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之风格类诗论类诗词鉴赏题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诗鉴赏语言风格题型专项练习(共27题,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古诗鉴赏语言风格题型专项练习(共27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语言风格题型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在词史上,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但在这首词中,作者把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

请你结合此词上阕的内容作简要的赏析。

2.作者平时所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

请你结合此词下阕的内容分析作者采用何种表达技巧体现这一艺术特色的。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木兰花欧阳修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攲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③。

【注】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

鱼沉,谓无人传言。

②攲:古通“倚”,斜,倾。

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迫寻爱人的足迹。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本词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感情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籍,雅俗兼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感遇陈子昂苍苍丁零①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②何摧兀③,暴骨无全躯。

黄沙漠南④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注】①丁零:古代的少数民族,汉代臣属匈奴,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地,唐时称回纥。

②亭堠:边境守望的城堡。

③摧兀:险峻貌。

④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即今内蒙古一带。

送浑将军出塞(节选)高适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含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辛弃疾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①,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②。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

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③。

【注】①鸣髇血污:鸣髇(xiāo):即鸣镝,是一种响箭。

《史记·匈奴传》载匈奴太子冒顿作鸣镝,射杀其父而夺位。

此借指金主完颜亮被部属杀死。

②季子: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

③射南山虎:《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富民侯:《汉书》载:“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落日塞尘起”开篇营造气氛,准确渲染出敌寇甚嚣尘上的气焰。

下文“胡骑”“汉家”对举,进一步写出两军对峙,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场面。

B. “谁道投鞭飞渡”一句,以前秦苻坚南侵东晋投鞭断流却不免败亡的典故,暗指宋朝军队虽规模宏大,却终究不堪一击,令人痛惜。

C.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二句,正是词人自己当年飒爽英姿的写照。

词人以“季子”自比,突出自己以天下为己任,意气风发的少年锐进之气。

D. 全词上阕颇类英雄史诗开端,下阕转而表达了壮志消磨之悲,多处用典故寄寓情志,颇见雄豪之气,体现了辛词一贯的风格。

(2)请简要分析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1)B(2)①少年时意气风发、立志报国的壮志豪情。

作者以“季子”自比,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

②欲归隐却仍心系国事的矛盾心态。

作者“欲去江上”种橘置产,劝友人不要效仿李广南山习射,只须谋“富民侯”之安逸清闲。

实则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不忍去的矛盾心情。

③壮志难酬,年华易老的愁苦愤懑。

“今老矣,搔白首”与上阕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深忧时不我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诗歌鉴赏语言风格题目及答案高考真题

诗歌鉴赏语言风格题目及答案高考真题

诗歌鉴赏语言风格高考真题1、19全国卷3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答案:(1).B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B“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

故选B。

(2)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能力。

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

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

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

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

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律。

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然后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尾犯·寒夜蒋捷①夜倚读书床,敲碎唾壶②,灯晕明灭。

多事西风,把斋铃频掣。

人共语、温温芋火,雁孤飞、萧萧桧雪。

遍阑干外,万顷鱼天,未了予愁绝。

鸡边长剑舞,念不到、此样豪杰。

瘦骨棱棱,但凄其衾铁。

是非梦、无痕堪忆,似双瞳、缤纷翠缬。

浩然心在,我逢着、梅花便说。

【注释】①蒋捷:南宋词人。

南宋亡,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其气节为时人所重。

②王敦酒后读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深受感动,用铁如意击唾壶为节,壶口尽缺。

(1)词的下阕,首句化用了________(人名)的典故,结句的“梅花”是词人________的象征。

(2)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本词在抒情方面的特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焦山吴潜铁瓮古形势,相对立金焦。

长江万里东注,晚吹卷惊涛。

天际孤云来去,水际孤帆上下,天共水相邀。

远岫忽明晦,好景画难描。

混隋陈,分宋魏,战孙曹。

回头千载陈迹,痴绝倚亭车。

惟有汀边鸥鹭.不管人间兴废,一抹度青霄。

安得身飞去,举手谢尘嚣。

【注释】①铁瓮:镇江古名铁瓮城。

②金焦:金山和焦山。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篇写古城镇江的地理形势,长江滚滚东流,金山、焦山相对屹立,读来气势雄伟。

B.上片中“孤帆上下”写行船在浪涛中起伏,通过视觉感受写出了长江壮阔苍茫,亦有孤立无助之感。

C.下片高度概括地陈述了历史事件,说明了镇江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引出后面对人间兴废的议论。

