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四

合集下载

古代音乐史复习提纲

古代音乐史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原始乐舞原始乐舞的概念是指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先秦时期称之为“乐”。

六代之乐《云门》《咸池》《箫韶》三部原始时期的乐舞与夏商周时期的《大夏》《大濩》《大武》合称“六代乐舞”,常被用于先秦时期的宫廷祭祀和典礼等盛大场合。

八音分类法周代的乐器见于记载的已有70种左右,根据乐器的不同制作材料,分为八类,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此称为“八音分类法”。

三分损益法中国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见载于《管子·地员篇》,是一种用减少或增加弦长的三分之一来“上五下四”求律的方法。

礼乐制度以礼仪和音乐的等级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制度。

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

乐府两种含义:中国秦汉至唐代宫廷的一个音乐机构和一种诗体名称。

雅乐中国古代宫廷的祭祀、典礼和仪式音乐,一般称为“雅乐”。

大司乐1,周朝宫廷兼管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演出的机构.相和歌汉代北方民间各地流传的各种歌曲。

最初是清唱,即“徒歌”;后出现清唱加帮腔,即“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后出现弦乐器和管乐器伴奏,歌唱者持“节”,一面击节一边唱歌,即“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相和歌”。

相和大曲相和大曲也称大曲,后世称之为汉大曲。

是在相和歌的基础上,经过专业音乐家与文学家对其进行改编、加工而成的一种比较复杂的大型音乐形式。

鼓吹曲最早出现于秦末汉人班壹的游牧队伍中,“鸣笳以和箫声,非八音也”,表明它具有北方草原的风格。

清商乐清商乐简称“清乐”,它是在南方“吴声”“西曲”的基础上继承了相和歌的传统而发展起来的新乐种。

清商乐作为宫廷歌舞音乐,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正统地位,被誉为“华夏正声”。

苏祗婆北周时龟兹乐人。

精通龟兹的宫调理论,将西域的“五旦七调”理论传授给北国的内史下夫郑译。

对于后来隋唐燕乐宫调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功绩。

唐大曲唐代大曲,是一种器乐与声乐、舞蹈三种艺术形式连续表演的综合性大型歌舞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宫廷歌舞音乐的典范。

中国古代音乐史试题库

中国古代音乐史试题库

中国古代音乐史试题库第一题: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和发展阶段中国古代音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先民时代。

它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从古代祭祀音乐、宫廷音乐,到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阶段:1. 先民时代:先民时代的音乐以原始的奏响方式表达,主要用于祭祀活动,例如祭天、祭祖等。

这些音乐以简单的打击乐、口哨和口弦等方式演奏。

2. 古代祭祀音乐: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祭祀音乐逐渐形成,成为古代礼仪的一部分。

它通常使用乐器奏响,如钟磬、笙、簫等。

在古代宗教仪式中,音乐被用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拜和祈福之意。

3. 宫廷音乐:在古代王朝中,宫廷音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是统治者向民众展示威严和权威的一种方式。

宫廷音乐以雅乐为代表,源自《诗经》中的雅颂。

雅乐使用编钟和编磬等乐器演奏,音乐节奏庄重、优美,旋律简洁。

4. 民间音乐:与宫廷音乐相对应的是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通常以民间歌谣、民间器乐和民间舞蹈等形式呈现。

它反映了普通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表达了对自然和社会的感激和愿望。

5. 戏曲音乐:戏曲音乐是古代音乐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结合了音乐、舞蹈、表演和戏剧元素,是一种全方位的艺术形式。

中国戏曲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流派和剧种,如京剧、豫剧、越剧等。

通过以上发展阶段,中国古代音乐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第二题:中国古代音乐器乐的代表乐器及其演奏方式中国古代音乐器乐有众多的代表乐器,每种乐器都具有独特的声音和演奏方式。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中国古代乐器:1. 钟磬:钟磬是古代礼仪音乐中常用的乐器,通常由青铜制成。

它们具有高亢的音色和持久的音响,在礼仪活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演奏方式是用槌轻击乐器,控制力度和频率以达到所需的音响效果。

2. 箫:箫是一种竹制乐器,有多个大小型号。

箫的音色深情悠扬,常常用于表达内心情感和思考。

演奏方式是通过吹奏箫的笛音孔来产生不同的音调和音乐效果。

3. 琴:琴是古代宫廷音乐和文人墨客喜爱的乐器,有七弦、十三弦和二十五弦等多种型号。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音乐的起源:1照搬说2模仿说3数理说4凭空说5社会生活说6语言说彩陶盆: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村发现距今约4500余年,属新石器时代的遗物。

意义:1陶盆图像形象地反映了原始音乐舞蹈的面貌2首例乐舞研究鲜明的实物最早的证据3最早鼓乐舞的实物。

原始乐歌乐舞的内容:1朱襄氏之乐(求雨)2葛天氏之乐(八支歌: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3伊耆氏之乐(祈求丰收)4阴康氏之乐(古老健身舞)5弹歌(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反映狩猎活动)6黄帝时的云门(图腾)7尧时的箫韶(九韶.最高水平)骨笛-是在河南舞阳县发现的距今近8000年历史的用动物骨头制作的吹奏乐器。

