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之品味重点词句的表达效果
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 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简洁大气PPT课件

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了故事背景
在 开 头
渲染了…氛围 烘托了人物…心情 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环境描写的作用
在 中 间
为下文…做铺垫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暗示人物…命运
环境描写的作用
在 结 尾
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突出中心
给读者留下无尽回味
分析词语的本义和语境意义
词 语 修辞的角度 运 用 语言的感情色彩
词性的角度
如:动词突出人物……的心理或性格 形容词写出事物……的特点
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 恐怖、喜悦、痛苦、悲凉
词语的表现手法 如:词性的活用、以动写静或以实写虚
问法:品味词语的表达效果、表达作用或…词能否换成…词
词性活用
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本身是形容词,但是在这句话中 却用作动词,使变绿的意思,是使动的用法 浑欲不胜簪 名词活用作动词,插簪 遥看瀑布挂前川
1、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2、拟人:把…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 的…特点或情态。
强调了…对象的…特点,渲染了…感情, 3.排比 使文章条理分明,节奏和谐,富有
气势
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4、夸张:突出了…对象的…特点,给读者留下 鲜明的印象。 5、反复:加强语气,强调了…,强烈表达了… 之情。 句式整齐 , 6、对偶:高度概括了…内容 使 形式优美
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了某人物怎样的形象,写出了它怎样的心情,突出了它怎样 的品质或性格。
好心情:喜悦 愉悦 愉快 畅快 欣喜 欣慰 高兴 痛快 快乐 欢乐 满 足 满意 得意 幸福 自豪 陶醉 甜美 微笑 热情 感激 坏心情:悲哀 悲伤 哀伤 哀愁 悲惨 伤心 悲切 哀痛 哀叹 郁闷 烦 恼 恼火 失落 消沉 怅然 伤感 悲悯 烦躁 郁闷 难过
品味句子表达效果的方法

品味句子表达效果的方法1. 品味下面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谁知道这两个题该怎么做5、品味下面的句子,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1)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2)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古典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5、(1)“碰撞”化无形为有形,写了鼓声的力量。
“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写出了沉重的鼓声清楚地回响在山崖之间,似乎山崖也被敲击出了强烈的鼓点,三个“隆隆”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如在耳畔的音响效果。
(2)鼓声进入高潮时,人的所有悲欢、渴求和或真或幻的感觉都随着舞姿和鼓点在交织、旋转、凝聚、纵情地驰骋,放射出生命的热力,托起翻动、腾飞的思绪,上升到空灵的境界。
生命因力量而得到宣泄,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
2. 做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有时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以上是有关记叙文的常规问题回答,下面我们来看看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8、说明文的阅读理解. 对于说明文的阅读理解,我们可以抓住三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就是三种: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最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引资料.其中涉及较多的是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分类别的作用是可以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举例子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跟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列数据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便于读者理解相关内容.作比较跟修辞格上的对比是类似的,在说明某些抽象的或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回答有关说明文的语言问题时,要注意说明文讲求语言的准确性,语言风格又可以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 中考阅读常见的就是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较少,限于篇幅,不再赘述.希望对你在学习和考试时。
阅读理解之重点词句的作用

阅读理解之重点词句的作用小学语文徐老师理词解句阅读理解之三重点词句的作用所谓“重点词句”是指它们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词句如果不理解这些句子就难以理解文章。
“重点句子”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语句.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什么是重点词句?重点词语解释或理解词语的含义作用答:“××”词本意是什么这里指……表达出……、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问指的是什么)多从前文找答案。
、认识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这个词好在哪里不用这个词或者换成别的词语行不行)回答方式: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回答方式:去掉或调换另一词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不去掉或不调换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围绕词语来赏析句子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表扬了赞美了歌颂了突出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重要句子A、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章或语段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重要作用的语句。
一般来说昭示全文或段落中心、主要倾向的语句体现文章思路的语句起总领、总结或重要的过渡作用的语句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都是重要语句。
B解题思路与技巧:重要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加以考虑。
从内容上看主要有:①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灵②点明文章背景③揭示、深化文章主题。
