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筑人类学视角看建筑与城市的整体性
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

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引言建筑学与人类学是两个看似独立,但实际上却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
建筑学研究的是人类生活的居住空间,而人类学研究的则是人类的文化与社会现象。
将二者结合起来,我们可以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角,深入理解建筑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从人类学视野来审视建筑,不仅可以揭示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探索人类对空间的感知与利用方式。
本文将从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出发,阐述建筑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建筑作为文化载体建筑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建筑拥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反映了当地文化的认知和价值观。
例如,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注重对天地人的尊崇,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而欧洲哥特式建筑则强调上帝的威严和欧洲人的宗教信仰。
建筑的形式、建材的选择、装饰的方式等都带有明确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人类不同文化的差异与发展历程。
同时,建筑还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人类通过修建建筑,将自己的知识与智慧融入其中,代代相传。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等,都是通过建筑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技术和文明水平,成为后世人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
建筑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更是一种承载历史、记载文化的载体。
二、建筑与社会环境建筑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城市规划到建筑形式,都有助于塑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
例如,通过城市规划的合理布局,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提供社交场所等。
而建筑的形式和风格,也会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
例如,大量拥有独立卧室的建筑可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私密交流,而开放式的公共空间可以鼓励陌生人之间的互动。
此外,建筑还可以对社会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通过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建设,可以降低能源消耗、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而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建筑设计,如无障碍建筑、老年人友好设施等,可以提供更加安全和便利的环境,促进社会的包容性和均等性。
《2024年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范文

《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篇一一、引言人类作为有着独特生活方式的生物,以创造为驱动,而建筑作为这种创造性的表达之一,一直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随着时代的变迁,建筑不再仅仅是一种功能性需求,而是成为了文化和人类生活经验的反映。
从人类学的视角看建筑学,我们能够深入探索建筑的深层次意义和其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人类学视野下的建筑学1. 建筑的文化象征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建筑是人类文化的产物和载体。
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无论是古老的神庙、传统的民居还是现代的摩天大楼,都是对当时文化背景、信仰和价值的反映。
这些建筑在形态、结构和材料上都与特定的文化传统相呼应,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特征。
2. 建筑与社会生活建筑不仅仅是空间的构建,更是社会关系的反映。
它体现了社会的等级制度、权力结构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例如,在传统社会中,宫殿和庙宇的建筑形式和规模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权力结构和等级制度。
而在现代社会中,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则更多地考虑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社交需求。
3. 建筑的演变与人类历史建筑的演变是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而发展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建筑风格和形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些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现代的高层建筑,建筑的演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
