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学史导论
第1讲中国社会思想史导论

2014年
中国社会思想史
14
4、课程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由三部分构成:课堂表现(15%)、课后作 业(15%)和期末闭卷考试(70%)。
课堂表现包括出勤和参与两项。
2014年
中国社会思想史
15
推荐阅读书目:经典著作部分
钱穆(2001)《国史新论》,三联书店出版社 吕思勉(2005)《吕著中国通史》,华东师范
不要贪多:带着问题;甚至要逐字逐句地读;对每句话 尝试着打个问号,“为什么”?——“少就是多;慢就 是快”原则
不要怕不知道答案:问题的背后还有问题;不是你读一 点东西就能解决的;不要怕有困惑,有暂时无法想清的 问题是好事。
2014年
中国社会思想史
李泽厚(2008)《中国思想史论》(古代、近 代、现代三部分)三联出版社
葛兆光(2003)《中国思想史》(三卷)复旦 大学出版社;《宅兹中国》(2011)
朱维铮(2007)《走出中世纪》,复旦大学出 版社;
2014年
中国社会思想史
18
课程要求:请认真阅读
阅读的几个原则: 不要畏难:越难的东西越是要啃下来;得到的训练越大
大学出版社 冯友兰(1996)《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
出版社 粱漱溟(2005)《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
民);《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 费孝通(2007)《乡土中国》《中国士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年
中国社会思想史
16
推荐书目:海外中国研究部分
马克斯·韦伯(2003)《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 民出版社
辜鸿铭的“辫子”。
2014年
中国社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想史
8
2014年
第1讲中国社会思想史导论

二是认为属于社会学学科的;(主流思想) 三是认为属于思想史的学科。
2014年
中国社会思想史
29
三、社会思想和社会学的关系
一是现代性——社会学的研究主题。
二是现代与传统 三是社会学视野中的传统
2014年
中国社会思想史
30
第二节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概况
从日常现象中追问——
2014年 中国社会思想史 13
能够努力地与西方历史做一点比较
——学习提示之三
人认识自我是通过他人;“镜中我”; 一个民族认识自己亦然; 这其实是我们不自觉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但是,现在努力将其清晰自觉起来。
所以,比较的方法是非常关键的; 当然,这是灰常灰常难的事情:)
2014年
中国社会思想史
20
何谓“社会思想史”
定义: 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 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 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关键词: “思想”——观点、构想或理论; “史”——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 “社会”——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在社会生产和生 活实践中所形成
辜鸿铭的“辫子”。
2014年 中国社会思想史 8
2014年
中国社会思想史
9
3、课程学习方法的提示:
首先提示一点学习的心理准备: 要做好迎接复杂性思维的挑战;要有批判性思 考意识。
这不仅涉及到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时段特别长; 我们学习的时段特别短; 同时还有一个语言的问题;背后是用今天“现 代人”的思维去理解过去的问题。
社会史研究导论-

