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音乐与文学二者之关系
论中国音乐与文学

论中国音乐与文学中国音乐和文学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在讲述中国音乐和文学之间的联系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中国音乐和文学的基本概念。
中国音乐是指中国的民族音乐,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音乐包括器乐和歌曲两个方面,器乐主要是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组合,如箫、笛、琴、鼓等,歌曲则是流传在中国民间的各种歌谣、民歌等。
中国音乐有着独特的旋律和节奏,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色。
中国文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下的所有文学作品,包括诗、词、曲、笔记、小说、杂文等。
中国文学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和思想。
中国音乐和文学之间的联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音乐和文学都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思想二、音乐和文学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特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和文学是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中国古代的音乐和文学都加强了人们对和谐、和平和正义的向往。
例如,诗歌和曲子都可以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爱情、亲情等方面的感悟,也可以用来反映史实、政治宣传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表达方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奠定了基础,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
三、音乐和文学通过互相借鉴不断发展中国音乐和文学之间的联系很多时候是相互借鉴和吸收的。
古代诗人会在诗歌中使用音乐相关的词汇和手法,音乐家也会在作曲中吸收文学原素。
同时,古代戏曲也将音乐和文学融合起来,通过音乐的表演来传播文学内容。
这种互相借鉴和吸收促进了中国音乐和文学的不断发展,使其不断创新和丰富。
总之,中国音乐和文学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思想和情感;同时,也可以为当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
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文化的关系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文化的关系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深厚的渊源。
音乐作为一种优秀的艺术表达形式,与文学相互融合、相互启迪,为古代文学的创作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元素和灵感。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与音乐文化的关系,希望可以带领读者深入了解这一主题。
一、古代音乐与文学表达的共同特点古代音乐和文学都是表达人们情感、思想的重要方式,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古代音乐和文学都以言语为基础。
“乐府”是古代音乐的代表形式之一,而“乐府诗”则将音乐和文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其次,古代音乐和文学都追求和谐美感。
“文以载道,乐以和谐”,这是中国文化中流传至今的重要理念。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音乐作品,都追求美感、和谐感,以激发人们的思想和情感。
最后,古代音乐和文学都反映了时代的特征。
古代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曲调传达了时代的氛围和风貌,古代文学通过描写人物、事件等展现了时代的特点和社会的变迁。
二、音乐对古代文学的影响音乐对古代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文学主题的启迪,另一方面是对文学创作技巧的借鉴。
首先,音乐对古代文学的主题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古代音乐通常以咏史抒怀、祭祀神灵等为主题,而这些主题也经常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
例如,《诗经》中的许多篇章就是受到音乐的启发而创作出来的。
其次,音乐还能通过旋律、节奏等方式直接影响文学的情感表达。
音乐的旋律、节奏往往能够激发人的情感,而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正是通过文字来实现的。
因此,音乐对文学的情感表达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引导作用。
其次,音乐对文学创作技巧的借鉴也是不可忽视的。
古代音乐注重韵律和节奏的安排,这对于文学作品中的抑扬顿挫、字句的排列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音乐中的对偶、反复等手法也常常被运用到古代文学作品中,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
三、文学对古代音乐的影响文学对古代音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音乐题材的丰富,另一方面是对音乐创作手法的借鉴。
论中国音乐与文学

