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
关于《陋室铭》教案4篇

《陋室铭》教案关于《陋室铭》教案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陋室铭》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陋室铭》教案篇1一、解题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三、课文分析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
(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3.教师讲解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回答:山水写起。
4.教师讲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丁。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
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
古代传说中,神仙多住在山上,有神仙的山,就是名山;水中常有蛟龙隐现,兴云作雨,所以人们认为水中有龙就会显示神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因为我品德高洁而芳香四溢。
“馨”本意是发散很远的香‘乙这里比喻道德高尚,名声传播很远。
5.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呢?山和水来比?(回答)室。
《陋室铭》教案(优秀7篇)

《陋室铭》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作者整理了7篇《陋室铭》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陋室”的“陋”和“不陋”,进而掌握文章的主旨“惟吾德馨”。
能力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理解“铭”这种文体,可以赏析并仿写对偶句乃至铭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文本研读及课外知识延伸,理解作者刘禹锡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并进而理解中国古今名士的闲雅情趣和精神追求!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交流探讨,理解文章主旨!2、学习铭文的写作手法,尤其是比兴和类比的手法!3、反复吟诵乃至当堂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通过有效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感悟中国古今名士的闲雅情趣和精神追求,能够静听贤明之心!三、教材分析:《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
陋室,是作者刘禹锡受人挤兑而住的简陋房屋,但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操。
真可谓用“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的博大胸襟和高尚情操激励了太多的中国文人,所以在纯粹“赏析”的教学设计上,教会学生理解作者及所有和作者有一样精神追求的雅士的情怀,是上课的重难点。
至于铭文的写作手法,如“比兴、对偶和类比”学生很容易掌握,会仿写即可!四、计划课时:一课时五、教学步骤1、导入:人的一生当中,必定会经历很多挫折和磨难,但是,越是苦难的挫折,越能折射出“高人雅士”的坦荡胸襟和励志情怀!一路走来,我们接触过苏轼被贬但仍“夜游承天寺”,释怀地吟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龚自珍被迫离开朝廷,也是一路高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今天,我们再来听一听又一个被贬文人刘禹锡的故事,看看他又经历了什么?2、【多媒体展示】话说唐朝诗人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到和州做“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
精选《陋室铭》教案4篇

《陋室铭》教案精选《陋室铭》教案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陋室铭》教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陋室铭》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朗读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教学过程:(-)导语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官府宅邪,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解题1.铭:起初是铸或刻在器物。
碑锅上记述事实、功德等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述功记行的文体,有时也用来警戒和勉励。
如:墓志铭、座右铭等。
铭文一般都是押韵的,又讲究句式整齐,常用排比、对偶句。
2.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胜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
有研究者指出:当年刘禹锡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受到和州知县的百般刁难,让他在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符的房子人刘禹锡因此起笔写了腼室铭》一文,并请人刻在石头上,立在门前,以此明志。
(三)整体感知——感受结构美1.准确朗读全文,要求:(1)读准字音,如“馨”、“牍”。
(2)结合课文注释理清思路。
2.结合课文,组织学生依次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明确:不矛盾。
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而结尾处“陋”是鄙俗的意思,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一等奖教学设计4篇

《陋室铭》一等奖教学设计篇4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本文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3、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二、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三、教学难点背诵并默写课文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五、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3分钟)PPT展示图片金箍棒和羽毛扇,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两样东西,是否也想拥有它们。
大家之所以喜欢金箍棒可能是因为孙悟空,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能够变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平凡的羽毛扇为何能够妇孺皆知,流传千古?原来是因为它的主人诸葛亮。
这样说来,某样东西的价值似乎与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习《陋室铭》。
导入课题,并图解“铭”这一文体。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1、听示范朗读。
要求一边听一边给拿不准的字注音,并且划分节奏2、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齐读。
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划一。
(三)分组合作,疏通文意过渡:读完以后,你能不能告诉我,这“陋室”真的“陋”吗?如果不能,也没关系,可能对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为这是篇文言文,它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所使用的现代汉语有很大区别,所以,要想理解文章内容就让我们一起来疏通文意。
具体操作:本文共计九句话,全班12个小组,前9组,每小组翻译一句话,其余三组做评委。
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分享成果。
要求:先解释重点字词,再翻译整句话。
(四)抽丝剥茧,感悟情思经过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经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现在能回答老师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吗?(ppt展示问题)作者笔下的这间“陋室”真的“陋”吗?请说说理由。
(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认屋子简陋,又不觉得简陋,因为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描写陋室环境清幽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教案范文10篇

