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优质教案10 爱心的传递者 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

10爱心的传递者第一课时教案班级:______ 课时:______ 课型:______第一板块【视频激趣引入新课】1.视频导入:播放一则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的公益视频。
导语:生活中处处有爱心。
我们都得到过别人的关心、帮助,我们也应该关心、帮助别人。
引出课题:爱心的传递者——我们都有爱心2.名言导入:出示罗兰的名言“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
”导语:生活中处处有爱心。
我们都得到过别人的关心、帮助,我们也应该关心、帮助别人。
引出课题:爱心的传递者——我们都有爱心第二板块【发现爱心传递爱心】1.观察分析:观察教材第64页四幅插图,说说图中的人物分别发生了什么爱心故事。
分别概括各个故事的梗概,总结:这几幅图都是讲关心、帮助他人的故事。
2.联系自身:说一说,你得到过别人什么关心或帮助?你当时有何感受呢?(举例:别人帮助我解题)回想一下,你曾经给过别人什么关心或帮助?(举例:扶老人过马路)点拨:我们在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都很感动和开心;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也会感到开心。
可见,助人为乐不仅能温暖他人,也能给自己带来快乐。
3.阅读体会:阅读教材第65页阅读角的故事,说说你的阅读体会。
你身边有这样乐于关心或帮助别人的同学吗?概括材料大意,点拨:我们身边有很多默默地奉献自己爱心的人,他们的心中有他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有困难的人也要主动帮助,让世界充满爱。
4.故事会:你身边还有哪些隐藏着的爱心使者?说说你知道的故事。
(举例自己接受别人帮助的故事)点拨:关爱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也要把自己的爱心装进每个需要帮助的人的心中,让他们感受到温暖。
第三板块【学习雷锋践行精神】1.走近雷锋:阅读教材第66页《雨中送母子》的雷锋故事,说说你对雷锋的看法。
点拨:我认为雷锋叔叔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我们要向他学习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2.故事分享:你还知道雷锋叔叔哪些乐于助人的故事?播放雷锋叔叔的相关视频,点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践行“雷锋精神”,从小事做起,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及时地伸出援助之手,不计回报,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帮助他人的有意义的事情上去。
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爱心,以及爱心的传递对社会的影响。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理解爱心的含义。
2.学会如何传递爱心。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课件:包括教学内容、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利用图片或故事情境引起学生对关爱他人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爱心的兴趣。
2. 概念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向学生解释什么是爱心,并通过实例说明爱心的重要性和传递方式。
3. 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分享关爱他人的经验和故事,并对积极表现的学生予以表扬,激发学生对关爱他人的情感和意愿。
4. 实践活动•分小组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关爱他人的角色,通过情景表演体验关爱他人的过程,并让学生从中学会如何传递爱心。
5. 总结归纳•总结课堂内容,回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指导。
6. 课后延伸•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传递爱心,关爱他人。
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
2.结合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爱心与关爱他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后记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爱心的内涵,并学会如何传递爱心。
同时,培养了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本教学设计采用了情境引入、多媒体展示、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助力学生深入理解课堂内容,并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积极应用所学知识。
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爱心传递者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爱心传递者部编版《爱心的传递者》教案一、教学目标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关爱,并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
学习关爱他人的方法和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感受生活中不同的关爱。
学习关爱他人的方法和智慧。
三、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来自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第 10 课《爱心的传递者》。
四、教学过程(一)环节一:生活处处有爱心。
通过寻找生活中显性和隐性的爱心,明白生活处处有爱心。
导入:同学们,这些同学每年都会参加爱心捐书活动,他们会把自己读过的书分享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
你们参加过这样的活动吗?小结:相信很多同学都参加过这样的活动,把自己读过的书与贫困地区的同学们共同分享,帮助他们开阔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
你们这种关心、帮助他人的心意和行动,就是爱心。
活动一:爱心生活大搜索呈现情境情境 1:放学时,下起了大雨,一位同学没有带雨伞,另一位同学和她一起撑起一把伞。
情境 2:在公交车上,一位同学在为一位老人让座。
提问:用你们的火眼金睛找一找爱心在哪里?学生交流提问:在你的生活中,有过这样的画面吗?你得到过别人的关心、帮助吗?你去关心、帮助过别人吗?你当时有何感受呢?学生交流追问:被别人关心、帮助时,我们会感到快乐和幸福,为什么关心、帮助别人时,我们也会感到快乐和幸福呢?学生交流提问:通过刚才大家的发言,你们对爱心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小结:爱心就是互帮互助,处处都有,人人可为。
奉献爱心不仅能温暖他人,也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呢。
(板书:互帮互助,人人可为温暖他人,快乐自己)呈现故事:杨帆默默关心帮助同学追问:杨帆同学的爱心隐藏在哪里了呢?他的爱心和我们刚才说的这些爱心有什么不一样呢?学生交流提问:在你的身边有像杨帆同学这样乐于关心或帮助别人的同学吗?学生交流小结:我们都有爱心。
爱心就在我们身边,有的是面对面的关爱,有的则是隐藏在每个细小的举动之后的,需要我们细细体味。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生活中爱心的画面,丰富学生对于显性和隐性爱的认知,从而明白爱心的内涵和意义。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下第十课《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下第十课《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爱心的传递者》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下第十课的主题。
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爱心的重要性,学会关爱他人,并将爱心传递给周围的人。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引导学生体验关爱他人的快乐,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爱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的观念。
