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篆书常识》
中国篆刻书法艺术

张旭,唐吴郡(江苏苏州)人,生卒年月不详。字伯 高,官至金吾长史,故世称张长史。喜饮酒,往往大醉后 挥毫作书,或以头发濡墨作书,如醉如痴,世人称之为 “张颠”,与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进、崔宗之、苏 晋、焦遂称为酒中八仙。
张旭性格豪放,嗜好饮酒,常在大醉后手舞足蹈,然 后回到桌前,提笔落墨,一挥而就。 有人说他粗鲁,给他取了个张癫的雅号。其实他很细 心,他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所触到的事物,都能启发写字。 偶有所获,即熔冶于自己的书法中。他的字貌似怪而不怪, 关键在于点画用笔完全符合传统规矩。可以说,他是用传 统技法表现自己的个性,而在书法上成了有创造力的无愧 于自己时代的书法家。 当时人们只要得到他的片纸支字,都视若珍品,世 袭真藏。
张黑女墓志铭
始平公造像记
《祭侄稿》
颜真卿(公元七0九~七八五年),字 清臣,曾做过平原太守,封鲁郡开国公, 故世称“颜平原”或“颜鲁公”。祖籍 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移居京兆万 年(今陕西西安)。颜真卿曾从师张旭, 远溯二王,“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 法于古意之外,陶铸万象,隐括众长”, 终于形成了大气磅礴、雄强豪放的艺术 风格。
请把朝代与字体用直线连接
先秦至秦
两汉
行、草书为主
楷书
南北朝、隋唐 隶书 两晋唐、宋 大、小篆
先秦至秦
行、草书为主
两汉 南北朝、隋唐
两晋、唐、宋
楷书 隶书
大、小篆
(笔记)
先秦至秦
大、小篆
两汉 南北朝、隋唐 两晋、唐、宋
隶书 楷书 行、草书为主
《兰亭序》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
(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在和一些文人举行 的“修契”宴会上,为他们诗写的序文手 稿。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文 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劲飘逸。后人评道 “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 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誉之为“天 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成为书法家们心 摹手追的经典范本。
篆书基础知识入门基础(附-篆书样式典范《王福庵书说文部首》)

篆书基础入门小篆的特点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
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
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
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小篆的笔法分析(一)小篆的基本笔法:掌握小篆的基本笔法,是学好篆书最关键的基本功。
小篆的基本笔法应当用“中锋用笔”来概括。
就是说笔的主锋必须在画的中央,不使之外露。
其特点是藏头护尾,力含其中,因为中锋用笔写出的笔画凝练劲挺,圆健美观,一直被视为书法的主要用笔方法。
下面将小篆中常用的几种笔画分别予以阐述。
1.横(1)逆入藏锋至首端(2)转成圆锋向右行(3)行至末端转锋(4)向左回锋2.竖(1)笔尖向上逆入,徐徐上引至顶点(2)使笔尖垂直,然后转锋向下行笔(3)行至底点勿顿(4)轻提锋颖,顺势提收3.横弯(1)逆锋落笔向左(2)转锋向右行笔(3)顺锋向下行笔(4)行笔渐慢,顺势上提收笔4.直弯(1)逆锋落笔向上(2)转锋向下行笔(3)顺势向右转笔再向下渐慢行笔(4)行至末端顺势收笔5.上弧小篆的弧笔笔法和前面的横竖一样都是欲右先左,欲上先下的,关键是要保持圆劲的势态,保持笔毫着纸的深浅一致以及适当的速度,注意对称,两弧在中间地段衔接,衔接处要写的自然不留痕迹。
6.下弧下弧要先写左半弧,后写右半弧,写右弧时要注意和左弧的对应,线条要一气呵成,不要迟疑缓慢,否则线条会柔弱而缺乏力感。
7.左右外弧写左右外弧时,主要是两边弧的起讫处要一致,不要偏倚,要对称自然,紧凑处而不松散,充分体现篆书的婉转流畅之美。
8.方弧写方弧时,无论长方或正方的弧形,都要圆转行笔,化角为弧,四角要对应,接笔处不留痕迹,方圆要和谐。
篆书基础知识

篆书基础知识中国书法的每—种字体都有自己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而篆书的发展是与古文字发展紧密相联的。
它作为篆、隶、草、行、楷五体书之首,是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立意义并独具特色的书体。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相关篆书基础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篆书基础知识(一)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代乃至周初,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因其内容绝大多数是王室的占卜文辞,也称“卜辞”。
