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帝与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名词解释

百日维新事件概述百日维新是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进行的一次变法运动。
这次变法自1898年6月11日(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维新变法,至同年9月21日(八月初六)慈禧太后重新“训政”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这年是戊戌年,所以历史上又称这次运动为“戊戌变法”或“戊戌维新运动”。
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组织学会、创办报刊,以“变法维新”为号召,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康有为还连续给光绪皇帝上书,力图推动光绪帝变法。
面对外患、内患日亟、“国且不国”的局面,“不欲为亡国之主”(费行简:《慈禧传信录》)的光绪皇帝在听取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士变法维新的建议后,毅然于1898年6月11日下“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
此后,他“政厉雷霆”、“令如流水”地发布了一百多道“除旧”、“布新”的新政谕旨,主要内容有:一、选拔维新人才。
百日维新伊始,光绪帝接连谕令朝廷大臣举贤任能,令各省督抚向朝廷保荐品学端正、通达时务的优秀人才参与变法新政。
6月13日侍读学士徐致靖上折保荐康有为、黄遵宪、谭嗣同、张元济、梁启超。
此后,湖南光绪帝与康有为、梁启超在一起巡抚陈宝箴、詹事府少詹事王锡蕃又分别保荐杨锐、刘光第、严复、林旭等人,均为光绪帝所采用。
康有为任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
梁启超被委为六品衔办理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挠礼部主事王照上书的礼部尚书怀塔布、许应騤、侍郎堃岫、徐会沣、浦頲、曾广汉等六人全部革职,并赞许王照“不畏强御,勇猛可嘉”,“赏给三品顶戴,以四品京堂候补”。
9月5日决定礼部六堂官人选为“礼部尚书著裕禄、李端棻署理,礼部左侍郎著寿耆、王锡蕃署理、礼部右侍郎著萨廉、徐致靖署理。
”但在正式任命中,慈禧太后对寿耆、王锡蕃、徐致靖不认可。
9月5日光绪帝授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为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预行政事宜”。
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为何昙花一现1898年是中国农历纪年的戊戌年,光绪皇帝在这年夏天宣布维新变法。
在短短的103天时间里,光绪颁布了300多道变法谕旨,240多件最高指示,内容涉及各个领域。
变法的决心之强,规模之大,震动了整个东方世界。
但是在103天之后,变法突然中止。
光绪皇帝被终身软禁,变法六君子血溅菜市口,旗手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
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就此落下苍凉的帷幕。
戊戌变法经历的这103天,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诡异的时间段。
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是近代以来中国首次有意识地进行制度变革、适应现代化挑战的尝试。
但这次措施并不过激的改良运动,却以流血的悲剧结束,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严重受挫。
对于变法的失败,当然有诸多复杂深刻的原因。
下面我以仅了解到的知识,从主客观、内外因,以及主要人物的错误等方面加以分析。
最不能忽略的是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
其中,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政治上不敢否定封建君主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思想上提倡学习西学,却仍打着孔子旗号。
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他们虽然疾呼救亡图存,却乞求西方列强的支持,结果都落了空。
再次,惧怕人们群众。
他们不但脱离人们群众,而急切惧怕甚至仇视人们群众。
他们没有认识到“回天之力”掌握在人们群众手中。
从客观方面来看,变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维新势力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
当时,力量对比的天平明显地倾斜于保守派。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
维新派代表势力弱小,很多人自身还保留着封建士大夫的痕迹。
