? • (3)中国茶文化内涵是什么?如何表现出 来的? • (4)你认为学习茶文化有哪些好处?
17
艺、花茶茶艺等。 • (2)以习茶法来分:壶泡茶艺、杯泡茶一起、盖碗泡茶
艺、工夫茶艺等。 • (3)以人为主体来分:宫廷茶艺、文士茶艺、民俗茶艺、
茶道是茶文化的基础知识

茶道是茶文化的基础知识茶道是茶文化的基础知识,茶道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
它以茶叶为媒介,通过仪式化的程序,表达出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仰。
在日本,茶道被誉为“和敬清寂之道”,即“和”是指和谐、和睦,是为了体现互相尊重和共存。
“敬”是指尊重,是为了体现尊崇自然、敬意于人。
“清”是指纯洁、清净,是为了体现意志坚定、追求纯粹。
“寂”是指宁静、深邃,是为了体现沉思、静观自然。
茶道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水平。
在茶道中,净手、净心、净口是最基本的要求,这是因为茶道的本质在于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寻求心灵上的升华。
作为茶道的核心,茶艺是中国茶文化的代表。
中国人对于茶文化非常重视,茶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茶的品质、泡法、器具、礼仪等方面的要求。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而茶道则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茶艺的一种乐趣体验、礼仪。
在中国方面,茶道独特的精神是尊重自然与人性,通过茶艺的循序渐进,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命的美好、生态的平衡,从而使人们体验到了深刻的内心平和和美好心情。
在西方国家,茶文化也有着其独特的魅力。
英式下午茶早已融入当地文化,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日常生活方式。
在欧洲的茶文化发展中,茶盛行于18世纪,优雅的法式、高贵的英式、精致的德式茶文化都因其魅力被人们所钟爱。
随着茶文化的推广与发扬,西方文化也越来越多地去探索这一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文化。
茶道是茶文化的基础知识,而比茶道更广泛的茶文化中还有着许多的要素。
茶道的核心思想是“和敬清寂之道”,而茶文化的灵魂则是:茶的品种、产地、泡法、器具和礼仪等。
每一种茶都有其独特的滋味和香气,每一类茶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而泡制茶水中所使用的器具,则需要由专业的茶艺师进行认真的选取和使用。
而茶道中的礼仪体现着茶道的精髓、礼节和传统,为茶文化注入了独特的精神。
总之,茶道是茶文化的基础知识,它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它以茶叶为媒介,通过仪式化的程序,表达出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仰。
中国茶文化与茶艺的关系

中国茶文化与茶艺的关系中国茶文化与茶艺有着很大的联系,这是毋庸置疑的,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与茶艺的关系,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与茶艺的关系中国茶道与茶艺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的艺术。
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
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是无形的,就是指导茶艺的理念、精神。
有道无艺,则空洞无用;有艺无道,则无精无神。
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文化的关系茶之性——静茶叶常年生长在寂静的山坡上,静乃茶之本性。
茶的这种本性恰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强调的静不谋而合,而大受人们推崇。
儒家是以“静”为本,强调以虚静之态作为人与自然万物沟通的渠道。
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审美观就是主张“闲和、严静、趣远”的高逸境界;理学家程颢也写道“万物静观皆自得”。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指出:“茶之为物”其品性和功效之一就是“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即冲淡闲洁的茶性和高雅的神韵会将人导入“静”的境界。
儒家的艺术观也就由此而注入到了茶道的精神中去了。
道家把“静”看做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
静虚则明,明则通。
比如《老子》中说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庄子》也说:水静伏明,而况精神。
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
万物之境也。
水静能映照万物,精神进入虚静的状态就能洞察一切。
因此,道家特别重视“入静”,将它视为一种功夫、一种修养,并将这种虚静与茶叶自然属性中的“静”相融,将道家的思想融入到茶事活动中去。
佛学中的“静”也有重要的地位。
“禅”字的本意译成汉文就是“静虑”,禅宗就是讲究通过静虑的方式来追求顿悟,即以静坐的方式排除一切杂念,专心致志地冥思苦想,直到某一瞬间领悟到佛法的真谛。
高僧净空法师曾经指出:“佛法的修学没有别的,就是恢复我们本有的大智大觉而已,要怎么才能恢复呢?一定要定,你要把心静下来,要定下来,才能够恢复。
”而人们在品茗的过程中所追求的恰恰是这种融佛家于一体的空灵静寂的禅境。
传统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茶道礼仪

传统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茶道礼仪茶,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茶文化的形成与传承离不开我国的茶道礼仪。
本文将从茶的起源、茶文化的传播、茶道礼仪的演变等方面来探讨传统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与茶道礼仪的重要性。
一、茶的起源茶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可以得知,茶在公元前2737年就被发现并开始被利用。
茶叶是由茶树的嫩叶制成的,具有醒脑提神、清心明目的功效。
因此,茶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二、茶文化的传播茶文化的传播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茶叶的种植与制作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随后,茶文化逐渐传播到了其他国家,尤其是日本和韩国等邻国。
