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教案公开课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石灰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石灰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石灰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认识“焚、乾、锤"等8个生字,会写“千、焚、锤”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形状"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 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 教师向学生简介作者于谦。
2. 引出课题石灰吟,并指导朗读课题。
(1)吟,吟诵,朗读的意思。
(2)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吗?3. 针对课题,让学生质疑。
预设:石灰是怎么来的?石灰吟是什么意思?4. 简介石灰的形成过程。
(课件展示)久经熬炼,青石变石灰。
石灰是建筑不可缺少的材料,它不仅能遮风挡雨,还自洁净,不怕侵蚀。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石灰吟》,了解石灰的特点,感受于谦的品质。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 自由朗读《石灰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指名读古诗。
正音:焚、乾、锤、凿、击。
指导写字:千、焚、锤。
3. 再读古诗,解决生字词。
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4. 齐读古诗。
三、细读古诗,明白写法1. 自由朗读古诗,说说这首诗写了石灰的什么?(特点、品质)2. 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洁身自好)你从哪些诗句中可以体会到这些特点?3. 说说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借物喻人,借物言志)你还能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呢?(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的高尚情操和志存高远的远大抱负)4. 指导朗读:读出对石灰的赞美之情。
5. 指名朗读。
6. 教师小结:于谦用短短的几十个字就充分表达了石灰的形象,我们不仅从中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而且还领悟到了诗中深藏的寓意,这就是借物喻人和借物言志的写法。
《石灰吟》公开课课件1

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 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 凿,击打、开凿。夸张
若等闲: 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 石灰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它也好像是很平 常的事情。
•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 出石灰的顽强。
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 作者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表现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和不同流合污的品质。
谁来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 粉 骨 碎 身 浑 不 怕, 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
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 不怕牺牲。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 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 谦。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的石灰,我们分明看 到了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 的写法。
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的石灰,我们分明看到了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 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 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诗人在吟咏石灰时,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石灰人格化,赋予石灰以人的思想感情。 千 锤 万 凿 出 深 山,
正统十四年,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当时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教案第【1】篇〗第一课时一、课题引入1、(出示)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马)你们都知道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
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想)好,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马诗3、齐读课题:马诗二、学习新课(一)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1.学生汇报:①看诗题明对象;②看作者知背景;③看诗文解大意;④看资料(注释)悟诗情;⑤反复诵读入诗境。
2.师:好,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马诗》。
好,我们再次齐读诗题——《马诗》。
同学们,通过看诗题,我们知道,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3.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指名(李贺)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们收集的有关李贺的资料?4.学生汇报。
(出示幻灯片)教师补充(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师:我们已经明确了这首诗的描写对象,又知道了诗人的背景,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一起看看古诗写了什么。
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圈出来,加上拼音,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3.圈好生字了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这些生字,然后把你的识字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4.本课的生字你们都认识了吗?老师把这些生字请到大屏幕上来,你们还能认识他们吗?(课件出示)(络锤凿焚)指名读,齐读。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个字各笔画在虚宫格中的位置,然后工工整整地写一遍,展示作业。
这是***写的字,看他写得多好,我们要向他学习,也把字写得这样好。
下面,谁能为这些生字组词呢?同桌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组的词语多。
古诗《石灰吟》优秀教学案例(精选6篇)

古诗《石灰吟》优秀教学案例(精选6篇)古诗《石灰吟》优秀教学案例篇1案例背景:负责教学的校长晚上8点半打来电话,说教研室的特级教师杨献荣老师第二天要到学校听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课。
我是备课组长,况且从教14年以来,还从未被特级教师听过课,这样的机会怎可错过?因此欣然接受。
正好教到古诗《石灰吟》,就教这课吧。
上次正好参加市“轻松、高效、有创造”地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感受颇深,我就朝这个方向努力,上一堂扎扎实实的语文家常课。
案例介绍:一、导入:1、先后板书:志、诗言志、托物言志,问学生是什么意思?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言志、托物言志的诗。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写的——(学生齐读课题《石灰吟》)。
二、解释题目:1、“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有赞扬、称颂的意思。
2、你还知道带有“吟”的诗题吗?(《暮江吟》、《游子吟》等)三、指导熟读诗文:1、师范读《石灰吟》。
2、“焚”是生字,前鼻音(学生读一读),字义,写法(上下结构,双木“林”,师范写,生也认真地写一个。
)3、学习古诗文的第一步就是要读好诗,读准每个字音,将诗句读正确、流利。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齐读。
)4、读出节奏美,就要体会在哪儿停顿,并能做到停而不断。
(1)、学生自读体会。
(2)指名读,师略加指导。
(3)齐读。
四、理解诗意:1、请同学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意,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注上记号。
出示:锤:敲打。
击:撞击。
若:好像。
等闲:平常事。
2、同位互相说说。
3、集体交流,师随机指导。
适当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时加上关联词(如: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
因为,它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间。
)五、体会诗情:1、诗中“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身碎骨”这三个词写出了石灰生产的过程,从这三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教师边说边在这三个词上用红笔画上红线。
)(1)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石灰生产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历经磨难。
(2)师或学生简单介绍石灰制造的过程:石灰的前身叫石灰石,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石灰石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
《石灰吟》教案