从结构上看主要有:①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②总结全文或总结上文③承上启下④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⑤前后呼应等。
现代文阅读中考考点二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考点透析】“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的必考内容,《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的阶段目标中,要求7~9年级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基于这个目标,近几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都出现了词句考查类试题。
理解词句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意等,准确地把握住词句与文章整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地理解词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
理解词句的含义,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透过语言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
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词句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
纵观近几年中考对词语的考查,其考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语境义;②代词或其他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指代义;③词语的表达作用;④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不同含义;等等。
在中考记叙类文章阅读题中,“理解品味句子”是必考题。
所谓理解句子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意思。
问题的主要形式有:①上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②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③揣摩文中画线句子,回答问题。
④指出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及作用。
常见题型为“说说文中画线句子妙在哪里”、“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文中画线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等。
请指出语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例题1】(2011·重庆市)在冬夜里歌唱的鱼查一路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离开了岑寂的北方。
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
山岗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
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就会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
我和妹妹就在这样的黄昏,在这样的山梁上等待父亲,还有父亲手中的鱼。
②父亲手中提着一尾胖头鱼,这种鱼头重尾轻,是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
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只能偶尔买这种鱼。
理解赏析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理解赏析重点词句的含义和作用一、考点:《中考考试说明》中对词句的考查要求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知识梳理:对重点词语的考查主要以含义(意义)为主;而对文章中重点句子的考查则既考查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又考查对句子作用的理解,同时,还要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对句子进行赏析和评价。
三、解题方法和思路:(一)对词语意义的考查重点是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和指代义1、词语的引申义是指由词的本义演变而产生的后起义。
例如(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
“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深”:深入。
(3)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深”:深刻。
(4)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
“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5)夜已经很深了。
“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6)他是个实心眼儿的人。
“实”:真实,实在。
2、词语的比喻义是指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
例如:(1)“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
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
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2)“风雷”本义为:狂风和暴雷。
比喻义为:比喻气势浩大而猛烈的冲击力量。
如:革命的风雷激荡中原大地。
(3)“风起云涌”比喻义为:比喻事物出现得很多很盛。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反殖民主义的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4)“风雨同舟”比喻义为:比喻共同度过困难。
如:全国人民与灾区同胞风雨同舟,没有为困难所吓倒,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气概。
(5)“烽火”本义为: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
比喻义为:比喻战火或战争。
如:抗日战争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3、词语的指代义是文章中代词的指代意义。
例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鸿儒”指代的是有学问的大儒;而“白丁”则指的是平民百姓。
4、解题步骤:首先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分析具体的语言环境;第三、联系文章的主题和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之赏析句段表达效果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之赏析句段表达效果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之赏析句段表达效果答题技巧一、例题回顾问:“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选自《散步》莫怀戚)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答题技巧(一)句子的理解1.思路①解释这个句子这么说的原因;②将句子表达的意思和具体的语境义或者文章主旨联系起来,然后用浅显的语言表述出来。