社会史研究导论社会史研究导论绪论(一)1【单选题】基督教在唐朝时传入中国的名称是(A)。
A、大秦景教B、尊经C、西仪东正教D、奥思定教2【单选题】当使用近代社会史这个概念时,往往还牵扯到了(D)的相关内容。
A、民族B、文化C、经济D、政治3【单选题】中国的宗法制度定型于(B)。
A、商朝B、西周C、东周D、秦朝4【判断题】现阶段中国近代史主要是指1840年到1949年这个阶段。
(√)5【判断题】基督教传教士大规模在两广地区登陆主要是从明朝初年开始的。
(×)社会史研究导论绪论(二)1【单选题】对于历史学来讲,求真、求善和求美的关系是(D)。
A、求真和求善是求美的基础B、求美和求善是求真的基础C、求美是求真和求善的基础D、求真是求善和求美的基础2【单选题】历史研究不断出现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主要是为了解决现状相对于历史学家(C)还存在局限性与缺陷。
A、当前认识和研究目标B、研究传统和研究目标C、当前的认识和终极追求D、研究传统和终极追求3【单选题】西方文化史研究是指对历史所进行的(C)。
A、文化分析B、文化分析、文化批评C、文化分析、文化批评、文化解释D、文化分析、文化批评、文化解释、文化重构4【判断题】中国现阶段大量的文化史研究其实质是在研究思想史或学术史。
(√)5【判断题】《魏书》因为参杂了大量作者自身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为“秽史”。
(√)社会史研究导论绪论(三)1【单选题】()是还原历史唯一的中介与桥梁。
(B)A、文物B、史料C、遗址D、文学2【单选题】下列事件中,不可能记载在《资治通鉴》中的是(A)。
A、牧野之战B、秦朝一统天下C、张骞出使西域D、开凿隋唐大运河3【单选题】下列史书中,从形式角度来说,更易于理解的是(C)。
A、《三国志》B、《史记》C、《资治通鉴》D、《汉书》4【判断题】不同于其他流派,后现代史学强调史料最重要的特性是客观的,非人为的。
(×)5【判断题】历史学家只能永远位于求真的道路中,无法达到求真的目标。
《社会史研究导论》单选题(含答案)

《社会史研究导论》单选题1.1946年,《经济社会史年鉴》更名为《(B )年鉴》。
A、经济、社会、政治B、经济、社会、文明C、经济、历史、政治D、经济、历史、文明2.20世纪(D )以后,社会史学者提出“自下而上”的问题意识。
A、60年代B、70年代C、80年代D、90年代3.20世纪的年鉴派学者研究区域主要集中于(C )。
A、北欧B、西欧C、地中海D、东欧4.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学者关注人民群众的作用集中在(C )上。
A、科技进步和物质丰富B、精神需求和经济进步C、农民战争和农民起义D、王朝战争和朝代更替5.20世纪前期史学的两种新路向是(C )。
A、社会稳定和眼光向下B、社会稳定和眼光向上C、社会变迁和眼光向下D、社会变迁和眼光向上6.按照法国年鉴历史学派的方法论,(B )算得上是一个中时段。
A、五年B、十年C、五十年D、一百年7.北京地区大量宦官修建寺庙主要是为了(C )。
A、建立良好的形象B、消除现世的罪孽C、寻找死后的归宿D、收敛信徒的钱财8.彼得·伯克的观点不包括(D )。
A、作者和作品是可以相分离的B、对出版后的作品的理解和诠释应该来自作者以及所有读者C、读者有权判断作者的作品D、作者无权判定自己是否属于某一个流派9.彼得·伯克认为后现代主义史学可以让历史学家不会过于漠视(C )。
A、普通人和一般事件B、英雄人物和一般事件C、普通人和个别事件D、英雄人物和个别事件10.不属于20世纪中叶以后的西方社会是研究的是(A )。
A、现代主义B、边缘群体研究C、叙事史的复兴D、都市史与乡村史研究11.传统的都市研究主要集中于(A )方面。
A、沿革地理与近现代变迁B、沿革地理与人口变化C、个人生活与近现代变迁D、个人生活与人口变化12.传统的角度研究中世纪史学是以(D )的方式进行的。
A、微观B、阶段C、渐进D、倒推13.传统的社会结构研究一般被简化为(C )。
A、政治制度史B、经济制度史C、阶级关系史D、社会演变史14.传统的史学研究对于死亡表现出的态度是(C )。
中国社会史研究——绪论

