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类学在中国_费孝通
费孝通先生对中国人类学的理论贡献

费孝通先生对中国人类学的理论贡献
黄淑娉
【期刊名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34)004
【摘要】费孝通先生的人类学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从中华民族整体出发研究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是中华民族关系过程的概括;2.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人类学研究相结合,发展了功能派文化理论;3.提出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不同传统文化的人们如何形成和平共处的世界秩序,建立世界范围内文化关系的多元一体;4.社区研究理论,以类型比较法为例.
【总页数】10页(P22-31)
【作者】黄淑娉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广东,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4
【相关文献】
1.理解现代民族国家的中国范式——费孝通先生“多元一体”理论的现代价值 [J], 杨文炯
2."文化的历史叙事与现实对应"——"纪念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理论二十周年"座谈会综述 [J], 秦佩
3.费孝通先生的民族理论 [J], 周星
4.浅论费孝通先生的小城镇建设理论 [J], 朱小小;
5.人类学之桥——乔健先生推动中国人类学与国际接轨的贡献 [J], 徐杰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费孝通人类学研究方法探讨精读《江村经济》

费孝通人类学研究方法探讨精读《江村经济》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费孝通先生的人类学研究方法,并通过精读其经典之作《江村经济》来揭示其独特的学术视角与研究路径。
费孝通先生作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杰出代表,其研究方法不仅融合了西方社会科学的理论框架,还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展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通过对《江村经济》的细致解读,我们可以领略到费孝通先生如何将田野调查与理论分析相结合,从而揭示出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层结构和运行机制。
本文首先将对费孝通先生的学术背景和《江村经济》一书的写作背景进行简要介绍,以勾勒出研究的宏观背景。
接着,将详细阐述费孝通先生的研究方法论,包括其田野调查的实践过程、数据分析的方法和理论构建的逻辑框架。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费孝通先生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
本文还将对《江村经济》一书中的核心观点进行深入剖析,以展示费孝通先生如何运用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去洞察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将对费孝通先生的研究方法和《江村经济》一书的学术价值进行总结和评价,以期对当代人类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费孝通的人类学研究方法费孝通先生作为中国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他主张将社会学研究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研究道路。
在精读《江村经济》一书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费先生独特的研究方法的运用。
田野调查法:费孝通先生非常重视田野调查,认为这是了解社会现象、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关键。
在《江村经济》中,他详细记录了在开弦弓村的实地调查过程,通过观察和访谈,深入了解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情况。
这种深入田野的研究方法,使得他的研究具有极强的实证性和可信度。
参与观察法:费孝通在田野调查中不仅是一个观察者,更是一个参与者。
他积极参与当地的生活,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从而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人物列传·费孝通

