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简介资料
“边塞诗人”王之涣

“边塞诗人”王之涣作者:陈莹莹来源:《课外生活(小学4-6年级)》2018年第03期本期大咖:王之涣(字:季凌)生卒年限:公元688年~公元742年称号:与王昌龄并称“边塞二王”职业:诗人、主簿、县尉家庭出身:名门望族,世代为官代表作:《登鹳雀楼》《凉州词》《送别》等边塞诗在盛唐时期成为诗歌的代表题材之一,其中有许多诗抒写了边关将士的骁勇善战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王之涣擅长写五言诗,尤其擅长描写边塞风光。
他的诗用词朴实,意境深远,令人置身诗中,回味无穷。
他的作品现在仅存六首绝句,其中有三首就是边塞诗。
所以,后人把他和同样擅长描写边塞风光的著名诗人王昌龄一起并称为“边塞二王”。
公元688年,王之涣出生在当时的名门望族,是大户人家的公子哥。
从曾祖父到父亲,世代为官。
季凌兄厉害了!不但是富二代,还是官二代呀!有钱就是任性!这么有钱还这么拼,让我们老百姓情何以堪啊!公元708年(21岁),王之涣年轻时放荡不羁、行侠仗义,每天喝酒玩乐、不务正业,简直就是一个纨绔子弟。
突然有一天,他开始反思自己,是否应该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于是,他开始认真读书,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再心高气傲,也得吃饭不是?没钱养家就得乖乖出来赚钱嘛!公元723年(36岁),靠着老王家祖上世代为官的福泽,他当上了冀州衡水的主簿。
但是才高气傲的他压根瞧不上这等芝麻小官,于是辞官回家,隐居了十五年。
公元738年(51岁),没有收入,再厚实的家底也经不住坐吃山空。
于是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又复出做了文安郡的县尉,终于能靠差事养活自己了。
大火无情,虽然仅存诗六首,仍可打遍唐朝无敌手啊!公元742年(55岁),王之涣当了短短四年县尉,就突然生病去世了。
家人为他整理诗集时,不小心打翻了烛台,最后只从火堆中抢出了六首诗。
大家好,欢迎来到《超级访谈秀》。
今天我们请来了著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涣先生。
大家好!主持人好!您的名作《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一举拿下了同类诗的桂冠。
王之涣事迹

王之涣事迹王之涣事迹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原籍山西晋阳(今太原市),因五世祖王隆之任北魏绛州刺史,入籍绛州(今山西新绛县)。
曾祖王信,隋朝时任朝谏大夫、著作郎,唐朝时为蒲州安邑县令。
祖父王表,历任朝散大夫、阳翟县丞、瀛州文安县令。
父亲王,历任鸿寺主薄、雍州司士、汴州浚仪县令。
王之涣为王第四子,生于唐垂拱四年(688),唐靳能的《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以下简称《墓志》)说他:“幼而聪明,秀发颖悟。
不盈弱冠,则穷文章之精;未及壮年,已穷经籍之奥。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则说他“少有侠气,所从游皆五陵少年,击剑悲歌,从禽纵酒。
中折节攻文,十年名誉自振。
耻困场屋,遂交谒名公。
”托朋友为自己谋求官职。
终于在他30岁左右谋得冀州衡水县主薄的职务。
在任期间,因他才高气傲,不愿为职卑折腰。
几年之后,父母相继去世,又加上被人诬告,便愤然拂袖而去,“解印”还乡。
在家闲居期间,《墓志》说他“雅淡,酷嗜闲放。
”悠游山水,足迹遍及京师、洛阳、幽州及黄河南北,“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
”(《墓志》)广交文坛名士,与王昌龄、高适、崔国辅、郑、畅诸等著名诗人联唱迭和,名动一时。
《唐才子传》说他“为诗情致雅畅,得齐梁之风,每有作,乐工辄取以被声律。
”《墓志》也说他:“或歌从军,吟出塞,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唐朝用弱《集异记》记载的开元中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在“旗亭”听歌妓吟唱他们诗作而“画壁”比高低的佳话,虽带有传奇色彩,却具有一定的事实基础。
《全唐诗》仅存的王之涣六首绝句都堪称珍品,这些诗大都作于这一时期。
其中《登雀楼》、《凉州词》最为炙人口,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登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成为千古名句;而“凉州词”被民国时期的章太炎称之为“绝句之最”。
王之涣过了15年闲散的自由生活之后,在“密亲交”的一再劝说下,于唐开元二十三年(735)才又出仕,“补文安郡文安县尉”,执掌全县的军事、治安。
王之涣最有名的十首诗词

