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人类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一)

合集下载

语言人类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语言人类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深化认识人类文化的 目的, 同时也使不同的语言族 群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
语言人类学 (nusc n r o g)是人类学 1 gii at o l y i t h p o 的分支学科 , 同时也是人类学与语言学的一个交叉
学科。但由于世界各 国的学科渊源不尽相同, 语言 人类学的学科界定以及学科归属不尽相同。 在前苏
o igit trp lg sb n f i otec ntu t no nho oo ysbet fLn usi Anho ooy i e ei a t h o srci fA trp lg u jc Me n hl ,i h lsi otn a ig op tc c cl o aw i e t od mp ra t n n st r e t me o
中图分类号 :0 0 H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5 58 ( 0 ) 01 — 5 10 — 6 12 60 05 0 0 2—
On Li g it t r p l g n sDe e o m e ti i a n u si An h o o o y a d i v l p c t n n Ch n
VOL. 7 1 NO. 2 Ap . 0 6 r2 0


语言入类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谭 志 满
( 湖北民族学院, 湖北 恩施



450 ) 400
要: 语言人类学是一 门交叉学科 , 它是在人类学的学科 背景下产 生和发展 起来的。 西方的话言人类学经历 了田野 工作 、 比

ma yeh i ru sa dma yln u g si hn .T ed v lp n fLn us cAnh p lg a ieb s hn .T ersac n tncg p n n a g a e nC ia h e eo me to ig it tr oo h saw d aei C ia h erh o i o y n e

人类学总结——精选推荐

人类学总结——精选推荐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第一节、何为人类学?一、人类学的原初概念人类学这门学科很早就有跨学科的性质。

二、文化和culture是关键词(一)culture和文化词源最初的culture源于拉丁文的“耕耘/种植”之意,其中显然的寓意是文化与自然生成的区分,18世纪的欧洲,文化的集合意义强调了精神观念领域的内向性理想主义的推崇,汉语中的“文化”这一术语带有人类学启蒙,觉悟和日后濡化的精神意义和教化方式的意义。

(二)文化诸定义举要三:学科标志:田野工作和民族志(一)田野工作的特征地位:田野工作常被誉为“成丁礼”,是人类学研究的首要的方法和途径。

特征:(1)学习当地的语言;(2)不少于一年的周期;(3)采纳参与观察。

(二)民族知识田野工作的重要结果民族知识田野工作的结果之一,是人类学的主要展示手段和形式。

四、学科对象:文化的他者和我者(一)关于他者的定位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问。

人类学是关于他者的学问,它源于人类学发生期对遥远的部落社会的他者的强烈的比较文化研究框架之中。

(二)文化的他者与自我比较他者更多的是指向与自己不同的文化。

晚近以来的人类学家是在运用他文化和对他文化的研究成果——“他者性”来反观、诠释与重构本文化。

五、通向跨文化比较(一)如何设计文化比较(1)按地理区域进行的比较;(2)按样本大小进行的比较;(3)按数据搜集人的不同进行的比较;(4)按共时性和历时性进行的比较。

(2)比较法的主要操作模式1、隐含的比较法2、两元文化比较法需要对两种不同文化里的相似实践加以系统地对照和比较,以识别出其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3、多元文化比较法(三)什么是跨文化比较定义:是人类学家在对世界上不同民族获得的经验材料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验证理论假设,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与差异,以实现理论概括或发现某种通则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一、人类学的内涵四大分支: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考古人类学和语言人类学二、体质人类学或生物人类学(一)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探讨古今人类生存的生物性基础,研究人类如何获得现今的形态和行为问题,现代体质人类学形成于19世纪上半叶。

中国语言学

中国语言学

中国语言学中国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发展、演变和特点的学科领域。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语言学研究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语言学主要涉及汉语的语音、语法、语义、词汇等方面,同时也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方言、古代汉语等内容。

通过对中国语言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语言特点和文化传统,从而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就已经有文字记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语言学逐渐成为独立的学科,形成了独特的研究体系和方法论。

中国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词汇学等多个分支,涵盖了语言的各个方面。

汉语作为中国最主要的语言,是中国语言学中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具有独特的语音系统、语法规则和词汇特点。

在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中,汉语的语音现象、词汇演变、方言差异等都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汉语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除了汉语,少数民族语言也是中国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中国有数百个不同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体系。

中国语言学的研究也包括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同时,中国方言也是中国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的保护和研究对于了解地域文化和历史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汉语是中国语言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字传统,古代汉语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语言阶段。