李文海等:《灾荒与饥馑》(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1年版。); 李文海等:《中国近代灾荒纪年续编》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李文海等:《中国近代十大灾荒》(上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孟昭华:《中国灾荒史记》(中国社会出 版社1999年版。);
[法]魏丕信:《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 政》(徐建青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版。); 夏明方:《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 (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年版。); 苏新留:《民国时期的河南水旱灾害与乡 村社会》(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年版。); 张水良:《中国灾荒史(1927~1937)》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等
2. 什么是社会史?
“它是研究历史上社会结构与日常 社会生活的运动体系,它以社会群体、 社会组织、社会等级、阶级、社区、 人口的社会构成,以及上述成分所形 成的社会结构及其变动,构成社会结 构的人群的日常生活行为及其观念为 研究范畴,揭示其在历史上的发展变 化及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发展脉络
(七)病态社会方面
政治病态 风俗病态 社团病态 妇女病态
(八)灾荒方面
灾荒,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与社 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 各方面有着重要联系。 灾害的种类繁多,既有水灾、旱灾、风灾、 雹灾等各种气象灾害,还有地震、泥石流 等地质灾害;既有蝗灾、螟害、鼠灾、瘟 疫等生物微生物灾害,也有土地的沙漠化、 盐碱化等灾害。
4.新社会史的兴起
按照杨念群给出的界定,所谓“新社会 史”,既不是一个范式转换的概念,也不 是一个简单的类分范围的概念,而应是与 本土语境相契合的中层理论的建构范畴, 寻求以更微观的单位深描诠释基层社会文 化的可能性。
《社会史研究导论》判断题(含答案)

《社会史研究导论》判断题1.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史概念演化成了社会发展史。
(√)2.20世纪上半叶开始,社会史学研究的一大特色就是多学科方法。
(√)3.20世纪中叶以后,宏观史学开始重视对不掌握文字书写的、霸权的、被排斥在历史研究主流以外的人群进行研究,从而转向了微观史学。
(×)4.彼得·伯克赞同后现代主义彻底的怀疑论。
(×)5.勃罗代尔认为把历史归结于偶然性的可能性会因为段时段的研究而减小。
(×)6.不同于佛经,壁画这种材料尚没有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得到广泛利用。
(×)7.不同于其他流派,后现代史学强调史料最重要的特性是客观的,非人为的。
(×)8.不同于其他学科,历史学的界限在不同时代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9.布洛赫与费弗尔同是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
(√)10.陈寅榷认为,只有完全脱离与古人同样的境界,才能批评古人的得失和说法。
(×)11.从传统角度看,政治史就是政治制度史。
(√)12.从微观尺度上看,中世纪的社会矛盾并不明显。
(×)13.从微观的角度看,受限于妇女的地位,古代历史研究中女性的作用是不明显的。
(×)14.大多数极力倡导后现代史学的学者大多数只局限于具体研究,不重视理论。
(×)15.帝国研究无法脱离边缘研究,但是边缘对帝国影响不大,可以独立进行研究。
(×)16.东欧国家的市民社会主要发源于中世纪早期。
(×)17.都市研究应该是一项综合性的研究,可能涉及到历史、地理、经济、社会学等方面的学科。
(√)18.杜赞奇否定了发现历史的可能性。
(×)19.法国年鉴学派被认为是社会科学史学的代表。
(√)20.费尔南·勃罗代尔认为影响历史的时间因素不是单纯的一个,而是存在双重的因素。
(×)21.费尔南·勃罗代尔三个时间段理论中,短时段被称为结构的历史。
史学导论课程总结

史学导论课程总结一、课程概述史学导论是一门介绍史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深入了解了史学的起源、发展和学科特点,掌握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提高了对历史事件和历史文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对这门课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二、课程内容在史学导论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史学的起源与发展通过学习史学的起源和发展,我们了解到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演化过程。
史学最早出现在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史学经历了不断的变革和发展。
我们了解到了史学的不同学派和不同的研究取向,如传统派、批判派和新史学等。
2. 历史研究的方法与工具在史学导论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一些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比如,历史文献的分析方法,包括文献收集、鉴别、整理和解读等。
另外,我们还学习了一些常用的历史研究技巧,如历史地理学、计量史学、口述史学等。
3. 历史事件的理解与分析通过学习史学导论课程,我们学会了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
我们了解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习了如何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历史事件,如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角度。
我们还学习了如何利用历史文献和资料来解读历史事件,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4. 历史学的应用与意义史学导论课程还介绍了历史学的应用领域和意义。
我们了解到历史学在教育、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历史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引导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历史,避免历史重复的错误。
三、课程反思通过学习史学导论课程,我对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我也反思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反思:1. 理论学习与实践联系不紧密在史学导论课程中,由于时间和课程设置的限制,我们更多地是了解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而较少有机会进行实际的历史研究。
因此,在实际运用史学理论的过程中,我常常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我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多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社会学导论》课件