三、人类学视野下的建筑学研究方法1. 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是研究建筑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实地考察,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社会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建筑的内涵和意义。
2. 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另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和资料,研究者可以了解建筑的历史演变和背后的文化传统,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建筑的内涵和意义。
3. 跨学科研究建筑学的研究需要跨学科的视角和方法。
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都可以为建筑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帮助和启示。
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建筑的深层次意义和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024年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范文

《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篇一一、引言建筑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构建,更是人类文明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观念、技术水平、社会结构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人类学的研究视角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考维度,使我们能从文化、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多个层面去理解和研究建筑。
本文将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建筑学中的文化内涵、社会功能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建筑学与人类学的交叉1. 文化内涵的体现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物质化表现,不同的建筑风格和形式体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人类学通过研究不同文化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为我们提供了解读建筑文化内涵的钥匙。
例如,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福建的土楼、西藏的布达拉宫等,都体现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特色。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是文化传承的象征。
2. 社会功能的探究建筑作为社会生活的载体,具有多种社会功能。
人类学可以从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交往等方面,探究建筑的社会功能。
例如,公共建筑如学校、医院、图书馆等,不仅提供了人们生活所需的物质空间,还承载了教育、医疗、文化传播等社会功能。
这些建筑的设计和布局,反映了社会的组织结构和人们的交往方式。
三、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1. 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建筑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人类学可以从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等方面,研究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例如,传统市场、街道、住宅等建筑的布局和设计,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它们不仅提供了人们生活的物质空间,还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2. 建筑的动态变化与人类适应建筑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人类学可以从文化的变迁和人类适应的角度,研究建筑的动态变化。
例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乡村的建筑逐渐被现代高楼大厦所取代。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还反映了人们对新的生活方式的适应和追求。
四、结论综上所述,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考维度,使我们能够从文化、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多个层面去理解和研究建筑。
什么是建筑的整体性设计

什么是建筑的整体性设计当我们谈论建筑时,往往会想到那些宏伟壮观的高楼大厦、古色古香的庙宇宫殿或者温馨舒适的住宅。
然而,在这些建筑的背后,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整体性设计。
那么,究竟什么是建筑的整体性设计呢?简单来说,建筑的整体性设计是一种全面、综合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它不仅仅关注建筑的外观造型,更注重将建筑的各个方面,包括功能、结构、环境、文化等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
在功能方面,整体性设计要求充分考虑建筑使用者的需求和活动模式。
比如,一座学校建筑,不仅要有教室、图书馆、体育馆等基本功能区域,还要考虑到学生和教师在不同区域之间的流动便捷性,以及教学活动和休息活动的合理安排。
如果设计不合理,可能会导致学生在课间穿梭于不同楼层时浪费大量时间,或者在体育课后无法迅速回到教室休息,影响学习效率。