古代汉语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文献和古代文化,还可以为现代汉语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古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语法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特点,通过对这些特点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语言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语言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不仅具有理论研究的意义,还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

西方语言学史-第五章-系统功能语言学

西方语言学史-第五章-系统功能语言学

第五章系统功能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一、理论基础:哲学基础●二、历史发展:四个发展阶段●三、新发展:八个方面的发展●四、发展前景:几个领域的发展●五、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一、基本哲学理论基础●系统功能语言学也是以一定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包括语言学史观和语言学观。

●(一)语言学史观●西方语言学所形成的两大对立的观点,都有其固定的根源。

●1、以普罗塔哥拉和柏拉图为代表的以人类学和社会学为思想根源的学派;●2、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以哲学和逻辑学为思想根源的学派。

(二)功能语言学的语言学观1.符号的观点●(1)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social semiotic),是指在社会文化语境中解释语言。

●(2)社会文化结构和制度本身要用符号解释,而语言是用来代表符号的载体,且其本身亦是一种符号。

是众多符号系统的一种,也是最特殊的符号系统,可以体现任何其他的符号系统,如交通信号,动物语言等。

2. 普遍性和变异性强调变异性。

索绪尔和乔姆斯基都强调语言的共性和核心(共核common core)langue,competence。

但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的系统来自于语言的运用,语言的运用是语言系统的现实化,所以是相互联系的。

所以,它强调从功能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系统性。

●韩礼德把语言变异分为“方言”和“语域”,立足于语言的变异性3. 语言行为语言被看作一个行为系统,是社会文化行为的一种。

人类社会是由不同的行为系统组成的,而语言是这个系统的一种;同言语行为理论。

●行为本身也是一种系统(“能做什么”)●行为具有一定社会价值(“做了什么”)●由此可见,语言行为是行为潜势(potential)在一定社会集团中通过语言符号得以体现。

4. 功能理论三个类型,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语言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言的功能来影响、控制、选择的。

●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1)经验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语言是对存在于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过程(process)和事件(event)的反映。

人类学就业前景解读

人类学就业前景解读

专业介绍人类学是一门以人类体质及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它与考古学、语言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宗教学和心理学等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学既研究传统社会,也研究现代社会,既研究陌生的异文化,也研究熟悉的本文化。

本专业强调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注重田野调查和社会研究方法的整体训练,培养学生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适应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需求。

人类学专业是社会学专业下设的一个学科,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

研究我们人类自身是很有必要的,不仅能够更好的了解我们的起源,对于我们将来的发展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人类学专业作为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对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及行为的人的描述时提到。

就业近年来,人类学专业也有了新兴的就业方向,比如游戏策划。

目前,一些国外的游戏公司选择在中国开发游戏时,会采用国外的游戏策划系统,聘请人类学背景学科的人士来做社会文化、游戏的受众群体的分析,以了解受众群体的整体文化背景、心理需求等方面。

看来,这也是人类学专业的毕业生今后择业的一个重要方向。

同时因为学科体系与国际接轨,学生兼修文化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四方面的课程,故很多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赴国外深造。

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广阔,它是有极强应用价值的学科。

复旦大学就曾与英特尔合作,以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对中国农村的消费习惯作了广泛的调查,为其品牌实现本土化销售提供了依据。

并且人类学多学科领域的涵盖面,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因为中国自古有文史哲不分、诗乐舞一体的传统。

人类学专业主要就业方向:人类学专业的毕业生能胜任民族、宗教、计划生育、文化、民政、旅游、宣传、政策研究等工作。

毕业后可以去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共组织和私有机构担任行政、文秘和各项管理工作,主要以博物馆、民俗研究机构、考古方面为主。

