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树

合集下载

实验六针叶树材微观构造

实验六针叶树材微观构造

实验六针叶树材微观构造
一、实验目的
掌握针叶树材轴向管胞、树脂道、木射线及轴向薄壁组织细胞在木材三个切面上的形态
与结构特征;在径切面上交叉场纹孔的类型与形态特征。

二、实验仪器、设备
生物显微镜
三、实验材料
实验室木材切片标本。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湿地松Pinus elliotti i、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杉木Cunninghamia Ianceolata、银杏Ginkgo beloba 等等°
四、实验报告要求
1、将木材切片标本上描述到的显微构造特征填入表1
2、绘出3种木材的三切面显微构造图,并分别用木材学术语描述它们的显微特征。

注:注明放大倍数并标注所绘特征°
表1针叶树材显微构造特征记载表。

实验六 植物种子生命力的快速测定

实验六 植物种子生命力的快速测定

2)取完好小麦种子,将种胚轻稳地向下插入BTB琼脂胶中。
7. 思考题
TTC法和红墨水法测定种子生活力的理论依据 有何不同?
2)取30粒完好的小麦种子,种胚向下略斜插入胶(不软 不硬)。
3)将培养皿置于35 ℃下培养 1 h,对光观察,如果种胚 附近呈现较深黄色晕圈是活种子,否则是死种子。
实验步骤
TTC/红墨水法:
1)将种子用温水(约30℃)浸泡2~6h,使种子充分吸胀。 2)随机取小麦种子30粒,沿种胚中央准确切开,每切1粒确认各半种子皆 含胚后,分别放置两只培养皿中。 3)在上述一只培养皿中加入TTC溶液(至其中种子全部浸入为止),恒 温箱(30~35℃)中保温至少30 min。从TTC溶液中取出种子,直接观 察种胚颜色变化。
种子活力检测评估方法:
(1) 还原力:呼吸→NADH → 还原TTC,胚呈红色。
(2) 原生质着色:活种子不易着色,原生质膜具有选择透性。
(3) 呼吸释放CO2,pH下降,酸碱指示剂显色。
(4) 细胞中的荧光物质:紫外照射发蓝、蓝紫色荧光。
(5) 外观目测法:用肉眼观察玉米种胚形状和色泽。凡种胚凸
周围环境酸度增加,用BTB来反映酸度的改变。
BTB变色范围为pH6.0~7.6,酸性呈黄色,碱性呈蓝色, 中间经过绿色(变色点为pH7.1)。 本实验观察种胚周围的黄色晕圈。
3. 材料、仪器设备与试剂
材料:小麦种子 仪器设备:小烧杯;刀片;镊子;温箱
试剂:
0.12%~0.5%TTC溶液(TTC可直接溶于水,溶于水后,呈 中性,pH7±0.5,不宜久藏,应随用随配)。 0.02%~0.2%靛红溶液或5%红墨水(酸性大红G)。
出或皱缩、显黑暗无光泽的,则种子新鲜,生活力强,可

实验六茎的结构

实验六茎的结构

实验六茎的结构一、目的与要求(一)掌握茎尖的结构、分区及各区细胞特点(二)掌握植物茎的初生结构、次生结构二、材料与用具新鲜材料:多年木本植物的枝条(如杨树),大豆或向日葵幼茎;永久制片:植物的芽纵切片,玉米或丁香、小叶黄杨茎纵切,向日葵幼茎横切,小麦、玉米茎横切,向日葵老茎横切,多年生椴树茎横切,松茎三切面。

用具:显微镜、放大镜、解剖镜、载玻片、盖玻片、双面刀片、毛笔、培养皿、滤纸、钌红水溶液。

三、内容与方法(一)芽的结构取杨树、苹果等不同植物的芽,用肉眼观察分辨鳞芽与裸芽。

通过纵剖在放大镜或解剖镜下观察辨认叶芽、花芽和混合芽。

取一个剖开的枝芽(叶芽),在解剖镜下观察,辨认芽轴顶端的生长锥、芽轴、叶原基和幼叶,还有幼叶基部的腋芽原基,有些芽在最外面还有芽鳞(图6-1)。

图6-1 枝芽纵切1.生长锥2.叶原基3.腋芽原基4.幼叶温带地区的木本植物,越冬枝条上的芽多有芽鳞保护,为鳞芽。

一般草本植物多为裸芽,即芽外没有芽鳞的包被。

(二)茎尖的结构取玉米或丁香、黑藻茎尖的纵切制片观察,区分原分生组织(原套、原体)、初生分生组织(原表皮、基本分生组织、原形成层)和叶原基、腋芽原基等,比较各部分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以及在茎尖中的位置(图6-2)。