结构是建筑的骨骼,整体性设计中对结构的考量同样不可或缺。
一个好的建筑结构设计不仅要保证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还要与建筑的功能和形式相匹配。
例如,大跨度的体育馆通常需要采用钢结构来实现宽敞的内部空间,而多层的住宅建筑可能更适合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
此外,结构设计还要考虑到建筑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受力情况,如地震、风荷载等,以确保建筑在长期使用中的可靠性。
环境因素在建筑的整体性设计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这包括建筑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合,以及对人工环境的营造。
建筑应该尊重和顺应自然地形、气候条件,尽量减少对生态的破坏。
比如,在山区建造的建筑可以依山就势,减少土方开挖;在炎热地区的建筑可以通过合理的遮阳和通风设计降低室内温度,减少空调的使用,达到节能的目的。
同时,建筑内部的环境质量也不容忽视,良好的采光、通风和声学设计能够为使用者提供舒适健康的空间。
文化因素则赋予了建筑独特的灵魂和内涵。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审美观念,建筑应该反映和传承这些文化特色。
比如,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四合院的布局体现了家族聚居的文化观念;在西方,哥特式教堂的高耸尖顶反映了宗教的神圣和庄严。
《2024年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范文

《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篇一一、引言建筑学与人类学,两个看似独立的学科,实则相互交织,互为补充。
建筑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构造,更是人类文化、社会和历史的体现。
从人类学的视野看建筑学,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建筑的内涵和价值。
本文旨在探讨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分析建筑与人类文化的密切关系。
二、建筑学与人类学的交叉1. 文化表达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
不同的建筑风格、形式和材料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特色和价值观。
人类学家通过研究建筑,可以了解一个地区或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2. 社会结构建筑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构造,更是社会关系的反映。
建筑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和象征意义都与社会的组织结构、权力关系和人际交往密切相关。
人类学家通过分析建筑的空间结构,可以揭示社会的运行机制和人际关系。
3. 历史传承建筑是历史的见证,记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通过研究建筑,可以了解历史上的战争、灾难、文化交流和科技进步等事件对建筑风格和功能的影响。
人类学家通过建筑的历史变迁,可以窥见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
三、人类学视野下的建筑学研究1. 跨文化研究从人类学的角度,建筑学研究应关注不同文化的建筑特点,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风格、功能和意义。
通过跨文化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建筑的多样性和普遍性。
2. 空间与社会关系人类学家关注建筑的空间与社会关系,研究建筑如何塑造和反映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和人际交往。
通过分析建筑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可以揭示社会的运行机制和人际关系的变化。
3. 建筑与人类生活建筑不仅是审美对象,更是人类生活的载体。
人类学家关注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研究建筑如何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通过实地调查和观察,可以深入了解建筑与人类生活的互动关系。
四、结论从人类学的视野看建筑学,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建筑的内涵和价值。
建筑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构造,更是文化、社会和历史的体现。
通过跨文化研究、空间与社会关系以及建筑与人类生活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建筑的多样性和普遍性,揭示建筑与人类文化的密切关系。
人类建筑与城市建设

人类建筑与城市建设人类是一种具有创造力的生物,通过建筑来改变和塑造我们居住的环境。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的核心,城市建设承载着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和发展的期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人类建筑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以及它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第一部分:建筑与城市的起源建筑是人类文明的产物,起源于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最早的建筑是为了满足人们基本的居住和生存需求,如住房、神庙和堡垒。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逐渐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展示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城市的概念起源于古代的城邦制度,这些城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城市的建设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如交通、供水、排水系统等。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得到了人们的认识,逐渐形成了现代城市建设的基础。
