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和要求:1、结合实例,说明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2、结合实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重点:农业区位因素教学难点: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和探究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考引入:“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江浙”。
种桑养蚕一直是我国江浙地区的传统农业。
21世纪初,广西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
现在“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广西”。
为什么我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由江浙地区转移到广西呢?自主学习一、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生产活动(1)概念: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2)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2.农业区位因素:影响一定地方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水源:保证农作物收成地形: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业或畜牧业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2)人文因素①市场: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快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运输、存储费用和运输时间。
③政策法规: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
④资金、劳动力、科技、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也影响农业区位选择。
高考链接(1)气候条件中的雨热同期、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对农业生产有利。
(2)平原适合种植各类农作物和林果业;丘陵、山地适合发展林果业。
(3)郊区农业布局的主导因素是市场。
(4)光照和热量条件既联系密切,也有区别。
对同一地区来说,光照充足的时候热量也丰富,但不同地区之间比较时,二者不一定呈现这种正相关,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四川盆地的光照并不充足,但气温高,热量足。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国防建设方面的影响,导致了人口的增长速度非常快,而且这种增加速度还在逐渐加快着。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业区位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如气候、土壤、水资源、交通等。
并结合广西桑蚕生产基地的例子,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农业地域类型创设情境二:教师介绍亚洲水田农业的特点和分布情况,并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因素。
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分析方法,加深对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解。
3.地理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三:教师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如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等。
引导学生使用这些工具收集农业方面的人文地理信息,并开展社会调查。
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地理实践中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想法,表现出合作的意识、求真的态度与应用知识的能力。
结语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能够辨识农业的地理特点,理解农业与其他人文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农业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同时,学生能够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因素和分析方法,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选择原则,以及地理信息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这些知识和技能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农业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1.如果你是一位即将拥有自己的水稻大农场的富有农场主,你会考虑到哪些因素来选择农业区位呢?你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参与其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和归纳表达能力。
例如,你可以让学生思考在哪里种水稻最好,比如在洞庭湖平原还是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
2.在讨论农业区位选择的时候,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前置知识,比如农业区位的概念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对象。
农业生产需要不同的动物和植物,它们对地理环境的需求也不同,而地理环境本身也具有地域差异。
因此,农业区位有两重含义:一是农业生产往往因地制宜选定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在选择农业区位时,我们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如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和人文因素(如市场、交通运输、政策法规、资金、劳动力、科技、历史、文化、政治等)。
初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是初中地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种类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并理解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区位的。
二. 学情分析初中生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解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认识不足,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种类及其变化;能够分析不同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对农业发展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种类及其变化。
2.难点: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农业区位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区位因素的概念和作用。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农业区位案例,如水稻种植、苹果栽培等。
2.准备投影仪和教学课件,用于展示案例和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不同的农业区位案例,如水稻种植和苹果栽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种农作物在不同的地方种植会有不同的产量和品质?2.呈现(10分钟)介绍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种类及其变化,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等。
并通过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本地区的农业生产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区位的?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问题:根据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19必修第二册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 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
3. 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
2.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案例和相关图表。
2. 准备与农业区位因素相关的实物或模型。
3. 准备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视频或音频素材。
4. 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了解农业区位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农业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有哪些,从而引出农业区位的概念。
2. 讲解农业区位因素:包括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影响因素的具体内容。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来说明不同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 小组讨论:以小组形式,讨论当地农业布局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4. 案例分析:选择一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包括案例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影响该案例的区位因素等。
引导学生掌握分析案例的方法,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知识应用:针对当地农业结构调整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的形式来完成此项任务。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撰写一篇关于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论文,以巩固和拓展课堂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根据课堂情况及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描述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践和讨论,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趋势,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分类。
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区位影响的基本原理。
3.了解人文地理条件对农业区位影响的基本原理。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农业区位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课时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4课时)三、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及其影响。
2.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空间分布特征。