人物列传·费孝通作者:来源:《新湘评论·下半月》2016年第10期中國社会学的总设计师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江苏吴江人,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是蜚声国际却又极为低调的“乡村调查员”;他是中国问题尤其是民族问题专家,是一个走遍天下的传奇,一个真正有治学精神的“上火大”。
他就是被誉为中国社会学总设计师的费孝通。
费孝通热爱祖国、追求光明,在近现代中国矗立起一座高山仰止的丰碑。
正如他自己所言:“我一生的目标,唯一的目标,就是了解中国和中国人。
”几十年来,他以自己的研究工作和社会活动为中华民族的伟人复兴殚精竭虑、不懈奋斗,直至生命的最后阶段。
费孝通一生著作等身。
特别是《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
今天,费孝通数百万字的作品,已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思想财富。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演绎了中国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崇高理想追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中国农民找一条出路,成为费孝通研述一生的火课题。
他三访温州、三访民权、四访贵州、五上瑶山、六访河南、七访山东、八访甘肃、二十七次回访家乡江村。
他研究中国的穷人主要是农民如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之路,他关心中国农村和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关心农产品流通和农民增收问题,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费孝通的英国导师马林诺斯基曾经问他:“你的伟大祖国,进退维谷,是西方化还是灭亡”?,费孝通给出了中国人的回答:不是西方化,也不是灭亡,是“文化自觉”。
问答问见出费孝通赤诚真挚的爱国之心,亦见出他非凡的远见卓识。
(驭曦)。
1、《乡土中国》导读资料(一)

必修上册·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导读资料(一)【作家简介】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1930年考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
1933年成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及人类学系研究生。
1936年获公费留学资格赴英国伦敦大学政治学院学习人类学。
1938年获哲学博士(社会人类学)学位。
同年,费孝通从英国回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积极投身抗日民主运动。
他与其他学者发表声明,撰写文章,抨击蒋介石的独裁统治。
“一二·一”惨案后,他与云南大学的教授一同发表声明,声援和支持昆明学生的“反内战,争民主”运动。
1944年7月,费孝通结束了为期一年的访学生活,回到云南昆明。
9月13日,西南联大正式聘请其为社会学系讲师,而该系的主任正是他在清华的恩师潘光旦。
1945年,费孝通晋升为教授,并在潘光旦的介绍下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46年1月,费孝通与其他教育工作者联名致函正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呼吁停止内战,成立联合政府,保障民主权利。
李公朴、闻一多被暗杀后,由于生命受到威胁,他被迫离开云南。
新中国建立后,费孝通以强烈的爱国热诚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了全部精力和智慧。
他历任清华大学教授、校务委员会委员、副教务长,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专家局副局长等职,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国家的民族事业和教育事业。
【内容梗概】《乡土中国》一书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是由费孝通所讲的“乡村社会学”的课程讲义整理而成。
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
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

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在一个生活富裕,又是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当个人谋生之道和社会地位已经有了保证之后,以人类学来消磨时间或表现才能,确是不失为一种悠悠自得的人生。
可惜的是,我自己明白,我没有条件这样来对待这门学科,事实上也走不上这条路子;即便走上了,也不会觉得愉快的。
我本人的经历使我更相信认真的以人类学方法去认识中国能有助于中国的发展。
人类学是可以成为一门实用的科学的。
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是“学以致用”。
这两条很可以总结我自己为学的根本态度。
