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维新
第3课 百日维新

第3课
4、评价:
百 日 维 新
三、维新变法运动高潮:百日维新
①积极影响:基本反映资产阶级维新派愿望和要求 A.政治: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初步动摇封建统治秩序 B.经济: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文化:打击旧学提倡新学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传播
②局限性:没有触动封建统治基础 很不彻底
A.没有行宪法、开国会、设制度局 B.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C.没有深入广大民众与广大民众运动相结合
ⅱ.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
第3课
1、原因:
百 日 维 新
三、维新变法运动高潮:百日维新
①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民族危机加剧 ②各种力量的推动 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A.康有为等中国知识分子爱国热情高涨
ⅰ.1898年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六书
ⅱ.康有为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 ⅲ.1898年 康有为 Ⅰ)宗旨:保国 保国会 保教 容?
2、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原因?
3、维新思想传播的表现、影响?
第3课
百 日 维 新
一、维新变法运动背景:
1.甲午战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3.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奠定维新运动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4.康有为系统阐发维新变法理论——奠定维新运动理论基础
第3课
3、内容:
百 日 维 新
三、维新变法运动高潮:百日维新
①政治: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 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②经济: 鼓励发展农工商;提倡私人开厂;改革财政; 办邮政撤驿站。 ③文教: 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鼓励私人办学选派留学; 准许民间办报、学会;设译书局。 ④军事: 按西法武编练新式军队 4、评价: 加强海军
名词解释百日维新

名词解释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光绪皇帝下诏后的一场历时100天的维
新运动。
其目的是通过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来改善晚清政府的形势,恢复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
在晚清朝廷及社会各界的呼声下,光绪皇帝下诏,宣布实行百日维新,以回应国内的改革要求。
维新的关键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和军事。
在政治方面,百日维新试图建立宪政制度,推行君主立宪,设立摄政王、议政机构等,以加强皇帝与内阁、各级行政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制衡。
此外,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司法等方面的改革尝试,以提高政府效率和公正性。
在经济方面,百日维新试图推行自立自强政策,通过扶持工业、发展商业、加强农业生产等措施,调整国家财政,提高军费,以增强国家的实力。
同时,还试图改革税制和海关,吸引外资,推动经济现代化。
在教育方面,百日维新提倡新式教育,鼓励科学、技术、军事等方面的学习,以培养具备现代化知识和能力的人才,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在军事方面,百日维新试图加强军队的组织、管理和武器装备的改革,通过培养军事人才、改进军事制度等措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应对外部威胁的能力。
然而,百日维新由于受到保守派的反对和皇帝自身的犹豫不决,最终未能持续实施完整的计划。
光绪皇帝被迫撤回改革政策,并对参与维新运动的人员进行清洗和处罚。
尽管百日维新未能取得长远的成功,但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改革开辟了道路,并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Hundred Days of Reform简介1898年(夏历戊戌年)中国维新派在清光绪帝支持下推行的革新运动。
又称戊戌维新、戊戌变法。
中日甲午战争(1894—1985)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企图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推行政治、经济改革,争取国家富强。
维新派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设立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受到少数官僚赞助。
光绪接受维新派改革方案,1898年6月11日发布国是(不要以为我打错了,没错,是“国是”)诏书,宣布变法维新。
在103天里颁布数十条维新诏令。
新政主要内容为倡办新式企业、奖励发明创造;设铁路、矿务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学校,提倡西学;裁汰冗员,削减旧军,重练海陆军。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康广仁、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等“六君子”被杀害。
新政全部取消,“百日维新”失败。
详介自清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诏定国是、决定变法起,至同年八月初六慈禧太后重新“训政”止,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毅然发布“明定国是诏”,决定变法,自是日起,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轰动一时的“百日维新”。
二十八日,光绪帝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了时任工部主事的康有为,这是他们君臣初次会见。
康利用这次面谈机会,重申其全面变法的主张。
首先陈述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到了生死关头,非尽变旧法不能自强。
光绪同意,表示:今日诚非变法不可。
康又指出,近年来并非不言变法,然少变而不全变,举其一而不改其二,结果必至无功。
认为欲变法必先改订制度法律,否则只是变事,不是变法,要求光绪帝“先开制度局而变法律”。
并说他研究过各国变法的情形,西方各国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三十年而强,相信中国只要认真变法,三年可以自立。
光绪帝认为他讲的条理很详备。
康又问:“皇上既知非变法不可,为何久而不举,坐视国家危亡?”光绪嘘睨帘外,叹道:“奈掣肘何!”康领会光绪帝是顾虑慈禧太后阻挠,故此建议“就皇上现在之权,行可变之事,虽不能尽变,而扼要以图,亦足以救中国”。
第3课 百日维新