汉语教育人类学的发展轨迹及其特征

汉语教育人类学的发展轨迹及其特征

将近 7 O年 之后 , 马林 诺 夫斯 基 的希 望 已经在 中 国人 类学 界 部分 地 实现 了 。 至 少 就第 一 点 希 望 而 言 , 国人类 学 从 马 林 诺 中
夫斯 基 和 拉德 克 利 夫一 朗 ( R. a ci eB o ) 布 A. R d lf— rwn f
究本 土人 的风格 。王 铭 铭 认 为 , 于 这 种 关 注 本 土 基
都 试 图改 出鲜 明 的“ 国特 色 ” 中 。但 百 年 以来 , 国 在 际教 育学术 界 , 为整 体 面貌 出现 的具 有 鲜 明 风 格 作 特 征 的 中国教 育研 究 还 没 有 浮 出海 面 , 国际教 育 在 学 术 界百 花齐 放 、 流众 多 的格 局下 , 中 国之 花” 支 “ 还 只是 在 自己 的园地 里 绽 放 , 中 国支 流” “ 尚处 在地 下 流 动 的被遮 蔽 状态 。其 结果 自然 是“ 时至 今 日, 世 在
会 的先锋 ; 二 , 第 他还 希 望从 此 以后社 会人 类 学可 以
化 追求 的背景 下加 以观 照 , 以发 现 一 些 值 得 思 考 可
的现 象和 问题 。
把 注 意 力 从 “ 单 社 会 ”转 向 “ 杂 的 文 明 社 简 复
会 ” [[ 。]
在 中 国教 育学 界 , 2 自 0世 纪 以来 , 育 学研 究 教
关键词 : 语 ; 育人类学 ; 汉 教 发展 中 图分 类 号 : 4 —5 G 00 6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31 9 (0 8 0 —0 30 1 7 —28 20 )60 0—8


从“ 国教 育人 类 学’ 中 ’ 到 “ 汉语 教 育 人 类 学’ ’

文化人类学-第一章PPT

文化人类学-第一章PPT
• 研究近现代人类(族群)及其文化的学科。
• 最核心的观念是“文化”。
“文化是一种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规、 习俗以及所有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能 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
• 关注的是静态和动态文化研究
文化人类学
• 是对人的文化的研究。 • 主要任务是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三大重 要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关 系,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涉及到物质文化;二是 人与人的关系,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内容, 人不能离开社会单个地存在于自然中,而社会就 是人与人关系的体现;三是人与心理上的关系, 欲了解个人就离不了了解心理。
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 庄孔韶主编《人类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 • 朱炳祥《社会人类学》(第二版),武汉大 学出版社; • 孙秋云《文化人类学教程》,民族出版社; • 威廉.A.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第十版),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课程要求
• 1.为了培养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进而加深学习能力, 提供10篇国内外人类学经典名著,作为课外阅读书籍,并 要求学生完成1篇读书报告,并给予学生考核成绩。 • 2.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指定专题研究内容,由学生分组 学习,并在教师指导下,各组完成一次教学讲课任务,培 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
《语言与文化》 (北京大学,1950 年,语文出版社,1989年再版)
(三)考古人类学
• 考古人类学,是利用 人类遗留下来的遗物, 遗迹(遗物和遗迹通 称为文化遗存)来研 究过去人类文化的一 门学问。
摘录:《我 国东方沿海 和东南地区 古代文化中 鸟类图像与 鸟祖崇拜的 有关问题》
(四)文化人类学 / 民族学
阅读书目
• 7.格尔茨、韩莉译:《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 社1999年版; • 8.马塞尔· 莫斯著、汲喆译:《礼物:古式社会中 交换的形式与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版; • 9.克利福德著、吴晓黎、高丙中等译:《写文化: 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 版; • 10.鲁思· 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等译:《菊与刀: 日本文化的类型》,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与理论创新

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与理论创新

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与理论创新邱玉祺;李永平【期刊名称】《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年(卷),期】2022(5)3【摘要】文学人类学被理解为以人类学视野思考和研究文学的比较文学研究流派,是20世纪比较文学领域催生出的跨学科研究。

作为人类学与文学交流互动的成果,文学人类学天然的具有“跨学科”的特性。

中国的文学人类学研究萌芽要追溯到20世纪早期闻一多、郑振铎等学者的研究。

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是中国文学人类学由方法到学科、由奠基到壮大的时期。

中国的文学人类学研究者始终坚持“世界性”与“中国性”相结合的原则,对从西方引入的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进行吸收与改造,使其能被灵活运用到本土问题的研究上来。

本文以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学科发展脉络为线索,从文学人类学产生的学科背景、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史、中国学者对文学人类学理论的革新与实践三个方面,梳理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

从理论创新方面来看,文学人类学的中国话语建设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对早期经典的重释、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文学民族志研究以及交叉学科研究。

从研究方法的开拓来看,中国文学人类学的贡献集中在“四重证据法”“N重证据”等跨学科方法上。

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体现着其与中国文化、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

