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方言中的词缀_芜崧
对副_名相连是否发生修饰关系的考察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社会科学版)收稿日期:19991006作者简介:芜崧(1959—),男,荆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对副、名相连是否发生修饰关系的考察芜 崧(荆州师范学院 中文系,湖北 荆州 434104) 摘 要:时下有些汉语教材或语法专著把副词修饰名词的范围有所扩大。
经考察,有些副、名相连,并没有发生修饰关系,副词实际上修饰的是某个省去了的动词,而这个动词有时又不省,它有隐现自由。
关键词:副词;名词;修饰;动词;隐现自由分类号:I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019(2000)04-0063-03 现在语法学界已经认可了一小部分副词可以修饰名词。
例如:毕业时,她已经变得非常城市了/十分淑女的城市女郎/模样长得也很广东/他还是挺汉子的[1]。
上述程度副词“非常、十分、很、挺”就是修饰名词“城市、淑女、广东、汉子”的。
这种为了追求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的临时性组合,与其说是一种语法现象,倒不如说是一种修辞现象。
这种用法能否普遍化,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对此应持慎重态度,不要扩大了副词修饰名词的范围。
我们应当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语言中的省略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王力先生说过:“我们认为被省略了的东西必须是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出现的,至少是出现和省略的机会差不多相等”[2](P.459)。
吕叔湘先生也说过:“必须可以添补才能叫做省略”[3](P.534)。
比如:甲、明天又是周末了。
乙、明天又周末了。
我们之所以认定乙句有省略,是因为它符合省略的条件:乙句可以添补判断动词“是”而成为甲句;“是”“出现和省略的机会差不多相等”。
当我们面对乙句的时候,能说是副词“又”在修饰名词“周末”吗?二是语义指向与修饰关系并不是一回事。
假如甲词的语义指向乙词,并不等于甲词是在修饰乙词。
比如:“教室里已经有八十人了。
”(甲)。
也可说成“教室里已经八十人了。
”(乙)。
副词“已经”的语义是指向“八十人”的,但它是修饰动词“有”的,当我们面对乙句的时候,能说是“已经”在修饰名词性成分“八十人”吗?时下有些汉语教材和语法专著在谈到少数副词修饰少数名词的时候,有扩大范围的倾向,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成语中的等量

第34卷 第1期 天中学刊 V ol. 34 No. 1 2019年2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Feb. 2019收稿日期:2018-08-22基金项目:2018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8D032)作者简介:芜崧(1959―),男,湖北江陵人,教授,硕士生导师。
·133·成语中的等量芜崧(长江大学 语言研究所,湖北 荆州 434023)摘 要:成语中真正意义上的等量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等量都是“准等量”,即表现为两种状况的相同、相符、相似或匹配。
成语中的等量可分为关于人(含人的等价物)和物的等量以及人和物的性质状态、地位相等的等量。
等量具有语法作用和修辞作用。
成语描写等量具有“等量是概念整合时压缩的结果”“主观性”“借等量表达其他大量”“二量相等表现为用一种具体量(原物)描写或形容一种抽象量(目标物)”等特点。
等量的表达手段主要有认知和语法手段。
关键词:成语;等量;准等量;隐喻;作用;特点;手段 中图分类号:H1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5261(2019)01–0133–06成语中严格的“等量”是指两个数量等值,如半斤八两、各打五十大板、家书万金、敝帚千金、版版六十四(宋时官铸铜钱,每版六十四文)等[1],但这种明确的等量,数量极少。
成语中还有一种模糊等量,如二一添作五、按劳取酬(报酬数与劳动贡献的大小相符)、著作等身等,这类等量数量也不多。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成语中的“准等量”,即成语中绝大多数的等量表现为两种状况的相同、相符、相似或匹配,如“腹背受敌”表示两种状态相同,“彼此一样”表示两者完全一样,“异口同声”表示不同的人说得话是一样的,“名实相符”表示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等。