他们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不掌握实权和军队,而是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依靠上谕来推行变法新政,但百日维新中所下的上谕真正得到执行的其实很少。
从严格意义上讲,维新派始终没有成为真正的改革实践者。
另外,作为中国近代社会新生力量的民族资本家群体中,很少有人直接参与或支持维新变法。
戊戌变法近代史

戊戌变法指1898年六月(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同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是中国近代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背景:(1)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
——历史使命:救亡图存。
(原因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重要原因是清政府腐朽统治。
(2)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历史使命:发展资本主义。
原因见前。
(3)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1894年“公车上书”)(4)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早期维新思想:时间:19世纪60年代后;原因: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代表人物:王蹈、郑观应。
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展开商战;文化上学习传播西方的自然科学;政治上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 5 甲午战争失败激发国民爱国情绪,希望改革。
准备主条目:公车上书维新运动开始于1895年于北京发生公车上书。
当时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的各省举人收到《马关条约》中,清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且向日本赔款白银两万万两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
4月,康有为和梁启超作出成上皇帝的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得到一千多人连署。
5月2日,二人、十八省举人及数千北京官民,集合在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光绪帝。
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是由各省派送,依照汉代举孝廉乘公家马车赴京接受考核之惯例,对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又俗称为公车,故此称为公车上书。
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得到直接实质的效果,但是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之后亦催生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
百日维新基本内容

百日维新基本内容
百日维新是中国明治维新的启示,指的是1898年光绪皇帝任命康有为为翰林院编修时,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一批激进的改革派士人在短短的百日内,提出一系列政治、经济、教育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方案,以推动中国进行现代化。
百日维新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1. 政治改革:废除内阁制度,实行宪政,建立议院制度。
提出了代笔议政、三权分立等政治改革方案,力图增强君主权利的制约与民主参与。
2. 经济改革:提出“资本实业救国”、“变法兴业”等口号,主张发展工商业,推动国家经济现代化,改善财政收支,加强对外贸易,提倡自强自立的经济政策。
3. 教育改革:主张旧式文人教育向现代科学教育转变,提出了“求实学堂”、“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倡导培养实用人才,提倡平等教育机会。
4. 军事改革:提出重视军事现代化建设,加强军事训练和武器装
备的改革,以提高中国的国防实力。
然而,百日维新并没有得到充分实施和全面推行,因为皇帝被保守势力的反对所压制,维新派改革努力最终被迫结束。
然而,百日维新为后来的中国的现代化和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名词解释百日维新

名词解释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光绪皇帝下诏后的一场历时100天的维
新运动。