作者简介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 - 2005年4月24日),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可能改变这一生已铸下的功过了。
他可以有平静的心情来检视过去在人生道上留下的步步脚印了。
我感谢中根千枝教授和乔健教授给我这个机会,出了一个题目“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要我在他们为祝贺我八十诞辰召开的“东亚社会研究”讨论会上作一次发言。
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要我回顾一下,我在人类学这门学科里做了些什么。
当然我的工作能否代表中国的人类学界,那是很难说的。
但我既然是中国人,我在这门学科里所做的工作无可否认是人类学在中国的表现。
而且我的工作至少也反映了我同时代的学术方向。
但是这个题目从何答起呢?这很为难了我。
当我正在考虑这个问题时,乔健教授给我寄来了一本书:Sir Edmund Leech写的Social Anthropology(1982年)。
Edmund是我在L.S.E上学时的老同学。
我们的友谊也并没有因几度隔绝而冲淡。
一九八一年访英时,我还跟他一起在Cambridge他的书斋里纵谈了一天,没有想到这是我们相叙的最后一次。
当我们同窗的时候,在我们讨论班上,他是个雄辩出众的青年。
他那种爽直、明快、尖锐的词锋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费孝通先生简介

费孝通先生及云大社会系研究室简介费孝通,著名社会学家,抗战时期“多产作家”,历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费孝通1910年生,江苏省吴江县松陵镇人。
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社会学学士学位。
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获硕士学位。
1936年留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师从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1938年以《江村经济》博士论文的突破性见地,获哲学博士学位,被认定为人类学实地调查的一个里程碑。
同年抗战炮火硝烟弥漫,费孝通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然返回祖国,参与“烽火中的讲学”并得力于吴文藻教授的壁画,主持云南大学社会系研究室工作。
1940年,研究室被迫迁设呈贡大古城魁阁,当时先后在魁阁工作过的学者有:陶云逵、张之毅、许烺光、谷苞、田汝康、胡庆钧、史国衡、李有义、张宗颖、王康、瞿同祖等,他们深入呈贡、禄丰、易门、玉溪、大理等地进行社会调查,在此探索和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及设计战后中国的重建,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达119余部(篇),其中,以费老1943年赴美讲学时翻译改写的《乡土中国》和《云南三村》(与张之毅合著)尤为显著。
1945年赢得“多产作家”称誉。
1957—1977年间,他失去了20年宝贵的光阴。
1978年后,费老带着承担中国社会学学科重建工作,历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等职,一生勤于治学,献身于社会学研究、著述颇丰、主要著有《乡土中国》、《云南三村》《费孝通社会学文集》、《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论小城镇及其他》等908部(篇)。
1980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赫胥黎奖章,1988年获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奖,1993年获日本福冈东方文化大奖,1994年获菲列宾麦克赛纪念社区领导奖。
抗战时期的多产作家费孝通教授,新时期可称伏枥老骥。
2004年月日逝世。
走出书斋走向田野——费孝通谈社会人类学方法论

布.马林诺夫斯基对于费孝通地《中国农民地生活》(《江村经济》)一书给予了高度地评价,认为这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地里程碑,从一个微不足道地部落,见一斑而窥全豹,把一个世界上最伟大地国家展现在读者面前.一个民族研究自己民族地人类学是最艰巨地,主观世界和一直以来身处其中不得不受其价值观熏陶地影响,都给研究者作为独立地、冷眼分析地视角带来了干扰,作为一个实地调查工作者,费孝通地成就不可谓不杰出,而在其艰难地考察路途中,他也因事故失去了妻子,为了纪念亡妻为之献身地事业,他坚持完成了江村地考察和论文写作,并一再地寻访,力求科研成果精益求精.作为获得赫胥黎纪念奖章地杰出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将应用社会学投射到中国典型农村中,并对研究方法论进行了阐述.其治学严谨足以为后世效仿传诵,他在再访开弦弓村中说道:“好几个一同去协助我工作地年轻朋友打算盘,摇计算机,开夜车,我们花去地灯油平均是每晚一斤.”可称为治学典范.