图6-2 茎尖,示原套-原体1.原套2.原体(三)茎的初生结构1.双子叶植物⑴取大豆(或向日葵)的幼茎作徒手切片,制成水装片,在显微镜下区分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三部分。

维管束呈束状,环状排列为一圈,束间有髓射线,中央为髓。

注意观察厚角组织壁的加厚、叶绿体的分布。

用钌红水溶液滴染于上述新鲜材料上,观察能否将细胞的胞间层染成红色或浅红色,而使皮层部分细胞的角隅加厚情况显现出来?取另一新鲜的切片,滴加I2-KI溶液,观察皮层内是否有被染成蓝色的淀粉粒?⑵观察大豆幼茎横切的永久制片,在显微镜下对照徒手切片,详细观察下列结构。

①表皮:表皮细胞一层,排列紧密,外壁具有角质层。

有些表皮细胞形成表皮毛。

遗传实验6 动植物细胞永久封片制作

遗传实验6 动植物细胞永久封片制作

3、实验材料
已制备好的玻片标本; 细胞质染液; 各种浓度的乙醇; 无水乙醇与正丁醇的混合液; 二甲苯; 中型树胶。
4、实验步骤:
取出保存 的冻片 3-5分钟 放入装有50% 3-5分钟 乙醇的染色缸 3-5分钟 再放入70 %乙醇 2/3乙醇 +1/3正丁醇 取出后滴少许 封片胶封片,
0.1% 1分钟 再放入 固绿 95%乙醇
3-5分钟
1/3乙醇 3-5分钟 纯正 3-5分钟 +2/3正丁醇 丁醇 放至完全 干燥即可
作业:交一片你最好的永久封片;叙述实验原理、 目的、材料和实验步骤等以下内容。
1、实验原理:为了使观察到的组织细胞保存生活时的状 态,就必须使细胞逐渐脱去水分,这样既保存了生活 时的状态,也便于长期保存;并且为了使观察时更清 晰,也需要用透明剂对玻片标本进行处理。
实验六 永久封片的制作
1、实验原理:
为了使观察到的组织细胞保存生活时的 状态,就必须使细胞逐渐脱去水分,这 样既保存了生活时的状态,也便于长期 保存;并且为了使观察时更清晰,也需 要透明剂对玻片标本进行处理。
2、实验目的:
(1)学习对动植物组织细胞脱水、复水和 生物染料对细胞的复染法;
(2)学习树脂或树胶对实验玻片标本的永 久封片技术。
2、实验目的: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习对动植物组织细胞脱水、复水和生物染料对细 胞的复染法;
(2)学习树脂或树胶对实验玻片标本的永久封片技术。
3、实验材料
已制备好的玻片标本;细胞质染液;各种浓度的乙醇;无水乙醇 与正丁醇的混合液;二甲苯;中型树胶。

formal-实验六-校园木本植物重要值和生物多样性的测定

formal-实验六-校园木本植物重要值和生物多样性的测定

2
1
。。。
1 2 。。。
② 。。
2
。。。
浙江师范大学生化学院 3、数据计算: 1)重要值的计算
IV= RD+RF+RC RD = di/∑di(样地内某物种的个体数/样地内所有物种的个体数之和 RF= fi/ ∑fi(群落中某一物种的频度占所有物种频度之和的百分比) RC = ci/ ∑ci(群落中某一物种的基盖度占所有基盖度之和的百分比)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植物群落的调查方法:统计植物群落的种
类组成,测定不同植物种的数量特征;
2、掌握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学生化学院
二、实验原理
1、群落的物种组成调查可在一定面积的样方中进行 样方的选择:1)代表性;2)面积要合理
组成群落的种类越丰富,其最小面积越大
1重要值的计算ivrdrfrcrddidi样地内某物种的个体数样地内所有物种的个体数之和rffifi群落中某一物种的频度占所有物种频度之和的百分比rccici群落中某一物种的基盖度占所有基盖度之和的百分比2生物多样性的测定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香农威纳指数
浙江师范大学生化学院
实验七 校园木本植物优势度和生物 多样性的测定
物种数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最小面积为2500M2 北方针叶林为400 M2 落叶阔叶林为100 M2 草原灌丛为25~100 M2 草原为1~4 M2
样方面积
浙江师范大学生化学院
二、实验原理(续)
2、构成群落的物种具有一定的数量特征,如密度、盖度、 高度、干重、优势度、重要值等。
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相对基盖度) 3、物种多样性可反映植物群落的复杂程度。 含义: 1)种的数目或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 2)种的均匀度(species evenness or equitability) 常用的是: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香农-威纳指数