意义:文化至少有8000年历史的可靠数据;说明新石器时代的成就;说明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开始使用七声音阶的高度发达器具。

骨哨:远古时期在浙江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距今近7000年历史的用动物骨头制作的一种吹奏乐器.陶埙:新石器时代发现的用陶土烧制的闭口吹奏乐器.夏启《九韶》.歌颂夏禹治水功绩<大夏>乐舞.夏代的侈乐:夏桀夏纣.中国最老的情歌歌词:候人兮猗(南音)商代音乐:巫乐淫乐. 濩:商代著名的一部传统乐舞,歌颂商汤伐桀的功绩.乐器:打击乐(鼓罄编磬钟编钟编铙)吹奏:埙.龠.说明商代已经出现的吹管变奏乐器,体现制作工艺进步.夏乐律的成就:1反映当时人们音高音列乐音形态方面形成了观念2已经存在五声和七声音阶3半音音程的出现,说明已具备发明十二律学说的前提西周时期的音乐概括:1形成古代的专业音乐文化.设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礼乐机构-春官2乐器有系统化的分类法,称八音3乐律学产生十二律吕和旋宫转调4成为礼的附庸西周音乐等级:王的乐队-四面,诸侯-三面,卿和大夫-两面,士-一面;王的舞队-64人八佾;诸侯-36人六佾;卿大夫-16人四佾;士-4人二佾雅乐:周代的礼乐制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宫廷雅乐体系,雅乐指我国古代社会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使用的音乐.特点:典雅庄严;篇幅长而规整;节拍缓慢;齐奏为主;曲调简单.周代乐舞分类: 1六代乐舞-六乐:黄帝《云门大卷》尧时《咸池》舜时《大韶》禹时《大夏》商时《大濩》周初《大武》2小舞-规模较小的乐舞:帗舞-执五彩丝织物裁成的条子、羽舞-手持鸟羽制成的道具,皇舞-由五彩全鸟羽,旄舞-执牦牛的尾巴,干舞-执盾牌,人舞-用长袖舞蹈.以上两种是用来教贵族子弟学习.3散舞4四夷之乐5宗教性乐舞-受重视:干旱求雨《舞雩》秋季驱除瘟疫《傩舞》周代推行音乐的目的:期望以音乐的和谐求得天地君臣上下人心的和谐,以达到社会秩序的稳定,民众心态的平和,天地人性的完美统一,长治久安.西周的乐器-八音(金-钟镛钲)石(罄.鸣球)土(埙.缶)革(鼓.建鼓.雷鼓.灵鼓)丝(琴.瑟.筑)木匏(簧.笙.和.芋.巢)竹(箫.褫.管)西周乐律律名: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 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 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礼教规范的崩塌破坏,礼乐一统的官学体系土崩瓦解,私学兴起,礼崩乐坏体现在王子朝奔楚.八佾舞于庭.郑卫之音.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各类音乐作品305篇,分为风-民间歌曲160篇,语言通俗自然,雅-大雅小雅,语言丰富篇幅较长.经过专业提高.颂-周鲁商颂,古老祭歌舞曲.楚辞:代表作离骚,实质是楚地原始祭祀鬼神的歌舞,延续最能体现楚辞特色的作品是《九歌》,共11首.以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示上古楚文化的魅力,融入巫术和宗教于一体的音乐,从侧面体现战国各诸侯国民间音乐蓬勃发展的景象.(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成相篇》:荀子模仿民间音乐形式而填词的一首长诗.意义:说唱音乐的远祖三分损益法:是春秋战国之际,正式确立用数学的方法计算五声音阶中各音弦长比例的科学理论.曾侯乙墓编钟:是目前同类出土乐器中已知数量较多,规模最大,音域最宽.音律较准,保存较好的乐器.是我国十二乐音体系中最早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一套完整的特大型定调乐器.对我国音乐史有重大意义.共64枚,分上中下三层.总音域达5个八度,十二律齐全;一钟双音三度音程,这套编钟的上层扭钟的律制与三分损益律近似,说明三分损益律较早运用于实践.音乐思想(论述)儒家:积极提倡音乐,肯定音乐,孔子提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把音乐作为一种手段,与礼配合,赋予其治理天下的政治功能,对于仁,主张使用礼乐手段,来贯彻仁(做人的道德)为核心的学说.墨家:对音乐的态度是持否定态度,墨子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反对当时王公贵族的奢侈享乐是正确的,但他偏激的反对以至主张禁止一场音乐是错误的.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对音乐的态度也持否定的观点.老子的音乐观是大音希声,认为最美的音乐史一种自然的,无声的境界.该观点积极意义在于反对统治阶级的侈乐风气,其消极一面是反对一切欲望,这对音乐文化不利.庄子则不完全否定音乐,只是否定人为造作的音乐,他把音乐分为天籁,地籁,人籁,只有天籁才是一种自然神化的音乐,具有自然朴素的一面,但否定人的主观作用,把音乐神秘化,具有消极的一面.《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由公孙尼子所作,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奠定了我国音乐美学原理和音乐创作方法的基石.1谈论本质特征:音乐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物动心感”说.2谈论音乐与政治艺术标准的关系:3谈论音乐的阶级化方面4谈论音乐的政治的关系5音乐的社会功能:是乐记阐述的核心问题之一人为音乐是治理国家不可缺少的手段6对音乐美感认识,认为音乐应使人产生愉悦感受.乐府:是封建王朝管理音乐的一个官署,始于秦代,汉承秦制,其宗旨是大规模大范围地采集民间歌谣,同时还要对民歌进行加工,改编,创作和填写歌词,演奏和演唱等.汉乐府的领导人是协律都尉李延年.鼓吹:因受北方民族的马上之乐影响形成的一种以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1黄门鼓吹-天子宴乐群臣时所用2横吹-军中马上所奏的乐歌3短箫铙歌-社,庙,郊祀,校猎等场面盛大的活动4骑吹-用于卤薄,随行车驾相和歌:是两汉间对民间歌曲艺术加工或另填新词形成的歌,舞,大曲等音乐的总称.发展过程:徒歌,但歌.相和歌.相和歌可分为引,曲,大曲三类,大曲中分为艳-歌舞形象与动作有关,解-主体部分多次出现,趋-出现在结尾部分速度快属于高潮部分.百戏:民间舞蹈体现1巴渝舞(描写战争)2鞞舞(用有柄的单面鼓作为道具)3公莫舞-用巾或衣袖作为道具4铎舞-用铎作为道具5盘舞汉代统治者为发展百戏的四项措施:1设立国家乐舞机构-乐府2汉代载宫廷内还专门设置俳优部,集中优秀艺人进行节目的加工和演出3为了加强对乐舞.