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 究
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
日伪统治下的民族资本家
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
国民政府与西方大国关系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
现代戏曲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
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我国复杂技术产业追赶规律研究
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中国服务创新轨道理论研究
高校德育研究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思潮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高校德育研究中心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研究
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
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汉语复句历史演变研究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 民国时期史学之研究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
古代希腊史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在中西古代史学 比较视野下的思考
文艺学研究中心
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名单比较文学

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名单比较文学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名单比较文学一、比较文学的定义和意义比较文学是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是研究各种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联系和影响。
比较文学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并通过不同文学体系之间的比较来发现共同的文学规律和价值。
对于文学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来说,比较文学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丰富我们的知识,也能够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二、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名单中的比较文学研究项目在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名单中,涉及到比较文学的研究项目众多,这些项目从不同的角度和文学体系中进行了比较研究。
比如《中西方文学的文化价值比较研究》,《东方文学和西方文学的想象力比较研究》,《我国古代经典文学与西方经典文学的对比研究》等等。
这些项目的立项将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交流,激发文学创作和研究的活力,也有助于增进我们对世界文学的全面理解。
三、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和困惑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和困惑。
比如在进行中西方文学的比较时,如何看待两种不同文学体系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共性?在进行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比较时,如何把握时空的变化对文学创作和接受的影响?又比如在进行文学作品和它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的比较时,如何看待文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这些问题在比较文学研究中需要深入思考和探讨。
四、对比文学的个人理解和观点我个人认为,在进行比较文学研究时,需要兼顾宏观和微观的视角,既要关注文学整体的历史、时空和文化差异,也要重视文学作品本身的特质和内在联系。
在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应该尊重各种文学体系的独特性,避免陷入简单的类比和笼统的对比。
另外,比较文学研究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尤其要注重跨文化的视野和对话,以期实现文学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度性。
