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类学
中国古人类学发展一览表

中国古人类学发展一览表中国古人类学发展表:一、旧石器时代(Paleolithic;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因为间距时间很长,所以旧石器时代又可以根据人类进化的体质分为旧石器时代早期(直立人)、旧石器时代中期(早期智人)和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智人)三个阶段。
在同一个遗址,有可能会出现不同阶段的文明。
如北京周口店既有直立人也有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这是因为在这个地方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延续的。
1、中国境内旧石器时代早期(直立人)的遗址目前发现的有:北京周口店第1地点、北京周口店第13地点(北京直立人)、河北原阳小长粱、河北原阳后石山东谷坨、山西人同青磁窑、山西平陆庙后、罗家岭、枣树埋、山西芮城西侯度(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文化)、山西芮城匼河、山西河曲河会村、山西垣曲、山西垣曲南海峪、山两保德李贤凌、山西万荣西马鞍梁、山西榆树社墩圪塔(上西山、下西山)、辽宁本溪庙后山、辽宁营口金牛山下层、陕西大荔甜水沟、陕西潼关张家湾、卧龙铺、陕西蓝田陈家窝、公上岭、陕西蓝田锡水洞、山东沂源骑子鞍山、安徽和县龙潭洞、安徽巢县银山村、河南三门峡水沟、会兴沟、河南南召小空山、河南南召杏花山、河南陕县张家湾、河南淅川、河南灵宝谢家坡、湖北大冶石龙头、湖北房县兔子洼、莲花湾、湖北部西白龙洞、湖北员口县龙骨洞、贵州黔西观音洞、云南元谋上那蚌(元谋人)。
2、中国境内旧石器时代中期(早期智人)的遗址目前发现的有:北京周口店第15地点、北京周口店第22地点、北京周口店新洞、山西太原古交工矿区、山西永济尧王台、山西曲沃里村西沟、山西交城范家庄、山西侯马南梁、山西朔县后圪塔峯、山西阳高许家窑、山西寿阳、平定、山西静乐风程山、山西霍县哧峪、山西襄汾丁村、辽宁海城仙人洞、辽宁喀左鸽子洞、陕西长武窑头沟、鸭儿沟、陕西汉中架山、陕西汉中梁山龙岗、陕西蓝田涝池河、甘肃镇原寺沟口、甘肃镇原姜家湾、河南灵宝孟村、湖北长阳果酒岩、湖北长阳龙洞、广东曲江马坝狮子山、贵州桐梓岩灰洞、甘肃镇源寺沟和姜家湾等等。
浅析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几个根本问题

和 观念 的影 响 , 在潜 意识 中受 到 了很 多 的 限制 , 这 就 需要 我 国 1 人类学的教育实践 的方式 第 一 ,从 直 接 的 实 验 来 获得 最真 实 的 资料 。在 这 方 面 有 的 人 类 学家 在 进 行 研 究 和 学 习 的过 程 中除 了要 学 习 西方 先进
合 理 的研 究和 教 育 。 第 三 ,在 民族 的 发 展 史 的书 写上 通 过 文 化 的 理 解 来进 行
3结 语
学 术 研 究 并 不 是 意 味 着 闭 门造 车 , 研 究 者 们 需 要 走 出去
更加 合 理 的书 写 。人 类 学 家在 进行 文 化 的研 究 的过 程 中要 更 通 过 不 断 的交 流 来 不 断 地 丰 富 自身 的学 术 能力 , 不 断 地 完 善 加注 意在 时 间上 排 列 的 序 列 。社会 作 为 一 个 整 体 是 与 文 化 紧 自 己 的研 究 成 果 。 这 就 需 要 建 立 起 具 有 全 国覆 盖 的关 于 教 育
浅 析 中国教 育 人类学 的几个 根本 问题
赵国安
( 西北 民族 大学 民族 学与社会 学院
摘 要
甘 肃 ・兰州 7 3 0 0 3 0 )
教育人类学的概念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左右进入到 我国, 这是我国在进行教 育学传播 的过程 中十分重要的
概念。从学科 来看 , 教育人类学是 一门十分具有开放性 的学科 , 是 一门十分重要的人文学科 。 本文 主要通过我 国目前
中国人类学经典书目

中国人类学经典书目1. 《中华民族古代社会的人类学研究》《中华民族古代社会的人类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的一本经典著作。
该书通过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深入研究,探讨了中华民族古代社会的人类学特点和演变规律。
2. 《中国人类学史》《中国人类学史》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阶段和学派的演变。
3. 《中国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中国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该书从理论和方法的角度出发,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人类学的研究方向、方法论和基本理论框架。
4. 《中国人类学的现代化问题研究》《中国人类学的现代化问题研究》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该书关注中国人类学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讨了如何推进中国人类学的现代化建设。