茶的传播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传播,更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汇。
三、茶道礼仪的演变茶道礼仪作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深沉内涵。
茶道礼仪最早出现在唐代,当时的茶道讲究雅致、含蓄,主要是以欣赏茶具的优雅和饮茶的仪式感。
进入宋代,茶道礼仪逐渐成为一种礼仪准则,不同的社会阶层也开始制定茶道的具体规范。
明清时期,茶道礼仪更是达到巅峰,将茶的品鉴、泡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茶道礼仪的演变与时代的变迁密切相关。
在古代,茶道礼仪被用作社交交往的一种方式,亲友相聚时,品茶成为一种象征亲密关系的仪式。
而在现代,茶道礼仪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礼仪规范,更是一种道德修养的表现。
四、茶道礼仪的重要性茶道礼仪在传统茶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茶道礼仪传承了古老的中华文化,代表着中国人的精神内涵和美德。
其次,茶道礼仪的存在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互动。
无论是家庭团聚还是商务交流,茶道礼仪都能够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提供一种媒介。
最后,茶道礼仪本身蕴含着修身养性的哲学思想,通过参与茶道活动,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总结:传统茶文化的历史和茶道礼仪的演变,既反映了中国茶文化的独特性,也展示了中国人民热爱生活、崇尚自然的精神面貌。
茶文化与茶艺茶道的关系

茶文化与茶艺茶道的关系学习茶文化与茶艺茶道的联系。
注重茶的色香味,应严格区别二者,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与茶艺茶道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与茶艺茶道的关系(一)茶艺与茶文化"文化"的定义莫衷一是,因而对茶文化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有广义的理解,也有狭义的理解。
与茶艺一样,笔者对于茶文化也取狭义的理解,认为茶文化是茶事活动中所形成的精神文化。
不仅如此,笔者还主张,茶文化是茶学的一部分,它与茶科技、茶经贸鼎足而三,共同构成茶学。
茶学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两大领域,茶文化是茶学中的人文科学部分。
在茶文化中,饮茶文化是主体,茶艺和茶道又是饮茶文化的主体。
茶艺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均小于茶文化。
笔者反对将茶艺的内涵和外延无限扩大,以致于等同茶文化,并进入到茶科技、茶经贸领域的理解,而是视茶艺及茶艺文化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二)茶艺与茶道目前海峡两岸茶文化界对"茶道"的定义也不统一,笔者认为,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
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
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
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
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
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
笔者反对将茶艺、茶道视为"一体两面"的观点。
蔡荣章先生在《现代茶思想集》中说:"我认为'茶道'、'茶艺'都可以表示茶艺在文化上的内涵,无需因使用的名称强加解释其差异。
但可以因为使用的场合分开使用不同的名称:如要强调有形的动作部分,则使用'茶艺',强调茶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则使用'茶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文化与茶道的关系
茶艺是“茶”和“艺”的有机结合。
茶艺是茶人把人们日常饮茶的习惯,根据茶道规则,通过艺术加工,向饮茶人和宾客展现茶的冲、泡、饮的技巧,把日常的饮茶引向艺术化,提升了品饮的境界,赋予茶以更强的灵性和美感。
茶文化又包括两种概念狭义的概念和茶艺差不多,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
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
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而广义的茶文化则更加博大精深一些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
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
各种艺术。
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
不仅仅包括茶艺还包括了茶的历史、茶的艺术作
品等所有从茶衍生出来的东西。
【中国茶道】
廉、美、和、敬,和韩国的茶礼一样,中国的茶道精神也有不同的提法。
中国虽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浓,而是将儒、道、
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给人们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面
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
思想内容,不断加以发挥创造,因而也就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清
规戒律。
只是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茶文化热潮的兴起,
许多人觉得应该对中国的茶道精神加以总结,归纳出几条便于茶人
们记忆、操作的“茶德”。
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
交流》杂志上发表的《茶文化浅议》一文中明确主张“发扬茶德,
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
他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
具体内容为:
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
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
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
