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选修一)专题卷:专题9 戊戌变法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专题九戊戌变法测试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 专题九戊戌变法测试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专题九戊戌变法测试人民版选修1(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计50分)1.1898年1月的一天,在总理衙门西花厅,总理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等对康有为进行问话。

康有为把荣禄驳得哑口无言,气得荣禄中途退场。

这种现象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变法图强是大势所趋 B.顽固势力势单力孤C.维新变法已深入民心 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是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荣禄等顽固派反对变法,却无力解决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在事实面前无话可说。

故选A。

答案 A2.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

这反映出( )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D.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解析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在向西方学习方向是与维新派一致的,二者的区别是学什么的问题。

洋务派主张只学习西方的器物,不能学习西方的制度;维新派主张既要学习西方的器物,更要学习西方的制度。

张之洞不属于保守势力,故A错;《劝学篇》的流传说明B错误;张之洞只是一个总督,不能代表清政府,故C错。

答案 D3.下图为拿起武器保家自卫的高山族战士。

这是由下列哪个条约引起的现象(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解析考查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

《马关条约》的签订引起了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

答案 C4.19世纪中期,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开始出现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其主张是( )A.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解析根据题干的时间和内容可以判断是林则徐、魏源等人的主张,故选A。

答案 A5.“(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专题九 戊戌变法(共26张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  专题九 戊戌变法(共26张PPT)

2、国内形势
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 全权大臣,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 本马关谈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 条约》。 列强瓜分中国简表(1897-1899年) 国别 租借地或割 势力范围 占地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俄国 旅顺和大连 长城北和新疆
法国
(1)政治:甲午战败,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 狂潮,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郑观应(塑像)
主张: 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商战”; 政治: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文教: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局限性: 没能形成系统的理论 没有付诸实践
意义: 为康梁维新思想作了理论准备
②维新思想的发展与传播(19世纪末)
姓 名 著 作 主 张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谭嗣同
慈禧太后废除新法
四、变法的结果——失败 1、失败标志:戊戌政变 2、失败原因:
(1)封建顽固派势力强大 (2)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势力弱小,具有软弱性和 妥协性, (3)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和政治斗争经验,仅依靠没有实权 的皇帝,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4)措施过于急进,缺乏全盘考虑;脱离群众
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想、文化:
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有利于西方科技的 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
习俗:
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行宪法,大开国 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 2)没有涉及到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3)没有深入广大民众与广大民众运动相结合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2)措施过于猛进,导致新旧矛盾迅速激化 ;(从减小 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变法的阻力看,措施不宜过快,过急) 举荐人才,取消旗人特 打击封建官僚制度 权,裁汰冗员精简机构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发展等 废除八股,设立学堂, 文教方面: 出国留学,翻译书籍 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实行征兵制等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西 学的传播 有利于增强军事和国防力量

2019精选教育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课件(共58张PPT).ppt

2019精选教育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课件(共58张PPT).ppt
材料4、面对着山河破碎,群雄环伺,国将不国的危局,“救亡图 存”成为中国当时压倒一切的社会主题。因此有强烈民族 主义意识的变法者们变得十分的焦灼、亢奋和激进,以至 于病急乱投医,因邻国日本变法的成功而希图依样画葫芦, 据此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周嫦妮 《现代化视野中的戊戌变法》
政治争权和民族危机妨害现代化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结合中国20世纪初的史实说明戊戌变法“构成了中国现代 化的逻辑起点”,并概括戊戌变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 地位。
作品名称:戊戌六君子祭 作者:杨参军 材质:画布 油彩 规格:260x230cm 创作年代:2009年 收藏:中国美术馆
探究三:失去的改革
现代化视野中的戊戌变法
本 课
首次提出现代化的系统方案
小 结

