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社会的应用
什么是人类学?人类学在理解人类文化和社会方面有哪些应用?

什么是人类学?人类学在理解人类文化和社会方面有哪些应用?人类学是研究人的文化、社会和生物学各个方面的学科,它研究人类的生活习惯、风俗、语言、思想、宗教、艺术和技术等各种文化现象,并探究人类社会的结构、规则和变迁。
本文将会介绍人类学的应用,并以以下3个方面为例进行阐述。
1. 人类学的应用于跨文化交流了解他人的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人类学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帮助人们克服与他人交流的障碍。
在国际贸易中,人类学家的参与可以帮助企业预测并解决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
人类学家可以在跨文化环境中传达文化信息,帮助人们理解不同文化的哲学观念,帮助人们建立跨文化的友谊和合作关系。
2. 人类学的应用于解决社会问题人类学家能够洞察社会问题根本原因,也能够帮助制定政府政策和社会发展计划。
例如,人们在探寻社会不公正问题时,人类学能够提供深入的文化联系角度,探讨社会现象的多样性,找到不同社会层面的互动,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人类学家还可以进行社会政策的评估,研究政策如何影响社会和文化。
3. 人类学的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人类学家可以帮助支持生物医学研究,并且可以促进推广全球卫生。
人类学家研究人类生理和疾病问题时,不仅仅关注生理症状和治疗,他们还会考虑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对于生理状态和疾病产生的影响。
例如,人类学家通过研究某些社会文化背景的群体可以解决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的疾病问题。
人类学并不仅仅是研究众多领域的共通点和相似之处。
人类学家研究文化、人类历史、社会和个人等课题的特征、变化和发展。
人类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从跨文化交流到社会问题,到生物医学研究。
人类学家的人类学知识会不断发挥作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总体的社会和文化发展。
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主讲:田友丽Email:503665297@课程主要内容1 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8 婚姻与家庭2 文化与文化变迁9 亲族、继嗣制度和社会集团3 种族、民族与族群10 政治制度与社会控制4 语言、符号与文化11 宗教信仰与仪式5 人格与文化12 文化人类学的应用6 文化与生态13 文化人类学的发展趋势7 文化与经济制度导言为什么要学习文化人类学一、学习文化人类学的必要性二、学习文化人类学的重要意义三、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焦点一、学习文化人类学的必要性1.从远的方面而言,现在的地球,确实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完全是个“地球村”。
1)小案例:民歌“走西口”两人早晨分别,晚上煲电话粥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外籍教练、外籍学者、留学等等。
2)小故事:德国人、日本人和中国人面对一条鱼的不同态度为什么不同国家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呢?一个渔夫正在海边晒太阳,一个“到此一游”的欧洲白人遇见了他,便有了如下一段对话:白人:你干嘛这么懒洋洋的,不努力工作?当地人:我已经够吃了。
白人:这里的鱼那么多、那么大,可以把它们全捞上来,你就可以发大财了。
当地人:我发财干什么呢?白人:你可以盖一幢漂亮的别墅,住得更舒适一点。
当地人:我那边有一间草房,已经很好了。
白人:不盖房也罢,那就买一辆汽车,豪华一些的。
当地人:买汽车又干什么?白人:开着它兜风,到世界各地旅游呀,像我这样。
当地人:到世界旅游又干什么?白人:你可以去看大海,还可以在海边美美地享受日光浴。
当地人:什么叫日光浴?白人:就是晒太阳。
当地人:那我现在不就在晒太阳吗?3)世界各民族社会的发展迄今有后进与先进之分,人们在认识各民族文化时会有偏见、歧视。
4)费孝通提出的文化共同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2.从近的、具体的小环境来说,工作、生活与文化的关系。
1) 小案例:商品销售百事可乐芭比娃娃2) 国内56个民族,有诸多不同的宗教信仰群体。
文化人类学在社会工作种的价值和意义

文化人类学在社会工作种的价值和意义
文化人类学在社会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文化敏感性。
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文化现象,通过对文化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性。
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文化敏感性,避免出现文化误解和冲突,更好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建立联系和沟通。
2. 帮助建立文化相对主义观念。
社会工作者需要意识到不同文化背景对人的生活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不能以自己的价值观评价和对待其他文化的人群。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建立文化相对主义观念,尊重并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
3. 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在移民社会和多元文化社会中,文化人类学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少数族裔和移民社群的文化背景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支持和服务。
同时,文化人类学也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增强社会的文化包容性和多元性。
4. 强化社会工作的实践性。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和方法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人的文化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更好地进行社会工作实践。
例如,在做社区发展工作时,文化人类学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了解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和价值观,从而设计更加适合当地文化和社会背景的社区发展项目。
文化人类学在社会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可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提高文化敏感性、建立文化相对主义观念、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以及加强社会工作的实践性。
文化人类学文化传承与社会习俗的研究与解读

文化人类学文化传承与社会习俗的研究与解读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它通过对社会习俗和文化传承的研究与解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共通性,丰富了我们对人类文明的认知。
本文将探讨文化人类学在文化传承和社会习俗研究中的应用。
1.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传承是指将一代人对文化的认知、知识、价值观念和技能等传递给下一代的过程。
它是社会中心思想和传统的延续,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文化传承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社会习俗和行为模式的传承,塑造了社会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通过实地调查、参与观察和口头传统等研究方法,深入了解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传承方式和社会习俗。