五、总结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名单中的比较文学研究项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互动与交融。
文艺学的人类学转向——来自中国视角与经验的理论探索及反省

收 稿 日期 : 0 1— 9—2 21 0 8
基金项 目: 国家 社 科 基 金 重 大 招 标 项 目“ 国文 学 人 类 学 理 论 与方法 研 究 ” 1Z 10 的 阶段 性 研 究 成 果 。 中 (0 D 0 ) 作 者 简 介 : 云红 (9 1 , , 南 曲 靖 人 , 学 博 士 , 代 17 一) 男 云 文 曲靖 师 范 学 院 人 文 学 院 副 教 授 , 主要 从 事 文 学 人 类 学 、 艺 理论 与批 评 研 究 。 文
代 云 红
( 靖 师 范 学 院 人 文 学 院 , 南 曲靖 6 5 1 ) 曲 云 5 0 1
摘 要 : 国 3 中 O年 来 文 艺 学 的 人 类 学 转 向 的历 史 大 致 经 历 了三 个 阶段 : 是 在 2 一 O世 纪 8 O年 代 的文 艺 本 体 论 讨 论 中 出 现 了文 学 理 论 、 艺 美学 和文 学 批 评 的 “ 类学 转 向 ” 由此 促 进 了中 国文 学 人 类 学 的发 生 及 形 成 ; 是 从 19 文 人 , 二 9 6年 始 , 视 东 西 方 文 重 化 的 内 部对 话 , 注少 数 族 裔 和 边 缘 的 、 势 的族 群 文化 及 文 学 , 对 文 学 的 认 识 蕴 含着 口语 文 化 与 书 面文 化 的 两 极 性 意 识 ; 关 弱 它 三是 20 0 5年 之 后 , 审 了 中 国 文化 的多 源 性 构 成 , 出 了 重 建 文学 人 类 学 意 义 上 的 文 学 观 的设 想 , 整 体 上 反 映 了 中 国 3 重 提 从 0年 来 文 艺 学 的人 类 学 转 向从 “ 方 全球 化 ” “ 球 地 方 化 ” 地 到 全 的本 土 文 化 自觉 意 识 , 示 出 文化 寻 根 和 文 化 整 合 的 新 文学 观 。 显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三批)立项名单

9
11&ZD162
朱长青 南京师范大学
10
11&ZD163
魏晓平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11
11&ZD164
罗东坤
12
11&ZD165
王宗军 华中科技大学
13
11&ZD166
肖 张 王
序 中南大学
14
11&ZD167
浩 对外经济贸易大 极端气候事件的区域分布、变 强 学 化规律和应对机制研究 中国与周边国家水资源合作开 发机制研究
35
11&ZD188
刘海涛 浙江大学 萧国政 武汉大学 姬东鸿
36
11&ZD189
批)立项名单
主要涉及学科领域 建筑学、信息系统、 城市规划学、社会学 、管理学、经济学、 食品科学、环境科学 、农业生态学、化学 、生物技术、应用经 金融工程、数学物理 、系统科学、统计学 、应用经济等 地理学、空间统计学 、社会学、管理学、 经济学等 质检科学、应用经济 、管理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等 地理学、交通运输学 、区域经济、管理学 、系统工程等 法学、交通运输工程 、城市规划设计、土 木工程、通讯工程、 地理信息系统、生态 学、产业经济、人文 地理、社会学、公共 地理学、信息学、法 学、管理学等 地质学、经济学、环 境科学、资源学、地 矿学等 石油科学、经济学、 能源科学、国际问题 研究等 环境工程学、应用经 济、生态学、系统工 程、网络技术等 循环经济学、环境科 学;工业生态学、环 境会计学等 气象科学、数理统计 、灾害学、经济学、 地理信息系统等 水文学、水资源管理 、水利工程、环境工 程、国际问题、国际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三批)立项名单
古代文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年重大项目

历年立项的古代文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2项)2010(9项)∙国外所藏汉籍善本丛刊(10&ZD109)∙中国古代经典英译本汇释汇校(10&ZD108)∙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负责理论研究)(10&ZD107)∙《全西域诗》编纂整理与研究(10&ZD106)∙《全明戏曲》编纂及明代戏曲文献研究(10&ZD105)∙《全宋笔记》编纂整理与研究(10&ZD104)∙《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编纂整理与研究(10&ZD103)∙中国古代文体学发展史(10&ZD102)∙中日韩<诗经>百家汇注(10&ZD101)2011(6项)∙百年中国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科发展研究(1911-2011)(11&ZD109)∙海外藏珍稀戏曲俗曲文献汇萃与研究(11&ZD108)∙《全清戏曲》整理编纂及文献研究(11&ZD107)∙中国小说文体发展史(11&ZD106)∙中国诗词曲源流史(11&ZD105)∙中国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研究(11&ZD104)2012(7项)∙清代诗话全编(12&ZD160)∙《王世贞全集》整理与研究(12&ZD159)∙《全明词》重编及文献研究(12&ZD158)∙现存元人著作(汉文部分)总目提要(12&ZD157)∙唐诗学研究(12&ZD156)∙《尚书》学文献集成与研究(