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小说萧萧与影片对比
电影

电影《湘女潇潇》与原著《萧萧》的赏析及观后感在高中就学习过沈从文的《边城》,对他笔下那民风淳朴,却又封建礼教的湘西小城印象极为深刻。
在我心中,那是一个现代社会所无法理解的小镇,人人之间没有勾心斗角,没有谄媚陷害,可能使我们感到唯一残酷的就是封建礼法对人性的桎梏与摧残。
《萧萧》的写作背景正是这样的文化寻根的乡土悲情。
萧萧12岁嫁到湘西边远小山村杨家坳,当了妻子的萧萧还没脱孩子气,常在苦涩的生活中自寻其乐。
她白天带着比自己还小几岁的丈夫玩,夜晚要哄丈夫睡觉,还要帮婆婆洗衣、喂猪。
她是懵懂的天真的亦是对苦涩的生活充满了希望与乐观。
6年之后,她是一个美丽的大姑娘,她听到人们讲镇上女学生的新鲜事儿,一颗沉睡的心萌动她亦希望过上自由平等的生活。
后来萧萧与长工花狗相爱并且有了爱情的结晶,按照族规,男方要被打断双腿女方要被沉潭。
胆怯的花狗惧怕惩罚不辞而别,而萧萧求神拜佛吞食香灰都无济于事,于是萧萧也想逃走,收拾东西,预备跟了女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
但没有动身,就被家里人发觉了。
对萧萧的惩罚措施,依法倒是十分严厉:“沉潭”或“发卖”,伯父不忍将萧萧沉潭,而发卖也找不到人家,萧萧就又住下了,丈夫与她还是象姐弟一般。
家人依旧对她好,住到生了个儿子,“照规矩吃蒸鸡同江米酒补血,烧纸谢神”。
萧萧在与礼法制度的冲撞,终于因为家人的迷信和儿子的出生,也有惊无险地避了过去。
故事的最后,潇潇也按照乡俗,为她十岁的儿子娶了一个大媳妇。
《湘女潇潇》的改编还是比较成功的,首先他没有更改原文,没有加与原文风马牛不相及的情节,反而增加几处故事是从侧面来表达改编者对原著的理解,这是多么精妙的手法啊!电影讲究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
原著中并没有十分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高潮,也没有激烈的矛盾的冲突。
但是在电影的表达中显然不能这样,编剧为作品加入很多有血有肉的场景。
电影一开始萧萧在被抬到夫家时,竟在半路上想要上厕所,这是多么有趣的行为。
它一方面体现出她的紧张,另一方面体现萧萧的天真无邪,她也许那时还不知道这一去究竟意味着什么。
影像与中国文学

电影与文学作品欣赏原著《萧萧》与电影《湘女潇潇》观后感田园牧歌背后的爱与美——电影《湘女潇潇》与原著《萧萧》观后感《萧萧》是沈从文于一九二九年著的一篇小说,描绘的是在美丽的湘西为背景下的少女的命运。
谢飞导演的《湘女萧萧》改编自沈从文的短篇《萧萧》,在保持原作精神的基础上进行了恰当的电影化丰富。
充满诗意美感的镜头画面,记录了湘西自然纯朴的人文风光,饱含人性激情的乡土故事,展示了旧时童养媳女的人生历程。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萧萧从小失去父母。
在她12岁时就坐上了花轿,伴着出嫁的唢呐,在村民的簇拥下嫁给了一个只有三岁的男童。
拜堂的场面看上去实在有点滑稽,还没有完全断奶的新郎明显被眼前热闹的场景吓慌了神,哭喊着要妈妈,而豆蔻年华的新娘看着眼前自己未来的丈夫的形状不禁失笑。
最后婆家无奈,只好绑了一只鸡代替哭闹不止的新郎才勉强完成了拜堂的仪式。
故事就是在这样一个荒唐的婚礼下展开的。
在观众们开始为年轻的媳妇的未来而感到悲哀时,情节却又向着一个缓和,宁静的方向发展。
萧萧是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女孩子,也恰是因为没有受过教育,所以她不懂得为自己的身世感到悲哀。
她懂得只是一个孩童般的快乐,唯一和平常女孩儿不同的是就是身边多了个‚弟弟‛。
‚她每天应作的事是抱弟弟到村前柳树下去玩,到溪边去玩,饿了,喂东西吃,哭了,就哄他,摘南瓜花或狗尾草戴到小丈夫头上,或者亲嘴,一面说,‚弟弟,哪,再来。
‛在那肮脏的小脸上亲了又亲,孩子于是便笑了。
‛——小说《萧萧》这是小说中对萧萧出嫁后的一段描写,没有怨言,没有感伤,有的只是田园牧歌般的生活。
这一切在电影中,被一幅幅美丽的湘西的画卷所展现。
少数名族别致的小寨子错落地掩映在青山绿水中,朴实的村民驮着木柴行走在回家的田垄上。
种田的庄子里闻得到草料的香,听得到山歌在唱,农人们的生活是勤苦而狭隘的,但却又有质朴的生机。
这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使人无尽向往。
作为小说,《萧萧》是与众不同的。
它的着重点不在于冲突、矛盾以及应之而生的蒙昧的村民的批判,它描写人性,态度宽和——这里体现出一个艺术家的感受,这种感受本身就可以突破某种固有的藩篱,带给人新的启示。
电影《湘女萧萧》与小说《萧萧》的对比研究

不 同的语义效果 。
[ 关键词 ] 电影《 湘女萧萧 》 ; 小说《 萧萧》 ; 改编; 对 比研究
第 l 4 卷第 6 期 2 0 1 4年 1 1 月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 U N A N M A S S M E D I A V O C A  ̄ O N A L 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V o L N 1 4 N O . 6 O V 2 O 1 4