实地调查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研究者可以亲身体验和观察社会习俗,从而更准确地了解不同文化对于传统的理解和诠释。
3. 社会习俗与文化传承社会习俗是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和规范,它直接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规则。
社会习俗的传承与文化的传承密切相关,文化人类学通过对社会习俗的研究,可以了解到社会群体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4. 社会习俗的多样性尽管世界上各个文化具有各自独特的社会习俗,但是背后都存在着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比如在婚礼仪式中,不同文化有不同的传统习俗,但它们都代表了对婚姻和家庭的重视。
文化人类学通过研究社会习俗的多样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5. 文化转变与社会习俗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社会习俗也在不断改变和调整。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化转变对社会习俗的影响,并为社会习俗的变迁提供合理的解释和解答。
总结:文化人类学通过对文化传承和社会习俗的研究与解读,揭示了不同文化的特点和共通性,拓宽了人类对于文明的认知。
它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对于传统的认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共享与交流。
文化传承和社会习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为我们拓宽了视野,加深了对人类文化的理解。
从文化史到社会文化史_兼论文化人类学对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影响_韩晓莉

从文化史到社会文化史———兼论文化人类学对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影响韩晓莉(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太原,030006)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文化史研究日渐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
不同于西方又被称为“新文化史”的社会文化史的是,国内的社会文化史研究并没有表现出与传统文化史的彻底决裂,而是强调文化史研究中的视角转换。
可以说,国内社会文化史研究是在借鉴西方社会文化史研究理念的基础上,对文化史研究的深入和丰富。
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同样关注文化的文化人类学与社会文化史有着更多共通之处,为社会文化史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意义上的借鉴。
关键词:文化史;社会文化史;文化人类学 20世纪80年代,“文化转向”思潮席卷西方社会科学领域,随之兴起的社会文化史,也称新文化史,被认为已取代社会史,占据西方史学的主流地位。
20世纪90年代,“社会文化史”一词开始悄然出现在国内学者的论著中,关于社会文化史的讨论之声日渐增多。
相较于西方学界与文化史壁垒分明,又似乎涵盖一切的社会文化史研究,国内的文化史与社会文化史之间似乎有着某种递进关系。
本文试图对文化史与社会文化史的关系进行梳理,并从社会文化史的研究现状和方法论方面展开讨论,以期对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深入开展有所裨益。
一20世纪二三十年代,伴随着启蒙运动,文化史研究开始兴起于中国学界,在经历了50年代至70年代的停滞期后,于80年代初异军突起,并演成如火如荼之势。
一时之间,诸如文学、艺术、伦理、宗教等在内的专史性论著和包含哲学、宗教、风俗、教育、文学艺术等在内,冠以文化史的通史性论著在在多有。
毫无疑问,文化史的复兴代表了时代发展下史学研究的新气象,但它同时也是一门发展未臻成熟的学科,复兴之后,研究的缺陷与不足也暴露出来。
首先,文化史的学科定位相对模糊,研究对象具有不确定性。
文化史学科定位的形成源于学者对“文化”的理解。
“文化”本身是一个内涵丰富,歧义繁杂的词汇,从国内对文化的研究来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也被称为“大文化”与“小文化”。
当代文化人类学理论与研究新进展

当代文化人类学理论与研究新进展随着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日益凸显,当代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这个背景下,当代文化人类学理论和研究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当代文化人类学理论和研究的新进展。
一、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转向文化人类学作为人类学的分支之一,长期以来着重关注“文化”,强调对文化的研究和探索。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加剧,文化的定义和范畴逐渐模糊,使得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向。
文化人类学开始涉及更广泛的研究领域,例如科技、生态、政治和经济等方面,从而重新定义和调整文化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这种转向不仅能够使文化人类学更好地反映当代社会的现实和多样性,还能够提高研究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凸显文化人类学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的重要性。
二、多元化的研究方法除了理论转向,当代文化人类学还通过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来完善研究内容。
与传统的田野调查相比,当代文化人类学对于多种文化研究方法的探索和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其中,视觉人类学、数字人类学等新技术的出现,能够更好地展现文化的多样性,使得文化研究从纯粹的文字和口头传统转化为更具体更直观的形式,为观众传达文化信息打开了新的门户。
此外,当代文化人类学更注重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将社会学、文化研究、历史学和人类学等学科进行有机结合。
这种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提高了文化人类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适用性,更好地捕捉整个文化现象的本质和特点。
三、文化人类学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当代文化人类学研究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作为一种研究文化的学科所做出的贡献上,还存在于文化人类学在社会学、艺术与文化等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
文化人类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方法和思考方式。
