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 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课《戊戌变法》课堂达标训练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课《戊戌变法》课堂达标训练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戊戌变法》课堂达标训练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1.“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湖北省荆州府沙市,四川省重庆府,江苏省苏州府,浙江省杭州府。

......政府得派遣领事官于前开各口驻扎。

”下图所示事件与材料所涉及的条约有密切联系的是 ( )A.B.C.D.2.弘扬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有利于实现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

下列诗句抒发的思想情怀和抱负与英雄人物对应正确的是A.冻死不拆尾,饿死不掳掠(文天祥)B.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岳飞)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戚继光)D.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3.小华同学在图书馆读到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中的段文字:“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他据此判断康有为主张A.实行洋务运动 B.推行维新变法 C.进行暴力革命 D.开展新文化运动4.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时期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

这主要说明戊戌变法A.维护了封建统治 B.得不到群众支持 C.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D.传播了革命思想5.戊戌变法措施中,属于政治改革内容的是A.裁撤冗官冗员 B.编制国家预算 C.开办新式学堂 D.训练新式军队6.唐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中指出,“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

康有为在“第二段”的主要活动是A.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B.力陈变法,推行维新C.组织北伐,推翻军阀 D.宣传科学,批判礼教7.下图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英勇就义,从容赴死的图景。

就义时他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此处的“贼”是指()A.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B.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贵族C.慈禧太后、袁世凯 D.慈禧太后、光绪皇帝8.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课时练《第6课 戊戌变法》试卷含答案解析(1)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课时练《第6课 戊戌变法》试卷含答案解析(1)

8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课时练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1.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

这场改革积极作用是A.提高了行政效率B.思想启蒙C.增强了近代国防力量D.摧毁了顽固派的力量2.京师大学堂是北京大学的前身,该机构设立于A.洋务运动期间B.戊戌变法期间C.鸦片战争期间D.甲午战争期间3.谁镇压了维新变法运动.A.光绪帝B.慈禧太后C.荣禄D.八国联军4.“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结合右图判断这位是维新志士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光绪帝5.戊戌变法时,耍两面派手法,出卖维新派的是A.慈禧B.袁世凯C.光绪帝D.谭嗣同6.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人人封章(上书),得直达于上(皇上)。

”这句话所反映的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是A.发展农、工、商业B.允许官民上书言事C.开办新式学堂D.废除八股,改试策论7.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觉悟的先觉者。

以下选项中,事件与“先觉者”对应不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林则徐B.第二次鸦片战争—严复C.甲午中日战争—梁启超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孙中山8.下列人物中宣传“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推动维新变法的是A.梁启超B.孙中山C.邹容D.陈独秀9.“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

”材料中的“学习”指的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太平天国运动10.1898年,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谭嗣同作为洋务派的代表,领导了洋务运动B.谭嗣同的流血牺牲是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C.谭嗣同等维新派领导的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D.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11.献身变法临终时慷慨陈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是A.关天培B.谭嗣同C.陈玉成D.聂士成12.以下可以作为研究戊戌变法的一手(直接)史料是A.论文《戊戌变法史事考》B.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C.影视剧“公车上书”片段D.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13.维新人士为了宣传变法思想,创办了许多报刊,下列报刊中,影响最大的是①《时务报》②《国闻报》③《民报》④《知新报》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14.“百日维新”时期,甘愿为维新变法流血牺牲的维新志士是A.康有为B.梁启超C.孙中山D.谭嗣同15.“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了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救国”;康有为的选择是指:A.领导洋务运动,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与梁启超一起发起公车上书,掀起维新运动C.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进行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活动D.创办刊物,宣传民主、科学思想16.“书上数日不报,各公车再联十八省同上一书。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练习题(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6课戊戌变法练习题(含答案)

