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中考语文经典课文《孟子三章》复习讲义

合集下载

《孟子》三章复习课件

《孟子》三章复习课件
《孟子》三章复习课件
汇报人: 202X-01-04
目 录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富贵不能淫》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孟子》三章的共同点 • 《孟子》三章的差异点
0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文章背景
时代背景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社会 动荡不安。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 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思想,强调 君王应得民心。
修辞手法
本文运用排比、对偶等修 辞手法,语言优美、节奏 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说服 力。
表达方式
孟子善于运用寓言、比喻 等手法,将抽象的道理具 体化,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
语言风格
孟子的语言质朴自然,表 达清晰准确,体现了儒家 学派的文风特点。
02 《富贵不能淫》
文章背景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国之间频繁的战争和争夺使得许多人的生活陷入困境。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 人物,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仁义道德,主张以德治国。这篇文章是孟子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所写的一篇论述,旨在 阐述其道德观念和政治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调了困境和忧患对于个人成长和品格塑造的重要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阐述了正义和仁义在政治和社会治理中的关键作用; 《富贵不能淫》则告诫人们要坚守道德原则,不为权势和财富所诱惑。
差异点
三章的主题思想各有侧重,但都强调了道德和仁义的重要性,并劝诫人们要坚守 正道。
语言特点
语言特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运用排比和对比手法,语言节奏紧凑,气势磅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则用词简练,语言质朴自然,逻辑严密;《富贵不能淫》则通过对话形式展开,语言生动形象,富有 感染力。
差异点
三章的语言风格各异,但都表现出孟子高超的文学造诣和语言表达能力。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孟子三章》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孟子三章》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孟子三章》课文重要知识讲解一、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亚圣”。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

二、故事背景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

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

他极力主张“行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

三、理解词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包围。

之:代这座城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米粟(sù):粮食。

多:充足。

委:抛弃。

而:然后去:离开。

之:代词,代”城”。

是:代词,这故:所以。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封,划定。

封疆:疆界、边境。

固:使巩固。

国:国防。

山溪:山河。

险:险要的地理环境。

威:威服。

以:凭借,依靠之意。

兵革:本意是“兵器和铠甲”,比喻“武力、军事”。

《孟子》三章知识点归纳汇总大全

《孟子》三章知识点归纳汇总大全

《孟子》三章知识点归纳汇总大全《孟子》三章知识点归纳汇总大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

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2.背景链接《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二、字词句积累1.读准字音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域(yù)民2.重点词语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

至,极点。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军备。

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指粮食。

多:充足。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3.通假字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4.古今异义委而去之(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

)5.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征服。

)6.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重要知识点考点 梳理 汇总大全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重要知识点考点  梳理  汇总大全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三章》重要知识点考点汇总大全【原著简介】《孟子》,“四书”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显著特点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而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对后世散文写作产生深刻影响。

图片【孟子其人】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其主要思想还有“性本善”“行王道”“民贵君轻”等。

图片【主题思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引申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观点,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指出统治者站在正义、仁义方面,才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富贵不能淫》通过反驳景春的观点,指责公孙衍和张仪之流只顾顺从君主之意,不能称之为大丈夫,提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观点。

通过景公与孟子的对话,阐述了孟子对“大丈夫”的观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表现了孟子对“仁”“礼”“义”的坚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由个人推及国家,论述了忧患的重要性:忧患使人奋起,使国家强大;安逸享乐使人萎靡,使国家灭亡。同时告诉我们逆境成才的道理。【重点词语】(1)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军备(2)委而去之:放弃(3)安居而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4)丈夫之冠也: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5)往之女家:这里指夫家(6)无违夫子:这里指丈夫(7)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8)与民由之:遵从(9)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10)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11)百里奚举于市:集市(1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乱:扰乱(13)而后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1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表现;了解、明白(15)入则无法家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1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匹敌、相当【通假字】(1)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2)往之女家:“女”同“汝”,你(3)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4)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一词多义】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锐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够得志,与民由之:实现道:独行其道:道路妾妇之道也:原则,行为准则得道多助:道义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正:以顺为正者:准则,标准立天下之正位:正确的之:丈夫之冠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往之女家:动词,去,到居天下之广居:助词,的与民由之:代词,正道而:夫环而攻之:连词,表修饰而后作:连词,表顺承,然后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一怒而诸侯惧:连词,表顺承于: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发于声:显露、流露舜发于畎亩之中: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生于忧患:处于……之中征于色:在士:管夷吾举于士: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作动词,震慑(4)丈夫之冠也:名词作动词,行冠礼(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迷惑);使……改变(动摇);使……屈服(6)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7)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8)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经受饥饿(9)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财资缺乏(10)所以动心忍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使……坚忍(11)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作动词,犯错误(12)入则无法家拂士:动词作状语,在国内(1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作状语,在国外(1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生存;使……死亡(1)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2)亲戚畔之古义: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3)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真诚,诚实(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5)丈夫之冠也古义:行冠礼今义:冠军(6)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生命;命令(7)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喻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三章复习课件