论中国音乐与文学中国音乐与文学作为两大传统艺术形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相互渗透、融合发展,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音乐与文学在中国历史上既有着密切联系又存在着独立发展的轨迹,二者彼此交融,相互影响,共同展现了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探讨中国音乐与文学之间的交融与影响,分析其历史渊源、发展演变和当代现状,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历史渊源:音乐与文学的起源中国音乐与文学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两者都有着深厚而悠久的历史传统。
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中就包含了大量的歌谣,而古代音乐也常常伴随着文学作品的表演和演唱。
在古代,音乐与文学多以歌谣的形式并存,并被视为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
古人常将音乐与文学视为艺术的两种表现形式,将其结合创作,以传颂盛世之美,抒发人情之深。
汉代乐府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大特色,它将音乐与文学结合得更加紧密。
乐府诗不仅在形式上模仿歌谣,内容上也常常涉及到民间故事和音乐伴奏,充分展现了音乐与文学之间的融合。
这一时期的乐府诗不仅影响了后世的音乐创作,也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发展演变:音乐与文学的相互影响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中国音乐与文学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发展轨迹,但两者之间的交融与影响始终没有中断。
宋元戏曲兴起时期,音乐与文学的融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一时期的戏曲作品,既有深刻的文学内涵,又注重音乐的表现形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明清小说的兴起,更加深了音乐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许多传统戏曲曲目都是根据明清小说改编而成,不仅丰富了音乐的内容,更加激发了文学的创作灵感。
诸如《红楼梦》、《水浒传》等作品,既有着丰富的文学内涵,也成为了戏曲音乐的重要源泉,影响了后世的戏曲创作。
近代以来,中国的音乐与文学在相互影响的也出现了新的融合形式。
新文学运动时期,一批文学家开始注重将音乐元素融入文学创作之中,诗人如席慕蓉、北岛等人将音乐元素融入诗歌当中,使得诗歌的艺术风格更加多元化。
古代文学与音乐艺术的关联

古代文学与音乐艺术的关联在古代,文学和音乐艺术是密不可分的。
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文学和音乐艺术之间的关联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包括其共同的起源、相互的影响以及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
首先,古代文学和音乐艺术的关联可以追溯到它们共同的起源。
在远古时代,人类尚未发展出文字,但却通过音乐来表达情感和交流信息。
音乐是一种直观的艺术形式,通过声音和节奏传达情感和意义。
而随着文明的进步,文字的出现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和传播信息。
于是,文学开始发展起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然而,即使有了文字,音乐仍然是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
在古代,文学和音乐艺术常常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其次,古代文学和音乐艺术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音乐可以通过歌词来表达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意义。
例如,在古代中国的诗歌中,很多作品都有相应的曲调,通过音乐的方式来演绎和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同样地,音乐也可以通过旋律和节奏来激发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意义。
音乐的韵律和节奏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增强其感染力。
因此,古代文学和音乐艺术常常相互借鉴,互相补充,共同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古代社会中,文学和音乐艺术在文化传承和社会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文学作品被广泛传播,成为人们交流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媒介。
而音乐艺术则通过表演和演奏,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意义传递给观众和听众。
在古代社会中,文学和音乐艺术常常成为社交场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在宴会和庆典上,人们会朗诵诗歌、歌唱歌曲,以表达对主人的敬意和祝福。
这些文学和音乐的表演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也是一种社交礼仪,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
古代文学和音乐艺术的关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艺术形式和媒介,但文学和音乐仍然是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途径。
现代的音乐也常常借鉴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意义,通过旋律和歌词来传达。