《石灰吟》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借石灰表达的情感和志向。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帮助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石灰的精神。
(2)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志向。
2、难点领悟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并能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石灰的图片,提问学生对石灰的了解。
(2)讲述石灰的制作过程,引出诗歌《石灰吟》。
2、作者简介介绍于谦,强调他的生平事迹和高尚品质,为理解诗歌的情感做铺垫。
3、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
(3)学生再次朗读,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4、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重点解释关键词语。
“千锤万凿出深山”: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开采出来。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烈火焚烧若等闲”: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粉骨碎身浑不怕”: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
浑不怕: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整首诗的意思。
5、体会情感(1)提问:从石灰的经历中,你感受到了石灰怎样的品质?(石灰不怕艰难、不怕牺牲、坚守清白)(2)引导思考:作者仅仅是在写石灰吗?联系作者的生平,想一想作者借石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志向?(作者以石灰自喻,表达了自己不怕艰难、不怕牺牲、坚守高尚节操的决心和志向。
)6、分析手法(1)讲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即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2)让学生举例说说还有哪些诗词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7、诵读诗歌(1)学生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2)分组朗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更有感情。
8、背诵诗歌(1)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由背诵。
《石灰吟》教案4篇

《石灰吟》教案4篇《石灰吟》教案篇1今天,在教学《古诗两首》这一课时,我尝试着将两首古诗——《石灰吟》、《墨梅》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
具体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读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诗的节奏。
(注意诗中前鼻音的字较多)2、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注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二、解诗。
1、自由读诗,结合文中的彩图,试着理解诗意,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引导学生在书中批注诗意。
3、引导学生提己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梳理。
“若”、“等闲”、“吾”、“清气”、“满”、“乾坤”的意思理解是重点问题。
4、引导学生联系诗句讨论上述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指名说,自由说,引导说。
三、品诗。
1、齐读《石灰吟》,想一想: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诗人为什么要吟诵“石灰”?“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诗人借石灰抒发了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感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齐读《墨梅》,想一想:诗中的“墨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诗人为什么要吟诵“墨梅”?“墨梅”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墨梅素洁高雅、贞洁自守,诗人借墨梅表到了自己鄙视流俗、贞洁自守的高尚情操。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辨诗。
1、自读自悟:这两首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2、引导学生讨论,板书:咏物抒怀石灰——于谦——清白墨梅——王冕——清气3、熟读成诵。
五、延读。
布置学生课外阅读郑燮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教学随想1、古诗教学的思路要简约。
在《古诗两首》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
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
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用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碎。
《石灰吟》教案4篇

