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为学与场所理论

合集下载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读后感范本(二篇)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读后感范本(二篇)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读后感范本《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是法国建筑师克里斯托弗·亨菲尔德撰写的一本建筑学经典著作。

通过将建筑与现象学相结合,亨菲尔德尝试了一种全新的建筑探索方法,展示了建筑与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筑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和体验。

本书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场所的建构、场所的感知、场所的动力、场所的历史和场所的命运。

在这些部分中,亨菲尔德解释了建筑如何从物质存在转变为场所,以及人们如何通过感知和体验来赋予场所意义和价值。

在第一部分中,亨菲尔德讨论了建筑物与场所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理结构,更是一种在人们的意识中建构出来的概念。

通过结合建筑与场所,人们可以感受到建筑中的空间、时间和情感。

在第二部分中,亨菲尔德探讨了人们如何感知和体验场所。

他认为场所的感知与人们的主观感受密不可分,建筑可以通过形式、材料和空间布局来引导人们的感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场所精神。

在第三部分中,亨菲尔德讨论了场所的动力,即建筑如何与人们的活动和情感相互影响。

他认为建筑应该适应人们的需求和行为模式,而不是简单地把人们限制在某种空间中。

通过与场所的互动,人们可以从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和意义。

在第四部分中,亨菲尔德回顾了建筑的历史,从古代到现代,展示了建筑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演变的。

他强调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形式如何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价值观。

在第五部分中,亨菲尔德探讨了场所的命运。

他认为建筑必须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适应变化,才能保持其意义和价值。

建筑的命运取决于人们如何使用和维护它,以及社会对建筑的认同和保护。

通过亨菲尔德的论述,我深刻地认识到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理结构,更是一种关乎人们的身心体验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建筑可以塑造我们的行为和情感,创造出独特的场所精神。

在我阅读过程中,我尤其被第三部分的内容所吸引。

亨菲尔德通过描绘人们与场所的互动,展示了建筑如何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如何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情感。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读后感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读后感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读后感《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是法国建筑学家和哲学家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通过对建筑现象学的思考,探索了建筑与场所之间的关系,深刻阐述了建筑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建筑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本书强调建筑的重要性。

亚历山大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结构,而是一个有着情感和精神内涵的场所。

建筑能够与人类的情感共鸣,给人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

他将建筑比作一个“第二的皮肤”,它不仅是一种居住的方式,更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这种对建筑的重视,使我重新认识到建筑的重要性,它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情感和生活质量。

其次,本书强调建筑与场所的关系。

亚历山大认为,建筑要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场所,就必须与环境相协调,符合人类的需求和情感。

建筑应该被人们接纳和认同,成为人们感情的寄托和情感共鸣的载体。

只有通过与场所的互动,建筑才能赋予人类生活更多的意义。

这种对建筑与场所的关系的思考,使我对建筑的设计和规划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建筑不应该只是一个物理结构,还应该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第三,本书强调建筑的创造性和自由性。

亚历山大认为,建筑创造的过程应该是自由的,建筑师应该有自己的创作灵感和风格。

他批评了现代建筑过度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认为这种机械的设计方法会剥夺建筑的灵魂。

建筑的创造应该是个体化的过程,建筑师应该能够根据场所的特点和人类的需求,自由发挥创造力,打造独特的建筑作品。

这种对建筑创造性和自由性的强调,使我对建筑师的角色有了新的认识,建筑师不仅仅是一个把房子建起来的人,更是一个创造者和艺术家。

最后,本书强调建筑的和谐性。

亚历山大认为,建筑应该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建筑的设计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同时使人类能够与自然和谐共处。

建筑应该能够创造一个和谐的空间,使人们感受到平静和宁静。

他强调了建筑的生态学意义,认为建筑应该能够节约能源,减少环境的破坏。

这种对建筑和谐性的思考,使我对建筑的可持续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建筑不仅要美观和实用,还要与环境和谐共生。

浅析行为场所理论在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以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的几个场所设

浅析行为场所理论在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以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的几个场所设