2.角度①从句子的位置入手若是总领句,可从下文搜索相关信息;若是总结句,可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若是过渡句,就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其内涵。
②从句中的关键词入手关键词在句中起关键、核心作用。
从关键词入手,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义,从而把握句子的含义。
③从文章的中心思想入手为了凸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常常会采用含义深远的句子点明、突出或深化主题,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
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注意】答题时要有原文意识,语言要尽量直白(表意直接,不用修辞手法,明白易懂) 3.答题模板答:浅层含义(字面意思)+深层含义(文中意思,揭示中心)三、牛刀小试(一)世界还很年轻初中毕业,我考到县城读书,母亲做了个相当前卫的决定:垦荒种棉花,来年用自家的棉絮给女儿做一床新铺盖。
在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上,彰显母爱的事每天都会发生,没有什么稀奇,唯一不同的就是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
那时环绕在村子四周的都是水田,没有现成的棉花地,就算种出了棉花,变成新被褥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
再者,种棉花几乎要天天喷药,否则虫子猖獗,到秋后留不下几个棉桃。
但是在成堆的困难面前,母亲大手一,她很坚决,她的理由也很简单:女儿考到县城就必须配好的被褥,公家发的她信不过。
开学后我就忙碌自己的学业,母亲也忙,忙秋收,忙着打听种棉花的事。
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句子的表达效果1. 语文阅读题中词语,句子的表达效果,赏析有没有应该怎么答很高兴能帮助你解答疑难,我认为赏析的一般模式如下↓【关于句子的表达效果】这句话运用了(修辞方法),体现了(表层),说明了(深层),使什么更怎么样。
【关于词语】选择哪个词好:这个词的意思是xxx表现了xxx而那个词意思是xxx表现了xxx,这个词比那个词跟能体现出xxx,所以这个词更好。
词语表达效果:这个词是什么(动词之类的,不然就省略),它怎么样,体现了什么,凸显表达了什么。
我老师是这么教我的,一般大概也就是这样的模式,你可以参考参考。
【还有要尽可能的多想多写,但是要注意不要写偏离了原义。
】。
2. 语文阅读句子的表达特色与作用几种主要修辞的作用分析答题格式(1)比喻:运用XX等(喻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XX(事物的特点、情感、思想观点)。
在议论文中,比喻是是为了深入浅出地说明某种深刻的道理,便于读者理解接受。
(2)借代:和比喻接近,但没有比喻在议论文当中的作用。
(3)拟人:XX词使XX事物人格化、更富有情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事物的XX特点,或形象地抒发(表现)XX情感。
(4)对偶:主要是让句式整齐,在散文中造成整散结合的效果,增强语言的形式美。
(5)夸张:更强烈地抒发了XX情感,或更充分、更突出地表现了XX的XX特点。
排比:除了和对偶一样的作用外,还有其它作用:A、抒情作用,表达为:更强烈地抒发(表达)了XX情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B、描写作用,表达为:更充分地表现了XX(人物或景物)的XX 特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C、议论作用,表达为: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XX观点更鲜明更有说服力。
(6) 反问:主要是起增强抒情效果、加强语言气势、强调特定意思的作用。
(7) 设问:是要是引发读者思考(发人深思)的作用。
【答题模式】①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它形象生动地描写(诠释;说明)了……②处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它句式整齐,节奏明快,用语精练地描写(阐明;说明)了……③处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它精练、恰当地描写(阐述;说明)了……④处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它于无疑处设疑,非常肯定地抒发(论述)了……⑤处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非常有气势地列举(抒发;证明;说明)了……⑥处用设问修辞引起读者探究的兴趣,从而达到启发读者思索与联想,引出下文的作用。
“初中阅读之品味重点词句及其表达效果”教学研究

“初中阅读之品味重点词句及其表达效果”教学研究作者:林月双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42期摘要:中学语文阅读中,对于重点词句的赏析,是学生体悟文章艺术手法以及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近几年广东语文中考中,对于这方面的考查也十分频繁。
因此,本文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于初中语文阅读中重点词句的教学研究。
关键词:阅读词句表达效果2017年广东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了对于文章中表现手法和语言的考查:欣赏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具体考查形式则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赏析进行,在近五年的广东语文中考中,2013的《天使儿》、2014的《怯儒》、2015的《集中营的课堂》、2017的《细水长流》,这四年的语文阅读理解中都出现了对重点词句赏析的题目,主要考查“品味加点的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这类题。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品味加点词语并分析其表达效果应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而针对该内容,我是通过以下方式开展教学的:一、准确理解词语含义1.学会找重点词句“品味重点词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第一步是品味重点词句,而品味词句,首先需要训练学生对于重点词句的敏感度。
在平时的课文讲解中,我会对一些重点句子进行详细讲解、训练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找到重点词语。
关于重点词语,从词性出发一般会是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而从文章主体出发又分为以下几种:在结构上起过渡或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对于分析人物性格、理解文章主题主旨、思想情感等具有重要意义的词语;有比喻、仿词等修辞意义的词语。
在教授的过程中,年级段较低的学生容易接受从词性出发去判断重点词句的方法。
例如,讲到《春》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向学生提问“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这个简单的句子的重点词语是什么?基本上回答的都是“钻”。
当问到“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大家似乎也能回答出“朗润”“涨”“红”,当我问到为什么的时候,大家的回复也很统一地说是动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之品味重点词句的表达效果
一:什么是重点词句?