中 国



代 化



路 的



折 性
全面追求近代化的启蒙阶段

1.19世纪末,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条件包括

①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

②甲午战争加深了民族危机

③近代民族工业的初Hale Waihona Puke 发展④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应诏统筹全局折》
示例:
经济探上:究维二新派:提倡走兴向办近现代工代业、的交系通运统输业方,设案立农工商 局、路矿总局,改变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为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走经济工业化的道路。
材料1、第六书为《应诏统筹全局折》,在提出进行财政、经济、 文化、政治、军事方面的改革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要 进行政治改革必须做的三件事:一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立 “对策所”以征贤才,三开制度局而定宪法。 ——杨宁一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2019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选修一)专题卷:专题9 戊戌变法

2019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选修一)专题卷:专题9 戊戌变法

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选修一)二轮专题卷(含解析):专题九戊戌变法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戊戌变法运动的背景是①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②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③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④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2012年湖南省怀化市高三第三次模拟42题)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A.昊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3.(2011年12月晋中四校联考18题)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同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B.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C.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4.(2011年东北尔雅高考信息卷31题)有人说,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

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这里的“要义”是指( )A.全面学习西方,全盘西化B.政府的重视和参与C.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D.封建统治腐朽5.(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19题)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A.强学会的成立 B.《中外纪闻》创办 C.“公车上书” D.保国会成立6.戊戌变法的首要目标是A.革新政治B.救亡图存C.夺取政权D.学习西方7.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从洋务派中分化出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其代表人物不包括。

杨高中历史选修一第9单元测试卷《戊戌变法》及参考答案.doc

杨高中历史选修一第9单元测试卷《戊戌变法》及参考答案.doc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九单元测试卷《戊戌变法》班级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所说的“大梦Z唤醒”的表现是()。

A.挽救民族危广的维新运动兴起B.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使屮国富强C.广大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D.日本的先进,大批知识分子赴日留学2.《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条款是()。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辟新的通商口岸C.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D.给予日本巨额赔款3.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的含义是()。

A.清政府向西方国家“开放门户”B.清政府与各国之间相互“开放门户”C.西方国家在华势力范围向美国“开放门户”D.歹I」强在华势力范围相互“开放门户”4.维新变法期间,促使光绪帝支持变法的根木原因是()。

A.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封建统治面临全面危机C.维新派的影响D.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5.清末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指出:“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阀制,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已,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Z权让诸人,束缚Z,驰骤Z。

” (《论不变法Z害》1896年8月19日)这位思想家最冇可能是()。

A.林则徐B.左宗棠C.梁启超D.孙屮山6.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的爱国救亡运动有了新的变化。

内因是()。

①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屮国的狂潮②屮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③屮国无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④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②④7.中国是一个文章的国家,文章之国,所以你写书也好,你研究学术也好,传达范围是非常有限的。

但是假如你能写出一篇,一个准确地反映一个吋代问题的大文章,那确实是会风行天厂洛阳纸贵。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单元综合卷: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单元综合卷: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一、选择题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是A. 开设银行和争当中国的债主B. 在中国投资筑路和开办工厂C. 大量倾销工业品和资本输出D. 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答案】C2.面对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下列哪一项不是清政府采取节支增收的措施A. 增加税收额度B. 降低官员薪俸C. 裁减军队D. 将沉重的负担转嫁到人民身上【答案】D3.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政治变革的要求,其目的是A. 推翻清政府统治B. 抵制洋商洋厂C. 摆脱封建势力的压迫D. 挽救民族危机,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答案】D4.《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这主要体现在A. 列强在华开设银行B. 列强在华投资修路C. 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D. 列强控制中国海关【答案】C5.下图是19世纪末法国发行的一张明信片,它形象地反映出当时A. 国际局势的日趋紧张B. 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和争夺C. 清政府的腐朽无能D. 清政府的财政被列强控制【答案】B6.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

强弱之原,其在此乎。

”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A. 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B. 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C. 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D. 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答案】A7.近代中国在追求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也经历了一个政治现代化的过程。

要求政治现代化的主张最早出现于A. 林则徐、魏源等人的主张B. 早期维新派主张C. 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主张D. 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答案】B8.维新派以西学为核心,糅合中国的经世致用之学,形成了“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这就是“新学”的兴起。