王之涣最有名的十首诗词摘要:一、王之涣及其代表作品简介二、王之涣诗词的艺术特点三、王之涣最有名的十首诗词赏析四、王之涣诗词的历史地位及影响正文:一、王之涣及其代表作品简介王之涣,字子山,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公元688 年,卒于公元742 年。
他是唐代诗歌繁荣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孟浩然、白居易、王之涣并称“初唐四杰”。
王之涣的诗歌以豪放、奔放、婉约、清新著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二、王之涣诗词的艺术特点王之涣的诗词具有以下艺术特点:1.豪放奔放:王之涣的诗歌气势磅礴,豪放奔放,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2.婉约清新:王之涣的诗歌婉约清新,表现出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3.情感真挚:王之涣的诗歌情感真挚,表现出他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深深眷恋。
4.寓意深刻:王之涣的诗歌寓意深刻,表现出他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三、王之涣最有名的十首诗词赏析以下是王之涣最有名的十首诗词及其赏析:1.《登鹳雀楼》:此诗是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鹳雀楼上的景色,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2.《凉州词》:此诗描绘了凉州的美景和历史文化,表现出诗人对凉州的热爱和向往。
3.《登飞来峰》:此诗描绘了登高远望的景色,表现出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志向远大。
4.《边塞乐》:此诗描绘了边塞的景色和戍边将士的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5.《凭高望远》:此诗表现了诗人在登高望远时的感慨和思考,寓意深刻。
6.《送元二使安西》: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不舍和关怀,情感真挚。
7.《终南别业》:此诗描绘了终南山的景色,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仰。
8.《莲花池》:此诗描绘了莲花池的美景,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9.《如梦令》:此诗表现了诗人在梦境中的感慨和思考,寓意深刻。
10.《春晓》:此诗表现了诗人在春天早晨的感慨和思考,寓意深刻。
四、王之涣诗词的历史地位及影响王之涣的诗词在唐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对后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选王之涣人物简介

导语: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人们用“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来形容他。
下面是王之涣的生平简介。
《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
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 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
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
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
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
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
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
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 20 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
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
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
开元十年( 722年)两人结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17岁,正是妙龄女子。
县令的千余,嫁给父亲部属、35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颇耐人寻味。
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
王之涣才高气盛,不愿为了衡水主薄的卑职而折腰,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而去,“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
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
雅谈珪爵,酷嗜闲放。
”在家过了15年闲散自由的生活。
后来他的亲朋好友觉得他这样一直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劝他入仕。
后来补文安郡文安县尉,仍是一不起眼之小职。
他在职风清白著称,理民以公平著称,颇受当地百姓称道。
谁料不久,他竟染病不起,以55岁之壮年,卒于官舍。
靳能在墓志铭中称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可谓对王之涣一生的完美概括。
李氏嫁给王之涣后,两人恩爱。
王之涣的背景资料

在浩瀚星空,唐诗无疑构成了一片最为繁密、灿烂的星系。
唐代边塞诗人众多,其中属于太原的名家就有三王,即王之涣、王昌龄、王翰。
他们发出诗歌的光芒,完全可被称作光耀古今的星座。
这是拥有2500年历史文化的古城太原的骄傲。
王之涣(688-742),字秀凌,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盛唐诗人。
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
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归乡十五年。
后补文安郡文安县尉。
在职以清白称,天宝元年卒于官。
为人慷慨倜傥,才锐能诗。
常击剑悲歌,且与王昌龄、高适交往颇深。
王之涣王之涣,或作王之奂,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
如此名流,新旧《唐书》均无传,《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
幸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的发现,提供了王之涣的一些情况。
《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
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 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
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
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
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
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
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
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 20 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
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
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
开元十年( 722年)两人结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17岁,正是妙龄女子。
县令的千余,嫁给父亲部属、35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颇耐人寻味。
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
唐代诗人王之涣:纵横两个朝代的文学之星