5. 《中国社会人类学》《中国社会人类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该书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交叉视角,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结构、变迁和文化特征,对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 《中国人类学研究方法与实践》《中国人类学研究方法与实践》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的一本经典著作。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访谈、观察等,为人类学研究者提供了实用的指导和参考。
7. 《中国古代人类学研究》《中国古代人类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该书通过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考古、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古代人类学的价值和意义。
8. 《中国民俗学与人类学研究》《中国民俗学与人类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的一本经典著作。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民俗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为研究中国民俗和文化的学者提供了重要参考。
9. 《中国农村人类学研究》《中国农村人类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人类学与现代生活

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石建华学号:2008241068中国人类学自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西方引介进来,至今已经走过100年的历程了。
20世纪5年代之后我国出现的人类学研究机构中不少是从已有的社会学或者民族学研究机构中析分出来,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92年原北京大学社会学所改名为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尽快改变人类学学科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在费孝通等老一辈人类学学者的推动下,从90年代后期开始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先后独自或者与国内的厦门大学等其他几所高校的人类学研究机构联合,连续举办了五届人类学高级研讨班,有力地推进了人类学的发展。
虽然90年代之后,随着80年代留学西方国家的新一代社会学年轻学者的陆续学成归国,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开始重视使用统计学的方法(特别是SPSS、统计软件包)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但是与此同时,“运用西方人类学方法和其他定性研究方法进行的研究也不断增加”。
特别是一些本土培养的年轻的社会学和人类学学者,他们似乎更能熟练地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社会。
有的学者认为,人类学的学科理念和研究范式有助于研究者加深对被研究对象的理解和认识,部分学者不满足于单纯的理论学术研究,他们试图利用“人类学的知识、概念和策略来解决人类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性的问题”,借以提高人类社会的福祉,这样就出现了应用人类学。
而此时,人们也发现人类学在处理某些社会问题上有其独到的策略和方法,人类学家因之享有“解决麻烦的能手”的声誉。
况且现在的人类学家也普遍意识到,人类学虽然一直标榜自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可是以往的人类学所关注的只是小型的非西方社区,因此有必要重构人类学的研究视野,把整个人类社会都纳入研究的范畴。
与此同时,其他学科包括社会学、经济学都发现人类学学科研究所具有的独特视角有助于人们认识这些学科自身所意识不到的问题。
人类学因之而开辟了另一片新天地。
遗憾的是,在中国目前的人类学界,真正从事“应用人类学”研究的学者还很少。
中国古代文化的人类学解读

中国古代文化的人类学解读中国古代文化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在人类学的角度下,其背后蕴含的人类思维、行为模式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析中国古代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贡献。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人类学意义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留下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作为人类学研究的对象,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
首先,中国古代文化所蕴含的人类思维和行为模式,对于我们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进程的演化有所帮助。
其次,中国古代文化中体现的价值观,是人类社会价值规范的一个缩影,对于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创新有着深刻启示作用。