D.这首词题为“焦山”却不是只写焦山,上片写景,视野开阔高远,下片怀古,感情深沉而不失洒脱。

(2)吴潜任镇江知府时写下了这首词,在他之前,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曾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请对出两首词的结尾,分析内容及情感差异。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真题分类汇总及详细答案

全国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高考真题分类汇总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读老杜诗集王令气吞风雅妙无伦,碌碌当年不见珍。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

镌鑱物象三千首,照耀乾坤四百春。

寂寞有名身后事,惟余孤冢来江滨。

【注释】①镌鑱(juān chán):雕刻,刻画。

②杜甫在代宗大历五年(770年)避乱往郴州依其舅氏崔伟,行至耒(lěi)阳,因贫病交加,卒于舟中,当时草草葬于耒江边。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令认为杜甫虽然有堪与《诗经》比肩的诗才,但却平生碌碌,怀才不遇,不被时人所重。

B. 杜甫生逢乱世,国家危难使他在情感上受到巨大的触动,他的诗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C. 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道出了“诗道”的规律。

D. “三千”与“四百”都是约数,颈联极言杜甫诗篇牵涉的内容广阔,意象丰富,成就卓异,流传久远。

(2)请从诗人“读”的角度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案】(1)C(2)①杜诗“气吞风雅”,诗人对杜甫诗歌的成就作出了高度评价,表达诗人的敬佩之情。

②杜诗因“发愤”而作,诗人对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崇敬。

③杜甫当年“碌碌”,表达诗人对杜甫的际遇寄予真挚的同情。

④杜甫虽然名垂后世,其诗流传千古,但毕竟是“寂寞身后事”,诗人代鸣不平。

【解析】【分析】(1)C项,“中国古代诗人的生活大多是困窘的,所以王令认为杜甫的诗是因‘穷而后工’”错误。

“自是古贤因发愤,非关诗道可穷人”,进一步表明杜甫诗歌和古代圣贤一样是因发愤而作。

时代的动乱,人民的苦难,国事的艰危,都使诗人在感情上受到巨大的触动。

这就是杜诗创作力量的源泉。

诗人的生活,大多是穷困的,但王令认为不能因此说他们的诗是因“穷而后工”,更不能说是“诗道可以穷人”。

作者并没有认为古代诗人大多是困窘的,也没有认为写诗使人困窘。

故选C。

(2)《读老杜诗集》这首七律,既对杜甫诗歌作出高度的评价,又对诗人一生悲辛的遭际,寄予真挚的同情。

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习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习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南朝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昧旦出新亭渚梁·徐勉驱车凌早术,山华映初日。

揽辔且徘徊,复值清江谧。

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

气物宛如斯,重以心期逸。

春堤一游衍,终朝意殊悉。

【注释】昧旦:天将明未明之时;破晓。

本诗为诗人和友人谢相期同游新亭渚时所作。

术:道路。

游衍:恣意游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点题,着一“凌”字,表现出车马奔行之速,与诗人出游的勃勃兴致相应,表现出晨风拂面的畅快之情。

B. 三、四句写诗人驻足览赏美景,“复值”二字表现出诗人无意中见到静谧江流的欣喜。

C. 五、六两句,景物虚实结合,色彩对比鲜明,晨色中的新亭渚显得寂静而又富有生气。

D. 结尾两句总结全诗,通过对此次出游的回味,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兴致勃勃的诗人形象。

(2)诗人主要运用哪些手法表达出游意兴的?试举两例,并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花映日、清江静谧、枫林杳霭、黄鸟参差等如画美景表达了出游的舒快怡爽之感;②动作描写,通过驱车凌驰、揽辔徘徊等举止表达了随遇而适的恣意游逛所带来的悠闲自在之感;③正面衬托,“重以心期逸”,写出了与相期相许的友人携手共游更甚于览观美景的雅致情怀;④直抒胸臆,结尾两句直接表达了此次出游给自己带来的畅快淋漓的欢悦之情。

【解析】【分析】(1)C项,“景物虚实结合”错误,“杳霭枫树林,参差黄鸟匹”二句,一静一动,展示了诗人遥观仰视的画面转换;在晨光初露的枫树林那清幽的背景上,点染黄鸟翅翼参差的鲜明羽色,便造出了富于对比的色彩反差和无声处传有声的音响效果。

将晨色中的新亭渚,表现得既静默,且又富有生气。

故选C。

(2)本题手法,借景抒情,山道边蓬蓬勃勃,正有开不尽的各色野花,被“初日”的霰光一照,便全都灿灿生辉。

因为这是在车马行驶的视觉意象,故“山华映初日”句,不仅带有霰彩、山花上下辉映的效果,还有一种络绎不绝、目不暇接的动感。

(语文)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语文)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有答案和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送陈正言①家铉翁②南来数骑,问征尘,正是江头风恶。