杂技的管理,汉代在雅乐以外,另设散乐专部,这是过去历朝没有的音乐专门机构4国家经常举办一些盛大规模的百戏演出.汉代器乐发展:排箫.羌笛.笛.笳.角.筑.箜篌.琵琶.琴董仲舒音乐美学思想的贡献1总结历代兴亡经验教训,突出强调礼乐是治国的必经路明确提出”礼乐教化之功也”的命题2强调音乐是”人心之动”蕴涵音乐的主体性原则3既强调文质相互依存,不可或缺,主张”先质而后文”清商乐:以相和歌为内容的北方民歌,与南方民间音乐融合,形成当时较著名的《清商乐》,主要为清商三调,瑟调以角为主,清调以商为主,平调以宫为主,其中的(和送)或在曲前,或在曲后,大致具有引子或尾声的含义.主要流行于建康.吴歌:最早是徒歌形式的,以后逐渐发展有管弦伴奏,吴歌歌曲内容细腻.代表作<黄鹄曲><团扇郎><大子夜歌>西曲:产生比吴歌晚,流传地区大体以今湖北江陵为中心,多是反映商人游女的生活,充满水上船边的情调代表作<乌夜啼><莫愁乐><那河滩>吴歌和西曲的共同点:大多是情歌,主要因为南朝统治阶级的腐朽造成.歌舞戏:指渊源于汉代百戏中情节性的歌舞和角觗,兴起于南北朝末年的一种有故事情节,有化妆表演,载歌载舞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代表作有:<代面-大面><钵头-拨头><踏谣娘-谈容娘>魏晋南北朝乐器发展:打击乐器:方响.锣.钹.星.拨弦乐器:曲项琵琶.五弦琵琶.吹管乐器:筚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的乐曲:1<酒狂>该曲据传为阮籍所作,音乐基本上由一个主要曲调在不同高度上稍加变化重复.乐曲打谱为三拍子,并在弱拍出现沉重的低音或长,造成头重脚轻站立不稳的感觉.2<石调-幽兰>我国目前最古老的,用文字谱记谱的琴谱,是唐人手抄本,石调是一种曲调形式,幽兰乐曲所表现出的内容.3<胡笳十八拍>蔡琰所作,以感人的音调诉说了蔡琰一生的悲苦遭遇,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抒发了对祖国乡土的思念和不忍骨肉分离的强烈情感.4<广陵散>汉末出现,产于广陵描绘战国时期铸剑工匠儿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变化.一个是见于”正声”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题.嵇康<长清><短清><长侧><短侧>被称为嵇康四弄,<声无哀乐>声并不表现一定的感情,他与感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声只能触发已经形成于内心的哀乐之绪,而不能使人产生哀乐,因此声本身并无哀乐,并不表现哀乐之情,当然也没有哀乐之别,而只有大小单复高低舒疾猛静善恶的不同.都具有”和”的特性,这”和”的特性来自天地自然,为音乐自身所具有,不会因人的哀乐在心,心情并不平和,因此,音乐只能引起人的躁与静,而不能唤起相应的感情,乐曲能以其丰富的音调吸引人们,使人们心随音调的舒疾,高而起伏变化从中得到美的感受,感到心满意足,欢欣愉悦,以为声能给人快感和美.得出的总结性理论:音乐是客观的存在,哀乐则是主观的东西,二者互不相干,音乐并不包含哀乐,也不能唤起相应的哀乐.新律和笛律:何承天的新律是世界上最早运用数字计算对于十二平均律的探索.荀勖的笛律:在于发现”管口校正”的规律,并制作出较为精确地律管十二支笛(竖吹)每笛吹一律,正应十二律隋唐宫廷燕乐:1隋代七部乐.九部乐(国伎-西凉乐.清商伎-清乐.高丽伎-朝鲜.天竺伎-印度.安国伎-中亚西亚.龟兹伎-古龟兹国音乐.文康伎-礼毕)2唐代九部乐.十部乐3坐部伎.立部伎-唐代创作乐舞.4大曲(唐代大曲结构:散序-节拍自由,不歌不舞,中序拍序或歌头;破或舞遍-舞蹈为主)5法曲-佛教法会6歌舞隋唐音乐机构:1大乐署:是唐代太常寺下属的一个音乐机构,职责是主管雅乐和燕乐以及音乐艺人的培训和考核.2鼓吹署:也是唐代太常寺下属的一个音乐机构,职责是专门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还兼管百戏.3教坊(女乐):适应唐代宫廷燕乐的需要而建立的音乐机构.职责是在宫中训练培养乐工,传习和管理宫廷音乐.4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歌舞机构,以教习法曲为主,以”丝竹之戏”的乐器演奏为主,多由男性担当.唐代民间俗乐:参军戏:在唐代的百戏中,产生于东晋石勒时期的参军戏是一种以讽刺.滑稽为主的戏曲形式,参军时当时的一官职名,以官职作为歌舞戏的名称,可见当时是以讽刺贪官污吏为内容的歌舞戏.参军戏是有参军和苍鹘两个角色来扮演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表演的参军这一角色与后来戏曲中的净有关联,而苍鹘与后来的丑角有关系.曲子:是隋唐时期一种新兴的民间歌曲,也称之为小曲,根据曲子所填的词称为曲子词代表作有:敦煌歌辞总编中的<望江南>.变文与俗讲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为了宣传教义而设的一种说唱音乐形式.1900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变文,是我国目前保存最早的说唱本子.隋唐音乐著作:1隋代虞世南编撰的《北堂书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保存许多古代音乐史料2《乐书要录》是一部通俗性的乐律理论专著,成书于视元年700,是武则天召集元万顷等著作郎编撰的.对于认识唐代乐律宫调理论有参考价值.3《教坊记》是唐开元年间崔令钦所著.本书记述了教坊的起.源制度及轶闻4《羯鼓录》是一本有关乐器羯鼓的专著,由唐代羯鼓名手南卓所著.该书记载羯鼓由来,羯鼓名手及有关轶事5《乐府杂录》是唐昭宗乾宁年间国子司业段安节所著,是一部对唐代音乐追忆性的见闻录,保留许多珍贵史实.隋唐乐律学方面成就:1八十四调:八十四调理论是隋代音乐家万宝常.郑译根据龟兹音乐家苏袛破的”五旦七调”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二十八调:是唐代宫廷燕乐所用的宫调体系,也称’燕乐二十八调’隋唐乐器与乐曲:乐器有三百多种左右,其中琵琶.筚篥.笙.笛.羯鼓.等乐器占重要地位.乐曲:<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著名诗人兼音乐家王维的诗歌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曲而成的一首优秀古代歌曲.<梅花三弄>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古琴曲,最早是一首笛曲,相传为东晋恒伊所作.<离骚>是晚唐琴人陈康士根据爱国诗人屈原的同名抒情长诗而创作的一首著名的一首琴曲.该曲最早见于明代<神奇密谱>隋唐记谱法:1古琴字谱2燕乐半字谱音乐家:歌唱-许和子.何满子.张红红.念奴.李龟年.乐手:段善本-琵琶.李凭-箜篌.唐玄宗.白居易。