12&ZD155)∙唐宋文学编年系地信息平台建设(12&ZD154)2013(10项)∙民国词集编年叙录与提要(13&ZD118)∙清代文人事迹编年汇考(13&ZD117)∙明代作家分省人物志(13&ZD116)∙全明诗话新编(13&ZD115)∙《南戏文献全编》整理与研究(13&ZD114)∙东亚汉文小说文献整理与研究(13&ZD113)∙东亚楚辞文献的发掘、整理与研究(13&ZD112)∙中外《史记》文学研究资料整理与研究(13&ZD111)∙《乐府诗集》整理与补编(13&ZD110)∙汉魏六朝集部文献集成(13&ZD109)2014年(15项)∙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诗学文献集成校笺∙考古发现与中古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散文研究文献集成∙《文选》汇校汇注∙东亚《诗品》、《文心雕龙》文献研究集成∙中朝三千年诗歌交流系年∙东亚笔谈文献整理与研究∙蒙古文学学科史:资料整理与体系构建∙元明清蒙古族藏文典籍挖掘、整理与研究∙易代之际文学思想研究∙《明文海》、《明文案》、《明文授读》及张宗祥《增订明文海》整理与研究∙《杨慎全集》整理与研究∙清代诗人别集丛刊∙近代戏曲文献考索类编∙敦煌变文全集∙∙∙∙∙∙历年立项的文艺学、现代文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文学与当代文化建设研究∙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的发掘、整理、研究与出版∙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期刊史料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史∙延安文艺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鲁迅与20世纪中国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理论批评文库》编纂与研究∙百年来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日本馆藏近代以来中国留日文艺理论家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二十世纪域外文论的本土化研究∙《鲁迅手稿全集》文献整理与研究∙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经典法国文学史翻译工程∙文化观念流变中的英国文学典籍研究∙百年中国通俗文学价值评估、阅读调查及资料库建设∙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史(1949-2009)∙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的变革研究∙西方当代艺术理论文献翻译与研究∙当代俄罗斯文艺形势与未来发展研究∙《美国非裔文学史》翻译与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研究∙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研究∙汉译文学编年考录及数据库建设(1896-1949)∙“九·一八”国难文学文献集成与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研究∙日本汉文古写本整理与研究∙西方早期中国文学史纂及其影响研究∙当代西方前沿文论研究∙20世纪美国文学思想研究∙《剑桥俄罗斯文学》(九卷本)翻译与研究∙《歌德全集》翻译∙歌德及其作品汉译研究历年立项的语言学重大项目∙汉语史语料库建设研究∙出土古文献语料库建设研究∙陕西金文集成∙马王堆汉墓简帛字词全编∙甲骨文基础字形整理研究∙近代汉语方言文献集成∙中国西南地区濒危文字抢救、整理与研究∙中国民族语言语法标注文本及软件平台∙中国有声语言及口传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方法及其基础理论研究∙神经语言学研究及学科建设研究∙海峡两岸闽南方言动态研究∙近代汉语常用词词库与常用词历史演变研究∙汉字发展通史∙汉语语言接触史研究∙全球华语语法研究∙纳西东巴文献字释合集∙中国突厥语族诸语言词源研究∙新时期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研究∙基于大型词汇语音数据库的汉藏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汉语意合特征研究与大型知识库和语料库建设∙汉语方言自然口语语料库建设∙海外珍藏汉语文献的发掘与明清汉语研究∙新疆丝路南道所遗存非汉语文书释读与研究∙西北民族地区的语言接触和语言联盟研究∙黔湘桂边区汉字记录少数民族语言文献分类搜集整理研究∙数字化《说文》学及其研究平台构建∙汉字认知与书法文化研究∙中国古代语文辞书注音释义综合研究∙“古今字”资料库建设及相关专题研究∙秦汉六朝字形全谱∙商周金文字词集注与释译∙基于严格语音对应的汉语与民族语关系字研究∙百年汉语发展演变数据平台建设与研究∙普通话语音标准声学和感知参数数据库建设∙汉语方言学大型辞书编纂的理论研究与数字化建设∙新疆多民族语言有声调查与数据库建设∙多卷本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汉语词汇通史∙基于“华夷译语”的汉藏语历史研究∙汉语方言音系汇纂及方音对照处理系统研究∙《经典释文》文献与语言研究∙功能-类型学取向的汉语语义演变研究∙《通用规范汉字表》8105字形音义源流研究∙新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抽样调查研究∙基于地理信息平台的藏语方言数据库建设∙基于中国语言及方言的语言接触类型和演化建模研究∙海内外客家方言的语料库建设和综合比较研究∙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新发现民族古文字调查研究与数据库建设∙中国濒危语言数字博物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海外华人社区汉语方言与文化研究∙韩国传世汉字字典文献集成。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数据代码