《陋室铭》教案《陋室铭》教案范文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陋室铭》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陋室铭》教案篇1一、文学常识1. 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2.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二、理解性默写1. 文章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 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 统领全篇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 文中渲染陋室的清幽、雅致的环境的句子(室外环境之优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 文中比喻交友之妙境的句子(室中人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 写作者生活清闲、高雅脱俗,表现作者不为琐事萦绕的句子(室中事的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 写出了作者不受世俗、官场的干扰,厌倦世俗生活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 文中应用虚实结合手法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其中,实写的部分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的部分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 从居室环境的角度描写陋室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9. 从交往人物的角度描写陋室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0. 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描写陋室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1. 作者使用类比手法,与仙人进行比较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彻底否认“陋室之陋”,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三、简答题1. 概括本文主旨:作者通过描写陋室环境,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陋室铭》教案模板七篇

《陋室铭》教案《陋室铭》教案模板七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陋室铭》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陋室铭》教案篇1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4、认识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惟吾德馨( ) 谈笑有鸿儒( ) 无案牍之劳形(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 阅金经( )二、指导学习研讨(一)情境导入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
”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
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2、检查字词预习,夯实基础(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 以多种方式熟读课文。
1、齐读 2、听录音范读 3、引导断句 4、请同学读5、再齐读6、跟读录音(2)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3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4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5.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6、探究思考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三小结四巩固练习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 )⑶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⑷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⑸无案牍之劳形(劳: )2、文中提挈全篇的句子是( )。
《陋室铭》教案通用15篇

《陋室铭》教案《陋室铭》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陋室铭》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陋室铭》教案1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重点:朗读并分析文章的内容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二、教学过程:(一)课前交谈话题: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谁来介绍一下?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二)初读课文,感受音乐美1、检查预习情况:注音、句读2、请同学读没有句读的课文,指出“德馨、案牍”的读音(三)走进陋室,再读课文,把握主旨1——“高洁”1、题目是《陋室铭》,了解铭文特点2、师:陋室铭,陋室铭,刘禹锡想要借这陋室,让自己铭记什么呢?让我能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在《陋室铭》81字的片言中,刘禹锡的百意是什么?下面请自读课文4—7句,根据注释翻译,在翻译的基础上为这几句话做批注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幽雅)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友儒雅)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它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生活高雅)(板书:贫乐调素琴阅金经)4、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也能如此自得其乐,我们不禁要与刘禹锡对话一番——示例:问: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刘:“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问: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答:……问: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答:……5、由此可见,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脱俗)(板书:高洁)板书:调素琴阅金经高洁6、请大家用快乐、舒缓、愉悦的语气读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劳形”(四)走近作者,深读课文,把握主旨2——“豪气”师:刘禹锡为什么能做到安贫乐道呢?文章仅仅表达安贫乐道的主旨吗?要想从“片言”中明白“百意”,我们还要去了解一下作者的经历,这叫做“知人论文”请看资料(出示资料)“永贞革新”失败后,原在朝廷为官的刘禹锡一贬再贬,断断续续在外漂泊几十年直到65岁才回到洛阳《陋室铭》是他被贬至安徽和州时所作(请同学朗读)问:上面说他一贬再贬,直到65岁才回到洛阳,一般的人会有怎样的心理?(悲伤、郁闷……)刘禹锡会怎样去面对呢?“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朗州当司马,十年之后才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师,他却写了一首诗以桃花讽刺那些权贵,结果再度被贬,十四年后才再度回京十四年啊,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不过,刘禹锡还是不改那种桀骜不屈的脾气,他又一次来到玄都观,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附小序:……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师:他甚至做好了再次被贬的准备这是何等的豪情!这就是有着铮铮铁骨的刘禹锡刘禹锡回朝如此,那他身处“巴山楚水凄凉地”时又是如何的表现呢?我们来看他写于朗州任上的《秋词》在朗州,回京城遥遥无期,妻子不幸去世,可是我们看看他的这首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学生读)问:诗中透着一股什么气?(豪气)师:难怪白居易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板书:写“豪”1、你能从《陋室铭》字缝间看出刘禹锡暗含的“豪气”吗?(仙、龙,诸葛庐、子云亭)(提示: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几句去读读)★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开头三句,看看有没有隐含在其中的“豪气”根据ppt改第三句话,快速了解“比兴”2、★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结尾两句,看看这里有没有隐含在其中的“豪气”“诸葛庐、子云亭”的典故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个典故(板书:思诸葛比子云)①是为了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②说明自己也要像诸葛亮遇到明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和子云一样在文学上名扬天下3、可见刘禹锡具有怎样的气概?(豪迈)板书:思诸葛比子云豪迈4、这样一个大诗豪住在这里,这陋室还会陋吗?所以他在结尾写道:何陋之有?加横批:陋室不陋5、现在,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充满豪情地读最后2句注意,最后一句“何陋之有”读两遍其实,刘禹锡写《陋室铭》还有一个故事(愤然写作)据说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见他是从上面贬下来的,就故意刁难他半年时间,强迫他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只给他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铭文师(小结):看来,从这篇仅仅81字的铭文中,不仅可以看出刘禹锡的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可以读懂他的豪迈的斗志,而且也可以读到他对那知县老儿的愤怒与不屑这真是“片言可以明百意”啊同学们,你们看,那知县老儿带着随从大摇大摆地过来看刘禹锡的笑话了,我们怎么办?赶紧拿起《陋室铭》,大声的读起来,为刘禹锡出出气,注意,最后的“何陋之有”连读两遍,语气要一遍比一遍强会背的最好背出来(五)结束语刘禹锡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是……一间陋室哪里困得住你的铁骨,一片青苔哪里遮得住你的壮志,一本金经哪里掩饰得住你心中的豪情?我清晰的听到,从那间陋室里,传来一个不羁声音——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六)作业:1、背诵全文2、搜集欣赏刘禹锡的诗《陋室铭》教案2教材分析: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陋室铭》教学设计15篇