《石灰吟》教案4篇《石灰吟》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3、指名读。
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2、再读体会,思考: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
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4、情感朗读,赛读。
5、齐读。
四、拓展延伸。
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于谦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
石灰吟古诗三首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第8页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万”是虚指,形容很屡次
石灰烧制过程中要经历痛苦
日常。
第9页
译文:石灰要经历过千万次捶打和开凿,才能被开采出深山。把烈火焚烧,看作是平日经常事情。
第10页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写出了石灰来之不易。“若等闲”表现了石灰石面对严峻考验时从容、无畏气概。
写法:注意“凵”框儿里面不要写成了“羊”。
里面只有两横
第6页
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自由朗诵,然后与同座对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互动课堂
第7页
读第一二句古诗,借助注释了解诗句意思,说说:石灰是怎样开采?
“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了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过程,而“浑不怕”三字又彰显其不怕牺牲精神。“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石经烧制后成为白色石灰,也象征刚直不阿品格。
第15页
后两句以拟人手法,歌颂了石灰不怕牺牲精神。暗喻诗人不论要经历多少磨难,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做清白人。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精神以及永留高尚品格在人间追求。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第25页
感激您观看
HAPPY CHILDREN
第26页
第21页
《石灰吟》以石灰自喻,表示了诗人 意愿和 决心。
为国尽忠、不怕牺牲
坚守高洁情操
主题概括
第22页
一、解释以下词语。等闲:_________________浑:_________________清白:_________________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第11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诗中“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引导并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在学习中培养、提高理解诗句的能力。
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联系时代背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背诵,让学生在朗读中想象意境,体会情感。
想象法:借助课本插图,或运用多媒体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直指所吟事物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齐读。
师指出,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准确地说叫一种体裁。
往
往含有一种什么意思?(赞颂)我们有接触过关于“吟”
这一形式的古诗吗?
(预设:《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赞颂母爱
《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是赞颂日落时分江上的美景。
2.所以今天,我们学的《石灰吟》是在赞颂——石灰。
3.这首诗的作者是?
了解作者:于谦号节庵,字廷益,浙江钱塘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汉族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他是永乐年间进士。
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二、初读诗句,读出诗歌韵味(读诗)
1.理解了诗题,现在就让我们先看看《石灰吟》,咱们经过预习,能不能提醒大家,这首古诗哪些地方容易读错的?
预设:“粉骨碎身”与“粉身碎骨”意思差不多,但我们要看清楚,能不能读一下。
2.现在,你能正确地把诗读下来了吗?自由读,指名读。
评价语:字字响亮,字正腔圆。
谁还来读读?什么叫抑扬顿挫,谁再像他的样子再读读。
3.指名读,师生、男女生配合读,
4.全班齐读。
三、了解石灰是何物,初识“托物言志”(解诗)
1.过渡:这就读出诗的韵味来了,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
什么独特之处,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古诗呢?请同学们听一段介绍。
2.同学们,听了介绍,能不能结合诗句,想一想烧制石灰的第一步是什么?
(千锤万击----开采)
问:看着“千锤万击”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吗?(每一次的敲打一定
是很疼的;石灰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
挖开的心,掏出了肚;)再指导朗读这一句。
问:“千锤万击”他们是不是真的敲了一千下,撞了一万下呢?(生回答,不是的,不是的,这里的千锤万击
是虚指的用法。
说明敲打和撞击的次数很多。
同学们想到了哪些词?(千言万语,千变万化,千刀万剐)
3.烧制石灰的第二步:(烈火焚烧——焚烧)
看着这四个足以灼热你身心的文字,想象石灰在一千多度高温中焚烧,面对烈火焚烧,石灰的态度是什么?(若等闲:好像和平常事一样。
)
4.烧制石灰的第三步:粉骨碎身——粉碎
把经过高温焚烧的石灰放入水中,这时,会发生什么?
5.清白留世——使用
那么石灰经受着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它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
6.再读古诗,完成填空。
不管(),尽管(),即使(),也要()。
7.师: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并用这种感情读一读。
8.刚才同学们都了解了石灰是怎么烧制的,能根据这个说说古诗的意思吗?谁能试一试?
9.这首诗字字明白如话,同学们大概都能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了吧!
10.石灰吟,吟的就是石灰。
石灰吟》仅仅是在赞颂石灰吗?那么于谦写这首诗,是想表达什么样的志向呢?同学们根据刚才对石灰以及整首古诗的了解,开动脑筋想一想?
11.师小结:这首诗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
表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经历多大的磨难,也要保持不畏艰险、坚强不屈、不怕牺牲、光明正大的高尚品格。
我们把这种借助所描写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远大志向的写法叫作“托物言志”。
四、引明志诗,创境读懂诗意(悟诗)
过渡: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石灰上呢?现在,我要讲于谦小时候的一个故事。
1.讲述背景:
于谦像你们一样大的时候,在书斋中挂了一幅画象,他每天都出神地凝视着画中的人。
他的先生便问他这是何故。
于谦应声答道:“将来,我要做像他那样的人。
”画像上的人是谁呢?这个人在南宋灭亡时,面对元世祖给他的高官厚禄,他严词拒绝,并写下了一首《过零丁洋》,这个人就是民族英雄文天祥。
(出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于谦一次次吟诵着文天祥的诗句,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一次次在心中许下承诺,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成年后,他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呢?请同学们拿出资料。
3.边看边想,哪个小故事让你想到《石灰吟》中的那一句诗句,把它写在旁边。
写好后和同桌交流下。
4.学生汇报。
你对诗中的哪些地方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对哪一句有新的感悟,就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诗句,师指导读。
5.师:尽管于谦一生精忠报国,但还是被奸人所害,来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播放音乐,师讲述】
这一天,北京乌云压城,闷雷滚动。
城中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
(指名读书最好的一生读)你就是于谦,刑场上,你轻轻吟道——
此刻,于谦很坦然。
他已经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亦何惧?但他分别听到,身后的百姓们,也在轻轻地吟诵着——(指名一个大组读)
那声音一开始是轻轻的,也许是对当权者还有丝丝恐惧,渐渐地,应和的人越来越多——(指名两个大组读)
于谦的鲜血染红了大地,他走了,他再也听不到了,但那男女老少感天动地的吟诵声在天地间久久回荡着——(齐读)那声音越来越轻,越来越轻,似乎是天地的悠悠回音——(齐读“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要留清白在人间”)那声音似乎消失了,但它又没有消失,几百年来,那声音一直在每个人心中响起着。
这一刻,让我们默默地把诗中的一字一句都铭记在自己的心中。
五、结合实际,勉励自我
六、1、学习本首诗之后,你有何启发!
七、2、让我们牢记这首诗,时刻告诫自己:在以后的人生
旅途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遭受多大的挫折,都要保持顽强不屈、正大光明的高尚品格,遵守清清白白做人的法则。
再一起来背诵古诗!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