中国古代音乐史

中国古代音乐史

-Content Chapter_1Chapter_1国古代音乐史期末复习题第一章 原始社会音乐名词解释:“葛天氏之乐”、“伊耆氏之乐”、《弹歌》、《云门》、《箫韶》、河姆渡骨哨、夔思考题:原始乐舞的综合艺术特征及其文化观念是怎样的?贾湖骨笛的出土及其意义简述远古时期出土乐器的种类及多样化发展情况第二章 夏商时期的音乐名词解释:《大夏》、《大濩》、编铙、编磬思考题:夏商时期乐舞作品文化性质的变化多声乐器的频频出土,昭示音乐文化怎样的进步?第三章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名词解释:大司乐、八音分类法、隔八相生法、八佾、乐悬、《成相篇》思考题:简述西周“礼乐制度”,其中的用“乐”规定是怎样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西周“大司乐”是怎样的机构?曾侯乙墓出土乐器的情况是怎样的?何谓“三分损益法”?我国传统的十二律声名为何?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体现在音乐领域,其代表性学派的音乐思想是怎样的?阐述《乐记》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音乐名词解释:百戏、李延年、京房六十律、声曲折、《摩诃兜勒》思考题:简述乐府机构的兴衰及主要职责和历史影响鼓吹乐的兴起及主要演奏形式是怎样的?相和歌及其相和大曲的表演形式和曲式结构是怎样的?汉代乐器的发展呈现怎样的特点?汉代古琴艺术得到了怎样的发展?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名词解释:吴歌、西曲、阮籍、苏祗婆、荀勖笛律、何承天新律、《碣石调·幽兰》思考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发展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清商乐”是一种怎样的音乐形式?简述嵇康的音乐贡献。