但他们对于如何具体地去关爱他人,以及如何将爱心传递给周围的人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爱心的传递过程,并鼓励他们付诸实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爱心的重要性,认识到关爱他人的快乐。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的品质。
3.引导学生学会用具体行动去传递爱心,影响周围的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并将爱心传递给周围的人。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爱心传递的意义,并付诸实践。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体验关爱他人的快乐,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爱心。
2.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悟,互相启发,共同成长。
3.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用具体行动去传递爱心,如帮助他人、关心弱势群体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2.课件:包含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教学道具:如爱心卡片、贴纸等。
4.小组讨论指南: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方向和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引入课题,如关于一个孩子如何关爱身边的人的故事。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爱心?为什么我们要关爱他人?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观看并提出问题:案例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关爱他人的?他们是如何将爱心传递给周围的人的?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彼此的观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去关爱他人,如互相帮助、关心弱势群体等。
【部编版】三年级下道德与法治《10爱心传递者》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道德与法治《10爱心传递者》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10爱心传递者》,选自部编版三年级下道德与法治教材。
教材通过讲述爱心传递者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爱的力量和传递爱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知和法治观念,他们对于爱的理解逐渐深入,能够感知到爱的存在和力量。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于如何传递爱、如何关爱他人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引导他们通过故事体验爱的力量,学会关爱他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爱的力量,学会关爱他人,传递爱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爱的力量,提高关爱他人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品质,增强集体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体验爱的力量,学会关爱他人。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传递爱的重要性,培养关爱他人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爱的力量。
2.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案例分析法:分析爱心传递者的行为,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三年级下道德与法治教材。
2.课件:爱心传递者的故事及相关图片。
3.教学道具:爱心卡片、贴纸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爱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爱心传递者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感受爱的力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身边的爱心传递者的故事,学会关爱他人。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爱心传递者故事的理解,引导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拓展任务,让学生设计一个爱心传递活动,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10 .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10 .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0. 爱心的传递者》是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爱心传递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案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但是他们对于爱心传递的深刻含义还不够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爱心传递的意义,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是爱心的传递者。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爱心传递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2.难点: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爱心传递的实例,深刻理解爱心传递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爱心传递的具体情境。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身边的爱心传递实例,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情景模拟法: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模拟爱心传递的过程,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
3.案例:收集一些爱心传递的实例,用于教学。
4.时间:预计用时40分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引入本课的主题,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爱心传递?为什么我们要成为爱心的传递者?2.呈现(10分钟)通过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爱心传递的具体情境。
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身边的爱心传递实例。
3.操练(10分钟)设置一些情景,让学生模拟爱心传递的过程。
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些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场景,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爱心传递的意义,加深他们对爱心传递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爱心传递实例,让他们深刻理解爱心传递的重要性。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爱心的传递者”的故事;认识为别人着想、乐于助人的姐妹花;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关注他人,有爱心;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记述、表达的能力与听取别人讲解、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故事增强学生的爱心意识与为他人着想的观念;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讨论,使其弄清“爱心”的内容,萌发其爱心。
三、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和讲故事,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和看法,引导学生关注他人,培养学生爱心。