中国文学 外国文学 语言学
ZJF 基督教 ZJG 伊斯兰教 ZJH 道教 ZJI 中国民间宗教与民间信仰 ZJJ 中国少数民族宗教 ZJK 当代宗教 ZJL 宗教学其他学科 ZWA 文学理论 ZWB 文艺美学 ZWC 文学批评 ZWD 古代文学 ZWE 近代文学 ZWF 现代文学 ZWG 各体文学 ZWH 民间文学 ZWI 儿童文学 ZWJ 少数民族文学 ZWK 中国文学其他学科 WWA 外国文学理论与方法论 WWB 比较文学 WWC 东方文学 WWD 俄苏文学 WWE 英美文学 WWF 法国文学 WWG 外国文学其他学科 YYA 普通语言学 YYB 比较语言学 YYC 语言地理学 YYD 社会语言学 YYE 心理语言学 YYF 应用语言学 YYG 汉语研究 YYH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 YYI 外国语言研究 YYJ 语言学其他学科
考古学 宗教学
GJF 国际关系 GJG 国际组织 GJH 全球性问题 GJI 国际问题综合研究 GJJ 国际问题研究其他学科 ZSA 中国史学史 ZSB 中国史学理论 ZSC 历史文献学 ZSD 中国通史 ZSE 中国古代史 ZSF 中国近、现代史 ZSG 专门史 ZSH 中国历史其他学科 SSA 世界史学史 SSB 世界史学理论 SSC 历史文献学 SSD 世界通史 SSE 亚洲史 SSF 非洲史 SSG 美洲史 SSH 欧洲史 SSI 澳洲、大洋洲史 SSJ 专门史 SSK 世界历史其他学科 KGA 考古理论 KGB 考古学史 KGC 考古技术 KGD 中国考古 KGE 外国考古 KGF 专门考古 KGG 考古学其他学科 ZJA 宗教学理论 ZJB 无神论 ZJC 原始宗教 Z论
MZB 民族史学 MZC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MZD 蒙古学 MZE 藏学 MZF 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 MZG 世界民族研究 MZH 民族问题研究其他学科
踏破铁鞋有觅处 西部七省探玉路

踏破铁鞋有觅处西部七省探玉路玉之所存道之所在在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过程中,跟随着问题意识的指引,我获得了一个始料未及的重要认识:华夏古文明的发生、发展,原来是建立在一种特有的“资源依赖”基础之上。
即由某种神圣化的玉石需求驱动着史前期东、南、西、北四方的玉文化、玉礼器生产潮流,经过数千年的相互作用与融合,随后汇聚为中原玉礼器体系,并驱动着中原国家最高统治者的行为,催生出4000年延续不衰的“西玉东输”运动。
其根本原因是中原地区所缺乏的优质玉石原料恰恰是西域地区的特产。
这当然不只是一种物资的开采运输所带来的经济贸易活动,其初始的驱动力是上层建筑方面的神话信仰观念,以某种地方特产的最优玉石作为代表天意和神意的符号物,由此获得“天人合一”的精神满足与保佑心理,能够给中央政权提供合法性的证明(参看《中国文化信仰之根的玉石叙事》访谈录,《当代贵州》2015年第10期)。
中国民间熟知的所谓“人养玉,玉养人”之说,直到今天还是平民百姓们津津乐道的精神信念。
这个信念曾经给华夏最高领袖们带来对神圣化玉石的痴迷般渴求,以楚国的卞和献玉璞传奇和秦昭王渴求和氏璧的故事为登峰造极的历史呈现。
不然的话,一部上古奇书《山海经》里怎么会记录着140座山出产玉石?不然的话,西周的最高统治者周穆王怎么会不远万里亲自到新疆昆仑山跑一趟呢?不然的话,张骞的凿空西域之团队怎么能从于阗南山采来玉石标本,让汉武帝亲自查验并翻阅古书资料,给昆仑山再度命名呢(参看《史记?大宛列传》)?要想知道华夏文明是怎样从史前时代的“满天星斗”的地方性政权各自为政的局面,转变成夏商周时期的中原早期国家崛起(有专家称之为“月明星稀”的过程),一个无法忽视的方面就是玉石的崇拜和信仰是如何传播并拉动新疆和田玉输送中原王朝的伟大运动。
为了能够充分认识这一方面的历史真相,除了到国家西部的大地上去做艰苦卓绝和广泛的实地探查,几乎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也没有更多的前代文献可以查看。
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立项课题