二、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社会观念中国古代文化中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及其人类学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与分析:1. 家庭观念中国古代文化中,家庭观念被奉为至高无上的道德观念。
一个人对于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无论在任何时候都是至关重要的。
这种家庭观念不仅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与作风中,还体现在社会制度、家族文化等方面。
这种家庭观念,对于家庭生活的和谐与稳定,以及社会责任与义务的实践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 社会等级观念中国古代文化中,社会等级观念是普遍存在的。
根据社会等级的高低,人们所受到的待遇、权利、责任等具有明确的差别。
这种社会等级观念,对于社会组织和管理,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这种社会等级观念,也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人类思维和行为模式的特点。
3. 尊老爱幼观念中国古代文化中,尊老爱幼的观念被广泛地奉为社会基本行为准则。
这种观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在古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
这一观念对于人类社会中家庭、教育、劳动力配置和养老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价值观古代中国文化中体现的价值观,涵盖了道德、文化、信仰等多个方面,将其与人类学相结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与分析。
1. 敬天爱人在古代中国文化中,敬天爱人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念。
中国人类学的发展

4、1927年七八月间,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
这是国内最早的人类学研究机构。 1928年3月,国立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成立,内 分4组,第一组是民族学组,组长由蔡元培亲自兼任, 成员有凌纯声、颜复礼、商承祖、林惠祥等人。 另一个重要研究机构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2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往北平后,分为历史学、 语言学和考古学3组。人类学研究最初放在考古学 组, 1934年,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学改归历史语言 研究所第四组,即人类学组。
1933年,凌纯声、芮逸夫、勇衡对湘西苗族进行调查, 写成《湘西苗族调查报告》,这“是20世纪前半期中 国民族学的代表性成果之一,是国内学术界对湘西苗 族的第一部专著”,是“我国民族学发展史上的一座 里程碑”。
1934年10月,凌纯声、陶云逵还对云南傣族、彝族、佤族等进行 了调查。1935年,方国瑜调查滇西傣族、拉祜、佤族等,出版 了《滇西边区考察记》(国立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室1943 年印行)。
二、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一)、 创立和发展初期(20世纪初~1937年);
(二)、 长足发展阶段(1938~1949年);
(三)、 曲折发展阶段(1950~1979年);
(四)、 重建和兴盛阶段(1980年至今)。
在中国人类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
在创立和发展的初期,人类学和民族学 没有严格的区分。 20世纪初至1937年,是中国人类学的创 立阶段。这个阶段人类学在中国的传 播和初步发展,表现在西方人类学学说 的介绍、田野调查的开展、相关教学 机构和研究机构的设立、中国民族学 会的成立4个方面。
中国是从20世纪才引进的人类学。最初是梁启超、严 复等人翻译了一些西方的人类学着作。1907年,蔡元 培在德国攻读哲学和人类学,回国后曾在北京大学开 设人类学讲座,一般认为他是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的 奠基者。
简述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路向

特定的政治背景下由一群孜孜不倦且饱含爱国情怀的人 人类学等诸多领域开辟新的研究。
类学者在学习国外理论的同时不断探析中国社会需求、
而 21 世纪的今天,处在全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
适时调整创新才日臻成熟的。李亦园先生曾指出:“一 不同宗教信仰和民风习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
个学科研究的‘本土化’或‘本国化’,不但应该包括 的人们如何才能和平共处、和谐发展?面对全球化浪潮
关于苏联的民族理论和民族学的文章与著作。中国人类 学在 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遭遇劫难,受我国当时 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类学学科建设受到巨大冲击。经过 十年浩劫、粉碎“四人帮”以后,于 70 年代后期,我 国社会科学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在“六五”规划中, 社会学、民族学得到恢复并发展,人类学也处于宣传提 倡的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初至 21 世纪初,人类学得以 重建和兴盛。随着人类学学会的成立,研究机构不断增 多,专业队伍也不断扩大,人类学的研究呈现出繁花似 锦的局面[1](P45-46)。