实验六-系统发育分析-Phylip-生物信息学

实验六-系统发育分析-Phylip-生物信息学

实验六系统发育分析-PhylipPHYLIP网址: /phylip.html实习内容:(一)序列的前期准备(二)最大简约法建树(Maximum Parsimony)(三)最大似然法建树(Maximum Likelihood )(四)距离法建树(Distance Method)作业:任意选取五个以上物种的同源核酸或/和蛋白质序列,分别采用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距离法构建进化树,给出简洁的步骤和必要的图示,并分析这三种方法的差别。

答:五种核酸序列:>Rattus norvegicus gi|17985948|ref|NM_033234.1| Rattus norvegicus hemoglobin, beta (Hbb), mRNA>Mus musculus gi|218749876|ref|NM_008220.4| Mus musculus hemoglobin, beta adult major chain (Hbb-b1), mRNA>Bos taurus gi|160358323|ref|NM_173917.2| Bos taurus hemoglobin, beta (HBB), mRNA>Homo sapiens gi|28302128|ref|NM_000518.4| Homo sapiens hemoglobin, beta (HBB), mRNA>Sus scrofa gi|261245057|ref|NM_001144841.1| Sus scrofa hemoglobin, beta (HBB), mRNAseqboot运行后输出文件内容及用CLUSTALX进行多条序列比对构建的进化树最大简约法建树步骤:1、打开DNAPARS,将刚才生成的seqb文件名输入。

2、改M选项为分析multiple data sets(多个数据),其它参数不变,运行将生成两个文件outfile和outtree,将outfile更名为mpfile,将outtree更名为mptree。

实验六二叉树实验报告

实验六二叉树实验报告

实验四二叉树的操作题目:对于给定的一二叉树,实现各种约定的遍历。

一、实验目的:(1)掌握二叉树的定义和存储表示,学会建立一棵特定二叉树的方法;(2)掌握二叉树的遍历算法(先序、中序、后序遍历算法)的思想,并学会遍历算法的递归实现和非递归实现。

二、实验内容:构造二叉树,再实现二叉树的先序、中序、后序遍历,最后统计二叉树的深度。

三、实验步骤:(一) 需求分析1. 二叉树的建立首先要建立一个二叉链表的结构体,包含根节点和左右子树。

因为树的每一个左右子树又是一颗二叉树,所以用递归的方法来建立其左右子树。

二叉树的遍历是一种把二叉树的每一个节点访问并输出的过程,遍历时根结点与左右孩子的输出顺序构成了不同的遍历方法,这个过程需要按照不同的遍历的方法,先输出根结点还是先输出左右孩子,可以用选择语句来实现。

2.程序的执行命令为:1)构造结点类型,然后创建二叉树。

2)根据提示,从键盘输入各个结点。

3)通过选择一种方式(先序、中序或者后序)遍历。

4)输出结果,结束。

(二)概要设计1.二叉树的二叉链表结点存储类型定义typedef struct Node{DataType data;struct Node *LChild;struct Node *RChild;}BitNode,*BitTree;2.建立如下图所示二叉树:void CreatBiTree(BitTree *bt)用扩展先序遍历序列创建二叉树,如果是当前树根置为空,否则申请一个新节点。

3.本程序包含四个模块1) 主程序模块:2)先序遍历模块3)中序遍历模块4)后序遍历模块4.(三)详细设计1.建立二叉树存储类型//==========构造二叉树=======void CreatBiTree(BitTree *bt)//用扩展先序遍历序列创建二叉树,如果是当前树根置为空,否则申请一个新节点//{char ch;ch=getchar();if(ch=='.')*bt=NULL;else{*bt=(BitTree)malloc(sizeof(BitNode));//申请一段关于该节点类型的存储空间(*bt)->data=ch; //生成根结点CreatBiTree(&((*bt)->LChild)); //构造左子树CreatBiTree(&((*bt)->RChild)); //构造右子树}}2.编程实现以上二叉树的前序、中序和后序遍历操作,输出遍历序列1)先序遍历二叉树的递归算法如下:void PreOrder(BitTree root){if (root!=NULL){Visit(root ->data);PreOrder(root ->LChild); //递归调用核心PreOrder(root ->RChild);}}2)中序遍历二叉树的递归算法如下:void InOrder(BitTree root){if (root!=NULL){InOrder(root ->LChild);Visit(root ->data);InOrder(root ->RChild);}}3)后序遍历二叉树的递归算法如下:void PostOrder(BitTree root){if(root!=NULL){PostOrder(root ->LChild);PostOrder(root ->RChild);Visit(root ->data);}}4)计算二叉树的深度算法如下:int PostTreeDepth(BitTree bt) //求二叉树的深度{int hl,hr,max;if(bt!=NULL){hl=PostTreeDepth(bt->LChild); //求左子树的深度hr=PostTreeDepth(bt->RChild); //求右子树的深度max=hl>hr?hl:hr; //得到左、右子树深度较大者return(max+1); //返回树的深度}else return(0); //如果是空树,则返回0}四、调试分析及测试结果1. 进入演示程序后的显示主界面:请输入二叉树中的元素;先序、中序和后序遍历分别输出结果。