成语中的等量有的直露,有的隐蔽,比如“法不阿贵”的词面义是法律面对高贵的人或有权势的人也不徇情,深层义是执法公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有的成语只描写一种等量,也有的成语描写两种等量,如:同工同酬、异曲同工、车水马龙、同文共轨、志趣相投、志同道合、同功一体。
文献计量视角下荆楚文化研究脉络的定量分析

82湖北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2024年3月第45卷第3期Mar. ,2024V ol. 45 No. 3收稿日期:2023-10-26;修订日期:2024-03-18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1Y201);湖北文理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承创新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开放基金 项目(XK22022);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重点支持领域项目(202211524007X )作者简介:项 莉(1979— ),女,湖北襄阳人,馆员。
一、荆楚文化研究文献总量与分布1949年以来,关于楚文化的研究首先在考古界开启,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长沙发掘160余座墓葬,其中战国楚墓73座,这为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契机,楚文化的研究也随着考古发掘而不断兴起。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楚文化研究的文献最早出现在《历史研究》1954年1期,该文是朱德熙撰写的《寿县出土楚器铭文研究》[1]。
在这之后,1957年1月,白冠西在《考古通讯》发表了《郢爰考释》[2];1957年12月,陈直在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了《楚简解要》[3];1958年5月,田心在《考古通讯》发表了《江苏宝应发现楚国“郢爰”金币》[4]。
这些学术文献应该是早期关于楚文化研究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在楚文化的后续研究中,随着信阳长台关、江陵张家山、拍马山楚墓的不断发掘,荆门郭店楚简等一大批战国楚竹书的陆续面世,楚文化研究一度成为学术界的热点。
借助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国内大型文献库,以“楚国”“楚文化”“楚史”“楚简”“楚居”“楚墓”等主题词,借助多种检索手段,筛选出1949—2022年间国内外学术界公开发表的荆楚文化研究的相关学术论文共13 607篇,其中期刊论文12 341篇、学位论文786篇、会议论文480篇。
期刊论文中,核心论文2 114篇,核心期刊占比17.1%。
扬雄_方言_中的荆楚方言词汇释_芜崧

第24卷第10期V o.l 24N o .10荆楚理工学院学报Jou rnal of Ji ng chu U niversity of T echno l ogy 2009年10月O ct .2009[收稿日期]2009-09-12[作者简介]芜 崧(1959-),男,湖北江陵人,长江大学文学院教授。
扬雄5方言6中的荆楚方言词汇释芜 崧(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摘 要] 该文为扬雄5方言6中的荆楚方言词语作注,注释包含江陵话读音、意义(含本义和引申义或比喻义)、用法(举例)以及所构成的词语、俗谚的意义和相关书证。
[关键词] 5方言6;荆楚方言;词语;注释[中图分类号] H17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657(2009)10-0047-05西汉的扬雄(公元前53-18年)是著名的辞赋家和语言学家,他花了27年时间,利用当时知识分子(孝廉)、兵士(卫卒)们来京城的机会,/常把三寸弱翰,以问其异语0,记录了大量的方言口语词汇,形成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方言比较词汇集5方言6,被称为/悬诸日月不刊之书0,约九千字,共十五卷。
该书中有大量荆楚方言词语,本文选出部分作注,注释包含被释词的(江陵话)读音、意义(含本义和引申义或比喻义)、用法(举例)以及所构成的词语、俗谚的意义和相关书证。
