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新进展(一)
新生儿黄疸诊疗新进展论文

新生儿黄疸的诊疗新进展【摘要】新生儿黄疸是临床最常见的生理及病理现象,及时准确的判断新生儿黄疸的性质,进行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是国内外医学人士一直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医学界对于新生儿黄疸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通过对新生儿黄疸的诊疗总结,从而不断促进新生儿黄疸的诊治。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诊疗;新进展新生儿黄疸是新生期临床常见的生理和病理现象,特别是一周内的新生儿,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和重要的抗自由基的生理作用。
对新生黄疸进行适当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可以避免由胆红素升高引起的胆红素脑病,从而降低死亡率[1]。
本文从新生儿黄疸的发病机理、预测和防止措施等方面对近年来新生儿黄疸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展望其发展趋势。
1 发病机理由于新生儿的血液中红细胞寿命短,而血液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血红蛋白及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所以增加了胆红素肠肝循环量,从而致使体内胆红素积聚。
加之新生儿的排便量少,肝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够成熟,从而导致胆红素排泄速度小于其积聚速度[2]。
所以二者共同导致新生儿出生几日内血胆红素的浓度逐渐升高。
2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2.1 生理性黄疸主要是由于胎儿出生后体内含有过多的胆红素,但是新生儿的代谢能力和排泄能力远远不足以排泄多余的胆红素,导致新生儿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
一般正常新生儿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轻重程度不一,但是一般无不适症状,多在7-10天后消退。
早产儿多3-5天出现黄疸,由于早产儿身体各机能发育十分不完善,导致黄疸程度较重,对新生儿影响较大,消退较慢。
生理性黄大属正常表现,不需要医治。
2.2 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主要是指新生儿出生后采用母乳喂养,一般4-7天后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但是2个月后会逐渐消退,且新生儿的一般无异常反应,严重者在停止母乳喂养后黄疸即逐渐消退。
由于近年来母乳喂养率逐渐上升,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也逐年升高,临床应注意预防,一般孕母期间要注意饮食,禁忌辛辣之物,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皮肤变化情况,出现症状及时就诊。
新生儿黄疸治疗方法新进展

、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 6 4 1 1 ( 2 0 1 4 ) 0 1 — 0 0 2 2 — 0 3
新 生 儿 黄疸 , 尤其 是 病理 性 黄疸 中血 清 未结 合 胆 红 素 明显 升
高 时 可导 致 神 经 细胞 中 毒性 病 变 , 进 而直 接 威胁 小 儿 生命 或造 成 严 重 的 中枢 神 经 系 统后 遗 症 。 因此 , 对 新 生 儿 黄 疸 的 治疗 有重 要
给 药组 黄 疸 消退 、 胆 红素 值 恢 复 正 常所 需 时 间 为 ( 5 . 8 5  ̄ 1 . 5 5 ) d , 常 规 治疗 组 为 ( 7 . 8 0 + 2 . 2 0 ) d , 2 组 比较 差 异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P < 0 . O 1 ) , 中 药 外用 法 治疗 效 果好 , 且 无 副作 用 。
缩短 了病 理 性黄 疸 的疗 程 , 效果 明显 。
意义 。 传 统 的治 疗 方 案有 药 物治 疗 ( 如 苯 巴比妥 、 尼可 刹 米 等肝 酶 诱导剂 ) 、 蓝光治疗 、 脐静脉换血疗法等。 近 年 来 随 着 新 生 儿 黄疸 研 究 的不 断 深 入 , 对 其 治 疗 方 法 也 有 了新 的 发 现及 改 进 , 现综 述
差 异有统计学意 义( P < 0 . 0 1 ) ; 观 察 组 病 理 性 黄 疸 持 续 时 间 平 均
为4 . 2 d , 对照组平均6 . 4 d , 2 组 差 异有 统 计 学 意 义( P < O . 0 5 ) , 表 明
新生 儿 对黄 疸 进 行早 期 预 防 和治 1 . 6 的新 生 儿 随 机分 2 组 。观 察 组 即给予 苯 巴 比妥4 ~ 8 g / ( k g ・ d ) +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进展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约 6 %新生儿可出 治疗组 4 例和对照组 4 例 , 0 8 0 对照组采用蓝光照射 , / , 1 kd 呵 2 现不同程度黄疸 , 大部分 黄疸可 自然 消退 , 属于 生理性 黄疸 , 连续治疗 2~ 4个疗 程。治疗组在 蓝光 照射基础 上加用 菌栀 少数患儿黄疸加深可 出现贫血 、 肝脾肿 大 , 重者甚至引起胆 黄注射液 5~6m/ ,0 严 l次 1 %葡萄糖 注射液 3 0~5 1 Of 静脉 点 n 红素脑病 , 导致神经系统损 害和功 能残疾 对社会 和家庭 造成 滴 , 日一次 , 每 治疗 组总有效率 为 9 .% , 5 8 对照组 总有效率 为 极大危害。所 以对新生儿 黄疸进 行适 时、 效 、 有 安全、 经济 的 8.%。两组患儿有效率比较( 2 85 , 0 0 )差异有 75 X = .3P< .5 ,
