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与现代生活

合集下载

人类学与现代性

人类学与现代性

作者: 瓦茨拉夫·胡宾格尔
出版物刊名: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页码: 83-93页
主题词: 人类学;“现代性”;意识形态;人类学者;极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人种志;西方文明;现代主义
摘要: 人类学与现代性瓦茨拉夫·胡宾格尔现代性并不仅仅指时间上的“现在”。

它指的是一种充满了意识形态的建构,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真正存在”的东西。

它来自西方,是一个与进步紧紧相联系的观念。

人类学过去一度是西方文明中的一个现代学科;由于它那种自我反思以及就当代世界提出并且回答许多迫切问题的能力,在极权主义之后的东欧国家成为现代性的一个符号。

但是,人类学能否开拓更广泛的研究领域,超越对种种奇特的风俗习惯的研究,从而重新占据它过去有过的地位,将取决于人类学者们的努力。

近现代哲学中的人类学思潮与现代文化差异

近现代哲学中的人类学思潮与现代文化差异

近现代哲学中的人类学思潮与现代文化差异近现代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人类的本质、存在方式以及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思潮就是人类学思潮,它关注着人类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行为、观念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别与变化。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学思潮所揭示的差异也日益与现代文化背离,本文将探讨近现代哲学中的人类学思潮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差异。

一、人类学思潮的特点人类学思潮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其核心观点是认为人类的行为和观念是受到文化背景影响的。

人类学家们通过对不同文化环境中人类行为的观察和分析,试图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

人类学思潮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文化相对主义:人类学思潮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和相对性,认为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和认知方式等。

没有一个文化可以成为评判其他文化的标准,每个文化都应该被尊重和理解。

2.着眼于社会环境:人类学思潮关注人类行为的社会背景,认为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紧密相关。

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

3.重视实证研究:人类学思潮倾向于通过实地考察和田野调查等方法进行研究,以获取真实和全面的数据。

这种实证研究为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二、现代文化的特点现代文化是以现代工业、科技、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文化形态,与传统的农耕文化和封建社会有着明显的区别。

现代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权利和平等观念:现代文化注重个体的权利和平等观念,追求自由、平等和人权等价值。

与传统社会注重集体和群体利益不同,现代文化更加关注个人的意愿和需求。

2.科学理性:现代文化强调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性的思考方法。

科技进步和科学知识的发展成为现代社会进步的驱动力。

3.市场经济:现代文化倡导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

市场经济下的商业竞争和商品交换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

三、人类学思潮与现代文化的差异在当代社会,人类学思潮所揭示的差异逐渐与现代文化背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融合与同质性: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日益加深。

博厄斯的人类学与现代生活读后感

博厄斯的人类学与现代生活读后感

博厄斯的人类学与现代生活读后感篇一博厄斯的人类学与现代生活读后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博厄斯的人类学相关著作,哎呀,这感受可真是复杂得很呐!一开始,我就像个迷路的小孩,在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里兜兜转转。

我心里直犯嘀咕:“这啥呀,能和我的生活有啥关系?” 也许是我太着急想要找到答案了,反而有点不知所措。

可慢慢地,我好像摸着了点门道。

博厄斯提到的各种文化差异和人类行为的解读,让我不禁感叹:“哇塞,原来世界这么多元!” 就好比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别的文化里可能完全是另一码事。

这让我想到,也许我们平常对别人的看法和评判,是不是太草率了?我觉得吧,他的理论对于理解现代生活中的各种冲突和误解,可能真有那么点用。

比如说,不同地域的人在工作中的合作,有时候会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闹别扭。

这时候,要是能想起博厄斯的观点,是不是就能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呢?不过呢,我又在想,这些理论是不是太理想化了?在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忙得像陀螺,哪有心思去细细琢磨这些?而且,文化差异真的能完全解释一切问题吗?我心里也没个准数。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坐过山车,一会儿觉得恍然大悟,一会儿又陷入迷茫。

但不管怎样,它确实让我对周围的世界多了几分思考,这一路,值了!篇二博厄斯的人类学与现代生活读后感哟呵!读完博厄斯的人类学相关内容,我这脑袋瓜里可是翻江倒海啊!说实话,刚开始读的时候,我真有点懵圈,心想:“这都啥跟啥呀?”感觉自己就像掉进了一个深不见底的知识黑洞。