注释按名词、动词、形容词三部分排列。
[1-2]本人在注释前通读了刘海章[3]、王群生[4]和王宝刚[5]等三位方言学者的著作,并吸取了有益的成分。
一、名词1餈:稻饼,糍粑。
5方言6卷13:/饼或谓之餈。
05说文#食部6:/餈,稻饼也。
0段注:/以稻米蒸熟,饼之如面饼曰餈。
今江苏之餈饭也。
0王筠释例:/安徽俗谓糍粑即餈也。
0李实5蜀语6:/蒸糯米揉为饼曰餈巴。
0此义荆楚方言区(以下简称/我区0)仍用,只是以糯米为主适当掺合/粘米0(即不带糯性的粳米)。
做糍粑的动作谓之/杵糍粑0或/打糍粑0。
吴松(芜崧)同志1985年以来的科研统计

吴松(芜崧)同志1985年以来的科研统计一、获奖情况:2000及2001连续两年被荆州师范学院评为“科研十佳”;2002年被评为“九五科研积极分子”。
二、项目情况:2003年获得荆州师范学院科研项目,专题是《广告语言表达研究》。
三、1985年以来发表的文章:一、80年代:1、《也说词尾“性”》,1985、2《中国语文通讯》2、《双重否定句的种类与功能》,1987、3《荆州师专学报》二、90年代:1、《江陵话中的“破”字句》,1991、3《荆州师专学报》2、《语文教学中的联想与类比》(后收入戴剑平主编《语文教育学新论》,(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1992年),1991、1《湖北师院学报》3、《说“很”修饰短语》,1992、5《江汉大学学报》4、《“越V越想(会/好)V”句式》,1997、3《荆州师专学报》5、《“从来、历来”是副词吗?》(《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2000年第1期全文转载),1999、6《汉语学习》(核心期刊)6、《名词能直接作补语吗?——与刁宴斌先生商榷》,1999、6《学术交流》(核心期刊)7、《语境中同音词的妙用》,1999、6《湖北农学院学报》(社科版)8、《关于〈也说“是”字句〉一文的两个问题》,1999、6《荆州师专学报》三、21世纪:2000年:1、《“或”耶?“和”耶?》,2000、2《汉语学习》(核心期刊)2、《能说“过分做作”吗?》,2000、6《语文建设》(核心期刊)3、《是“坐坐”,还是“坐下”?》,2000、7《语文建设》(核心期刊)4、《有“自己们、前(后)者们”之说吗?》,2000、8《语文建设》(核心期刊)5、《复谓句研究——兼论对谓语范围的重新界定》,2000、4《学术交流》(核心期刊)6、《广告语言的艺术魅力》,2000、5《学术交流》(核心期刊)7、《对副、名相连是否发生修饰关系的考察》,2000、4《荆州师专学报》8、《“好A子句式》,2000、5《荆门职技学院学报》9、《毛泽东著作中的新造词》,2000、2《湘潭师院学报》10、《“X化”类词》,2000、4《九江师院学报》11、《从一道高考题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2000、2《宁德师专学报》12、《“绰绰约约”不是“影影绰绰”》,2000、10《咬文嚼字》2001年:1、《疑问句语病分析》,2001、5《语文建设》(核心期刊)2、《“粤穗”不能并列吗?》,2001、4《语文建设》(核心期刊)3、《一部“史”“论”结合的力作》,2001、2《福建师大学报》(核心期刊)4、《助词“着”的误用》,2001、1《汉语学习》(核心期刊)5、《能说“往事不堪”吗?》,2001、2《汉语学习》(核心期刊)6、《“处处”不能作补语》,2001、3《汉语学习》(核心期刊)7、《能说“正在……了”吗?》,2001、4《汉语学习》(核心期刊)8、《关联词位置不对》,2001、5《汉语学习》(核心期刊)9、《“意思”还是“意义”?》,2001、6《汉语学习》(核心期刊)10、《广告语言的“残缺美》,2001、6《修辞学习》(核心期刊)11、质疑《“是……的”句质疑,——与杨石泉商榷》,2001、5《学术交流》(核心)12、《成语使用错误举隅》,2001、3《语文学刊》13、《说说“二梯队”》2001、3《咬文嚼字》14、《广告语言的音乐美》,2001、5《阜阳师院学报》15、《谈谈连词的“再”》,2001、6《荆州师院学报》16、《谈谈语段(句群)的教学》,2001、1《宁德师专学报》17、《“曲解”手法的妙用》,2001、2《山东农大学报》(社科版)2002年:1、《是“第七届”还是“七届》,2002、2《汉语学习》(核心期刊)2、《也说“再说”》,2002、4《汉字文化》(核心期刊)3、《从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看汉语的走势》,2002、1《沙洋师专学报》4、《“望洋兴叹”不该遭遇尴尬》,2002、5《语文学刊》5、《也说“上”与“下”》,2002、4《语文学刊》6、《也谈词语的临时意义与固定意义》,2002、4《淮北煤师院学报》7、《现代汉语中“以”的用法》,2002、5《安庆师院学报》8、《也谈动词的方向性》,2002、5《阜阳师院学报》9、《广告语言的文化包装与解读偏见》,2002