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立项课题(81项)批准号课题名称首席专家责任单位备注10&ZD056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整理与研究衣俊卿中央编译局 10&ZD057中共党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负责建国后部分)陈 夕中央党史研究室负责建国后部分中共党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负责建国前部分)金以林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负责建国前部分10&ZD058中国经学史姜广辉湖南大学 10&ZD059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伍雄武云南师范大学 10&ZD060百年易学研究菁华集成刘大钧山东大学 10&ZD061张载学术文献集成与理学研究林乐昌陕西师范大学 10&ZD062李达全集整理与研究汪信砚武汉大学 10&ZD063中外科学文化交流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 10&ZD064中国文化的认知基础和结构研究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 10&ZD065中国文化产业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尹 鸿清华大学 10&ZD06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孙利天吉林大学 10&ZD067湖湘文化通书朱汉民湖南大学 10&ZD068新疆喀什地域文化研究刘志友新疆大学 10&ZD069江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进范金民南京大学 10&ZD070贵州山地文化研究黄才贵贵州省民族研究所 10&ZD071东北地域文化研究张福贵吉林大学 10&ZD072现代伦理学诸理论形态研究樊和平东南大学 10&ZD073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逻辑语义学研究邹崇理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 10&ZD074中国近代经济史(1937-1949)刘克祥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 10&ZD07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苏少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0&ZD076中国乡村建设思想(百年)史王先明南开大学 10&ZD077中国当代社会史朱汉国北京师范大学 10&ZD078中国土地制度变革史龙登高清华大学 10&ZD079革命根据地法律文献整理与研究陈始发江西财经大学 10&ZD080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郝春文首都师范大学 10&ZD081黑水城西夏文文献整理与研究韩小忙陕西师范大学 10&ZD082中国古代的族群凝聚与国家认同研究罗 新北京大学 10&ZD083环中国海海洋文化遗产调查研究吴春明厦门大学 10&ZD084中国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抢救性挖掘整理研究曹天生安徽财经大学 10&ZD085高句丽、渤海文化发展及其关系研究魏存成吉林大学 10&ZD086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沈卫荣中国人民大学 10&ZD087南方丝绸之路与欧亚古代文明段 渝四川师范大学 10&ZD088《元史》会注考证刘迎胜南京大学 10&ZD089湖北出土未刊布楚简(五种)集成研究李天虹武汉大学 10&ZD090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整理与研究朱凤瀚北京大学 10&ZD091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 李守奎清华大学 10&ZD092《民国史料丛刊·续编》编纂孙燕京北京师范大学 10&ZD093《荆楚全书》编纂章开沅华中师范大学 10&ZD094来华犹太难民研究(1933-1945)潘 光上海社会科学院 10&ZD095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徐 岩人民教育出版社 10&ZD096中华民国外交史(1911-1949)王建朗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10&ZD09720世纪中国人物传记资源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研究姜义华复旦大学 10&ZD098百年中国文学与当代文化建设研究陈晓明北京大学 10&ZD099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珍品的发掘、整理、研究与出版吴义勤中国现代文学馆 10&ZD100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叶舒宪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10&ZD101中日韩<诗经>百家汇注刘毓庆山西大学 10&ZD102中国古代文体学发展史吴承学中山大学 10&ZD103《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编纂整理与研究赵逵夫西北师范大学 10&ZD104《全宋笔记》编纂整理与研究戴建国上海师范大学 10&ZD105《全明戏曲》编纂及明代戏曲文献研究黄天骥中山大学 10&ZD106《全西域诗》编纂整理与研究王星汉新疆师范大学 10&ZD107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负责理论研究)叶嘉莹南开大学负责理论研究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负责抢救整理)赵敏俐首都师范大学负责抢救整理10&ZD108中国古代经典英译本汇释汇校杨慧林中国人民大学 