其目的是通过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来改善晚清政府的形势,恢复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
在晚清朝廷及社会各界的呼声下,光绪皇帝下诏,宣布实行百日维新,以回应国内的改革要求。
维新的关键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和军事。
在政治方面,百日维新试图建立宪政制度,推行君主立宪,设立摄政王、议政机构等,以加强皇帝与内阁、各级行政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制衡。
此外,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司法等方面的改革尝试,以提高政府效率和公正性。
在经济方面,百日维新试图推行自立自强政策,通过扶持工业、发展商业、加强农业生产等措施,调整国家财政,提高军费,以增强国家的实力。
同时,还试图改革税制和海关,吸引外资,推动经济现代化。
在教育方面,百日维新提倡新式教育,鼓励科学、技术、军事等方面的学习,以培养具备现代化知识和能力的人才,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在军事方面,百日维新试图加强军队的组织、管理和武器装备的改革,通过培养军事人才、改进军事制度等措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应对外部威胁的能力。
然而,百日维新由于受到保守派的反对和皇帝自身的犹豫不决,最终未能持续实施完整的计划。
光绪皇帝被迫撤回改革政策,并对参与维新运动的人员进行清洗和处罚。
尽管百日维新未能取得长远的成功,但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改革开辟了道路,并成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Hundred Days of Reform简介1898年(夏历戊戌年)中国维新派在清光绪帝支持下推行的革新运动。
又称戊戌维新、戊戌变法。
中日甲午战争(1894—1985)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企图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推行政治、经济改革,争取国家富强。
维新派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设立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受到少数官僚赞助。
光绪接受维新派改革方案,1898年6月11日发布国是(不要以为我打错了,没错,是“国是”)诏书,宣布变法维新。
在103天里颁布数十条维新诏令。
新政主要内容为倡办新式企业、奖励发明创造;设铁路、矿务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学校,提倡西学;裁汰冗员,削减旧军,重练海陆军。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康广仁、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等“六君子”被杀害。
新政全部取消,“百日维新”失败。
详介自清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诏定国是、决定变法起,至同年八月初六慈禧太后重新“训政”止,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毅然发布“明定国是诏”,决定变法,自是日起,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轰动一时的“百日维新”。
二十八日,光绪帝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了时任工部主事的康有为,这是他们君臣初次会见。
康利用这次面谈机会,重申其全面变法的主张。
首先陈述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到了生死关头,非尽变旧法不能自强。
光绪同意,表示:今日诚非变法不可。
康又指出,近年来并非不言变法,然少变而不全变,举其一而不改其二,结果必至无功。
认为欲变法必先改订制度法律,否则只是变事,不是变法,要求光绪帝“先开制度局而变法律”。
并说他研究过各国变法的情形,西方各国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三十年而强,相信中国只要认真变法,三年可以自立。
光绪帝认为他讲的条理很详备。
康又问:“皇上既知非变法不可,为何久而不举,坐视国家危亡?”光绪嘘睨帘外,叹道:“奈掣肘何!”康领会光绪帝是顾虑慈禧太后阻挠,故此建议“就皇上现在之权,行可变之事,虽不能尽变,而扼要以图,亦足以救中国”。
百日维新

内
容
除旧
政治
布新
进步性和局限性
经济
军事
文教
内
容
除旧
政治
裁撤闲散 衙门和冗 员
布新
进步性和局限性
经济
军事
文教
内
容
除旧
政治
布新
裁撤闲散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 允许 衙门和冗 员 创办报纸
进步性和局限性 130页材料阅读与思 考?
经济
