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查找及其算法实现》教学设计
对分查找算法及程序实现

对分查找算法及程序实现一、设计思想对分查找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基础算法。
对于一个基础算法的学习,同样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经历分析问题、确定算法、编程求解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本堂课以一个游戏暖场,同时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游戏或生活背后的科学原理。
为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我解析算法的形成过程,本课分解了问题动作,找出问题的全部可能情况,在对全部可能情况总结归纳的情况下,得出对分查找的基础算法,最后在程序中得到实现,从而使学生建立起对分查找算法形成的科学逻辑结构。
二、教材分析本课的课程标准内容:(一)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1)结合实例,经历分析问题、确定算法、编程求解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认识算法和程序设计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算法与问题解决例举 C 查找、排序与问题解决(2)通过实例,掌握使用数据查找算法设计程序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课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内容:基本要求:1.初步掌握对分查找算法。
2.初步掌握对分查找算法的程序实现。
教材内容:第二章算法实例2.4.3对分查找和第五章5.4查找算法的程序实现,课题定为对分查找算法及程序实现,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着重是对分查找算法的形成和初步程序实现,第二课时利用对分查找算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程序实现,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从《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来看,要求学生能从问题出发,通过相应的科学步骤形成对分查找的算法。
对学生来说,要求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能初步掌握或了解对分查找的前提条件、解决问题的对象,明确对分查找算法结构和对分查找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学生应该已经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掌握赋值语句、选择语句、循环语句的基本用法和VB基本操作,这节课学生可能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归纳总结对分查找解决不同情况问题的一般规律,鉴于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采取分解动作、比较迁移等学习策略。
对分查找算法及程序实现

例题:对分查找
1、首先在通用声明事件里定义数组d变量为全局变量。 Dim d(1 To 10) As Integer
2、程序一运行,生成10个3位整数,显示在标签1中。 Private Sub Form_Load() Label1.Caption = "" Randomize For i = 1 To 10 d(i) = Int(Rnd * 101 + 100) Label1.Caption = Label1.Caption & d(i) & " " Next i End Sub
数组d( ): Key=52
下标
元素
1 2 3
10 15 17
4
我们用变量 I和J记录所 要查找范围的起始和终止 位置
18
22 27 35 45
5 6 7 8 9 10
48
52 65 67 72
i=9
第2次比较后: Key<d(m) 查找范围应该 变成d(9)~d(11)
11
12 13 14 15 16
对分查找程序的基本框架: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i = 1: j = n Do While i <= j m = (i + j) \ 2 If d(m) = Key Then '输出结果,退出查找(代码略) ElseIf Key < d(m) Then j=m-1 Else i=m+1 End If Loop End Sub
设置第一数和第n数 求中间数
1.下列有关查找的说法,正确的是 A.顺序查找时,被查找的数据必须有序 B.对分查找时,被查找的数据不一定有序 C.顺序查找总能找到要查找的关键字 D.一般情况下,对分查找的效率较高
对分查找算法的程序实现教学设计(高中信息技术精品)

《对分查找算法的程序实现》一、案例主题:浙江教育出版社《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对分查找算法的程序实现》二、背景材料:(一)教学内容分析:1.对分查找算法是《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5.4节查找算法的程序实现》中的内容,是结合流程图实现程序的课型。
本课内容是选修教材中对所学语句结构和代码理解的一个总结性应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本课内容应用性较强,具有一定的难度,体现在对流程图理解和代码实现的过程中,但应用丰富,拓展性强,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二)学生分析:通过前面一个月算法的学习,学生已经逐步熟悉visual basic6.0的编程环境,掌握了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语句的用法,在前期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算法基础及算法表示,抽象思维相对较好。
对分查找的算法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能否清晰的想象比较关键,所以学习难度比较大,需要教师合理的引导帮助其来解决问题。
本课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情况:1.掌握三种基本结构,但是在综合思想算法上缺乏一定的掌握度。
解决策略:先介绍对分查找思想,然后再引入流程图和程序。
2.刚学过顺序查找,给他们的感觉是实现简单,容易思想上放松。
解决策略:要让学生从根本上区别顺序查找,以免混淆算法。
3.因为对分查找比较抽象,如果直接以代码的形式出现,学生会难以理解和接受。
解决策略:以生动形象的例子进行导入然后再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想:对分查找在整个选修教材中是一个重点和难点,本课以生动的实例做为课堂导入,强调教学重点,以动态的指针演示,让算法思路更具体化,并且逐个击破难点并得以程序实现,以半成品加工策略提高课堂效率。