电影 《 湘女萧萧 》 与小说《 萧萧 》 的对 比研究
鲍静旗 岳凯华
( 1 , 2 .湖南 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湖南 长沙 4 1 0 0 8 1 )
[ 摘 要] 在 电影《 湘女萧萧》 中, 导演谢飞对小说《 萧萧》 的改编是一次个性化解读 , 既解读 过去又
期 。这一 时期 , 以谢 飞 为 代表 的 中 国第 四代 导
演, “ 在主体的苏醒 , 感性 的张扬 与历史 的诗化 中, 将中国电影的道德处境 , 民族形象和家国梦
想整 合起 来 ” 。 - z 导 演 谢 飞 立 足 于 当 时 的 时 代 语境 , 根据 自己的创 作 意 图 , 在主题的表达、 表 现 手 法 的运 用 等方 面 进行 了合 理 取舍 与创 作 ,
影 不仅仅 是娱 乐 , 也并非 与社 会进 程无 关 , 它正 是再 现社 会进 程 的变化 和反 复指 引这 种变 化 的
一
抒情性意境下的还原与变形——简论小说《萧萧》与改编电影《湘女萧萧》

抒情性意境下的还原与变形——简论小说《萧萧》与改编电影《湘女萧萧》抒情性意境下的还原与变形——简论小说《萧萧》与改编电影《湘女萧萧》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们在抒情性意境的还原与变形方面具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
本文以小说《萧萧》与改编电影《湘女萧萧》为例,探讨在抒情性意境下,小说与电影在还原与变形之间的关系。
《萧萧》是由作家魏晋风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以湖南大约近代历史背景为基础,讲述了一个湘女家族兴衰的故事。
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细腻的叙述和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抒情的意境之中。
小说中代表湘女家族的萧萧一家,他们秉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经历了种种困难与挫折,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小说以独特的方式还原了湘女家族的历史,通过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展现了湘女家族抒情性意境的美好。
改编电影《湘女萧萧》在保留小说情节的基础上,通过影视手法对故事进行了重新诠释和呈现。
电影中导演通过镜头的运用和演员的表演,将小说中丰富的抒情意境转化为了影像的形式。
电影将湘女家族的故事搬上了银幕,通过对画面的渲染和音乐的配乐,进一步强调了抒情性意境的表现。
电影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官刺激,将观众带入了一个更加浓郁的情感氛围中。
小说和电影在抒情性意境的还原与变形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小说以文字为媒介,通过对事件和情节的描述,展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小说以文字的力量还原了湘女家族的历史,并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抒情性意境的独特理解。
而电影则更注重影像的表达和情节的推进。
通过对画面的构图、色彩的运用和演员的表演,电影将抒情性意境转化为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
尽管小说和电影在抒情性意境的还原与变形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它们之间依然存在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小说作为改编电影的原著,为电影提供了故事的骨架和情感的灵魂。
电影则通过影像的形式,将小说中的抒情性意境延伸和发展。
《湘女潇潇》与原著的关系及观后感

《湘女潇潇》与原著的关系及观后感逃不出的人生桎梏——《湘女潇潇》与原著的赏析及观后感在学年进行了一半的时候,我们在《影响与中国文学》课上已经观摩了不少的中国电影和他们各自的原著。
我看到过“林家铺子”的兴衰荣辱,感叹旧社会下“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残酷阶级压迫;我也在“早春二月”和萧剑秋一起在石桥上徘徊、踌躇与痛苦、迷茫;我还在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中体味浪漫爱情中的冷峻现实。
但是如果说,这八周中令我的心灵震撼的还要说是沈从文的《萧萧》以及由它改编而来的谢飞导演的处女作《湘女潇潇》。
在高中就学习过沈从文的《边城》,对他笔下那民风淳朴,却又封建礼教的湘西小城印象极为深刻。
在我心中,那是一个现代社会所无法理解的小镇,人人之间没有勾心斗角,没有谄媚陷害,可能使我们感到唯一残酷的只是那祖宗礼法。