浅析行为场所理论在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以沈阳建筑大学新
校区的几个场所设
浅析行为场所理论在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以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的几个场所设计为例
摘要:行为场所理论是行为科学在环境设计中取得的重要进展之一,主要是研究人的`外显行为,并将人的行为模式与物质场所联系起采作为整体研究,描述了人与场所之间的的内在联系.文中选取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内的3个典型空间场所,运用行为场所理论来分析其设计的成败得失,从而达到加深对行为场所理论的认知的目的.作者:黄盛业赵磊Huang Shengye Zhao Lei 作者单位:黄盛业,Huang Shengye(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赵磊,Zhao Lei(山东省枣庄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期刊:山东林业科技 Journal:JOURNAL OF SHANDONG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10, 40(3) 分类号:X321 关键词:行为场所理论沈阳建筑大学公共空间场所行为活动。

试析建筑现象学和场所精神

试析建筑现象学和场所精神

试析建筑现象学和场所精神现象学(Phenomen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为研究客观事物的外观、表面迹象或现象的学科。

它的研究历史较短,较早的展开于人文地理学对环境和基地关系的研究,逐渐现象学的方法被引入建筑研究的领域。

其中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Norberg-Schulz)通过一系列著作对建筑现象学进行了深刻、透彻的研究。

他通过“重返于物”讨论建筑中的本质,将场所精神归结为建筑现象学的核心内容,从而揭示人的存在与建筑空间创造的本质关系。

1 场所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建筑的讨论要回到“场所”,从“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最根本的经验。

人为场所与自然发生联系的方式有三种:形象化、补充和象征。

“形象化”指把人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和整体把握构想成有形和可见的形象,从而成为人工产品。

“补充”就是修正、改造自然环境,对既有的情境加以补充,使它符合自己的构想。

“象征”则是把一个理解了的世界再现在另一个场所。

书中原文是这样说的:“象征化意味着一种经验的意义被“转换”成另一种媒介。

象征的目的在于将意义自目前的情境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文化客体”,可以成为更复杂的情境要素,或被转移到另一个场所。

”“栖居”意味着“人能与其环境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从字面来看,“居”是存在的根本特性,它不仅仅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庇护所,也是我们成长和生活发生的场所。

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流浪者,总是在途上。

当他选择了一个场所,同时就选择了与他人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

场所是人、建筑和环境组成的整体,当人体验到场所的意义时(具有归属感、方向感又发现自我),他的“世间存在”就被确定下来,也就定居了。

2 场所的特征——场所精神“场所精神”(spirit of place)也就是场所的特性和意义场所具有吸收不同内容的能力,它能为人的活动提供一个固定空间。

场所不仅仅适合一种特别的用途,其结构也并非固定永恒的,它在一段时期内对特定的群体保持其方向感和认同感,即具有“场所精神”。

建筑现象学与场所建筑理论

建筑现象学与场所建筑理论

建筑现象学与场所建筑理论浅析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现象学的观念:自然的思维态度和科学——哲学的(反思的)思维态度——自然观点中认识反思的矛盾——真正的认识批判的双重任务——真正的认识批判作为认识的现象学——哲学的新维度;它相对于科学的独有方法。

现象学是20世纪初由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创立的哲学与方法,它与西方形而上学哲学传统截然不同。

他反对从概念到概念的思辨哲学方法,主张认识事物要尊重现象本身,认为“现象”是一切知识的根源或起源。

为了彻底地认识事物,就必须将有关这一事物的一切观念、信仰、理论加以“悬搁”,放在括号内存而不论,而从直接直观到的经验出发寻求事物的本质。

在胡塞尔创立现象学之后,众多现象学潮流开始分化,其中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现象学,梅罗·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是比较具有影响力的。

从海德格尔的存有论的观点来看,可以比较建筑物(building)与存有(being)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建筑和人、大地及存在有一个非常本质的关系,这是海德格尔基本的立场。

用海德格尔的观点看来,人,作为一个存在的人,有一种很特殊的功能,即人能够让万物、让现象的本质彰显出来,而且在万物之中只有人有这种功能。

这是海德格尔早期的观点。

海德格尔在晚期更进一步,他说人的特殊性和本性是在于让万物本身回到其应有的本位,人有这种功能。

[]梅罗·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探寻了人们对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先于科学解释之前的世界经验的基本层次。