本课主要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探索、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同学的探讨实现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创设学生自主和互助学习的良好气氛,以达到理解对分查找算法和实现相应程序的目标。
对分查找算法教案(5篇)

对分查找算法教案(5篇)第一篇:对分查找算法教案对分查找算法教案一、设计思想对分查找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基础算法。
对于一个基础算法的学习,同样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经历分析问题、确定算法、编程求解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本堂课以一个游戏暖场,同时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游戏或生活背后的科学原理。
为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我解析算法的形成过程,本课分解了问题动作,找出问题的全部可能情况,在对全部可能情况总结归纳的情况下,得出对分查找的基础算法,最后在程序中得到实现,从而使学生建立起对分查找算法形成的科学逻辑结构。
二、教材分析本课的课程标准内容:(一)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1)结合实例,经历分析问题、确定算法、编程求解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认识算法和程序设计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算法与问题解决例举 C 查找、排序与问题解决(2)通过实例,掌握使用数据查找算法设计程序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课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内容:基本要求:1.初步掌握对分查找算法。
2.初步掌握对分查找算法的程序实现。
教材内容:第二章算法实例 2.4.3对分查找和第五章5.4查找算法的程序实现,课题定为对分查找算法及程序实现,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着重是对分查找算法的形成和初步程序实现,第二课时利用对分查找算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程序实现,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从《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来看,要求学生能从问题出发,通过相应的科学步骤形成对分查找的算法。
对学生来说,要求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能初步掌握或了解对分查找的前提条件、解决问题的对象,明确对分查找算法结构和对分查找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学生应该已经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掌握赋值语句、选择语句、循环语句的基本用法和VB基本操作,这节课学生可能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归纳总结对分查找解决不同情况问题的一般规律,鉴于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采取分解动作、比较迁移等学习策略。
《对分查找及其算法实现》教学设计 - 福建基础教育网

《对分查找及其算法实现》教学设计湖北省巴东县第一高级中学 刘少银 一、教材学情分析 本次课是浙江版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教材《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章算法实例第四节查找中的一部分内容。
由于教材体系不适合校本实际,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体系作了如下调整。
讲授顺序:第一章 算法和算法的表示、第三章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第四章 VB程序设计初步、第二章算法实例,第五章 算法实例的程序实现穿插在相关内容教学中完成。
因此在前期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算法基础及算法表示,VB程序设计初步等。
本次课是让学生掌握对分查找的思想及算法的实现。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对分查找的基本含义、方法,理解并能画出对分查找的流程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直观观察,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信息技术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激发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求知欲,培养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分查找的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对分查找算法的实现。
四、教学策略 ·以"猜数"游戏导入,引入对分查找的概念; ·师生讨论、生生讨论、生生互助;分析、归纳、总结,理解并掌握对分查找的基本思想; ·采用分类研究、分享成果、课后练习等学习方法,理解对分查找方法及基本主要特征; ·采用自然评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等形式对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
五、教学过程 1.游戏激趣,释疑对分查找 (三个程序图片)(初始界面) (人工猜数界面) (程序猜数界面) 准备:几张白纸,一支记号笔。
启动猜数程序。
师:同学们好!大家看到前面的程序了吗?它是一个什么程序呢? 同学:猜数游戏程序。
师:对,这是我用VB针对李泳主持的"幸运52"中猜商品价格环节开发的一款程序,我先来说说针对主持人的部分:当李泳宣布商品的价格范围时,比如10000元内,猜商品价格的人就可以在猜数范围栏起始栏填上"0",终至栏填"10000",然后再将鼠标移到猜数栏中单击,程序即提示:"准备!倒计时30秒",当单击提示处,猜价格倒计时开始,猜价格人即可在猜数栏上填上所猜价格的数值,然后根据主持人的提示,选择"不对"重新填写商品价格或选择"正确"让所猜价格在"猜得结果"栏内显示正确结果并停止计时,提示栏中即显示"您猜了M次,对了,恭喜您"。
对分查找算法的程序实现教学设计(高中信息技术精品)

《对分查找算法的程序实现》一、案例主题:浙江教育出版社《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对分查找算法的程序实现》二、背景材料:(一)教学内容分析:1.对分查找算法是《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5.4节查找算法的程序实现》中的内容,是结合流程图实现程序的课型。