第6课戊戌变法练习题1.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痛陈《马关条约》的危害,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其中最终得以实践的只有()A.拒和B.迁都C.变法D.革命2.近代中国许多报刊在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图所示报刊主要宣传了哪种新思想()A.维新思想B.儒家思想C.近代科学D.法家思想3.1895年至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

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是()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4.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是()A.道光帝B.咸丰帝C.光绪帝D.乾隆帝5.某同学将课本内容整理如下,其中“康有为”适合填写于哪一横线处()()A.训练新式军队B.兴办私人企业C.改革政府机构D.开办新式学堂7.“戊戌六君子”是在19世纪末我国的一次变法运动中被杀害的,这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①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②开办新式学堂③改革财政④训练新式军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④D.①③④8.临刑前,他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他甘为变法流血牺牲,想以流血牺牲唤醒国人。

“他”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谭嗣同D.邓世昌9.“戊戌变法虽然被扼杀了,但它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思想打开了缺口。

”据此,戊戌变法的作用是()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社会经济发展C.促进思想启蒙D.促进社会政治变革10.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支持变法②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③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变法失败④变法使中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1.1898年9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下令捕杀维新派,废除变法法令,变法失败。

该政变的实质反映了()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B.开明地主和封建顽固势力的斗争C.资产阶级和封建旧势力的斗争D.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争夺统治权的斗争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高三历史戊戌变法单元复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戊戌变法单元复习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戊戌变法单元复习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60分,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1.决定帝国主义侵华特征演变的基本因素是A.中国的政局B.资本主义的发展C.清政府的态度D.中国的自然条件2.《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竞相向中国提供借款,这主要是因为列强可以借此①掠夺中国的关税收入②获取高额回扣和利息③获取更多的政治特权④成为侵华霸主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3.19世纪末,列强争夺中国的高峰是A.争相给清政府贷款B.争夺在华开矿筑路权C.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D.接受“门户开放”政策,合作侵华4.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包括①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②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人③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④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了民族危机A.①②B.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④5.郑观应主张“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的根本目的是A.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B.维护清朝统治C.学习西方的经济制度D.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6.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因素是A.民族危机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康、梁等的宣传活动7.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8.从根本上看,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A.能够彻底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B.能够彻底动摇中国的封建思想C.不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D.必将遭到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9.强学会成立后不久,两江总督张之洞等人相继加入,这说明A.强学会为研究儒学的团体B.张之洞等人与顽固派决裂C.各省督抚赞成维新变法D.维新变法运动影响扩大10.19世纪末,湖南成为京、津、沪以外维新运动最活跃的省区,当时湖南的新事物主要有A.万木草堂、《万国公报》、强学会B.时务学堂、《时务报》、《湘报》C.大同学堂、译书公会、《国闻报》D.时务学堂、《湘报》、《仁学》11.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课《戊戌变法》课堂达标训练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课《戊戌变法》课堂达标训练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戊戌变法》课堂达标训练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1.“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湖北省荆州府沙市,四川省重庆府,江苏省苏州府,浙江省杭州府。

......政府得派遣领事官于前开各口驻扎。

”下图所示事件与材料所涉及的条约有密切联系的是 ( )A.B.C.D.2.弘扬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有利于实现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

下列诗句抒发的思想情怀和抱负与英雄人物对应正确的是A.冻死不拆尾,饿死不掳掠(文天祥)B.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岳飞)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戚继光)D.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3.小华同学在图书馆读到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中的段文字:“变则能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他据此判断康有为主张A.实行洋务运动 B.推行维新变法 C.进行暴力革命 D.开展新文化运动4.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时期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一个缺口。

这主要说明戊戌变法A.维护了封建统治 B.得不到群众支持 C.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D.传播了革命思想5.戊戌变法措施中,属于政治改革内容的是A.裁撤冗官冗员 B.编制国家预算 C.开办新式学堂 D.训练新式军队6.唐德刚在《从晚清到民国》中指出,“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这场‘接力赛’中,第一个‘接棒’跑其‘第二段’的短跑健将”。