孟子三章复习课件

• 五、理解性默写
• 1、与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 天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得志,与民 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 2、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居天下 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 3、大丈夫不受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 施加的因素影响的句子是: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而: ①而后作(承接连词) ②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
发: ①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② 发于声(表现)
是 : ①于是人也(这样的) ②今义,判断动词
拂: ①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②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 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查找 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 说说你的看法。
富贵不能淫
• 一、关于作者 • 本文选自《孟子.滕文公下》。作者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
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 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 共同编著的。
• 二、注释 • 1、诚:真正,确实。 • 2、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 3、天下熄: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 4、焉:怎么,哪里。 • 5、冠:行冠礼。 • 6、命:教导、训诲。 • 7、戒之曰:告诫。 • 8、女:同“汝”,你。 • 9、夫子:这里指丈夫。
,安居而天下熄。”
•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生 气,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 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 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
•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
•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 ,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 正确的道路——义。

第23课《孟子》三章复习课件

第23课《孟子》三章复习课件

内容回顾
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得出了什么结论?表明了作者的 什么主张?
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主张 施行仁政。
文言梳理
一、通假字 畔 通:“叛”,背叛。
二、古今异义 1、城 古义:内城 今义:城市
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水塘
3、委 古义:放弃 今义:委屈、不甘心
• (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略
• (丙)孟子见梁襄王①。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②然问 曰:‘天下恶乎定?③’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 一之。’‘孰能与④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 槁⑤矣。天油然⑥作云,沛然⑦下雨,则苗浡然⑧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 下之人牧⑨,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⑩而望之矣。诚 如是也,民归之,由⑪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 删改)
•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2)其如是,孰能御之?
• 11.选文(乙)(丙)都表现了孟子重要的政治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选择初中学过的与此主张相关的一个文言 篇目,简要分析这一主张是如何体现的。
• 12.实现大同社会需要一代代人不断地为之奋斗。请你结合下面材料的 内容,谈谈作为新时代中学生,怎样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 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及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诚如是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寡助之至
大道之行
C.货恶其弃于地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D.然而不胜者

2017届中考语文经典课文《孟子三章》复习讲义

2017届中考语文经典课文《孟子三章》复习讲义

《孟子三章》复习讲义(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

..(宜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 包围 )而攻之而.( 转折连词 )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 这 )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 护城河 )非不深也,兵革..( 武器装备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 放弃 )而去.( 离开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 限制 )民不以.( 靠、凭借 )封疆之界,固.( 巩固 )国.( 国防 )不以山溪之险,威.(威服、震慑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 仁政 )者多助,失道者寡.( 少 )助。

寡助之.( 到 )至.( 极点 ),亲戚畔.( 通“叛”背叛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或者)不战,战必胜矣。

一、填空或简答。

1、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人。

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大师,也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后人称之为亚圣。

2、第一章中运用排比否定武力治国从反面论证“人和”的重要的句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文章结尾得出的结论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二)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 喜爱 )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 胜过 )于.( 比 )生者,故不为.( 做 )苟得..( 苟且取得,指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也。

死亦我所恶.(厌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 祸患 )有所不辟.( 同“避”,躲避 )也。

第23课《孟子三章》复习课件

第23课《孟子三章》复习课件

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亲戚畔之
古义: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 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名词作动词,限制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 形容词作动词,震慑,征服
三里之城
助词,的
《富贵不能淫》
任务二:背诵《富贵不能淫》重点语句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1.____居__天__下__之__广__居____,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孟子在《富贵不能淫》中抒发了“_____富__贵__不__能__淫_____, ___贫__贱__不__能__移_____,___威__武__不__能__屈___”的壮志豪情,提醒人们要坚守节 操。 3.孟子在《富贵不能淫》里的“__得__志__,__与__民_由__之_______; __不__得__志__,__独__行__其__道__”,从得志和失志两方面论述了如何做大丈夫。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 的著作,共 七篇,一般认为是 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共人同 编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 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南宋时 朱熹将《孟子》与 《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 “四书”。
任务二: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分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 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 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 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 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三章》复习讲义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
..(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