正像沈从文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写到的那样,他所描写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目的是为人类的‘爱’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萧萧》的写作背景正是这样的文化寻根的乡土悲情。
年仅12岁的小姑娘潇潇被嫁到了这个湘西小镇,她睁大好奇的眼睛,觉得一切都那么新奇。
可是森严的礼教没给这个小姑娘反抗的机会,甚至是适应的时间。
不过当了妻子的潇潇还没脱孩子气,常在苦涩的生活中自寻其乐。
她白天带着比自己还小几岁的丈夫玩,夜晚要哄丈夫睡觉,还要帮婆婆洗衣、喂猪。
人总是会长大的,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思想成熟的程度已经远远的赶不上了身体发育的速度,“萧萧十五岁时已高如成人,心却还是糊胡涂涂的心”。
已经被婆婆缠上胸布的萧萧对家中劳力花狗产生了一种不能称为爱情的爱慕。
两个懵懵懂懂的年轻人终究“干了坏事”。
可是现实总是比浪漫的来得慢,但却来得那么汹涌澎湃。
怀孕的萧萧不知所措,她痛苦,她挣扎,花狗不负责任的出走更是让这道德谴责全部都附加在柔弱的小小肩上。
“萧萧拉着伯父衣角不放,只是幽幽的哭。
”不读“子曰”的伯父终究还是不愿将她沉潭,但也残酷的选择了第二天解决方法“嫁人做‘二路亲’了”。
小说与电影《边城》的文学与影视比较

小说与电影《边城》的文学与影视比较《边城》是中国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在文学界和影视界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各自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
在《边城》的文学与影视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和相似之处。
首先,从叙事结构的角度来看,《边城》的小说和电影都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方式,通过不同的时间轴和视角展现故事的发展。
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汉子与美铃之间的纠葛,叙述了一个关于爱情、亲情和个人成长的故事。
而电影则更加注重于通过形象的表达方式传递情感和情节,通过镜头语言、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和情感上的共鸣。
其次,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小说和电影也有着各自独到的方法。
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和思维描写,深入地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以及他们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和选择。
而电影则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镜头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线索来传递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此外,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边城》的小说和电影也各有亮点。
小说中,作者沈从文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象征、比喻、夸张等,以情景描写和对话展现故事中的冲突和人物关系。
而电影则主要通过画面的构图和配乐来传达情感和情节,通过色彩、光影等元素来营造氛围和表达主题。
另外,小说和电影的受众也有所不同。
《边城》的小说作为文学作品,更多地面向有阅读兴趣和文学修养的读者,通过文字的表达传递情感和思想。
而电影则更具视觉冲击力,能够更直观地表达情感和情节,吸引广大观众的关注。
尽管小说和电影在表现形式、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价值。
小说能够通过文字的表达更加准确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而电影则通过形象的表达更直观地传递情感和情节,给观众带来更直接的感受和体验。
综上所述,《边城》的小说和电影在文学与影视的比较中各有特点和魅力。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它们都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呈现了边疆地区的人文景观和文化氛围。
湘女潇潇与小说的对比分析