康有为在“第二段”的主要活动是A.查禁鸦片,虎门销烟 B.力陈变法,推行维新C.组织北伐,推翻军阀 D.宣传科学,批判礼教7.下图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英勇就义,从容赴死的图景。

就义时他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此处的“贼”是指()A.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 B.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贵族C.慈禧太后、袁世凯 D.慈禧太后、光绪皇帝8.了解历史时序,初步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的线索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之一。

戊戌变法 习题(含答案)

戊戌变法 习题(含答案)

戊戌变法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34.0分)1.公车上书的主要发起人是()①严复②谭嗣同③康有为④梁启超。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创办京师大学堂B.废除科举制度C.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D.精简机构3.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A.《马关条约》的签定B.“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C.“公车上书”D.《天演论》的发表4.1898年,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一座新式学堂,这座新式学堂是()A.万木草堂B.京师大学堂C.京师同文馆D.北京大学5.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难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A.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B.师夷长技以自强C.变者,天下之公理也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6.课堂上,老师问大家哪一个历史事件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同学们给出了四种答案,请你帮大家选出正确的一项()A.《马关条约》的签订B.公车上书C.“明定国是”诏书颁布D.戊戌政变的发生7.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这表明维新派实质上要求()A.改革社会风尚B.吸收世界文明C.发展近代交通D.主张机器生产8.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A.变法的目的不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所以不能得到广泛支持B.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顽固派的破坏C.变法不够彻底D.变法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9.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有()A.戊戌变法历时103天,谈不上有什么影响B.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C.戊戌变法裁撤了冗官,减少了财政开支,提高了政府效率D.戊戌变法训练了新式军队,建立了三支海军10.拉开戊戌变法运动序幕的一次轰动全国的事件是()A.公车上书B.虎门销烟C.兴办民用工业D.创办海军11.直接引发“公车上书”事件的是()A.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B.《马关条约》的签订C.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D.八国联军侵华12.百日维新期间,发布的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着最为直接作用的一项措施是()A.发展农工商业B.训练新式陆海军C.创办报刊,开放言论D.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13.下列人物与事件有直接联系的一组是()A.詹天佑--福州船政局B.谭嗣同--创办《新青年》C.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D.张之洞--创办大生纱厂14.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B.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C.戊戌变法从开始至失败历时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D.是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15.康有为说:“要救中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新人教初二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复习题及答案

新人教初二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复习题及答案

新人教初二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

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誓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

”材料来自()A.康有为的上书B.曾国藩的奏折C.林则徐的文稿D.陈独秀的文章2.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于“制度创新”。

这里的“制度创新”开始于()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3.右图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的标志。

该出版机构创办于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维新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4.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是()A.公车上书B.强学会的建立C.《万国公报》的创办D.《定国是诏》的颁布5.在1895年到1898年间,康有为多次上书光绪帝。

这一时期康有为上书的主题应是()A.严厉禁烟,抵御外侮B.维新变法、救亡图存C.师夷长技、自强求富D.驱除鞑虏、恢复中华6.“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

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

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

”这里的“变革求新”是指()A.禁烟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国民革命运动7.为宣传维新变法,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了()A.《万国公报》B.《民报》C.《每周评论》D.《新青年》8.下列有关戊戍变法的表述,正确的是()A.《辛丑条约》的签订是起因B.康有为是变法的主要筹划者C.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大力支持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制度二、非选择题9.近代列强侵华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苦难,中国人民积极寻求摆脱苦难的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是指什么“界碑”的含义是什么材料二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初二年级历史《戊戌变法》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初二年级历史《戊戌变法》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初二年级历史《戊戌变法》同步训练题(含答案)【重点难点精讲】重点光绪帝变法诏书的主要内容: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包括四个方面,共16项措施。

在政治上,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在经济上,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