唐代诗人王之涣:纵横两个朝代的文学之星引言唐代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人物。
在这众多的才子佳人中,王之涣无疑是一个备受赞赏和推崇的诗人。
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唐代盛世氛围,也体现了他深邃的思想与艺术造诣。
王之涣的生平与背景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宇航,是唐代文学家和官员。
他出生于河南洛阳,并且曾经在都城长安接受教育。
王之涣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但他所创作的诗歌却富有理想化、豁达开阔的气息。
诗歌成就与代表作品王之涣以其纵横两个朝代而著名。
他既有为梅花而豪情壮志的《登鹳雀楼》,也有流露对逝去盛世怀念之情的《登金陵凤凰台》。
这两首名篇都凭借其气势恢宏、情感深沉的特点,至今被视作唐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王之涣的诗歌风格独特,他追求自由自在的表达和豪放不羁的情感。
他将心灵独白与社会抒发相结合,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反映了时代变革所带来的挑战和冲突。
他以震撼人心的语言展现了对历史巨变和生活困境的思考与态度。
除了《登鹳雀楼》和《登金陵凤凰台》,王之涣还创作了许多其他优秀的诗作。
比如《上李邕》表达了对好友李邕赞誉以及对友情真挚珍贵的思念之情;《夜泊牛渚怀古》以叙述废墟景象勾起人们思考现实与历史关系;《出塞九首》描绘了边塞壮丽景色,并流露出对家园乡情深厚的追忆等等。
影响和遗产王之涣的文学成就在唐代时就受到赞誉,并对后来的诗人和文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作品为后世的诗歌传统奠定了基础,被称为“天下之诗”。
王之涣以其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塑造了自己独特而深远的艺术风格。
他的诗歌作品在形式、意义和表达上都具有创新性和影响力。
结论王之涣是一个值得景仰和铭记的唐代诗人。
他通过其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敢于表达个人情感,同时也在将个人与历史、社会、以及整个人类命运联系起来方面给予了极大关注。
无论是他那豪情万丈而气势恢宏的《登鹳雀楼》,还是流露着千年乡愁与眷恋之怀的《登金陵凤凰台》,都为我们提供了品味和欣赏这位杰出诗人才华与智慧之所在。
王之涣的背景资料

王之涣的背景资料导语:在璀璨而辉煌的唐代,诗人王之涣才高八斗,创作的诗歌被人们所称赞。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王之涣的背景资料,欢迎阅读! 唐朝诗人王之涣的背景资料在浩瀚星空,唐诗无疑构成了一片最为繁密、灿烂的星系。
唐代边塞诗人众多,其中属于太原的名家就有三王,即王之涣、王昌龄、王翰。
他们发出诗歌的光芒,完全可被称作光耀古今的星座。
这是拥有2500年历史文化的古城太原的骄傲。
王之涣(688-742),字秀凌,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盛唐诗人。
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
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归乡十五年。
后补文安郡文安县尉。
在职以清白称,天宝元年卒于官。
为人慷慨倜傥,才锐能诗。
常击剑悲歌,且与王昌龄、高适交往颇深。
王之涣王之涣,或作王之奂,字季凌,盛唐著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
如此名流,新旧《唐书》均无传,《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
幸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的发现,提供了王之涣的一些情况。
《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
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 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望族。
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
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
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
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
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
王之涣出身于普通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 20 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
不知何故,王之涣未走科举之途,而以门子调补冀州衡水主簿。
任衡水主簿时,王之涣父母均已去世,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
开元十年( 722年)两人结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17岁,正是妙龄女子。
王之涣详细简介