他认为知觉具有使人们得以接近和近入这个层次的特殊功能,因此现象学的主要任务是去具体实在地观察和描述世界是如何将自己展现在知觉面前的。

庞帝提示人们要回到“被感知的生活世界的现象”。

在现象学的认识里,身体是个体性或思想的具现,建筑则是时代精神的具现,相类于身体的探讨,建筑的探讨也可以对现象学的发展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在运用现象学方法研究建筑的领域中,挪威建筑理论家舒尔茨的贡献比较突出。

行为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行为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行为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当我们谈到建筑设计的时候,很容易想到设计师的创造性想象力和对材料的理解。

但是,与此同时,建筑设计也涉及到人的行为学。

行为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想法的科学,它涵盖了知觉、认知和情感等心理过程。

在建筑设计中,理解和利用行为学对设计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1. 空间规划与人的行为学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会在不同环境下发生变化。

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空间规划,而空间规划与人的行为学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

理解人的行为和思想可以帮助设计师创建一个符合人们需求和期望的空间。

例如,在办公环境中,人们需要专注和集中精力完成工作。

设计师通过了解人们的行为学,可以创造出舒适、安静、有利于工作的空间。

而在零售业,设计师需要考虑如何吸引消费者。

通过了解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预期,设计师可以创建出一个让消费者感到亲切轻松的环境。

2. 色彩和情感色彩是设计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因为它可以影响人的情感和精神状态。

在建筑中,色彩是一个非常强大的信息传递者,它可以在不使用语言的前提下传达信息。

设计师可以利用行为学研究色彩对人的影响,以帮助他们创建特定情感的空间。

例如,在医院中,设计师可以使用柔和的色彩帮助病人放松和缓解焦虑。

而在学校中,设计师可以使用鲜艳的色彩帮助学生保持注意力和情绪稳定。

3. 建筑设计与健康建筑设计还有一个与行为学的联系是它与人的健康和幸福相关。

设计师可以通过考虑人的行为和行动,从而创建符合人体健康的建筑。

例如,在设计建筑物的时候,设计师应该考虑如何利用光线来提高人的情绪和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

与此同时,设计师还应该考虑如何在设计中增加人们的运动量,以改善人们的身体健康。

在总结行为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是非常有益的,它有助于设计师创建出更美观舒适的建筑,同时帮助人们提高健康、幸福和满意度。

通过理解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和可塑性,设计师可以创造出更加人性化的空间,从而营造出一个理想的世界。

场所理论的要点及脉络

场所理论的要点及脉络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二、场所理论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凡是不先进入感官的就不能进入理 智。” 胡塞尔: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不存在空洞的 、没有指向的意识。意识总是指向某一对象,因而意识 与意识对象无法分开。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二、场所理论的发展
胡塞尔人为要面向 事物本身,必须将我们 一直用来探讨世界的现 有知识悬置起来,已达 到意识自身的固有存在 ,这是著名的“现象学 的悬置”。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一、空间与场所
2.场所的概念及产生的条件
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的一首诗 “只要良善、纯真尚与人心同在, 人便会幸福地 用神性度量自身. 神莫测而不可知? 神如苍天彰明较著? 我宁愿相信后者. 神本是人之尺规. 劬劳功烈,然而人诗意地 栖居在大地上.” 诺伯格·舒尔茨引用这首诗的栖居精神, 表达“栖居”就是“存在”的意义。他认 为,人要栖居,就必须能够在环境中辨认方 向,并与环境认同.所以,“栖居”并不只是 “庇护所”,其真正的意义是指生活发生的 空间,是场所。
还原的目的就是为 了建立绝对没有前提的 知识 。这里掺进的是“ 人”的价值,把世界还 原到“人的世界”。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二、场所理论的发展
在胡塞尔的基础上, 海德格尔拓展了”回归事物本身” 的现象学理论. 他认为现象学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方法论, 这种方法意味 着依照本源,回归到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中, 注重事物之间的关系, 克服科学研究的抽象性。 现象学对于建筑的启发意义在于它立足于实实在在、 丰富多彩的世界, 热情赞颂并深入考察了人们最基本、 最 本质的日常生活世界,关注人的行为和体验。
场所理论的思想要点及脉络
二、场所理论的发展