3.分析农业区位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农业区位因素分类和影响。
2.观察法:分析不同农业区位的空间分布特征。
3.对比法:对比不同农业区位的发展状况。
4.案例法:分析农业区位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地理区位上的农业发展状况,并从中引发学生对农业区位的疑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内容讲解1.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分类(分类:自然地理条件、人文地理条件)。
2.自然地理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气候、水资源、土地等)。
3.人文地理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人口、市场、交通等)。
4.农业区位因素对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
5.中国农业区位的主要特点及发展现状。
3.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不同农业区位的地理、气候、水文、土壤、交通、产业等情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
4. 总结归纳总结农业区位因素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六、教学评估1.完成课后作业。
2.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农业区位的优势和劣势,如何合理地利用农业区位因素促进农业发展。
3.总结检测:让学生总结农业区位因素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并能够分析中国农业区位特点及未来发展方向。
七、教学资源1.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2.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3.实例资料。
八、教学建议1.教师应注意将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分类和影响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化好吸收有关的知识。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1000字一、教学目标1.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和重要性。
3.了解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原因与影响。
二、教学内容1.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和重要性3.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原因与影响三、教学方法1.讲授2.案例分析3.课堂讨论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放映一些关于农业的短片,引导学生关注农业的重要性和现状。
2.讲授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和经济发展等。
3.案例分析以湖北省麻城市为例,分析该地区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和经济发展对当地农业的影响。
4.课堂讨论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就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和重要性展开思考和讨论。
5.总结总结本次教学内容,强调农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五、教学效果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同时也通过学生的论文作业进行评估。
六、教学资源准备1.教科书2.多媒体设备3.案例资料4.论文要求和范例七、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既有讲解,也有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分类和重要性。
同时也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原因和影响,锻炼了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尽管多种教学方法使得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但在场次时间上需要有所考虑,需要控制好讲解、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比例,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二地理教案:《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教案:《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能够说出季风水田农业,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归纳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区位选择的影响,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区位选择,识记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提升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通过对家乡农业区位的分析,增强热爱家乡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区位因素【难点】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图片导入。
教师播放"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与澳大利亚牧场"的图片,提出农业的概念。
接着提问:"农业在这两个区位的不同选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就是农业区位因素,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农业区位因素的选择",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农业区位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找出农业区位的含义农业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
【过渡】那么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农业的布局呢?结合下面的例子一起来总结。
(二)农业区位因素教师通过具体例子提问,分析影响农业布局的农业区位因素: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2.三江平原与青藏高原都比较冷,却出现了不同的农业类型(地形)3.杭州的"明前龙井"引到日本,种植效果不佳(土壤)4.天津汉沽区近年出现大面积葡萄园,几年前却很少(市场)5.福建的平和琯溪蜜柚几年前销量不佳,现在远销海外(交通)【师生总结】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等【过渡】究竟如何选择合适的农业区位因素布局农业区呢?(三)农业区位的选择【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以下三个活动:活动1:【分析结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满足水稻好暖喜湿的条件,而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
3.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设计: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总结内容:回顾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分类、影响及变化等方面内容。
3.强调重点:突出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4.布置作业:布置与农业区位因素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通过播放一段关于我国农业发展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农业发展的现状。
2.提出问题:观看视频后,教师提问:“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
3.联系实际: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家乡的主要农业类型及农业区位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展示农业发展的图片、数据等,引发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兴趣。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分类及各因素对农业的影响,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区位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突破难点。
4.导入新课: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二)讲授新知
1.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定义,使学生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含义。
2.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介绍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等三大类农业区位因素,并对每一类因素进行详细讲解。
3.各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分析各类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气候、地形、土壤、市场需求、交通、政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景观图)
活动:分析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水稻好暖喜湿,播种期日均温度需要稳定在10-12℃以上,齐穗期的候均温要求高于20-22℃。
水稻需水量大,一般要求雨热同期。
(1)据图3.7分析亚洲季风气候区有利于水稻生产的热量和水分条件。
亚洲季风区的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所产稻米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绝大部分,在这里形成了水田农业(图3.8)。
(2)指出亚洲水田农业主要分布的地形区,并简述原因。
(3)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所投入的劳动量大。
说明亚洲
水稻种植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4)亚洲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思考:为什么千烟洲要采取这样的农业布局模式呢?
小结:因此,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考虑的主导因素往往不同,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因此,对农业区位的选择,要更多地考虑人文因素的发展变化。
创设情境三:
在洞庭湖平原上种植了多
年水稻的你,发现你的邻居,
在这十几年把耕地改了几次:
“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
卉棚”,是哪些因素影响的?
作
物花卉蔬
菜
稻米甘蔗
市场价
格(元
/kg)
5 3 2 1
生产成
本(元
/kg)
2.5 2 0.8 0.4
运费率
(元
/kg/km
)
0.5 0.3 0.01 0.01
单位面积产量20 15 4 10
影响农
业区位选择
的因素不是
一成不变的,
尤其是社会
经济因素。
学生
自由发言,
总结规律:
由社会经
济因素变
化导致的
变迁。
充分
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
和获取知
识的主动
性;培养学
生分析图
表,对比归
纳的能力;
理论联系
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