四、教学过程:【导入】1、利用故事情节导入“爱心”的话题。
(老师拿起课本):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是否曾遇到过一个同学在路上摔倒,需要帮助挽救?有一个下雨天你在学校看见了一个同学没有带伞,让她困在了雨中,你会怎么做呢?在我们的生活中,周围有许多需要帮助的人。
那么,你们知道什么是爱心吗?(课前可以进行兴趣调查)【讲授】2、讲故事(老师以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城市里,有一对姐妹花,一个叫小芳,另一个叫小丽。
她们个子不高,长得也很普通。
但是,她们的爱心却是最强大的。
一天,小芳的老师生了病,小芳就给老师送去了一罐热汤。
那时正是大雨天,她也没有伞,湿透了的衣服裹在身上,手里还拿着热汤,这样的雨,她尽管在街上走着,但她一点也不觉得冷。
因为,她知道病人需要她,所以她即使感觉不舒服,仍决定前行。
但是,等小芳到了医院,却发现医院里的电梯不开启,她也上不去呀。
这时,小丽过来看到了小芳的狼狈模样,二话不说就把手上的伞递给了小芳,让她去送温暖了。
小芳也顾不得太多了,顺着水泥台阶上楼,一路往病房的方向走去。
走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到病床前了。
老师见到小芳,非常感动。
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小芳像一缕暖阳,照亮了老师的生活。
老师看着窗外的雨,心里默默祈祷:愿这份爱心得到传递!这个故事听着感人吗?这对姐妹花无论是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还是在做一些细小的事情时,始终都有一颗善良、热情和爱心的心。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爱心的传递者》教案

10.爱心的传递者教学目标:1. 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关爱,并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
2. 学习关爱他人的方法和智慧。
教学重点: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关爱,并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
教学难点:学习关爱他人的方法和智慧。
教学准备:收集雷锋叔叔哪些乐于助人的故事活动过程:一、揭示课题,出示目标出示本课简洁化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晰目标投入课堂学习。
二、活动教学,探索新知(一)活动一:他们都有爱心1.看一看:课件出示第64页情境图,呈现四幅图,分别是学生生活中几个常见的关爱他人的情境,这些情境不限于校园生活,也包括校园之外的生活。
设问:说说自己关爱他人,或者被他人关爱的经历。
2.说一说:学生回答,老师点拨。
3.看一看:课件出示第65页的“阅读角”,呈现了两篇学生默默关爱其他同学的故事。
设问:在你身边有这样乐于关心或帮助别人的同学们?2.说一说:学生回答,老师点拨。
可以从自己身边的爱心故事说起,然后让学生来分享自己的故事,并交流感受。
(二)活动二:了解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1.看一看:课件出示第66页情境图“雨中送母子”,呈现的是雷锋的故事。
设问:你还知道雷锋叔叔的哪些助人为乐的故事?2.说一说:学生汇报,老师点拨。
引导学生力所能及地行动起来,献出自己的爱心,向雷锋学习。
(三)活动三:阅读课文,巩固新知。
三、回归目标,课后总结让学生说说本课收获(学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一、揭示课题,出示目标出示本课简洁化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晰目标投入课堂学习。
二、活动教学,探索新知(一)活动一:善于帮助别人1.看一看:课件出示第67页情境图,呈现了两个学生虽然有爱心,却不善于助人的情境。
设问:为什么这两位同学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你认为正确的做法是什么?2.说一说:学生回答,老师点拨。
引导学生以换位思考的方式来体会他人的需求和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正确的关爱他人的方法。
3.演一演:学生上讲台表演正确的做法。
4.播放动画视频《善于帮助别人》,加深理解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爱心的传递者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明白得到帮助和给予帮助都是幸福的,都能收获快乐;懂得帮助他人时要注意方式方法。
2.情感与态度
真正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助人为乐和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怀。
3.行为与习惯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关心和帮助他人,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
4.过程与方法
通过回忆亲身经历、分析情境故事等形式,感受获得帮助以及提供帮助时的快乐,明白帮助他人之前需要用心了解他人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关心、帮助他人,自己会更快乐的道理。
难点:帮助他人时注意方式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我们都有爱心
1.(展示教材64页图片)
师:孩子们,生活中处处有爱心。
我们都得到过别人的关心、帮助,我们也应该关心、帮助别人。
请大家看这几幅图,你的感受如何呢?
2.师:请大家回想一下,你曾得到过别人的哪些帮助?你当时有何感受?①摔倒了,同学把自己扶起来,自己心里很感动。
②没拿笔,同桌借给自己,自己心里很感激他。
③下雨了,没有伞,同学送我回家,自己很感谢他的付出。
3.师:你又曾给过别人什么关心或帮助?与大家分享一下。
①同学生病了,好几天没来学校。
当他身体恢复健康回到学校后,我把自己的笔记本借给他,主动帮他补课。
②捡到钱包,归还失主。
4.师:看同学们在讲述自己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都很感动和开心;在讲述自己帮助他人的时候,也很开心幸福。
可见,助人为乐不仅能温暖他人,也能带给自己幸福。
【设计意图:本活动设计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体会自己得到帮助后内
心的温暖以及帮助他人后内心的快乐和充实。
】
话动二:寻找身边的爱心使者
1.师:关爱就在我们身边。
有些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则是不露痕迹的,需要留心才能发现。
下面我们来读一读教材第65页的《他们在偷懒吗?》
2.师:找一找,他们的爱心藏在哪儿?你的身边有这样隐藏着的爱心吗?
3.学生分组交流,派代表发言。
4.师:我们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在默默关心着我们,默默给予我们帮助。
我们也要把自己的爱心装进每个需要帮助的人的心中,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社会的温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人在默默地关心我们,教导学生学会感恩、奉献。
】活动三:善于帮助他人
1.师:关心和帮助他人也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教材第67页的图片。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两位同学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
2.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图中的小朋友遇到困难,却不愿意被帮助呢?
3.学生分组讨论,班内交流意见,教师注意做引导。
4.师:所以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态度,用平等、友善、热诚的态度帮助别人,不嘲笑别人,以免使被帮助的人产生自卑心理,引起他们的反感。
5.你认为什么才是正确的表达爱心的做法,演一演吧。
6.学生班内表演。
7.(出示教材68页“相关链接”)师:想一想,如果你是老年公寓的老人,你想对志愿者们说些什么呢?
8.师:我们在帮助人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
例如:以平等的态度对待需要帮助的人;尊重他们的隐私和意愿;感同身受地了解他们的需要;以友善与热诚的态度帮助他们。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在帮助人的时候应该照顾到对方的感受。
】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明白了无论是得到关心、帮助,还是关心、帮助别人,都能获得快乐和幸福,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爱心;懂得了关心和帮助他人是一门学问,我们在奉献爱心时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