发现与创造运用建筑现象学分析建筑设计中场所的塑造

发现与创造运用建筑现象学分析建筑设计中场所的塑造

建筑现象学概述
建筑现象学是一种将现象学原理应用于建筑学领域的理论体系。它强调对建筑 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从哲学、心理学和文化等多个角度研究建筑的本 质和意义。建筑现象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人类 对于建筑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创造出更加符合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空间。
场所塑造的重要性
二、场所塑造:建筑设计中的关 键
场所的塑造是建筑设计的核心任务,它关乎一个空间如何被感知、使用和体验。 场所的定义不仅包括空间和物质形态,还包括人们的活动、情感和文化内涵。 一个成功的场所不仅需要满足功能需求,还需激发人们的共鸣和创造力。
场所的情感表达是塑造场所的重要方面。通过建筑设计的手法,如空间的组织、 光线的控制和材料的运用等,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感氛围。例如,著名建筑师 诺曼·福斯特设计的德国世界杯球场,运用了开放的建筑设计,强调了自然与 建筑的融合,传达出一种庄重、自然和和谐的氛围。
一、发现与创造:建筑现象学的 方法
建筑现象学强调对场所和环境的感知和体验,认为建筑设计应基于对场所的深 入理解和洞察。发现与创造是建筑现象学的核心,通过对场所的历史、文化、 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发掘和分析,为建筑设计提供灵感和创新。
例如,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在设计中善于发现场地的独特之处,如对光线的精 准把握和对自然的细致描绘,他将这些因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创造了多个令 人叹为观止的场所,如“光之教堂”等。
然而,对于场所塑造的深入研究 远不止于此。
参考内容
发现与创造:运用建筑现象学分 析建筑设计中场所的塑造
引言
在当今的建筑设计领域,人们对于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越来越重视。建筑现 象学作为一种研究建筑与人类存在之间关系的理论,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视 角和方法。本次演示将探讨建筑现象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运用建 筑现象学分析建筑设计中场所的塑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行为学与场所理论一、行为-场所理论(一)场所与空间行为“场所”的有关理论是目前西方建筑理论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

所谓“场所”是指包含了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生活环境,是建筑环境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代表了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追求以人为中心的建筑主流。

只有当物质的实体和空间表达了特定的文化、历史、人的活动,并使之充满活力时才能称之为场所。

场所理论可以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

广义的场所理论是以建筑及城市设计的专业人员为主体,借助于旁系学科,分析不同建筑场所中的历史,文化、人的活动等因素,探求新的城市与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狭义的场所论即“行为场所”的概念是以心理学及行为学家为主体,研究具体的微观的场所与行为之间的对应关系,试图为广义的场所论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1.广义场所论的发展及流派广义的场所论起源于50年代的“十次小组”,随后发展成各种理论和流派。

(1)场所结构理论(2)亚力山大的模式语言(3)支撑体的分析法(4)建筑人类学的场所论(5)形态与类型学的城市分析理论2.狭义的场所论--行为场所行为科学在环境设计中取得的重要进展之一,是巴克等人建立的行为场所的概念。

与传统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不同,巴克等人用现场追踪观察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外显行为,并且将人的行为模式与物质场所联系起来作为整体研究,为进一步突破“环境决定论”作出了贡献。

(1)行为场所的概念建筑环境的物质形态是由一组不同性质的界面构成,这组界面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复合的。

通常由界面围合而成的空间是为了满足一定的活动,用环境设计的术语来定义,就是包含了行为流线的活动系统。

行为场所是活动和环境的稳定结合,它包含下列因素:①重复出现的活动--一组固定的行为模式;②一个特定的环境设施;③上述两者之间适当的联系。

一般地,相同的物质场所在不同的时间发生不同的行为,将成为数个行为场所。

一个固定的行为模式可能包括许多同时发生的行为:①明显的感情行为;②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为;③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④物体的操作。

(2)行为场所的边界场所的边界就是行为停止的地方,理想的边界是墙,阻止了相互通过的行为。

隔声和视线也是场所边界的重要功能。

在一些建筑空间中,常常需要进行各种分隔来限定和保障正常的活动进行。

行为场所的划分,应该比行为本身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巴克用“行为场所调查”的方法来区别不同的行为场所,其目的是为了理解一组行为之间的内部相互作用和外部联系,从而采取恰当的手段来限定和划分场所的边界。