反映的是戊戌变法时 期的情况。戊戌变法 期间准许臣民上书言 事,吸引了大批具有 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 积极参与政治。
一、百日新政 二、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失败 1、失败标志: 1898年9月的戊戌政变。 找一找:以慈禧为首的顽固势力是如何发动政变的? 2、概况: 128页学习思考:戊戌六 (1)囚禁光绪帝: 君子留给我们的启示? 慈禧太后宣布重新“训政” ;囚禁光绪帝; (2)搜捕维新党人: ①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流亡日本; 1、甘愿为变法流血、 ②谭嗣同、刘光帝等人被捕,慷慨就义,史称“戊戌六君子” 牺牲的勇敢品质。 ③倾向变法和参与新政的官员,或被囚禁,或被罢黜,或被放逐; 2、有助于唤醒民众, (3)变法失败: 民族觉醒。 顽固派取缔学会,封闭报刊,新政措施唯有京师大学堂等得以保 留。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经济
军事
文教
内
容
除旧
政治
布新
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治, 裁撤闲散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 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 允许 衙门和冗 局限: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 员 创办报纸 治主张。 提倡和奖励士民投 进步:有利于保护农工商业,促进 裁撤驿站 资设厂,开垦荒地,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等 修筑铁路,开采矿 局限: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旧机构 产 。 裁汰 绿营
近代史探究《光绪与戊戌变法》

光绪与戊戌变法①历史资料戊戌变法是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变法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後,中国跟世界的关系出现前所未见的改变。
接连的外忧内患,使清政府及一众知识份子逐渐醒觉到必须要改变以自强。
咸丰、同治年间开始,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希望能够“师夷长技以制夷”,改良生产技术。
各地先後引入外国新科技,开设矿业、工厂,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培训技术人材;在军事上亦建立了远东最具规模的北洋水师。
1894年至1895年发生甲午战争,清政府被日本打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证明只靠经济上洋务运动未能根本改变中国的落後。
于是出现了要求从更基本层面,包括政治体制上,进行变法维新的声音。
维新运动开始于1895年于北京发生的公车上书。
当时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的十八省举人,收到《马关条约》中,中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向日本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4月,康有为、梁启超作成上皇帝的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及变法的主张,得到一千多人连署。
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举人及数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
因为外省举人到京是由朝廷的公车接送,事件亦被称为公车上书。
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得到直接实质的後果,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之後亦催生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
当中由康、梁二人发起的强学会最为声势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师翁同龢、南洋大臣张之洞等清朝高级官员的支持。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绪帝与百日维新113年前的戊戌年6月,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了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试图通过不流血的变法来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同日本一样实行君主立宪,以挽救民族危亡。