究对象的人类学,在全球文化变迁的潮流中扮演着越来 越重要的角色。近年:人类学;学科史;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40(2019)05-0295-02
中国人类学作为一门外来学科,发展深受西方人类 学学术成果的影响。纵观人类学的历史,从进化论学派 的代表泰勒、摩尔根到功能主义的代表马林诺斯夫基、 拉德 - 克里夫布朗,从注重历史建构的历时性研究到注 重整体性的共时性研究,从 19 世纪末期的传教士到 20 世纪的本土人类学,西方种种不同的人类学理论反映出 特定文化土壤、文化背景下的人类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以及紧随时代学术大背景的研究转向。西方人类学史的 书写是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前提和导向,无论是理论观点 还是研究视角,都可为中国人类学学科的独立和发展提 供服务。
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区别是什么

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区别是什么在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民族学偏向于研究少数名族,人类学则是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那一块。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区别,欢迎大家阅读。
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区别人类学:一门研究人,探索人类体质与文化奥秘的科学。
人类学通常分为两大分支:体质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包括古人类学、人种学、人体测量学、分子人类学、灵长目行为学等;文化人类学包括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民族志、民族学(狭义的文化人类学)、文化学、社会人类学、经济人类学、政治人类学、心理人类学、都市人类学、医药人类学及利用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处理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造福人类的应用人类学。
人类学的显著特点是:1、研究范围较广泛,它直接、明确地涉及到世界各地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人们,而不仅仅局限于周围有限区域或某个历史时期内的人们。
2、整体的对人类进行研究。
3、强调实证,注重田野工作,参与观察,泛文化比较,主张从实践中总结归纳出一般性规律,这些方法已逐渐的为其他学科所认同,接受和运用。
人类学可以使人们变得更宽容,它能告诉人们,其他民族的一些在某个民族看来不太合适,甚至可能感到不快的习惯和行为却是前者为了适应某些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形成的。
人类学的价值还在于它能使人们了解人类过去所取得的成就,从而能使人们充满信心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民族学:一门以民族与民族文化为研究对象的文化人类学的分支学科。
主要研究民族共同体及其文化的产生、发展、分化、融合的规律;研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成分、起源、分布和关系,以及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社会状况、民俗、社会问题等,以探索民族及民族文化特征的来源、功能、变迁过程和规律。
主要研究方法为田野调查,并注重广泛利用各种文献资料及其他有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作比较研究。
与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关系密切。
其分支有:1、比较民族学,或称理论民族学,主要探索各民族及文化的共同发展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学研究一、人类学(Anthyopological)的研究对象与目的研究对象:1、人(man)——生物人organism、文化人cultrate[kəltʃə'rɑ:ti]、社会人2、文化——人所创造的文化(Culture)包括物质文化(包括受人活动影响的生态环境)、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3、广义具象——包括体质人类学(人体学)、考古学(史前学)、语言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狭义具象——包括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4、各国的本土特征不同:(英美)(欧洲)狭义具象:北美:文化人类学英国:社会人类学欧洲:民族学因此,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民族学只是各国的称呼不同,其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一样的。