(3)活动系统与调查技术环境中不同层次的行为场所相互联系,形成了满足各种活动的系统。

活动系统反映了在各种限制条件下(通常包括收入、竞争性、文化等)人们的动机、价值观和习惯。

建设设计的基础工作之一,就是要了解和分析现存的和潜在的各种活动。

行为场所的重要内容就包括了如何准确、系统地获得有关活动的资料。

活动系统的调查技术一般有时间表法,调查法,以及起始研究等。

这些调查技术的使用范围可以从单幢的建筑至城市规模。

时间表法主要用来记录一个人或团体在一定时间内(一天、二天等)以及特定的场合,所发生的周期性的活动,从而得出一组行为场所。

调查法是用简单的观察,来描述特定的时间内人们的所有活动。

1951年巴克研究了一个男孩在一天内的全部行为,从而证实了在一些地方总是存在着持续不变的行为模式。

时间表法和调查法一般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人力,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采取一些相对简单的方法,比如起始的研究,得到运动模式的开始和结束情况。

(4)行为场所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不同结构、模式的环境满足不同人的行为,这取决于人的素质、竞争意识和参与某种行为的花费和收益。

公共行为场所作为一个整体,比单独的行为环境具有更大的强制性。

人们也常常调整环境使之更适应人的行为模式。

当一种物质环境无法调整时,则会丢弃重新建造。

(5)场所的适宜性和灵活性场所的适宜性取决于环境与行为结合的紧密程度,同时要考虑同样环境中行为模式的变化,由此就对建筑设计提出了灵活性和调节的问题。

霍尔于1966年提出三种基本的空间类型,即固定空间、半固定空间和非正式空间。

固定空间是指由固定的构件围合而成的环境(如墙、门窗、走道、建筑群等)。

半固定空间是一些可移动的物体围合而成的环境,可以通过不同的布置方法来适应变化着的行为模式。

非正式空间是指人的活动而形成的环境,一般发生在两人或两人以上,随着活动的持续而存在。

这种划分空间的概念提醒建筑师在设计时应针对不同的行为模式来确定空间的类型,以及采取适当的建筑布局,在环境的适宜性和灵活性之间作出恰当的方案。

(6)活动系统中的个体差异近二十年来,城市空间中对个体差异的研究主要关心如下几个方面有:①不同社会阶层在特定场合中的差异;②人生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差异;③年轻人的问题,老年人间题,儿童玩耍场地;④不同文化的差异;⑤为残疾人的无障碍设计;⑥个性差异的研究。

关于文化差异的研究,得到许多的关注。

因为在所有差异研究中,文化所包含的范围最广泛,且影响也最大。

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们使用不同的行为场所,因为活动系统不同。

(三)私密性、领域感和个人空间私密性、个人空间和领域感是人类社会的普遍需求,直接影响到人的安全感和生活,但不同的民族和社会却表现出很大的差别。

1.私密性私密性、领域性和个人空间是紧密相关的。

L·魏托曼提出了一个相关模式(图)。

他认为,个人空间和领域性是获得私密性的主要手段。

私密性具有动态的特点,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因活动的不同而需要不同程度的私密性。

私密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个人独处的状况,而是一种“控制交往、有所选择以及达到预期目的交往的能力。

”具体他说,就是强调个体或群体在相互交往中,控制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能力。

(1)私密性的种类按照不同的目的,可以将私密性分成不同的种类,维斯玎指出,私密性具有四种基本作用:第一,使人具有个人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支配自己的环境;第二,在他人不在场的情况下,充分表达自己的感觉;第三,使人得以自我评价;第四,私密性具有隔绝外界干扰的作用,而同时仍能使人在需要的时候保持与他人的接触。

(2)私密性的级别S·查马耶夫和亚历山大于1963年发表了《社区与私密性》一书、书中提到可以将私密性按不同程度分为六个级别:A、都市一公共的:如属于公共的道路、广场、公园等;B、都市一半公共的:指在政府或其他机构控制下公共使用的特别场所,如市政公共部门、学校、医院等;C、团体一公共的:为公共服务的设施,财产属特定的团体或个人,如邮件递送站,公共救火器材或其他急救设施等。