然而这次运动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同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帝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参与变法的谭嗣同等6人(世称“戊戌六君子”)被杀害,这场变法最终失败,历时仅一百零三天因,而戊戌变法也称——百日维新。
虽然这场运动的发起者和主要策划者是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但作为这场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的支持者和核心人物,光绪帝对变法的影响不容忽视。
可以说,没有光绪皇帝的支持,这场变法可能从一开始就会被扼杀在摇篮里,维新派也不可能顺利的进行和平政变的尝试。
那么,到底这位年轻的帝王,在戊戌变法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又是什么促成了他下定决心接受变法、改革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政体呢?光绪皇帝,姓爱新觉罗,名载湉,生于1871年8月14日(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庙号为德宗景皇帝,后世习惯上称之为光绪帝。
父亲是道光皇帝的第7个儿子醇亲王奕譞,母亲是慈禧太后的胞妹叶赫那拉氏。
所以,他既是同治皇帝的嫡堂弟兄,又是嫡亲姨表弟兄。
这层关系是慈禧拥立载湉为皇帝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在载湉入宫后,慈禧太后要求光绪帝称自己为“亲爸爸”,而喊慈安太后(载湉的生母)为“皇额娘”,亲自挑选翁同龢来教育光绪帝,并向强调要培养他的孝心。
这些都表明,慈禧太后希望将光绪帝培养成为一个可以替代她亲生儿子的皇帝。
但我认为,慈禧潜意识里并没有真正接纳光绪帝,载湉始终不是她亲生的,这层心理的隔阂使慈禧不可能真正的信任光绪帝。
为了加强对光绪帝的监视和控制,她干涉光绪帝的选后,迫使光绪帝违心选了她的内侄女为皇后;在光绪帝亲政后她仍迟迟不愿交出权力,即使后来身在颐和园中也没有放松过对朝政的掌控。
这种种的刻意安排、不信任和猜忌都为后来帝后矛盾激化埋下了种子。
以致光绪帝对慈禧更多的是敬畏,而远非敬爱。
就光绪帝而言,对他的成长和未来的选择产生巨大影响的人是他的老师——翁同龢。
翁同龢不仅重视对光绪帝的教育,也十分关心少年天子的生活,二人建立了十分深厚的情谊。
翁同龢认为“皇上读经固然重要,然目下读史尤亟”,并着重向光绪帝讲述康、雍、乾诸帝的文治武功和清朝开国以来的国难危机,以培养光绪帝治理国家的能力。
他还向光绪帝介绍有关中外史地和早期改良主义者的著作。
其中包括魏源的《圣武记》、《海国图志》,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钱询编著的《通商出入表》、《关税出入表》、《中外交涉表》,出使各国使臣的笔述记录等。
重视让皇帝了解国家的各种实事,例如洋务运动,也鼓励光绪帝去了解中国之外的世界大事,有意识地启发和诱导光绪帝去关心时势政治,关心王朝的命运。
正是翁同龢的这种教育方式,才培养出光绪帝这样一个开明进步的革新皇帝。
而在后来的维新运动中,翁同龢也为联系维新派和光绪帝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虽然世人认为光绪帝是个有名无实、比较软弱的皇帝,但从历史的种种记载和资料上看,我认为在很多方面光绪皇帝是很值得佩服的。
他敢于在极为困难的形势下对抗强大的守旧势力,心怀国家和人民,在维新即面临重重困境,他仍旧不放弃自己的信念,面对慈禧的质问他坦然答道“儿宁忍坏祖宗之法,不忍弃祖宗之民,失祖宗之地,为天下后世笑也”。
为了不失去“祖宗之民”,维护“祖宗之地”,以免给“天下后世”留下亡国之君的罪名,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甘愿“坏祖宗之法”,也要将变法新政推行下去。
为此,他不惜冒险与历来望而生畏的慈禧公开摊牌。
即使维新仅仅百日,最后依然惨败给守旧派,但我认为失败的结果不能成为所有评判的标准,我们有必要还原一个真实的光绪皇帝。
甲午中日战争后,以慈禧为首的投降派逼迫光绪帝在马关条约上盖印画押。
在不得已批准条约之后,光绪帝痛心不已:“台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甲午战争的惨败和战败求和的耻辱,对年轻气盛、一心抗战的光绪帝来说,刺激极大,使他日夜忧愤,也开始了变法图强、不做亡国之君的思考。
光绪帝更加注意阅读西方政治、法律著作,意图从各国经验中找到中国变法强国的方法,其中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的作为使光绪帝受到很大影响。
而在此时,康有为几经周折才终于递交到光绪帝手中的《上清帝第三书》又给了困惑和迷茫中的皇帝以很大的启示和鼓舞,在朝廷中发起了关于更张图强的议论,开始了变法维新的酝酿。
虽然在此期间,慈禧太后宣布“撤书房”,阻断了光绪帝和翁同龢的联系,又清理了一些支持图强的帝党官员以孤立光绪帝,但光绪依然没有放弃维新的可能。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后,,德国强占胶州湾,沙俄租占旅顺大连湾,其他列强也纷起效尤,在中国掀起了一场争夺独占区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在此忧患交加的时刻,翁同龢也意识到了变法的紧迫性,首先向光绪帝举荐了康有为,促使光绪帝排除守旧大臣的反对,令诸臣接见了康有为。