、4《山东农大学报》(社科版)10、《常见并列项搭配不当的语病》,2002、8《语文天地》11、《为“肌萎缩专家”一辩》,2002、12《咬文嚼字》2003年:1、《也谈“压轴”与“大轴”》,2003、1《辞书研究》(核心期刊)2、《小议谐音仿造词》,2003、3《汉语学习》(核心期刊)3、《“况且”的误用》,2003、2《语文建设》(核心期刊)4、《语素“大”的意义与用法》,2003、1《语文学刊》5、《〈包身工〉的语言特色》,2003、7《语文学刊》6、《从一句注释看合叙句式的正确表述及其他》,2003、11《语文学刊》7、《重新认识“双重否定”》,2003、2、《湖北民院学报》8、《古籍中的荆楚方言词语》,2003、1《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1、《说“打……牌”》,2004、9《语文建设》(核心期刊)2、《小议用“借素仿构法”造新词》,2004、2《汉语学习》(核心期刊)3、《为何不来个新版的“黄犬奔马”》,2004、5《辞书研究》(核心期刊)4、《成语的“变脸”》,2004、5《学语文》(核心期刊)5、《“提出质疑”成立是音节修饰的需要》,2004、3《咬文嚼字》6、《“作为”构成的上下义关系句》,2004、6《汉语知识》7、《问号的误用》,2004、5、13《学语文报》8、《这两处的“偏差”用偏差了》,2004、9、27《学语文报》9、《辨误三则:自己·反映与反应·一分子与一份子》,2004、11、29《学语文报》10、《自称示范又何妨》,2004、11《语文学习》11、《毛泽东著作中排比的作用》,2004、4《语文学刊》12、《“版”的新用法》,2004、6《语文学刊》13、《语法单位的“统摄”》,2004、5《阜阳师院学报》14、《也谈“止戈为武”的释义》,2004、5《长江大学学报》2005年:1、《“撑杆跳高”还是“撑竿跳高”》,2005、07《中学语文教学》(核心期刊)2、《从“往事不堪”说开去》,2005、02《写作》(核心期刊)3、《能说“很雨(很雾)”吗?》,2005、09《写作》(核心期刊)4、《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2005、11《写作》(核心期刊)5、《小议历史词死灰复燃》,2005、05《汉语学习》(核心期刊)6、《现代汉语中“于”的用法》,2005、11《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7、《一部与省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配套的好教材》,2005、06《天中学刊》8、《一部汉语规范学的力作(朱楚宏《汉语规范化》评介)》,2005、06《长江大学学报》9、《古籍中的荆楚方言单音节词》,2005、01《沙洋师专学报》10、《你“透支”了吗?》,2005、12《语文知识》11、《注意趋向动词与方位词的配合》,2005、6、13《学语文报》12、《“品位”与“品味”》,2005、9、15《学语文报》13、《琢磨与捉摸》,2005、11、15《语文报》2006年:1、《谈谈语言的不和谐问题》2006、11《写作》(核心期刊)2、《语言表达语序失当例谈》,2006、08《写作》(核心期刊)3、《“很有……”句式考察》,2006、04《长江大学学报》4、《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反驳的技巧》,2006、07《秘书》5、《重复语病举隅》,2006、05《阅读与写作》6、《“蝶”和“蝴蝶”当各为一个语素》,2006、05《学语文》(核心期刊)7、《“虫”族新词语》,2006、02《语文学刊》8、《谈谈“秀”的新用法》, 2006、10《语文学刊》9、《演讲要“善假于物”》,2006、12《交际与口才》10、《矛盾语病举隅》,2006、11《语文天地》11、《“硬道理”是个啥道理》,2006、03《汉语学习》(核心期刊)12、《“御驾”与“武乡侯”》,2006、3、20《学语文报》13、《能说“连续第x次”吗》,2006、9、25《学语文报》14、《“等”字短语的问题》,2006、12、18《学语文报》2007年:1、《“经典”的新用法》,2007、01《辞书研究》(语言学、汉语、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谈谈语言的和谐性问题》,2007、02《应用写作》(写作类核心期刊)3、《怎样使你的反驳更有力度》,2007、01《演讲与口才》(中文核心期刊)4、《投其所好,打开话匣子》,2007、03《演讲与口才》(中文核心期刊)5、《“票友”的新义》,2007、03《中学语文教学》(中文核心期刊)6、《借题发挥的妙处》,2007、04《秘书》。
流行词语“无所谓”的语义指向和语用功能

作者: 芜崧
作者机构: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出版物刊名: 江汉学术
