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师说

合集下载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

《师说》文言文知识整理《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以下是对《师说》这篇文言文的知识整理。

一、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768 年-824 年 12 月 25 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2、文体“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

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4)无贵无贱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

(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学习)③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①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4、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3)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5)位卑则足羞羞: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羞耻。

师说文言文翻译韩愈

师说文言文翻译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夫庸知其死生与寿夭乎?夫庸知其异端与邪说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古代的学者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而不向老师请教,这种疑惑将永远无法解开。

在我之前出生的人,如果他们听到了道理,那么他们了解道理的时间一定在我之前,我就会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们听到了道理,那么他们了解道理的时间也一定在我之前,我就会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我学习的是道理,难道我能知道他们的年龄是早于我还是晚于我吗?因此,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流传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是困难的!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与圣人的差距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难道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年龄是早于我还是晚于我吗?我曾经整天思考,却不如片刻的学习来得有益;我曾经踮起脚跟远望,却不如登高看得广阔。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靠近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听到古代圣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广博。

语文必修三师说ppt课件

语文必修三师说ppt课件

韩愈的文学成就不仅在唐代,而且在 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语言简练明快, 思想深邃,表达了强烈的个人情感和 社会责任感。
作者的思想观点
韩愈的思想观点主要表现在他 的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上。
他主张仁义道德,强调君主的 道德责任和人民的权利,反对 暴政和贪污腐败。
在哲学思想上,韩愈推崇儒家 思想,强调天命、天道、天理 等概念,认为天道无为而治, 人的命运由天注定。
理、崇尚美德。
提高自我修养与素质
03
借鉴《师说》中的思想精髓,提升个人修养与素质,成为更好
的自己。
感谢观看
THANKS
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学贡献
《师说》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 要的贡献,它不仅丰富了文学的 表现形式和手法,同时也为后世 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
启示。
《师说》对后世的影响
教育观念
《师说》对后世的教育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强调了教师的重 要性和作用,提倡尊师重教、勤奋好学的教育理念。
学术思想
输标02入题
他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自幼聪颖好学,精通经史子 集。
01
03
他的文学风格独特,思想深邃,受到后世文学家和读 者的广泛赞誉。
04
韩愈曾任刑部侍郎、吏部侍郎、中书舍人等职,晚年 因上书反佛被贬潮州刺史。
作者的文学成就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他主张 文以载道,强调文章的思想性和社会 功能,反对形式主义和华而不实的文 风。
02
《师说》的创作背景
当时的社会背景
唐朝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崛起,士族门阀逐渐衰落,社会矛盾日 益突出。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儒学复兴运动兴起,提倡尊师重道,倡导实学,以矫正时弊 。

【《师说》翻译】《师说》课文重点难点讲解

【《师说》翻译】《师说》课文重点难点讲解

【《师说》翻译】《师说》课文重点难点讲解1、本文的层次结构:第1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

本段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句),阐述教师的作用。

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第二层(第2、3句),阐述从师的必要。

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第三层(第4~6句),阐述择师的标准。

第6句是本段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概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第2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本段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1、2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

这一层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第二层(第3~5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第三层(第6~8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层(第9~13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第3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第2段和第3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中心论点。

第4段,说明作《师说》的原因。

继第3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以李蟠作为当时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是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是号召。

2、“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

“师说”就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围绕这个中心,文章首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

接着,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

在第3段中,又运用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师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师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师说》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文章开篇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强调了老师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接着,作者通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经典语句,明确了教师的职责与作用。

他认为,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道德的引领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疑惑,传授知识和技能。

在论证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时,韩愈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他以“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为例,对比了两者在从师态度上的差异。

古之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在于他们能够虚心向师学习;而今之众人则相反,他们因为自己的地位和身份而耻于向老师请教。

通过这种对比,韩愈深刻地指出了“耻学于师”的危害,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随后,韩愈进一步阐述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他认为,无论地位高低、年龄大小,只要有“道”,就可以成为老师。

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的门第观念,具有积极的意义,体现了韩愈在教育方面的民主思想。

在批评“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时,韩愈言辞犀利,充满了批判精神。

他指出,那些耻于从师的人,实际上是“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他们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却又自视清高,不愿意向他人请教。

韩愈认为,这种人是糊涂的,他们的行为是可笑的。

在论证从师学习的原则时,韩愈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

他认为,学生和老师之间并不是绝对的主次关系,而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

学生可以从老师那里学到知识和技能,而老师也可以从学生那里获得新的启发和灵感。

这种观点强调了教学相长的重要性,对于今天的教育教学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韩愈以“李氏子蟠”为例,赞扬了他“不拘于时,学于余”的精神。

他认为,李蟠能够遵循古代的师道,向自己学习,这种精神值得赞扬。

通过对李蟠的赞扬,韩愈进一步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呼吁人们要尊重知识,尊重老师,虚心学习。