但是,咱不能轻易放弃不是?读着读着,我发现博厄斯讲的那些东西,好像跟我们的日常生活还真有点关系。

比如说,他谈到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差异,这让我想到了我和我那来自不同地方的朋友之间的小摩擦。

难道这就是文化在作祟?也许是吧!不过,我又有点怀疑,他说的这些就能解释清楚我们生活中的所有问题吗?我觉得现代生活这么复杂多变,光靠人类学的理论恐怕不够。

还有啊,他强调要尊重各种文化,这没错。

但有时候,当不同文化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光尊重能解决问题吗?我心里直打鼓。

人类学与现代生活读后感

人类学与现代生活读后感

人类学与现代生活读后感1. 介绍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学科,它关注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组织、经济活动、宗教信仰、艺术表现等。

随着现代生活的快速发展,人类学在解读和理解现代生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简要探讨人类学与现代生活的关系,以及人类学对于分析和解读现代生活的重要性。

2. 人类学对于现代生活的重要性2.1 揭示文化多样性人类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文化多样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不同的群体和个体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

通过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习俗和社会制度。

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至关重要。

2.2 分析社会变革与文化冲突现代生活中,社会变革和文化冲突不可避免。

人类学家通过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可以提供对于社会变革和文化冲突的深入分析和解读。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社会变革带来的挑战,并促进和谐发展。

2.3 理解日常生活的文化含义人类学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含义。

无论是饮食习惯、服饰风格还是社交礼仪,都反映了特定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传统。

人类学家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这些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

3. 人类学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3.1 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现代生活中,跨国交流和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

通过学习人类学知识,我们可以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促进跨国交流的顺利进行。

3.2 解决社会问题人类学关注社会问题,例如贫困、种族歧视和性别不平等等。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人类学家可以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在现代社会中,人类学在改善社会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3 挖掘和保护文化遗产人类学也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

每个文化都有独特的历史和传统,这些文化遗产对于人们的认同和连结至关重要。

人类学家通过研究和记录文化遗产,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最新《人类学是什么》读书笔记

最新《人类学是什么》读书笔记

《人类学是什么》读书笔记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人类学是什么》读书笔记第二篇:人类学读书笔记第三篇:人类学是什么第四篇:《人类学的询问与记录》读书笔记第五篇:《德育是什么》读书笔记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人类学是什么》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人类学是什么作者:王铭铭第一章人看人要求人类学家从自身的文化中解放出来,这并不容易做到,因为我们容易把自幼习得的行为当作全人类都自然的、在各处都应有的。

(弗兰兹.波亚士)弗兰兹.波亚士(franz boas,或译博厄斯,1985-1942),德裔美籍人类学家,美国现代文化人类学家奠基人之一。

波亚士致力于进化论历史观和种族主义的批评,提倡实地文化研究,崇尚文化相对主义,所著种族、语言与文化》阐述了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思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论述了人类学的品格及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文化指的是将人类与动物区分开来的所有造物和特征人类遗传学的发展,则使我们看到,全人类的基因是基本一致的,种族的差异是表面现象,不可能导致种族之间的智力、性格和文化的不同。

第二章他者的目光我们的学科让西方人开始理解到,只要在地球表面上还有一个种族或一个人群将被他作为研究对象来看待,他就不可能理解他自己的时候,它达到了成熟。

只是到那时,人类学才得以肯定自己是一项使文艺复兴更趋完满并为之作出补偿的事业,从而使人道主义扩展为人性的标准。

(克罗德.列维-特劳斯特)克罗德.列维-特劳斯特(claude levi-strauss,1980)法国结构人类学大师,20世纪人类学的集大成者。

他主张从人群之间的交流来透视社会,为此他对亲属制度、神话、宗教展开广泛的探讨,为比较人类学提供了最精彩的范例。

他著有《亲属制度的基本结构》、《结构人类学》和《神话学》等名著。

致力于人类学研究的学者都十分关心别人的世界。

别人的世界可能指石器时代的世界,但更多的是指人类学家研究具体的人群时面对的不同于自己的文化,它在人类学中常被形容为大写的他者(other)。

人类学视野中区别于日常生活的文化探究

人类学视野中区别于日常生活的文化探究

人类学视野中区别于日常生活的文化探究【摘要】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探究,超越了日常生活中对文化的简单理解,着重于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文化对个体行为有着深远影响,不同社会中的文化存在着差异和相似之处,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意义在不同文化中也有着不同解读。