范 围交迭 。此光 源降解胆红素 的作用 比传统 的蓝光冷光源效 之 一 【 。
果好 , 光疗后胆红素反弹幅度很小 。 1 药物治疗黄疸 的新观点 ’
早期 应用鲁米 钠 、 四磨 汤对正 常足 月新 生儿血胆红 索水
平的影响。选择 自然顺产的正常足月新生儿 36例 为研 究埘 1
传统方法光疗 : 用于 任何 间接 胆 红素 血症 , 红 素 > 3% ) 适 胆 0 。其机制至今尚未完全 明了 。通过双歧 杆菌三联 活 2 06 .o L 使用波 长 4 0— 6 m 2 .p l , m / 2 4 0 m的蓝光 ( 冷光 源) 可持 菌联合茵桅黄治疗母乳 性黄疸 与传统治疗 方法对 比, 讨母 , 探 续或 间接照射 2 4 4~ 8小 时 J 。光照疗 法治疗 新生儿 黄疸 已 乳性 黄疸 的治疗方法。将 5 6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疽患儿随机分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新进展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新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现象。
本文对近两年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文献报道进行归纳分析,探讨新生儿黄疸研究的新进展,展现新生儿黄疸病因、程度及再认识研究的最新成果。
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和预防胆红素脑损伤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血红素;血清胆红素;胆红素脑病;治疗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新生儿期胆红素代谢不成熟,血中胆红素水平增高,出现皮肤黏膜的黄染现象。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现象,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可于生后2~3天出现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如不及时救治,胆红素可能沉积于大脑形成胆红素脑病,轻则留下神经系统严重后遗症,重则导致新生儿死亡。
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黄疸研究的不断深入,产生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现将其近三年的最新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西医治疗李立新[1]采用思密达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疗效,并与传统药物鲁米那-可拉明进行比较。
将60例足月正常体重、纯母乳喂养、中度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思密达治疗组和鲁米那-可拉明治疗组,对照比较其疗效和对母乳喂养的影响,并检测母乳和治疗前、后婴儿粪便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浓度,探讨思密达治疗母乳性黄疸的机制。
思密达治疗组血清胆红素每日下降的幅度为(36.36±10.12)μmol/L,疗效明显优于鲁米那可拉明组,且不需住院,不中断母乳喂养。
思密达治疗母乳性黄疸明显优于鲁米那-可拉明,不是通过影响β-GD而起作用。
笔者认为思密达治疗母乳性黄疸有效、安全、价廉、无副作用、不影响母乳喂养安全简便,不需中断母乳喂养。
苯巴比妥联合思联康对新生儿黄疸的具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马菲[2]将332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Ⅰ、Ⅱ组。
试验Ⅰ组给予苯巴比妥,试验Ⅱ组给予苯巴比妥和思联康联合用药,对照组不予干预,比较三组黄疸发生率及持续时间情况。
探讨新生儿黄疸诊疗新进展

述
探 讨 新 生 儿 黄 疸 诊 疗 新 进 展
陈 继
( 平江 县 妇幼 保 健 院 湖 南 岳阳
4 4 0 1 0) 0
I 摘要 】本 文对 新生 儿黄疽 的诊 断和 治疗2 个方 面进行 了 述 , 综 以便 能 够全 面的 了解 新生 儿黄 疽 的蕈新 研 究进展 。 【 关键 词 l 生理 性黄 疽 病理 性黄 疽 诊断 治疗
氧 化 碳 ( o是 血 红 素分 解过 程 中的 产 物 , 定 血 中 碳氧 血 C) 测
红 蛋 白( O ) 可 作为 衡 量 血 清总 胆 红 素(T 产 量 的指 标 , C HL 的量 S B)
用 以 判断 新 生 儿 黄疽 是 否 由于 胆红 素 产 量过 多所 致 。O 纪6 年 2世 0 代, 国外 学 者 已研 究 证 明 , 源性 一氧 化碳 对于 新 生 儿 黄 疸 的 病 内
G 在T B>2 6 6 T S 5 . mo/ 时2 l L 者相 关性 高于T B<2 6 6 S 5 . mo L 1 。 /
林小 容等 [也对6 例黄疸 患 儿进 行 Y—G 5 j 0 T括 性和 胆 红 素水 平 检 测 分 析 , 一 步 证 明 了 Y-G 进 T活 性 和 胆 红 素 水 平 在 黄 疸 新 生 儿 中 均 明 显 异 常 , 红 素 和 Y—GT有 一 定 的 相 关 性 。 此 在 新 生 儿 胆 因 黄疸持续性高胆红 素血症 中, y-GT 性 测 定 具 有 一定 的诊断 活 价值 。 14 碳氧 血 红 蛋 白( O ) 检测 . C Hb的
疗效评估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时 间>2 I 产 J>2 7 mo/ 。 续 时 间>4 。 疸 经 常 退 而复 周 早 L 5g lL持 周 黄 现 , 清结合 胆红 素 > 4 mo/ 。 果新 生儿 黄 疸符 合上 述 任 何一 血 3g lL 如 个 条 件 则 可 诊断 为 新 生 儿 病 理 性 黄 疸 【。 2 1 1 2 对血 清总 胆 汁酸 (B ) . " A 的检 测 F
新生儿黄疸诊治进展

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研究进展