在中央设矿务铁路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的发展;兴办商会;改革财政。

编制预算决算;在文化上,改革科举制,废八股。

设大、小学堂,设立译书局,创立报馆等;在军事上,裁汰旧军,精练陆军,扩建海军等?从内容可见,变法核心是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多方面对旧制度进行改革,在政治上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获得参政的权利;在经济上建立适应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制度;文化上进一步学习西方,促进思想、文化、科技的进步;军事上强调对旧军队制度进行改革,依照西方国家建立近代化军事力量。

它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进步的和爱国的,但它触犯了旧的封建官僚的利益,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进行阻挠、破坏。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新法,前后仅103天,就夭折了。

所以“戊戌变法”又称为“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是难点也是重点。

?变法法令的颁布,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传播西方的科学技术,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使相当一部分人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接受了资产阶级思想,所以说它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知识系统概述】“公车上书”后,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痛陈变法的必要,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于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

任用康有为等,先后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书,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几方面改革旧制,实行新法。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技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戌变法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34.0分)1.公车上书的主要发起人是()①严复②谭嗣同③康有为④梁启超。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2.“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创办京师大学堂B.废除科举制度C.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D.精简机构3.拉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A.《马关条约》的签定B.“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C.“公车上书”D.《天演论》的发表4.1898年,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一座新式学堂,这座新式学堂是()A.万木草堂B.京师大学堂C.京师同文馆D.北京大学5.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难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A.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B.师夷长技以自强C.变者,天下之公理也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6.课堂上,老师问大家哪一个历史事件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同学们给出了四种答案,请你帮大家选出正确的一项()A.《马关条约》的签订B.公车上书C.“明定国是”诏书颁布D.戊戌政变的发生7.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这表明维新派实质上要求()A.改革社会风尚B.吸收世界文明C.发展近代交通D.主张机器生产8.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A.变法的目的不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所以不能得到广泛支持B.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顽固派的破坏C.变法不够彻底D.变法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9.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有()A.戊戌变法历时103天,谈不上有什么影响B.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C.戊戌变法裁撤了冗官,减少了财政开支,提高了政府效率D.戊戌变法训练了新式军队,建立了三支海军10.拉开戊戌变法运动序幕的一次轰动全国的事件是()A.公车上书B.虎门销烟C.兴办民用工业D.创办海军11.直接引发“公车上书”事件的是()A.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B.《马关条约》的签订C.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D.八国联军侵华12.百日维新期间,发布的对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着最为直接作用的一项措施是()A.发展农工商业B.训练新式陆海军C.创办报刊,开放言论D.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13.下列人物与事件有直接联系的一组是()A.詹天佑--福州船政局B.谭嗣同--创办《新青年》C.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D.张之洞--创办大生纱厂14.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B.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C.戊戌变法从开始至失败历时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D.是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15.康有为说:“要救中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学外国”指的是学习()A.西方的科学技术B.西方的教育C.西方的思想文化D.西方的政治制度16.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人人封章(上书),得直达于上(皇上)”材料反映的与戊戌变法诏令有关的内容是()A.发展农工商业B.创办报刊,开放言论C.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D.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17.在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触犯顽固派利益的是()A.训练新式军队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C.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D.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18.1895年,______ 和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请求变法维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______ 。