D、团体一私有的:属于社区级共用的设施和场所,如社区公园、游戏场等。

E、家庭一公共的:家庭共同活动的地方,如起居室、卫生间等场所。

F、个人一私有的:个人居住的房间。

(3)私密性的个体差异因不同文化、民族和个性,对私密性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

此外仅举住宅布局的例子。

图中列出了伊斯兰、英格兰、北美三种文化背景下住宅“门槛”的位置。

伊斯兰住宅四周以高墙围合,门槛离开住屋很远,几乎与公共区域相邻;表现出伊斯兰传统中私密性很强的特点。

英格兰住宅四周以低篱围合,门槛位置介于伊斯兰住宅与北美住宅。

北美住宅则倾向于敞开的平面,门槛从公共区域后退,表现出外向的气质。

2.拥挤感私密性太强导致与世隔绝的孤独感,而私密性不足则引起拥挤的感觉。

拥挤感是一种存在的压力,因为它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性,破坏人的正常交往模式。

拥挤感和人口高密度并不是相同的概念。

人口密度用单位面积人口的数量来表达,而拥挤则不能单纯用数字来表达,它是一种对环境缺乏控制的感觉,受到了个体对控制外部干扰程度的知觉的影响。

另一方面,拥挤感导致反常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与“社会过载”相联系,而人口高密度并不一定导致这种反常的行为。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和不同的民族中,对拥挤感的解释和承受力大不相同。

3.个人空间提供适当的个人空间是达到私密性要求的基本手段之一。

R.索玛(R· Sommer)于1969年首先提出了个人空间的概念。

他认为个体的周围存在着一个既不可见又不可分的空间范围,对这一范围的侵犯与干扰将会引起人的焦虑与不安。

就象是围绕着身体的“气泡”,这个“气泡”随身体而移动,它不是人们的共享空间,而是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

如(图)所示,一般地,身体前方所需的范围大于后方,侧面的范围相对最小。

4.个性化和个性化的空间个性化指对某个地方作出标志或围合以表明该地方的所属关系。

表示所属的过程和行为可以是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这种行为表达了对领域控制的愿望、审美的趣味和满足特定活动方式的要求。

空间个性化的程度由多种因素决定,诸如建筑的结构和材料,改造愿望的强烈程度以及社会制约等。

在比较单一文化背景的区域,往往给所属的领域、街道等施加强烈的个性色彩(比如世界各地的唐人街)。

现代建筑的住宅具有大量性、标准化的色彩,通常用户都尽可能地进行改造,来适应各自的需要,这些例子举不胜举。

空间的个性化有很多益处,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象征性,更重要的是,个性化标志着领域性。

5.领域性早在本世纪初,心理学家们就开始研究动物的领域性行为,而把这种观念运用于人类本身的分析则是近20年的事。

I·奥托曼(I· Altman)于1975年将人的领域性行为解释为获得私密的手段。

一般说来,领域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对某个地方的所有权;(2)该地方个性化的标志;(3)拥有保持该地区不受侵犯的权利;(4)满足不同的需要,从生理需要到认知和审美的需要。

人的领域有四种功能,即:认别性、刺激性、安全感和参考的框架(指维持个人与他人或周围环境的关系)。

与私密性相应的,领域也可分为几个层次:即个人范围,家庭范围,社会及城市范围(J· Douglas )。

6.防卫空间纽曼将领域性的原理应用于住宅区设计,进而提出了防卫空间的概念。

他指出,防卫空间作为居住环境的一种模式,.是能对罪犯加以防卫的社会组织在物质上的表现形式,住宅区的规划设计的特点对抑制犯罪产生一定影响。

防卫空间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明确的领域等级:从公共到半公共,半私密到私密的领域。

这样,有助于扩大居民占有空间的活动范围,增加居民对周围环境的责任和认同感,从而加强居民对环境的控制。

(2)住宅区的平面布局及门窗设置应使居民能自然地监视户外的活动,尤其是对人口和公共区域的监视。

(3)易受侵袭的住宅不宜用特殊的与众不同的材料和建筑形式。

(4)居住区应布置在城市中相对安全的区域。

纽曼不仅在理论上对防卫空间作了开创性探讨,且在实践中丰富了理论,为人们作出了榜样。

可防卫空间的理论为住宅区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课题,并且得到广泛的实际运用,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五、行为-场所理论在规划设计中的运用(一)在建筑形体塑造中的运用本世纪以来,西方的许多美学家长期致力于形式美学的研究,总结出一套理性分析抽象形式的规律和方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