..(宜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 包围 )而攻之而.( 转折连词 )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 这 )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 护城河 )非不深也,兵革
..( 武器装备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 放弃 )而去.( 离开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 限制 )民不以.( 靠、凭借 )封疆之界,固.( 巩固 )国.( 国防 )不以山溪之险,威.(威服、震慑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 仁政 )者多助,失道者寡.( 少 )助。

寡助之.( 到 )至.( 极点 ),亲戚畔.( 通“叛”背叛 )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或者)不战,战必胜矣。

一、填空或简答。

1、孟子,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人。

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大师,也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后人称之为亚圣。

2、第一章中运用排比否定武力治国从反面论证“人和”的重要的句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文章结尾得出的结论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二)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 喜爱 )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 胜过 )于.( 比 )
生者,故不为.( 做 )苟得
..( 苟且取得,指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也。

死亦我所恶.(厌恶 ),所
恶有甚于死者,故患.( 祸患 )有所不辟.( 同“避”,躲避 )也。

如使
..( 如果,假使 )人之所欲莫.( 没
有(什么) )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 某种方法 )何不用也
....( 什么手段不用呢? )?使人之所恶
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
..( 通过某种方法;)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
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
..( 这种思
..( 不但,不仅;)贤者有是心
想 )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丧失)耳。

一箪食.(食物,这里指饭 ),一豆羹.( 带汤汁的肉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
..( (轻蔑地)呼
喝着;)而与.( 给 )之,行道之人弗受;蹴.( 践踏 )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 认为不值得,这里指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也。

万钟
..( 丰厚的俸禄 )则.( 如果 )不辩.( 同“辨”,辨别 )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益处 )焉!为.( 为了 )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侍奉 ),所识穷乏者得.( 同“德”,感激恩德 )我与.( 同“欤”,语气词“吗” )?乡.( 同“向”,原先,从前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 做 )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 这,这种做法 )
亦不可以已.( 停止,这里有“止而不为”的意思 )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本来的思想,即“义”)。

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

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

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

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

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它不致丧失罢了。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

然而,(如果)你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的(施舍),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的(施舍),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的(施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干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来的思想,即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起,被任用)于.( 从,在 )畎亩之中,傅说举.(被举用,被选拔 )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
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市场,做买卖的地方)。

故天将降大任于.( 给 )是人
..( 这样的人 )也,必先苦.(使┅┅痛苦)其心志,劳.(使┅┅劳累)其
筋骨,饿.(使┅┅受饥饿 )其体肤,空乏
..(使┅┅受到贫困 )其身,行拂.(违背意愿 )乱.(使┅┅颠倒
错乱 )其所为,所以
..(曾同“增”,增..( 用这些办法 )动.(使┅┅惊动 )心忍.(使┅┅坚忍 )性,曾益
加 )其所不能
..(本来不具备的才能 )。

人恒.(常常 )过.( 过失,这里指“犯过失” ),然后能改;困.( 困惑 )于心,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于虑,而后作.(奋起,有所作为);征.(征验,表现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了解 )。

入.(在里面,指国内 )则无法家拂.(同“弼”,辅弼 )士,出.(在外面,指国外)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使┅┅生存)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任用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中被举荐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被录用为相的,孙叔敖是从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的,百里奚是从买卖奴隶的场所被选拔重用的。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体肤消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长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能了解他。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一、填空或简答:
1、《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是:舍生而取义者也。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孟子认为人才需接受哪些磨练: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接受磨练的好处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从正面说明成才离不开人的主观因素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反面论证的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6、(第二章)课文第二段内容隐含一个什么成语典故?现泛指什么意思?联系课文内容和现实生活
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嗟来之食”?
__嗟来之食___;_ 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_ ;
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接受这种施舍,不仅自己的人格受辱,而且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宁愿饿死也不能接受;但有时接受“嗟来之食”能保存自己,虽然自己受到了一定的损害,但可更好地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此时不妨暂且忍辱负重。

7、孟子提倡的“__舍生取义_”和孔子提倡的“__杀身成仁__”的观点,一直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