(4)影响: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变 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张之洞的主张与维新派的主张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有不同?
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兴民权, 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提倡西学,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张之洞主张全面维护封建纲常名教,反对民权、自由、 平等等西方观念,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宗旨。
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 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于6月11 日颁布“明定国是”诏。“百日维新”从此开始。
有利于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具有维新思 想的人参政议政
政治方面: 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2、主要 内容
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
经济方面: 保护农工商的发展, 军事方面:
19世纪末,面对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中国 各派政治力量的态度怎样?
• 中国人民: 展开反侵略、反瓜分的斗争。 • 资产阶级维新派: 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 • 爱国官员: 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 • 光绪帝: 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维新运动的发展)
1、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 ⑴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加深 ⑵维新派极力宣传变法,并得到光绪帝的支持
D
7、新政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 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 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 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 轧花、柞油两厂。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 是 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 发展 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 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 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百日维新名词解释

百日维新名词解释百日维新是指1900年10月10日,日本皇太子宣布临时摆脱汉语中的“政治枪杆子以及社会半个世纪的前日本”,在以后的100天内,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改革,增加中央集权,改变帝国社会制度,加强日本竞争力,形成现代化国家的政治举措。
政治改革:除养活士族外,改编意见制前型古典政体,引入新宪政体,实行内阁民政,共和君主主义;开创外交体制,建立弱日本书,实行普遍性选举权制度,组织中央政府的统一力量,以接受历史的流变,实现从东洋文化到西洋文化的政治转变。
经济改革:主要是以促进做事效率,降低政府调控的财政支出,改革国家财政和税收,简化官僚机构,提高各部门协调合作能力为主,普遍推行信用制度,蓄谋新街口,引进工业和现代金融技术,大力发展日本特色的全国银行系统,完善日本货币制度,促进工商业发展。
文化改革:从改革的内容与节点可以看出,百日维新的政治文化重要成果是以西洋学问为基础,建立日本新文化。
其中包括实行宽恕政策,弘扬自强自尊、民族觉醒,更换中学教育制度,发展社会教育,国家鼓励知识分子发展和推广相关学术,加快新学术的发展,鼓励和减少禁渔法,等等。
社会改革:除了经济和文化改革外,社会改革是百日维新的重点。
为了防止家庭向士族进行财产的继承和地位的传统,政府禁止了封建机构的延续;加强人民的政治权利;推行“传统婚姻”,以一种有情感的“爱情政治”,消解理论上的“婚姻应被视为人口计划和调控的工具”;减少犯罪数量,改善传统的家庭制度以及贫穷武士的政治,加大政府对官僚地位的限制。
百日维新是一次历史变革,其影响维系至今,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日本经历了由内阁民政到民主政治,由社会经济封闭状态到开创全球经济,走上了政治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的道路,加快了实施宪政民主化、科学技术发展,为其他知名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政体和社会主义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十年后,日本就成为世界的一个强大的民族,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及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3课百日维新

第3课百日维新第3课百日维新★课标要求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目标:1、识记康有为两次上书,进呈《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组织保国会,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
掌握百日维新的开始的标志和基本内容。
2、理解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分析百日维新的进步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探究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列表归纳和问题探究维新变法的内容,进行材料收集和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要求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巨大进步。
2、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百日维新的背景及基本内容。
难点:对百日维新的评价。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资产阶级维新派走到历史前台,在中国资产阶级远未成熟的时候,发动了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
教材从两个方面介绍了这次变法的有关情况: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百日维新。
建议教师在教学时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利用新闻报道、件奏折、图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创设相应的历史情境,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体会维新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对救国之路上下求索的艰辛历程。
★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采用谈话导入法:拿破仑关于中国有一句名言,“中国是头睡狮,就让它永远睡下去吧!”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确实像一头睡狮,但鸦片战争的炮火使这头睡狮逐步醒。
鸦片战争导致新思想的萌发,甲午中日战争导致更多的中国人醒。
随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维新运动由理论宣传进入政治实践阶段。
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异想天开地想要依靠光绪皇帝的支持进行一场旨在改变中国危局的维新变法运动。
百日维新名词解释近代史纲要

百日维新名词解释近代史纲要
题目
【名词解释】百日维新
答案解析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第3课 百日维新