本课内容是选修教材中对所学语句结构和代码理解的一个总结性应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本课内容应用性较强,具有一定的难度,体现在对流程图理解和代码实现的过程中,但应用丰富,拓展性强,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二)学生分析:通过前面一个月算法的学习,学生已经逐步熟悉visual basic6.0的编程环境,掌握了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语句的用法,在前期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算法基础及算法表示,抽象思维相对较好。
对分查找的算法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能否清晰的想象比较关键,所以学习难度比较大,需要教师合理的引导帮助其来解决问题。
本课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情况:1.掌握三种基本结构,但是在综合思想算法上缺乏一定的掌握度。
解决策略:先介绍对分查找思想,然后再引入流程图和程序。
2.刚学过顺序查找,给他们的感觉是实现简单,容易思想上放松。
解决策略:要让学生从根本上区别顺序查找,以免混淆算法。
3.因为对分查找比较抽象,如果直接以代码的形式出现,学生会难以理解和接受。
解决策略:以生动形象的例子进行导入然后再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想:对分查找在整个选修教材中是一个重点和难点,本课以生动的实例做为课堂导入,强调教学重点,以动态的指针演示,让算法思路更具体化,并且逐个击破难点并得以程序实现,以半成品加工策略提高课堂效率。
本课主要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探索、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同学的探讨实现对本课知识的掌握,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创设学生自主和互助学习的良好气氛,以达到理解对分查找算法和实现相应程序的目标。
对分查找算法及程序实现

对分查找算法及程序实现一、设计思想对分查找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基础算法。
对于一个基础算法的学习,同样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经历分析问题、确定算法、编程求解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本堂课以一个游戏暖场,同时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游戏或生活背后的科学原理。
为了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我解析算法的形成过程,本课分解了问题动作,找出问题的全部可能情况,在对全部可能情况总结归纳的情况下,得出对分查找的基础算法,最后在程序中得到实现,从而使学生建立起对分查找算法形成的科学逻辑结构。
二、教材分析本课的课程标准内容:(一)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结合实例,经历分析问题、确定算法、编程求解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认识算法和程序设计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算法与问题解决例举查找、排序与问题解决()通过实例,掌握使用数据查找算法设计程序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课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内容:基本要求:.初步掌握对分查找算法。
.初步掌握对分查找算法的程序实现。
教材内容:第二章算法实例对分查找和第五章查找算法的程序实现,课题定为对分查找算法及程序实现,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着重是对分查找算法的形成和初步程序实现,第二课时利用对分查找算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程序实现,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
从《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来看,要求学生能从问题出发,通过相应的科学步骤形成对分查找的算法。
对学生来说,要求通过这一课时的学习能初步掌握或了解对分查找的前提条件、解决问题的对象,明确对分查找算法结构和对分查找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学生应该已经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掌握赋值语句、选择语句、循环语句的基本用法和基本操作,这节课学生可能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归纳总结对分查找解决不同情况问题的一般规律,鉴于此,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采取分解动作、比较迁移等学习策略。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对分查找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分步解析获取对分查找的解题结构,初步掌握对分查找算法的程序实现。
5.4.3二分查找算法的程序实现教学设计高中信息技术浙教版选修1数据与数据结构

引导学生从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两个方面分析二分查找算法的性能,使学生认识到算法优化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比较二分查找与其他查找算法,让学生了解各种算法的优缺点,拓展学生的思维。
5.课堂小结,巩固所学
在课堂结束时,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巩固所学。
6.课后作业,延伸学习
2.分步骤讲解,突破重点
(1)通过图示、动画等形式,形象地展示二分查找算法的查找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法原理。
(2)详细讲解二分查找算法的编程实现,强调边界条件处理和递归思想,让学生逐步掌握算法实现步骤。
3.实践操作,巩固知识
设计不同难度的编程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实践,巩固二分查找算法的应用。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编程心得,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请同学们按时完成作业,并在下节课前提交。通过完成这些作业,相信你们能够更好地掌握二分查找算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编程中。期待大家的学习成果!