三、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19.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错误:______理由:______ 。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2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材料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请回答:(1)上述材料出自何人之口?(2)你认为“贼”是指谁?(3)为什么说“无力回天”?(4)你认为他“死得其所”吗?【答案】1. B2. B3. C4. B5. C6. B7. B8. B9. B10. A11. B 12. A 13. C 14. A15. D16. B 17. C18. 康有为;公车上书19.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1895年,公车上书20. (1)据材料“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可知,材料出谭嗣同之口.(2)这里的“贼”是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1898年,光绪帝颁布了变法法令,百日维新开始,由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势力强大,而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弱小,所以“无力回天”.(4)可以认为谭嗣同的献身精神可以激励后人继续变法,认为“死得其所”;可以从保留实力继续斗争等方面考虑,认为死得不值.故答案为:(1)谭嗣同.(2)“贼”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3)因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势力强大,而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弱小,所以“无力回天”.(4)可以有不同看法:认为谭嗣同的献身精神可以激励后人继续变法,认为“死得其所”;可以从保留实力继续斗争等方面考虑,认为死得不值.【解析】1.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消息传回国内,在京应试的举子在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组织下向光绪帝上书,史称“公车上书”.这次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故选B.本题考查公车上书的内容.本题考查学生对公车上书的掌握情况,要识记这一事件的时间、发起人,理解其在戊戌变法中所处的地位.2.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主要内容: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培养人才等,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中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所以ACD是“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B废除科举制度是1905年,“百日维新”发生在1898年.故选B.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知识点,重点掌握其内容.本题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知识点的识记能力.3.19世纪末,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故选C.本题考查公车上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内容、性质以及作用.4.1898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京师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故选B.本题考查戊戌变法.掌握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5.据“19世纪末”“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可知,这与戊戌变法有关.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这次上书没有达到目的,但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救亡图存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虽然变法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故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难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史上的戊戌变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6.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故选B.本题考查公车上书的相关知识,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运动有关知识的认识,要熟练掌握戊戌变法的知识.7.据“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的关键信息“今为机器之世”“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康有为赞同“今为机器之世”,认为世界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而“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说明他主张废除旧的思想主张,其实质即仿照欧美模式,吸收世界文明.故选B.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内容.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熟练掌握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以及特点.8.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遭到顽固派的破坏,各省总督巡抚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因而变法注定会失败.故选B.本题考查戊戌变法.掌握近代化探索的过程、时间、任务及特点.9.戊戌变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当时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选C.本题考查戊戌变法.掌握近代化探索的过程、时间、任务及特点.10.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故拉开戊戌变法运动序幕的一次轰动全国的事件是公车上书.故选A.本题考查公车上书.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和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11.1895年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1300多名应试举人,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之为“公车上书”.直接引发“公车上书”事件的是《马关条约》的签订.故选B.本题考查戊戌变法.本题主要考查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能力.12.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主要内容: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这些措施中,对中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起着最为直接作用的一条是发展农工商业.故选A.本题考查百日维新的知识点.本题考查学生对百日维新的知识点的知识点的识记能力,掌握变法的内容和影响.13.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义愤填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人议和,请求变法.即“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C符合题意.故选C.本题考查近代历史人物及其相关的事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戊戌变法的开始、内容、性质以及作用.14.A.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说法错误,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维新变法最终以失败结束.中国没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B.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说法正确.C.戊戌变法从开始至失败历时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说法正确.D.是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说法正确.故选A.本题考查戊戌变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戊戌变法的开始、内容、性质以及作用.15.康有为说:“要救中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学外国”指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戊戌变法是在光绪帝的支持下,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改良运动.戊戌变法的目的是通过变法改良中国的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实现制度近代化和民族富强.故选D.本题考查戊戌变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戊戌变法的开始、内容、性质以及作用.16.据“人人封章(上书),得直达于上(皇上)”可知,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封章(上书)”反映的与戊戌变法诏令有关的内容是创办报刊,“直达于上(皇上)”反映的与戊戌变法诏令有关的内容是开放言论.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诏令.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中国近代化的探索.17.ABCD都是戊戌变法的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触动了顽固派利益.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结束.故选C.本题考查戊戌变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内容、性质以及作用.18.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序幕.故答案为:康有为;公车上书.本题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戊戌变法的相关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维新变法运动有关知识的认识,要熟练掌握戊戌变法的知识点.19.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开始.故答案为:错误: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理由: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开始.本题考查戊戌变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内容、性质以及作用.20.本题考查谭嗣同的相关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戊戌变法的领导人、内容、性质以及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