光绪帝则在诸臣接见康有为后立即颁谕,为康有为进呈书递折铺平道路,表明他已决意变法求存,并公开支持维新派的态度。
而此时的慈禧,虽身居颐和园,却时刻密切关注着朝中。
慈禧太后对于光绪帝而言,可以说是变法道路上一个最大的顾忌和阻碍。
一方面在以孝治天下的王朝传统中,她以尊亲的地位行使权力,皇帝是很难加以抵制的;另一方面,光绪帝明白他并不是同治帝的法定继承人,他的地位完全是由于慈禧的意愿和权术才取得的,会不可避免地具有“慈禧既可以拥立他为帝,也可能废黜他”这样的心理阴影;最重要的是,朝廷中大多数手握实权的高级官员都出自慈禧的恩赐并效忠于她。
然而为了变法,不做亡国之君,光绪帝冒着巨大的风险毅然向慈禧太后要求“收权”。
从颐和园返回清宫的当天,即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正式向中外宣告变法维新。
新政伊始,光绪帝又亲自接见了康有为。
但变法新政,却如梁启超所说,“因皇上无权,不敢多所兴举”。
新政期间,光绪帝废科举,办新式学堂,鼓励“中外兼修”,倡导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亡。
但由于一些新政策严重侵害了守旧派的利益,且慈禧太后暗示她将出手“阻之”,多数官员都采取消极的态度,因而新政的推行的效果并不大。
各地的督抚中,只有如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个别人支持新政。
多数地方官吏,对于频频而下的新政诏令置若罔闻、无动于衷,还有很多人公开阻挠维新措施的贯彻,有些地方官吏甚至“藉新政以扰民”。
在变法受到重重阻碍,受到了严重的挫折之际,为了不做亡国之君,光绪帝决心要以更有力的反击举动来冲开顽固派的防线,排除变法障碍,试图打开变法局面。
自七月中旬(8月末)以来,光绪帝从裁撤闲散机构与冗员入手,向守旧势力发起了攻势,使已处于衰萎状态中的变法新政,又重新获得了活力。
这在当时信奉先帝祖制的时代是一个很有勇气的创举,连康有为等人也未敢轻易触及。
这表明光绪帝在维新改革的道路上,已显示出自己的主见和一定的勇气,他的一些改革行动,走在了康有为的前面。
然而这一举动,在条件不成熟之时,没有通盘筹划和妥善安置而匆忙裁减和严厉处理官员,使众多官员面临被裁的威胁,因而转向了反维新的阵营,使变法运动愈加陷入孤立和困境。
为了摆脱被孤立的局面,光绪帝为辅佐维新的最高参谋班子挑选了的4个人,世称“戊戌四卿”,以继续推进改革深入。
随后光绪帝宣布广开言路,鼓励天下臣民上书言事的力度,希望能把变法维新引向民间;准备模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设立“议院”;议定开懋勤殿以议制度。
光绪帝所采取或准备采取的这些带有民主色彩的措施,充分体现了这位少年天子的决心和勇气,使这场变法具有更加明显的民主政治改革意义。
然而,却也正是这些举措,终于触及了慈禧太后等守旧派的底线,使失败的阴影步步逼近。
八月初六日(9月21日)晨,慈禧太后策划发动了戊戌政变。
趁光绪帝“入中和殿,阅礼部拟祀社稷坛秋祭文,甫出殿,即有侍卫太监及荣禄之兵一队,称奉太后命,引帝入西苑内之瀛台”。
从此,光绪帝被囚于瀛台涵元殿,完全失去了行动自由。
在此之前,光绪帝和维新派人士已经意识到了危机,然而光绪帝却表示“朕不自惜,死生听天,汝等肯激发天良,顾全祖宗基业,保全新政,朕死无憾。
”在已经意识到自己已处于危境之际,光绪所想的却仍是想尽一切可能力争使变法新政得以保存。
虽然最终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但单就这一分为国为民的信念,我认为他就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君主。
即使是后来变法失败,被困瀛台,光绪帝一直没有放弃变法维新的信念,没有放弃学习外语,没有放弃对西方先进制度的渴望。
当慈禧太后拉着光绪帝在宫女太监的陪伴下终日作乐是,光绪帝从无笑容,始终忧患着国家的形势和命运。
后来,光绪帝对即将离开清宫的德龄说:“我没有机会把我的意思宣布于外,或有所作为,所以外间都不大知道我。
我不过是替人作样子的,后来再有外人问你,只告诉他我现在所处地位实在的情形。
我有意振兴中国,但你知道我不能作主,不能如我的志。
”长期缠绵于无限悲愤与忧伤之中的光绪帝,到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饮恨逝于瀛台涵元殿,终年38岁。
维新变法,是近代中国人面对民族危亡之际,决心突破落后的封建制度桎梏的一次极其勇敢和具有开创新的尝试。
变法的失败,唤醒了更多的有识之士,才逐渐孕育出了后来更加坚定的革命道路。
在很多历史教科书中,我们学到的总是关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的影响和功绩,而作为这场运动名义上的领袖,光绪帝总是被大多数人所忽略。
在阅读完关于光绪皇帝的一些书籍和文献,了解到他为维新变法所作出的贡献后,发现了这个与平日听闻不同的勇敢果决的年轻帝王。
我认为,他在维新运动中的表现绝非人们所说的软弱,而是有着超乎寻常的勇气。
一个生长在帝王家,从小在比平民更苛刻的封建环境教育下的皇帝,为了挽救国家的人民和土地,振兴民族,选择了站在自己所代表利益的对立面,改革被封为“祖宗之法”的封建制度,仅这份决心,就足以让人折服。
纵然光绪帝的一生没有像他所崇拜的先祖那样成就了伟大的事业,然而维新变法作为他短暂生命的一道明亮的光芒,依然在历史的书页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不可磨灭的一笔,同样让后人新生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