论中国音乐与文学

论中国音乐与文学中国音乐与文学都拥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至今,二者一直在相互交融与影响。
中国音乐与文学的关系紧密而又深远,相辅相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音乐与文学的互动关系、现代音乐和文学的发展和转变,以及中国音乐与文学的传统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国古代音乐与文学的互动关系古代中国音乐与文学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并且相互影响。
在古代,音乐和文学都是传承历史、表达情感和传播文化的重要方式,它们经常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展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常常会出现音乐的题材,如《诗经》中的《小雅》、《大雅》,就包括了很多与音乐有关的内容。
古代诗人在其诗作中对音乐的描写和赞美,也成为了文学表达的一个重要方式。
古代中国音乐家也会在其作品中引用文学作品的内容,使音乐与文学真正地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中国古代的雅乐就是一种通过音乐来表达文学的形式。
在古代的宫廷文化中,雅乐是一种以诗歌为基础的音乐形式,它包括了音乐、舞蹈和诗词等多种艺术元素。
古代贵族们在雅乐中会为文学作品谱曲,用音乐来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使得音乐与文学在雅乐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古代中国文学作品中也经常会出现有关音乐的题材,如《琵琶行》《饮酒》等许多古代诗词都直接或间接地与音乐有关。
这些作品都以文字来描绘音乐的美好,以此来表达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古代中国的音乐与文学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它们通过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画卷。
现代音乐与文学的发展与转变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音乐与文学在现代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随着新文学运动和国人接触西方音乐,中国的音乐与文学也开始受到了西方的影响,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在现代,中国的音乐与文学开始融入了现代元素,更加具有时代感与现代性。
乐坛出现了很多新的音乐流派和音乐形式,如流行音乐、摇滚乐、爵士乐等,这些音乐形式都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启发,使得中国的音乐更加多样化和国际化。
论中国音乐与文学

论中国音乐与文学中国音乐与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大重要的艺术形式,二者可以说是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的。
音乐与文学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了人们的感情、思想和情感,也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优秀的艺术传统和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特点特色和当代状况等方面来探讨中国音乐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中国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它与古代的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代文人学士们不仅擅长诗词歌赋,更是懂得音乐,他们常常将自己的诗词配以音乐来演唱,这种形式就是“诗词合壁”,在唐宋时期,这种形式更是达到了巅峰,并最终成为了诗词和音乐的美妙结合。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是她的丈夫赵明诚在琴声中吟唱的。
中国古代还有著名的古琴音乐,古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常与文学和诗词相结合,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音乐在诗词歌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文学作品中常常充满了音乐的意境。
在《诗经》中,就有很多关于音乐的诗篇,通过这些诗篇可以感受到古代音乐文化的魅力。
在《楚辞》和《唐诗》中也都有很多关于音乐的诗歌,这些诗歌歌颂了音乐的美好和伟大,展现了音乐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还有很多关于音乐家的传说和故事,如《琵琶行》、《庐山谣》等,这些作品中都反映了音乐在古代社会中的价值和魅力。
古代音乐与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古代的音乐家常常通过音乐来表达对文学作品的赞美,而文学家也常常通过文学作品来赞美音乐的魅力。
这种相互影响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而且也对后世的音乐与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音乐和文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与文字的关系,二是音乐与人的关系。
音乐与文字的关系是中国古代音乐与文学之间的重要联系。
古代音乐常常是伴随着文学作品而产生的,例如《琵琶行》中就记载了当时的音乐形式。
音乐与人的关系在中国古代音乐与文学中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论中国音乐与文学