王之涣详细简介(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
豪放不,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
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其代表作有《登雀楼》、《凉州词》等。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介绍】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以《登雀楼》这篇而经典诗作炙人口,家喻户晓。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
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
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
雅谈圭,酷嗜闲放。
”。
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常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名动一时。
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
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
"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
[1]他的诗以《登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
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婚姻】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
开元十年(公元722年)两人结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35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小17岁,正是妙龄女子。
县令的千金,嫁给父亲部属、35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颇耐人寻味。
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
靳能在墓志铭中称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可谓对王之涣一生的完美括。
李氏嫁给王之涣后,两人恩爱。
王之涣在家赋闲15年,李氏安贫乐素,跟他过着清苦的生活。
王之涣再入宦场,生活刚有了转机,却染病身亡,使李氏不到40岁而守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之涣简介资料 王之涣 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以《登鹳雀楼 》这篇而经典诗作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 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 曾 任冀州衡水主簿。
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
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 “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
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
雅 谈圭爵,酷嗜闲放。
”。
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 歌词,常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名动一时。
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 塞风光为胜, 是浪漫主义诗人。
靳能 《王之涣墓志铭》 称其诗"尝或歌从军, 吟出塞, 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 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 传乎乐章, 布在人口。
" 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
[1]他的诗以《登鹳雀楼》、 《凉州词》 为代表作。
章太炎推 《凉州词》 为“绝句之最”:“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婚姻 王之涣与李氏的婚姻, 可能还有一段罗曼史。
开元十年(公元 722 年)两人结 婚时,王之涣是已婚并且有孩子之人,年已 35 岁,而李氏年方二九,比王之涣 小 17 岁, 正是妙龄女子。
县令的千金, 嫁给父亲部属、 35 岁又已婚的小小县尉, 颇耐人寻味。
这一定是为王之涣的才华所倾倒。
靳能在墓志铭中称王之涣“孝闻于家, 义闻于友, 慷慨有大略, 倜傥有异才”, 可谓对王之涣一生的完美概括。
李氏嫁给王之涣后,两人恩爱。
王之涣在家赋闲 15 年,李氏安贫乐素,跟 他过着清苦的生活。
王之涣再入宦场,生活刚有了转机,却染病身亡,使李氏不 到 40 岁而守寡。
王之涣死后六年,李氏也因病而死。
因王之涣有前妻,两人竟 不能合葬。
人物生平 身世之谜 王之涣在新旧《唐书》均无传,《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说王之涣为蓟门
人。
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记载,之涣“本 家晋阳, 宦徙绛郡”, 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 做官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
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742 年)二月,享年 55 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 拱四年(688 年)。
为官不顺 武后垂拱四年(688 年),王之涣出生于太原王家,为当时名门望族。
他的五 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
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 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
玄宗开元十四年(726 年),王之涣任冀州衡水主簿,赋《宴词》、 《送别》。
开元十年(722 年),王之涣与勃海李氏结婚,李氏乃冀州衡山县令李涤之第 三女。
开元十四年(726 年),王之涣由于遭人诬陷诽谤,辞去官职。
居家唱和 开元十五年(727 年)—开元二十九年(741),王之涣家居十五年。
赋《九日 送别》、《登鹊雀楼》、《凉州词》二首。
开元二十年(732 年),王之涣流寓蓟门,高适来访不遇,赋诗留赠。
遭疾终去 天宝元年(742 年),王之涣补文安郡文安县尉。
同年二月二十四日遭疾终于 官舍,享年五十五岁。
天宝二年(743 年),王之涣葬于洛阳北原,永宁县尉靳能撰墓志铭。
墓地 从洛阳千唐志斋博物馆获悉, 近日, 该馆先后征集到王之涣的堂弟王之咸及 王之咸第五子王绾的墓志,据该馆有关负责人称,截至目前,洛阳曾经出土过王 德表及其夫人、王洛客、王之咸、王绾、王之涣等王氏家族的九方墓志,足以说 明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家族的墓地就在洛阳。
王之咸的墓志记载,他的祖父名叫王德表,曾做过瀛州文安县令;父亲名叫 王景,曾做过登州和莱州刺史等官职;王之咸曾做过长安县尉等职,后因故被贬 为淄川郡司士。
唐天宝十年(公元 751 年)四月十二日, 五十七岁的王之咸因病死 于淄川官舍。
天宝十二年十月十七日,他和夫人李氏被合葬于洛阳北邙山。
王绾墓志记载,王绾一生曾做过十个官职,最后被授予左赞善大夫之职。
公 元七九三年,王绾死于京城长安。
王绾的二哥当时在江南任御史中丞,听到消息 后,让儿子赶到长安,护送王绾灵柩回洛阳,并于第二年四月七日葬于北邙山祖 茔。
据千唐志斋博物馆研究员赵跟喜介绍, 志文记载, 王之涣家族原籍山西太原, 死后最早葬在洛阳的为王之涣的祖父王德表。
王德表晚年住在洛阳, 共有五个儿 子,其中一子名字不详,另外四子分别叫王昱、王洛客、王景和王昌,死后也都 葬在洛阳。
王之涣为王昱的儿子。
目前,千唐志斋博物馆共收藏有王氏家族七方
墓志,王洛客的墓志现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王之涣的墓志出土于上世纪三十 年代,现藏南京博物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