群众 依靠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 脱离人民群众,缺乏广泛的群 众基础 基础 和市民、商人、手工业者等
四、戊戌变法与近代化
1、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2、爱国性:
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 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希望通过改 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的 侵略,具有强烈的爱国性。
4.参加者___明治维新: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 民和市民、商人、手工业者///戊戌变法:依靠 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5.变法阻力____幕府将军对日本全国控制的程 度很弱,在幕府封建营垒中,一些藩王和武士 不满幕府统治,后来成为倒幕的政治力量。中 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强大的多。中 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 的阻力比较大。
1、该画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 下创作的?这幅漫画反映了 列强侵华在政治上采取什么 方式?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分而治之。
2、图中的鹰代表哪个国家?其侵略方式与其他列强有何 差异? 美国没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利益均沾为借口,分 享其他列强在华侵略权益。
1.国内背景 ____明治维新: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 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戊戌变法: 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外妥协退让,共同 绞杀人民革命。守旧势力很强大 2.国际环境___明治维新: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时期///戊戌变法: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并开始瓜分中国 3.领导者____明治维新: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 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充当 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 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 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戊戌变法由资产阶级倾向的知 识分子、士大夫领导.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 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 不能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日维新为何昙花一现1898年是中国农历纪年的戊戌年,光绪皇帝在这年夏天宣布维新变法。
在短短的103天时间里,光绪颁布了300多道变法谕旨,240多件最高指示,内容涉及各个领域。
变法的决心之强,规模之大,震动了整个东方世界。
但是在103天之后,变法突然中止。
光绪皇帝被终身软禁,变法六君子血溅菜市口,旗手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
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就此落下苍凉的帷幕。
戊戌变法经历的这103天,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诡异的时间段。
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是近代以来中国首次有意识地进行制度变革、适应现代化挑战的尝试。
但这次措施并不过激的改良运动,却以流血的悲剧结束,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严重受挫。
对于变法的失败,当然有诸多复杂深刻的原因。
下面我以仅了解到的知识,从主客观、内外因,以及主要人物的错误等方面加以分析。
最不能忽略的是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
其中,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政治上不敢否定封建君主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思想上提倡学习西学,却仍打着孔子旗号。
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他们虽然疾呼救亡图存,却乞求西方列强的支持,结果都落了空。
再次,惧怕人们群众。
他们不但脱离人们群众,而急切惧怕甚至仇视人们群众。
他们没有认识到“回天之力”掌握在人们群众手中。
从客观方面来看,变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维新势力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
当时,力量对比的天平明显地倾斜于保守派。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
维新派代表势力弱小,很多人自身还保留着封建士大夫的痕迹。
他们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不掌握实权和军队,而是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依靠上谕来推行变法新政,但百日维新中所下的上谕真正得到执行的其实很少。
从严格意义上讲,维新派始终没有成为真正的改革实践者。
另外,作为中国近代社会新生力量的民族资本家群体中,很少有人直接参与或支持维新变法。
而仅仅由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来鼓动变法,这样变法失败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
从主观上看,戊戌维新的领导人基本上是一批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书生,他们大多饱读诗书,忧国忧民,学问渊博,具有政治热情抱负,却缺少谋略和政治经验及才干。
没有政治斗争经验的维新派,奢望变法立刻产生奇效,迅速扭转中国长期形成的积贫积弱局面,其实是欲速则不达。
维新派举止失当,过于激进,加速了失败的步伐。
首先,维新派在舆论宣传上采用了过激的言辞和一意孤行、感情用事的做法。
更有甚者,提出:“杀几个一二品的红顶子,改革就成功了。
”这种不理智的策略,只能减少维新派的同情者和支持者。
其次,维新派没有建立广泛而又坚强的同盟。
对改革者来说,最大限度地争取温和派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扩大同盟军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否则,只能四面楚歌,陷于被动之中。
尽管翁同龢提出了“调和两宫”的主张,让慈禧而不是光绪充当维新变法的领袖,但都被康有为等人拒绝了。
最终,慈禧认定维新派只忠于光绪而仇视她,进而怀疑维新派的变法动机只是为了从她手中夺取权力,使她毫不犹豫地站到了改革反对派的一边。
再次,维新派采取了全面出击、齐头并进的方针,推进改革政策的实施。
在短短的103天时间里,通过光绪颁布了300多道变法谕旨,内容涉及各个领域。