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市郊的殷尚废墟——小屯村,故又称“殷墟文字”、“殷契”等。
据记载,殷墟以洹水南岸的小屯为中心,是殷商王朝的国都。
商王朝灭亡后,这些卜辞长埋于地下,无以面世。
数千年后,当地农民在犁田时偶而发现,因古骨研末治刀创,随将其作为“龙骨”卖给药铺。
1898 年,曾有古董商拿了一些给天津的王襄、孟定生辨认,他们认出是古代珍贵遗物,意言为“古简”。
1899年,北京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对甲骨作了鉴定,认定是商代文字。
这—发现,震动了考古界。
之后,有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考古学家在大量收集、整理甲骨的基础上,对甲骨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撰写了许多著录和专门著作。
自此,我国近代学术史上又一新的研究领域——甲骨学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它的发现,不仅为研究我国商朝历史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还引起世界各者的高度重视,成为一门独立的国际性学科,同时在中国书法史研究及书法创作方面也产生厂深远的影响。
从甲骨出土的十五万片实物,5000余字的文字看,已经是经过相当时期发展.并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文字,其间汉字构形规律已有大部分符合“六书”之说(如象形、会意、形声),文法也和后代相近;从书法角度看,不同时期的甲骨文,字体风格亦有所异,但文字书写的整体风格自然率意。
因是契刻文字,笔画单一质朴,字形朴茂天真,结构大小参差,章法浑然天成。
不仅显现出古代先民在文字书写方面追求自由、情趣、美观的审美意识,而且从中可以体悟篆书的笔法以及由于载体不同而产生的差异,给后世书法创作以启迪和借鉴。
《书法艺术--篆书常识》.

篆书创作示范
储云,1948年生于江苏宜兴。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 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国画院及南京博物院特聘书 画家、无锡市国画院副院长、宜兴市文联专职副主席。
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
1.网页下载小篆字帖1页,选临4K毛边纸1张,体会篆 书用笔、结体特点;
2.按常规临摹作业4K毛边纸4张。 要求:(1)先读后临; (2)体会笔法: (3)注意笔画造型。
(三) 学篆: 要写好篆书,最好从小篆入手。学写 时,一定要把上述篆书的特点写出来。
篆书临摹示范
李刚田临《秦石鼓文》
李刚田,男,汉族,1946年3月 生,河南洛阳人。号司工,室名 宽斋、石鱼斋。中国当代著名书 法家、篆刻家。现任中国书法家 协会理事,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 副主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中 国书法》杂志主编,河南书法家 协会名誉主席。
籀文
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 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其中以周宣王时所 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六国文字
• 春秋战国时通行于楚、齐、燕、赵、魏、韩六 国的文字。
小篆
秦统一中国后,由于与其他六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亦亟待 统一。于是,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就大篆省改、简化而成。就是小篆。 小篆一方面保留了大篆字体结构和象形文字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则 对字体的结构进行了规范:
篆书常秦 朝及秦朝以前 汉字的书写体 的总称。包括 大篆和小篆。 大篆烦琐难识, 小篆较为普及。
小篆
大篆
大篆和小篆
• 大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广义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
秋战国时通行于楚、齐、燕、赵、魏、 韩六国的文字。 • 狭义大篆指籀文。
书法篆刻

由中锋转到侧锋再收笔
• 3、背临 • 多次临写之后,根据头脑记忆中留下 的原作形象,再次书写出来。
4 创作 • 依据不断修正的背临书写习惯和书写风格, 重新选择书写内容,书写出来的新作品