对此,我摘录其方法论中较为精华地分析,并略作感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不论在英国还是美国,社会或文化人类学在年代前一直是以当时被欧洲人成为“野蛮人”作为研究对象地.他们把“人类学”实际上等同于“野蛮学”,但并不觉得这是对人类学地讽刺.弗里德曼是想紧紧抓住了马林诺夫斯基在《江村经济.序言》开始就说地该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地一个里程碑”这句话作为在社会人类学地领域里开创一个新风气地根据.这个新风气就是从过去被囚禁在研究“野蛮人”地牢笼里冲出来,进入开阔庞大地“文明世界”地新天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文野之别,不应过于简单地以西方地种族成见一语把这区别予以抹掉.以一切人类文化都是人类依据自己地生物需要和集体生活地需要而产生地这种基本认识,来消除人文世界中本质上文野地差异.如果我们只讲文野一致也会导致文野无别地错觉,也就是忽视了人本身在文化上地烟花,忽视了人地历史.所以我们既要根本上肯定人类地一致性,也要注意到人类本身还是处在自然地演化过程之中.这个过程首先表现在人在发挥他生物遗传地底子上创造地人文世界,因处境不同存在着各种不同地选择.所以不同民族在社会文化上可以有差别.这种差别也是客观存在地.而且这种差别也曾引起了不同民族在过去地历史里产生了不平等地地位.我们不应当因为反对这种不平等而把差别也根本否定掉.我们既要承认文化本质地一致,也要重视文化形式上地差别.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一切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村子,如果条件相同就会发生相同地失去.相同条件形成地相同事物就是一个类型.在人文世界中所说地整体并不是数学上一个一个加起而成地总数.统一整体中地个体有点像从同一个模式里印刷出来地一个个糕饼,就是这个别是整体地复制品.生在社会里又在社会里生活地一个个人,他们地行为以至思想感情地方式是从先于他存在地人文世界里学习来地.学习基本上就是模仿,还加上社会力量对个人发生地规范作用,即所谓教育,社会用压力强制个人地行为和思想纳入规范中,一个社区地文化就是形成个人生活方式地模子.这个模子对于满足个人生活需要上是具有完整性地,每个人生活需要地方方面面都要能从这个人文世界里得到满足,所以人文世界不能是不完整地.如果能深入和全面观察一个人从生到死一生生活各方面地具体表现,也就可以看到他所处地整个人文世界了.在实际田野作业里,要观察一个人从生到死一生地行为和思想是做不到地所以实际研究工作是把不同个人地片段生活集合起来去重构这个完整地“一生”,从零散地情境中,见到地具体镜头编辑成整体地人文世界.他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每个人在一定社会角色中所有地行为和感情都不应看作是“个人行为”,而都是在表演一套规范地行为和态度.我们都知道每个当父亲地人在他当舅舅时就不是一个面孔.社会人类学者首先要研究地对象就是规范各个个人行为地这个“模子”,也就是人文世界.从这个角度看去,人文世界里地“整体”必须和数学里地“总数”在概念上区别开来.这是“微型社会学”地基本理论依据.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关于本地人研究本地文化”,利奇说:“在亲自具有第一手经验地文化情境里作田野作业,比一个完全陌生地外客用天真朴素地观点去接近要观察地事物困难多得多.当者研究他自己社会地一鳞一爪时,他们地事业似乎已被从公众地甚于死人地经验得来地成见所扭曲了”简单地说,自知之难,知己难于知人,后来他收回自己地调子,“尽管我对直接对本人自己地社会作人类学地研究采取消极地态度,我依然主张所有人类学这最重要地见识总是根植于自我地反省.研究‘别人’而不研究‘自己’学术上地辩解是虽则我们起初把别人看成是乖僻,但到头还得承认人们地‘异相怪样’正是我们从镜子里看到自己地模样”,功能派地基本“律令”:众出于一,异中见同,是丢不掉地.人类学这地见识根源还是在自我内省.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怎样去认识一个和自己文化不同地所谓“异文化”呢?从自己比较熟悉地文化中得来地经验去认知一个不熟悉地文化,这个认知过程并不是套取已知地框架,而是依靠已有地经验和新接触地事物相比较,起着参考系地作用.两者不同之处是参考体系引导在比较重主义新事物地特点,由相同引路,着重注意其差异,就是作为认知地依傍,而不作为范本.如果遇到轶出于已经验范围地完全新鲜事物,作为参考体系地已有经验正可肯定其为新事物,而作为完全新地经验来接受,扩大已有知识地范围.用已有经验作参考体系,在心理过程上就是“反省”.如果把这种参考体系本身有系统地综合起来,也可能就是马林诺夫斯基所说地“文化表格”.依据上面地思路,社会人类学田野作业地对象,实质上并没有所谓地“本文化”和“异文化”地区别.这里只有田野作业者怎样充分利用自己地或别人地经验作为参考体系,在新地田野里去取得新经验地问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微型社会学:以小集体或大集体中地小单位作研究对象去了解其中各种关系怎样亲密地在小范围中活动.“微型社会学”有它地优点:可深入到人际关系地深处,甚至进入语言所难于表达地传神之意,但是同时有它地限制.在空间坐标上它难于全面反映和该社区有密切联系地外来地辐射,因为社区是通过社会关系结合起来地群体,在这种人文世界里谋取生活地个人已不是空间地一个点,而是不断在扩大中地一堆堆集体地成员,及时在幅员可伸可缩地一堆堆集体中游动着地分子,这是很难用普通几何学图形予以表述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如果我们从空间转向时间,社区地人文世界同样是难用几何形象来加以表述地.