10&ZD109国外所藏汉籍善本丛刊安平秋北京大学 10&ZD110大型藏区地方史《康藏史》编纂与研究石 硕四川大学 10&ZD111新疆少数民族既佚与濒危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陈世明新疆大学 10&ZD112《剑桥古代史》、《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翻译工程武 寅中国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 10&ZD113中国民间信仰研究李向平华东师范大学 10&ZD114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家谱整理与研究陈支平厦门大学 10&ZD115非洲阿拉伯国家通史研究王铁铮西北大学 10&ZD116波斯文《五族谱》整理与研究王一丹北京大学 10&ZD117汉语史语料库建设研究董志翘南京师范大学 10&ZD118出土古文献语料库建设研究刘志基华东师范大学 10&ZD119陕西金文集成张天恩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10&ZD120马王堆汉墓简帛字词全编刘 钊复旦大学 10&ZD121甲骨文基础字形整理研究曹锦炎浙江大学 10&ZD122近代汉语方言文献集成乔全生山西大学 10&ZD123中国西南地区濒危文字抢救、整理与研究赵丽明孙宏开清华大学 10&ZD124中国民族语言语法标注文本及软件平台黄 行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 10&ZD125中国有声语言及口传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数字化方法及其基础理论研究孔江平北京大学 10&ZD126神经语言学研究及学科建设研究杨亦鸣徐州师范大学 10&ZD127大规模英汉平行语料库的建立与加工王克非北京外国语大学 10&ZD128海峡两岸闽南方言动态研究马重奇福建师范大学 10&ZD129中国古代体育项目志(负责汉民族部分)崔乐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负责汉民族部分中国古代体育项目志(负责少数民族部分)白晋湘吉首大学负责少数民族部分10&ZD130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程章灿南京大学 10&ZD131浙东学派编年史及相关文献整理与研究梅新林浙江师范大学 10&ZD132中国档案事业史周雪恒中国人民大学 10&ZD133国家知识产权文献及信息资料库建设研究 冯晓青中国政法大学 10&ZD134图书、博物、档案数字化服务融合研究朱学芳南京大学 10&ZD135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吴 笛浙江大学 10&ZD13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管理学的发展研究谭力文武汉大学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项目简报(2012年)一、项目进展情况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优良,在申报书的计划目标下,本课题组有条不紊地展开各项研究。
各子课题分工明确,进展顺利,达到预期效果。
以首席专家为例,课题组于2012年-2013年重点集中在对中国文化大、小传统问题,以及中国文化大传统与玉石文化的研究,以期拓展和超越既有文明历史框架,为华夏文明的起源找到意识形态的动力与整合方式。
除基础理论研究外,还多次分赴西北、华北、西南等地的考古遗址进行田野考察,收集到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具体而言,上述两大问题的进展如下:第一、对中国文化大、小传统的反思1956年,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在《乡民社会与文化:一位人类学家对文明之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大、小传统的概念,前者指代表国家与权力、由城镇知识阶级所掌控的书写文化传统;后者则指代表乡村与民间、由民众通过口传等方式传承的大众文化传统。
雷德菲尔德的这一区分很快被学界所接受,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分析工具。
不过,由于其研究主要立足于西方传统之上,因而将这对概念移植到中国时,其有效性便会大打折扣。
鉴于此,项目负责人叶舒宪教授从中国本土传统出发,针对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和多层叠加、复杂多变的复杂情况,从相反的方向对上述概念进行了及时改造:将由汉字编码的文化传统作为小传统,把前文字时代以来的神话时代视为文化大传统。
目前,课题组成员已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成果,如叶舒宪《探寻中国文化的大传统》、《老子与口传文化大传统》、《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重新划分文化大小传统的学术伦理》、唐启翠《“旂铃”与“圣人振铎”神话——从文化大传统探寻“工史”如何“书世”》等。
第二、中国文化大传统与玉石文化与西方文明相比,玉石在中国文明中不仅有着悠久的起源,且长期承担着宗教、政治、审美等多重功能,因而博物学界历来有“西方重金,华夏重玉”之说。