学习过程 • 先掌握笔坐姿等基本基本功,切身体会书 法的奥妙。理解书法的基本章程和书法的 表里内涵。 • 1、认识毛笔。 • 2、通过蘸清水的各种笔法的演示,体会和 掌握笔毫在点画中的各种变化。 • 3、认识和运用各种笔法,掌握中锋用笔, 体会和控制笔毫在点画中的各种变化
第八节 清代书法
• 清代书法的成就十分辉煌,特别是清代中期碑学的兴起, 打破了宋元明以来的帖学垄断,在篆、隶、北魏书上超越 前代。 • 乾隆年间有名的刘墉、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四家。 • 乾嘉年间碑学活跃,其中有碑学大家金农 近代书法基本上是清代书风的延续,活跃在书坛上的书家也 多为清代遗老以及其弟子。 1917年,蔡元培任北平大学校长。后梁启超在清华大学的书 法研究会发表《书法指导》。受此影响后来中央大学艺术 系北平艺专等学校均开设书法篆刻课程。近代书法名家有: 郑孝胥、罗振玉、章炳麟、李叔同等等。
• 张 旭 书 法
• 贺 知 章 孝 经
第五节 宋代书法
• 宋代书法生成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四家 • 苏轼擅长行楷,形方而扁,用笔丰满而 “棉里藏铁”,合雄伟与清逸为一,得天 真烂漫之趣。有人说苏轼“戈笔多病”字 太肥,他说“短长肥瘦各有度,玉环飞燕 谁敢憎”,“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 烦推求”,这些都体现了苏轼在艺术上勇 于我行我素,独立不羁的精神。
• • • •
5、书写方法 (1)用腕法——枕腕法、悬腕法、悬肘法 (2)发力法——运指法、运腕法、运肘法 (3)执笔——执笔高的字飘逸,适宜定行 草或草书,但易浮滑;执笔低的字沉稳, 适宜写篆、隶、行、楷,但易呆扳。 • (4)身法——坐势、立势
论篆书常识

论篆书常识篆书有两说:(1)指“籀文”,即《史籀篇》文字。
(2)指“隶书”,清学者多主其说。
石鼓文秦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
唐初在岐州雍县南二十里之三畤原被发现。
每鼓一首四言诗,十首为一组,记叙当时渔狩的情况,故亦名“猎碣”。
现藏故宫博物院,一鼓已泐无字,其余九鼓亦多漫漶残损。
传世著名北宋拓本有明安国《十鼓斋》“中权”、“先锋”、“后劲”三本,已流入日本。
古籀“古文”、“籀文”的合称。
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
萧籀汉丞相萧何所作,一作'秃笔书'。
元·郑杓《衍极》卷四《古学篇》刘有定注:"萧何作未央宫,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水。
何用秃笔书,时谓之'萧籀'。
金文殷、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旧称“钟鼎文”、“吉金文”、“款识文”。
属大篆系统,包括了小篆以前的大部分篆书形体,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
近人容庚撰有《金文篇》,较为完备,收可识知金文一千八百九十四字,另附录约一千二百余字。
钟鼎文即“金文”。
上古青铜器一般可分为礼器和乐器两大类,礼器以鼎为尊,乐器以钟为多,故以“钟鼎”为青铜器之代称。
“钟”,经典多作“锺”。
青铜器上的铭文,统称为“钟鼎文”。
《文选》卷五十五《刘孝标广绝交论》:“书玉牒而刻钟鼎。
”李善注引《墨子》:“琢之盘盂,铭于钟鼎,传于后世。
”款识文即“金文”。
“款识”者,青铜器上所铭之文字也。
《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鼎大异于众鼎,文缕,无款识。
”注:“韦昭曰:‘款,刻也。
音式志反。
’师古曰:‘识,记也。
音式志反。
’”通雅》引《卮言》谓:“款”为阴文,凹入;“识”为阳文,凸出。
《博古录》谓:“款,在外;识,在内。
”凡石、砖、瓦、金等上所刻文字皆可泛称为款识,而狭义专指青铜器上的铭文。
又元·吾邱衍《学古编》八《字源七辩》以之为六国古文:“七曰款识。
款识文者,诸侯本国之文也。
初中美术《中国书法和篆刻艺术》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中国书法和篆刻艺术主题单元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书法与篆刻的基本知识、历代名作风格特点和重要的书法家及楷书基本的笔法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探究、尝试实践、赏析评述书法篆刻作品以及书法与篆刻的关系,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领略书法篆刻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提高对书法和篆刻艺术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对应课标1、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活动三:合作探究师:展示《多宝塔碑》图片和《玄秘塔碑》图片生:小组内或小组间合作探究,试分析这两种楷书各自的艺术特点师:这些楷书是怎样书写出来的呢?试分析并尝试体验他们的笔法运用。
生:共同探究并尝试着书写体验。
点拨:展示“永字八法”,演示各种笔法的运用。
(中锋、逆锋、藏锋、露锋、顿笔、捻管转锋等)生:用各种笔法进行书写体验。