下列作品能够体现“不中不西、即中即西”特点的是①《新学伪经考》②《孔子改制考》③《变法通议》④《天演论》A. ①②③D. ①③④【答案】A9.促使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开展的主要动因是A.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 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世界潮流C.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妥协退让D. 康、梁具有强烈的爱国救亡思想【答案】A10.中新网2009年6月1日电来自北约及其伙伴国家的士兵5月31日结束了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郊外一处军事基地的演习训练。

历史人民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单元检测(附答案)

历史人民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单元检测(附答案)

历史人民选修1专题九戊戌变法单元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化内容出现新的变化,开始由“政策创新”转向“体制创新”。

导致这种转变的内在因素是()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2.19世纪末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进一步发展”是指()①要求进行政治改革②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③由社会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④与洋务派划清了界限A.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3.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中的康有为塑像,头戴举人帽,身穿黄袍马褂。

下列说法比较可信的是()A.康有为是个因循守旧、保守传统的举人B.康有为坚持儒家传统和君主制,其立宪思想有进步性C.康有为虽为大儒,但彻底摆脱了封建思想,投身维新运动D.康有为提醒国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应完全保留,不得改变4.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主要表现为()①公车上书②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③各地学堂、学会、书局、报馆的纷纷建立④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领袖人物的涌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在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期间,严复译著《天演论》的积极意义在于()A.敲响民族危亡警钟,号召救亡图存B.用科学理论阐明社会发展的规律C.用生物进化规律来解释社会发展D.宣传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理论6.维新变法时期,张之洞在其所著的《劝学篇》中说:“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

乱民必作,大乱四起。

”其基本用意是()A.减少变法的阻力B.竭力拉拢维新派C.捍卫专制制度D.投机变法运动7.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

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8.19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测评9戊戌变法人民版选修1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专题测评9戊戌变法人民版选修1

专题综合测评(九)(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

若箭在弦,省括即发。

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

……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

……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

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8分)(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3分)(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

(4分)【答案】(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评价:变法以救亡图存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的统治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

依据: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

(3)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说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

当时英国有皇帝,德国、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们不必定要革命废皇帝,我们尽可一意推行宪法,让满洲人仍做皇帝也要得……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选修一)二轮专题卷(含解析):专题九戊戌变法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戊戌变法运动的背景是①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②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③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④资本主义国家基本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2012年湖南省怀化市高三第三次模拟42题)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A.昊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3.(2011年12月晋中四校联考18题)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同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B.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C.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4.(2011年东北尔雅高考信息卷31题)有人说,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

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这里的“要义”是指( )A.全面学习西方,全盘西化B.政府的重视和参与C.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D.封建统治腐朽5.(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19题)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A.强学会的成立 B.《中外纪闻》创办 C.“公车上书” D.保国会成立6.戊戌变法的首要目标是A.革新政治B.救亡图存C.夺取政权D.学习西方7.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从洋务派中分化出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其代表人物不包括A.林则徐B.王韬C.冯桂芬D.郑观应8.早期维新派认为“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这实际上是主张A.实行君主立宪制B.独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C.仿效西方,实行变法D.与西方国家进行战争9.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A.君主专制B.联邦制C.共和制D.君主立宪制10.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A.昊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11.下列哪一项内容符合维新派的主张,却不在戊戌变法的政令之内A.实行君主立宪制B.改革政府机构C.改革科举制度D.发展民族工商业12.公车上书是维新派的一次重要活动,关于公车上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起因于《马关条约》的签订B.是康有为联合各省应试举人发动的C.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和变法等主张D.光绪帝看后非常感动,接受了其主张13.(2011年4月北京石景山一模14题)戊戍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可见变法失败的原因是()A.变法过程过分急于求成B.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C.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D.变法主持属于封建皇帝14.(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45题)《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

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15.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A.昊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二、非选择题16.(2011年3月宝鸡市二模41题)请在以下A、B二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A.(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一《学制》。

《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必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