从现有资料来看,早在公元前八千年前,华夏大地上已出现玉石崇拜的萌芽。
对于中国前文字时代的神话而言,这些史前美玉无疑是最重要的载体,具有“物的叙事”的文化表述意义。
不过,由于长期受文学本位神话观的限制,迄今已届百年的中国现代神话学一直未能对史前玉石神话进行深入研究。
针对上述现状,课题组运用文学人类学“四重证据法”,对早期中国文明的最重要特点——玉石文化做了前沿性研究,代表性成果有首席专家叶舒宪教授《金枝玉叶——比较神话学的中国视角》。
该书参照西方学界的泰斗级著作《金枝》的比较研究范式,从中国视角进入,针对中国上古神活和华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展开探讨,突出“玉器时代”和“玉石之路”在建构东亚文明过程中的文化基因作用。
作者以大传统、小传统、玉石、玉教、神话历史等为关键词串联诸篇文章,全书分“神话历史的编码与解码”、“玉器时代与玉石神话”、“文学人类学与文化再启蒙”三编。
该书从八千年以来的文化大传统视野,探寻它对形成中华认同所发挥的文化基因性作用,从而形成两个观点:1.在统一的国家行政版图形成之前很久的史前时期,是何种神话的信念在东亚(而且只在东亚)的广大地域范围里获得相对普遍的认同。
2.玉石神话的传播和认同,如何超越具体的地域界限和民族界限,拓展出一整套以祭祀礼乐为基石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对后来的中华认同的形成,自夏商周到秦汉的国家统一起到关键的奠基性作用。
第三、对中国“神话历史”的研究自古希腊以降,历代知识界对“历史”与“神话”采取二分的方法,认为前者代表真理与理性,后者则是早期人类的主观想像。
在中国,兴起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古史辨”派神话学,则将这种二元划分推向了极致。
本项目立足于中国文化的本土特征,在对前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深入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神话历史”这一新的命题,认为中国文化传统的最大特征在于其完全的和弥漫性的神话特质,“中国神话”与“中国历史”水乳交融,二者难以截然分开。
目前课题组重点围绕“十三经”、“二十四史”等经典,对其“神话历史”特质逐一进行剖析,并在南方日报出版社推出“神话历史”丛书。
继已出版的首批书目外,2012年8月又推出韩国学者林炳禧专著《韩国神话历史》。
此外,项目负责人叶舒宪教授还发表《班瑞:尧舜时代的神话历史》、《黄帝名号的神话历史编码》等系列论文。
第四,视域突破:对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市场化”实践。
有别于传统的人文学科,在申报该课题之际,课题组就强调本研究要与传统的“书斋型”或“文学型”神话研究不同,中国的文学人类学注重从活态文学、文明起源、仪式叙事、族群关系和文化资本等方面研究神话,让神话具有跨学科、跨文化的穿透力,成为本土文化符号的丰厚土壤所在。
因此,中国的文学人类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文化关照方式:相对于社会学注重对文化产业的统计调查,传媒和广告界注重直接运用,文学理论注重对“消费社会”的纯理论思辨和人文批评等路径,文学人类学更强调从人类表述自我的符号层面探究“符号经济”的学术根脉与实践可能,从而为当下的符号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一些视角、资源、方法和研究个案。
本年度,由首席专家为编著者,各子课题负责人及重要参与者为主要参与者的《文化与符号经济》一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出版。
该书问世后,《中国出版》、《信息时报》、《羊城晚报》,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等媒体,纷纷评论与报道,取得了不俗的市场反响,这也是本课题一次优秀的“市场”与“公众”亮相。
二、课题组的学术交流与活动1、配合课题研究内容,课题组成员在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上进行课题交流与讨论。
由于课题组的首席专家及各子课题项目负责人皆为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的领导及成员,故而,配合本课题内容及进展。
由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重庆文理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于2012年6月8日—12日在重庆文理学院举行。
大会以“重估大传统:文学与历史的对话”为主题,课题组成员与海内外学者们共同就文学人类学的“大传统”及其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集中和深入的讨论。
围绕年会主题,会议设四个分题:神话与历史;口传与文本;遗产与历史:物的叙事、图像叙事、仪式叙事;族群与历史:多元互动——从单数的历史到得数的历史;“四重证据法:人类学视野的多学科知识整合与中国研究经验”。
通过这次年会,课题组重点关注人类学视野对既有文史哲分科制度的突破和再认识,侧重讨论文化“大传统”观念对既有文明历史框架的超越和拓展,倡导“在中国发现历史”、“从过去展望未来”。
从中华文明的形成和传承特点出发,“重估大传统”乃基于中国文学人类学独有的学科意识、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而提出;“文学与历史的对话”则重在强调文学人类学的跨学科性、整合性和突破性。