活动四:总结评述生:根据自己的书写体会,总结各种书体的艺术特点和魅力,说出自己的感受,辨别各自应用的作用。
活动五:实践应用生:根据以上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任选一种书体进行书法作品的创作。
创作的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评价生:自评、互评师:总结评价,指出作品中的优缺点。
活动六:知识拓展了解:“字如其人”的涵义师:以颜真卿的书作为例,讲解颜真卿刚正不阿的性格以及英勇报国的志向,结合他方严正大的书风,让学生理解人品定书品、字如其人的道理。
学习活动设计活动一:欣赏感受师:展示多种形式的篆刻印章生:欣赏印章并感受篆刻艺术的无穷魅力,激发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活动二:合作探究师:你知道篆刻印章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吗?(刻刀、石料、肥皂或木头、印泥、砂纸或磨盘、小镜子、牙刷等)根据自己的理解可以把这些印章分为几种类别?(肖形印、朱文、白文、朱白相间)你知道印章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吗?(切刀、冲刀等)评价一个篆刻印章好坏的标准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刀法、线条、文字的安排等)篆刻印章与使用印章有什么区别?生:小组间或小组内共同合作探究,交流自己的看法和知识内容,解决老师预设的问题。
《第12课 认识篆书》学历案-小学书法湘美版六年级下册

《认识篆书》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认识篆书”,是小学书法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篆书的起源、发展及基本特点,为后续的书法学习和创作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了解篆书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认识篆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特点。
2. 技能与操作:通过观察、模仿和实践,学会书写简单的篆书字体。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书法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检验学生对篆书定义、发展历程及特征的掌握情况。
2. 技能操作评价:学生实践书写篆书字体,教师根据书写规范、笔画顺序和结构特点进行评分。
3. 学习态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包括参与度、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等方面。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篆书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猜测字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教师讲解篆书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重点介绍篆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特点。
3. 观察实践:学生观察教师示范书写篆书字体,了解书写方法和技巧。
4. 自主练习:学生自主练习书写简单的篆书字体,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书写错误。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篆书的特点和魅力,分享学习心得和感受。
6.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课时学习内容,强调篆书的重要性和学习意义。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篆书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书写简单的篆书字体,并要求家长参与监督和指导。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在课后反思本课时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2. 学生反思:学生反思本课时的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收获和感受,提出改进建议和期望。
通过以上内容为小学书法课程《认识篆书》学历案的第一课时部分。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篆书的基本知识,掌握其基本笔画和结构特点,为后续的书法学习和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篆书特的点
总的特点
篆书的基本笔画是
点、直(横和竖,结
构均匀,上密下疏,有