俗话说的好: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电影都是生活里来的灵感,只是把某些部分夸张了而已,还有的是生活的浓缩。
除了生活的灵感,名著也是电影的很大来源。
比如我们所看到的沈从文的小说《萧萧》到电影《湘女潇潇》就是很典型的代表。
首先我觉得《湘女萧萧》拍的真是很令人深省,在那个时代,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很悲哀。
我是先看的改编自《萧萧》的电影《湘女萧萧》,后看的沈从文短篇小说《萧萧》。
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都给我以极大的震撼力。
那唯美的湘西风景,那个时代的独特风韵,无时无刻不在涤荡着我的心灵。
将一篇短篇小说改成近两个小时的电影,在情节、表现手法上有诸多差异;加之内涵也有变化,所以改动更甚。
看到影片《湘女萧萧》开头那段字幕:“我只造希腊小庙,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
自然想及沈从文先生的宣言:“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
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然而,这一座供着人性的理想小庙,在著名导演谢飞的摄影机下,少了一份意境的纯粹和空灵,却多了一份人生的沉重和无奈。
《萧萧》所写的是一个童养媳的故事。
萧萧作为童养媳出嫁时才十二岁,可她的“丈夫”还是个没有断奶的孩子,她每天要做的事就是抱着自己的“丈夫”到村前椰树下去玩,到溪边去耍,晚上哄着“丈夫”睡觉。
她就这样在平淡的日子中渐渐发育成长,十二岁时萧萧被比她大十多岁的长工花狗用山歌唱开了心扉,因而情不自禁地受引诱而失身怀孕,犯下了伤风败俗的过错,面临着被“沉潭”或“出卖”的严厉惩罚。
萧萧曾向花狗建议双双私奔,花狗却独自走了,奇迹的是由于公婆的求情没有受到家族“规矩”的严惩,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凭借着她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将来的好的劳动力,萧萧终于有了自由,这就是湘西人实实在在的活法。
在封建礼教与自然人性之间,湘西以其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存在着,面对突如其来的重负,萧萧母子被劳动者的善良本性和功利主义接受了下来,但是这种接受是不自觉的。
《萧萧》与《湘女潇潇》之对比分析

《萧萧》与《湘女潇潇》之对比分析沈从文的小说总是有一种淡淡的乡间味道,他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于是在这样基调下我们看到《萧萧》以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情调为我们娓娓道来一个关于湘西社会和少女命运的故事。
而谢飞导演的《湘女萧萧》正是改编自沈从文的小说《萧萧》,并在保持原作精神的基础上进行了恰当的电影化丰富。
充满诗意美感的镜头画面,记录了湘西自然纯朴的人文风光,饱含人性激情的乡土故事,展示了旧时童养媳女的人生命运。
在影片一开始,就表现了同原著不一样的情节。
电影中的桥段是萧萧迫于风俗习惯,而选择在花轿中解手的场景,这是一种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镜头捕捉,也掩盖了原著中对于迎亲场景概述的遗憾。
其次就是萧萧和花狗偷尝禁果的片段。
“终于有一天,萧萧就这样给花狗把心窍子唱开,变成个妇人了”,只此一笔便足够,省略了花狗贪婪的眼神,概括了萧萧的蒙昧,将想象的主权赋予给读者自己。
在这一点上,小说逾越了光影的表述,用寥寥数字,直扣心扉。
电影对此则大作起文章,将男女主人公偷尝禁果的场景进行了渲染。
但必须承认的是电影中对湘西世界的刻画,无疑给沈从文的《萧萧》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对于结局,二者也颇为不同。
小说最后写道:到萧萧正式同丈夫拜堂圆房时,儿子已经年纪十岁成了全家中生产者一员了,,,牛儿十二岁时也接了亲,媳妇年长他六岁,,,这一天,萧萧刚坐月子不久,抱了自己新生的毛毛,在屋前榆蜡树篱笆间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
轻描淡写几句就让人体会到悲剧的轮回不可抗拒,春夏秋冬不知味的周而复始。
而影片的结尾,萧萧一边张罗着给自己的儿子迎娶新的童养媳,一边被安排着晚上与自己小丈夫圆房,是为“双喜临门”。
而小丈夫从城里念完书回家,俨然一副接受了新思想、改造了旧灵魂的知识分子姿态。
他在路上偷听到了将要发生的事情,不愿意接受命运的安排,站在山坡上想寻找新生活。
我想这是影片与原著最大的不同了,沈从文先生是为了展示湘西人自然的状态,而谢飞导演改变后则有了很浓重的批判色彩,他要冲出来呐喊,冲出来回应“五四”精神,冲出来拯救人性的愚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小说《萧萧》与电影《湘女萧萧》对比赏析
看到影片《湘女萧萧》开头那段字幕:“我只造希腊小庙,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