即: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民族学体质人类学==人体学史前学==史前考古学中国——先后受到欧洲和北美的影响,学科名称和术语使用一直没能统一。
各种划分出入较大。
1)学科分类上:一度将人类学划归生物学。
1992年,人类学被划为民族学下,成为其七个二级学科之一。
后经修订,人类学又被划归社会学之下,成为社会学的二级学科。
其中一些独立学科被打散在不同一级学科之下。
不同称呼但内容相同的学科被划分在不同学科之下。
如:民族学仍然为一级学科文化人类学放在民族学的括住内。
2)误解也比较多。
如:民族学被等同为“民族研究”、少数民族研究。
汉人社会研究则被拉入社会学之中。
3)公众形象与认知度非常低。
中国长期把人类学等同于“古人类学”。
古人类学主要研究从猿到人的进化。
这个印象与我们中国50年来知识谱系的规定有关。
人类学还给外界一种接近于“ 考古学”的形象。
似乎只是对古物或原始的东西感兴趣,有一种好古主义的心态。
这恐怕来自以前中国人类学的“南派”(蔡元培),他们上个世纪30-40年代,以中研院为中心,做古语言、古文化、古民族研究。
考古学家张光直在哈佛大学担任过人类学系主任,因而考古成了中国人类学的一种公众形象。
人类学的第三种形象可能是“少数民族的原始社会形态研究”,这也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和学科依据。
人类学的这三种形象,不能说是公众对于人类学的歪曲。
可对行内人来说,我们所做的,与人们印象中的,还是有所不同。
对人类学的认知也比较低,不仅不被公众认知,也不为大学、学者认知。
4)学科内部缺乏共同学术语言和价值观,至今尚未形成一套大家公认的基本阅读书目,缺少共同关注的概念体系。
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历史原因。
学科命名实际上也是一种秩序构建。
人类学被介绍进中国就形成了当时中国的学科秩序。
以民族学(欧洲大陆)、文化人类学(美国)或社会人类学(英国)的名称进入中国的人类学,形成了不同学术特点的南派与北派。
新中国建立前.我国人类学界流传着“北吴南杨”的口碑。
意思是说,“北派”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吴文藻先生为首,包括其弟子林耀华、费孝通等学者,主要受英国功能学派人类学理论主张的影响.致力于近代民族社区现状和社会结构的分析研究;而“南派”则由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人类学部杨成志先生挂帅,包括民国时候的中研院民族学所以及南方的一些大学,如中山、厦门等。
其理论较杂,受早期进化论、美国历史学派以及中国传统的历史考据法的影响。
可称之为中国历史学派更多注重考古、史前的研究。
这关联到人类学的两个传统: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
这两个传统传到中国,就是南派和北派之分,南派以蔡元培为代表,他1926年的《说民族学》一文,观点是从德国传来的。
做少数民族研究,北派以吴文藻的社会学为代表,变成乡村社会学。
费孝通被他引到人类学,是因为社会学要中国化,导致的结果就是人类学化,照费孝通的说法,人类学研究的是乡土性。
到解放后就变了。
新中国要建立新的知识体系,社会学、人类学作为殖民文化侵略的组成部分被切掉。
民族学保存下来,是因为苏联有,中国模仿了。
连费先生也转到民族学院来了。
赶上民族识别、民族大调查等,还算比较幸运,做了不少调查研究。
到了60年代,中国和苏联闹翻,民族学也成了修正主义不能叫了。
一些人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下,没有民族学,只有民族问题研究。
这个过程到80年代后才慢慢恢复。
在这期间,这些从燕京大学到民族学院的老先生,民族学也不敢做了,做什么呢?做原始社会研究。
那样才安全,离现实越远越安全。
改革开放后,学科重建过程中,今天所称的民族学更像是民族研究。
民族研究在西方的学科分类里面,除了人类学以外还有个ethicstudy,研究印地安人、美国的华裔、拉丁裔这些人。
而民族学的叫法很长一段时间主要出现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系统,今天有很多人更愿意把民族学叫成人类学。
这也与利益相关。
研究目的:人类生存的原生态是无法进行技术复制的,人类的行为和支配行为的惯习、决定惯习的文化也同样无法复制。
赫兹菲尔德指出:“人类学的任务就是透过那些自称为永恒真理的华丽词藻去揭示隐藏其后的种种我们所熟知的实践行为。
”科学或自然科学无法解释人类的行为,人类学欲揭示人类的实践行为规律,或解释、理解人类的实践行为,他研究人性(生物性、社会性、文化性)、人创造的文化和社会。
这些深层次的东西透过风俗习惯、乡土制度等方式隐约地表现出来。
长期从事田野研究的人类学家往往会淡化所谓文明的优越感。
草根社会的智慧并不能被喧嚣的都市文化所抵消。
人类学家用实地调查的方式去检验所谓人类常识的真伪,从而使种种伪饰得以剥落,他们更多的是在做一种保卫边缘的工作。
在边缘不断遭到侵蚀和同化的危机中,人类学家对边缘的叩问显得孤立无缘。
常识之所以成为常识,是因为它有其精神源头,并在符号和仪式行为中不断地被表二、学习人类学的实践意义研究不能反映巨大变化前沿成果基本依靠引进2008-02-18 陈熙涵文汇报 <人类学研究后继乏人>当代人类学研究趋势是什么?人类学究竟对现实社会有何影响?日前,在上海译文出版社为“复旦-哈佛当代人类学丛书”举办的研讨会上,哈佛人类学博士、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潘天舒指出,国内学界对人类学研究还不能反映40年来人类学的巨大变化,人类学科前沿科学成果基本要靠从国外引进。
转向重点社会问题此次出版的“复旦-哈佛当代人类学丛书”第一辑三本著作涵盖了哈佛大学顶尖人类学家的最新力作。