很强的人体形态美感。
篆书的特点
1.因形立意 大篆的象形字很多——因形立意。这样一来结构的法则没有规律 化。 2.体正势圆 (1)体正 小篆形体横画必平、竖画必直,是严紧而又工整的 小篆从结构到运笔都是以圆为主,凡方折处都是
书体形式。许多字的外轮廓,都是由字的中心十字线拉长。
(2)以圆为主 弧形线。
(3)左不见撇 右不见捺 向左撇出的地方并不用撇,向右用捺的 地方也不出捺,一概是曲笔弧线结字。
因 形 立 意
篆书章法
篆书在章法和
布局上,成为了后
期书法的典范,对 以后的书法产生了 深刻的影响,并广 泛的被应用于印章
艺术。
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
1.网页下载小篆字帖1页,选临4K毛边纸1张,体会篆
书用笔、结体特点;
2.按常规临摹作业4K毛边纸4张。
要求:(1)先读后临;
(2)体会笔法: (3)注意笔画造型。
金
文
顾名思义,金文就是刻铸在金 属上的文字。因为这种文字存在较 大的实用性,所以时间跨度相当大, 应用广泛。一般把秦汉青铜铭文定 义为“金文”。 金文分为阴文和阳文。阴文就 是凹字,叫“款”,即“空”的意 思;阳文就是凸字,叫“识”,标 志之意。阴文和阳文合称“款识”。 因为很多金文用于礼器,所以 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章法和审美意 识。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艺术。
篆书临摹示范
李刚田临《秦石鼓文》
李刚田,男,汉族,1946年3月 生,河南洛阳人。号司工,室名 宽斋、石鱼斋。中国当代著名书 法家、篆刻家。现任中国书法家 协会理事,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 副主任,西泠印社副社长,《中 国书法》杂志主编,河南书法家 协会名誉主席。
篆书创作示范
储云,1948年生于江苏宜兴。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 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国画院及南京博物院特聘书 画家、无锡市国画院副院长、宜兴市文联专职副主席。
汉字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 代。现已发现的最早汉字是甲骨文。 1899年,著名的金石学家王懿荣 在京患上疟疾。在查看药物时,发现 “龙骨”上有刀的刻痕,疑似早期文 字,他就把药铺里所有的“龙骨”买 下研究。认定“龙骨”上的刻痕是一 种早期的文字,并向外界作了公布。 古老文字重见天日,轰动世界。由于 甲骨文多为单刀刀法刻画,所以线条 单一刚直,瘦硬均匀,字型变化大, 对视觉有很大的冲击力。
篆书常识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王权朝
什么是篆书
篆书是秦 朝及秦朝以前 汉字的书写体 的总称。包括 大篆和小篆。 大篆烦琐难识, 小篆较为普及。
大篆
小篆
大篆和小篆
• 大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广义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 秋战国时通行于楚、齐、燕、赵、魏、 韩六国的文字。 • 狭义大篆指籀文。
甲 骨 文
籀
文
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 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其中以周宣王时所 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六 国 文 字
• 春秋战国时通行于楚、齐、燕、赵、魏、韩六
国的文字。
小 篆
秦统一中国后,由于与其他六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亦亟待 统一。于是,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就大篆省改、简化而成。就是小篆。 小篆一方面保留了大篆字体结构和象形文字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则 对字体的结构进行了规范: 一是文字的偏旁基本固定为一种,而不用别种代替; 二是偏旁 的位置相对固定(坐、右、上、下),不能随便移动; 三是大致确定 每个字的书写笔数和笔顺。 小篆又名玉筋篆、玉箸篆、铁线篆等,取其具有笔致遒健之意而名 之。大篆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所以很多字与甲骨文很相似。大篆 结构繁杂,笔画重叠,变化无定,故较难辨识。小篆较之大篆,形体 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
怎样学篆书
(一)识篆:学习篆书,首先要熟悉每个字的篆法, 这就要多查《说文解字》或《增篆康熙字典》等工具书, 熟悉每一个篆字的字形,不写错别字。
(二) 读篆:选择一本或几本自己喜欢的篆书字帖,
如秦李斯的《峄山刻石》等,仔细反复看,打下一个较为 坚实的基础。 (三) 学篆: 要写好篆书,最好从小篆入手。学写 时,一定要把上述篆书的特点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