第六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音乐名词解释:鼓吹署、教坊、梨园、开皇乐议、《霓裳羽衣曲》、曲子、法曲、变文、《拨头》、减字谱、二十八调、万宝常、《教坊记》思考题:唐代音乐艺术之所以兴盛的原因是什么?隋唐宫廷燕乐是如何设立的?有着怎样的发展演变路径?唐代燕乐大曲的曲体结构是如何组成的?苏祗婆的“五旦七调”与隋代“八十四调”理论之间呈现怎样的关系?简述唐玄宗李隆基的音乐贡献。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相和歌汉代汉族各种民歌的总称。

它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的“徒歌”,后发展为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终形成了以乐器与歌唱相和的形式。

《晋书·乐志》载:“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即是指在弹弦乐器和吹管乐器的伴奏下击节而歌,可见此时的相和歌已经发展成唱奏并重的形式。

事实上,这几种歌曲形式并无绝对的界限,只是艺术加工的程度不同而已。

相和歌常用的乐器有节、笙、笛、琴、瑟、琵琶、筝等,主要的三种调式为清、平、瑟三调。

相和歌大部分来自民间,是乐府歌曲中的精华部分。

乐府我国古代音乐机构。

据《汉书·礼乐志》载,乐府创立在元鼎五年(公元112年),但从出土文物看,乐府于秦朝始建,汉武帝时进行了扩建或改建。

汉代乐府是主管俗乐的机构,主要任务是采集民间歌谣,加工配乐,创作并填写歌词、创作和改编曲调,研究音乐理论,进行演唱和演奏。

至汉衰落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撤销乐府,汉代乐府共存在了105年的时间。

汉代乐府重视民间音乐的态度,不仅促进了汉代民间音乐高度繁荣,而且对其后中国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此后几朝的乐府在此方面大为逊色,晋代有太乐乐府,《隋书》中太乐和乐府不分,至唐代大乐署之外无乐府,此后也不再有乐府机构。

《光明行》二胡独奏曲。

刘天华作于1931年,1932年发表于《音乐杂志》第一卷第十期。

全曲由四个主体段落加引子、尾声组成。

在创作中吸收了欧洲音乐大三和弦的琶音进行和转调等手法。

演奏技巧上采用顿弓和大段的颤弓技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并具有首创意义。

乐曲音乐风格清新明朗,乐观向上,表达旧社会知识分子追求进步和光明的心情。

郑卫之音原指郑、卫等地区的民间歌舞音乐。

郑、卫两国乃商遗民聚居地,因而郑卫之音实际上是一种保留了浓郁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间音乐。

后世儒者扩大了郑卫之音的内涵,用以泛指与雅乐不同的、源自于民间音乐的俗乐,又名“新乐”以区别于代表古乐的雅乐。

春秋以来,这种音乐影响日益扩大,逐渐有取代雅乐的趋势。

中国音乐史整理

中国音乐史整理

《中国古代音乐史》期末复习内容一.远古与夏商的音乐1、原始社会时期的音乐文化存在方式,有神话与传说两种形式。

2、音乐起源的几种主要学说:游戏说、模仿说、劳动说、巫术说等。

3、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原始歌舞,是我国远古时期的主要音乐形式。

节奏是原始音乐的基本因素。

4、《弹歌》,既“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吴越春秋》5、《吕氏春秋〃古乐篇》一书记载葛天氏时代的乐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八阕”是八首歌的意思,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农牧业生产的祈求和愿望。

7、考古学家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发现的一支距今约5000年,有舞蹈图象的彩陶盆。

8、《尚书》有“戛击鸣球,击石拊石”的说法。

“鸣球”、“石”都是指磬而言。

9、青铜器也体现了时代风格,殷墟有大量的甲骨文字遗存,是商代文化的记录,其中有关音乐活动的记载,反映出了当时的音乐文化发展轨迹。

10、原始社会的乐器有贾湖骨笛、骨哨、石罄、陶钟、陶响器等等。

11、简述夏、商时期的主要乐器有铜铃、陶埙、石罄、编磬、编铙、虎纹特磬、排箫、兽面纹大铙。

12、我国原始时期的古歌与古乐舞我国原始社会的音乐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原始乐舞的代表作品有:《葛天氏之乐》、《蜡辞》、《云门》、《朱襄氏之乐》、《箫韶》、《咸池》、等等。

13、贾湖骨笛文化可考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依据是1986年至1987年和2001年,先后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出土发现七音孔和八音孔骨笛共18支,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七音孔骨笛用简单指法可以吹奏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