社会学导论PPT课件介绍了社会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通 过讲解社会学发展史、研究方法、理论和研究领域,以及社会学在解决热点 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学的意义和价值。
前言
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是什么?
社会学发展史
社会心理学研究
个体心理、群体行为和社会 群体之间的关系等研究领域。
社会学热点问题
1 社会问题的定义和分类
什么是社会问题?如何对社会问题进行分类和研究?
2 当社会的热点问题
当前社会存在的热点问题有哪些?这些问题对社会产生了何种影响?
3 社会学在解决热点问题中的作用
社会学如何发挥作用,解决热点问题并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符号互动主 义理论
关注个体之间通过 符号和互动构建现 实的过程,强调语 言和符号的作用。
结构功能主 义理论
将社会看作是一个 具有不同部分相互 依存的整体,强调 社会结构对个体的 影响。
社会学研究领域
社会学的基本领域
家庭、教育、组织等社会学 的基本研究领域。
人口与城市研究
人口分布、城市发展和社会 变迁等研究领域。
结论
未来社会学发展 趋势
全球化、技术革命和社会 变革对社会学发展的影响 和趋势。
社会学在现实生 活中的应用
社会学如何应用于解决实 际问题,推动社会改革和 提高人民生活。
社会学的意义和 价值
社会学对促进社会进步、 改善社会生活和实现社会 公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早期社会学家和们的贡献
康特、杜尔凯姆等社会学家对社会学的形 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发展阶 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和学习方法
• 方法原则:
– 以大传统解社会学在中国的发 展历程。中国社会学与政治的密切关系是中 国社会发展方式的非西化特色决定的。中国 社会的发展不是按照西方分工社会特色发展 起来的。
• 具体方法:
– 从社会实践(改良)的角度来理解各种社会 理论
• 从理想类型的角度而言,小传统服从大 传统,但是实际研究过程中还是有交叉 混同。
• 孔德系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对立是中 国社会学史上大传统的对立,这种对立 一直贯穿中国社会学发展历程,判断标 准是否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 从小传统的角度而言,孔德系和马克思 主义社会学都只是社会学学科中的一种 研究角度,一般强调的是自然学派与人 文学派的对立。
– 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写作完成 – 学术性较强,注重细节,有亲西方倾向 • 郑杭生、李迎生《中国社会学史新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英文版
• 杨雅彬 《中国社会学史》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 韩明谟 《中国社会学史》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 张琢
《中国社会和社会学百年史》 中华书局(香港)
导
论
一、关于教材和参考书的介绍和说明
• 教材:郑杭生、李迎生《中国社会学史新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中文版
– 根据党建出版社《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改编, 介绍了一些社会学基础知识,有一定政治倾向
– 相对其他教材,时间跨度最长,体例完整,有一定 特色
• “史”“论”结合 • 分为孔德系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两大传统 • 全景式展开与重点剖析交叉 • 社会学教育和社会学研究兼备 • 事实与评价相配
1992年版
• 孙本文 《当代中国社会学》 胜利出版公司 1948年版
二、中国社会学史中的两种传统
• 大传统:求是,中国社会学存在目的是运 用社会理论和社会调查方法寻找有关社会 发展的真理以救国救民。
• 小传统:求知,中国社会学存在目的是运 用社会理论和社会调查方法积累有关社会 发展的具体知识以扩展学科知识存量。
– 两个附录很有价值:中国社会学史大事记,中国社 会学著作要目
参考书
• 谢立中 《中国社会学经典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 胡鸿保 《中国人类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 韩明谟 《中国社会学名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 阎明 《一门学科与一个时代——社会学在中国》清华大学出版 社 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