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

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材料二朝廷在全国推行由小学、中学至大学的,与国际接轨的近代三级体制。

到1909年,新式学堂已达59117所。

……外人办的《字林西报》,说从此之后,读报开始成为中国人的“习惯”……《天演论》、《力学课编》、《地质学原理》、《国富论》、《法意》(论法的精神)等“西艺”和“西政”在中国广泛传播。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的特点。

(9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6分)17.[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又一次的幻灭——昙花一现的“现代化”(图一)千余名为求官而来的“三分钟慷慨派”(史学家胡绳语),在已成定局的悲剧面前,以“成事不说”为由纷纷散去。

但是,他们共同签名的激扬文字却流传甚广,以致成为一场“现代化”运动的先声。

(图二)在“忧时七上皇帝书”的感召之下,身不逢时的年轻国君在颐和园行宫(而非紫禁城内正式议政的勤政殿)与一位“秀才”共谋国事。

(图三)但是,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却在京城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图一图二图三请在上述图文启发下联系历史,回答问题:(1)具体解释“已成定局的悲剧”和图片一暗喻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2)为什么说上述历史事件是一场“现代化”运动?(3)这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现代化’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4)图三释文没有用“画上了句号”,而是酌字“画上了‘休止符’……”,这里的深层次含义何在?专题九戊戌变法专题训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解析:戊戌变法兴起于19世纪末,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与此同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在甲午战争后获得初步发展,中国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正确。

2.D解析:A项是指清军入关;B项是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禁烟;C项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汉族地主势力提升;D项中指的是戊戌政变被镇压时在菜市口慷慨就义的“戊戌六君子”。

选D项。

3.B 4.C解析:日本倒幕派推翻了旧的幕府统治后,建立新的天皇政权,新政权进行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改革。

但中国维新派实力较小,顽固派实力强大,无法进行有效的改革。

故C符合题意。

A不正确,日本明治政府并未全盘西化;B属于现象,D与日本明治政府无关。

5.C解析:根据所学,1895年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想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此后随着国内学会、学堂、报馆等的大量出现,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

6.B解析:兴起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之机,无论是公车上书还是康有为说服光绪帝,其旗号都是“救亡图存”。

7.A解析:林则徐属于地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与早期维新派无关。

8.B解析:“商战”是强调发展资本主义,即与西方国家进行商业竞争,并未涉及政治体制,ACD排除。

9.D解析:联系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及日本政体特点,不难回答。

10.D解析:A项是指清军入关;B项是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禁烟;C项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汉族地主势力提升;D项中指的是戊戌政变被镇压时在菜市口慷慨就义的“戊戌六君子”。

选D项。

11.A解析:维新派主张变革政治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但百日维新中并未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

12.D解析:A是促使公车上书发生的直接原因,B是其过程,C是上书的具体建议,均正确。

D不准确,上书并未送到光绪手中,光绪接受变法主张是以后的事情。

13.A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失败的因素。

解答本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

戊戌变法前后历时仅103天,从材料中“诏令184条”可知政令颁发之多,改革者改革之心切。

赫德的“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进一步佐证改革进度超出了正常幅度,急于求成,故选A;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历史发展与社会进步,故排除C;B和D与题干意思不符。

14.C解析:本题考查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也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联系“成功之处”的说法,本题应选C项。

其他各项不符合史实。

15.D解析:A项是指清军入关;B项是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禁烟;C项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汉族地主势力提升;D项中指的是戊戌政变被镇压时在菜市口慷慨就义的“戊戌六君子”。

选D项。

二、非选择题16.(1)重视基础教育(普及小学义务教育);推行全民教育(女子与男子同样享受教育的权利);注重专业技术教育;由政府主导进行有计划的教育改革;推行军国主义教育。

(任答三点得9分)(2)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促进西学的广泛传播。

(任答两点得6分)17.(1)甲午战争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公车上书,推动维新运动兴起。

(2)政治上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文化上学习西方科技,挽救民族危机。

(3)封建顽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没有发动人民群众。

(4)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现代化探索并未终止,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继续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