二.周秦时期的音乐1.周代的礼乐制度周代建立初期,由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是一种十分严格的等级制度。

礼乐制度将上层社会分成许多等级,根据等级的不同,规定其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区别和限制,其中也包括使用音乐的制度。

礼乐制度的实施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1)其一,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划分。

如:关于乐队、舞队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期末复习资料整理第一部分:填空(20分)历代音乐机构汉乐府隋太乐、清商(后罢)、鼓吹、教坊唐大乐署、鼓吹署、太常寺、梨园宋大晟府教坊历代音乐家周屈原荀况春秋战国王豹绵驹韩娥先秦师旷师文伯牙秦青汉李延年司马相如蔡邕蔡琰嵇康魏晋阮籍南朝丘明隋唐万宝常郑译李隆基念奴永新李龟年贺怀智段善本宋姜夔元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普明汤显祖程长庚乐律学家:朱载堉(新法密律)朱权(神奇秘谱)第二部分:连线题(40分)1 将音乐作品与作者联系起来阮籍——《酒狂》、《广陵散》屈原——《九歌》、《离骚》、《天问》、《招魂》李隆基——《霓裳羽衣曲》、《龙池乐》、《凌波仙》荀况——《战相篇》伯牙——《高山》、《流水》丘明——《碣石调·幽兰》李龟年——《渭洲曲》嵇康——《琴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杏花天影》关汉卿——《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王实普——《西厢记》郭沔——《潇湘水云》汤显祖——《牡丹亭》2 音乐典故与主人公或曲名联系起来※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司马相如※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

征其夜合之资,以佐军国——管仲※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於是项王乃悲歌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羽※“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秦青※“余响绕梁,三日不绝”——韩娥※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伯牙、钟子期※聂政苦学10年用弹琴的机会刺杀韩王——《聂政刺韩王曲》3 观点和作者※“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大音希声”——老子※“非乐”——墨子※《声无哀乐论》:音乐史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关系(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人情不同,各施所解,则发其所怀”——嵇康※“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发乎情,止乎礼”、“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中国音乐史复习提纲

中国音乐史复习提纲

中国音乐史复习提纲
中国音乐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音乐史
原始社会、夏、商时期的音乐
1、我国音乐历史的开始从何时算起,依据是什么?
1986-87年间,考古界先后在河南舞阳县贾湖发现七音孔与八音孔骨笛计18支,根据碳14测定,被测的骨笛年代距今有7920年。

这样我们可以有科学根据的说,我国音乐文化可考历史为8000年。

2、原始社会音乐的主要形式是什么?远古、夏、商都出现了哪些古歌与古乐舞?主要音乐形式是歌舞和乐舞
古歌有:黄帝时作的《弹歌》,反映狩猎生活;《葛天氏之乐》反映农牧生活;《蚱(蚱)祭》
古乐舞有:黄帝《云门》;尧《咸池》;舜《韶》;夏《大夏》;商《大濩》
3、远古,夏商的乐器都有哪些类型?请列举出八种乐器的名称?
这一时期主要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为主;鼓,磬,钟,铃,骨笛,骨哨,埙,缶,
4、我国音阶可以肯定在多少年前已经形成,有何依据?
据目前发现的史料,在河南舞阳骨笛之后近5000年的晚商时期,才有可以肯定存在五声,六声音阶,以至半音关系的实证。

依据是:在河南辉县琉璃阁150好殷墓出土的五音孔陶埙。

是很好的歌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音乐史》复习资料之四第十四讲授课内容:第五节戏曲音乐(上)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戏曲音乐发展的基本历史沿革,并能辨别不同历史时期的戏曲形式重点、难点:南戏、元杂剧、传奇与“四大声腔”、“梆子腔”、“皮簧腔”与“京剧”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教学过程:1 我国戏曲音乐源起简述北宋时期,在我国的北方出现了一种综合性的戏曲形式——“杂剧”。

关于我国戏曲音乐的形式,可以追塑到我国的秦汉时代和隋唐时代的“角抵”和“参军”戏。

关于“角抵”,宋代陈在其所著《乐书》中是这样记载的:“……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斗,以角抵人。

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戴牛角而相抵,汉造此戏其象也……。

”东海黄公戏——《西京杂记》的记载三国时,出现了“优人”嘲弄“犯官”的“参军戏”。

到了唐代,这种参军戏形式已经比较固定,并且有了“参军”、“苍鹘”两个角色;从《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八》玄宗开元八年记载中可以看出到唐代已有了“魃”和“参军”等固定的角色。

到了唐代,“俳”、“优”和歌舞演员的分工比较明确。

2 宋杂剧我国戏曲艺术形式的确立,有两种说法,一般认为是南宋时的“南戏”;也有认为北宋的“杂剧”确立了我国戏曲艺术。

我们认为杂剧先于南戏而出现于我国的北方,并且杂剧是以典型的戏曲形式出现的,故可以认为:宋杂剧是我国最早的戏曲形式,是后来戏曲艺术的“雏型”。

北宋时期,杂剧既是各种伎艺(如滑稽戏、傀儡、皮影、说唱、歌舞、杂剧、武术等)的泛称,与散乐、百戏意义相同;又作为一种戏剧表现形式各种伎艺中进行演出,也可以作为单独的表演形式进行演出。