第二部分:建筑的功能建筑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居住和工作空间,但它们也承载着更多的意义。
例如,教堂和寺庙是宗教信仰的象征,博物馆和图书馆是知识和文化的守护者。
建筑还可以通过设计来传达特定的情感和观念,如现代艺术建筑的创新和前卫。
建筑还需要考虑到环境的可持续性和节能性。
随着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的威胁,建筑师们致力于设计绿色建筑,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第三部分:城市建设的挑战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建设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之一是土地的紧缺和高昂的房价。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城市规划需要更加注重合理利用土地,建设高层建筑和集体住宅。
另一个挑战是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为了改善城市交通,各地政府纷纷推行公共交通系统,并鼓励居民使用可持续交通方式,如自行车和步行。
第四部分:未来的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建筑和城市建设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智能建筑和智能城市的概念日益成为现实,通过创新的科技应用,我们可以构建更安全、更舒适和更高效的城市生活。
此外,城市建设也需要注重人们的福祉和社会公平。
一个良好的城市应该为居民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和文化设施,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平和平等的机会。
结论人类建筑和城市建设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范文

《建筑学的人类学视野》篇一一、引言建筑学与人类学,看似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科领域,却在探索人类文明的过程中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建筑不仅是物质的构造,更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
人类学视野下的建筑学研究,旨在从文化、社会、历史等多角度去解读建筑,探讨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本文将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建筑学的研究方法和价值。
二、人类学视野下的建筑学1. 文化的表达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材料、结构等方面都反映了当地的文化特色。
人类学家通过研究建筑,可以了解当地的历史、宗教、社会结构、审美观念等方面的信息。
例如,中国的四合院、欧洲的哥特式建筑、印度的泰姬陵等,都是各自文化特色的体现。
2. 社会关系的反映建筑不仅是物质的构造,更是社会关系的反映。
在人类社会中,建筑物的功能、布局、空间组织等方面都与社会关系密切相关。
例如,宫殿、庙宇等建筑物的空间布局和象征意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权力结构和宗教信仰。
此外,建筑物的使用和维护也反映了社会的阶层关系和社区凝聚力。
3. 历史的见证建筑是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建筑物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通过研究建筑,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历史和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的社会和未来的发展。
三、建筑学的研究方法在人类学视野下,建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文献资料分析、口述历史等。
1. 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是建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实地考察,研究者可以观察建筑物的外观、结构、材料等方面,了解其使用情况和维护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建筑物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文献资料分析文献资料是建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
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地图、照片等资料,研究者可以了解建筑物的历史演变、功能变化等方面的信息,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建筑物的文化价值。
3. 口述历史口述历史是建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建筑与城市景观的和谐统一设计

建筑与城市景观的和谐统一设计在当代城市化建设中,建筑与城市景观的和谐统一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
建筑作为城市的标志和载体,其设计不仅仅要注重功能和美学,还要与城市景观相互融合,实现和谐统一。
本文将探讨建筑与城市景观的和谐统一设计的重要性、要素以及实现方法。
1. 和谐统一设计的重要性建筑与城市景观的和谐统一设计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和谐统一的设计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文化内涵。