通过对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减少文化的误解和冲突,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能够为我们提供相关的思考和策略,从而对当代社会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文化人类学》课程简介与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课程简介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 Cultural Anthropology课程代码:学时/学分:48/3 课堂授课:48课程主要内容:文化人类学,就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处长、变迁和金化的进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落、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借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本课程主要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和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田野调查等以及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适用专业: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专业推荐教材:《文化人类学》,童恩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人类学概论》,庄孔邵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社会人类学》朱炳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8《文化人类学》,林惠祥,商务印书馆,1991参考书:《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王铭铭,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人类的视野》,李亦园,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乡土中国》,费孝通,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
《义序的宗族研究》,林耀华,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金翼》,林耀华,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从传统到现代》,金耀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王沪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近500年以来福建家族社会研究》,陈支平,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郑振满,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王铭铭,三联出版社,1997年。
《民族学通论》(修订本),林耀华主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民族学概论》,杨堃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
文化人类学的重要概念与应用

文化人类学的重要概念与应用文化人类学是一个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学科,通过实地调研、观察和分析,旨在了解和解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行为和价值观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文化人类学的重要概念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影响。
一、文化人类学的定义和起源文化人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结合了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它关注人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模式、信仰、价值观念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表现。
文化人类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学者们开始对原始社会进行研究,并尝试理解及解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变化。
随着实地调研方法的发展和对文化相对主义理念的认可,文化人类学逐渐成为独立的学科。
二、文化人类学的重要概念1. 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是文化人类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它认为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其所处文化环境的影响。
文化相对主义拒绝将其中的某一种文化标准作为普世标准来评价其他文化的行为和观念。
这个概念使我们能够更加开放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避免偏见和歧视。
2. 社会构建主义社会构建主义认为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理解和解释是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背景的塑造而形成的。
它的核心思想是个体和社会互为构建,相互影响。
社会构建主义的概念使我们能够抛开主观判断,更加客观地观察和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动因和原因。
3. 田野调研田野调研是文化人类学中的基本方法,通过在实地中观察和参与调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行为和社会组织形态。
田野调研可以涵盖各种各样的领域,例如乡村社区、城市街区、家庭生活等,通过对这些实地经验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文化人类学的应用1. 跨文化交流与国际合作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对于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性,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沟通,提高交流的效果和质量。
在国际合作中,文化人类学可以帮助不同国家之间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从而增进合作和共赢的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社会的应用
文化是如何产生的?文化是在开发自然过程中产生的,人类要生存、发展和延续,就要向自然获取能量,获取生存的物质,既而人类作为生命体才能存在。
人的进步就在于不断认知自然、认知自然现象,包括物种、气候、水源、飞禽走兽,在认知过程中,人类才能积累知识,这些知识就逐渐建立成一种体系。
人类在不断认知自然、了解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征服自然。
人类的信息体系是不断的积累、发展的过程,但人类从中获取物质是有限度的,如果超过了极限,将会导致灾难。
因此,人类遇到了许多困境:冰川融化、石漠化、沙漠化、水资源枯竭以及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都是人类过分地攫取自然资源,而遭遇大自然的报复。
但是人类并不可悲,因为人类可以用文化回归。
一旦这种灾难危害到人类的生存、发展,人类的文化可以回归,可以解决某些突出的问题。
如沙尘暴、洪水、干旱并不可怕,因为人类可以回归,可以用人类的智慧去治理。
当然回归是一次体验,是一次知识的积累,也是对人类信息体制的一种修正和丰富。
在不断地回归中,人类才发现人类文化的有效性,人类的文化在不断深入对自然的认识,不断转化成人类的信息体系。
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进展,人类越来越对人类与文化的关系这个大主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研究范围的深入和扩大,一门包括民族学、考古学和语言学等分支的文化人类学科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蕴而登上了社会的舞台。
在文化人类学属下,考古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发掘、研究古代人类的物质遗存来复原人类无文字记载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探讨人类文化的起源和演变;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与社会环境、人们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和宗教信仰的关系,同时把语言当做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考察它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规律;民族学则主要研究各民族和各地区、社区的文化,比较其异同,分析这种异同的产生原因,认识这种异同存在的意义,揭示人类文化的本质,探讨文化的起源和演变规律。