《陋室铭》教学设计15篇《陋室铭》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3、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__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字词及句子的翻译;2、__的主旨及托物言志的写法;3、默写背诵。
三:教学难点:类比及比兴的写法四: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陋室铭》这篇__。
四组学生准备四项内容。
二、第一组学生准备文学常识1、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
世称刘宾客。
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2、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背景: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所作二、节奏朗读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请一位学生朗读无标点的原文。
2、集体有节奏朗读。
三、第二组学生准备文言字词1、活用现象名:出名(名作动)上:长到(名作动)劳形:使身体劳累。
(使动用法)2、课下注释【灵】灵验【斯】这【馨】品德高尚【鸿儒(rú)】博学的人。
鸿,大。
【白丁】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即知识浅薄的人【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奏乐的声音【案牍】官府公文【金经】指佛经。
【劳形】使身体劳累。
形,身体。
三、第三组学生翻译句子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了。
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译文: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译文:苔藓的痕迹,长到台阶上,一片碧绿;青草颜色,映入竹帘中,满目青葱。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译文:(在这里)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
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
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请一位同学找出文句,并作解释。
学生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但因为我品德高尚而芳香四溢。
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教师引申: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
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
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
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山水比兴引陋室-----德馨
3.提问:陋室究竟是如何的简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常年失修,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可见居住的环境是多么荒凉冷落。
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的修辞方法。
教师点拨:还有拟人的修辞方法。
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
“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
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得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反而觉得春意正浓,生机盎然。
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主人喜悦之情。
对偶拟人写景-----幽雅
明确(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说在这个陋室里,常有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鸿儒谈笑风生。
这是写陋室的人物,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
教师点拨:除了对偶,还有衬托。
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
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
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
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对偶衬托写人------高雅
明确(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
这是写主人的生活情趣。
教师点拨:这两句中,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
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虚实正反写事-------有趣
教师总结:作者是从三方面表现陋室之陋的: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
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
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提问: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了,作者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学生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庐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
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
教师点拨:作者采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如此吗?除此之外,似乎还隐含着自己的远大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类比隐含立志-----高远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学生明确:引孔子的话,再次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
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引经据典表态------高洁
巩固练习
在充分领略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后,请同学们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如此情怀?这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呢?
明确:性格、志趣的产生与时代是密切相关的。
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
在宫中,宦官专权;朝廷上,牛、李两党互相倾轧,妒贤害能,任人惟亲。
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
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独善其身,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特立独行,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