编写一个二分查找的程序,实现以下功能:
-在一个有序数组中查找特定元素,并返回其索引。
-在一个有序数组中查找第一个大于等于给定值的元素,并返回其索引。
-在一个有序数组中查找最后一个小于等于给定值的元素,并返回其索引。
要求:请使用非递归和递归两种方式实现,并在程序中添加适当的注释,以说明算法的实现过程。
4.能够运用二分查找算法解决实际问题,如查找数组中的特定元素、查找有序数列的边界等。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提高自身能力:
1.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二分查找算法的实现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设计不同难度的编程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二分查找算法,提高编程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分查找及其算法实现》教学设计
湖北省巴东县第一高级中学刘少银
一、教材学情分析
本次课是浙江版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教材《算法与程序设计》第二章算法实例第四节查找中的一部分内容。
由于教材体系不适合校本实际,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体系作了如下调整。
讲授顺序:第一章算法和算法的表示、第三章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第四章 VB程序设计初步、第二章算法实例,第五章算法实例的程序实现穿插在相关内容教学中完成。
因此在前期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算法基础及算法表示,VB程序设计初步等。
本次课是让学生掌握对分查找的思想及算法的实现。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对分查找的基本含义、方法,理解并能画出对分查找的流程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直观观察,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信息技术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激发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求知欲,培养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分查找的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对分查找算法的实现。
四、教学策略
·以“猜数”游戏导入,引入对分查找的概念;
·师生讨论、生生讨论、生生互助;分析、归纳、总结,理解并掌握对分查找的基本思想;
·采用分类研究、分享成果、课后练习等学习方法,理解对分查找方法及基本主要特征;
·采用自然评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等形式对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
五、教学过程
1.游戏激趣,释疑对分查找
(三个程序图片)
(初始界面)(人工猜数界面)(程
序猜数界面)
准备:几张白纸,一支记号笔。
启动猜数程序。
师:同学们好!大家看到前面的程序了吗?它是一个什么程序呢?
同学:猜数游戏程序。
师:对,这是我用VB针对李泳主持的“幸运52”中猜商品价格环节开发的一款程序,我先来说说针对主持人的部分:当李泳宣布商品的价格范围时,比如10000元内,猜商品价格的人就可以在猜数范围栏起始栏填上“0”,终至栏填“10000”,然后再将鼠标移到猜数栏中单击,程序即提示:“准备!倒计时30秒”,当单击提示处,猜价格倒计时开始,猜价格人即可在猜数栏上填上所猜价格的数值,然后根据主持人的提示,选择“不对”重新填写商品价格或选择“正确”让所猜价格在“猜得结果”栏内显示正确结果并停止计时,提示栏中即显示“您猜了M次,对了,恭喜您”。
师:大家觉得程序光有这样的功能神奇吗?
生:不神奇。
师:对,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这个程序神奇的地方在它能帮助猜商品价格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主持人的提示准确地猜出商品的价格,而且猜中率100%,所以现在“幸运52”停播了,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就是因为我开发了这个程序呀!
生:(有的说信,有的抱着怀疑的态度不吭声,也有说不信的)
师:有同学愿意上来试试吗?
师:你在纸上写下你的数值范围和要猜的数,然后给大家看一下,别说出来,别让电脑听见了。
师:好,操作程序让程序帮忙把写的数找出来。
(程序找到正确的数)
师:神奇吧。
师:还有那位同学愿意试一下。
师:同样,你还是先写下要猜的数和范围100~200,这次我们不让大家看到他要猜的数,请大家帮忙记下程序每次出现的数字。
师:电脑程序也猜出了正确结果:132。
程序给出的数字是:
第一个数是:150
第二个数是:125
第三个数是:137
第四个数是:131
第五个数是:134
最后是:132
大家能看出什么规律了吗?