实验六:构造进程家族树、理解进程的独立空间

实验六:构造进程家族树、理解进程的独立空间

评语: 课中检查完成的题号及题数:课后完成的题号与题数:成绩: 指导教师:实验报告实验名称:五构造进程家族树六理解进程的独立空间日期:2011.5.16一、实验目的1.构造进程家族树通过创建若干个子进程,构造进程家族树,分析进程家族树的结构关系;学习相关系统调用(例如,getpid()和getppid()等)的使用方法。

2. 理解进程的独立空间理解进程是操作系统独立分配资源的单位,进程拥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程序空间。

二、实验内容1. 构造进程家族树学习进程构造的相关知识,学习获取进程相关信息的系统调用函数。

2. 理解进程的独立空间预习进程创建和构造的相关知识,了解C语言程序编写的相关知识。

三、项目要求及分析1. 构造进程家族树进程的创建。

编制一段程序,使用系统调用fork()创建三个子进程,在各个子进程中再使用系统调用fork()进一步创建子进程,如此重复,构造一棵具有图1形状的进程家族树。

分别使用系统调用getpid()和getppid()获取当前进程和父进程的进程标识号并输出。

2. 理解进程的独立空间a. 编写一个程序,在其main ()函数中定义一个变量shared ,对其进行循环加/减操作,并输出每次操作后的结果;b. 使用系统调用fork ()创建子进程,观察该变量的变化;c. 修改程序把shared 变量定义到main ()函数之外,重复第(2)步操作,观察该变量的变化。

四、具体实现1. 流程图a. 构造进程家族树ParentPid2 Pid1Pid3Pid12Pid11b. 理解进程的独立空间2. 添加函数的代码 结束开始调用父进程,执行shared输出shared 值调用子进程,执行shared输出shared 值>0 =0 =0=0 >0=0 打印 创建子进程Pid11 Pid11=0? 创建子进程Pid12 打印 Pid11=0?开始创建子进程Pid1Pid1=0?创建子进程Pid2Pid2=0?创建子进程Pid3 Pid3=0?结束 >0>0=0a.构造进程家族树b.理解进程的独立空间五、调试运行结果1.实验5:2.实验6:六、所遇问题及解决方法在构造家族树的时候考虑pid不全面,编程的时候因为对进程理解不到位而产生生成多个父进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六树
一.
1、参考工程shiyan6_1,请将其完善以实现树的基本运算。

若有一二叉树的括号表示为:A(B(D,E(H(J,K(L,M(,N))),)),C(F,G(,I)))。

设计一个主程序实现如下功能,
(1)用二叉链表创建这棵二叉树T。

(2)输出二叉树T。

(3)分别输出二叉树T的先序、中序和后序遍历的序列。

(4)输出‘H’结点的左、右孩子结点值。

(5)输出二叉树T的深度。

(6)输出二叉树T的宽度。

(7)输出二叉树T的结点个数。

(8)输出二叉树T的叶子结点个数。

return (num1+num2+1);
}
}
3【运行截图】
二.
1 、编写工程shiyan6_2,实现构造一棵哈夫曼树,输出对应的哈夫曼编码和译码的算法。

并对下表的数据进行验证。

2【运行代码】
【运行结果截图】
三【个人总结】
每次编程的时候都是一种煎熬,编的时候写代码改错。

调试,尤其在调试的时候,会让你原本很好的心情一下子会变得很糟很糟,一次一次的调一次一次的不给运行,真的有想把电脑砸了的冲动,但我还是静下心来一次一次的调试一次一次的改错,忍着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应该坚持下去,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不抛弃不放弃只要坚持总有一天会成功的,在一次一
次的调试几乎绝望的时候当突然看到看个黑色屏幕时心情,一下子就豁然了,一切一切的付出都值得,编完收拾东西吃出好好的奖励自己一下,好好的吃一顿,付出的一切都值得,只要坚持,不抛弃不放弃就一定能成功。

胜利属于坚持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