医学人类学鼻祖、哈佛大学人类学教授阿瑟·克莱曼的《道德的重量》,以人文主义的关怀揭示了人类生活中的危机和无常;女人类学家鲁比·沃森的《兄弟并不平等》,以香港新界的一个村庄为案例,用阶级分析研究中国家族传统。
与会学者认为,丛书第一辑反映出人类学研究正倾向于深入到当代普通人生活和社会中,解决人类发展进程中的难题,人类学正在转向重点社会问题的研究,同时医学人类学在这一领域正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
发挥难以替代作用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该丛书的主编张乐天教授认为,人类学正逐渐深入到当代生活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但是,国内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和方法的人类学著作的引进相对比较缓慢,人类学对于当代中国尚是一个陌生的字眼,不仅大众不了解,就连学院中的知识分子对人类学,尤其是当代人类学也不甚了了。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系陈映芳教授指出,人类学研究在我国自吴文藻先生、费孝通先生之后,似乎就后继乏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学被并入社会学范畴,地位很低,与此相反,欧洲等地却对人类学研究表示出极大兴趣。
“见微知著”成为趋势那么,人类学是否真的遥不可及?人类学究竟如何对现实社会产生影响?该套丛书的编辑之一张吉人举了两个例子:二战末期,美国攻打日本本土的时候,面临大批日本军人宁死不降,美国人深感困惑,于是请著名人类学家对日本社会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直接改变了艾森豪威尔欲废除天皇制的决定,并最终写就了赫赫有名的人类学代表著作《菊与刀》。
而在不久前,复旦人类学系接受了知名电脑企业IBM邀请,对中国广大的农村社会、农民的消费习惯进行了研究,运用人类学的方法,帮助其产品和销售实现本土化。
可以说,“见微知著”,正在成为当代人类学研究发展变化的特征之一,阿瑟·克莱曼在为该丛书作的序言中写道:“目前,国际人类学界最值得注意的变化之一,就是其关注对象正转向当代的主要社会和地区,如中国、日本、美国、欧洲各国等。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正面临深刻变革,与来自各个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交往越来越频繁。
如何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文化背景,人类学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
达和操作。
人类学究竟是什么 2007年06月19日12时1分星辰在线目前在各种媒体和平台上,人类学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但对其内涵却并没有清晰的认识,甚至连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也尚未达成共识。
人类学究竟是什么?它在中国公众的印象中为什么与历史考古学、社会学、民族学混淆不清?一门学科的公众形象对于学术研究有什么影响?专业研究者对此有什么样的应对?不久前,北京大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王铭铭和本报联合召集了一次以“人类学的公众形象”为主题的座谈。
金光亿(韩国首尔大学),王建民(中央民族大学),翁乃群(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潘蛟(中央民族大学),朱晓阳(北京大学),赵旭东(中国农业大学),梁永佳(中国政法大学)等多名学者参与了这次讨论,并对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解答。
1 国内多数带有人类学这个职业称号的学者,与人类学的“主流”研究只不过有间接关系。
■王铭铭(北京大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今日中国的人类学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三个急需探讨。
首先是学科的公众形象问题。
其次,学科内部缺乏共同学术语言和价值观,至今尚未形成一套大家公认的基本阅读书目。
甚至有人以为,人类学者不需要读书,去做田野就可以了。
再次,这门学科在中国缺少共同关注的概念体系。
在个别圈子内部,似乎有一套相互趋近的词汇,圈子之间,差异极大,五花八门,有的从中国方志提炼中国人类学概念,有的从意识形态、从古史提炼概念。
学术的多样性固然是优点,但一门学科如何既有共同的语言,又是多元的?处理不好这个问题,学科就毫无规则可循。
中国长期把人类学等同于“古人类学”。
古人类学主要研究从猿到人的进化。
这个印象与我们中国50年来知识谱系的规定有关。
人类学还给外界一种接近于“ 考古学”的形象。
似乎只是对古物或原始的东西感兴趣,有一种好古主义的心态。
这恐怕来自以前中国人类学的“南派”,他们上个世纪30-40年代,以中研院为中心,做古语言、古文化、古民族研究。
考古学家张光直在哈佛大学担任过人类学系主任,因而考古成了中国人类学的一种公众形象。
人类学的第三种形象可能是“少数民族的原始社会形态研究”,这也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和学科依据。
人类学的这三种形象,不能说是公众对于人类学的歪曲。
可对行内人来说,我们所做的,与人们印象中的,还是有所不同。
我们所做的人类学,有这么一些特点。
首先,人类学是研究人的社会和文化的一种学问,但不是研究这些的惟一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