生:看不出
师:单纯从这几个数当中是看不出什么规律,现在我们依次把这些数放到数轴上,再看一下,大家看能找出什么规律呢?
同学发言……
师:大家认为他说的怎样?为什么不鼓掌呀!
师:对,正如刚才的同学说的那样,程序是在给定范围内依次找中点方法来找到我们要找的最终数值,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一种新的查找方法:对分查找。
师:我们刚才的游戏中的数列是序的吗?
生:是有序的,升序排列的。
师:如果是降序能用对分查找方式查找吗?
生:能。
师: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打乱数据的排序顺序,在没有排序的数列中能否用对分查找的方法,找到我们想找到的数据?
同学:不能。
师:对,这就是对分查找方法的一个特征,或称为条件。
因为我们是根据数据的大小找到它在数列中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和对程序给出数值在数轴上的分布分析,让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对分查找的方法及前提条件,为后一阶段对分查找算法的实现作好铺垫。
2.分析实例,实现对分查找算法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程序是怎样一步一步的给出以上数据并最终找到“132”这个数的。
师:首先在100至200之间找中点,然后再用中点值150与所要找的数132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所要找的数在100至150之间的数,一下数值的范围就缩小了一半,终止变量j 的值就由200变成了150;第二次查找时,程序就给出100至150的中点值125;当程序进行第三次查找时,起始变量i的值就被修改为125,它们的中点值应该是:(125+150)/2=137.5。
有小数了,怎么办?
生:……(有点茫然)
师:对于小数,程序可以继续查找,但有可能要增加查找次数。
为了保证在整数范围内查找,我们就要对含小数的中间值进行处理:取整。
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VB的取整函数吗?
生:int。
师:对。
即int(137.5),结果是多少?
生:137。
师:所以我们查找i到j范围内的中点值的表达式应该为:m=int((i+j)/2)。
师:依次类推,程序会依次给出131、134、132即找到了要找的数。
师:请同学们根据算法逐步求精的原则在下面画出流程图。
(展示如下流程图,然后请同学完成完善对分查找的算法流程图)
流程图补充完善后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对程序给出中间数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对分查找算法实现的方法,为学生顺利完成对分查找算法流程图给予理论与实践上的支持。
3.推出特例,完善对分查找算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完成的对分查找的流程图;下面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查找方法分析一下在199至200范围内要找200这个数,能找到吗?为什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将教室内学生按座位分成若干组,进行讨论。
每个组推选一名小组长,完成后作小组发言)
……
(每一小组完成发言后,老师或点评,或让学生点评)
师:根据刚才同学的讨论分析,那我们先前给出的流程图就有了一些缺陷,怎么修改?
(在同学们的发言声中,修改完善流程图)
修改后的流程图如下:
【设计意图】给出特例,让学生相互讨论、互助学习,归纳总结出上述流程图中出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给出正确的流程图;由此可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探索精神。
六、课后作业
师:1.在前面的取整中我们用了取整函数int,大家想一想能不能用四舍五入函数处理?如果用四舍五入函数(round)处理,流程图又将怎样修改?
2.请看教材P40-43,比较我们所给出的流程图与教材上的流程图有什么差异?两个流程图最后结果是否一致,那个流程图的结果有问题,问题是怎么造成的?请写出一篇500—800字的小论文。
(提示:认真阅读教材P40至P43内容,并分析教材中所给算法的逻辑错误)
作业提交方式:电子邮件(校内、校外均可)
邮件名称:登分号+姓名+论文题目
作业提交地址:************
【设计意图】作业(1)扩充课堂内容,丰富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分别学习内容;作业(2)通过两个流程图之间差异性比较,引导学生判别书本上所给出流程图的逻辑错误,从而培养学生:1.科学的学习态度和精神,不迷信教材、不迷信权威;2.运用论文等形式来表达自己观点;3.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探索,找出教材中的错误。
七、教学反思
整节课充满了笑声和掌声,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讨论、生生互助中比较好地掌握了对分查找的思想和算法实现,教学效果好。
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将程序的源代码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是本次课的一个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