页码: 90-9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流行语;“无所谓”;语义同指;语义偏指;语用功能
摘要:“无所谓”本是一个古语词,源于战国时代,意谓“没有所说的”。
此后大面积使用,凝固成了动词.意即“说(算)不上”或“不存在”。
后传承至今,成了一个流行词语,作形容词用是其强势用法,是“不在意、满不在乎”的意思,具有单指、多指、任指、虚指、同指和偏指等语义指向。
由其构成的句子有“单面”和“双面”两种用法,具有“评价”与选择、“淡化”与“自损”、“轻视”与凸显“话题焦点”等语用功能。
动词“无所谓”是“谈不上、算不上”的意思,具有“否定”、“谦虚”和凸显对比焦点等语用功能。
枝城方言词缀浅析

枝城方言词缀浅析作者:董建辉宋晓琪来源:《三峡论坛》2018年第03期摘要:枝城方言中的词缀很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构词能力较强,包括名词性词缀“子”、“头”、“佬”、“包”,形容词词缀“神”、“哒”等,还有少量的量词词缀、副词词缀等,这些词缀具有衍音、成词、转类及变义等功能。
关键词:枝城;方言;词缀中图分类号:H1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3-0027-05枝城地处湖北省西南部,位于宜昌市东南方,原属枝江县城,现为宜都市所辖镇。
枝城镇古称丹阳,地处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素有“楚蜀咽喉,鄂西门户”之称。
枝城方言属西南官话——成渝片,语法与汉语普通话基本一致。
但在构词上,词缀的大量使用是其主要特色。
我国对词缀的研究历时久远,汉儒在注疏中就已对词缀有了感性认识。
唐宋以降,尤其是清代至今,相关研究渐趋深入,研究内容也相当丰富,既有对古代汉语、普通话及方言词缀的研究,也有对汉语与外语词缀的比较研究。
但词缀研究在语法学中一直备受争议,即就词缀的范围言,各家的认定就很不一致。
赵艳平在其博士论文中考察了14本词汇学、语法学著作,发现各家在词缀的收录范围上宽窄不一,差异较大。
[1]本文拟就枝城方言中得到普遍认可的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词缀做初步探讨。
一、名词性词缀(一)“子”缀1.名词词根+“子”。
“子”缀附加在名词词根后,组合成的新词数量最多。
根据词根是不是成词语素,又可分为两组。
(1)词根为不成词语素,去掉“子”后词就不成其为词,如:膀子(胳膊)胯子(腿)蜂子(蜜蜂)肠子(单音节不成词语素)老鸹子(乌鸦)克蟆子(癞蛤蟆)礓榻子(台阶)奶巴子(婴儿)(双音节不成词语素)(2)词根为成词语素,根据加“子”后词义是否改变,可再细分为两类。
其一,意义发生了改变,转指另一类事物,如:妈子(乳汁,乳房)环子(耳环)梗子(手镯)腰子(肾)疙瘩子(面疙瘩)其二,“子”在成词语素后,带不带“子”缀,词义都不改变,如:媳妇子新娘子老头子姑娘子(指人)皮子手腕子脸皮子鼻尖子(肢体器官)盆子刀子煤罐子窗户子(器物)虾子兔子鸡子刺猬子(动物)秧子瓤子苗子茶叶子(植物)2.动词词根+“子”,表示与动词相关的某些事物,如:滚子(轮子)罩子(雾)挑子(勺子)箍子(橡皮筋)算命子夹子贩子印子3.形容词词根+“子”,组成表人名词,如:痞子聋子尖子(表现突出的人)油子(油滑的人)4.量词词根+“子”,复合组成的新名词,在词义上与量词词根具有某些抽象的联系,如:片子(尿布)对子(对联)分子角子(角状或小颗粒或指钱)5.“子”缀的延伸用法。
荆楚方言的助词系统

如: 这个字我 写 得 倒/这 个 题 目 我 做 得 倒/这 多 钱 我 /我们在街上撞倒 ( 搞不倒 ( 弄不到 ) 相遇 ) 哒 。“ 写得 “ 倒” 意思 是 能 写 或 会 写 ; 做 得 倒” 意思是能做或会 做 。 余例类推 。 “ ” 啰[ 3. l o ] , 用于句尾 表 示 否 定 一 个 事 实 。 一 般 用 于 对 话
” , 、 “ 下一件事 ) 常与 “ 斗” 等” 等 词 配 合 使 用, 在句中 表示祈 使 语 气 。 如 : 等 我 有 了 钱 哆/等 客 人 走 轻读 , 哒哆/先关斗哆/把饭蒸斗哆 。“ 等我有了钱哆 ” 表示 “ 等客人 走 哒 哆” 表示客人 等有了钱后再干别 的 事 ; 在场不便做某件事 , 须等客人走后再做 。
第3 6卷 第2期 2 0 1 3年0 2月
长江大学学报 ( 社科版 ) ( ) J o u r n a l o f Y a n t z e U n i v e r s i t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g y
V o l . 3 6N o . 2 F e b . 2 0 1 3
[ 1]