到南宋时,杂剧在各种伎艺中已处于主要的地位。

《都成纪胜》载:“散乐、传学教访十三部,唯以杂剧为正色。

”在这一时期,它在北方又被称作“金院本”。

宋杂剧的演出包括三部分:第一,先演“艳段”,做的是“寻常熟事”;第二,演“正杂剧”,这部可能是歌、舞、戏三者结合的戏曲形式搬演。

第三,演滑稽戏性质的“散段”(或叫“杂扮”)。

3 南戏我国戏曲艺术的正式形成,一般都认为是南宋时的“南戏”。

南戏源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浙东永嘉一带的民歌、曲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戏曲,也叫“永嘉杂剧”、“戏文”。

后来又进一步吸收了唱赚、诸宫调和杂剧中的“歌舞”、“念白”、“插科”、“打浑”等成份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

南戏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能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

其剧目,不论是民间传说或时事秩闻,一般都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例如宋末曾风靡杭州的《风流王焕贺怜怜》就是一出歌颂坚贞的爱情与抨击封建官僚贪暴的南戏。

南戏的音乐构成与后来兴起的元杂剧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其音乐由五声音阶构成,风格流利婉转,这与用七声音阶风格比较刚劲的杂剧(北曲)大异其趣。

南戏的剧本也比杂剧灵活,其剧本可长可短,所用的只曲与套曲也可多可少,不受一折一宫调的限制,并可以随时转换宫调,可转换各种曲牌。

其套曲的形式是以缠令为最常用,各曲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方式。

南戏的演唱方式是多样化的,它既可以独唱,又可对唱、轮唱、合唱等。

凡登场的各个角色均能演唱,这和元杂剧的区别就更为突出了。

4 元杂剧元杂剧是我国较早的戏曲形式,因盛行于元代,故称之为“元杂剧”,也称之为“元曲”。

元杂剧最初是金院本中的一种演出形式,后来又从金院本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戏曲艺术。

因此,院本、杂剧二词常通用。

元杂剧一般是由“曲”、“白”、“科”三者结合而成的一种综合的戏剧艺术形式。

元杂剧是一种以唱曲为主的戏剧,所用音乐称之为“北曲”。

剧词、音乐结构十分严谨。

一本戏通常分为四折,外加“楔子”。

这种戏剧结构形式,是按照音乐的四组套曲形式构成。

其演出形式是,全剧只由主角一人歌唱,其他角色只有独白,是由说唱故事转化为扮演故事的戏剧形式。

剧中主唱的男主角称为“正末”,女主角称为“正旦”,其剧本又分为“末本”、“旦本”、两种。

从戏曲的形式和其内容的联系来看,元杂剧较之宋杂剧、金院本也有所发展。

宋、金杂剧的三个部分,在内容上并无必然的、内在的联系,而元杂剧全剧则是贯穿地扮演一个完整故事,其内容自然丰富和复杂。

元代杂剧艺术繁荣的几方面原因:①从客观上来看,蒙古贵族取得了中国的统治权后,长期陶醉于军事上的胜利,他们迷信于武力的征伐,对汉族人民也是注意其在武力上的防范,所以在政治上、文化艺术上、道德思想上,与历代封建统治者相比,则是相当放松的;②元朝的建立,长期禁锢人头脑的儒家思想受到了扼制。

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在思想上、道德上则是一次很大的解放。

③知识分子在元代是最受岐视的一个阶层,有才得不到发挥,于是他们便把本来应该施于军国大业的才能用来雕琢戏剧,自然是游刃有余;④元朝统治确立之后,少数的蒙古贵族长期处于广大汉人的包围之中,他们逐渐开始腐化、享乐,过着纸醉金迷生活,歌舞、表演成为他们喜欢追求的东西,加上语言和习俗的隔阂,他们对表演内容的容忍性恐怕要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宽松;⑤元代的武力和版图一直扩展到地中海沿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沟通了东西方文化,特别是印度佛教故事以及精湛的表演艺术都给中国以很大影响。

此外,武力征伐的本身,也使统治者们扩大了眼界,早期成熟的希腊戏剧他们也有所领略。

元杂剧著名的作家——“关”、“王”、“马”、“白”优秀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等。

关汉卿(约1229--1307),号已斋,大都(北京)人,我国元代著名的戏曲艺术家,被当代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关于关汉卿的生平见于记载的极少,只有钟嗣成的《录鬼薄》为关汉卿所写的挽词一首:“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捏杂班班头”,可见其在艺术方面的成就和影响。

他擅长编剧、导演,甚至还能“躬践排场,面付粉墨”亲自登场表演。

他曾在散曲《不伏老》中自称“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也就是说它不仅能演奏各种管弦乐器,同时也会表演女真等少数民族的歌曲和舞蹈,是一个精通戏曲创作和艺术表演的大师。