初中语文《师说》1

初中语文《师说》1

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动词,流传 ②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动词,传授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名词,古代解
释经书的书
四、一词多义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④吾师道也 ⑤巫医乐师……不耻相师 ⑥或师焉,或不焉 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⑧十年春,齐师伐我 ⑨孔子师郯子……
老师 意动用法 有专门技艺的人 学习 学习 学习 从师 军队 意动用法
韩愈所说的“师”有独特的含义:既不指 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 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 所成,能“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社会背景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 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说: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 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 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 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 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 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三、词 类 活 用
7、位卑则足羞
意动用法 以……为羞
8、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9、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 的方面
10、圣益圣,愚益愚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四、文 言 句 式
(1)判断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也,表判断。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也,表判断。
(2)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被动句
不拘于时
就是“不知句读,不解惑”。 “之” 是标志。
“于”是表被动的标志词。
(4)介宾后置句
① 而耻学于师。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

师说课文精讲

师说课文精讲

师说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师说》是唐朝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 第一部分(第1段):阐述古代从师求学的道理。

这部分提出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者以孔子的言行为例,说明好学的人必然善于向老师请教的道理。

2. 第二部分(第2段):论证从师学道的重要性。

这部分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从师学道的必要性。

3. 第三部分(第3段):说明从师学道的原则。

这部分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论断,说明从师学道的原则是不分贵贱长少的,只要有道,谁都可以为师。

4. 第四部分(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说明写作《师说》的缘由。

这部分赞扬李蟠不受世俗限制,勇于向老师学习的精神,并说明自己写这篇文章的缘起。

这四个部分紧密相连,层层深入,逐步展开,论证了从师学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从师学道的正确原则和态度,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文章赏析《师说》是唐朝文学家韩愈的一篇著名议论文,全文以从师求学的道理为主线,通过丰富的例证和深入的分析,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文章开篇即提出中心论题:“古之学者必有师。

”这一观点鲜明而坚定,为全文奠定了基调。

接着,作者以孔子的言行为例,进一步阐述了好学的人必然善于向老师请教的道理。

这种以古人为镜,借古喻今的写作手法,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得文章更具有历史感和深度。

在论证从师学道的重要性时,韩愈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将有人从师和无人从师的情况进行对比,反复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论述更加有力,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并接受作者的观点。

韩愈还通过阐述从师学道的原则,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论断。

这一论断突破了传统的观念,认为只要有道,谁都可以为师,不受贵贱长少的限制。

这一观点在当时的社会中无疑是一种进步,它打破了身份和地位的束缚,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知识,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

师说知识点归纳

师说知识点归纳

师说知识点归纳《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这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知识要点。

一、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2、文体“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师说》就是论述从师学习道理的文章。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4)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3、一词多义(1)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

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2)传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3)道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4)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师说》教案
【教学设想】
《师说》教学拟用 3 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首段,第二课时学习第 2 段.第三课时学习 3 、 4 两段并总结全文。

(本教案为第一课时)
《师说》是韩愈散文压卷力作之一。

“师”、“道”二字为全篇灵魂,总系于篇首,全文以“浩然之气”灌注。

其势亦蓄于篇首。

故扎实抓好第 1 段的教学,就奠定了认识全文的基础。

文言知识方面,按教材系列当重实词。

第 1 段中,“师”的用法已见 3 种,中含首次要求作理性把握的意动用法,是为重点;其余“道”和“业”的特定含义,“受”的通假,亦予搞清。

此外虚词中“乎”的介词用法,“也”的句间停顿作用,“所”字结构,也适当复习。

韩愈师道之论,雄踞中国思想界千二百年,以中唐世情说穿百代通理,于人于文,均有可鉴,因此教学中对韩愈“奋不顾流俗”的精神和“师道”的古今通义,不可不及。

教法当以教学对象为本,以本人执教班级而论,教材处理不拟作大幅跳跃,而优先考虑讲授与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地位,复习文体特点,懂得写作背景。

1. 韩愈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师说》是韩愈散文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2 .由已学过的《马说》、《捕蛇者说》、《少年中国说》等篇总结出:“说”是议论,“说”前的文字提示了文章的论题,“师说”这个标题,表明“说”的对象是“师”。

3. 韩愈为什么要专以“师”为论?
①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他大力鼓吹儒学,反对佛老,并希望借提倡先秦两汉古文传统的名义来扭转当时写文章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歪风,这就要靠师承关系大力宣传并推行自己的主张,于是“师”的地位显得异常重要。

②当时在士大夫阶层中间,从师学习的风气衰落到了极点(举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写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有关内容为佐证),因此韩愈要靠师承关系推行自己的政治和文学主张非常困难。

所以,韩愈在勇敢地“抗颜为师”的同时。

写了这一篇《师说》,向歪风盛行的社会高声倡导他“从师学道”的主张。

(二)诵读课文第 l 段。

1.以第 1 句为例提示要重视停顿和重读。

古之学者/必有师。

重读“必”。

“必”语气坚定,斩钉截铁,表现了韩愈向“流俗”挑战的决心。

2. 齐读第 1 段。

提示:①不仅要读得准确,而且要读出“抗颇为师”的气势。

②句中的“也”表语气停顿.应顿在“也”后,作用是强调“也”前的词语(“闻道”)。

(三)研习第 1 段。

1. 认识“师”的意义和职能。

韩愈说的“师”,有特定含义,非指“童蒙之师”。

他认为“师,必须具备三种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道”,就是儒家以仁义道德为中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整套大道理。

即擂家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