文化的传承和变迁是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议题。

人类学视野对文化的贡献在于深入探究不同文化背后的意义和动力,而日常生活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认知。

文化探究的重要性在于拓展人们对世界的认知视野,促使人们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和谐。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文化相对主义,复杂性,多样性,影响,异同,符号,象征意义,传承,变迁,贡献,差异,重要性1. 引言1.1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综合性社会文明现象,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产品。

文化包括了语言、宗教、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艺术、科技等各种方面,是人类社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标志。

它通过一代人传授给下一代人,被不断地创造、改变和传承。

文化不仅体现了人类的思想、信仰、行为和习惯,还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根深蒂固而难以抹去的存在。

文化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物质现象,同时也是精神现象。

它不仅物化为各种具体的生产、生活和审美实践,更体现为价值观念、信仰体系和意识形态。

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和表现形式。

文化影响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基础。

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其成为人类社会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也为人类学家提供了广阔的研究领域。

1.2 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文化相对主义是人类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强调文化的相对性和多样性。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不同的文化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社会习俗,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可以被视为是绝对正确或错误的。

人类学视野中区别于日常生活的文化探究

人类学视野中区别于日常生活的文化探究

人类学视野中区别于日常生活的文化探究【摘要】人类学视野中区别于日常生活的文化探究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领域,通过独特的研究方法和途径,深入探讨和理解文化的本质和多样性。

本文将从人类学视角下的文化定义和特点、文化认知与人类学视野探究的差异、文化研究方法和途径、文化多样性和相对主义观点,以及跨文化对比和理解等方面展开讨论。

人类学视野的文化探究对于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促进了文化多样性与相互理解。

通过对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类行为与社会互动的复杂性,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人类学,文化探究,日常生活,视角,定义,特点,认知,差异,研究方法,文化多样性,相对主义,跨文化对比,理解,社会发展,文化发展,重要意义,相互理解,结合。

1. 引言1.1 概述人类学视野中区别于日常生活的文化探究在人类学的视野中,文化被视为一种复杂而多元的现象,远远超越了日常生活中表面的表现。

人类学家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组织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文化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影响。

文化并非只是一种民俗传统或生活习惯的简单堆砌,而是一种塑造人类认知、行为和社会互动的根本力量。

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化探究不仅关注文化现象本身,更注重文化背后的意义与内涵。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对自己生活中的文化认知局限于表面的习俗和传统,很少深入思考文化现象的本质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相比之下,人类学家通过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途径,对文化进行系统性观察和分析,从不同角度揭示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他们通过跨文化对比和理解,挖掘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性和差异性,从而为人类社会与文化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探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本质,还能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进一步推动文化多样性的繁荣与发展。

通过将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认知与人类学视野中的文化研究相结合,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和体验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从而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

关于人类学的读书笔记

关于人类学的读书笔记

关于人类学的读书笔记人类学是什么读书笔记但更多的是指人类学家研究具体的人群时面对的不同于自己的文化,但这样一种常识成为一门学科的基础观念,却来之不易。

在英国,人类学才得以肯定自己是一项使文艺复兴更趋完满并为之作出补偿的事业,从而使人道主义扩展为人性的标准。

(克罗德:作为一种“文化科学”的人类学,必须经过亲身的观察,才能有自己的资料基础,一个合格的人类学家,就是弗斯这位后来被认定为“英国人类学家之父”的人类学家.列维-特劳斯特)克罗德.列维-特劳斯特(claude levi-strauss,1980—)法国结构人类学大师,20世纪人类学的集大成者,才能避免本民族对他民族的文化的偏见、性格和文化的不同。

第二章他者的目光我们的学科让西方人开始理解到,只要在地球表面上还有一个种族或一个人群将被他作为研究对象来看待,他就不可能理解他自己的时候,它达到了成熟,他当了老师,体验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境界,通过记录人的生活得方方面面,来展示不同文化如何满足人的普遍的基本需求《人类学是什么》第一章人看人要求人类学家从自身的文化中解放出来,这并不容易做到,因为我们容易把自幼习得的行为当作全人类都自然的、在各处都应有的。