• 黄疸的肉眼评估: >“3” 区域 • 总胆红素浓度: -重度高胆红素血症 >20mg/dl -极重高胆红素血症 >25~30mg/dl -出现神经系统征象 急性胆红素脑病 使用这些名词的前提都是使用小时胆红素值
临床实际 经皮胆红素 1994AAP指南 肤色的影响 2004AAP指南 新技术的应用
胆红素:白蛋白
干预 出院前风险评估 出院后随访
明确生物血作用
推荐:作为临床换血的指导
定义光疗和换血的 按照胎龄和危险因素调整TSB的 界限 界限,推荐使用IVIG 推荐针对出院前的所有婴儿 (循证医学依据) 依据临床鉴别来推 对所有婴儿强制性随访 荐 (年龄3~5天时) -----------
总胆红素20mg/dl危险信号
近年的相关资料仍未取得共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也常见一部分高 胆红素血症足月儿,其总高胆红素值>20mg/dl,并未发生胆红素 脑病,在以后的生长发育及智力正常
如何预防出现重度高胆红素血症
• 2004AAP指南:防治新生儿黄疸产科、婴儿室医务人员和社 区医务人员都有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不单是新生儿科或儿科 医生的任务 • 目标必须控制足月新生儿总胆红素在第40百分位值以下,4075百分位需要短期随访,>75百分位作为密切观察对象
美国儿科学会(AAP)-3
• 90年代核黄疸重显、正常健康足月儿胆红素值增高
• 美国儿科学会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对 1994年指南进行了重新审
视和修订,2004年制定了新的≥35周新生儿黄疸临床诊疗指南
美国儿科学会(AAP)-4
2004年美国儿科学会重写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 1.目标预防重度黄疸与核黄疸 2.使用小时胆红素值、将小时百分位+高危因素+干预标准三者统一制 定百分位图、光疗与换血列线图 3.防治新生儿黄疸不单是新生儿医生或儿科医生的任务,产科医务人 员、婴儿室医务人员、社区医务人员都有自己的责任义务 4.应用循证医学观点指导“指南”
2023修正版新生儿黄疸(最新)

新生儿黄疸(最新)新生儿黄疸(最新)引言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在出生后数天内出现的皮肤和黏膜黄疸的症状。
这是一种常见且通常是无害的现象,但仍然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新生儿黄疸的原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原因新生儿黄疸是由胆红素在体内积聚所致。
胆红素是红细胞分解后产生的物质,通常由肝脏排出体外。
然而,新生儿的肝脏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无法有效排泄胆红素,导致其在体内积聚,从而引起黄疸。
症状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症状是皮肤和黏膜的黄疸。
开始时,黄疸可能在面部开始出现,并逐渐向下蔓延至身体其他部位。
黄疸通常在新生儿出生后2到3天后出现,并在1到2周内逐渐消退。
需要注意的是,黄疸超过2周或严重加重的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诊断新生儿黄疸的诊断通常通过观察黄疸的程度和持续时间进行。
医生可能会进行皮肤检查,以确定黄疸的严重程度。
此外,医生还可能进行胆红素水平的血液测试,以确认黄疸的原因和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治疗方法大部分新生儿黄疸是自限性的,不需要特殊治疗,黄疸会在数周内自行消退。
然而,对于严重的黄疸或持续时间超过2周的情况,可能需要治疗以防止黄疸对新生儿的健康造成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1. 光疗:光疗是通过将新生儿暴露在特殊的荧光灯下,以帮助分解体内过多的胆红素。
光疗通常在医院中进行,并需要密切监测新生儿的身体反应和胆红素水平。
2. 输液治疗:对于严重的黄疸,可能需要采取输液治疗来加快胆红素的排出。
这需要在医院设置下进行,并进行定期监测和调整。
3. 饮食调整:如果新生儿黄疸与母乳喂养有关,可能需要进行饮食的调整,例如增加母乳的频率或延长喂养时间。
预防尽管新生儿黄疸是普遍的现象,但仍然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来降低患病风险。
以下是几个有效的预防方法:1. 定期产检:孕期定期产检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识别可能导致新生儿黄疸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 注射维生素K:维生素K注射可以预防新生儿出血性疾病,其中一个并发症是黄疸。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治进展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治进展作者:杨彩秀杨新平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2期摘要:近年来我国对生后具有高危因素新生儿进行预防性治疗的研究较多,但是有关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及其早期干预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首先探讨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表现,具体分析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概述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方法,最后提出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指的是黄疸指数超过正常值范围的新生儿黄疸,当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如何减少黄疸引起的脑损伤和听力损伤意义重大【1】。
新生儿黄疸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主要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有关【2】。