这正是社会人类学和历史学争论已久地问题地根子.时间本身,以我们地常识来看,日换星移总是在一条线上向前推进,以个人生命经历来说,从幼到老,不能倒流.这就是我们熟悉地过去、现在和未来后浪推前浪地程序.这种以时间里运行地一切事物总是按照先后次序一幕幕地层次井然地推演地认识框架在社会人类学里也就出现了所谓社会演化规律.把人类地历史看成和其他事物地历史一样像是一条流水线,这线又可以划成若干段,一段接一段,如野蛮、未开化、文明等等.一个人不论生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根据他生活上一部分表现,划定他在历史框架里地地位,而推论他全部生活地方式和预测他地未来.但这其实把人文世界看得太机械化和简单化了.对此地反对,并不能说功能主义是非历史主义地.功能主义确是主张一件事物地功能是它对人生活发生地作用,这里所说地作用又被认为是这事物当地当时对个人需要地满足.个人想需要持续地事件和包括地范围也就成了人文世界地时间和范围.因而被认为功能主义地社会人类学可以不讲历史.这是一种误解,在功能地分析里,一件人文世界中地事物都可以存在时间框架上地多重性,即我们习以为常地过去、现在、未来结合在一起地情况.人们对过去地记忆可以因当前地需要而和实际上过去地情况不相符合,而且在当前决定个人行为地心理因素里还包含着对未来地希望和期待.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任何变迁过程必定是一种综合体,那就是:他过去地经验,他对目前形势地了解以及他对未来结果地期望.过去地经验并不总是过去实事地真实写照,因为过去地实事经过记忆地选择已经起了变化.目前地形势也并不总是能得到准确地理解,因为它吸引注意力地程度常受到利害关系地影响.未来地结果不会总是像人们所期望地那样,因为他是希望和努力意外地其它许多力量地产物.所以我们习以为常地时间三分法,不能简单地运用在分析变动中人文世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历史可以把遥远过去地考古遗迹和最早地记载作为起点,推向后世;同样,亦可把现状作为活地历史,来追溯过去.两种方法护卫补充,且需同时使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真正地活历史是前因后果串联起来地一个动态地巨流.“活历史”是今日还发生着功能地传统,有别于前人在昔日地创造,而现在已失去了功能地“遗俗”.文化是在时间里积累而成地,并不是一切都是现在活着地人自己新创地.传统是指从前辈继承下来地遗产,应当属于昔日地东西,但是今日既然还为人们所使用,是因为它还能满足今日之需要,发生着作用,所以它曾属于昔,也属于今,成了今中之昔,至今还活着地昔,活着地历史.这与历史学者咬定历史是一线三维地序列,对于文化传统必须回顾它本身地面目,即追根求底,是存在争论和分歧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利奇代表地年代英国人类学者地流行观点认为:社会人类学地目地是在理解或发现不同人群组合社会以谋取生存及发展地基本原则,组成社会地基本结构和结构中各部分有机配合地规范,即想从各地各时各类地个别人群中去找出集体生活地共同原理.以此为目地,任何正常活动地社区都可以作为取得这些原理地研究对象,对一个单身进行田野作业地社会人类学者来说,为了观察地更精细和深入,要求他能接触到社区里地一个个人,观察他们地行为、感情、思想和希望,所选择地研究对象就贵在全而不再大了.这应当是强调个人进行田野作业地“微型社会学”地理论出发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如果研究者地目地不是在发现一般地文化和社会结构原理,而是认识一个具体地国家、地方或村子,即一个社区地情况,这些研究者就需要运用一般原理工具区理解和说明一个或大或小地具体社区里人们地生存情况和发展前景.前者可说是纯科学(纯理论)地研究,后者可说是应用科学地研究.如果要组织有效果地行动并达到预期地目地,必须对社会制度地功能进行细致地分析,而且要同它意欲满足地需要结合起来分析,也要同它们运转所以来地其它制度联系起来分析,以达到对情况恰当地阐述,这就是社会科学学者地工作.所以社会科学应该在指导文化变迁中起重要地作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社会变迁和改革,既少不了理论研究者,而应用学者也是不可或缺.我们常听到大众对于理论家和空想者地批判,是因为在面对晦涩地科学阐述时,无法让其具有深入民众地普世意义,将高屋建瓴与普及民众地双重目标混为一谈了.但其实科学要想精确凝练具有其理论意义地价值,它将很难为民众所掌握.真正深入民心地就需要应用学者或者说实干家将其落实于实践,为人民谋了多多少少地利益.在此意义上,我们也不难看出,为何共产党地革命纲领较之于早期国民党地“三民主义”更算得上是强意识形态了,除了与宗法一体化中政治、经济在当时相对较为适应以外,另一部分原因就是出在民众普及上.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兴盛与危机》《开放中地变迁》这两部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地著作中,虽未费大笔墨阐述其研究和选择地方法论,但是在功能主义地比照下,不难发现,金观涛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功能主义地,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形成了超稳定地宗法一体化结构,而两千多年地历史变迁,便正是三者相生相克、相互适应、相互调整地历史过程,而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言地“活历史”一般,现在我们地社会仍处于变迁中,宗法一体化结构依然大展者拳脚,调节着社会地洪流趋势.