通过合理搭配建筑风格和景观元素,可以打造独特的城市风貌,吸引游客和投资者,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其次,和谐统一的设计可以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是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建筑与景观的和谐设计可以为居民创造一个宜居、宜人的环境。
例如,在居民区的规划中,可以考虑将建筑与绿地、公园相结合,增加休闲娱乐设施,提供更多的社区服务,使居民在城市中享受自然与现代化的结合。
最后,和谐统一的设计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建筑与景观的和谐设计可以优化城市的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
例如,通过合理规划建筑的能源使用和景观的绿化比例,可以减少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2. 建筑与城市景观的和谐统一设计要素实现建筑与城市景观的和谐统一设计需要考虑以下要素:2.1 建筑风格与城市文化的融合建筑设计应根据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特色,选择适合的建筑风格。
建筑的外观、色彩、材料等应与城市景观相协调,形成一体化的建筑景观。
2.2 建筑与绿化的融合建筑与绿化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绿化空间的合理布局和植物选择,使建筑与周围的绿化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生态友好的城市环境。
2.3 建筑与景观的景深感设计通过建筑的形式、高度和布局,与城市景观形成层次感和景深感,创造丰富多样的城市空间。
例如,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可以合理设置观景平台,俯瞰城市全景,使人们更好地欣赏城市的美丽风景。
2.4 建筑与交通的融合城市交通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交通流线和交通设施的布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引述人们拜访不同的城市,它们留给人们迥然不同的印象。
某些城市使人们深刻印象,彼情彼景深深地打动着我们;相反,也有一些城市我们印象模糊,甚至将不同的城市景象混淆。
当反思、考察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城市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感觉,这些不同的城市个体蕴含着某种相同的具有普遍性的东西,那就是城市的整体性。
1整体性释义“整体性”是Christopher ·Alexander 在继《建筑的永恒之道》后的又一部著作《城市设计新理论》中提出来的。
Alexander 是这样描述整体性,“当我们说某些事物整体发展,是指它自身的整体性,是它的出生地、起源以及连续生长过程中的不断繁衍。
”“整体性”是Alexander 对“建筑永恒之道”发展地具体化,它和“无名特质”有某种内在的联系。
同样的,整体性仍然不是具象的,难以被清晰地描述出来,但是人们却可以感知到它。
正如Alexander 进一步释义:“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心灵表达方式,迫使人们去注意不同目标之间的平衡,并用平衡的方式将事物放在一起。
”1.1整体性是人与环境在场景中的相得益彰笔者认为,整体性包含以下要素:人(发生主体)、环境(实物要素)和场景(非实物要素)。
整体性的实现必然要求人与环境的相得益彰。
因而它有如下含义:人在场景中身份的正确;环境在场景中的恰如其分。
人在场景中身份的确立,指明事件的发生主体行为的自我选择。
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对事件的发生是建设性的;当然,环境本身也是主体选择的结果,恰当的环境(例如有场所精神的环境)能够起到强化场景的作用,反之,环境可能削弱场景的作用,甚至妨碍人在场景中行为的发生。
而场景暗示着事情发生的机制,它可以将人和环境有机的组织在一起。
因此,我们可以简化地理解为,整体性体现在合适的人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做恰当的事。
这里的“人”是一个群体的概念,可能具体到某个个体身上,但是整体性的体现是从群体的行为感知到的。
1.2整体性背后的深层因素———文化人和环境的选择背后隐含着深层的因素,那就是文化。
人的选择不可避免的受到文化的影响。
建筑和城市的整体性之所以可以被感知,关键在于其背后深藏的文化是统一的浓缩着历史弥久的文化。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知道它(整体性:笔者注)是一种历史现象。
同时,也可以简单地在现时结构中感觉到它是一种历史的沉淀。
”历史沉淀下来的东西融入文化中。
Alexander 更清晰指出了整体性与文化的关系。
2整体性的表达整体性不单是我们观察到的视觉方面的统一,它更是一种深入到结构和制度层面含蓄地对传统的表达。
日常行为仪式和偶然事件的发生共同承担整体性的表达。
2.1仪式———整体性的运行规则笔者将仪式分为两类:一是精神生活的仪式,二是现实生活中的仪式。
精神生活中的仪式指那些具有宗教色彩的纪念行为,可能是宗教的,如佛教徒初一、十五的烧香拜佛许愿;也可能是从远古流传至今的活在地方、民间的习俗活动,如北方某些农村地区盖“起脊房”上正脊时,给正脊戴红花、包红布带子、放鞭炮;而某些传统仪式还传入城市,高层封顶有的时候也举行类似的仪式。
现实生活中的仪式是泛化了的概念,即是每天生活中固化的习惯行为方式。
虽然没有强烈的精神活动的色彩,但是因为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是更具有普遍意义的活动,生活方式本身便已经仪式化了。
每天的各种各样的仪式规定了整体性的运行。
精神生活的仪式和现实生活中的仪式共同传承传统和习俗。
反观那些没有整体性的城市和建筑,仪式的消失和变异往往是其原因所在。
2.2事件———整体性的补充因子仪式规定了整体性的运行,而事件的发生,调节和修正着整体性。
仪式是具有恒常性的,对于共持一种文化的群体而言,从建筑人类学视角看建筑与城市的整体性Analysis of the Integrity of Architecture with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tectural Anthropology常荣杰高磊(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摘要:文章从建筑人类学的视角分析建筑与城市的整体性,解释了整体性的涵义、制约因素,并分析了如何体现建筑与城市的整体性,最终结合“九间堂”的例子揭示了现行条件下塑造城市整体性的可能性。