考古学是通过发掘和调查古代人类的遗迹遗物和文献来研究古代社会的一门人文科学,并且考古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研究的范围是古代,所以它与近代史和现代史实是无关的。
考古学的主要对象是古代人类活
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一般指古代人类有意识加工过的人工制品,如工具、武器、用品等,或是人类修造的房屋、坟墓、城堡等建筑、古代人类遗物、自然遗物等)。
考古学的重要目的是复原人类历史,研究过去的历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阐释存在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并且我们从已经发掘出来的古代文化遗产,知道了从千万年历史实践中抽象出来的社会发展规律,而这种规律必定对我们现代化的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无可比拟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此外考古学能让我们更多的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这些都是我们国家特有的文化,从而帮助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并且坚定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并重新引导世界文明潮流的信心和决心。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存在于运用之中,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社会的发展促进人们思维的发展,从而也就推动语言不断发展。
这就是说,社会的发展,使新事物、新概念不断出现,使人们的思维越来越细致复杂,从而使词汇不断丰富,语法不断改进。
不同社会的联系与交往,以及社会的变动,人民的迁徙,推进语言的发展不同社会的联系与交往,以及社会的变动,人民的迁徙,推进语言的发展。
语言是符号系统,系统内的各种因素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即语音、词义、语法等各要素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
如果其中某一种因素因为某种原因而发生变化,破坏了原有的平衡,那么系统内部的有关部分应付重新调整达到新地平衡。
例如,藏语原本是没有声调的,由于语音变化出现大量的同音现象,使本来互有区别的词不再有区别,原有的语言平衡被打破,于是声调产生,成为区别语言符号的重要手段。
可见,语言各要素之间都有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关系,局部的变化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关键在于语言是社会交际工具,语言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影响是在满足社会交际的基础上起作用的,它决定了每一种语言发展的方向。
而民族学是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它把民族这一族体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研究各族体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它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学科。
民族学工作者研究这一课题取得的突出成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去判断各民族的社会发展进程,勾画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结构的历史断面,并分别不同情况决定各民族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不同方针与方式。
这些研究成果为制定民族地区的政
策提供了依据。
例如关于新中国成立前保存有原始公社制残余的少数民族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方针,即是根据列宁关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的政权后,落后民族在本国先进民族帮助下,经过一定发展阶段可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论述确定的。
对存在奴隶制、农奴制的地区,采取“和平协商”方式改革,在废除奴隶主和封建主所有制前提下,对其上层采取赎买政策,即在消灭这些剥削阶级的同时,对个人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
对改革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半封建制、游牧地区的封建制的政策,也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为依据提出的。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贯彻这些方针政策,取得了伟大胜利。
文化人类学就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和进化的过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族、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的相同点和相差点,借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科学。
它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任何别的学科代替不了的地位,它发展到今天,其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化人类学是一种潜在的精神武器。
它在维护当时西欧个民族和世界范围内的行动起到了潜在的推动作用。
它教育每个民族看清历史传统所赋予的发达、先进、强盛的民族文化涵义,从而探求发展的立足点。
作为曾经经受凌辱和蒙受过压迫的民族,有充分的理由和实际的可能要求文化人类学为自己的作为提供理论依据,给自己的行为予以鼓励和推动。
今天发展中的民族需要自立、自强,就必须有自己的文化人类学,必须在自己的文化人类学中探求能使自己自立、自强、自尊的精神力量。
其次,文化人类学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
由于民族主义的存在,人们往往倾向于用自己的文化或社会地位的狭隘眼光来观察世界,因此文化上的不沟通导致了许多民族间的冲突与摩擦。
而文化人类学恰好呈现了各种群体风格不同、精彩纷呈的我文化状态,所以文化人类学能够让人们彼此了解互相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
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应当充分利用文化人类学来看清真正的先进与发达是什么,从而唤醒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剖析。
再次,文化人类学教会人们,民族地位偏见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潜在祸患,一
定要处理好民族间的关系。
很多人总是认为按别人先进的东西就是学就是在进步,认为自己所理解的先进可以冲破封建保守的落后状态,为现在还在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带来福音,而这种恰好是文化人类学的大忌。
因此我们要纠正民族偏见。
文化人类学是无国界的,文化人类学是需要全人类共同传承和发展的。
单一的文化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吸收多方面的文化。
但是文化都是有精华与糟粕的,我们在吸收文化的时候要懂得区分。
不能够一打开窗户就让蚊子,苍蝇都飞进来。
要懂得对外来的部分抵御,同时也不能够认为我们自己的文化都是好的,要把自己的文化特色体现出来。
应用文化人类学进行社会改革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如政治、经济、宗教、风俗等,其层次和范围也各不相同,有地区性的、民族性的、国家性的,甚至是全球性的。
但无论如何,文化人类学的最高目的或最终任务,是整个人类的生存和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