正如费孝通在时间角度对“微型社会学”地阐述:任何变迁过程必定是一种综合体,真正地活历史是前因后果串联起来地一个动态地巨流.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微型社会学”着眼地完整地社区,小而完整,而着眼于整个中国社会地“宏观社会学”则是其延展地指数性放大,在涉猎了金观涛地大历史观和费孝通地应用功能观之后,你会发现,不管是研究对象地大小,还是层次多寡,结构难易,其核心地思想总是离不开一个“合”字.价值观、社会观、哲学观地相互调和、政治、经济、文化地三位一体化,都体现着变迁地渐进式发展,三者亦步亦趋,曲折反复,充满丰盈柔性,这也是人文世界之于刚性物理世界地魅力所在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文章源自: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费孝通观后感

《费孝通》观后感费孝通,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4岁进入母亲创办的蒙养院,接受正规教育。
1928年入东吴大学(现苏州大学),读完两年医学预科,因受当时革命思想影响,决定不再学医,而学社会科学。
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期间,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被誉为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从影片中我们得知,费孝通的文化思想首先得益于他的大学老师吴文藻。
当时,燕京大学社会学系非常流行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方法,而且不断开展社区研究的实地调查,在当时世界社会人文研究领域内都算得上领先。
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给予费孝通系统的社会人类学训练。
在燕京大学学习期间,费孝通几乎借阅了吴文藻所有的私人藏书,打下了较为宽泛的学科基础。
1933年的那篇本科毕业论文,标志着费孝通真正理解了文化是什么,文化一定要有三要素,是广义而不是狭义的。
从燕京大学毕业后,吴文藻向清华大学推荐了费孝通。
1933年,费孝通成为清华人类学系唯一的硕士生。
1935年,费孝通按规定可以毕业了,并被选派准备去英国留学。
当时费孝通的恩师史禄国建议费孝通出国前先去搞一个田野调查。
因此,在吴文藻和史禄国的推荐帮助下,费孝通和新婚妻子王同惠开启了广西大瑶山的实地调查。
这次调查对于费孝通的学术发展很重要,可以说是他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的起点。
纵观费孝通先生的一生,可以看到,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
他热爱祖国、追求光明,在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中,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富民强国。
20多年间,费孝通七下甘肃定西、30余次到江苏吴江调查,足迹遍及祖国。
他以自己的研究工作和社会活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殚精竭虑,不懈奋斗,直至生命的最后阶段。
我们要学习费孝通志在富民、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崇高思想境界。
费孝通一生著作等身,如今他的这些文字已成为我们宝贵的思想财富。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演绎了中国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崇高理想追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
,
。
至 于 对 少 数 民 族 进 行 历 史 和 社 会的研 究 中 国 古 代学 者 实 已 开 始 民 国时 期 中央 研 究 院所
设 立 的 人 类 学 研 究所 即 做 这 项工 作 在 这方 面 著 名 的 有 凌 纯 声 茵逸 夫 等 人 这 些 工 作 都 可 说
,
所 以 社 会 学 和 人 类 学 在美 国 至 少 在 芝 加 哥大 学 里 是 基 本 相 通 的
,
。
,
。
美 国芝 加 哥 大 学 的 社 会 学 和 人 类学 影 响 了 中 国 燕 京 大 学 的 社会 学
, ,
193 3
年派 克 教 授 到
。
燕 京 大 学 讲 学 那 时 我是社 会 学 系 四 年 级 学 生 正 是 他 给 我 们指 出 了 到 群 体 生 活 中去 直 接 观察
~
石 ) 学 习的
。
方向
。
体 质人类 学 考古 学 语 言 学 社 会 文 化 人 类 学 各 成为 一 科 分别 进 行 专 门研 究
,
,
.