这种研究旨趣与方法标志着文课题组对“中国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认识的进一步加深。
2、配合课题深入与扩大其学术影响,积极进行本课题的学术拓展与引导作用,促进学院派的本土文化自觉。
课题组主要成员策划及再次在“教育部中国高校首届文学人类学骨干教师高级研讨班”中进行集中交流与商讨。
随着本课题的深入研究,以及中国文学人类学的不断壮大发展,经过前期充分论证,作为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重庆研究中心的重庆文理学院在教育部组织的2012年度中国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申报中获得成功,“教育部中国高校首届文学人类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于8月7-12日顺利举办。
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的近60名青年教师成为首届学员。
课题组首席专家和各子课题负责人则借在“培训班”授课之际,再次集中研讨,并与学员们充分交流,不断完善课题思路与进展方式。
具体而言,课题组围绕文学人类学基本理论和前沿探索,如打通文史哲的“大传统”和“神话历史”研究,文化的符号学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学生文化自觉的教育等,向学员提供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和实务相结合的集中教学。
课题组在这次交流中也进一步明确了2013年的研究计划与具体内容。
3.配合课题研究的焦点问题,课题组主要成员策划并参加“首届中国文学人类学高峰论坛”。
2012年8月7日,“首届中国文学人类学高峰论坛”在重庆永川举办。
此次高峰论他以“文化表述”为主题。
“文化表述”一直是中国文学人类学关注的问题,也是该学科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的有力学理上依据。
课题组希望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来有效解释目前的研究对象和理论问题,以及该项研究的可传播性。
出于传播的考虑,课题组不希望将中、西方理论彼此生硬地翻译,而是采用简易的、便于表述和传播(翻译)的方式,由此希望用新的理论、概念把我们看到的对象提升到一个过去没有的地位。
首席专家叶舒宪教授、子课题负责人徐新建教授、彭兆荣教授;课题组成员汤小青教授、杨骊博士等等纷纷围绕这一重要问题发言。
4.本课题子课题负责人彭兆荣教授和徐新建教授分别获得两项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探索研究”和“中国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
作为本课题的有力补充与参照,这两个课题在本年度也都分别取得了长足进展,为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具体问题研究做出了更深入的探讨,促进了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国内建制工作。
三、阶段性成果(一)项目首席专家叶舒宪教授成果1、论文28篇(其中CSSCI刊物10篇,A&HCI 刊物1篇)(1)《从玉教神话观看儒道思想的巫术根源》,《哲学与文化》(台湾)2012年第6期。
(2)《探寻中国文化的大传统》,《社会科学家》2011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2年第4期转载。
(3)《神话学超越文字限制的跨学科范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12年第期转载。
(4)《四重证据法重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5)《人类学时代的文明反思——再谈当代思想史的人类学转向》,《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6)《班瑞:尧舜时代的神话历史》,《民族艺术》2012年第1期。
(7)《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学术访谈),《民族艺术》2012年第1期。
(8)《老子与口传文化大传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7日。
(9)《台湾矮黑人祭——探寻海岛神话历史的开端》,《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
(10)《龙-虹-璜:玉石神话与中华认同之根》,《中华读书报》2012年3月21日。
(11)《蛇-玦-珥:再论玉石神话与中华认同之根》,《中华读书报》2012年4月18日。
(12)《珥蛇与珥玉》,《百色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13)《二龙戏珠的原型》,《民族艺术》2012年第2期。
(14)《天熊溯源:双熊首三孔玉器的神话学解释》,《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9月14日。
(15)《神话学:从文字文本到文化文本的跨越》,《百色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