”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用的修辞手法,根据所学修辞的知识,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把所用修辞去除,用自己平实的语言把反话说正,委婉说直,比喻说清楚,象征说明白。
2.隐晦难懂的句子说浅显
意思隐晦难懂的句子,或深奥,或抽象,或省略,我们应该把深奥说浅显,抽象说具体,省略补完整。
具体解题时,我们只要应该在隐晦难懂的句子前面加一个“为什么”,把问题回答清楚了,也就把题目解答完毕。
3.分析句子作用要明确角度
在分析句子的作用时,我们的考虑角度不能如天女散花满天飞,应明确句子的作用包含主题上的作用和结
构的作用两个部分。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5种:(1)总领下文(2)承上)照应;主题上作用应是点明中心或升华中5)为后文作铺垫(4)总结全文(3启下(过渡)(.
心。
我们在解题时围绕上述考虑,使考虑角度明确。
(一)课堂例题讲与做
【典型题例】
例1.2007常州市中考阅读题《风吹一生》
⑤从菜地回家的路上,我遇到祖父从镇上回来,第一次看见祖父骑着车子在风里摇摇晃晃。
祖父不经意间被风吹歪了。
祖父不再骑自行车了,我们担心他出事,不让他再骑。
他被风彻底地从车上吹了下来。
不能骑车之后,祖父走到哪儿都拎着一个小马扎,他终于意识到很难再在风中站直了,风也不会让他长久地站在一个地方。
风强迫他坐上了马扎。
第16题:说出第五段中“他被风彻底地从车上吹了下来”的含义。
例2.2008南宁市中考阅读题《伟大的悲剧》(节选)
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
例8.2009年河南省《北京时间不到点》
乡下父亲从服务员手里接过热乎乎的两个汉堡,转过身,用手背揩了下眼睛。
第10题: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及作用(2)
例9.2009年中考《敲雪》
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
第19题:分析选文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分)
(二)拓展提升练习
提醒:组织答题语言步骤:
1、提炼+角度+效果(“”运用手法,表现了/突出了/强调了……)
、将题干中明确的效果具体化。
2.
3、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分条陈述。
例一:(武汉市2010年元月调考卷《千载醉翁亭》选段)
不幸,每个人都会遇到,我们无从掌握。
真正的修养、品格是要在苦难中才能表现出来的。
拉开时间的帷幕,我们看到多少士子沉沦下僚时像蓬草一样转徙漂泊的身影。
嘚嘚的马蹄声,辚辚的车轮声,呀呀的船棹声,千山万水刻印下他们疲惫的足迹,沉重的诗行。
贬谪是人生的一部大书,它给人以磨难痛苦,也锤炼着人的精神风骨,在沉沉的压抑之中,也许是一种毁灭,也许是一种升华。
15.下面这个句子描绘出那些遭遇贬谪的人哀怨悲戚的状态,请说说它是怎样传达出这种效果的。
(3分)嘚嘚的马蹄声,辚辚的车轮声,呀呀的船棹声,千山万水刻印下他们疲惫的足迹,沉重的诗行。
例二:(武汉市2010年四月调考卷《工地上的父亲》选段)
老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