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重点语句
高中语文必修一下册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

高中语文必修一下册文言文重点语句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浴乎沂,风乎舞雩。
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答案】1.在沂河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采分点:浴,风;状语后置)2.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气,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采分点:勇,方;省略句)3.*齐桓晋文之事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2.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3.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5.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答案】1.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
(采分点:老、幼、以及、运)2.一定要使他们上足够奉养他们的父母,下足够养活他们的老婆孩子,遇上丰年成终身饱暖,即使是荒年饥岁,也不至于饿死。
(采分点:足以、事、畜、岁)3.《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
’──(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啊。
4.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孩子,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照这样去做)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
5.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这是说拿这样的心加(他)到他人身上罢了。
庖丁解牛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3.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答案】1.我所追求的是天道(或者: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技术了。
2.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割断筋肉;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因为用刀砍断骨头。
3.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必记的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必记的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必记的学问点11.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爱'通"薆';"见'通"现'2.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通"悦';"女'通"汝'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归'通"馈'4.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匪'通"非';"女'通"汝'5.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无'通"毋'6.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8.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9.扈江离与辟芷。
"辟'通"僻'10.来吾道乎先路。
11.指九天以为正兮。
"正'通"证'12.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通"娶'13.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帘'通"奁'14.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纫'通"韧'15.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丁宁'通"吩咐'16.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奄奄'通"晻晻'17.他乡各异县,展转不行见。
"展'通"辗'18.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属'通"嘱'19.某所,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20.比去,以手阖门。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整理《劝学》一、通假字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同煣,使……弯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有同又,再暴同曝,晒干)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同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同性,禀性,资质)二、古今异义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古:以……为,把……作为今:认为)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广泛地学习今:学识渊博)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古:爪子和牙齿今:坏人的党羽古:地下的泉水)4、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古:藏身今:把感情理想等放在某物或某人上)三、词类活用1、輮使之然也。
(輮,动作名,輮这种工艺)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輮,使动用法,使……弯曲)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作状,每天)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水,名作动,游泳)5、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十步,名作动,跨出十步)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四、文言虚词而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转折)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递进)3、知明而行无过矣。
(表并列)4、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5、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表修饰)6、而闻者彰。
(表转折)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表顺承)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比)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向)焉1、圣心备焉。
(句末语气词)2、风雨兴焉。
(兼词,在这里)3、且焉置土石。
(兼词,在哪里)之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结构助词,的)2、锲而舍之。
(代词)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后标志)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结构助词,的)五、文言句式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状后)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状后)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4、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高一必修一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

高一必修一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1.高一必修一语文必背古诗词及文言文篇一《鱼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高一语文必修一笔记整理

高一语文必修一重点笔记整理一、课文重点知识1. 《沁园春·长沙》(1)词牌知识:沁园春是词牌名,规定了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等。
(2)主题思想:表达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青年人的殷切期望。
(3)重点句子: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等。
2. 《雨巷》(1)作者介绍:戴望舒,中国现代派诗人。
(2)主题思想:通过对梅雨季节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希望。
(3)重点句子: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等。
二、文言文重点知识1. 《烛之武退秦师》(1)通假字:如“无能为也已”中的“已”通“矣”。
(2)词类活用:如“晋军函陵”中的“军”是名词作动词,驻军。
(3)一词多义:如“之”在文中有多个意思,需要根据上下文理解。
2. 《荆轲刺秦王》(1)重要实词:如“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中的“谒”是拜见的意思。
(2)古今异义词:如“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中的“穷困”是古今异义词,需要理解其在古代的含义。
三、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默写1. 文学常识:了解并掌握必修一中出现的文学常识,如《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等。
2. 名句名篇默写:熟练掌握并默写必修一中的名句名篇,如《沁园春·长沙》中的重点句子等。
四、作文训练重点1. 记叙文写作: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如顺叙、倒叙、插叙等,并能熟练运用。
2. 议论文写作:了解并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如立论、驳论等,并能进行简单的议论文写作。
3. 话题作文训练:针对话题作文进行训练,掌握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谋篇布局等方法。
4. 材料作文训练:针对材料作文进行训练,学会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并进行论述。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翻译及字词复习

必修一文言翻译复习《劝学》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所以木头用墨绳量过就能变得笔直,金属(做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就能变得锋利。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会变得智慧聪明,在行为上没有过失了。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不如片刻间的学习(收获多);我曾经踮起脚跟向远处眺望,不如登上高处见到的范围广。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赋(资质、禀性)不是和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只是他们善于凭借外物罢了。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雕刻(一下)就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一直不停,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在地上吃到尘土,在地下喝到泉水,因为(它)用心专一。
7、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螯,如果没有蛇、鳝鱼的洞穴就没有能藏身的地方,因为(它)用心浮躁。
《师说》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知识、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学习道理,哪里要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不论地位高贵还是低贱,不论年长还是年轻,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跟从老师学习的风气不流传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很困难了。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不知道句读,不理解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请教,有的不向老师请教,学习小的知识却丢掉大的问题,我看不出他聪明。
6、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以地位低的人(为老师)就感到很耻辱,以地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认为是谄媚讨好。
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5文言文重点句子翻译汇总!

必修一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如果您放弃灭郑的打算,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以为”,把它作为;“行李”,往来官员;“乏困”,缺乏的东西;补充省略主语“您”)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向东边使郑国成为疆界,又想扩张他西部的疆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什么满足;“封”,使动“使…成为边界”;“阙”,侵损;“焉”,兼词,从哪里)3.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如果没有太子这番话,我也会请求行动。
(“微”,如果没有;“谒”,请求)4.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秦国对待,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
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遇”,对待;“深”,刻毒;“为戮没”,被动句,被杀死或没收入官)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必修一《荆轲刺秦王》)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着白衣戴白帽来为荆轲送行。
(“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知道这件事的门客;“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白衣戴白帽)6.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必修一《荆轲刺秦王》)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
(“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在朝廷上拜送出来;“使使”,派使者;“闻”,使动,让您听到)7.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必修一《鸿门宴》)本来就比不上他啊,那我将要怎么办呢?(“固”,本来;“为之奈何”,固定句式,怎么办)8.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必修一《鸿门宴》)我之所以派部队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
(“所以”,表原因,之所以;“出入”,偏意复词,进入;“非常”,意外事故)9.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文言文重点语句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3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5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6夫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7吾毎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8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9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10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11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12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13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14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15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6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17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
18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
19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0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2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2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2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25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26《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
27《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28《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