我在 英
,
国 伦 敦 大 学 里 学 习 时 所 属 的 伦敦 政 治经 济 学 院 (
,
L
.
.
5
E
.
) 的 人类 学 系专 讲 社 会 人 类 学 主 要
,
研 究 社 会 制度 的 功 能 和 结 构 当 时 同属 伦 大 的皇 家 学 院 ( K 切 g 类学
。
:
C 汉leg
e
) 主 攻 方 向 是体 质 人
,
两 校 的 人 类 学 系 各 自为政 耳 不通 气 美 国 的 情况 我 不 太 熟 悉 但 依 我所 接触 到 的 大 学 说 很 少 提 到 体 质 人 类学 的研究
,
、
我 刚入学 史 禄 国 导师 根 据 我 原有 的 底 子 为 我 定 了 一 个 人 类 学 简 化 的 基 础 学 习 计 划 包
,
:
括 体 质 语 言 和 社 会 人 类 学 三 个 部 分 规定 以 两 年 为一 期 三 期 完 成 一 共
,
,
,
,
6
,
年 由于 实 际 原 因
。
,
我并 没有按 这 个 计 划 进行 只 在 史 禄 国 指导 下 完 成 了 第 一期 的体 质 人 类 学 学 习 了人 体 测 量 和
设 立 了 民 族 学 系 中 山 大 学 成 立 了 人 类 学 系 设 有考 古 学和 民 族 学 两个 专 业 厦 门 大 学 成 立 了 人 类 学 系 系 内 设人 类 学专 业 和 考 古学 专业 由 于 名称 上 的 混 乱 又 缺 乏统 一 的理 解 引 起 了 国
,
,
。
,
,
,
,
外 的 朋友 们 许多猜 测 和 误 会 l 学科 的划分和 研 究 的范 围 的规 定 在 世 界 各 国 都 是 按 照 各 自的 情 况 在 历 史 上逐 步 形 成 的
,
芝 加 哥 大学 的 人 类 学 系 一度 由 派 克 的 女 婿 雷 德 斐 尔 特 (
, ,
。
.
R
几己舟 记 ) 主 持
。
他 的理 论 见 解 接 近 于 派 克 主张 小 社 区 的 整 体研 究 和 派 克在 社会 学 系里所提 倡 的芝 加 哥 城 市
社 区 研 究基 本上 是一 致 的
人 们 的 社 会 活 动 这 样 才 能 使 我们 当 时主 张 的 社 会 学 中 国 化 得 到 了 具 体 的 入 门方 法
1933
“
”
年 英 国 拉 德克 利夫
。
学 派 的 创 始人
,
l . i五 f砂 B ) 来 华讲 学 他 是 英 国 人 类 学 功 能 n 布 朗教授 ( R n d c 他 和 派 克 同 调认 为 社 会 人 类 学 实 在就 是 比 较 社 会 学 派 克 是 从 社 会 学 这 方 面
,
,
。
用 民 族 学 的名称 至 于 人 类学 的 名 称 只 有 在古 人 类 的 研 究 中偶 尔 使 用 直 到 7 0 年 代末 期 社 会
学 学 科恢 复 和 重 建 后 个 别 的高 等 院 校 中 才设立 了 民 族 学 人 类 学 系 或 专 业 如 中央 民 族 学 院
,
、 ,
。
。
社会 学 研究
’
年第
期
关 于 人 类学 在 中 国
费
幸
幸
通
,
本世 纪 初 首 先 是 以 民 族 学 最 早 被 称 为 人 种 学
An t hO r
稍 后 是 以 人 类 学 作 为西 方 的
, ,
州!o g
,
,
和 tE
,
h 匆兄吧 ,
这 些 学 科 的译名 传 入 中 国
。
。
0 年 代 当时 的 中央 研 究 院设 有 人类 学 3
, ,
,
汰 破 坏 形 成 了 一个 人 为 的 环 境 就 是 文化 而 文化 的 研 究 更 需 要 自然 演 进 和 人 文 流 动积 淀 的 历史 知 识
。
这样 看 来人 类 学 不 仅 内 容包 罗 万 象 而 且 所学 的基 础 知 识 多 门 多类 实 在是 一 门最
,
,
。
广 泛的 综 合学 科