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
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
【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从唐代开始,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开始种植茶树,制造茶叶。
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
他明确提出“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
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
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
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
平安时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和尚,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开始种植,这就是日本栽培茶树的开始,到了镰仓时代,神僧荣西在中国学到了茶的加工方法,还将优质茶种带回日本传播,他于公元1211年写成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
【韩国茶道】
韩国的饮茶史也有数千年的历史。
公元7世纪时,饮茶之风已遍及全国,并流行于广大民间,因而韩国的茶文化也就成为韩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历史上,韩国的茶文化也曾兴盛一时,源远流长。
在我国的宋元时期,全面学习中国茶文化的韩国茶文化,以韩国“茶礼”为中心,普遍流传中国宋元时期的“点茶”。
约在我国元代中叶后,中
华茶文化进一步为韩国理解并接受,而众多“茶房”、“茶店”、
茶食、茶席也更为时兴、普及。
80年代,韩国的茶文化又再度复兴、发展,并为此还专门成立
了“韩国茶道大学院”,教授茶文化。
和日本一样,源于中国的韩国茶道,其宗旨是“和、敬、俭、真”。
“和”,即善良之心地;“敬”,即彼此间敬重、礼
遇;“俭”,即生活俭朴、清廉;“真”,即心意、心地真诚,人与
人之间以诚相待。
我国的近邻——韩国,历来通过“茶礼”的形成,向人们宣传、传播茶文化,并有机地引导社会大众消费茶叶。
韩国的茶礼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如按名茶类型区分,即有“末茶法”、“饼茶法”、“钱茶法”、“叶茶法”四种。
1、道之和
1.1、中国茶道之和
中国的和文化意识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
如早期的石器、玉器、陶器,后期的灵魂观、原始图腾崇拜等等,尤其是
中国原始的陶器,其上的纹饰大都与当时的社会存在物,动植物、生
活用品等,相吻合,全面而具体地反映了我国远古人民族群的和谐
意识。
这是人类处在农耕文明的大环境中寻求与自然融合的一种本
能反应。
但同时,它也是中国和文化意识的萌芽,自然之和与人文
之和开始成为彼此生命的纽带。
在经历了铜石并用时代与夏商周三代的发展以后,和文化意识渐渐演变成为了较独立的审美意识。
而自春秋战国始,儒道两家确立
了和的意识形态,并且提出了理论化的中和审美观。
儒家重在“人和”,立足于政教伦理,强调“克己复礼”与“允执其中”,注重
维护人伦秩序的和谐;道家重点放在“天和”,推崇“道法自然”,“合以天倪”,倡导虚极静笃,物我为一,无为守中。
中国茶道中“和”的特色不仅体现在茶事过程中,也在逐步发展中与世俗的“礼”相结合,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件法宝,在敬茶
与接茶的过程中成就了中华民族的谦和之仪。
最好的茶叶须是融合
了天地之精华,万物之灵气而生长出来的,需要土壤、气候等的调
和来成就茶树上最嫩的那一片新叶;冲泡时,水的选择就显得格外重
要了。
它不仅有天水、地水之分,如《红楼梦》中的妙玉就采用旧
年的雨水和梅花上的雪水入茶,以保持茶的真香真味,更需有滚开
却不过老,一切恰到好处的水温,在正式的茶道中还有一泡、二泡、三泡之分,要顺应茶性,以茶艺示茶道,将茶的色、香、味最充分
地展示出来,其目的都在于使茶水相和;欲领略一杯香茗的真香妙韵,还须有幽雅的环境,和睦的氛围,先嗅其香,再试其味,慢慢咀嚼,深深体会,将一种平和的心态融入一个和谐的环境,浑然忘我,如
入仙境。
1.2、日本茶道之和
日本是一个封闭的岛国,受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影响,日本气候温暖而湿润,因此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其固有的农耕文化和岛国文化,塑造了日本人亲自然的本性和特殊的本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与
中国一样,他们的原初美的意识的形成首先在于与自然相融,与自
然对话。
如其最早对于色彩的感受就来源于自然的赤、黑、白、青
四种颜色;独有的和歌艺术的取材最早也是从自然景物和四季变换中
来的;其次,它与民族的精神性格也是分不开的。
日本民族经过历史
上无记载的长期的各种血统混合的过程,各人种渐次混同并融合其
原始信仰,调整了民族的对立,最后成为统一的大和民族,形成以
皇室为中心的单一的民族统一形态,这对于日本民族的“中和”心
理和性格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并成为直接孕育日本人的美意识
的根底。
在日本茶道中,“和”意味着调和、和悦,是外与内的完
美结合。
和的光线,和的声音,和的香味,和的触觉,和的关系,
和的氛围。
窗户和窗帘使屋内的光线变得柔和,从大环境上给人以
可以冥想的空间;香炉内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弥漫着整个房间。
室内
插花优雅素淡,茶具朴素大方,茶侍温文尔雅,一切茶事活动即在
调和的环境中开始,慢慢地释放出其和悦的内涵。
与中国茶道相比,日本茶道之和更注重外在环境的调和,并以此为背景来感受茶道本身“和”的内涵;而中国茶道却重在道本身,从茶、水、冲、品的过程中慢慢释放其和睦、有序、规则的魅力。
这大概与中日两国的文化模式和民族性格是相辅相成的。
两国虽同属于东亚文化圈,虽同时享有农耕文明,但日本的岛国环境却注定了其具有强烈的吸收能力和对外在的关注能力。
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但其并没有完全仿效中国的茶道模式,而是植根于民俗,植根于生活,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保持了其在日本土壤之中的原汁原味,因此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中日两国茶道和而不同的情况。
2、道之静
2.1、中国茶道之静
从表面上看,中国茶道充斥着儒家浓浓的中庸之美、平和之味;而欲扣破其外在的坚壳,领悟茶道之精髓,却还是得通过“静”这条修习的必由之路。
主静是立人极之本。
“静”作为我国传统思想之一,可以说是其余诸道的基础。
欲得道,就必须通过“静”的方法来省察自我,洞察世事,实现心的升华。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