关键词:建筑人类学;整体性;仪式;事件中图分类号:TU-8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359(2008)06-0132-02Chang Rongjie et al (CAUP,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 :The essay analyzes the integrity of architecture with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itectural anthropology.It explains the meaning and constraints of integrityand analyzeson howto present integrity.And finallyit takesthecaseofJiujiantangforexampleto reveal thepossibilityofcreatingtheintegrityofcity.Key words :architectural anthropology ;integrity ;ceremony ;event收稿日期:2008-10-02作者简介:常荣杰(1982-),男,河南开封人,同济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建筑学。
(下转第138页)2008年第6期(总第163期)安徽建筑132热、窗扇缝隙热损失、窗框冷桥部位与墙体交接处热损失。
减少窗户传热的途径主要有两个:①采用多层窗或单框双玻窗;②选择传热系数小的塑料窗框代替金属窗框,并注意扇和框与扇和玻璃之间的密封处理,并结合使用保温隔热性能较好的中空玻璃、吸热玻璃、反射玻璃等透光材料。
门窗型材应采用塑料型材、断热彩钢及断热铝合金型材,外门外窗具有良好的气密性、水密性、抗风压性能。
1.3.3屋面节能在不断改进建筑外墙、外窗的保温性能后,还必须加强屋面保温隔热的研究。
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密度较大、导热系数较高的保温材料,以免屋面重量、厚度过大;屋面保温层不宜选用吸水率较大的保温材料以防屋面湿作业时因保温层大量吸水而降低保温效果;如选用吸水率较高的保温材料,屋面上应设置排气孔以排除保温层内不易排出的水分。
1.3.4“冷桥”部位的保温结构设计在外围护结构中,经常设有导热系数较大的嵌入构件,如外墙中的钢筋混凝土梁、柱、过梁、圈梁、阳台板、空调板、挑檐板等。
这些部位的保温性能比主体部分都差,热量容易从这些部位传出去,散热大,其内表面的温度也低,容易形成凝结水,这些部位通常被称为围护结构的“冷桥”,在节能型建筑中,由于采用新型节能围护体系,整体的大面积加强了保温,其冷桥节点失热比传统非节能建筑要大得多。
所以是否处理好冷桥节点部位的保温构造设计是新型围护体系节能技术的成败关键,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设计中,对于每一个冷桥节点均应逐个分析该节点所在部位的结构方案、构造方案及节点所在的不同节能围护体系,选择最佳综合技术,以保证整体建筑物节能效果良好。
2结束语节能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涉及自然地理环境、规划、建筑设计以及居民使用方式等多种因素;涉及到政府部门、建筑设计师、开发商、物业业主、使用人、管理者、相关节能产品的生产者等各利益群体的利益。
随着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以及人们对建筑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建筑节能技术必将得到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1]耿海云.人居环境建筑节能设计的探讨[J].四川建材,2007(5).[2]李金莲.建筑节能设计对材料的要求[J].科协论坛,2007(6).[3]彭涛.关于建筑节能设计中窗户的问题[J].建筑节能,2007(10).[4]郭秀军.浅谈建筑节能设计[J].硅谷,2008(1).仪式的存在意味着习俗的稳定,生活的复现式前进。
事件的发生虽然遵循某些仪式,因其本身的影响力可能干预、调试仪式进而修正整体性。
事件的发生对于重塑整体性意义重大。
例如在同济大学百年校庆前后,学校进行相当规模的旧建筑的改造和更新,以及校园绿化和景观的改造。
这些改变因校庆而生,而其既成事实深远的影响着同济大学在师生心中的整体意向。
2.3整体性辨伪前文提及整体性,是深入结构和制度层面表达传统。
然而现实中往往有只追求表面形式上的整体性,姑且将其称为伪整体性。
西递、宏村也好,周庄、同里也罢,古村落有幸近乎完整的被保存下来了,但是它们的整体性之有无仍存在争议!也许有人说,整个村落的格调很协调,建筑的风格也是比较地道的明清时期的。
单独看建筑保持着历史信息,建筑的整体感很强,但这不是本文研究的整体性,因为建筑几经易主,原来的建筑是如何建成的,蕴含的哪些含义都无人知晓了。
整体性是包含着生活,有人,有物,有活动的有机综合体。
文化习俗不附的建筑不能算是传统尚存的建筑。
建筑与习俗、仪式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建筑应仪式而生,仪式不存建筑的整体性也就丧失了,而保留这些仪式的意义很重要,至少不应该比保护建筑这个重要性差。
我国目前大部分尚存的古村落都有此类的问题,所以认识整体性我们要去伪存真。
3“九间堂”案例———整体性的体现与局限居培成先生曾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作了一场介绍“九间堂”开发理念的讲座,这里拿来分析一二。
对一个项目的成功开发而言,不仅仅是一个设计的过程,其涵盖甚广,定位、策划、推介各个过程环环相扣,紧密配合的。
碍于篇幅和题旨的限定,本文只关注其建筑整体性的体现。
“九间堂”寻求设计师时有三处考虑:中国人、熟悉中国传统文化、设计手法成熟,以此手段来保证建筑的民族意蕴。
在设计手法上没有选择现代的材料与传统的形式的搭配,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将传统的材料和现代的功能布局方式有机的结合。
这样的一个好处就是在空间上满足现代生活的仪式要求,而在精神追求上又力图向传统意蕴中找寻。
收放自如的河道配以蜿蜒曲折的小路营造外部空间江南水乡的氛围。
而宅形的设计又取经于苏州园林,42栋宅房格调一致,形式稍有变化,兼顾以不同设计师的不同作品。
“九间堂”作为建筑产品还是很好唤起人们对江南传统民居的回忆,人们易于产生整体性的共识。
但是放在城市设计的层面上,无疑有这个项目遗憾的地方,那就是迥然于基地周边其他建筑而特立独行。
或许这不是“九间堂”建筑师们的责任,因为毗邻的建筑也各顾各的没有整个区域或者城市层面上的整体性可言。
城市设计需要各个建筑的整体性的叠合,而这个过程也需要遵循健全城市整体性的共同原则。
不过总的来说,“九间堂”可能是现代社会情境下,一次有可能重建整体性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