起” 有凝固成词 的 趋 势 。 如 : 扯起( 放 开) 喉 咙 喊/扯 扬起 ) 一巴掌 , 把伢子的嘴巴打出血来哒 。 起( , 组成动补短语 “ 单 音 动 词) 起” 表示起始体 V( “ , 开始 V” 在“ 之前常常有一个时 的语法意义 : V 起” “ 间点 , 起” 的动词义 ( 起 始、 开 始) 逐 渐 虚 化, 有成为 类词缀的趋势 。 如 : 小伢儿一鬼早晨就嘈起 。 用于让步假设句中单音节形容词之后 , 作补语 , 表示程度 。 如 : 学 费 再 贵 起 些, 也 要 读/任 务 再 难 起 些, 也要按时 完 成/路 程 再 远 起 些 , 也 要 赶 到。 其 中 , 。余 贵起些 ” 意思 是 “ 贵得很” 或“ 贵得不得了” 的“ 例类推 。 附着在动词后补充音节 , 无实在意义 。 如 : 衣服 到底哪么搞起的( 到底是 被强盗偷起走哒/这 件 事 , ? 怎么一回事 ) ( “ 三) 在” “ 在” 用于存在句 的 句 尾 , 紧随助词“ 起” 或“ 斗” , 之后 , 相当于 “ 着” 表 示 持 续 体 的 语 法 意 义: 某种状 “ , 馒头蒸起 ( 斗) 在” 意思是馒头 态一直持续着 。 如 : “ , 一直处于蒸着的状态 ; 猪子关起 ( 斗) 在” 意思是猪 一直处于被关着的状态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第3期V o l .25N o .3荆楚理工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J i n g c h u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2010年3月M a r .2010
[收稿日期]2009-12-30
[作者简介]芜 菘(1959-),男,湖北江陵人,长江大学文学院教授。
荆楚方言中的词缀
芜 崧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
[摘 要] 荆楚方言中的词缀和类词缀相当丰富,也很有特色。
文章考察了名词和形容词的词缀和类
词缀。
[关键词] 荆楚方言;词缀;类词缀
[中图分类号] H 1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657(2010)03-0053-04
说“得”是词缀,是因为它的意义很虚,只能
跟它前面的动词性词根组合后才能表义,有能愿
动词或程度副词的意义。
如:“喝得”是很会喝
酒、酒量大的意思;“做得”是很会做事的意思。
说它是标记形容词的后缀,是因为“X得”能接受
程度副词“真”和“蛮”的修饰,如:真(蛮)吃得、
真(蛮)玩得、真(蛮)熬(夜)得、真(蛮)写得、真
(蛮)阴得(“坤”得)(嘴巴紧,能隐瞒事)。
有的
“X得”有两个意思。
如:“这件事说得”中的“说
得”是动词,能够说,说了没关系的意思;“她蛮说
得,一说几个小时不熄火”中的“说得”,是形容
词,很会说、说得多的意思。
同理,“吃得”也有动
词和形容词两个意思,试比较:“野蘑菇吃得”与
“老大爷蛮吃得”。
6、叠音后缀:
我区有些形容词性的语素常常带叠音后缀,
例如:
稳“掇掇”:指东西放得稳,不摆动。
比喻胜
券在手,十拿九稳,如:这次他拿冠军是稳“夺夺”
的。
又如:
圆纠纠:(小的物体)很圆的样子。
软趴趴:软绵绵的状态,如:面团软趴趴的。
白卡卡:脸是病态的白色。
矮锉锉[t u o34]:言极其矮小,如:那个人矮锉
锉的,她看不上。
[参考文献]
[1]刘海章.荆楚方言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
版社,1992,63.
[2]王群生.湖北荆沙方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4,239.
[3]王群生.湖北方言的颤音[J].语言研究,1987,(2):
116-122.
[4]刘海章.荆楚方言研究·荆门方言中的颤音[M].武
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11.
【责任编辑:黄康斌】
A f f i x e s i nJ i n g c h uD i a l e c t
W US o n g
(S c h o o l o f L i t e r a t u r e,Y a n g t z e U n i v e r s i t y,J i n g z h o u,H u b e i,434024,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Ar i c h r e s e r v e o f a f f i x e s a n d s e m i-a f f i x e s p r o v i d e s t h e p a p e r w i t h p l e n t y m a t e r i a l s t o r e s e a r c h. K e yw o r d s:J i n g c h u d i a l e c t;A f f i x e s;S e m i-a f f i x e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