论中国音乐与文学中国音乐与文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贡献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魅力。
中国音乐和文学作为载体,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探讨中国音乐与文学的关系。
中国音乐和文学在表达方式上具有相似之处。
中国音乐以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为主要目的,其表达方式常采用象征性的意象和抒情的曲调。
而文学也是以文字来表达人的情感和思想,通过文字的组织和表达方式来传达信息和观点。
无论是音乐还是文学,都需要富有个性和情感上的打动,才能引起观众或读者的共鸣和共同体验。
中国音乐和文学在表达方式上有着共同的特点和目标。
中国音乐和文学都承载着对历史的记忆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音乐和文学作品充满了浓厚的历史色彩和民族特色。
音乐和文学作为载体,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传达了中国人民对历史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例如《史记》和《楚辞》等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记录和再现具有重要意义,而《红楼梦》等文学作品则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物形象。
音乐中的民族乐器和曲调,也体现了中国独特的音乐文化和民族精神。
中国音乐和文学通过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加深了人们对中国民族的认同和文化认同。
中国音乐与文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它们在表达方式、主题和题材选择、历史传承以及对个人心灵的寄托等方面相互补充和促进,共同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音乐和文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应该得到更多的传承和发扬,以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古代文学与音乐的关系

古代文学与音乐的关系古代文学与音乐是两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艺术形式。
音乐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语言,与文学密切结合,相互滋养、相得益彰。
本文将通过探讨古代文学与音乐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彼此之间的互动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音乐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在古代文学中,音乐常常被用作表达情感和传递思想的重要手段。
古代文人经常将他们的作品与音乐相结合,以达到更深远的艺术效果。
例如,古代的诗歌常常被配上特定的曲调,成为诗词曲的形式。
这种形式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美感,还使得作品更易于被人们传唱、记忆。
同时,音乐也在古代文学中扮演着扩大受众群体的重要角色。
古代文学作品多以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音乐作为一种更加直观的表达方式,能够使作品更易于民众接受、传唱。
通过音乐的演绎,文学作品得以传遍千家万户,成为广为流传的经典。
二、音乐对古代文学的影响音乐对古代文学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音乐赋予了文学作品更加生动的表现形式。
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情感表达,文学作品得以脱离纸面,通过声音和乐曲,以更立体的方式呈现在观众或听众面前。
这种音乐的陪伴,使得古代文学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其次,音乐还赋予了古代文学作品更广泛的传播渠道。
音乐作为一种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艺术形式,使得古代文学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传播到更多的地方和更多的人群中。
历史上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正是通过音乐的演绎和传唱,长期存世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三、古代文学对音乐的启发古代文学对音乐的启发同样不可忽视。
文学作品中丰富多样的想象力、情感表达和寓意,为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
音乐家常常从古代文学中汲取养分,将其中的意象、故事和思想融入到音乐创作当中,创造出独具魅力的音乐作品。
此外,古代文学还启迪了音乐的主题和风格。
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情感,为音乐创作的选择和表现提供了方向。
例如,一些史诗类的文学作品,能够激发音乐创作者追求宏大的音乐形式和激昂的旋律;而一些浪漫主义题材的诗歌,则能够刺激音乐家创作出抒情的、富有感染力的音乐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万石正学号:1002405015 班级:汉语言文学五班
论中国古代音乐与文学之关系
自古,中国音乐与文学便有密切联系。
在中国上古文学的文艺实践中,诗、乐、舞三者,乐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是三者的核心。
所以,我国古代所讲的“乐”,常常不是单指音乐,而是包括了诗、乐、舞在内的。
中国古代诗歌最早也是从音乐中脱胎出来,如《诗经》中就有很多的诗歌是直接采自民间的歌谣,而我国南方楚国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楚辞”,亦是发轫于巫术,而巫术直接通过音乐与舞蹈来表演。