耿耿孤忠磨不尽,惟有老天知得。

短棹浮淮,轻毡渡汉,回首觚棱③泣。

缄书欲上,惊传天外清跸。

路人指示荒台,昔汉家使者,曾留行迹。

我节君袍雪样明,俯仰都无愧色。

送子先归,慈颜未老,三径有余乐。

逢人问我,为说肝肠如昨。

【注释】①陈正言是南宋朝廷派来的使者。

②恭宗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军从水陆大举入侵,南宋朝廷投降,并派出三千余人官兵赴元祈请有关事宜,家铉翁即是其中一位祈请使,他从此被迫羁留北方,直到1294年以八十二岁的高龄被放归。

此词即是作于羁留期间。

③觚棱:本指殿堂屋角上的瓦脊形状,这里代指宫阙。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作者对南方形势的关心。

遇南来者即询问消息,但询问的结果却是“江头风恶”,即形势不好。

B.“磨不尽”三字,指耿耿孤忠坚如磐石,也包含了他在北方所受的各种磨难,更加突显了他的品质。

C.“短棹浮淮”写诗人眺望京城时所见的淮水之上船来船往的景象;“泣”表达了思归不得的痛苦。

D.此词上片虽从眼前落笔,但主要还是叙写对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的回忆;下片重在抒写自己的心迹节概。

(2)作者身羁异域,送归而自己却不能归,下片并未见伤悲沉沦之情。

请分析词作的下片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

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咏怀(其四十三)(三国·魏)阮籍①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

朝餐琅玕②实,夕宿丹山际。

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注】①阮籍(210年-263年),三国魏人。

字嗣宗。

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

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②琅玕: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实似珠。

(1)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体诗。

以下不能作为本题判断依据的一项是()A.时代B.韵脚C.句数D.平仄(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高考新题型——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及答案

高考新题型——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及答案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香·烟络横林[宋代]贺铸烟络横林,山沉远照,迤逦黄昏钟鼓。

烛映帘栊,蛩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

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

惊动天涯倦宦,骎骎①岁华行暮。

当年酒狂②自负,谓东君、以春相付。

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幽恨无人晤语。

赖明月、曾知旧游处。

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注:①骎骎(qīn):马疾奔貌,形容时光飞逝。

②酒狂:《汉书·盖宽饶传》:盖自语曰:“我乃酒狂。

”(1)本词前三句写旅途中________时的目之所接、耳之所闻,表达出作者内心的________之情。

(2)这首词下阕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①张孝祥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

寄声月姊,借我玉鉴此中看。

幽壑鱼龙悲啸,倒影星辰摇动,海气夜漫漫。

涌起白银阙②,危驻紫金山。

表独立③,飞霞佩④,切云冠⑤。

漱冰灌雪,眇视万里一毫端。

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

挥手从此去,翳凤⑦更骖鸾⑧。

【注】①此词为南宋词人张孝祥舟过金山(位于长江南岸)时所作。

②白银阙:月宫,借指金山寺。

③表独立:化用屈原《九歌·山鬼》“表独立兮山之上”。

表,作为标记的木柱之物,这里指像表一样。

④飞霞佩:以飞霞为玉佩。

⑤切云:古代一种高冠的名称。

⑥毫端:细毛的末端,比喻极细微。

⑦翳凤:以凤羽作华盖。

⑧骖鸾:用鸾鸟来驾车。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二句,点出江山雄伟、壮阔的气势,又从不同角度写登高的感受。

B.上片后七句以月为姊,写自己借月姊的珍贵的玉镜以瞭望雄奇的江山。

C.下片前三句,既写了仙女陪伴自己之所想,又暗写了自己高洁的情怀。

D.下片后七句写自己澄明洁净之所感、幽远清晰之所见及登仙而去之所想。

(2)陈应行评价张孝祥词“读之泠然洒然,真非烟火食人辞语”,本词是怎样在虚实融合之中创造出令人“泠然洒然”的雄奇、缥缈的意境的?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人的用意和目的是什么?