【总页数】28页(P47-74)【作者】邱玉祺;李永平【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相关文献】1.比较视野中的文学理论教材编写——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学科发展与理论创新的一种认识2.从神话-原型批评迈向文学人类学理论——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兴起3.文学人类学的中国经验与发展——ICLA2019文学人类学专题4.文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及理论建构——评《文学人类学新论——学科交叉的两大转向》5.文学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当代中国文学思想的人类学转向视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人类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一)【摘要】语言人类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是在人类学的学科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西方的语言人类学经历了田野工作、比较分析、理论概括几个阶段。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语言人类学的发展有其广阔的基础,加强语言人类学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同时对保护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不同的语言文化族群相互尊重以及和谐对话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语言人类学;文化;学科建设一、语言人类学的学科发展语言人类学(linguisticanthropology)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同时也是人类学与语言学的一个交叉学科。

但由于世界各国的学科渊源不尽相同,语言人类学的学科界定以及学科归属不尽相同。

在前苏联所体现的欧洲大陆体系中,人类学主要指体质人类学,它与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构成关系密切但又相互平行的学科。

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体系中,语言人类学与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考古人类学等一起构成人类学的学科体系。

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语言人类学是人类学研究语言与文化关系的一个学科,有时也可当作人类语言学。

不管是人类语言学还是语言人类学,都涉及到“传统的历史比较、亲属关系构拟,到‘认知语言学’(cognitiveanthropology)、‘说话民族志’(ethnographyofspeaking)、语用学和语言规划”。

①语言人类学旨在通过语言的研究或借助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达到深化认识人类文化的目的,同时也使不同的语言族群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

语言人类学的学科渊源可以追溯至西方的“民族语言即民族精神”的思想。

18世纪末,德国学者海德尔(G.Herder,1744-1803)指出语言与民族之间存在着同一关系。

他认为,一种民族的语言就是本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就是他的语言。

语言学家冯堡特(WilhelmvonHumboldt,1767-1835)进一步发展了海德尔的观点,他认为语言是全部灵魂的总和,语言是按照精神的规律发展的。

“语言的所有最为纤细的根茎生长在民族精神力量之中,民族精神力量对语言的影响越恰当,语言的发展也就越合乎规律,越丰富多彩。

”②语言相对论认为,语言有比较完善的和比较不完善的,但是“即使是最野蛮部落的语言也不应该受到谴责或轻视,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是人类原有的创造语言能力的表现。

”海德尔和冯堡特都认为民族的语言是特殊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世界观和语言才能的体现。

”③在这些观点中,语言作为“中间地位”的看法已基本式微,而语言作为特殊的民族文化,语言等同于民族精神这些思想,让人们逐渐认识到语言的文化性质和文化价值。

语言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这就是语言的文化性质;语言的文化价值主要指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民族都会把自己的各种文化放在用语言作为标识的贮聚库里,通过语言可以来透视民族的文化以及民族的心理素质。

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1857-1913)是真正把人类学与语言学结合起来研究的第一人。

为了回答语言对于人类学、民族学和史前史能否有所阐述,索绪尔从语言与种族、民族统一体、语言古生物学、语言的类型和社会集团的心理素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证。

索氏树立了从语言的角度来探索人类历史上文化现象的典范,为以后语言与民族,语言与文化相互关系的研究开了先河。

④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索氏通过“回顾法(retrospectivemethod)”进行语言重建的方法为人类学开展史前史的研究提供了借鉴。

20世纪初期,索绪尔的追随者即社会心理语言学派代表人物梅耶和房德里耶斯(J.Vendryes)也比较注重语言与民族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人类学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B.K.Malinnowski1884-1942)早年从事人类学研究,出版大量的人类学著作,为功能学派的开创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他晚年却转向语言学研究。

马氏的学科转向加强了人类学与语言学的结合,强化了语言研究对于了解和揭示人类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门学科,语言人类学是在美国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摩尔根(L.H.Morgan,1818-1881)在对易洛魁印第安人多次深入调查研究和收集材料的基础上,在1851年发表了《易洛魁联盟》一书。

该书追溯了易洛魁人数百年的历史,详细的记录了他们的生活环境、经济活动、习俗、宗教和语言。

1871年他又发表了《人类家族的血亲和姻亲制度》,该著作从语言学的角度讨论了印第安人的奇特亲属称谓和族源问题,开始了对人类早期社会组织原则及其普遍发展规律的探索。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人类学家在对印第安人的土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时,发现印第安人的语言不同于印欧语系诸语言。

人类学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博厄斯(FranzBoas1858-1942)认为人类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重建人类发展的历史,他强调人类学的基本任务就是研究语言、习俗、迁徙、身体特征等的全部总和。