(弗兰兹.波亚士(franz boas,或译博厄斯,1985-1942),则使我们看到,全人类的基因是基本一致的。

人类遗传学的发展,种族的差异是表面现象,不可能导致种族之间的智力,不能采取进化论宏观历史观念的臆断,而必须沉浸在当地生活得细微情节里。

别人的世界可能指石器时代的世界,他通过个人的努力为人类学与政府的合作找到了途径,才能写出人类学的论著来,是如何被人们创造出来满足他们自己的种种需要的。

这种既考虑到整体又考虑到文化满足人的需要的看法,被成为“功能主义”。

马林诺夫斯基说自己的人类学是“浪漫的逃避”。

只是到那时,而马林诺夫斯基则躲在这个很美的地方、神话、宗教展开广泛的探讨,为比较人类学提供了最精彩的范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石建华
学号:2008241068
中国人类学自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西方引介进来,至今已经走过100年的历程了。

20世纪5年代之后我国出现的人类学研究机构中不少是从已有的社会学或者民族学研究机构中析分出来,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92年原北京大学社会学所改名为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尽快改变人类学学科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在费孝通等老一辈人类学学者的推动下,从90年代后期开始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先后独自或者与国内的厦门大学等其他几所高校的人类学研究机构联合,连续举办了五届人类学高级研讨班,有力地推进了人类学的发展。

虽然90年代之后,随着80年代留学西方国家的新一代社会学年轻学者的陆续学成归国,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开始重视使用统计学的方法(特别是SPSS、统计软件包)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但是与此同时,“运用西方人类学方法和其他定性研究方法进行的研究也不断增加”。

特别是一些本土培养的年轻的社会学和人类学学者,他们似乎更能熟练地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社会。

有的学者认为,人类学的学科理念和研究范式有助于研究者加深对被研究对象的理解和认识,部分学者不满足于单纯的理论学术研究,他们试图利用“人类学的知识、概念和策略来解决人类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性的问题”,
借以提高人类社会的福祉,这样就出现了应用人类学。

而此时,人们也发现人类学在处理某些社会问题上有其独到的策略和方法,人类学家因之享有“解决麻烦的能手”的声誉。

况且现在的人类学家也普遍意识到,人类学虽然一直标榜自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可是以往的人类学所关注的只是小型的非西方社区,因此有必要重构人类学的研究视野,把整个人类社会都纳入研究的范畴。

与此同时,其他学科包括社会学、经济学都发现人类学学科研究所具有的独特视角有助于人们认识这些学科自身所意识不到的问题。

人类学因之而开辟了另一片新天地。

遗憾的是,在中国目前的人类学界,真正从事“应用人类学”研究的学者还很少。

这在客观上又限制了这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作为一个文化非常多元的社会,中国正在经历的急剧的现代化社会变迁为人类学的学科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为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密切结合提供了一个天然的研究场景。

针对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相对滞后于社会学的事实,人类学应该主动积极地融入对社会主流的变迁趋势的研究,以扩大其学科影响力。

由于人类学惯于应用定性研究方法来研究小规模的社区,而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传统的乡土社会和现代的城市社会相互并存的典型二元结构社会,事实证明,要研究中国乡土社会,使用定性研究方式更为合适。

实际上,人类学的实地调查研究方法不仅为农村社会学者,而且也被其他学科比如农村政治学者、历史人类学者所广泛采用。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目前中国人类学者就完全停留在自己学科的领地里,陶醉于本学科的
研究方法而忽视了运用社会学的定量研究方法。

事实上,由于诸如SPSS等便捷的量化处理技术的出现,使得人类学者也能够较好地应用这些技术对一些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费孝通曾经指出:“人与人共同生活才有社会,社会学看人与人怎样组织起来经营共同生活,形成社会结构。

生活经验的积累就是文化。

人类学是研究文化的。

文化离不开人的集体经验。

人怎样能形成群体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社会是文化的基础。

”在西方,虽然社会学和人类学各有其理论传统,但是彼此间却是相互影响。

而在国内,自上个世纪80年代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理论界先是受到美国社会学传统的影响,而90年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的年轻学者则更多地受欧洲当代思想的影响,“他们的注意力在福柯、布迪厄、哈贝马斯甚至吉登斯方面。

这些思辨的、更哲学化的、解释学的、批判性的取向与80年代影响中国的美国社会学形成鲜明的对照。

”实际上,这些思想大师在人类学学科领域同样受到广泛的关注。

不过,总体而言,目前国内社会学和人类学在理论创新上尚难有重大的突破,基本还是停留在引介阐释西方理论阶段。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目前要推进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本土化”进程,必须首先弄清中国社会的实情,这点比构建宏大的学科理论要重要得多。

只有对中国社会有了真正的了解,才可能真正创立根植于中国本土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

2009年6月1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