经典作品——《窦娥冤》《窦娥冤》是一部典型的作品。

此剧创作于元世祖“至元”28年(1291)以后。

它通过善良妇女窦娥被污陷至死的故事,揭露了元代官吏昏庸、流氓横行,人民生活困苦,生命毫无保障的社会现实,在当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窦娥冤》全剧分为四折,每折一个套曲。

每个套曲曲牌联缀形式相当灵活。

如果剧作者在音乐上没有很深造诣是很难创作这样悲壮感人、催人泪下的作品来。

第十五讲授课内容:第五节戏曲音乐(下)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戏曲音乐发展的基本历史沿革,并能辨别不同历史时期的戏曲形式重点、难点:传奇与“四大声腔”、“梆子腔”、“皮簧腔”与“京剧”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作品欣赏教学过程:5 传奇与“四大声腔”在元杂剧盛行时期,南戏仍然在民间流传和发展。

到元末明初,元杂剧渐趋衰微,而南戏则日趋兴盛。

到明初,在南戏基础上,同时吸收了元杂剧的丰富成果,发展成为明代的“传奇”和后来的“清传奇”。

“明传奇”一般篇幅长大,一本戏往往分为数十“出”(或“折”)。

音乐属于曲牌体,每一出(折)戏各由一套曲牌组成,并以南曲联套为主,间用北曲联套或南北联套,使其情调色彩更具鲜明对比,以适应戏剧情节和矛盾的发展起伏。

传奇创作要求文学与音乐一致性,对戏剧情节的组织、乐曲的联套布局、以至词句四声的谐调、韵脚的顺畅等,都极讲求,并重视曲词的歌唱性。

因此,明代“传奇”和“元杂剧”比较起来,又有了重大发展。

具体表现在宫调上不像元杂剧规定的那样严格,同时也不象元杂剧那样每一折只是由一个人演唱到底,而是同场的每一个角色都可以有说有唱。

多种戏曲腔调的兴起,构成了明代“传奇”的腔调。

明代的“四大声腔”尤为突出——浙江一带的“海盐腔”、“余姚腔”,江西的“弋阳腔”和江苏的“昆山腔”。

“海盐腔”概念“余姚腔”概念“弋阳腔”概念“昆山腔”概念“昆山腔”——汤显祖——《牡丹亭》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我国明代的戏曲作家。

曾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等职,后因上书被贬。

其文重性灵,反对复古摹拟,特别“妙于音律”(见姚士磷《见只篇》)。

所作传奇有《紫箫记》、《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等。

另外还有研究明代戏曲声腔的重要资料《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等。

《牡丹亭》描写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杜丽娘鲜明的形象,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腐朽和虚伪。

作品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腻,曲词优美,并突破了南北曲的旧格律,对后来戏曲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到了清代后期,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发展,而“昆曲”却由于剧本内容和形式脱离群众,在艺术上趋于僵化,逐渐走向衰落,但在“京剧”、“川剧”、“湘剧”、“赣剧”、“婺剧”、“晋剧”等剧种中,仍保留了很多的“昆腔”剧目和较多的昆曲曲牌。

“昆山腔”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其所起的“承先启后”作用是重大的。

6“梆子腔”、“皮黄腔”与“京剧”的形成明、清时代是我国各种戏曲腔调发展非常重要的时代,由于多种戏曲腔调的发展和流传,各种腔调之间相互影响和衍变,加上许多地方的民间曲调逐渐被运用于戏曲之中,于是又有许多新的戏曲腔调不断兴起,其影响日益增长。

到清乾隆年间(18世纪后半期),官办的戏曲演出的就有了所谓“雅部”(昆腔)和“花部”(包括京腔、秦腔、弋阳腔、二黄腔)之分。

把“昆腔”放到“雅部”,虽有尊尚之意,但在“花部”中这些新兴的腔调已经具有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在“花部”诸多新兴腔调之中,要属“梆子腔”和“皮黄腔”影响最大。

“梆子腔”概念“皮黄腔”概念“梆子腔”和“皮黄腔”均属“板腔体”,曲调虽然简单,但却颇为灵活,可以作多层次的节奏和色彩变化,富有戏剧特点,便于学习和欣赏,它的出现和流行,使我国戏曲音乐出现了历史意义的重大转变。

京剧的产生与发展道光年间,许多湖北艺人相继入京,这些艺人加入“徽班”演唱,这两种戏曲在长期互相交流中,逐渐融合,并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的“西皮”为基础,又不断吸收“京腔”、“昆腔”、“秦腔”以及其它地方小戏、民间乐曲、曲调和其表演方法,形成了以“皮簧腔”为主要腔调并且在全国最有影响的新剧种——“京剧”。

京剧的发展近代京剧的发展公元1851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经过十几年的斗争,由于满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侵略者共同镇压和其内部矛盾而宣告失败,使得政治、经济中心的北京得到了暂时安定和繁荣。

因为连年战乱,南方各省的戏曲活动受到影响而无法开展,各地的戏曲艺人陆续汇集到北京。

这就使得“京剧”在这一时期有机会和可能广泛地学习和吸收各地方剧种的精华而得到进一步发展。

清代画家沈容圃所画的“同光十三绝”画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线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