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最终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赏析(最新)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朝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
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鉴赏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鉴赏《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
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词吧!《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及注释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鉴赏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朝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
读此词者,当能辨之。
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
浓愁淡写,重语轻说。
寓激情于婉约之中。
含蓄蕴藉,语浅意深。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翻译及赏析1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宋代·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译文及注释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
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
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
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
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
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九年级上册语文《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最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3、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词意及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宋词的情感。
【教学重点】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难点】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由写作背景导入: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
《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二、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
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
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三、探究词文含义: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提示: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新解: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
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
因而理解为闲愁或做作的愁,是不恰当的。
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来解答)提示: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赏析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赏析《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通篇言愁的词作,这首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宋词吧。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原文宋代: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译文及注释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注释丑奴儿:词牌名。
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县西南。
因状如庐山香炉峰,故名。
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qiǎng):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表达的意思可以分为两种:1.男女之间难于启齿的感情。
2.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休:停止。
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
通篇言愁。
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上片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
无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
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在涉世既深又饱经忧患之余,进入“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愁深。
这些多而且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而且“识尽”而说不尽,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
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
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
周济说辛词“变温婉,成悲凉”。
《丑奴儿 - 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丑奴儿 - 书博山道中壁》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丑奴儿 - 书博山道中壁宋·辛弃疾原文: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注释:丑奴儿:四卷本甲集作「采桑子」。
词牌名。
唐教坊曲有《杨下采桑》,调名本此。
汉代乐府诗《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此曲应是乐府旧曲《采桑》而入燕乐者。
晚唐和凝词为创调之作。
南唐李煜词名《丑奴儿令》,冯延巳词名《罗敷媚歌》,贺铸词名《丑奴儿》,陈师道词名《罗敷媚》。
南卓《羯鼓录》作《凉下采桑》,属「太簇角」。
此双调小令,殆就大曲中截取一遍为之。
《尊前集》注「羽调」。
《乐府雅词》注「中吕宫」,《张子野词》入「双调」。
此调四十四字,前后阕相同,各三平韵。
由四个七字句和四个四字句组成,每阕四字句处于七字句之间,使词气和缓;用韵甚密,而又使音节浏亮。
此调宜于抒情与写景,既可表现婉约风格,又可表现旷达与刚健的风格。
别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
博山:地名,位于上饶以东永丰县境内,在今江西广丰县西南。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二十一·〈江南东路·信州〉》:「博山在永丰西二十里,古名『通元峰』,以形似庐山香炉峰,故改今名。
」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辛稼轩罢职退居上饶,常过博山。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为赋新词强(qiǎng)说愁」句: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强,勉强地,硬要。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欲说还(huán)休:内心有所顾虑而不敢表达。
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词:「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原文】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不识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不识:不知,不懂。
层楼:高楼。
赋:写,作。
强(qiǎng):勉强。
识尽:深知,尝够。
休:罢了。
【大意】
少年时代,我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忧愁,常常喜欢登上高楼,玩赏景致。
有时为了赋写新词,明明没有什么痛苦,也要勉强写出一片愁绪。
到如今,我尝尽了人间忧愁的滋味,真希望能有机会尽情倾吐,然而又感到无话可说。
虽然不说,心中的种种愁苦却又憋不住。
可是,话到了嘴边,竟然变成了:“啊,天转凉了,多好的一个秋天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3、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词意及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宋词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难点】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写作背景导入: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
《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二、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
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
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三、探究词文含义: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提示: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新解: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
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
因而理解为闲愁或做作的愁,是不恰当的。
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来解答)
提示: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
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提示: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①处境的残酷。
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
②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
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天凉好个秋”是句闲淡的话,意即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表明作者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
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淡之中,耐人寻味。
但“天凉”和“秋”却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情。
这句话看似闲话,平静洒脱,实际却深沉含蓄。
人说秋色入心即为愁,作者这样写,正写出了内心的无奈和愁绪的无尽。
这一腔“愁”,词人越是不说,越是令人感到愁的沉重。
6、少年和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
少年为宾,老年为主。
少年之愁,是可说之愁,是激昂之愁;老年之愁,是无言之愁,是沉郁之愁。
而这种浓得化不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愁情,才是词人要传达的。
7、“少年”“爱上层楼”的原因是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而今是尝遍了愁的滋味却说秋天很美好。
“却道天凉好个秋”的理解是:心中充满了愁苦,却无处诉说,只好找个话头,说说这天凉的秋天吧!
四、重读诗文,总结本词。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
少年时代,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登高望远不知愁苦。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
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
青少年时代虽然亲历了人民的苦难,却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
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
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
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却“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
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
(欲说还休:想说而最终没有说,出自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这两句“欲说还休”有两层不同的意思。
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
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
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是忧国伤时之愁。
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
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体现了辛词“变温婉,成悲凉”的特点,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不识愁滋味”、“识尽愁滋味”的对比,突出渲染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穿全词的线索,感情直率而委婉,高度概括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表现了词人遭受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以及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五、作业检测:
1、《丑奴儿》中词人以“愁”为线索,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的心情。
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的报国之愁。
2、文中“少年之愁”与“而今之愁”有什么区别?
明确:“少年之愁”指的是为作新词而无愁找愁,无病呻吟,乃普通文人的通病。
“而今之愁”却决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存亡的报国之愁。
3、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
明确:第一组,“少年”和“而今”对比;第二组,“强说愁”与“欲说还休”对比;第三组,“不识”
与“识尽”对比。
附:板书设计
上片:少年不识愁滋味
过度:爱上层楼对比、反衬
下片:如今识尽愁滋味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