两句都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1分,手法)。 “斜照江天一抹红”写演奏结束,四下安静,只看 见夕阳斜照江面,水天映着残阳的一道红光(1分 解说诗句)。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演奏结束后,四周静悄悄的, 只看见江心倒映着一轮皎洁的秋月(1分,解说诗 句)。 这两句都写了演奏结束后,演奏者和听众沉浸和回 味,出现刹那的宁静(1分,“宁静”或“空白” 等), 从侧面表现出琵琶声的妙绝入神(1分,“侧面表 现”或“烘托出”),曲有尽而韵无穷,言有尽而 意无穷, 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1分,“回 味”)。
豪迈放纵:豪则我有可盖乎世,放
则物无可羁乎我。
东坡之旷: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顽强乐观的信念;
稼轩之壮:豪迈悲壮,雄健刚劲。
什么是婉约
内容: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
光景流连。 形式: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 声调和谐。 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 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 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 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
柳永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 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 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 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 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苏轼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 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 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风格研究试题实例
幽 居 韦应物①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②,谁谓薄世荣。 [注]①韦应物:唐代诗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 世称“韦苏州”。②蹇劣:笨拙。
婉约与豪放
宋词风格问题简说
原题
有词评家说豪放词‚须关西大汉,
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 去’‛。叶梦得的这首词颇具豪放 之风,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如景物 描写、人物形象刻画、情感抒发 等),对这首词的豪放风格加以赏 析。(200字左右) (10分)
什么是豪放
婉约者欲其辞情酝藉,豪放者欲其
气象恢弘。

诗词简答
②韦应物的很多五言古诗受东晋诗人陶渊明 的影响较大,一位文学理论家对二人作如下 评论: 韦苏州诗,胸中腕中,先有一段真趣,落 笔方妙,足见非专以浅淡拟陶者。世人误认陶 诗作浅淡,所以亦不知韦诗也。 请结合上面这首《幽居》和陶渊明的《归园 田居》(少无适俗韵)或其他陶诗,说说这 段诗论认为陶、韦二人诗并不浅显平淡的理 由。(6分)
分析参考

本词写景旷远豪放。“故都迷岸草”中, “迷”字营造出开阔苍茫的气氛,“孤城” 给人以苍凉之感。“沸浪骇奔鲸”以夸张的 手法表现出波涛汹涌之象,“沸”“骇”二 字生动形象。下阕中“千载”从时间跨度上 给人以深远之感,展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 “崖”是“断”开的,如笔如削,强劲有力。 “遥拥峥嵘”中“拥”字拟人,写出断崖的 雄浑气势。漫云“吞吐”,写云的动态,一 吸一纳间气魄尽显。作者在写景方面极尽豪 放之风。
原题
有词评家说豪放词‚须关西大汉,
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 去’‛。叶梦得的这首词颇具豪放 之风,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如景物 描写、人物形象刻画、情感抒发 等),对这首词的豪放风格加以赏 析。(200字左右) (10分)
原词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① 叶梦得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 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 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 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 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 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 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③。

参考答案

陶诗、韦诗中皆先有“真趣”(2分)。 《归园田居》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用笔平淡自然,但一个“悠然”掩抑 不住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任选一 点,2分); 《幽居》中 “青山忽已曙, 鸟雀绕舍鸣”写眼前景自然朴质,但饱含 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任选一点, 2分)。这些“浅显”“平淡”的笔墨中, 饱含了作者独具慧心的情趣意趣,使他们 的作品在浅淡中见真趣。
练练看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 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 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பைடு நூலகம்么 特点?
(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 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 “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 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 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 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 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 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 (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②诗的语言朴实 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答案示例

所谓“真趣”亦即“真性情”,韦应物诗 中所寄物外无牵绊,独享幽居山水之乐就 是真性情,而陶潜“复得反自然”的感叹 更是真性情,两人诗中对“道人”“樵 者”“鸡鸣”“犬吠”的描写看似浅淡, 但心中若无真性情,何以从平淡中悟出人 生之乐?正是这种真性情,才让诗论者认 为陶韦二人诗并不浅显平淡。

练练看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苏轼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
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
斜照江天一抹红。

③有人评论说苏轼《采桑子》中“斜照江 天一抹红”一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 “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试作简要分析。(6分)

什么叫做“异曲同工”? 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 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
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答案示例

陶韦二人诗语言看似平淡,如韦诗“青山 忽已曙,鸟雀绕舍鸣”,和陶诗“榆柳荫 后檐,桃李罗堂前”,都无华丽的词藻, 但以朴素自然的笔触勾勒出诗人隐居处所 环境的清幽淡雅,蕴含着诗人胸中对自然 的喜爱和真趣,才有了陶韦醇厚朴质的田 园诗风。所以这段认为陶韦二人诗用语自 然,但含蕴丰富,有心中真趣,所以并不 浅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