觉得要获得有关印第安人的资料就必须学习他们的语言。

他对语言学极为重视,花了大量的精力研究了语言问题,他本人就懂得多种印第安人方言。

他在研究过程种发现,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己的一套语音、形态的意义和结构、词汇的特点。

描写一种语言只能根据它自己的结构来描写。

他的这一主张被称为“描写语言学”或“结构主义”理论,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种方法对于研究无文字民族的语言尤其有效,对研究那些鲜为人知的语言亦很有效。

1911年,博厄斯还组织出版了最早的《美洲印第安语言手册》(AHandbookofAmericanIndianLangguage),搜集了几十种语言资料,他为该书所写的序言一直被列为语言学的经典著作。

博厄斯还于1920年创办了美国最早的语言学刊物《国际语言学杂志》,该杂志对语言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940年博厄斯写成《种族、语言和文化》、1941年写成《达利他人的语法》。

博厄斯的“描写”方法为语言人类学的学科方法奠定了基础。

⑤萨丕尔(EdwardSapir,1884-1939)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晚年开始转向人类学研究。

萨氏重视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

他说,“语言的内容,不用说,是和文化有密切关系的。

不懂得神通论的社会,用不着神通论这个名称;从来没有见过或听说过马的土人遇见了马,不得不为这个动物创造或借用一个名词。

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史和文化史沿着平行的路线前进,是完全正确的。

”⑥沃尔夫(BenjaminLeeWhorf,1897-1941)发展了萨丕尔的观点,认为语言形式决定着语言使用者对宇宙的看法;语言怎样描写世界,我们就怎样观察世界;世界上的语言不同,所以各民族对世界的分析也不同。

⑦他们的观点浓缩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theSapir-WhorfHypothesis)。

虽然“萨丕尔-沃尔夫假说”遭到了许多人的质疑,但是,语言与文化、世界观之间的相互关系却一直成为人们长期讨论的主题。

20世纪中叶以来,语言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日臻完善。

这一阶段出现了大量的语言人类学成果,尤以菲力普森(RobertPhilipson)、萨斯曼(ZdenekSalzmann)等人为代表,菲力普森从语言人类学视角对英语进行了个案研究。

他指出,由于文化上的不平衡,英语的支配地位造成了英语帝国主义,实际上是间接反映了一种盎格鲁文化中心观。

⑧萨斯曼同样从语言人类学的视角对语言、文化和社会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论述,指出不同的语言结构与其所反映的思维方式具有协同性;同时还对当今的语言人类学“实用性”展开了论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语言人类学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发展。

⑨二、中国的语言人类学研究中国传统语言学比较注重语言事实研究。

先秦以文字训诂为主;隋唐以音韵为主;清代是文字训诂全面发展的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洋为中用时期。

⑩但我们也看到,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由来已久。

如前文所述,语言学思想有时是时代思潮的延伸,它离不开自己的时代社会背景。

如先秦诸子百家关于名与实的讨论虽然属于语言学问题,但更是哲学问题。

中国语言学后来的发展都是与经学分不开的。

在西方,由于现实需要以及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19世纪诞生了人类学这门学科,在西方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引进到中国之后,中国的语言学研究就在搭建语言学与人类学之间的桥梁。

在国内,罗常培先生当属于从事语言人类学研究的第一人。

上个世纪30年代,罗氏研究语言就已经不把研究的视角局限在语言本身的范围内了。

罗氏通过对山东临川音系的调查研究,并结合方志、史籍、族谱和已有论着,写出方言与社会历史移民关系的论述《从客家迁徙的踪迹论客赣方言的关系》;抗日战争期间,受费孝通先生的《关于功能派文化论》的影响,于是把研究方向从音韵学和方言研究转向少数民族语言田野调查研究方面,并调查了多种少数民族语言。

由于人类学历来比较重视后进民族的田野调查和研究,所以罗氏所作的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研究已经表明中国传统语言学正在朝着语言学与人类学的结合方面发展。

1943年以后,罗氏的治学道路从语言学转向了语言与文化关系的研究。

他的研究范围涉及到了从地名研究民族迁徙的踪迹;从人名研究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从造词心理研究民族的文化程度;特别是从词的来源和演变研究古代文化的遗迹等等。

罗氏对于语言人类学的贡献,正如他本人所说,“假如我这一次尝试能够有些许贡献,那就可以给语言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搭起一个桥梁来。

”其著作《语言与文化》尤其侧重国内少数民族和国外文化比较落后的口语,从语言所反映出的文化因素来透视该民族文化的特点。

可谓是中国语言人类学的先声。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