本文为此具体综述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治进展,现报告如下。
1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表现从临床特点上来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主要原因是宫内或分娩过程中感染了细菌,使新生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继而出现感染性黄疸【3】。
从临床特点上来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表现为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症状;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减轻后又加深;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黄疸出现得早,生后24小时内即出黄疸【4】。
2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2.1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机制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通常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引起的,新生儿刚出生时,肝脏肝能还不够完善,无法排除体内的一些物质而形成的。
其具体发病机制如下:(1)胆汁排泄有障碍:由于胆管阻塞,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胆管受阻,胆红素不能排泄到小肠,使胆汁淤积在肝细胞或胆道内而引起新生儿黄疸【5】。
(2)肝脏胆红素代谢发生障碍:由于肝细胞发炎或肝细胞内缺少一种酶,或这种酶活力低,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会降低,无法很好排泄胆红素,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也会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新进展(一)
【关键词】黄疸
新生儿黄疸(neonataljaundice)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病,它可以是新生儿期的暂时现象,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一个表现,可由不同的疾病引起。
2003年第3版实用新生儿学指出我国50%足月儿及80%早产儿可见黄疸〔1〕。
因此,及时准确的诊断并尽早治疗,对于提高患儿的生命质量意义重大。
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黄疸研究的深入开展,在传统的诊断方法基础上又出现许多新的诊断方法,现将有关内容综述如下。
1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
1.1生理性黄疸
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其特点为:①一般情况良好;②足月儿生后2~3d出现黄疸,4~5d达到高峰,5~7d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d出现,5~7d达高峰,7~9d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③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μmol/L。
1.2病理性黄疸
①生后24h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在足月儿>221μmol/L、早产儿>257μmol/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③黄疸持续时间在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
具备上述任何1项者即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2〕。
2血清总胆汁酸(TBA)
血清TBA是胆固醇在肝脏中的代谢产物,胆汁酸的生理和代谢与肝脏有密切的关系,血清TBA 指标可直接反映肝脏代谢异常及实质性损伤情况,是较为灵敏和特异的指标〔3〕。
李朝晖等〔4〕采用循环酶速率法对157例黄疸患儿(其中65例生理性黄疸,92例病理性黄疸)及103例正常新生儿血清TBA水平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显示病理性黄疸患儿血清TB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生理性黄疸患儿,有显著性差异。
血清TBA在新生儿黄疸中能灵敏、特异地鉴别黄疸类型,反映肝细胞受损的程度及胆汁淤积情况。
尤其在患儿胆汁淤积的诊治中可作为一种特异的检测指标,与其它肝功能指标结合应用更有利于新生儿黄疸的进一步诊断和疗效观察,为临床儿科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3γ-谷氨酰转肽酶(γ-GT)
血清中的γ-GT是一种由细胞分泌的膜结合酶,主要来自于肝胆,是肝胆疾病中检出阳性率最高的指标〔5〕。
林小容等〔6〕对60例黄疸患儿进行γ-GT活性和胆红素水平检测分析,显示γ-GT活性和胆红素水平在黄疸新生儿中均明显异常,胆红素和γ-GT有一定的相关性。
在持续性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诊断中,把测定γ-GT作为初步诊断检查方法是有一定临床意义的。
γ-GT活性测定在新生儿黄疸诊断中有一定的价值。
4碳氧血红蛋白(COHb)
国外学者早在20世纪60年代即用内源性一氧化碳(CO)作为衡量胆红素水平的指标,它对新生儿黄疸的病因诊断、高胆风险预测、选择性应用血红素加氧酶抑制剂的疗效评估等均有重要意义〔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