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使得原本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都比较脆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更增添了对改革的反感与厌恶,改革的阻力陡然上升。
来看一下戊戌变法领导人康有为。
他出身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学习四书五经,曾留学日本,也开阔了眼界。
这些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进而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必将直根于中华民族文化深厚土壤中。
所以,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在理论指导上有局限性。
康有为借发挥孔子政治思想,利用传统的儒学权威来宣传变法的道理,他的两部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前一部书把封建主义者历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文献。
后一部书,把本来偏于保守的孔子打扮满怀进取精神提倡尽可能平等思想观念,康有为等人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寻找理论依据来反对封建制度,没有完全抛弃儒家的传统理论。
充分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这两部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
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社会阻力。
从康有为的阶级属性来分析他正处在从地主阶级转化的过程中,他的思想也正处在从传统的封建思想向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思想转化的过程中,他主张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因此他们害怕群众甚至敌视群众。
他们主张变法,但却反对革命。
康有为认为“凡君主专制、立宪、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
”他把革命描写得十分残暴吓人;“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民争祸之剧,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
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而伏尸百二十九万,变革三次,君主再复,而绵祸八十年。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康有为在戊戍变法以后还死抱住保皇的主张不放,坚决反对革命,最后成了阻碍历史前进的绊脚石。
其中,就在变法的第96天,几百道政策颁布下去后,不但没有效果,反而遭到守旧派更强烈的反对。
旗手康有为陷入焦虑之中,他建议光绪诏袁世凯进京并委以重任,其实,他的心里开始酝酿一个惊骇世俗的计划。
围颐和园,杀慈禧太后,武装夺权!这是一场豪赌,他把赌注全部压在袁世凯身上。
觉得上头有光绪的支持,从上到下的改良可能会成功,如果袁世凯在直隶支持他们,那希望就会更大。
还认为袁世凯是我们组织里的人,而且在他看来袁世凯是当时唯一有兵的人,康有为对袁世凯的信任也并非没有依据,他们的关系可以追溯到三年前,袁世凯闲居北京,康有为发起了公车上书,成立强学会,募集经费时,袁世凯捐了500两银子。
也许是这些经历,让康有为觉得自己和袁世凯是志同道合。
于是他向光绪皇帝建议重用袁世凯,光绪也很快答应了。
事后证明,这是康有为一个巨大的错误。
梁启超则直接评价其尊师:“吾以为谓之政治家,不如谓之教育家。
谓之实行者,不如谓之理想者。
”而同为变法领袖的梁启超虽然才华横溢,胆力和韧力还不如其师。
梁启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一样,既想实行一些改革,又极端害怕人民,因此,他们虽然常把“民权”挂到嘴上,但这只是一张空头支票,至于民权的实现在梁启超等人看来那是很遥远的事。
他说:“西国之所以能立民政者,以民智既开,民力既厚也。
人人有自主之权,虽属公议,然当孩提之是时,则不难不籍父母之保护。
今中国尚孩提也,孩提而强使自主,是曰助长,非徒无益,将又害之。
故今日倡民政于中国,徒取乱耳。
”基于这种认识,梁启超和整个改良派所倡导的变法,就是要依靠皇帝,依靠王公大臣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谭嗣同很有信心,以为“国事大有可为”。
其实他想错了。
正当他们不辞辛劳锐意变革的时候,顽固派也在磨刀霍霍,准备利用10月在天津阅兵的机会,废掉光绪皇帝,彻底摧垮变法运动。
形势越来越紧迫,光绪皇帝在给康有为、谭嗣同的密诏中说:“今朕位几不保,汝康有为、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可妥速密筹,设法相救。
朕十分焦灼,不胜企望之至。
”谭嗣同等跪读诏书,不禁失声痛哭,但又一筹莫展。
最后想到袁世凯,想利用袁世凯编练的新军来援救皇帝。
其实,光绪皇帝只不过是个空架子,实权完全掌握在顽固派手里。
正当他们踌躇满志的时候,顽固派一个反扑,就把改良派打了下去。
戊戌维新的领导人物大都是一批知识界精英,作为学者和思想家、宣传家,他们才华横溢,几乎每人都有极深的学术造诣,有的人还是学界泰斗。
不幸的是,他们中没有产生一位真正的政治家、军事家、实干家。
就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悲剧宿命。
他们虽有献身精神,但疏于政务,黯于世事,对政治斗争这的残酷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准备。
在一个古老腐朽的国度里,仅仅是搬搬椅子挪个座位,都要流血死人,而要靠文人的一纸改革理想,想实现什么大同世界,实在是痴人说梦。
但这就是一伙天真和真诚得同时让人不忍批评的人。
他们手里只有一支笔,但老是觉得可以“一支笔横扫千军”。
他们只有一颗心,却老是拍着胸膛,说“胸中自有雄兵百万”。
“炕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样血与火的历史一次次重演,从来也没把他们教育得聪明一些。
用我们今天的社会观点看已发生的历史,可以说所有的历史人物都具有局限性。
但作为历史人物在当时的所作所为都是他在那种历史环境下所最应该采取的做法也是最为正确的做法。
戊戌变法中,从整个中国社会来看,当时最为紧要的就是制度的缺失与改革,这点康有为是看到了,而且提了出来。
这就是康有为这个人最大的历史意义。
主要是由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于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
同时顽固派非常强大,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希望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于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绞杀了维新运动。
归根到底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基础还很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势力相抗衡,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史上仍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我们应该以史为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在收获理想的征途上,让我们时刻准备着,前进、前进,携手并肩,勇谱风流之歌,挥写英雄篇章。
实现中华复兴的伟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