自然想及沈从文先生的宣言:“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
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
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然而,这一座供着人性的理想小庙,在著名导演谢飞的摄影机下,少了一份意境的纯粹和空灵,却多了一份人生的沉重和无奈。
《萧萧》所写的是一个童养媳的故事。
萧萧作为童养媳出嫁时才十二岁,可她的“丈夫”还是个没有断奶的孩子,她每天要做的事就是抱着自己的“丈夫”到村前椰树下去玩,到溪边去耍,晚上哄着“丈夫”睡觉。
她就这样在平淡的日子中渐渐发育成长,十二岁时萧萧被比她大十多岁的长工花狗用山歌唱开了心扉,胡里糊涂地受引诱而失身怀孕,犯下了伤风败俗的过错,面临着被“沉潭”或“出卖”的严厉惩罚。
萧萧曾向花狗建议双双到城里“去自由”,可胆小的花狗却逃避了,他把所有的痛苦煎熬留给萧萧一个人承受。
萧萧并没有受到家族“规矩”的严惩,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凭借着她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将来的好的劳动力,萧萧终于有了自由,这就是湘西人实实在在的活法。
在封建礼教与自然人性之间,湘西以其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存在着,面对突如其来的重负,萧萧母子被劳动者的善良本性和功利主义接受了下来,但是这种接受是不自觉的。
时间可以抚慰伤口的创痛,却无法改变生活中的病“规矩”。
未来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小说最后写到:到萧萧正式同丈夫拜堂圆房时,儿子已经十岁了,有了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看牛、割草,成为家里的一个劳动者了,这儿子名叫牛儿。
牛儿十二岁时也结了亲,媳妇年长他六岁,唤呐吹到村前时,新娘在轿中呜呜的哭着,这一天,萧萧抱着自己新生的毛毛,在屋前榆树篱笆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
这就是萧萧所生活着的那个很有特色也很现实的乡村,人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卑微地活着,一代又一代。
十七年前,萧萧接受的是这种生活,十七年后的今天,她的大儿子一一牛儿到该娶“媳妇”的年龄,接受的仍将是这样的生活。
电影《湘女萧萧》则把女性作为一个更独立的个体,电影中萧萧和花狗第一次发生关系以后,萧萧主动地找花狗,把萧萧被动的态度变为了主动。
电影《湘女萧萧》在改编的再创造过程中也遗失了原作中某些精彩的部分。
小说《萧萧》在对人物心态的审美观照上,艺术手法确有一定的超前性。
这种超前性,突出地表现在对萧萧的梦境的生动描绘上。
小说中关于萧萧梦境的描写,展示了人物心灵的秘密和追求,丰富了人物的性格层次,它也为转化为视觉形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看过小说《萧萧》的人都会强烈地感到,小说对“女学生”的描绘占有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其意不仅在于展示乡民们对“女学生”近乎古怪而荒唐可笑的反应和看法,而且也含蓄地透射出了萧萧心灵世界中的另一个层面:“女学生”的世界是一个不同于环绕着、锁闭着萧萧的民俗社会环境的世界。
正是有这极重要的一笔及其所传达出的含蓄的意味,丰富了萧萧的精神世界,在某种程度上使萧萧的性格立体化了。
但可惜的是,这段丰富主人公性格的描写却被导演忽视了。
虽然影片也专门展现了萧萧在镇上赶集时追看女学生,但导演似乎还没明确地意识到这其中的深刻意蕴,也就没能通过电影手段把这一层意味传达给观众,因此不能不说小说的改编在此留下了一点小小的遗憾。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结尾部分和小说《萧萧》有着截然不同表述。
小说中,小丈夫最终和萧萧结了婚(圆房),而电影的指向却是丈夫春官变成了一个新潮的学生,不能接受萧萧。
我们姑且不论影片这种结局是否有意识地宣扬了什么,但萧萧的人性被扭曲这个基本事实却是不容否认的。
由此,人物命运夹杂在封建道德和正统风俗中无可逃脱,悲哀和怜悯的结局
已经深刻地控诉着人性的扭曲。
所以如果说沈从文对萧萧命运的描述是一抹山水画,他想要的是空灵和混沌的原始;那么在谢飞的电影视界中,萧萧的命运就如同一幅油画,是中国社会特定时代思潮对于旧世界的解剖和理性描摹。
不管怎么说,电影《湘女萧萧》对原著还是采取了尊重的态度,虽然因为时代的原因,使得《湘女萧萧》在深层次的本质上与沈先生的宗旨有些背离,但是对于那些喜爱《萧萧》的人来说,影片已经将萧萧这个人物刻画的十分逼真,是一部难得的沈氏系列影片中的精品。
带着对湘西文化的好奇和向往的观众也可以在影片中找到沈从文先生那座“供奉着人性的希腊小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