,
、
,
。
些 大学 里 和 社 会 学结 合 在 一起 后 来 又 因 社会 学被 取 消 而 把 其 中研 究 少 数 民族 的 部 分 独 立 成
,
,
为 民族 学 而 且 因 为 民 族 工 作 的需 要 而 得 到 发 展 中 国 现 在 所 称 的民 族 学 实 际 上 取 代 了社 会 或
,
。
,
。
,
。
人类 学
系 主 要 研 究文 化 人 类 学 英 国 称社 会 人 类 学 而 美 国 称 文 化 人类 学 研 究对 象 其 实 相 同 英 国 学 者 到 各殖 民 地 去 研究 当 地 的 土 人 而 美 国 学 者 则 主 要 研 究 分 布在北 美 的 印第 安 人 后 来扩 大 到 拉 丁 美洲 的上 人 的影 响
学 的 知识
。
研 究 人 类 的 由 来 和 人 种 的 变 异 牵 连 到 古 猿 的 演进 和 分 化 涉 及 考 古
,
、 。
,
人类 社 会 的 形 成 出 了分 工 合 作的群体 生活 这 种 群 体 生 活 建 立 在会 意的 传 媒 体 系
,
即 语 言 和 文字 那 就 需 要 研 究 语 言 的 形 成 分 布 和 变 化
。
文 化人 类学 的名 称
。
民 族学 在 中 国是 一 门研 究 少 数 民族 历史 语 言 和 社会 的 学 科 后 来这 三 个部 分 又 在 民 族 学
.
。
。
据我 所 知 在 3 0 年 代欧 美学 术 界 对 人 类 学 的 理 解 也 很 不 丫 致
,
。
我在 清 华研究 院 上学 时导 师是
。
沙 俄 时 代 培 养 出 来 的 俄 国人类 学 家 史禄 国 (S
,
、
.
.
M
,
S h i内 A 啥 『 o f f)
、 、
他 依 据 欧洲 大 陆 的传 统 认 为
。
的专 科 但 在各大 学 中并 没 有 独 立 的 系 科 清华大 学 引进 了 人 类 学 但 依 附 在 社 会学 系 称 社 会
学 及 人 类 学 系 实 际 上 自始 至 终 专 修 人类 学 的 只 有 我 一个 研 究 生
, ,
抗 日 战争 时 代 很 多 大 学 的社 会 学 系迁 到 西南 内 地各 省 如 云 南 四 川 和 贵 州 大 多注 意 对
当地 少 数 民 族进 行研 究 称 边 疆 社 区 研 究 或 民族 社 区 研 究
,
。
、
,
,
。
解 放后
,
1952
年 高 等 教 育院 系 调
,
整 取 消 了社 会 学 系 的 设 置 但是 原 在 社会 学 系 内进 行 的 中 国少 数 民 族 的研 究工 作 则并 没 有 中
断 而且 因 少数 民族 取 得 了 平等地 位 民族 工 作受 到 重 视 对少 数 民 族 研 究 的工 作 这 时普 遍 采
。 。
。
,
。
,
,
在 初 期 英 美 人 类 学 在 研 究方 法 及 理 论 上 都 各有 特 点 直 到 4 0 年 代 才有 交 叉
。
,
分
值 得 一 提 的 是 人 类学 和 社 会 学 的关 系 在 英 国 和 美 国两 者 各 守 门 户 分灶 吃 饭 但在 美 国
芝 加哥大 学 里 却 发生 了 交 互 影 响 主 要 是 3 0 年代 派 克 教 授 ( 系
,
,
理论 水平
。
这 种 实 地调 查 方 法 他公 开 承认 是 从 社 会 人 类 学 里 移植过 来 的 社 会 人 类 学 用 之 于
。 。
。
土 著 民 族 社 会 学 用 之 于 城 市 居 民 芝 加 哥 大 学 社 会 学 系就 是 以 这种方 法 研 究芝加 哥 城市 各 种
居 民 区 而 著 名的
此文 系
1 9 93
年
,
月
6 日 在 日本
九 洲大 学 的 讲 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