在《尚书·尧典》中曾记载着舜的话:“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这里的“典乐”,即是包括了诗歌在内的,实际上也还有舞蹈。
后来《礼记·乐记》中曾对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状况作了一个理论性的总结:“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而在我国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封建社会里,“音乐”与“文学”更是不可分割的,统治者们在强调音乐的娱乐功能的同时,更强调其教化作用。
毛诗大序中曾讲到:“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
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音乐可以起到补察时政,教化人心的巨大功用。
并且,我们也可以了解到,那时的乐并不只是简单的艺术,不止是一种美的享受,它要求人们从内心很自觉的去服从礼的规定,控制好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心悦诚服的按照礼的规定来实行应该有的行为举止。
到了魏晋时期,音乐与文学无论是在演奏形式上,还是在创作的技巧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魏晋是我国历史上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时代,但恰恰是这样特殊的环境,使得任宦失意的文人寄情于音乐,产生了一批文人音乐家——蔡邕、蔡琰父女、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等等,他们在中国的学化和音乐史上都写下了不同凡响的一页。
所谓文人音乐家,就既是文人,又是音乐家。
他们并不以音乐为业,但恰恰又是这些文人音乐家,打破了音乐困于某种技艺的局限,把深的哲理、丰富的想像、创新的技巧注入音乐创作与演奏之中。
他们具备博古通今的知识,流畅犀利的文笔,又善于从理论的角度去探索和研究音乐技术的作用规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赋予了音乐更加深沉的美魂,把音乐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生活在魏、晋之际的,便是这一时期文人音乐家的杰出代表。
阮籍(210—263)是三国时代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他曾任步兵校尉,后世称阮步兵。
他的八十二首五言咏杯诗、散文《大人先生传》、音乐《乐论》等,是他在音乐、文学方面的代表作。
阮籍
出生于音乐世家,其父阮瑀是文坛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也擅长音乐,在阮瑀的影响下,阮籍也成为一名弹琴能手。
他的咏杯诗中第一首就有“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的名句,表明他在司马氏黑暗政治下的苦闷心情,他性有用音乐来派遣自己的苦闷,他平时讲话都非常谨慎,经常的醉酒佯狂来掩饰自己的心境。
琴曲《酒狂》就是表达他这样心境的作品。
朱权在《神奇秘谱》的解题中说:“是曲也,阮籍所作也,籍叹道之不行,与时不合故忘虑于形骸之外,托兴于酗酒,以乐终身之志,其趣也若是,岂真嗜于酒也,有道存焉、妙在于其中,故不为俗子道,达者使之。
”精辟地指出阮籍创作《酒狂》这首题材奇特的乐曲,并非玩世不恭,而是包含了相当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内容。
《酒狂》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古代音乐中的珍品。
到了唐代,音乐和诗歌在各自历史上的这个鼎盛时期,更是以新的、高级的形式,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何唐代文学和音乐关系如此紧密呢?我认为有文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有当时宫廷贵族的需求等诸多主观客观因素。
下面我就着重从这几个方面来谈:首先,先从唐代诗歌本身的特点来谈谈她和音乐的关系。
我们知道,唐代诗歌本身具有格律化、音乐性,以及从字词自身的特点就足以表明唐代诗歌与音乐有相通之处。
语言文字发展到了唐代,早已有汉字的四个声调,而音乐中有宫商角藢等音阶的不同。
这就使得诗歌中具有“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的特点。
唐诗本身也具有音乐化的特点。
以节奏徐疾、音韵铿锵的诗句来绘声绘色地描写音乐舞蹈,正如前人所赞美的“柳荫春莺”“情致曲尽”达到了艺术描写上的高度成就。
在其为数众多的音乐评论诗中,我们不仅听到了抑扬顿挫、转换韵调的流丽旋律,而且看到了虹裳霞披、飘然转旋的优美舞姿。
描写音乐中,有音调、音色、音景和应用技巧的变化,有力度、速度的表情要素,而且意境深刻、气氛浓郁。
另外,唐诗中的律诗和绝句还有短小精悍、流畅明快、语浅意深、形象鲜明、声韵起伏、节奏清楚这些特点。
这正和唐代音乐中通过声音表现作者及表演者的观点的曲谱不宜太长,必须力求短小等特点不谋而合。
唐代虽然不象从前那样音乐和诗歌不分家,但乐工所表演的节目,却多需要唱词、和歌,而这些唱词、和歌,便无一不是诗人或业余作者的诗作。
这成千上万的乐曲又在不断地更新着歌词和变化着曲谱,因而就不断地需要写出新的乐章来作为配乐之用,最著名的如唐玄宗与杨贵妃春日游兴庆宫的沉香亭时,命令李白当场写出的《清平调词》三章。
第二种情况是为当时民歌曲调填词,写成大量的新词,如《竹枝词》便是刘禹锡根据民歌填写的新词。
第三,就是给传统旧曲填写新歌词,如六朝时期传下来的《折杨柳》。
第四,是一些人在特定的场合中,现作乐曲和歌词,其内容与眼前情景紧密相关,可以说是将音乐与文学结合起来作为一种及时而有力的抒情或斗争手段而加以运用。
第五就是为外来乐曲写诗填词,如《凉州词》。
到了现代,音乐与文学仍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如音乐需借助文
学来表达意境,文学需依靠音乐来烘托气氛等等。
因此,中国古代音乐与文学二者之间从来就是不可分割的,它们作为政治教化和娱乐的工具在我国古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同时,它们这种组合形式对丰富我国传统文学、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